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05日发表  

穗府办函〔2018〕109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

《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广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6月27日

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我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救助行为,提高应急救助能力,高效、有序实施应急救助,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自然灾害救济工作规定》《广东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促进条例》《广东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广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行政辖区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的市级应急救助工作。

发生其他类型突发事件,根据需要可参照本预案开展应急救助工作。

1.4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灾害。全面履行职能,把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救助的首要任务,确保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

(2)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市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减灾委)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有关单位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中的协作和配合,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有序、配合密切、运转高效的应急救助工作机制。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实现群众自救、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2 组织体系

2.1 市减灾委

市减灾委为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市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主任:分管副市长。

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

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国土规划委、住房城乡建设委、交委、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和园林局、卫生计生委、城管委、体育局、安全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气象局、应急办、公安消防局、科协、地震局、红十字会。

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根据应急响应级别,按照市减灾委的统一部署和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市减灾委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职责:

(1)市委宣传部:负责协调、指导救灾工作新闻发布及宣传报道工作,引导社会舆论。

(2)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安排重大防灾及灾后重建基建项目,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协调做好救灾粮食调拨工作,保障粮食市场供应;会同市农业局确保受灾期间粮油市场价格稳定;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局等单位落实冬春救助中以工代赈政策。

(3)市教育局:负责做好灾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恢复重建;负责对学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教育和演练工作。

(4)市公安局:负责指挥灾害现场警戒、道路交通管制、维护灾害现场治安,配合做好受灾地区人员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

(5)市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收集、汇总并统计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组织指导救灾捐赠工作和储备市级灾害救助物资;指导做好灾民安置、慰问工作;负责困难群众吃、穿、住等生活救助;申请、分配、管理中央、省下拨以及市配套的救灾款物;指导做好灾后救助和因灾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承担市减灾委办公室相关职责。

(6)市财政局:负责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7)市国土规划委: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组织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核查地质灾害灾情与诱发因素,实时掌握灾情险情动态信息,分析、预测发展趋势,根据灾情、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防范措施和建议;及时向市人民政府、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市减灾委办公室(市民政局)报送地质灾害灾情信息;指导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规定对灾后重建有关用地审批手续给予优先办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及演练。

(8)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负责灾后房屋建筑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指导灾后房屋建筑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安全鉴定,以及灾后重建设施施工管理工作;指导各区开展应急避护场所建设。

(9)市交委:负责组织灾民和抗灾救灾人员、物资、设备的道路运输,组织抢修负责管养的损毁道路及其他重要交通设施,保障抢险救灾车辆的优先免费通行,核定管辖交通设施因灾损失情况和损失数据。

(10)市水务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水务系统的三防工作;组织开展水务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储备防汛抢险救援物资;实施水务灾害的抢险救援;修复毁坏的水利设施;核定水务灾害损失情况和损失数据,损失数据及时报送市减灾委办公室(市民政局)。

(11)市农业局:组织开展农业、海洋、渔业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组织、指导灾后农业恢复生产;核定农业因灾损失情况,损失数据及时报送市减灾委办公室(市民政局)。

(12)市林业和园林局:负责森林防火,森林火灾扑救;组织开展林业病虫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治;核定林业因灾损失情况,损失数据及时报送市减灾委办公室(市民政局)。

(13)市卫生计生委:做好灾区群众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

(14)市城管委:负责收集、运输和处理灾后生活废弃物并实施监督管理。

(15)市体育局:负责提供市属公共体育场地(馆)设置应急避护场所;救灾工作需要时,开放市属公共体育场地(馆)设置的应急避护场所,协助做好接收、安置灾民工作;指导做好市属公共体育场地(馆)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16)市安全监管局:负责指导、协调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组织指导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及演练。

(17)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建设,组织和指导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工作,监督事故查处落实情况。

(18)市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工作;负责气象灾害及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做好救灾气象保障,组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和宣传工作。核定本系统气象灾害损失情况,损失数据及时报送市减灾委办公室(市民政局)。

(19)市应急办:协助市领导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督促检查落实市领导有关批示和指示。

(20)市公安消防局:负责消防监督检查、扑救火灾,做好消防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参与抢险救灾。

(21)市科协:负责协调所属学会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服务活动;组织所属学会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

(22)市地震局:负责开展地震灾害的监测及趋势分析;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协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地震灾害调查及损失评估,并同时报送市减灾委办公室(市民政局);参与制定震区恢复重建规划。

(23)市红十字会:负责在救灾救助中组织志愿者和社会力量,依法开展救灾募捐和灾害救助活动;参与救灾、抢救伤病员和灾后重建。

2.2 市减灾委办公室

市减灾委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兼任。市减灾委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拟订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政策;组织、协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组织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设;指导灾情核查和统一上报、发布;救灾款物管理、分配及监督使用;会同有关方面组织协调紧急转移安置灾民、灾民损毁房屋恢复重建补助及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指导救灾物资储备;组织、指导救灾捐赠;会同有关单位拟订防灾减灾救灾规划。

2.3 区减灾委

各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市有关单位进行指导。

2.4 专家组

市减灾委设立专家组,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灾情评估和灾后救助等工作提供咨询意见。

3 预警处置

3.1 预警预报

国土规划、水务、农业(海洋)、林业、地震、气象等单位要及时向市减灾委办公室和履行救灾职责的市减灾委成员单位通报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灾害预警信息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市国土规划委负责)、汛情、旱情预警信息(市水务局负责)、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海洋灾害预警信息(市农业局负责)、森林火灾和林业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市林业和园林局负责)、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市地震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市气象局负责)等。

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汇总各类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向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和地区通报。

3.2 预警响应

市减灾委办公室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灾情进行预评估,及时启动预警响应,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1)向可能受影响的区减灾委或民政部门通报预警信息,提出灾害救助工作要求。

(2)加强应急值守,密切***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相关措施。

(3)指导各区民政部门提前做好群众转移安置、调运救灾物资和开放应急避护场所等防灾救灾各项准备工作。

(4)及时向市政府、市减灾委报告,向市减灾委成员单位通报预警响应启动情况。

(5)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按自身职责做好相关应急救灾准备工作。

灾害风险解除或演变为灾害后,市减灾委办公室终止预警响应。

4 应急响应

按照自然灾害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由高到低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等级。

4.1 Ⅰ级响应

4.1.1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启动Ⅰ级响应:

(1)死亡(含失踪)30人以上;

(2)紧急转移安置和需要紧急生活救助10万人以上;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万间或7000户以上;

(4)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25%以上,或50万人以上。

4.1.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启动Ⅰ级响应的建议,报市减灾委主任决定,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响应的命令。

4.1.3 响应措施

市减灾委主任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全市层面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市减灾委及其成员单位视情采取以下措施:

(1)召开市减灾委会商会,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专家组及有关受灾区参加,对指导支持灾区减灾救灾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2)市减灾委负责人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或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指导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3)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市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做好灾情、灾区需求及救灾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及时向市减灾委办公室通报有关情况。必要时,市减灾委专家组组织专家进行实时灾情、灾情发展趋势以及灾区需求评估。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市民政局、财政局及时下拨市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市民政局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发放;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和单位协调指导开展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工作。

(5)市公安机关加强灾区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紧急转移。

(6)市发展改革委、农业局等部门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指导灾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应急评估等工作。市水务局指导灾区水利设施修复、水利行业供水和镇村应急供水工作。市卫生计生委及时组织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7)市委宣传部等组织做好新闻宣传等工作。

(8)市民政部门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全市性救灾捐赠活动,指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市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与救灾工作。

(9)灾情稳定后,根据市政府关于灾害评估工作的有关部署,市民政局、受灾区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市减灾委办公室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10)市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4.2 Ⅱ级响应

4.2.1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启动Ⅱ级响应:

(1)死亡(含失踪)20人以上、3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和需要紧急生活救助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2万间以下,或4000户以上、7000户以下;

(4)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20%以上,或3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下。

4.2.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启动Ⅱ级响应的建议,报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决定,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响应的命令。

4.2.3 响应措施

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全市层面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市减灾委及其成员单位视情采取以下措施:

(1)市减灾委副主任主持召开会商会,市减灾委成员单位、专家组及有关受灾区参加,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市减灾委副主任或民政部门负责人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工作组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组织灾情会商,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及时发布灾区需求。市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做好灾情、灾区需求及救灾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及时向市减灾委办公室通报有关情况。必要时,市减灾委专家组组织专家进行实时灾情、灾情发展趋势以及灾区需求评估。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市民政局、财政局及时下拨市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市民政局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发放;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和单位协调指导开展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工作。

(5)市卫生计生委根据需要,及时派出医疗卫生队伍赴灾区协助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等工作。

(6)市委宣传部等指导做好新闻宣传等工作。

(7)市民政局指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市红十字会依法开展救灾募捐活动,参与救灾工作。

(8)灾情稳定后,受灾区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及时将评估结果报送市减灾委。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核定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9)市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4.3 Ⅲ级响应

4.3.1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启动Ⅲ级响应:

(1)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2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和需要紧急生活救助3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0间以上、1万间以下,或2000户以上、4000户以下;

(4)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15%以上,或2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4.3.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启动Ⅲ级响应的建议,报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决定,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响应的命令。

4.3.3 响应措施

市减灾委副主任(市民政局局长)组织协调全市层面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市减灾委及其成员单位视情采取以下措施:

(1)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及受灾区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派出由民政部门负责人带队、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合工作组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掌握并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市民政局、财政局及时下拨市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市民政局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发放;交通运输、铁路等部门和单位协调指导开展救灾物资、人员运输工作。

(5)市卫生计生委指导受灾区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工作。

(6)市民政局指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助工作。

(7)灾情稳定后,市减灾委办公室指导受灾区评估、核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8)市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4.4 Ⅳ级响应

4.4.1 启动条件

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启动Ⅳ级响应:

(1)死亡(含失踪)3人以上、1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和需要紧急生活救助2万人以上、3万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00间以上、5000间以下,或1000户以上、2000户以下;

(4)干旱灾害造成缺粮或缺水等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数占农业人口10%以上,或10万人以上、20万人以下。

4.4.2 启动程序

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启动Ⅳ级响应的建议,报市减灾委办公室主任(市民政局副局长)决定,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响应的命令。

4.4.3 响应措施

市减灾委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市层面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指导支持受灾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市减灾委及其成员单位视情采取以下措施:

(1)市减灾委办公室视情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

(2)市减灾委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核查灾情,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3)市减灾委办公室及时掌握并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布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

(4)根据地方申请和有关部门对灾情的核定情况,市民政局、财政局及时下拨市级自然灾害生活补助资金。市民政局紧急调拨生活救助物资,指导、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落实和救灾款物发放。

(5)市卫生计生委指导受灾区做好医疗救治、卫生防病和心理援助工作。

(6)市减灾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工作。

4.5 响应终止

灾情稳定,救助应急工作结束,经评估短期内灾害影响不再扩大或已减轻,市减灾委办公室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减灾委相应领导决定。

5 信息报告和发布

5.1 信息报告

各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及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有关规定收集和提供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市减灾委。

市、区民政部门按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做好灾情信息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及部门间共享工作。

5.2 信息发布

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或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发布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成效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情况;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区以上人民政府或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要评估、核定并按有关规定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信息发布要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信息发布形式包括授权发布、提供新闻通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通过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有关政府网站和手机短信等发布信息。

关于灾情核定和发布工作,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6 灾后处置

6.1 灾情评估

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重大以上自然灾害,市减灾委办公室在灾情稳定后,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通过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综合会商等方式核定灾情。

6.2 过渡期生活救助

(1)灾情稳定后,市减灾委办公室指导区民政部门按照“无住房、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核定标准确定过渡期需政府救助对象,填写过渡期生活救助人口一览表报送市民政局。

(2)市民政局、财政局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下拨(或联合行文向省民政厅、财政厅申请)市级救助资金,对符合过渡期救助条件的受灾群众给予生活救助。

(3)市民政局、财政局监督检查灾区过渡期生活救助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定期通报灾区救助工作情况,过渡期生活救助工作结束后组织绩效评估。

6.3 冬春救助

(1)区民政局每年9月下旬开始调查汇总当年灾区群众的生活情况,核查生活困难的灾民,确定冬春需政府救助对象,填报《受灾人员冬春生活需救助情况统计表》,于10月15日以前报市民政局。

(2)市民政局、财政局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下拨(或联合行文向省民政厅、财政厅申请)市级救助资金,为生活困难的受灾群众提供御寒物资、粮食等基本生活救助。

6.4 倒损住房恢复重建

(1)因灾倒损住房的恢复重建工作由灾害发生地的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房屋重建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防灾减灾因素。

(2)恢复重建要充分尊重灾区群众意愿,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自行借贷、政策优惠等途径解决。

(3)市民政局、财政局按照市级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标准下拨(或联合行文向省民政厅、财政厅申请)重建补助资金。

(4)倒损住房重建工作结束后,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应采取实地调查、抽样调查等方式,对本地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工作开展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上一级民政部门。

(5)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倒损住房重建的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等工作。测绘地信部门负责灾后恢复重建的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服务工作。其他相关单位根据职责,做好重建规划、选址,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做好住房重建工作。

(6)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专业和技术优势,统筹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帮助灾区群众做好基础设施、倒损住房修缮和重建等工作。

(7)由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开展的恢复重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7 应急保障

7.1 资金保障

市发展改革委、民政局、财政局等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规定,安排市级救灾资金预算,并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以区为主的原则,建立完善市、区两级救灾资金分担机制。

(1)市、区人民政府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和救助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

(2)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成本等因素适时调整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和相关补助标准。

(3)救灾资金预算不足时,市和区财政安排的预备资金要重点用于灾民的生活救助。

7.2 物资保障

(1)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建标121—2009)的要求,建立健全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和各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整合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仓库,对所储备的救灾物资和储备仓库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2)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要按照救灾物资储备工作要求,储备救灾所需物资,并根据救灾物资消耗、变质、过期等情况,及时补充储备相应救灾物资。

(3)建立健全救灾物资代储制度,对容易过期变质的救灾物资,应与供应商(厂)家签订紧急供货协议,保证救灾工作的需要。

(4)编制和完善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和救灾物资代储商家名录,完善救灾物资应急采购、更新、紧急调运等工作制度。

(5)市、区人民政府要鼓励和引导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储备基本的救灾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7.3 人力保障

加强自然灾害各类专业救灾队伍建设、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自然灾害救助能力。

7.4 通信保障

通信运营等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信息渠道畅通,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

7.5 交通保障

要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运输保障体系、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机制和应急救助“绿色通道”机制,实现全市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交通运输统一指挥调度。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部门做好灾区救灾和受灾人员、救灾物资、救援装备和设备的优先运输。

7.6 设施保障

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辖区人口密度、分布以及城市规模等情况,充分利用学校、礼堂、广场、公园、体育文艺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护场所,设置统一、规范的明显标志,储备必要物资,用于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

7.7 动员保障

科学组织、有效引导,充分发挥街(镇)、村(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制订完善救灾捐赠管理相关政策,建立健全救灾捐赠动员、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完善非灾区支援灾区、轻灾区支援重灾区的自然灾害救助对口支援机制。

8 监督管理

8.1 预案演练

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责组织本预案应急演练。

8.2 宣教培训

市减灾委办公室负责协调开展全市性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活动。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针对基层社区特点和居民群众实际需求,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互动参与的方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灾害防范意识。

8.3 责任与奖惩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造成损失的,以及严重虚报、瞒报灾情的有关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4 预案管理

(1)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2)本预案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高温、雷电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赤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火灾和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3)本预案由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订,实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径向市民政局反映。

(4)各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单位、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等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5)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通知》(穗府办〔2014〕67号)同时废止。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07 10:30:03重新编辑
深圳龙华英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第十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鹊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石观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下横朗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狮头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宝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下油松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大浪墩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松仔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民治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上塘西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民治东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宝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大浪街道华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上早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民康路口民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清湖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大浪龙股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赖屋山村三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街道建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桃苑新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大浪龙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赤岭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民治村水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大浪同胜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钓鱼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好心人12200元爱心款帮扶春蕾女童
  2. 寒潮袭来烟台开发区正式供暖
  3. 市领导督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4. 烟台开发区召开安全生产委员会2021年第三次全体会议
  5. 共创未来烟台开发区举办中韩企业家交流暨韩国义城郡优秀产品展会
  6. 四大支柱产业助推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7. 朱桥镇扎实做好小麦直补工作
  8. 永安路街道金都花园社区为居民免费查体送健康
  9. 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保障出行安全—拉萨交警整治非机动车违法乱象
  10. 绿色气质提升城市颜值
  11. 直面病毒不退缩——记逆行而上的烟台开发区疾控人
  12. 我市22名新录用公务员赴烟台集体宣誓
  13. 朱桥镇中心小学校长郑玉涛在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作典型发言
  14. 烟台开发区开启重点建设项目招投标绿色通道
  15. 让鞭炮味更少让文明味更足
  16. 市妇联举办晒晒我家的幸福密码征文颁奖仪式
  17. 莱州草辫技艺传承人赴浙江义乌出席非遗博览
  18. 市民政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城乡低保提标增补工作
  19. 市领导走访慰问老党员
  20. 创新校车管理服务确保学生出行安全
  21. 土山镇召开安全生产月启动暨消防安全标准化建设会议
  22. 莱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田间课堂在郭家店开班了
  23. 加速新能源项目进驻新区
  24. 烟台市开发区工商联率团赴我市学习考察
  25. 莱州市民政部门开展两节期间养老机构安全大检查
  26. 莱州市图书馆提交的阅读案例莱州十万农家尽读书获三等奖
  27. 新春走基层警惕一氧化碳中毒五个最
  28. 坚决打赢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
  29. 人间真情她辞掉工作照顾婆婆
  30. 烟台开发区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
  31. 烟台市市长王良到我市视察调研
  32. 文峰路中心小学开展倡导勤俭在校园我把节约带回家主题活动
  33. 持续打造老年游学高端国际会议第三届世界老年旅游大会推进会议在烟台开发
  34. 烟台自贸片区科创离岸双向孵化基地在上海揭牌首批6个离岸孵化研发项目集
  35. 月球闪耀烟台开发区元素泰和芳纶织物版国旗上演飞天秀
  36. 莱州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勤俭节约教育活动
  37. 市安监局督查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月活动
  38. 娃娃楼长进社区
  39. 全市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40. 零距离为企业排忧解难我市工商部门大走访倾听意见建议
  41. 外商投资法实施后首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烟台自贸片区
  42. 遮阳网下种大姜夏天乘凉好去处
  43. 乘公交也能银联支付了
  44. 联通杯身边好人征集活动将在月季花节期间进行表彰奖励
  45. 市环保局加强保密管理工作
  46. 餐馆也要办理卫生许可证我市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控
  47. 大季家街道——创新32服务平台
  48. 金都社区开展庆三八妇女权益维权周活动
  49. 市疾控中心携手双语社区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活动
  50. 卡紧时间节点提速项目建设
  51. 我区在京流动党员支部三个突出抓好主题教育
  52. 城港路中学小学注重逃生演练培养安全技能
  53. 文明城市市领导督导文明城市建设工作
  54. 永安路街道西小区开展迎新春写对联送祝福活动
  55. 关于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通告
  56. 汛期来临烟台开发区筑牢安全堤坝
  57. 村委力请外来队伍助演
  58. 自贸烟台片区海洋科技合作国际化中俄海洋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合作签约
  59. 2013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山东营在莱州开营
  60. 探秘胜地国家绿色工厂
  61. 项目复工前期设计烟台开发区两大科创走廊高质量推进
  62. 三山岛街道召开诚信低保工作会议
  63. 土山镇一路一河的整治为纽带连片打造生态文明示范片
  64. 金城公办中心幼儿园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65. 三处垃圾中转站换装
  66. 平里店镇中心小学扎实举行规范教学秩序专项整治活动
  67. 王卫东在自治区纪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68. 烈士后人重聚大王家英雄广场清扫纪念碑
  69. 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区战略合作备忘录签署
  70. 政府工作报告
  71. 新春首场招聘会提供岗位千余个专业技术类人才紧缺管理培训生成香饽饽
  72. 317个整治村庄已顺利开始运行
  73. 下丁家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行动
  74. 我市向重点行业派驻安全生产督导员
  75. 我市启动爱心捐助活动
  76. 大中型企业引领我市工业稳步增长
  77. 让群众满意立足资源优势抓好项目落实
  78. 金城镇帮扶农村计生家庭奔小康
  79. 我区出台建立健全检警协作配合机制意见
  80. 程郭镇中心小学举行太极拳比赛
  81. 加快崛起先进农机装备制造高地
  82. 丝路有你——筝与箜篌的告白献礼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音乐会在青少年宫
  83. 9家企业走出去聚焦智能制造
  84. 海口路打通城市发展新空间
  85. 学思践一套组合拳打出组织力战斗力
  86. 政管办实施保姆式审批服务助力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87. 团市委组织开展青春汇绿美丽莱州义务植树活动
  88. 东江街道党建五次方之阳光篇
  89. 聚焦农海文旅防火治安……烟台开发区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稳定工作
  90. 土山镇努力打造莱州滨海开发南部起步区
  91. 2021年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高级研修班在烟台开发区开班
  92. 巩固提升年吹响狠抓落实勇于担当新号角各镇街开展机关集中
  93. 2012年莱州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94. 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烟台开发区加油
  95. 市领导节日期间督导检查海上渔业和森林防火安全工作
  96. 2019年政务服务创新清单
  97. 以冬季征兵为契机驿道镇开展青年国防教育
  98. 莱州职校教师在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优质课评选中获奖
  99. 争创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召开
  100. 国家电网莱州供电开展共享平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