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海市香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23日发表  

南屏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珠海市香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珠海市香洲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政府

                                                                                                                         2016年9月6日


珠海市香洲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珠海市香洲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在认真分析发展成就、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的基础上,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香洲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基本理念,谋划重大发展战略,部署重大发展任务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规划,是未来五年香洲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实现新跨越,开启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定性阶段,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基础。我区必须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紧紧围绕我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国际宜居城区”的目标定位,立足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启新征程,实现经济社会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十二五”时期,我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实施情况较好,大部分指标跨上全面小康水平,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区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转型升级的内在压力,不断完善各项产业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全区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提质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5.1亿元,同比增长9.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8.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01万美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9%,迈入世界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4.60亿元,同比增长15.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95亿元,同比增长11.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2%;外贸出口同比增长2.69%,“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2.99亿元,同比增长12.2%,“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8%;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69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2015年,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产值241.81亿元,同比增长10.8%;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总数达到125家,占全市总数的31%,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到 3.2%,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942件/百万人;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拥有公共技术平台9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7家,省级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48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8个;实施“人才强区”计划,选拔培养高层次人才120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0.0:37.3:62.7。服务业发展提速,2015年实现增加值***2.73亿元,占GDP比重达62.7%,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3.7%。实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511.34亿元,同比增长12.2%。格力电器、赛纳科技、金邦达、许继电气、仕高玛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智能家电、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智能电网、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了由单纯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完成区卫计、食药监等21个政府部门机构改革。积极推进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压缩率达38.8%。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承诺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总体压缩约50%,网上办事大厅实现镇街办事站、社区办事点全覆盖。全面推行权力清单管理,推进机构职能法定化,公开23个部门权力清单。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各类企业投资准入,对负面清单以外的项目实行承诺准入和告知性备案管理。主动适应国家政策调控,创新政府融资平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破除“以药补医”为突破点,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率。

  生态建设持续推进。以创建国家生态区为抓手,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工作,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深入开展前山河流域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全力推动前山北部雨水湖建设和旧村厂截污工程,完成金凤路、东大、105国道排洪渠及岱山路污水管网系统改造等重点涉水治污工程。大力推进环境宜居建设重点项目,社区公园建设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十二五”期间,我区被国家环保部列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单位,珠海市成为全国首批“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2015年,全年民生支出达31.5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万元,同比增长9.5%,高于GDP的实际增长率。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26%以下的低位水平。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依法治区扎实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被确定为全省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社区“微公益”项目荣获“2015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奖”。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港珠澳大桥、广珠城际轻轨拱北至横琴段工程、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延长线工程、梅华西路立交工程、珠海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工程、洪湾港、洪湾渔港、“一院两馆”工程和城市客厅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加大市政道路建设及维护力度,新建成一批市政道路,改造了一批人行道设施,进一步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加大环卫设施投放力度,建成一批垃圾压缩中转站、环保垃圾屋。扎实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提升和老旧街巷改造工程,凤凰南路1001号、为农、莲花山三个试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初见成效。

  二、发展机遇

  国际经济大环境有利于我区释放潜能、加快开放,创新发展。未来五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将持续不断地提高。虽然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时期,但亚太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总体繁荣稳定态势没有改变。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特别是信息服务、智能装备、机器人、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产业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重组,有利于我区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获得更多可选择性的技术资源和全球技术创新的红利,进一步释放发展潜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国内整体经济形势有利于我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转型发展。“十三五”时期既是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三期叠加”的调整期,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态势不会改变,创新和改革内生的经济发展新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在保证中速增长的前提下,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切换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是近期的发展目标,在扩大内需的前提下,普惠民生是长期不变的发展宗旨。发展速度换挡、发展动力切换,发展理念提升,整体经济形势企稳向好,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和持久的动力。

  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叠加有利于我区高水平发展。以“一带一路”和上海自贸区引领的“三个经济带”和“四个自贸区”,是我国“十三五”及以后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打造中国经济2.0版的国家战略。珠海市作为“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港珠澳大桥的桥头堡、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将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释放发展潜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从而带动我区高水平发展。

  区域发展一体化有利于我区实现融合发展和共赢发展。《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和《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协议把珠海纳入了珠港澳都市圈的发展。随着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打造、横琴自贸片区的设立、“大桥经济”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深度融合,我区可以在“融合协调、互利共赢”的原则下,推动城区功能衔接和产业转移承接,实现与港澳融合发展,珠中江(阳)协调发展。

  从我区的自身发展环境看,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科学有序,有利于我区“十三五”时期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全面发展。

  在全面认识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制约因素、存在问题和发展挑战。世界经济“平庸增长”和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是制约和影响香洲区“十三五”时期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立足新常态、新基点,不再过分依赖要素投入和需求端拉动,主动通过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实现动力切换的转型发展,是更高的发展目标带给香洲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新挑战新考验。同时, 香洲区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空间不足、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城市管理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社会基层治理仍需加强等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转型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新转折和新机遇,必须以辩证思维把握我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看发展环境的变化,要看长远和全局;看发展的降速换挡,要看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必须全面遵循新理念,认真描绘新蓝图,率先迈上新征程,坚持创新驱动和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产业新体系、切换发展动力、补齐发展短板、提高人民福祉上取得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三、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打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序社会,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国际宜居城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惠民。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使命担当。立足首善之区、主城区的使命担当,以更宽视野、更高境界、更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主城区发展活力。集中优质资源、搭建优质平台、提供优质保障,促进主城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进一步提升主城区的城市首位度和承载力。

  ——坚持高端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主动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产业、科技发展格局的深刻调整,提升现代产业体系,集聚高素质人口、营造高品质生活,实现基点更高、目标更高、水平更高的新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坚定建设生态文明的自信和发展自觉,把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当作最宝贵的财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率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社会,大力推进国际宜居城区建设。

  ——坚持依法治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区的有机统一,落实依法治区基本方略,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让一流的民主法治环境和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成为香洲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抓好党建促发展,努力把香洲区建设成为充分展示党领导经济社会建设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窗口。

  五、主要目标

  在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和国际宜居城区,打开香洲新一轮发展的广阔空间。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GDP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按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88万人,年均增长率约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约9%。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达到较发达水平,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基本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以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接近70%,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接近7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成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合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开放发展新格局。

  ——基本接近国际宜居城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省全市先进行列。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局面。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城区建设和发展基本接近国际宜居城区标准。

  ——基本建立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发展环境。借力横琴自贸片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示范引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构建创新型经济体系和创新发展新模式。建立宽进严管的市场监管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现代化,推进各领域法治建设,2018年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展望2030年,我区经过3个五年的努力和发展,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和国际宜居城区全面建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民主法治制度更加完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达到主要发达经济体水平,成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民主法治的现代化城区。

  六、基本理念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认真谋划新蓝图,率先迈上新征程。必须把基本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工作策略,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引领和指导香洲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

  创新是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全区发展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于政府的一切工作中,把主要发展资源向创新活动配置,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模式创新,实现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协调是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全面把握我区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统筹产业体系和城区的一体化发展,统筹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统筹“一园两中心”的互动发展,统筹区内各镇街、片区的均衡发展,促进两化融合、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将生态作为发展的约束条件,根据我区生态和环境承载能力,建立产业准入门槛。把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价值追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率先形成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新方式,用产业的“生态自觉”保障城市的生态文明,加大生态执法力度,守住生态红线、守住绿水青山,加快建设国际宜居城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明确我区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节点位置,统筹考虑在珠港澳都市圈城区功能中的错位发展和在珠中江(阳)经济带中的互动发展,充分利用横琴自贸片区的政策溢出效应,有效发挥港珠澳大桥建成带来的区位优势,推动投资便利化和要素流动无障碍,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的中高端经济竞争,打造开放合作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共享是引领发展的根本目的。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建共享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资源和要素上的优先投入,以及政策和措施上的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强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推进智慧香洲、平安香洲、幸福香洲建设。

  第二篇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区要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和“国际宜居城区”的目标定位,全面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

  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把握珠海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机遇,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走创新兴业、创新兴区的发展道路,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区。

  (一)构建创新发展新机制

  建立以创新推动转型、转型推动发展的创新发展新机制,通过观念、体制、科技、产业创新和金融创新推动干部队伍、经济和城市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能级的跃升。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筑我区的创新体系,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和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摆脱经济发展对要素投入的依赖,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切换,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

  根据国际化创新型城区和国际宜居城区的发展定位,创新城市的建设、管理和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的转型,将我区打造成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区。

  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引领干部队伍转型;通过干部队伍的转型,打造创新型服务政府,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市场的自主淘汰、自动挤出和主动选择,触发供给侧的自主创新和自主改革,实现我区产业体系质的“跃迁”。

  (二)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

  对标深圳福田区的创新发展,加强产业转型、创业创新、项目引进等方面交流合作,借鉴其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促进我区的创新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倾力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大环境,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扶持企业通过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在对原有产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构建孵化链条。在中国珠海留学人员创业园(香洲园区)、金嘉创意谷等创新创业载体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中大创新谷、溢思得瑞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孵化链条,推动“创业伊园”和“创新硅谷”的发展。到2017年,新增孵化器面积10万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孵化器面积达15万平方米,建立基本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

  扶持企业研发机构。依托格力、赛纳等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拓展创新空间,增强创新实力。企业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每年新增10个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

  建设公用技术平台。充分利用我区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的产业技术优势,推进政产学研资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和公用技术平台,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新型研发机构每年新增4家,到2017年,政府科技研发投入达到2.5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费用(R&D)增至35亿元,投入强度达到3%。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及培育入库工作,筛选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企业,完善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培育名录,对培育企业给予有针对性的业务辅导和重点支持。依托互联网+,提升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建造创新型企业航母。把握珠海打造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珠江口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推动精准招商,引进更多的产业龙头企业或世界500强、大型央企的配套产业项目,以及高端项目落户我区。重点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高的大型骨干企业,促使企业规模实力显著提升,质量效益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造以格力国际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园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航母,带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高地。紧紧抓住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发展机遇,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利用我区在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区的定位和区位、生态等优势,围绕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项目,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打造区域内的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三)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出台系列“惠企”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财政科技拨款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建立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全社会的创新投入。建立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并行、事前支持与事后补助结合、竞争性分配和重点扶持协调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运用财政补助机制,试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股权投资的资助方式,激励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推广使用创新券。贯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精神,落实赋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等政策,调动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落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精神,对于科研项目的风险给予一定程度的容忍。建立“宽严相济”的财政科技经费监管机制和科研诚信制度,将有弄虚作假、逾期不验收等行为的承担单位列入黑名单,在一定期限内不予以财政科技研发经费支持。

  加大创新资金保障和风险补偿力度。建立香洲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基金的领投带动作用,以及社会资本的创投作用。发挥国有资本的带投作用,对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介入开展第一轮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撬动放大后续投资。切实发挥科技资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对创新的引导支持作用,加大对创新外部性及创新风险的补偿力度。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创新发展。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支持种子基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创新型金融发展。创新资本工具,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进程,发挥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作用,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创新成果的资本化、证券化。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借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良机,创新技术成果转让利益分配机制,打通创新利益获得的“最后一公里”。利用香洲区的窗口优势,结合全国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横琴特色试点平台的建设,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和跨境交易平台的建设。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探索运用后补助制度,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校、公共平台、研发机构等购买技术服务和开展产学研活动。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融资增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产品展示、检测检验、产学研和创客空间等综合性公共服务。深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重点培育 “幼狮计划”小微工业企业。

  (四)构筑创新人才新高地

  实施人才优先、人才强区发展战略,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创新人才评估、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打造面向全国、全球的创新型人才高地。

  实施引智工程。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智力资源流动的特点和规律,统筹开发和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智力资源,开展以引进产业急需的尖端人才为主的引智工程。坚持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充分利用留学生节、香洲区海外招商代理等平台,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到香洲创新创业。在北京、深圳设立招才引智流动站点,引进青年创新、创业团队。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沟通交流,建立人才联络机制,打通多元化人才获取渠道。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要求,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力度,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技能人才。到2020年,建设博士后工作站达13个、招收培养博士后达20名,全区高层次人才达250人,青年优秀人才达650人。

  实施礼才工程。完善人才引进服务机制,在格力电器、赛纳科技等重点骨干企业建立人才服务工作站,为企业优秀人才提供直通车服务。完善人才保障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建立健全科学、实用、高效的资源供给、发现评价、市场准入、使用激励、绩效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让等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智力资源的效益。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厚植人力资本优势。实施领导干部“百千工程”,通过对标深圳福田,提升现有人才的创新发展能力。

  实施共享工程。充分利用香洲区在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坚持引进和共享相结合,做好区域内外尖端专业人才的共享。充分利用“海外专家南粤行”等平台,鼓励学术交流,共享国际尖端人才;推动技术转移,共享国内顶尖人才;倡导技术服务,共享区域顶尖人才。

  二、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转型发展新环境

  以更宽视野、更高境界、更大力度和更接地气的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活力。抢抓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横琴自贸片区等契机,加大开放力度和维度,推动投资便利化和要素流动无障碍,营造我区开放合作的转型发展新环境。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服务型政府

  以权力清单为核心打造清单式管理政府。划定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根据国家、省、市推进权力清单制度的有关要求,与市权力清单进行有机衔接,清晰界定区、镇街各自权限、相应责任及社会服务事项,明确社区社会服务事项,营造法治化发展环境。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推进简政放权。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清的彻底清除。做好市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以及其他行政管理权力重心下移、权力下放的相关承接工作。推进“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资本认缴登记制,减少企业许可审批,放宽准入登记。

  (二)加快组织机构改革,打造高效精干政府

  深化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深入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促进大部门内部职能有机整合。推进镇街行政体制改革,明确镇街管理职权和履职重点,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整合工商、质监职能,组建综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法院、检察院系统综合改革,完善审判权与执行权分离、人员分类管理等配套制度。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卫生计生、教育等重点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事业单位法人信用信息披露和年度报告公开制度。

  (三)加大行政监管力度,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优化行政审批运行机制。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在行政审批设定要求、资格条件、运作流程、绩效评价和窗口建设等方面统一标准。推行并联审批和网上审批,压缩前置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健全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后续监管制度,强化部门政策指引、标准制定和监管服务职能,加大对政府服务水平的监管力度。

  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镇街办事大厅和村居公共服务站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拓展个人、企业网页在民生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事项“一站式”、“一网式”办结,实现全程电子化管理。

  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坚持工作效率评价与工作质量评价相结合,任务考核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广泛参与、公正客观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

  (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打造法治化有效市场

  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平透明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因素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监管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把能够由市场调节的领域交由市场自主管理,强化政务服务、融资服务、科技服务和政策扶持,不断提高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打造有效市场。建立公平的准入规则和退出机制,在市场准入、民间投资、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制定实施负面清单,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完善区内企业的竞争规则和机制,减少政府对价格的直接干预,制定营商环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进一步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创新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引领作用,把国有资本投向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通过区国资企业的资本运作,整合镇街资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镇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落实监督责任和经营管理责任,提高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能力和水平。

  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废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规范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广泛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我区国资企业兼并重组、项目投资。鼓励非国有资本参股国有资本投资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区重大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鼓励优势企业并购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竞争力强的民营骨干企业。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落实国家、省、市鼓励社会投资的政策措施,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采用PPP模式以及TOD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拓展我区重点项目资金融资渠道。借鉴深创投、深高投公司经验,发挥政府资本的领投作用,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积极运营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社会资本的创投作用,依托香洲金融街等平台,促进金融资本与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对接,鼓励境内外机构和自然人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打造完整的创投基金链。

  (五)扩大内外合作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统筹考虑与珠海其它城区的错位发展,与港澳的融合发展,与中山、江门、阳江、肇庆等市区的协同互动发展,加快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战略,打造合作、开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加大合作开放力度。充分利用自贸区政策、CEPA政策等政策叠加效应,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参与粤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对外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等方面,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持续提升香洲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深度。

  借力“一带一路”倡议。发挥香洲区的外贸传统优势,结合珠海港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巴西圣埃斯皮里图州维多利亚港的成功合作,通过互联互通、产业合作以及海洋经济开发合作等方式,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相关安排,巩固新加坡等东南亚传统市场,积极开拓印度、中东、巴西等新兴国家市场。鼓励企业建设境外营销基地、运营总部和零售网点,推动优势产品“产地多元化”。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在香洲区设立地区总部以及与我区企业合作设立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协同发展粤港澳国际湾区经济。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的“乘数效应”,形成珠港澳合作共赢、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的“湾区+自贸区+都会区+重点城区”的空间发展架构。抢抓港珠澳大桥通车契机,积极布局大桥口岸及沿线的物流、旅游、商贸等主要配套产业,深度参与大桥经济的形成,分享大桥经济的成果。重点推进港珠澳国际都会区、珠港澳世界旅游休闲度假区、区域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参与粤港澳国际湾区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配置功能、集聚外溢功能、国际开放功能、互联互通功能发挥作用,力争将我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国际湾区的重要节点。

  主动参与珠中江(阳)区域合作。在水资源、产业、环保、旅游、民生等领域,主动参与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加强产业园区的深度合作,实施错位互补发展。共同抓好水域保护治理、大气综合防治、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开展跨区域河流治理工程。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接,推进珠中江(阳)市、区(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三、坚持协调发展,构建均衡互动发展新格局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加快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共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坚持区域协同,促进与其他区域的共赢发展;补齐发展短板,促进区域内的均衡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城市的发展相均衡。

  (一)促进与其他区域共赢发展

  围绕全市的发展大局,找准主城区定位,加强与“三大引擎”的协调互动,实现共赢发展。利用横琴自贸片区的政策溢出,发展相互承接、相互补充的关联产业,建设国际水平的宜居城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香洲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优势,以及智能装备、高端制造的比较优势,与高栏港经济开发区共同打造珠江口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龙头和主平台。发挥香洲区与高新经济开发区区位相联、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深度关联等优势,实现以协同和互促为主要特征的共赢发展。

  (二)促进区域内均衡发展

  结合城市更新和幸福村居建设,补齐区域内的发展短板,促进全区发展均衡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推进旧工业区转型发展。结合珠海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旧工业区、旧厂房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采取以综合整治、改扩建和拆建等多种改造方式,大力引进和发展新型产业(都市工业以及融合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研发、孵化、试验、创意、无污染生产的产业)、高端服务业,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允许控规中现状为工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M0),在容积率、土地使用年限、土地地价、分割转让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不拆除重建、不改变功能的旧厂房,允许通过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方式,适当增加生产经营性建筑面积,以适应从传统产业转为新型产业的要求。整合格力电器周边土地,着力打造格力国际智能装备制造科技园,推动一批旧工业区改造升级为孵化器和创业苗圃。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合理选择拆建、改建和综合整治等不同的城市更新方式,高水平推进香洲区旧城区改造工作,打开香洲新一轮大发展的广阔空间。推进城市之心、九洲商贸中心、拱北口岸地区综合开发等一批拆建类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实施海湾、沥溪、福溪、广生村等27个村的旧村改造。完成拱北、吉大、香湾、翠香、南屏五大片区36个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继续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六大工程,推进幸福村居建设。

  (三)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凝聚共识、传承文化,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创新文明发展体制机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炼、弘扬“香洲精神”,积极倡导家园意识,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推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使辖区环境面貌有较大改观、社会服务水平有显著改善、文明程度有更大提升。

  彰显香洲文化魅力。加强香洲整体形象推介,统筹香洲品牌规划,全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持续打造具有香洲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富有思想内涵的文艺作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完成拱北莲花亭东亭、南屏康真君庙等文物修缮项目,实施“前山凤鸡舞”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基地建设,打造南屏历史文化名街。

  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加快完善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国家一级标准的区文化中心(市民艺术中心)、9个省特级文化站标准的镇街综合文化中心,社区文化中心达标率达到100%,实现集培训、交流、展示、娱乐等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市民艺术中心体系全覆盖。完善社区流动图书站、电子阅览室建设,50%以上社区建成数字书屋。加大辖区内体育场所建设力度,完成区级体育中心项目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品质。完成区档案馆新馆建设,提升档案服务水平。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社会文化团体,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标准,使人人都能享有较高水平和质量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打造“香洲游”品牌。深入挖掘香洲的历史、民俗、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提升香洲的旅游产业,打造国际性的旅游、休闲和度假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情侣路“一带九湾”浪漫风情带、城市客厅和沿线滨海艺术景观,打造环珠澳滨海游品牌,与港澳谋划大合作、共建大旅游。

  (四)促进人口与城市发展相均衡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对接城区和产业的发展需求,着力引进高层次、高学历和高技能的各类人才,优化人口结构,增加人力资源供给。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逐步稳定常住人口,积极吸引商务、旅游等流动人口,适度控制暂住人口,努力实现人口结构的动态优化。创新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流动人口的动态轨迹化管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推动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产业发展。

  四、坚持高端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立足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升级,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向中高端水平发展。通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创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优化和提升产业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接近70%,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接近70%。

  (一)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一批与优势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检验检测认证、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总部经济和电子商务。结合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基础设施与周边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打造基于“EOD”理念的绿色生态总部经济基地办公区。抓住“互联网+”的机遇,在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方面有所突破,发展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技术推广等服务平台。

  发展现代物流业。结合港珠澳大桥建成和珠海横琴自贸片区设立的有利时机,依托洪湾商贸物流中心等平台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打造基于“HUB”理念的网络流程模式商贸物流中心园区。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促使物流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研发设计服务业。依托清华大学创新中心、格力研究院和格力电器、赛纳等骨干企业,积极开展研发设计服务,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整合现有资源,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鼓励创新型企业提高研发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鼓励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建立健全重大技术装备的第三方认证制度。

  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香洲先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的创新发展。加快“香洲制造云”的建设,加快面向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和高端打印设备及环保型耗材产业的云平台建设。支持东信和平、金邦达等骨干企业加强相关软件研发,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

  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依托香洲的人才优势和产业人才高地,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统筹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等各种培训资源,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培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多元发展。

  (二)创新发展高端服务业

  统筹考虑与横琴的错位发展和与港澳的互动发展,加快调整和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形成服务业集聚区,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高地。重点发展会展业、金融服务业、大休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公益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会展业。利用珠海与港澳海陆空的全面对接和旅游资源丰富与生态资源环境优越的有利条件,优先承接港澳专业展览转移。打造十字门商务区成为集大型会展、金融办公、总部经济、国际商务、信息交流、行政服务为一体的核心商务区。实现专业化分工,产生市场规模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形成围绕会展业、上下游产业联动互补的产业链和消费链,带动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利用香洲的区位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建设金融集聚平台,积极推动香洲金融街升级为“珠海众创金融街”,不断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创新发展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在内的金融服务业,联合推出交叉性科技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主动利用横琴自贸区的溢出效应,推动粤港澳金融合作,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试验的政策红利分享。加快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交易与经营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借鉴深创投、深高投经验,加强与珠海金控、中大创投等专业投资机构的合作。

  整合多种元素形成大休闲产业。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强珠港澳三地的广泛合作,共建国际都会区和世界级旅游休闲区。将香洲区海岸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园林文化、名人故居文化、饮食文化等多种元素结合,形成大休闲产业。加大度假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文化旅游、浪漫情侣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完善商业和服务配套功能,大力引进品牌商家和新兴业态业种,提高商业中心的规模、档次和集聚辐射影响力,促进休闲旅游、商务贸易互动融合、协调发展。

  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以香洲文化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园和重大项目为支撑,构建区文化创意产业带,形成辖区内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先进、集聚效应显著、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特色文化街区的商旅文融合发展和文化创意园区的科工文契合发展,着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和项目,着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逐步形成“文商互动、文旅相彰、文科相促、文教相融、文体相兼”的文化发展格局,把香洲区打造成为全市乃至珠三角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

  发展公益服务产业。积极发展健康、养老、民生商贸服务、市场监管、市场监测等公益性服务业。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设施建设。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医疗、养老、家政、健康、旅游等各种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创新支持方式,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社会加大对公益性服务业的投入。

  (三)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

  紧紧抓住“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做大高新技术产业。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提高自主研发实力,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生增长。依托格力电器、润星泰等企业,发展智能家用电器产业;依托紫翔电子、晨新科技等企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安生凤凰、丽珠试剂等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依托赛纳科技、天威飞马等企业,重点发展办公自动化及打印耗材产业;依托许继电气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依托仕高玛等企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发展为工业设计、模具制造、教育、医疗、动漫艺术设计等领域服务的3D打印产业。

  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顺应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机器人、智能家居为重点,积极发展“工作母机”项目。依托格力、赛纳、天威等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许继电气、优特电力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省级电子电气产业基地,形成以技术自主化、结构高端化、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友好化为特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加快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科技园、西北工业集团机器人减速器、艾派克高新产业园等智能制造项目落地。加快格力产业用地整合力度,推动正大水产、岐关车路、红塔仁恒等企业用地调整和搬迁,推动格力智能制造产业和机器人等智能项目建设,打造格力国际智能制造基地。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升级改造。

  鼓励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以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再造业务流程等形式培育新的业务形态与商业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融资租赁、网络精准营销、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在线支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工程总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优势制造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四)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依托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深度整合传统的产业链、技术链、服务链,推进我区产业技术、商业模式和产业文化的全方位创新,形成一批互联网+产业的集聚园区和基地。

  依托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造我区传统商业产业链中的低效环节,重构商业价值链,吸引关键资源,实现跨界整合。利用大数据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偏好,形成销售模式、运营模式、资本模式等商业模式的创新,着力发展“智慧商务”。深化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鼓励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改造升级传统商业。

  依托互联网+,提升传统工业。推动互联网+传统工业的深度融合。支持我区企业发展行业网络协同制造,为制造企业提供技术、产品和业务撮合。推动制造企业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环节。

  依托互联网+,发展新型业态。围绕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促进其对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三种重要资源进行新的培植,带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的整合重组,形成新业态。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新产业、新业态,建立高效协同供应链管理、营销管理和物流服务体系,有效推动我区“产品+技术+服务”的融合创新。

  (五)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以国际先进质量水平为标杆,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推动“香洲制造”向“香洲创造”的提升。

  加强品牌培育。大力实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具特色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国家品牌、国际品牌。围绕商用空调、打印办公设备、生物医药、智能电网等主导产业,通过扶持优势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引育结合,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在特色主导产业中选择龙头企业积极筹建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以国际先进质量水平为标杆,增强质量创新和质量保障能力,实施质量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推进“质量香洲”建设。积极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制造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通过实施标准引领,产品认证、技术服务、专家咨询和质检机构结对帮扶,以及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PEM)、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促进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主导产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参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等国际标准认证。

  五、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国际宜居城区

  把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生活和谐宜人、管理高效便捷的国际化宜居城区。

  (一)坚持低碳发展,用产业生态保障城市生态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推进污染防治方式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预防为主的转变。加强生态科技研究,发展循环利用和零排放技术。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的资源再利用产业,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构建资源利用优、环境污染轻、重复利用率高的低碳产业发展模式。全面实行环境负面清单和排污许可证制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处于全市较低水平。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严格落实污染防治规划和环保法规,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增量,大力提升环境质量。

  推动产城一体。坚持低碳、绿色和可持续的总体规划与布局理念,遵循产城融合、惬意栖居、与自然共生原则,用产业生态保障城市生态。鼓励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广商业楼宇、大型公共建筑等领域的节能技术改造。加大对节能、可重复利用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鼓励公共机构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完善项目准入机制,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坚持绿色发展,用绿水青山保障宜居环境

  保护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建设“美丽香洲”,提升城区生态品质。精心保护好“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生态格局,严守生态红线,加强生态控制点、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的建设,加强区内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加大对水环境的监测与治理力度,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大力推进前山河流域综合治理、情侣路沿线沙滩修复等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涉水治污工程项目建设。继续整治主城区排洪渠,加强管道清疏,保障地下管线安全畅通运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多种方式增加城市绿量,扎实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和省林业生态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香山湖公园、社区公园、林荫道路等一批环境提升项目。加大对工业源、尾气排放、扬尘、油烟等治理力度,到2020年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3微克/立方米以内。

  打造文明和谐的生态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创建一批“低碳社区”、“绿色学校”,成立“企业生态责任联盟”,建设企业主题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推广能效标识产品、低碳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推动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社区自主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全面开展居民家庭实行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活动。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倡导绿色出行。倡导节能环保行为,宣传绿色生活理念,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共同建设和谐环境。

  (三)提升生态环境管理能力

  建立生态环境监管的长效机制。创新环境监管机制和手段,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的环境执法监督系统和长效工作机制,用环境生态保障宜居水平。实施监管关口前移,加强审批、监察、监测工作的良性互动。完善数字环保体系建设,提高污染源监督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增强对重点行业企业和危化品的环境风险防控,建立环保执法与其他职能部门执法联动机制,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发挥环保行业协会作用,规范污染治理市场。

  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方式。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针对能源、水、大气、森林、海洋等各类生态要素,利用多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地图等技术,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优化监测站点布局,扩大动态监控范围,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立体监控系统。

  (四)提升城区宜居环境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街(镇)社”齐动、“数字化”巡控、各部门及时处理的“大城管”工作格局和“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高效运转、综合施治”的城市管理机制。整合公安、交警、城管、消防、通信、电力、广播电视等网络资源,实现多网融合,逐步将城管网格化平台建成资源共享、发现问题、指挥协调、监督评价和应急联动“五位一体”的信息处理平台。充分发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效用,对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治理。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综合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维护高品质的城市风格。

  高起点建设智慧城区。依托高效、安全、环保的区域政务云计算数据库,建设智慧城区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地理空间信息与全区人口、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相关领域信息的整合、交换和共享,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加快实现信息化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和政务服务管理等协调发展,优先实施以教育、医疗、社保三大领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智能化,推进环保、城管、市政、城区安全及应急指挥信息化。逐步建立全面在线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实现智慧城区平台向智慧社区平台的延伸对接,构建协同高效、实用便利、界面亲和的城区管理服务系统。

  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围绕珠海市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突出城市风格,强化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主城区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打通断头路,修复半边路,完善道路交通标识。全面开展人行道更新工程,提升主城区道路品质。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完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完善主城区管网基础设施,探索实施城区地下综合管廊设施建设。推行低影响开发技术,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完善城市绿色综合服务设施,以板樟山、景山等市区公园为核心,以社区公园为节点,以滨水河岸为廊道,加快建设完善城市绿网、蓝网系统,打造融生态保育、游憩休闲为一体的国际宜居城市基础设施,为居民带来健康、舒适的绿色生活空间。合理规划农贸市场的网点布局,继续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加强整治农贸市场经营环境。

  六、坚持共建共享,建设和谐幸福香洲

  树立社会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念,以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推进我区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谐幸福新香洲。

  (一)提升就业与收入水平

  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经济发展和就业联动机制,完善覆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公共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扶持吸纳就业量大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以“大众创业”促进充分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就业政策与保障政策联动,帮助“双困”人员就业。加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对新成长劳动力和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十三五”期间,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建立欠薪保障机制,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和行政司法联动机制,避免劳资纠纷引发重大群体恶性事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收入水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巩固教育强区成果,拓展各类教育资源,努力满足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学位需求,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一批公办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创新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缩小区域间、校际间教学质量的差距,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体系,通过布局调整与资源重组,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管理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实现均衡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教育全过程。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发展。高标准新建TOD小镇幼儿园、梅华幼儿园、二十四小、二十五小、二十六小、二十七小、凤凰中学、十四中、十五中等一批学校。到2020年,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到95%,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99.8%,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应市场、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机制,支持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关心弱势群体,发展特殊教育。

  全面推进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推进继续教育发展。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等创建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全面提高居民整体素质。

  (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和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基础设施、设备、人员的投入,健全辖区公共卫生网络,完善各项保障机制,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区级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层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增强区级医院辐射、服务能力。实施区人民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提升公立医院硬件水平。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建设。夯实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大力推进社区家庭医生式团队服务计划,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全面建立“分片负责、分类转诊”的片区责任制双向转诊体系。

  (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十三五”期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继续稳居全省前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继续保持99%以上。

  完善社会救助福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性福利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事业。加强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和保障力度,完善最低工资、最低生活和住房保障制度。加大对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力度,扩大残疾人康园中心在镇街、社区服务的覆盖面。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全面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相结合。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五)深化平安香洲建设

  健全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细胞工程”建设,严厉打击涉毒、盗抢等犯罪活动。打造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智慧技术在居民小区、学校、商场等区域的广泛应用,布置视频监控等设备,实时监测各个角落的运行状况,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提升社会基本面的管控能力,持续整治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点行业。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和帮助服务,将吸毒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实施公安改革创先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香洲公安改革10大项目,争创全国先进公安机关。

  完善综治维稳体系。健全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及时调处机制,深化社会矛盾专项治理工作,落实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包案、接访、分析研判等制度,完善网上信访事项受理平台,规范信访事项办理、复查复核和三级信访终结程序,积极化解各类信访突出问题。健全区、街道、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平台,把社会矛盾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落实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两法衔接”,加强群体性事件预警防控,提高应对和处置能力。

  提升危机应对水平。健全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重大环境污染等各类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提升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应急响应和灾害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应急专家队伍,提升专业应急队伍救援处置能力。健全重要物资储备及安全监管预测预警体系,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强化粮食等重要物资储备,全面推进“粮安工程”,高标准建设香洲储备粮新库区,健全粮食应急供应加工点,确保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充足、安全供应。加大公共安全公益性宣传力度,普及公共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约束机制。积极创建安全社区,推进城乡结合部微型消防站建设。强化安全监测预警,建立重大隐患限期督办制度,实现重大隐患100%整治。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十三五”期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在0.05以下。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原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问题食品药品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农贸市场、餐饮服务企业、食品批发企业、学校食堂等抽检和检测,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力争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结合我市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建设食品安全城区,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七、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创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示范区

  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推进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将维护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追求,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加快法治香洲建设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畅通政府与社区沟通渠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纳入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围绕食品药品、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容环境卫生、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明确具体操作流程,确保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

  加强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市民依法维权,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形成人人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深化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

  严格落实社区行政事务准入制度,完善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实施镇街和区直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双向考核”试点。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高校社团、社会力量“五社”联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的良性互动,深化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发挥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着力发展壮大一批规范有序、社会影响力强的社区社会组织。优化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财务监管、资产交易平台功能,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科学、规范和高效管理。推动物业小区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物业管理服务机制,完善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选举、议事和监督制度。推进数字社区、智慧社区创建工作,巩固提升“社区微公益”、“快乐四点半”、居家养老“一键通”、“工友驿站”、“青春护航站”、“妇女之家”等项目品牌效应,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打造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为社区老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群体提供多样化的优质服务。

  (三)深入探索基层治理创新

  坚持和完善党组织普遍联系群众和“两代表一委员”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和制度化。全面深化基层体制改革,健全“议事-决策-执行-协助-监督”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公众等不同主体之间新型合作机制。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大力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引领聚合作用。支持关工委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五老”余热,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创新开展双拥工作和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探索吸收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会组织,加强自我服务和管理。依托专业机构深入了解社区各利益相关方需求,整合社区可利用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完善、更专业的服务。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培育和发展民间智库,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将政府相关社会管理和技术性服务职能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促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扩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篇 谋划重大发展措施,完善规划实施保障

  一、谋划加快发展重大措施

  围绕香洲区“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在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一系列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大政策措施,为完成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财政政策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深化零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统筹能力。强化预算执行,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释放积极的财政措施应对经济新常态。制定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办法。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持续开展综合治税,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收入。制定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支持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措施,为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财政保障。

  (二)完善投融资政策

  实施《珠海经济特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条例》,根据香洲区的实际情况,出台落实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清单管理的具体措施。制定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暂行管理办法,制定落实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制定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发展的配套资金扶持办法。以香洲金融街为载体,逐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产业政策

  制定对接“互联网+”和“中国工业2025”的行动方案。制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根据香洲区的实际,适时制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根据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的发展,进行精准招商,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和提升。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十三五”后半期的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

  (四)完善公共服务政策

  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和措施。研究城市治理和社区管理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框架和新体系,并在此基础制定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服务居民大众的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措施,落实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制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有关意见。制定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制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五)完善人口与人才政策

  编制人口发展和人才发展规划,提升人才吸引和人才集聚的比较优势,构筑创新人才新高地。制定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和流动的政策措施,针对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重点提升计生服务的水平。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人文教体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建立人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统筹决策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特殊津贴制度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完善高层次人才在住房、医疗、户籍、配偶安置、子女学位安排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全面改革,坚持国际化水平的发展,既要科学制定规划,更要全面实施规划。要做好战略的对接和规划的衔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重视统筹落实,强化评估监督,确保规划实施。

  (一)加强规划衔接

  本规划纲要是统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体规划,区级专项规划和片区规划要服从总体规划,加强与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与省、市总体规划、重点规划、重大战略的对接,贯彻国家及省、市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

  (二)重视统筹落实

  要以完善的实施机制统筹落实本规划纲要的实施。要将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约束性指标和重要的预期性指标具体落实到各部门,明确责任主体、细化任务分工、实施定期***检查,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按照“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要求,逐年分解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城区建设、产业建设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建设,合理安排建设顺序和建设强度。强化科学管理,加强方案论证,保证项目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提高重大工程项目的综合效益。

  (三)强化评估监督

  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期末评估,分析监察规划实施效果,提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进一步拓宽“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监督渠道,发挥监察、统计、审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政府重大决策事项通报制度,及时汇报、通报规划执行情况,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提高社会参与度和民主透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10-03 03:51:16重新编辑
光明农场柑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镇白花洞莲麻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农场圳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农场姜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新建兴科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新区观光路汇得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等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连塘鹏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布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水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田贝四路万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水贝珠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清水河蒲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翠山路翠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红岭南路上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笋岗路251号天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湘源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泰然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金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车公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岗厦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八卦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上海社区发展研究会举行年会
  2. 市计生委重申符合条件要求安排再生育夫妻应办理有关手续
  3.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大对蔬菜农药残留抽检
  4. 本市郊区30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5. 宝山开展创建食用农产品安全销售示范点活动
  6. 聚焦民生献计献策今年市政协提案已办复1026件
  7. 春联送福乡音慰老
  8. 一行三会共出台51条措施自贸区形成金融政策框架
  9. 上海市民逛街扫年货
  10. 上海将出台方案***出租车扬招难
  11. 本市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
  12. 第二届长三角纺织产业协同创新论坛在上海召开
  13. 一场强台风吹落几多车牌照交通安全信息网可查询
  14. 针对少数人高空抛物危险陋习市民建议建支
  15. 申城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质量保证期制度有新规定
  16. 上海12319成为为百姓排忧解难的贴心热线
  1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落户长征医院
  18. 百名崇明自强少年游世博
  19. 第七届上海文化新人揭晓
  20. 申城大学生来到阳光之家当小老师
  21. 西部地区外援人数已占全队一半上海残奥队伍面临青黄不接
  22. 2007年上海市高招第一批补填志愿即将开始
  23. 市公安局部署今冬明春排堵保畅工作
  24. 宝山新开住宅基地开展创
  25. 哈尔滨市招商代表团在沪推介该市50个重点项目
  26. 一辈子记住上海医生的好援疆医生赢得当地群众信赖尊重
  27. 闵行经适房选房结束1户放弃8户缓选
  28. 姚明等NBA球员参加携手儿童青少年携手抗击艾滋病活动
  29. 7月30日8月1日上海为F1摩托艇世锦赛封江
  30. 演出与夺奖两不误上芭赴美巡演凯旋
  31. 山水邻邦展示中亚的窗口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馆日举行
  32. 上海市共康中学正式挂牌为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33. 上海中医大喜庆五十华诞路甬祥徐匡迪等题词祝贺
  34. 上海食用农副产品安全监管不断上新台阶
  35. 市北中学九十周年校庆市人大领导出席庆典活动
  36. 数万车主尝鲜但市场身份仍显尴尬
  37. 徐家汇教堂广场将于年内开工改造
  38. 演不犯困的作品闵行民营文化剧团格外闹猛
  39. 本市交通行业男职工健康实事工程启动8万人可享免费全面体检
  40. 浦东微电子产学研联盟揭牌
  41. 本市14个创新研究基地和工作室授牌仪式在上海图书馆举行
  42. 市民族联召开五届四次常委(扩大)会议
  43. 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残联在沪联合召开促进残疾人就业研讨会
  44. 本市将整治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乞讨设摊等不文明现象
  45. 本市首个赴英旅游团24日正式成行
  46. 市绿化局抓紧推进辰山植物园项目建设
  47. 市人大代表暗访户外高温工作者高温费日补10元落实不力
  48. 彩虹国里听精彩故事世博会迎来南非国家馆日
  49. 显示上海出版业新一轮集团化改革成效三大方阵书展新亮相
  50. 首届市高校化学实验竞赛举行
  51. 去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563文化产业增长贡献率68
  52. 本市7月份私车拍牌均价46581元
  53. 本市2006年光彩事业活动日举行
  54. 1-4月上海口岸进出口同比增8%
  55. 上海高雄海上航行时间减半两岸打通黄金海路
  56. 放鞭炮迎财神小心祝融初四晚消防部门将实行一级战备
  57. 本市水果溯源系统正式启动运行
  58. 松江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令患者康复实现良性循环
  59.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报名新政提出全市实施居住地登记入学
  60. 与上访群众面对面到国家信访局了解上访群众困难和要求
  61. 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会会员作品展揭幕
  62. 上海建立专业队伍防范新旧有害生物
  63. 本市普通高校二本7月26日起补填志愿
  64. 千年古物配电子身份证上海文化生活数字化
  65. 上海网球大师杯赛场配套设施在紧张建设中
  66. 上歌庆祝建院50年四大男声同台放歌
  67. 上海供水热线推出网上在线服务金山农村供水管网首期改造启动
  68. 澳门周在上海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69. 上海真心实意对口帮扶真抓实干服务全国
  70. 国内首个显示出租车调派实时状态信息和实时位置的手机订车客户终端面市
  71. 市建设交通委对建设工程夏令安全生产防暑降温等工作作出部署
  72. 全国建藏援藏联谊会在沪召开
  73. 我国吨位最大技术最新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在沪下水
  74. 市郊居民缴电费不再难
  75. 两岸直航首日6架客机往返沪台
  76. 不设最低消费团圆饭吃得实惠平价餐厅
  77. 沪V标准汽油9月起推广12月起所有加油站供应符合标准油
  78. 上海推进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覆盖百家医院
  79. 本市召开2015年整治非法客运工作动员大会
  80. 生活类向咨询类服务转移长宁社区服务实现内容延伸
  81. 上海五部门联合制订扶持办法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和燃气空调
  82. 上海仍处于台风多发期和主汛期将修订防台防汛预案
  83. 国际氟化学会议在沪召开
  84. 市港口局将开展上海港到港船舶停靠码头使用岸电技术研究
  85. 上海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农业
  86. 市建设交通委抓紧推进户外广告管理和人行道整治工作
  87. 市政府领导会见日本客人
  88. 浦东世纪公园内举办慈善健康跑为儿童健康筹款
  89. 运卸用全面协调申城确保电煤持续供应
  90. 学生专场郊区巡映让申城郊区娃充实过暑假
  91. 文化创意明年合一家本市将成立产业合并领导小组
  92. 防止长明灯避免长流水徐汇区政府楼宇节能降耗落到实处
  93. 地铁4号线员工走出去请进来参与志愿活动
  94. 沪滇参与开发澜沧江湄公河
  95. 世博会2008年度优秀歌曲揭晓海内外音乐人共谱美妙旋律
  96. 作家在文新大厦集体向都江堰捐赠著作
  97. 增配交通资源延长服务时间本市将试点推出短驳车型和线路
  98. 麦莎致上海直接损失15亿
  99. 第三届ChinaJoy闭幕三天观众十万人次
  100. 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