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关于印发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05日发表  

荔府〔20112



关于印发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与区发改局联系。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联系人:李林,联系电话:81377078




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序言

第一篇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二、产业升级取得新成就

三、城区建设展现新面貌

四、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

五、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六、体制改革跃上新台阶

第二篇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第二章 发展机遇

一、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和业态创新进程加快

二、低碳发展是国家“十二五”主要政策导向

三、珠三角一体化凸显“广佛之心”重要地位

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力助推荔湾快速发展

五、白鹅潭经济圈将成为引领荔湾发展新引擎

六、“三旧”改造有效提升荔湾发展环境

第三章 面临的挑战

一、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紧迫

二、区域竞争态势更趋激烈

三、经济增长缺乏多极支撑

四、社会管理成本与日俱增

第三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第五章 发展定位

第六章 发展目标

一、文化荔湾

二、低碳荔湾

三、智慧荔湾

四、幸福荔湾

第七章 发展战略

一、文化引领战略

二、商旅带动战略

三、产业转型战略

四、创新驱动战略

五、环境优化战略

第四篇 重点领域发展任务

第八章 深化结构调整,提升发展能级

一、做强一江两圈三片,优化产业格局

二、开拓商务资源,发展高端服务业

三、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新型工业

第九章 完善城区功能,建设乐居城区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承载能力

二、推进“三旧”改造,展现城区新貌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区管理水平

四、深化环境整治,建设生态乐居城区

五、推进信息化应用,建设智能化城区

第十章 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开展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强人口管理和发展,提升居民综合素质

第十一章 凸显文化特色,建设文化高地

一、加强文化载体建设,积极打造文化引擎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全方位文化服务

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造能力

第十二章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意城区

一、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二、彰显创意魅力,创意引领发展

第十三章 推进综合改革,突破体制瓶颈

一、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二、推进行政管理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三、深化投融资改革,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第十四章 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一、以广佛同城为契机,打造“广佛之心”

二、实现产业互补,建立产业融合机制

第五篇 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 加强政府建设,确保规划实施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效能

二、树立人才优先理念,优化人才结构

三、统筹资源整合,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四、加强规划评估,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1.荔湾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一览表

2.荔湾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广州市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荔湾抢抓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广佛同城化,建设白鹅潭经济圈的战略机遇期,是推动三旧改造、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级的攻坚时期。本纲要结合荔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和新趋势,对十二五时期荔湾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做出总体部署,是指导和推进荔湾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推动荔湾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篇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荔湾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开拓奋进,着力壮大经济规模,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区文明程度,圆满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荔湾区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612.55亿元,年均增长10.8%,高于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实现比2003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05.11亿元,年均增长14.9%,高于预期目标4.9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1.18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地口径)五年累计完成503.79亿元,年均增长36.7%;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51035元,年均增长9.8%,高于预期目标 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由十五期末的1.032.966.1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0.828.470.8,第三产业成为推动荔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产业升级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期间,荔湾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充分抓住西联中调退二进三三旧改造等重大发展机遇,以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66.1%上升到2010年的70.8%,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速,建成了广州设计港、信义会馆、1850文化创意园、922宏信创意园等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了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白鹅潭经济圈核心区为重点的滨水创意产业带初具规模。荔湾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广东光电科技产业基地双双获得广东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

以高新科技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现代新型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和五大新型工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数控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广东光电科技产业基地日趋壮大,珠江钢琴成为中国乐器行业唯一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钢琴检测中心的企业,微点焊设备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诺信数控被国家科技部授予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

专业市场、特色商业街、餐饮业等传统商贸业的升级改造力度加大,形成以茶叶、花卉、玉器、珠宝、鞋业、服装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集群和上下九步行街、康王路、中山八路、花地湾等零售商圈,对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华林玉器街、源胜工艺街、广州美食园等特色商业街的影响和辐射力不断提升。

三、城区建设展现新面貌

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实施了6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5亿元。以迎亚运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区路网水网建设和改造,把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作为增强荔湾经济硬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措施,岭南文化凸显、生态环境优美的宜居宜商宜娱的现代商贸文化生态城区初步显现。积极探索疏堵结合的治理方法,不断加强六乱整治,城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全面启动三旧改造工作,为荔湾今后的发展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路网建设和城市主干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完成了流花路、桥中北路一期、福州路等一批道路的建设和改造。顺利实施了东沙大道、和平西路延长线及一批大中修和城中村道路建设。中山七路、中山八路、荔湾路、花地大道等11条主干道及46条次干道改造提升顺利完成,六甫社区、沙面等社区雨污分流工程已竣工。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改造道路面积418万平方米,立面整饰212万平方米。积极配合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东新高速公路、地铁五号线、武广客运专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营。洲头咀隧道、地铁六号线正在按计划积极推进。

十一五期间,水系与绿化工程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完成荔枝湾涌一期改造工程,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城水相依、城河一体、人水和谐的水乡美景。完成驷马涌、河沙涌和大沙河等河涌的整治工作,荔湾湖公园扩建工程已完成拆迁总进度的39%。完成醉观公园、青年公园改造,龙溪大道、花地大道南绿化升级改造,实施了锦纶会馆周边、大坦沙环岛沿线绿地和大坦沙河绿化带工程建设,建成龙津绿化广场等一批绿化小广场。到2010年底,全区绿地率21.26%,绿化覆盖率2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7平方米,比十五规划期末新增绿地面积155万平方米,增加绿化覆盖面积157万平方米,增加公共绿地面积119.7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全面提速,累计完成 4294幢、56.70万平方米的危旧房改造任务,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恩宁路地块改造累计投入9.77亿元,完成动迁量83 %。花地、西塱(裕安围)、茶滘、东漖等城中村改造顺利推进。完成大坦沙岛、五眼桥等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增滘、沙洛、南漖等经济联社的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城中村用水难、用水贵的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十一五期间,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对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大对污染源控制,城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五年来,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保持在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保持在80%以上,完成了十一五预期目标。节能减排工作顺利推进,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9%,实现了下降20%的目标。退二进三工作取得新进展,到2010年末,第一批区属退二企业全部实现平稳退出。

四、和谐社会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教强区战略,实施教育三品工程,推行一校一品牌活动,有效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本实现三星级以上的书香校园占学校总数的50%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达80%以上的目标,完成创建教育强区的各项任务。市一中、真光中学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验收,市四中顺利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初期验收,区属高中学校均以优秀通过省、市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继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三元坊小学和陈嘉庚中学等学校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正抓紧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区属学校本科上线率全市第二,本、专科总上线率居全市第一、全省前茅;区属各校特色逐渐彰显,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和谐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六好社区建设,推动社区服务管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五年来,荔湾区、逢源街、金花街桃源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金花街桃源社区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逢源街被评为广东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金花街桃源社区等158个社区被评为广东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和服务体制改革,逢源街、海龙街两个试点街道完成改革任务。落实低保救济政策,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以荔湾区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广州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区为契机,在逢源、金花等11条街道开展社会工作站试点工作,提高社区专业化服务水平。全区22个街道建立了司法所并成立社区法制学校、社区党校、家长学校和婚育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善的社区健身设施和残疾人工疗站,开展社区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素质。进一步强化了治安动态防控,加强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建设,确保了荔湾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的稳定。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规范化建设。纳入广州市验收的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全部明确房源,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全面落实《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加强中医药强区建设,积极推进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发展战略,完成区妇幼保健院等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区在市就业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城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每年均保持在70%以上,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0000个以上,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84086个,到2010年,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个险种的扩面完成率达100%,城镇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区21个经济联社农转居人员都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实现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和社区管理率两个100%,全区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达13万人,区退休职工管理服务中心被评定为省级示范点。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71.5%,金花街桃园社区被评为广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积极推动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的群众体育活动,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85%。社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率实现100%。群众体育工作取得新成绩,西村街等4条街道成功创建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五大任务以及荔湾区的实施意见,五年来均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和各项工作目标,实现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层级责任制考核,五年来没有发生较大安全事故,亿元GDP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死亡率均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

五、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大力推进旨在弘扬岭南文化,擦亮西关名片的五区一街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岭南文化展示区初步建成。文化载体建设有新突破,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成为广州迎亚运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区、沙面欧陆风情休闲区、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上下九商业步行街改造基本完工,十三行商埠文化区也按计划积极推进,文化引领作用进一步得到彰显。文化旅游产业有新特色,建成广州美食园泮塘园区,精心打造荔湾经典一日游特色线路,举办西关***、西关美食节、三月三仁威庙会、黄大仙民俗庙会、西关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民俗活动,宣传推广西关五宝,塑造鲜明旅游文化形象。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深化,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区文化艺术中心大楼得到全面升级改造,岭南博物馆组群格局初步形成,全区共有63个文化广场,22条街道文化站全部达标,193个社区基本建立文化室,建成49农家书屋35绿色网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积极实施一街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战略,顺利通过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复评,《情醉珠江》和《西关食通天》获得国家群星奖。加强文化监管,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   

六、体制改革跃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构建政府管理架构,合理配置行政管理资源,完成了政府部门大部制改革,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区政务服务中心一站式办事大厅已经建成并正式对外服务,打造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创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服务型政府日益显现。清理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经济领域改革步伐加快,着重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推动企业上市入手,建立了投融资平台,初步形成了融资方式多样的投融资体系,为荔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旧改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积极推进荔湾区企业上市工作,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制定了《广州市荔湾区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扶持奖励办法》,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实现财政资金支付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

十一五时期,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作为专业市场集聚的传统商贸区,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65%左右,服务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作为广州市历史悠久的老城区,由于功能布局不合理,发展空间拥挤,城区功能拓展有待优化提升;作为岭南文化的集聚区,无论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是文化引领作用都不够凸显;作为广佛同城化的核心区,广佛同城化的推进,虽然为荔湾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作为广佛之心地位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

第二篇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第二章 发展机遇

一、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和业态创新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和国际投资出现向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的新趋势,跨国公司成为国际服务业产业转移的主体。为实现国际化与本土化战略的有机融合,跨国公司将更多的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与此同时,服务业业态创新进程明显加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新科技,以产业融合为特点,以引导大众消费,迎合服务经济时代发展需求为特征的消费服务业、专业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荔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70.8%,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城区,全球服务业产业转移和业态创新进程不断加快,有利于荔湾抢抓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低碳发展是国家十二五主要政策导向

为保持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程度,以节能减排、低碳生产、低碳交通、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为特征的低碳发展将成为国家十二五主要的政策导向,国家在宏观发展政策、重大投资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将会适度向低碳发展倾斜。因而,建立与资源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体系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低碳发展,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将催生出众多与低碳发展密切相关的新领域、新行业和新产业,这为荔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先机,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良好机遇。

三、珠三角一体化凸显广佛之心重要地位

十二五时期,借助珠三角一体化、广佛肇经济圈、广佛同城化建设契机,区域经济竞合态势将日益加快和深入,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对接为开端,新一轮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合作已拉开序幕,广佛同城化将进入合作更趋紧密的发展阶段,两地生产与生活融合的进程也将加快推进。荔湾区地处广佛同城化核心区的优势会更加凸显,必将首当其冲受到新一轮发展浪潮的推动,从而更加确立荔湾作为广佛之心的战略地位。

四、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力助推荔湾快速发展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市提出了打造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广州将进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作为以商贸和文化为发展特色的荔湾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必将有力推动荔湾区快速发展,使荔湾区成为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功能区,树立荔湾发展新形象,为广州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

五、白鹅潭经济圈将成为引领荔湾发展新引擎

白鹅潭经济圈是广州市重点推进的服务业六大功能区之一,是广佛同城化的核心地区,沟通广佛地区的交通枢纽,广佛互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随着中调西联战略的深化,广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融合,以及白鹅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白鹅潭经济圈将为荔湾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引领荔湾十二五发展的新引擎,必将有力促进荔湾经济实现新的腾飞和跨越。

六、三旧改造有效提升荔湾发展环境

三旧改造是荔湾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城区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二五时期,荔湾区借助三旧改造的契机,通过置换土地功能、调整产业布局、保护历史文化、完善城区功能、优化人口结构等综合性系统工程的实施,将彻底改善和提升荔湾区的发展环境,拓展荔湾区新的发展空间,提升荔湾区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第三章 面临的挑战

一、转变发展方式任务紧迫

十一五时期,荔湾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新突破,经济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但服务业尤其是商贸服务业中量大面广的是传统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还较低,依靠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优势行业和主导产品数量不多,经济快速发展不是通过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提升,更多的是倚重于土地、劳动力等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消耗,以及专业市场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张。因而,突破传统路径依赖,转变发展方式将是荔湾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线。

二、区域竞争态势更趋激烈

展望十二五时期荔湾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出,区域竞争态势将更趋激烈。从区域内部竞争来看,越秀、天河和海珠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不仅基础好、规模大、亮点多,而且软硬环境更趋于成熟和完善,发展势头也将更为迅猛。从区域外部竞争来看,西边的南海城市化进程迅猛,千灯湖金融高新服务区不仅提升了南海的形象,也使南海的综合竞争力大为增强,在区域竞合发展中,南海的地位和作用似乎更为突出,无论是经济发展的活力,还是区容区貌,都较荔湾略胜一筹。因而,十二五时期,荔湾面临的区域竞争态势将更为严峻。

三、经济增长缺乏多极支撑

城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有亮点,需要有项目和载体上的支撑,从荔湾十一五时期投资、出口与消费的现状来看,真正能够形成亮点的项目不多,因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在已形成的经济增长的亮点中,缺乏体量大、能级高、辐射广、带动强的项目,缺乏好的项目和载体,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如何集聚全区之力,聚焦大项目和载体,培育经济增长的多极亮点,是荔湾十二五时期要重点给予关注和加大力度推动的重要任务。

四、社会管理成本与日俱增

伴随着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一些累积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成本,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事关民生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利益分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导致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各种诉求日益增多。荔湾是老城区,发展环境相对落后,人口素质相对偏低,历史遗留问题多,社会利益结构复杂,尤其是在推进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历史遗留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凸显,综治维稳的任务重、压力大。因而,十二五时期社会问题管理的难度和成本会与日俱增,将给荔湾区稳定与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第三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发展转型升级和思想观念转型升级,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做大经济规模和总量;以文化引领为导向,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增添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以商旅带动为核心,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提升商贸业发展能级;以三旧改造为突破口,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广佛同城化为契机,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提高区域合作发展水平。

第五章 发展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荔湾区建设白鹅潭经济圈,打造广佛之心的重要时期,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重要功能区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围绕打造中调战略示范区、广佛同城核心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岭南文化展示区的发展定位,建设文化荔湾、低碳荔湾、智慧荔湾、幸福荔湾。

第六章 发展目标


一、文化荔湾

文化载体建设不断加强。继续深化五区一街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荔枝湾涌二期、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二期基本建成,十三行商埠文化区和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初步形成。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争取省、市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项目落户我区,大力推进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聚焦文化要素、繁荣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品牌。演绎、诠释、丰富、拓展岭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彰显城区文化独特魅力。岭南历史文化遗存和文化积淀得到深度保护和挖掘,岭南文化荟萃、西关特色凸显、生态魅力独特的荔湾文化新形象不断强化,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配置街道、社区文化资源,形成城区十分钟文化圈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协助,做好服务,不断提高钢琴制造业的规模和档次。充分利用好荔湾创意产业集聚区荣获第一批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有利时机,推动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到2015年,我区的文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二、低碳荔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中高端服务业和新兴商业的比重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模式更加集约化、低碳化,资源产出率和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经济发展达到新水平、实现新跨越,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新型工业为重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左右的前提下,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倡导低碳生活、提倡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加大节能环保设施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增加绿色投入。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1000亿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5%,人均绿地面积为7.3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9%

三、智慧荔湾

大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区建设和管理更加体现人的创造力和智慧水平。城区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信息技术在城区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城区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基本实现全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互融互通,全力推动数字荔湾建设,建设智慧城区。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含量、智慧水平、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1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科学研究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

四、幸福荔湾

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地享受到教育、文化、卫生、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到2015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十二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0 %以上,年均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

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保持100%,完成荔湾区2007-2009年间在册671幢,总计约7.13万平方米的危破房修缮解危工作。加强水安全、水治理,基本消除水浸街

社会安定有序,居民安居乐业,幸福感普遍提升。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逐年提高,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

第七章 发展战略

一、文化引领战略

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深入挖掘和提炼岭南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核心精髓,让文化元素更好地嵌入到荔湾经济、社会、城区建设的实践和行动中,实现文化与经济、社会和城区建设的互融、互促和互动。以文化引领观念创新,发挥文化在城区发展中的灵魂作用,大力建设文化载体,展示品牌文化独特魅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通过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形成荔湾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

二、商旅带动战略

着力引进和发展高端商业业态和先进经营方式,重点建设各类现代市场交易平台和载体,提高商贸业辐射力和竞争力,充分挖掘和整合荔湾文化旅游资源,扩大亚运会城区综合环境整治的效果,大力发展旅游业,擦亮西关旅游品牌。实施文商旅联动,将发展旅游业与发挥荔湾商贸传统,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相结合,通过商贸、旅游业的率先互动发展,带动荔湾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完善城区功能,提升荔湾的影响力。

三、产业转型战略

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荔湾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推动产业发展由注重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转变,由高消耗向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转变,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通过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为幸福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


四、创新驱动战略

在当今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城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坚持把创新贯穿于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着力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在创新中推动转型发展,使创新成为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促进荔湾区经济增长逐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有效化解瓶颈约束,实现城区创新发展。

五、环境优化战略

坚持树立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理念,以环境优化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增加经济增长的绿色含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环境优化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在城区规模扩张、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功能优化等方面优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使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环境优化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塑造良好的城区形象,提升环境竞争力,把荔湾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生态乐居的现代化城区。

第四篇 重点领域发展任务

第八章 深化结构调整,提升发展能级

一、做强一江两圈三片,优化产业格局

按照优化布局、统筹发展、提升功能、凸显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区域功能规划,重点构建一江引领、两圈带动、三片集聚的空间发展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特色功能区域,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通过两轮驱动实现荔湾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一江引领。

充分发挥荔湾区拥有珠江干流穿城而过,两岸岸线和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水陆交通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以珠江为发展轴,以总部经济为引领,以三旧改造为突破口,两岸互动,聚焦发展沿江经济带,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块,布局高端商务业、休闲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创意产业、专业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现代产业,打造荔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轴和沿江经济带。

(二)两圈带动。

——聚焦发展白鹅潭经济圈

白鹅潭经济圈北至广州大坦沙尾,南至环翠路与环城高速公路,东到黄沙大道、革新路和工业大道南,西至芳村大道北和花地河,规划总用地面积35.11平方公里,其中荔湾区规划用地面积28平方公里。按照《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位,到2015年,白鹅潭经济圈要建设成为广佛之心、广州国际商业中心和水秀花香的宜居新城

建设与广佛之心相符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按照广佛之心的定位,全力构建一心两网三岸的交通体系,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积极争取市加快启动如意坊隧道及放射线建设,将城际轨道交通与白鹅潭经济圈的地下交通合理接驳。以增强区域集聚力和辐射力为核心,健全和完善白鹅潭经济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升地区辐射能级和综合服务水平,形成高等级商务、商业发展的配套条件,吸引佛山及珠三角高端商务资源,建设面向佛山及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总部、名企会所集聚地。

建设与国际商业中心相匹配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引进国际一流投资公司和专业公司,国内以及世界知名的商贸流通类大型企业,规划建设具有滨江休闲特征和浓郁岭南文化气息的商业区。大力发展高档商务写字楼、星级品牌酒店、城市综合体、大型商业购物休闲中心、国内外品牌旗舰店、豪华电影院、高级特色餐饮等高端服务业载体。全面提升沙面欧陆风情商务文化旅游区的整体形象,通过楼宇功能置换吸引总部企业入驻。以广州国际医药港建设为契机,以广东塑料交易所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模式,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电子服务业。发展集现代电子商务、会展与展贸为一体的新一代特色专业市场。把白鹅潭经济圈发展成为国际商业集聚区,建成集购物、商务、娱乐、餐饮、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商业中心,打造成广佛商业核心区。

建设水秀花香的宜居城区。充分利用珠江两岸的文化古迹资源,采取文化引领、金融托势、智慧创业、商住聚焦的开发策略,在聚龙村和大坦沙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充分利用珠江沿岸的水景资源,建设白鹅潭水上娱乐中心、游艇俱乐部以及水岸商务公寓及高端居住区,把白鹅潭经济圈打造成水秀花香风貌的低碳、宜商、乐居的幸福示范区。

加快推进白鹅潭经济圈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完善的开发体制与机制,推进新隆沙、白鹤沙等储备用地的出让工作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国际医药港、油富城、立白大厦等项目建设。推进白鹅潭经济圈地标性工程建设,基本建成绿色滨水生态商务核心区,凸显白鹅潭经济圈的城市风格,形成国际商业中心的基本构架。

——优化发展十三行商圈

十三行商圈东以人民路、站前路为界,西临黄沙大道、珠江水道、增埗河,北以铁道为界,南至珠江前航道及沙面以北,规划总面积为10.25平方公里。依托商贸及西关风情历史文化底蕴,整合提升以十三行遗址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支撑区老十三行,发展优化以火车站为核心的内涵延展区新十三行,整体打造现代化的国际商贸地区大十三行。把十三行商圈发展为以商业购物、餐饮、娱乐及特色酒店为主要功能的广州都市级旅游游憩商业区(RBD),重塑中国第一商埠的历史辉煌。进一步推动上下九步行街的升级改造,利用步行街丰富悠久的商贸旅游资源,以及西来初地、华林禅寺、锦纶会馆、西关大屋等历史文化景观,将上下九步行街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区。

对十三行文化公园地区进行整合提升,以商贸功能为主导,引入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十三行博物馆,凸显文化内涵。华林玉器市场周边地区重整街区结构,保持传统风貌,优化提升玉器、古玩、家具等传统特色商业街区;站前、站西商贸区要打通交通瓶颈,增添设计研发、展示发布、配套服务、休闲商业等新的现代服务业要素。

十三行商圈建设,要着力挖掘和保护好历史文化载体资源和水景水系资源,充分利用古水系的复兴、古码头岸线的复兴,提升十三行商圈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商贸旅游观光线路。重点发展集购物、饮食、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消费性服务业,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建设高端商业载体,推进传统商贸业优化升级,改变经营业态,提升经营档次和商贸能级;大力发展商贸业总部经济,打造康王路总部经济带,把大十三行建设成为传统商业提升区、岭南文化展示区和商贸文化旅游体验区。

(三)三片集聚。

做强东沙现代产业集聚区。以广东中烟广州生产基地、广州国际医药港和广东塑料交易所为支撑,打造生产力骨干项目产业基地。聚焦发展烟草制品业,延伸烟草制品产业链,完善烟草制品业的生产、物流、会展、研发、交易等平台,推进烟草制品业的发展。以广州国际医药港、广东塑料交易所为依托,建设面向珠三角的生产性服务业基地。规划部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把东沙建成新型工业重要功能区。

做优大坦沙商务休闲区。利用大坦沙得天独厚的滨水环境,借助三旧改造契机,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人口结构,美化岛内环境,提升光电产业的研发、设计、交易和展示功能,布局高等级文化休闲设施,把大坦沙岛建设成为广州市重要的商务休闲风情岛和荔湾区新的增长点。

做精海龙围生态乐居区。充分利用海龙围地区与佛山南海直接接壤,且生态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强化与佛山南海的对接功能,把海龙围地区发展成为广佛生态型商住集聚区。建设生态低密度的大型综合商业设施,在原高尔夫球场地块适度发展高端房地产业,建设面向广佛的高档精致生态社区,吸引广佛高端人才来此居住、消费和娱乐,将其打造成广佛花城

二、开拓商务资源,发展高端服务业

(一)提升商贸流通业。

加快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通过集群式建设、多业态集中发展,进一步推动上下九路、康王路、中山七路、中山八路等商圈由沿街线状向街区网状转变,完善经营服务功能,突出岭南文化、千年商都等文化元素,完善停车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扶植发展自主创新和老字号品牌,加速集聚一批主导消费市场的国际著名品牌和新兴时尚品牌,形成国内外品牌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商贸企业的地区总部、营运总部、结算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以及国内外贸易行业组织、促进机构等落户荔湾,提高荔湾商贸流通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争当广州国际商贸中心排头兵。

整合提升专业市场。加快荔湾区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创新商业模式,对现有专业市场进行重点改造、整合提升。推动一批符合城市规划的专业市场向专业展贸批发集聚区发展,坚持扶优、做强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鲜明、辐射力强、功能创新、交易方式先进的大中型专业市场,引导专业市场向上游研发、设计、展览等功能延伸。鼓励和支持专业市场开展商品价格指数、行业景气指数服务,向现代展贸市场转型升级,加强行业信息发布功能和广州价格形成机制建设,提升行业总部经济功能。迁出一批不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且严重影响交通、噪声扰民、税收贡献度和行业集聚度低的专业市场。提升一批对荔湾经济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市场,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进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注入新型业态,扩大商业容量,形成集聚规模。

发展新兴商业业态。继续推进连锁经营,鼓励无店铺销售、网络销售、直销、折扣店、邮购和电视购物,以及各种个性化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大力拓展汽车消费、旅游消费、娱乐健身、中介服务、租赁、电脑软件、教育培训、商品租赁等新兴服务业连锁经营的广度和深度,鼓励以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为纽带,发展特许经营。支持和鼓励百货、超市等零售企业建设网上商城,开展在线信息发布、商品展示、商务洽谈、网上交易、物流服务等网络营销业。支持和鼓励餐饮、酒店住宿等使用各类消费电子咨询平台,拓展网上订餐、订房等新兴业务。加速引进国际品牌、国内知名品牌和专卖旗舰店,把荔湾建设成为商贸文化创意中心地、商旅文购物体验地、流行时尚商品的发祥地。

(二)发展特色总部经济。

充分利用白鹅潭经济圈一江两岸的生态环境优势,高起点打造现代服务业标志性区域,建设高质量的服务载体,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的区域总部、研发总部和营销总部,在白鹅潭经济圈、康王路、中山七路、中山八路一带形成特色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时期,围绕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广州有限公司、大参林药业等龙头企业,吸引医药、医疗器械等连锁企业、品牌企业的总部进驻,发展医药总部基地;依托荔湾作为岭南文化会客厅、创意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总部基地;借助荔湾商贸业发达,专业市场遍布城区的优势,建设商贸流通业总部基地;充分发挥荔湾作为广佛之心的地缘优势,积极发展面向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研发、设计、物流类企业总部基地。

(三)做大专业服务业。

大力发展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高的专业服务业,使之成为荔湾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荔湾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专业服务业的公信力和品牌,努力培育若干个上规模上档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以企业品牌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方向,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源整合,建立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运作规范、辐射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专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广告、房介、工程监理等专业服务业;加快发展管理咨询、营销策划、创意设计等新兴专业服务业;适度发展拍卖、代理、经纪、职介等一般性专业服务业;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同业工会等自律类专业服务业;开放服务市场,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引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专业服务机构,成为广州市专业服务业的富集区。

(四)开拓金融服务业。

结合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白鹅潭经济圈建设为载体,主动对接广州市金融市场的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一定的金融要素市场落户荔湾区,推动金融机构及其总部的集聚,特别是非传统金融机构的集聚。鼓励金融创新,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密切关注和大力培育新型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协助推进银行机构在荔湾区布设分支机构和网点,重点吸引地方商业银行在荔湾区设立总部及一级分支机构。引进和培育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和股权管理企业,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风险创业投资,促进充裕的民间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壮大信托业务,充分发挥信托工具的功能优势,积极创新金融产品。

(五)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

五区一街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建设为载体,放大荔枝湾涌旅游品牌效应,提升荔湾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和整合区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坚持对历史文化遗产实行整体保护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与修缮、保护与危破房改造、保护与新建建筑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建筑风貌、餐饮美食、娱乐购物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岭南文化、西关特色、水秀花香专线旅游。充分利用和整合江、水、花、岛等自然生态元素,采取规划引导、多元投资等开发方式,建设高等级旅游休闲设施,完善旅游消费产业链条,大力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休闲旅游业知名企业,做大做强休闲服务品牌。推动文化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和餐饮购物融合发展,提升荔湾丰富多彩的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品质,把荔湾区打造成为承载岭南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改造提升玉器、古玩字画、服装饰品等特色商业市场,促进商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古迹与现代特色商业街的有机融合,打造集特色购物、特色休闲服务和融岭南传统文化等都市时尚体验于一体的国际商贸旅游区。

(六)做强创意产业。

以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商务楼宇为依托,支持信义会馆、1850文化创意园、922宏信创意园、原创元素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园、广州设计港、广佛数字创意园等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大力发展广告策划设计创意、网络软件信息创意、建筑时尚设计创意、文化出版影视制作创意,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的名家、名牌、名企,形成创意名家荟萃、创意活力无限、创意精品迭出的创意之都,精心打造广州的珠江黄金西岸荔湾滨水创意产业带,把荔湾建设成为广州富有特色的创意城区。

三、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新型工业

(一)聚焦发展烟草制品业。

以广东中烟广州生产基地建设为契机,全力以赴做大做强烟草制品业,加快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使烟草制品产销规模、主导品牌集中度、产品结构和经济效益实现显著提高,不断扩大产品产销规模,加快打造集生产、研发和物流于一体的广东中烟广州生产基地,按照生产同质化、资源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全面提升广东中烟广州生产基地的科研、装备、技术、原料保障和管理水平,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把烟草制品业发展成为荔湾区工业的主体产业。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积极对接和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广东塑料交易所上市为契机,推进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推进新型工业载体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一批高成长性骨干企业。以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为主攻方向,发展光电产业和平板显示产业,建设光电产业集成服务平台,抢占产业链高端环节,力争形成以服务光电产业为主,并集聚LEDLCD等较完整产业群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把大坦沙岛发展成为广州光电产业硅谷。全力打造中华液晶城项目,建成全球重要的平板显示产品交易中心,逐步实现平板显示产业的全球面板、广东交易、广州价格的发展目标。

(三)培育发展低碳产业。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适应产业绿色化发展的大趋势,积极抢抓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率先在广州市建设低碳产业园区。在产业布局谋划上,将低碳产业作为重要发展方向,择机发展新型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再制造产业等环保产业新业态,引进LED照明、光伏设备应用等绿色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推动绿色增长,提高荔湾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九章 完善城区功能,建设乐居城区


十二五期间,立足广佛同城核心区功能定位,以三旧改造、河涌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以有效保护岭南历史文化风貌为重点,实现现代气息和岭南风貌的有机结合,完善城区功能,提升城区管理水平,建设乐居城区。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区承载能力

(一)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重点功能区建设,以道路建设为重点,逐步建立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疏通现有路网,加大路网密度,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保持城市风貌和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实施建设与改造,加强市政管线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市政管线设施隧道系统的统一规划、同步施工,建设水、电、气、热力、电信等市政管线,维护和更新老旧市政管线,实现市政管网的贯通。配合广州轨道交通建设布局,优化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布局,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交服务。

(二)建设白鹅潭立体交通体系,实现交通互通互联。

大力推进白鹅潭经济圈路网建设,按照白鹅潭作为广佛同城化的核心地区、沟通广佛地区交通枢纽的定位,全力打造一心两网三岸的交通体系,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积极争取、全力促进如意坊隧道及放射线、荔湾路延长线、大坦沙交通网络等一批市政项目上马。规划建设白鹅潭各个功能区块之间互通互联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提升白鹅潭经济圈的交通便利性。

(三)加强停车场建设与管理,完善停车诱导系统。

着力抓好泮溪等停车场建设和管理,解决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充分利用好路面咪表停车资源、地下停车场资源,规划修建空中立体停车场系统。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外开放空余停车位和错时停车位,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停车场管理行业,规范管理和收费,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汽车停放密度。完善停车诱导系统及指示标志系统,加快建立联网引导体系,引导车辆高效快捷停放。

(四)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地下空间。

抓住三旧改造政策机遇,遵循统筹兼顾、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三旧改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长效利用,为城区转型升级拓展空间,从根本上改善和提升荔湾的居住环境。

以商业商务楼宇、轨道交通站点、人防工程等项目建设为契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实现地下与地上的功能互补、整体联动、立体发展。推动商业服务、车辆疏导停放、市政交通、防空防灾为一体的高效利用,增强城区防护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加大地下空间管理力度,提高城区防空和抗毁能力。合理有序开发地下商业,建设连接地铁与大型商业中心的地下商业街,最大限度地把地铁的人流变为客流和商流,逐步完善地下商业网络体系,通过有效连接地面和地下商业,把荔湾商圈做大做强。

二、推进三旧改造,展现城区新貌

(一)借助三旧改造,改善城区发展环境。

通过有计划地对旧城实施改造,更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增加公共开敞空间,满足居民居住、休闲、文化、就业等需求,创造和谐、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旧城改造作为拉动城区投资增长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土地的再开发以及退二进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新兴产业提供发展平台,促进城区产业升级。注重培育产业发展的多样性,提升旧城经济活力。抓住旧城开发的机遇,利用荔湾文化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丰富的优势,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十二五时期,推进实施9个旧城改造项目,在3年优惠政策期内完成大部分旧厂房改造任务。

按照政府主导,村(经济联社)为主体;统一规划,一村一策;试点先行,主动优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城中村改造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为主要改造方向,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与改制工作,将城中村融入城市化,推动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集体经济向股份经济转变,农民股权向企业股权转变,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二)加快以危破房改造为重点的惠民工程建设。

十二五时期,荔湾区要借助三旧改造政策机遇期,使三旧改造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民生建设相结合,按照轻重缓急、关注民生的原则,实施区街联动,因地制宜,拆迁与安置紧密衔接的危破房改造策略,加快推进危破房改造工程,依法依规做好安置拆迁,确保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完成荔湾区2007-2009年间在册的671幢,总计约7.13万平方米的危破房修缮解危工作。加强旧街巷排水设施改造升级,彻底摆脱老城区水浸街的困扰。

(三)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地块改造项目。

根据《广州市三旧改造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时期,荔湾区要推进1.5平方公里的旧城改造项目,重点改造地区为荔湾旧城区、白鹅潭经济圈沿江地段。积极稳妥做好宝盛沙地二期、西湾路、泮溪停车场、源溪、龙津长寿路、增埗、金花十七、十八片等旧城改造项目。采取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整体改造方式,将恩宁路打造成改善民生的标本,文化传承的品牌,旧城改造的典范,建成历史文化街区,重塑西关风情,弘扬岭南文化。重点推进花地村、西塱裕安围、茶漖村、东漖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全力协助推进滘口、西塱、冲口等地块旧厂房改造项目。

(四)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按照以人为本、整体保护、延续文脉、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制度化的专家论证机制,保证三旧改造的审慎、合理、有序推进,全方位保护岭南历史人文资源与景观资源。按照原址保护的原则,划定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逐步整治建设控制地带内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物。制定和完善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措施,加强挂牌保护院落的保护和修缮。加强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鉴定、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城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保护岭南风貌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共赢。

三、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区管理水平

(一)推进网格化管理,实现城区全覆盖。

创新城区管理方式,在全区范围内推进网格化管理,实现空间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整合城区管理信息平台,精确定位城区部件,推进城区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加强社会联动,充分发挥驻区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居民群众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各项城区管理活动,形成覆盖全区的城市管理网络。

(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理顺管理框架。

推进政府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强化街道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监督专业管理、指导自治组织的职能,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深化城区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切实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区管理框架,把城区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落在实处。理顺城管、公安、工商、交通、环保、卫生等管理和执法部门的相互关系,建立城区管理执法协作机制。理顺区、街两级在城区管理中的职能划分,明确街道职责定位,健全基层管理体制。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居民参与机制,提高社区自治能力,加大社区居委会推行直接选举的力度。

(三)完善城区综合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

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区各部门联动配合、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强化地震、消防、气象等单灾种防灾能力建设,完善交通、供电、供水等城区生命线防灾系统建设。加强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救灾保障机制与备灾物品库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全面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执法检查,实施对重大事故隐患登记建档、评估分级、治理和***监督,确保事故隐患早发现、早消除。建立安全生产应急与长效机制,完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警和预防控制体系,十二五时期,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每年控制在7%以内。增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基本形成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善后等相衔接,高效务实的综合防灾减灾应急体系。

(四)建立城区长效化管理机制。

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原则管理城区,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城区管理的作用,积极推进城区管理体制创新和模式转变,提高城区科学管理水平。

巩固亚运会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的成果,把亚运会城区管理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性安排,建立符合荔湾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分类治理、标本兼治、疏堵结合的原则,解决城区违章建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乱停放等问题,探索建立疏堵结合、以人为本的城区管理模式。在南源、华林、逢源三条试点街道基础上,以点带面,继续推进实施流动商贩规范管理工作。推动城管执法系统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区管理手段和模式创新,提高城区综合管理效率。吸纳社区组织、居民群众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区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主体明确、职责清晰、条块结合、规范高效的现代化城区管理体系。

四、深化环境整治,建设生态乐居城区

(一)建设绿色家园,打造生态园林城区。

立足荔湾特有的一江两岸、三江汇聚、百里河涌、水秀花香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建设沿江休闲绿化带,凸显生态水景特色和优势。加强河涌水系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区绿地系统。加强对区域和城区生态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绿地、沿湖(河)绿地、河流水系的保护和绿化建设,开展覆盖规模化、种植艺术化、配置生态化、管理精细化的城区绿化行动。充分彰显城区绿化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好区内公园的排水和道路绿化升级改造,扩建荔湾湖公园,进一步改善提升城区环境,塑造城区生态魅力,加快构建宜居乐居的生态格局。

(二)巩固治水成果,再现荔湾水秀花香。

在现有治水成果基础上,继续加大河涌建设开发力度。在南片将河涌整治与三旧改造、绿道建设相结合,实现生态、商贸、文化、旅游齐步走,提升片区的整体综合效益,充分展现千年水秀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特色;在北片启动荔枝湾涌二期建设,结合恩宁路地块改造,对大地涌、上西关涌、下西关涌等荔枝湾涌延伸段及支涌揭盖复涌,消灭水浸街,复兴西关古水系,以点、线、面推动旧城改造与城市复兴,引珠江水入荔湾湖,与荔枝湾涌形成水系整体,从根本上改善水质,打造远近闻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休闲旅游新名片。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执法力度,全面推进污染源摸查、水浸街治理、污水治理、调水补水、河涌综合整治、雨污分流等工作。创新河涌整治思路,采取社会参与、项目代建、财政支持等方式,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加快整治建设进度,营造良好亲水环境,将荔湾的百里河涌打造成为广州的威尼斯

(三)推进节能降耗,形成节能减排新格局。

把节能降耗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决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继续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禁止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全面推进第二、三批企业退二进三工程,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严格落实责任措施,大力推进工业、商业商务、建筑节能,加强太阳能、雨水收集和中水利用、LED照明等节能技术推广和产品应用,监督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检查、评价考核和奖惩问责。逐步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新格局。十二五时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到2015年,全面完成退二进三及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四)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加大环保投资和整治力度,提高城区整体环境水平,建设环境优美、景观别致、生态友好的宜居城区。开展水污染防治和大气环境整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加强环境监管及对重点地区的环境整治。加强噪声污染治理,控制交通噪声污染,加强对商业网点、娱乐场所、社区生活等主要生活噪声源的监管。加强固体废物处理,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垃圾减排减量工作,完善垃圾转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主干道大型机械化清扫垃圾力度,提高城区市容环境保洁作业水平。大力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格控制四害密度,提高防控水平。到2015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

五、推进信息化应用,建设智能化城区

积极推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服务在荔湾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为产业发展、社会发展、城区管理、政务公开等服务的水平,建设智能化城区。

(一)推进产业发展信息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信息技术在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文化创意等行业的应用,推进洽谈、支付、物流、结算等环节的信息化。统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共建共享数据交换与共享中心等设施,促进信息网络联网与资源共享。大力发展高端信息服务业,积极吸引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企业落户荔湾,支持软件设计、业务流程外包等重点领域的发展,通过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以建设数字荔湾为目标,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实现工作重心由基础设施建设向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转移,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整合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资源,促进居住、就业、救助、治安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广远程教育。增强医疗卫生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实现网上预约、远程会诊等功能。进一步健全区、街道、居委会三级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推动数字家庭建设,推广物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到2015年,社会信息化达到全市城区先进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应用体系。

(三)推进城区管理信息化,提升城区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建、规划、市政、绿化、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城区管理系统间的协同交互和智能化融合。加强环境监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网络运行机制,推动集交通诱导、车辆控制、电子收费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整合,健全和推广数字荔湾地理信息系统、区机关协同办公系统和部门业务办公系统,为区域资源的梳理、整合和共享交换提供平台,提升城区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推进政府服务信息化,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以创建服务政府和透明政府为目标,完善电子政务的全面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政府内部资源共享程度、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网上办公系统,深化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平台等跨部门系统平台建设。推动以荔湾信息网为中心的政府门户网站向综合性、服务性、交互性转变。

第十章 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人民群众营造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氛围,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居民文化、精神、健康等多种需求,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一)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

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腾飞的基础,合理调整教育布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早期教育和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成人教育、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全面提高居民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建设学习型荔湾。

推进办学体制和办学方式改革。义务教育坚持政府办学为主,非义务教育实行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鼓励公办学校进行多种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作用,增强区域优质学校办学活力和竞争力。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上下工夫,把民办教育发展成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障网络体系。

切实加大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建立企业专项公示及诚信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重点将非公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覆盖范围。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保障机制。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充分发挥社区卫生医疗在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努力减轻个人医疗负担;逐步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积极扶助低收入群体,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捐助和群众自助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模式。建立健全因意外灾难及重大伤病致困人群的救助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低保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提供法律服务或援助,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家庭供养的基础地位,发展社区老年服务,努力构建区、街道、社区多层次养老服务新体系。发展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完善社会互助机制,加大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完善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生活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力度,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全面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夯实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有效减轻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强化区域卫生规划,优化机构和布局,鼓励并扶持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民,不断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中医药强区建设,彰显荔湾中医药特色;认真学习并借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经验,稳妥推进我区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进科技人才信息化建设,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枢纽,由传染病监测控制、公共卫生监测控制、慢性病健康管理三大网络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理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效率和综合执法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卫生救援机制;巩固妇幼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我区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四)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培训,实现多渠道充分就业。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造与荔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多层次就业体系,确保困难群众生活基本得到保障,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把开发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作为重要任务,确保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鼓励非公经济在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及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积极拓宽再就业渠道,鼓励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继续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为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提供免费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促使“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尽快实现就业。

二、开展社区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一)培育社会组织,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

重点扶持发展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之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载体,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信息交流渠道。优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方式,简化登记程序,落实扶持措施,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进一步深化家庭及儿童、老年、青少年、残疾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矫正、劳动关系协调、就业培训等社会服务项目进行政府购买服务试点。采取适应荔湾社会管理事业发展的方式,向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通过购买服务,逐步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个性化服务项目。

抓好社区教育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活动中心、卫生服务机构、清洁站、警务工作站等社区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优先发展便民商业、家政服务、计划生育等便民生活服务,加强社区治安防范,完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大力开发治安巡逻、卫生保洁等社区公益性岗位。完善社区文化教育体系,加强社区现有群众文化组织的专业管理和培训,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汇演、广场文化活动,鼓励和资助专业人才和文艺团体深入社区教学、演出,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宿感。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完善依托社区的学前教育网络,积极开展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健全社区群众体育组织,积极开展群众健身活动。

(三)维护城区安全,创建平安社区。

建设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经济犯罪活动。提高公共安全设施、装备现代化程度,逐步建立起治安预警、指挥决策、警务运转和监督管理系统协调运作的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居委会、内部单位、繁华街区三位一体的基层安全工作格局,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加强对外来人员、特种行业的管理。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化解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贯彻落实***《信访条例》,规范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和拓宽信访等民愿诉求渠道,建立信访反馈与政策实施研究联动机制。完善人民调解、治安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协调合作的工作格局。

(四)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社区自治。

推进街道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街道为主体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体系,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按照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的思路,改革完善街道管理和服务体制,规范管理街道现有事业单位、执法机构人员和聘用人员,积极推进在街道打造一队伍三中心,形成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综合管理服务格局,切实提高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推行社区居民委员会直选,完善社区居民会议制度、社区议事协商制度,以及居委会定期向居民大会报告工作制度,实行居务公开和社区事务听证,调动居民参与、管理、监督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逐步减少居民委员会协管、协办的行政性事务,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功能。

三、加强人口管理和发展,提升居民综合素质

进一步规范人口管理,深化老年人口服务,探索多元养老模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规范人口管理,营造和谐的城区环境。

强化科学的人口管理和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健全、完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综合治理、利益导向等工作机制。以民生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人口公共服务,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人口计生服务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以生殖健康服务、出生缺陷干预、优生优育为主的系列免费服务。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机制,建设西关特色和谐人口文化,倡导依法生育、优生优育、文明生活、健康幸福的婚育新风尚。推进人口发展综合调控机制建设,提高人口工作宏观决策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通过三旧改造拆迁、城市开发等多种形式,有序引导部分人口转移,缓解低收入人群过度密集、居住困难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荔湾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以加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认真探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思路和政策措施,加强针对流动人口、人户分离等重点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努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难题,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二)深化老年人口服务,探索多元养老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模式,巩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格局,探索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多样化模式,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加强社会养老机构管理,建立老年配餐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扩大居家养老受惠面。营造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强化家庭养老责任,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探索邻里互助点建设,完善老年人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等为老年人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发展老年社会服务、老龄消费等产业,提供更多的老龄服务产品。鼓励医院发展面向老年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全过程的特色医疗服务,引入临终关怀安宁护理,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机制,大力发展老年人教育,丰富老年人文体活动,切实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借鉴逢源街逢源人家的成功经验,发动社会资源和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第十一章 凸显文化特色,建设文化高地

一、加强文化载体建设,积极打造文化引擎

(一)加快五区一街等文化载体建设,增强城区文化吸引力。

全力推进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区、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上下九步行街等重点文化旅游街区建设,凸显西关风情水秀花香,彰显荔湾文化魅力,将荔湾建设成广州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区。 

实施陈家祠广场二期工程,建设广东民间工艺品陈列馆及旅游文化中心,解决陈家祠馆藏文物展示和保护空间不足问题,全面提升陈家祠周边环境,形成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民间传统工艺展示、群众文化活动集散的历史文化风情区;推进荔枝湾涌二期工程,建设西关风尚休闲区、传统工艺展示体验区、民俗文化体验区、传统岭南园林游览区、印象西关表演区、美食园及旅游精品酒店,打造荔枝湾文化休闲旅游区;通过发掘历史建筑的内在文化价值,结合优美的临江景观资源,在沙面形成集建筑博览、史迹旅游、休闲游憩及总部经济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旅游区;通过对上下九路沿街一定纵深区域的旧城更新和街巷、绿地、小广场的建设,把沿线名人故居、寺院、会馆、历史街区等景观要素串连成一体,形成上下九购物休闲区;结合文化公园改造,沿江路景观整治,将十三行故址打造成主题公园、展览及旅游商贸区,打造十三行商埠文化区,重现千年商都的繁华;围绕水秀、花香两大主题,重点打造大沙河生态主题公园、西塱湿地生态公园、大坦沙岛生态公园、五眼桥通福秀水生态休闲带、海南村花地河生态公园、聚龙村大冲口涌文化生态公园,建设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建设宜居宜商的广佛花城

(二)保护人文古迹,弘扬西关文化。

积极探索历史建筑分类保护的新模式,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做好辖区内14条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加强白鹅潭经济圈、十三行商圈、名人故居和三旧改造中文物的保护利用,抓好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修、险情消除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建立区文物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文化遗产多媒体展示系统,编纂出版《荔湾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汇编》。

筹建十三行博物馆和西关粤剧大剧院,把锦纶会馆打造为广州丝绸博物馆,把陈廉伯故居纳入区博物馆范畴并完成修缮,建设西关五宝展示中心,改造博物馆文物库房,丰富区博物馆和蒋光鼐故居馆藏和功能,形成岭南博物馆组群,构建独具西关特色的文物展示体系。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建私人博物馆,构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提升城区文化内涵。

积极争取省、市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落户我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落实传承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保护计划。进一步弘扬粤剧、粤曲、岭南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重点做好玉雕、粤曲、岭南盆景艺术、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西关正骨、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把恩宁路八和会馆周边地区打造成弘扬粤剧曲艺的特色文化区,进一步擦亮中国曲艺之乡的文化品牌。

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全方位文化服务

(一)合理布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构建服务半径合理、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服务网络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城区三旧改造,把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室、文化广场建设纳入城区建设整体规划,建成城区“10分钟文化圈,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文化广场,实现城区居民平均每千户拥有一个文化活动户外广场,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城区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加快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区和街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图书的通借通还。

(二)开展多种形式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

按照一区一品要求,大力推进“1101”文化工程(一个主题、十支队伍、一台精品),办好西关大学堂穗港澳粤剧日西关风情等特色文化活动,把文化公园中心舞台、白鹅潭文化广场、陈家祠文化广场打造成为全市固定的品牌文艺演出场所。加强业余文艺团体建设,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私伙局、舞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积极推动曲艺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亮丽的城区风景线,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门类和文化产品推向全国。

(三)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利用亚运会成功举办的影响力,进一步整合区域体育资源,完善群众健身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管好用好体育场馆,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区域内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及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形成功能互补、分布合理、信息集中、聚合效应明显的体育休闲健身、训练基础设施网络。到2015年,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8平方米。

切实提高竞技运动水平,进一步发挥我区在游泳、射击、举重等项目上的优势,力争向国家、省、市输送更多的运动员。积极参加市组织的体育竞赛,继续保持我区体育竞技水平在全市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擦亮全国游泳之乡品牌。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规范体育市场,促进体育消费,引导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体育用品展示、交易基地。

三、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综合素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挖掘、树立、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先进典型,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净化社会环境,提供更适合未成年人欣赏的文化产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巩固创文成果,建立创文长效机制。

巩固公共文明创建成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强化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齐抓共管,密切协作,形成创文工作的强大合力,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为抓手,不断推进城区公共文明建设。继续深化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不断***创建工作难题,巩固发展创文成果,携手共建荔湾美好家园。

(三)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引导居民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中增加先进文化元素,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加大对文化消费的投入,不断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情趣。适应社会进步对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在全社会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营造学习型社会。破除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落后的生活习惯,摒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倡导和推广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

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创造能力

(一)办好特色节庆活动,培育旅游品牌。

树立西关风情品牌,进一步加大对西关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华侨文化、器艺文化、宗教文化、民俗节庆文化、戏曲音乐文化、商业文化的宣传推广力度,重点办好西关***西关美食节十三行文化艺术节黄大仙民俗庙会三月三仁威庙会坑口生菜会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做到旅游项目品牌化、旅游品牌项目化,塑造鲜明旅游文化形象,提升荔湾整体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做强做大文化企业,将文化产业培育成重点产业。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增强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走出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按照压缩总量、调整结构、规范经营、规模发展的原则,鼓励支持网吧、娱乐场所、音像店、书报刊店等文化企业连锁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经营品牌。继续培育大量优秀、有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使之成为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头羊,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以上。

(三)繁荣文化市场,强化行业自我管理。

打破文化市场的行业分割和准入限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重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高速发展对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带来的变化,注重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市场的结合,促进文化与现代科技、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等的结合,推动网络娱乐、旅游演出、文化体育的发展,不断拓展文化市场的新领域。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文化市场技术监管平台,提高执法效率和监管水平,强化行业自我管理。

(四)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提高文化设施运营水平。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对经营性文化领域,要打破垄断,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联动,市场运作的新型文化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创建文化品牌企业。建立各类文化设施管理运营办法和评估考评细则,对各类文化场所实行制度化、目标化、绩效化管理,同时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确保各类设施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十二章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意城区

一、优化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科技部门为主管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软硬件环境,完善激励发展机制,大力引进科技型、环保型、节能型企业。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新型工业产业集群化。

(二)整合创新服务资源,打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加大对重点技术领域、重点科技项目的财政投入,发挥科技三项经费的作用,积极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市场化、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到2015年,科学研究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推进区域创新孵化体系建设,强化对科技企业的服务力度。以实现区域科技资源的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推动创新服务资源整合,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共同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共建区域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研发服务、创业服务和中介服务支撑体系,打造区域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三)培育创新环境,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立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需求,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和政策引导,提高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方作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引导和支持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培育和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四)突出科技服务功能,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和应用。

突出科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培育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居民科技意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坚持科技工作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鼓励企事业单位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现有技术认真推广,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科技为商贸服务、文化生态休闲产业服务的力度,推动科技在全区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彰显创意魅力,创意引领发展

(一)营造创意氛围,打造创意产业集聚地。

增强服务业中的文化创意元素,大力营造创新创意氛围,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发展。以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区、荔枝湾休闲文化区为重点,促进创意与文化融合,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文化创意、文化出版等产业,打造文化创意集聚地。以信义会馆、922宏信创意园为重点,促进创意与艺术融合,大力发展艺术品设计、展销与交流,打造艺术创意集聚地。以上下九步行街、十三行商埠文化区为重点,促进创意与时尚商业融合,大力发展时尚消费、时尚设计与发布等,促进创意与商业融合,打造时尚创意集聚地。以广州设计港为重点,促进创意与设计融合,大力发展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打造设计创意集聚地。

(二)运用创意理念,提升城区魅力。

以西关传统民居街巷、沙面西式建筑群、聚龙百年古村建筑群等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上下九和十三行骑楼建筑传统商业街区、白鹅潭滨水创意产业带为重点,加强建筑、绿化、城市雕塑、公共标识、宣传橱窗等方面的创意设计,以创意元素提升城区魅力。加强荔湾文化风貌保护区建设,运用创意理念对历史文化建筑实施保护性开发,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加强商业街区创意景观设计,在商铺橱窗、商店店牌、灯光景观、公共绿化等城市街景中大量运用创意理念,提升街区品位。加强创意园区环境建设,提升园区品质。

(三)培养全民创意意识,共享创意成果。

聚焦商务楼宇、社区、机关、学校等不同领域的人群,通过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社区活动、院校培训等方式,让居民更加广泛和多层次地参与创意活动,积极培育创意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市场,培养全民创意意识,共享创意成果。抓住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契机,依托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资源,积极开展创意作品展销、设计大赛、高峰论坛、品牌推广、信息发布、学术交流等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意活动品牌,为创意产品、创意企业、创意人员提供展示、交易和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先发优势和创意园区的品牌优势,建立对接国内外创意资源和市场的渠道,促进创意产品的交易种类、交易方式、服务内容与国际接轨。

第十三章 推进综合改革,突破体制瓶颈

一、调整经济结构,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一)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加快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的培育,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发布透明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优化政策环境,拓宽发展领域,强化引导服务,鼓励全民创业。以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以区政务中心为核心,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为民营经济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企业管理、技术指导等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以股权、实物和知识产权等非货币方式扩大投资。加快企业上市工作步伐,建立上市后备企业重点联系制度,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管理创新和品牌建设。加大对民营经济的财政金融支持,发挥西关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的作用,完善管理机制和模式,为民营经济融资提供畅通的渠道。增强民营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民营经济打造成为支撑荔湾经济内生增长的主体力量。

(三)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运营机制,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评体系。加快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步伐,完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推动社会事业领域产权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作。

二、推进行政管理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一)推进简政强区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以贯彻落实《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简政强区(县级市)事权改革的决定》为契机,推进以简政强区为主要内容的事权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站式审批并向基层延伸;理顺区街城区管理层级责任关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事权下放,建立基层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城区管理统一监控体系,以城区管理信息化促进城区管理现代化。建立规范高效、信息灵敏、反应快速的城区管理长效机制。

(二)健全绩效考核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改革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衔接省、市出台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文件精神,完善改革思路和措施,优化组织机构,搞活内部分配制度,解决事业单位社会化程度不高、结构布局不合理、财政负担沉重、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逐步建立健全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责任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规范其行为规则和服务标准。

(三)深化财政各项改革,完善财政运行机制。

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运用财政政策和调控手段,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继续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投入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预算编制的计划性、科学性、前瞻性,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推行预算公开,积极探索预算编制与绩效评价的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扎实推行公务卡结算改革。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计划性管理,不断细化采购预算编制,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大力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三、深化投融资改革,提高资本运营效益

(一)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管理政府投资。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建立咨询评估论证制度和公示制度,完善项目事中和事后的评估及责任追究管理制度。对政府投资项目,全面实行规划指导、项目储备库筛选、社会中介全程服务。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政府投资以资本金注入、项目法人招标制等方式进行的投资改革试点。

(二)拓展多种融资渠道,完善投资平台建设。

加强和改进投资信息统计工作,及时发布政府投资信息,引导投资活动。保证所有经营性领域全部向社会资本开放。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资本运营效益,促进投融资总量不断扩大。加强和改善投资调控与管理,引导社会投资向符合荔湾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要求的项目倾斜。

(三)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有效管理和放大政府资金,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有利于产业布局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和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机制,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融资市场。鼓励银行和各类担保机构创新项目融资的担保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资本实力,支持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基金或中小企业投资公司。

(四)加强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认真理清和统计地方债务情况,提出并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切实控制政府债务规模,防范和化解潜在的财政风险。

第十四章 加强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一、以广佛同城为契机,打造广佛之心

(一)基础设施先行,形成无缝对接。

广佛两地将通过实现城际轨道交通、道路客运基础设施建设、票价及结算等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为广佛两地居民提供多种形式、同一标准、无缝衔接的同城化客运服务。十二五时期,重点完善两地间的路网,实现高快速路及城区干道的对接,倡导公交先行、科学布局,不断扩大广佛公交覆盖网和规模,以广佛客运班车公交化改造为基础,整合和完善广佛两地区域公交运输,形成一体化的广佛客运公交网络。试行在广佛重点交通枢纽、商业网点、旅游景点设立两地回程出租车候客点,在指定区域范围内允许两地出租车共同营运。

(二)加强环境整治,建设生态环境共管区。

联合开展饮用水源的保护和监测,严格限制周边地区可能污染水源的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确保现有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关停不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污染及高耗能企业,禁止新建污染项目。规划建设对广佛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生态绿地,构筑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协调广佛交界地段生态系统的衔接与分工,结合水源保护共建荔湾盐步平洲区域绿地,保障广佛交界带的生态完整性。

(三)加强配套建设,共建优质生活区。

先行推进金沙洲、荔湾南海等交界地区同城融合发展,整合芳村花卉博览园、龙溪路海八路商贸区、桂城商贸服务区等功能区,统筹安排功能分区,推进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区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设施的衔接协调与共建共享,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共同发展社会事业和社区服务业,协调社区管理,统筹推进荔湾与南海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与执法、环卫保洁等衔接协调,促进居民生活同城化,打造广佛同城化优质生活区。

二、实现产业互补,建立产业融合机制

(一)加强互补合作,实现产业集聚。

发挥荔湾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以共建完整产业链的纵向配套关系为目标,与佛山等现代制造业发达地区加强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合作水平和合作层次。以白鹅潭经济圈为核心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依托白鹅潭经济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启动,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向本区域流动,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通过总部经济促使产业链条向上游高端延伸。

(二)推进物流合作,共建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荔湾在广佛都市圈区域性枢纽的作用,构建区域性合作交流和交易平台,使其具有交易、展览、物流的功能,同时也能为商业谈判、项目洽谈提供条件,吸引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五金、汽配等产品汇集,并推动集中的物流在区域之间加速流动。鼓励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开展城市统一配送和发展电子商务物流体系,提高荔湾区现代物流发展水平。

(三)加强企业合作,实现跨区域发展。

整合不同区域企业的资金、技术、品牌优势,联合建设企业合作与交流平台,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发展,协调推进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建设跨区域发展的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联盟,优化区域企业组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了解区域合作动态以及反映企业诉求,形成联合商会、企业联合会、民营企业协会等社会团体联盟,参与制定有利于企业跨区域协作的政策、行业标准,跨区域协调双方利益,制定统一的服务合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推进企业实现跨区域发展。

第五篇 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 加强政府建设,确保规划实施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效能

加强政府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和保障作用,是确保荔湾十二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保证。大力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参与规划实施的合力,确保各项重点目标任务的完成。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社会公益和多样化服务为重点,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优化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制度加科技的预防腐败新机制。

认真贯彻《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深入推进公务员素质能力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政治素养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提高执政为民意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二、树立人才优先理念,优化人才结构

优先开发人才资源,逐步建立和健全以素质提升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价值实现为中心的人才使用机制、以业绩能力为基础的人才评价机制、以激发创造为目的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专用经费,大力发展高层次人才载体,不断提高人才层次结构,逐步构建善于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激励人才的人才发展机制。

优先保证人才服务,健全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实现求职招聘、人事代理、档案管理、社保代理、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和就业服务等人才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继续为区内企业做好一站式人才服务。建立和完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升级制度,加强人才配套服务,不断完善购物、就学、就医、文化、娱乐及网络信息等服务设施,着力解决各类人才创业和生活需求,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把荔湾打造成为适宜各类人才创业、工作和生活的城区。

三、统筹资源整合,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合理安排进度。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建设时序,合理安排规划实施进度,认真编制好年度发展计划,做好年度计划与十二五规划的衔接,确保规划发展任务有序推进和落实。

强化责任考核。按照稳步推进、分类管理的原则,分解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纳入相关责任部门绩效考核,重点加强对约束性指标和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评价考核。

落实政策配套。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注重政策衔接、平衡和落实,形成政策合力。科学安排财政预算,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保障规划落实所需财政支持。

监督规划实施。依法及时公开披露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进展情况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健全政府与企业,居民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规划评估,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规划实施过程中,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改进意见,为动态调整和规划修订提供依据。

本规划纲要一经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因素影响,需要对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重大调整的,按照有关程序报批。









***1






荔湾区“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一览表

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完成值

十二五时期

指标     属性

2011-2015年均增长(%

2015     目标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612.55

10以上

1000

预测性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9

预测性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05.11

15

预测性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88.23

五年累计达1000亿元

预测性

结构优化

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

31.2

50

预测性

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7

5%以上

预测性

7.科学研究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2

2.5

考核性

8.公共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

4

考核性

和谐社会

9.年均新增就业岗位

17893

每年新增10000个以上

考核性

10.人口自然增长率

0

保持0

 

考核性

11.人口出生率

6.86

每年控制在 7‰以内

考核性

1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每年控制在 7‰以内

考核性

13.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病床数

4.06

调控性

14.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6

2.8

调控性

15.每万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

平方米

800

调控性

16.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947

10

考核性

1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

76.03

每年保持在70%以上

考核性

18.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考核性

19.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考核性

环境友好

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吨标准煤/万元)

0.***98(预计数)

2010年降低13%左右

考核性

21.城市绿化覆盖率

%

25.5%以上

考核性

22.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6.93

7.3

考核性

2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00

100

调控性

24.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97.87

99

考核性

25.城市污水处理率

%

85

95

考核性














***2








荔湾区“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负责单位

建设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资金来源构成

总投资额

十二五期间投资

 

项目合计(66项)

 

 

 

 

 

11065855

7887467

 

生产力骨干项目(23项)

 

 

 

 

 

3886981

2904057

1

广东中烟广州生产基地

续建 

广东中烟

210000M2

2006-2011

自筹

600570

400461

2

广州国际医药港

新建

广州国际医药港有限公司

1500000M2

2010-2014

自筹

416542

319897

3

广东塑料交易所二期仓储中心

新建 

广东塑料交易所

131276M2

2010-2013

自筹

100000

70000

4

中华液晶城

续建

西郊联社

350000M2

2010-2015

自筹

75000

70000

5

财富天地广场

续建

越汇公司

613200M2

2009-2013

自筹

557400

256330

6

原创元素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园

续建

奥益公司

80000M2

2009-2012

自筹

20000

8500

7

世贸服装城

续建

广州南岭铁路车辆段指挥部

260000M2

2009-2012

自筹

208000

187500

8

越和家居建材采购中心

续建

越和公司

15000M2

2010-2013

自筹

90000

80000

9

立白大厦

续建

立白集团

40000M2

2009-2014

自筹

50000

41000

10

铁路南站(珠光)项目

续建

南站集团

360000M2

2010-2015

自筹

500000

247000

11

大参林药业物流基地

续建

大参林集团

60000M2

2010-2012

自筹

12000

9000

12

广州沃野明丰商贸城

续建

沃野明丰公司

81000M2

2010-2013

自筹

45000

35000

13

芳村大冲口油库改造

续建

盈升置业公司

61000M2

2009-2012

自筹

30000

22000

14

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

续建

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公司

150000M2

2009-2014

自筹

68000

60000

15

市地铁总公司地块开发

新建

广州市地铁公司

280000M2

2011-2016

自筹

500000

500000

16

旧龙溪路高尔夫球场地块

新建

中铁集团

200000M2

2011-2015

自筹

281277

281277

17

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中医药体验园

新建

采芝林集团

40000M2

2012-2015

自筹

10500

10500

18

新广佛商业中心

续建

新广佛商业中心公司

8000M2

2011-2012

自筹

18000

15900

19

广东建工集团流花路85号综合楼

新建

广东建工集团

4000M2

2011-2014

自筹

27000

27000

20

欧洲城

新建

区经贸局

310000M2

2012-2014

自筹

36000

36000

21

周门协力综合楼

续建

西郊联社

7500M2

2009-2012

自筹

15000

10000

22

逸彩庭园组团

续建

新世界集团

180000M2

2011-2014

自筹

151692

151692

23

清平医药中心二期

新建

清平公司

20000M2

2012-2016

自筹

75000

65000

 

城建项目(37项)

 

 

 

 

 

7152848

4957384

24

芳村大道南扩建工程(东沙大道~鹤洞桥脚)

续建

区建设园林局

2000×60米

2011-2013

财政

32343

19406

25

龙溪大道快速化改造(西环~五丫口大桥)

新建

区建设园林局

2500×60米

2011-2013

财政

90000

90000

26

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二期

新建

区建设园林局

30000M2

2011-2014

财政

60000

60000

27

如意坊放射线工程

新建

区建设园林局

2500×60米

2011-2015

财政

200000

200000

28

荔湾湖公园扩建

续建

区建设园林局

36700M2

2008-2013

财政

50107

23500

29

荔枝湾涌二期

新建

区水务农业局

4400

2011-2013

财政、自筹

441500

441500

30

白鹅潭经济圈启动地块

续建

区国土房管局

996379M2

2011-2015

融资

1152836

1152836

31

恩宁路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113700M2

2008-2012

财政、融资

200000

108205

32

宝盛沙地二期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14600M2

2009-2012

融资

60000

37400

33

源溪地块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105000M2

2011-2013

融资

158700

158700

34

增埗地块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29000M2

2012-2014

融资

82000

82000

35

金花十七、十八片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15600M2

2012-2014

融资

44000

44000

36

泮溪停车场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7800M2

2010-2011

融资

23600

1***50

37

西湾路地块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198000M2

2011-2014

融资

210000

210000

38

西塱(金龙厂)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45000M2

2012-2014

融资

30000

30000

39

澳口村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16000M2

2012-2013

融资

47304

47304

40

小梅大街改造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29007M2

2012-2013

融资

38015

38015

41

恩洲直街(美食园)项目

新建

区更新改造办

21000M2

2012-2014

融资

88200

88200

42

汇成花园

新建

区西关国投

39000M2

2012-2013

融资

40000

40000

43

花地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花地联社

444000M2

2011-2015

自筹、融资

203000

102000

44

西塱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西塱联社

1229400M2

2011-2015

自筹、融资

191700

63900

45

东漖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东漖联社

604400M2

2011-2015

自筹、融资

1***200

1***200

46

茶滘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茶滘联社

580100M2

2011-2015

自筹、融资

312000

182000

47

大坦沙岛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河沙、坦尾、西郊联社

22665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707900

424740

48

五眼桥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五眼桥联社

7210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324000

194400

49

坑口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坑口联社

9628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253365

84455

50

葵蓬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葵蓬联社

7184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298600

99533

51

南漖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南漖联社

7313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226100

135660

52

东塱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东塱联社

7255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247528

82509

53

沙洛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沙洛联社

3920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111100

37033

54

增滘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增滘联社

8445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229600

76533

55

海北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海北联社

10368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26500

26500

56

海南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海南联社

16195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442500

147500

57

海中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海中联社

5895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125000

125000

58

龙溪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龙溪联社

9505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28000

28000

59

鹤洞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鹤洞联社

2130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93200

55920

60

山村城中村整体改造

新建

山村联社

948200M2

2012-2015

自筹、融资

119950

39983

 

社会事业(6项)

 

 

 

 

 

26026

26026

61

陈嘉庚中学

新建

区教育局

3900M2

2011-2012

财政

800

800

62

三元坊小学

新建

区教育局

2060M2

2012-2013

财政

4000

4000

63

十三行博物馆

新建

区文化广电局

3000M2

2012-2014

财政

8000

8000

***

站前派出所

新建

区公安分局

2200M2

2012-2013

财政

1200

1200

65

看守所

新建

区公安分局

66000M2

2011-2014

财政

9785

9785

66

拘留所及海龙派出所

新建

区公安分局

10200M2

2011-2013

财政

2241

2241






主题词:综合 十二五△ 通知


抄送:
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纪委办公室,区委各部、委、办、局,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各人民团体,区各民主党派,市驻区有关部门。


荔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628日印发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10-01 00:48:50重新编辑
葵涌镇文体发展公司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奔康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同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庙甬岭庄安路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大鹏镇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大鹏镇同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布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布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沙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新乔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盘古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金沙村金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坑梓镇秀新138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白石路秀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老坑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大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龙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龙田村牛湖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中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新乔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29名市直医疗单位医生将下乡工作
  2. 济阳义工开展赠移动影库送中秋慰问活动
  3. 柳埠街道三岔村进村公路竣工通车
  4. 2005级新生军训汇报表演举行
  5. 企业用工向农村倾斜
  6. 走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7.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南山拆违拆临持续发力
  8. 雷卫国到济阳镇调研新农村建设
  9. 吴花园社区为老人送上健康大礼包
  10. 李玉新调研慈善救助工作
  11. 重点企业日调度把脉问诊除隐患——莱芜区应急局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
  12. 结合自身实际全面提高工作水平
  13. 就业路上与你同行——羊里街道妇联携手爱家家政技能培训活动纪实
  14. 我市召开三河两湖防汛工作会议
  15. 逆周期调节力度将加大券商和科技板块受关注
  16. 鹏泉街道筑牢无物业小区疫情防控城墙
  17. 扭住战略基点畅通经济循环
  18. 市食品安全评价组来济阳县检查工作
  19. 医保创新药灵魂砍价后缘何进院难
  20. 临沂市兰山区党政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21. 县政府办公室五个一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2. 我市召开引办项目检查调度会
  23. 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加快交通建设电视会议
  24. 王忠林来济阳县调研
  25. 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章丘系列短评之七
  26. 高新区未雨绸缪备战2018开学季
  27. 莱芜高新区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
  28. 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三思方可行远
  29. 济南高新控股集团召开党委扩大会议
  30. 骨干企业拉动济阳县工业经济快车
  31. 2020申办居民门诊慢性病鉴定结果公告
  32. 蒲公英爱心流动课堂走进济阳县
  33. 关于返还施工单位山东正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金融小镇一期一标段项目农民工
  34. 国土资源部调研组来我市视察
  35. 莱芜高新区2018年度脱贫攻坚项目库区级公示
  36. 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来济阳县考察孙斌参加活动
  37. 用责任托起生命的太阳——记雪野中心小学消防逃生演练活动
  38. 携手家庭医生共筑健康生活
  39. 市人大来济阳县开展集中联系代表活动
  40. 茶业口镇召开冬春消防安全防控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41. 吕花园社区查漏补缺文明再提升
  42. 莱芜区科技局举办音乐党史课党史学习声入人心
  43. 我市开展2008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现场宣传活动
  44. 新城卫士口镇派出所妥善化解涉企纠纷切实护航企业发展
  45. 袁长奎调研高德高速商河西互通立交规划建设工作
  46. 市政协集中办理重点提案
  47. 我市计生协会规范化建设工作受好评
  48. 山师附小雅居园校区这个班级的主题活动很亮眼
  49. 山东大学校长展涛来济阳县参观考察
  50. 户户通通户户环境美美环境
  51. 欢乐济阳行城区海选结束
  52. 文东河到仲宫街道检查开学复课准备工作
  53. 全市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在济阳县召开
  54. 鹏泉街道充实社区服务队伍
  55. 王继民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56. 文东河调研督导拆违拆临工作
  57. 济北开发区与青岛保税区结成互动对子
  58. 莱芜高新区农村党建工作培训班开班
  59. 山东力创多个产品亮相首届水利展
  60. 省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督察组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
  61. 市政府召开第28次市长办公会议
  62. 贫困地区大学生创业受困发展瓶颈须突破天花板
  63. 寨里镇开展垃圾分类保洁员业务知识培训
  64. 新疆考察团来我市考察
  65. 引领行业变革看济企的新旧动能转换
  66. 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重大战略判断
  67. 张新文调研新农村建设及城区热网建设
  68. 中欧班列是如何跑出新速度的
  69. 高新区市场监管局正丰市场监管所开展节前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
  70. 三牛精神开新局豪情满怀谋新篇
  71. 市场监管局会展市场监管所情理法结合成功化解一起群体消费纠纷
  72. 济阳第九批中央环保督察转办件已办结
  73. 茶业口镇中心幼儿园开展学雷锋主题活动
  74.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夏令营来我市参观
  75. 鹏泉街道开展安全生产回头看确保安全隐患全清零
  76. 开学啦高新区学校食品安全做得如何
  77. 高新区首家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揭牌智能回收机实现线上返现
  78. 莱芜工会丨文明实践助推党史学习教育
  79. 市验收组来济阳县检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
  80. 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敲响安全生产警钟
  81. 莱芜高新区高创中心学习圣贤文化培养儒商精神
  82. 我县举办社区工作者初任培训班
  83.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高新区进一步强化精准征供地及供后监管评价工作力度
  84. 时怀江对我市基层社会稳定工作进行调研
  85. 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86. 济北北区管理区划转交接大会召开
  87. 莱芜区杨庄镇——创城迎检正当时
  88. 济阳县将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89. 省平安畅通县区复评工作组来我市检查
  90. 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
  91. 县行政审批服务局组织女职工集中观看光辉的历程
  92. 孙君涛时怀江对信访代理制的开展情况进行调度
  93. 我市召集相关单位负责人收听收看了省济南市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电视会议暨满意消费千万家活动启动仪式
  94.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4-07 03:46:13
  95. 济南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汇报会召开
  96. 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清理整治占道经营营造良好出行环境
  97. 我市召开杏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协调工作会
  98. 2019年济南市钢城区事业单位报名人数统计
  99. 融资能力再提升高新区成功发行政府债券
  100. 济阳县召开人口计生工作现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