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中共梅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1月21日梅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1月28日发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梅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对广东系列***和***批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的部署,就制定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实施“123456”思路举措,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香港“修例风波”等严重冲击,全力推动梅州苏区振兴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和修复,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果,全市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二〇二〇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7.9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547元,“5311”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正式揭牌,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作用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42家,比“十二五”期末增加三倍多;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地方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蕉华管理区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启动东升工业园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数字政府改革,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梅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获***批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及赣南、闽西、汕潮揭等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梅汕客专顺利通车,梅龙高铁全线动工,兴华、梅平、大潮、东环、华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主体工程基本建成;脱贫攻坚取得决胜成果,53180户145032名相对贫困人口100%脱贫,349个相对贫困村全部退出;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新建1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粮食年产量达110万吨,梅州柚品牌价值达227.5亿元、荣登“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榜首;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污染防治力度加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获得“世界长寿之都”认证;乡村振兴亮点纷呈,“五个振兴”全面推进,教育、医疗两大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千企帮千村”“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深入开展,“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蓬勃发展,以市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城镇化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协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9万人,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基层医疗条件明显改善,覆盖全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文化名城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初步成效,在广东提名城市中的排名逐年上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之乡”建设高水平推进,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入选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法治梅州建设扎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果,全面依法治市纵深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

  梅州“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苏区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市上下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良好基础。

  2.梅州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展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广东随着“双区”“双城”加快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得到重大提升。梅州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劲带动下,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步伐加快,生态发展区建设取得扎实进展,融入“双区”“双城”建设的态势越来越好,经济发展呈现“换道超车”的良好趋势。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技术创新乏力、发展要素支撑不足,应对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不足,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后劲不足,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实力不足。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促变,办好自己的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趋利避害,扬长补短,努力推动梅州苏区新一轮振兴发展步步高。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提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民生活品质将大幅改善,绿色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将大幅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平安之乡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基本建成法治梅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名城、教育强市、人才大市、足球特区、健康梅州,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广泛参与国际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大幅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对广东系列***和***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深入贯彻省委“1+1+9”工作部署,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进一步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机遇,深化实施“123456”思路举措,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市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我市经济欠发达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较快发展。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落实顶层设计相结合,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对标***和省委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动梅州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走在前列。深入贯彻******关于老区苏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十四五”促进特殊类型地区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的系列政策,努力变政策红利为发展效益,推动梅州苏区在新一轮振兴发展中走在全省力争走在全国前列。

  ——争当生态发展区建设先行示范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在生态发展区建设上先行示范、走在前列。

  ——加快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格局。深入贯彻******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嘉应新区与五华组团、兴宁组团融合发展,推动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特色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建设。深入贯彻******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论述精神,对标“中央要求”“双区所需”,发挥“梅州所长”,积极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建设,拓展新空间、实现新发展。

  7.“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统筹兼顾、长短结合,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成效。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平稳运行,增长潜力充分发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争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缩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区域发展更趋平衡更加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迈出坚实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水平进入全省前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服务融入“双区”“双城”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客属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社会文明呈现客都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影响力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力争如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实现显著进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持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建成高水平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民生福祉改善更有温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平安等重点民生持续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安之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治理效能得到综合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形成新局面,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军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壮大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促经济发展“换道超车”。

  8.加快创新体系构建。制定实施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五年规划,完善政产学研用协调创新体系,强化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着力补齐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基础能力、人才激励机制、要素流通渠道、协同创新体系等结构性短板,推动创新链条有机融合和全面贯通,增强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三院一基地”建设,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9.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幅提高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挥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10.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制定人才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支持雁洋公益基金会设立“梅州市叶剑英科学技术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建设人才保障房。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全方位管理服务,营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良好环境。

  11.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实用技术创新研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促进科技开放合作。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5311”绿色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12.高质量发展制造业。依托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深化穗梅产业共建,以绿色低碳、集约高效、高端智能为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制造业集群。推进烟草、电力、建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进五大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以嘉元科技、超华科技、博敏电子、志浩电子为龙头,加快建设梅县区铜箔新材料产业园和梅江区高端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努力建设“中国铜箔之都”。以培英电声、立讯精密等企业为龙头,打造“中国电声之都”。以广梅园广汽零部件产业园为核心,带动BPW车轴等企业加快发展,打造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以万宝家电、广州轻工、辉骏科技等企业为重点,打造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13.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编制实施《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推进“三云两园两中心”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不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慧梅州。以广梅园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产业园、广药大健康产业园为依托,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最优体验场,深化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挥“足球之乡”优势,加快五华国家运动休闲(足球)特色小镇、梅县富力足球学校青训基地及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深入推进足球改革试点,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和体育培训,拉动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发挥“长寿之都”优势,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南药种植、生物制药、现代医疗、健康养生为主的大健康产业;积极培育“寿乡水”、客家娘酒、客家小吃等特色品牌,大力发展富硒长寿食品产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水缸子”和客家“美食之都”。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深入实施“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15.壮大特色现代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品”工程,大力开发富硒产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优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水平,促进梅州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引领,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优做强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产业,建设大埔蜜柚小镇,扩大金柚种植面积,提升梅州柚区域品牌,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梅州配送中心作用,打造湾区“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推动互联网+农业,开展常态化电商培训,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16.建设重大发展平台。统筹建设梅州综保区、国际无水港,确保梅州综保区2021年如期通过一期封关验收,2023年绩效评估达标,2025年通过二期封关验收。创新完善穗梅产业共建机制,以广梅园为主阵地,培育若干个产值超50亿元、上百亿元的企业和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建工作。高水平打造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引进和培育销售额上亿元的跨境电子商务骨干企业。支持各县(市、区)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打造县域工业发展主平台。积极推动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力创建梅州柚优势产区,引领带动全市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科技化发展。

  17.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五星争辉”的发展格局,推动各县(市、区)在各自赛道上各展所长、错位发展,力争到2025年,8个县(市、区)GDP全部达到100亿元以上,其中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达到200亿元以上;四个县(市、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立足各县(市、区)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加速形成“一县一主业、一园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继续推进扩权强镇改革,以中心镇改革为引领,加快美丽城镇、特色小镇建设,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

  五、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探索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路径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8.畅通内外循环渠道。按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要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形成市域经济良性循环。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发挥“华侨之乡”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文化合作交流,推动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主动适应全省产业布局新变化,抓住“链主”企业,积极建链补链延链,建立“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总装+配套”“前端+后台”等跨区域产业共建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大力实施“三进一出”工程,千方百计引进外来投资和人才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各种途径,拓展梅州优质产品的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合作,加强与汕潮揭、赣南闽西及周边地区的交流。加快梅州中心城区、各县县城和圩镇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推动市域生产要素畅顺流通、有效配置。

  19.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和夯实发展条件。围绕建设粤东北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和梅州机场迁建,推进国省道改造升级和快速交通干线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提档升级,推进高铁站等各类交通站场周边开发,构建市区到县城1小时、梅州到汕潮揭1小时、到珠三角2小时、到厦漳泉2小时的“1122”交通圈,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数字梅州,打造智慧梅州。加快大埔电厂二期、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二期等能源项目建设,推进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农村电网改造,实施河源至梅州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和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工程”,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分布式能源站,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韩江高陂水利枢纽,推进“一廊两带五线”碧道建设,推动重要江河堤防达标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改造,加快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成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核心区6座污水处理设施和兴宁静脉产业园,完善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设施,创建省级“无废城市”。

  20.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实施新一轮汽车、家电下乡工程,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深化与物流龙头企业的合作,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降低企业流通成本。发展服务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1.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工业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工业投资比重。适当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支持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存量建设用地等按规定开发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老旧小区改造融资贷款,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加快破除民间投资进入交通、能源、教育、医疗、养老、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和一批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送电输气、沿边沿江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现代化建设新活力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高水平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22.推动创新型引领型改革。遵循中央改革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中医药综合改革、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统筹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上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借鉴“双区”“双城”的改革经验,及时转化实施制度性改革成果。鼓励基层大胆创新,探索平行分享、经验借鉴、资源成果共享等形式,放大改革红利。加强改革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23.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大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探索市属企业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政企沟通协商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现代企业。

  24.提高经济治理效能。强化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促进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完善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重视预期管理,提高调控的科学性,促进经济总量壮大、结构优化、内外均衡。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健全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普惠性。支持民营银行和农商行持续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治理能力,落实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等措施。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25.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继续放宽准入限制。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26.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优化政务服务,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承诺制,强化诚信意识。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政务公开。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

  27.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抓住国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机遇,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高标准建设提升大埔陶瓷、丰顺电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力培育梅江电子信息、平远家具、兴宁工艺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实现产品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加大外贸品牌建设力度。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发挥梅州综保区和国际无水港的开放平台作用,推动通关模式改革创新,推进航空口岸扩大开放。

  28.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经贸代表处、客属社团、海内外梅州旅游推广中心的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在进出口贸易、绿色发展、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实施机遇,深化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务实合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本地优质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劳务输出、参与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发挥侨乡优势,加强人文交流,建立和完善梅港澳青年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提升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增强侨后代对祖国的认同。

  七、服务融入“双区”建设,开拓合作共赢新空间

  对标“中央要求”“双区所需”,发挥梅州所长,举全市之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29.深化穗梅对口帮扶。落实《关于完善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机制的意见》和《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规划(2020-2025)》,以广梅园为主战场,以8个县(市、区)产业园(集聚地)为主阵地,深化两地产业共建合作模式,发展“飞地经济”,适时谋划建设广梅特别合作区。借力广州帮扶,积极创建广东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全力支持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全面加强两市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合作,主动衔接广州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帮扶。

  30.主动接受“双区”辐射带动。积极谋划推进连接“双区”的高铁、高速公路、航班航线等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互联互通。依托嘉应新区、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梅州综保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动承接“双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拓展“企业总部在湾区,生产基地在梅州”“研发孵化在湾区,成果转化在梅州”“生产基地在梅州,消费市场在湾区”的产业合作模式。加强与“双区”在文旅、体育、康养等方面的合作,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高水平打造“双区”最美后花园、最佳康养地、最优体验场和后方大农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形成多层次定期互访、部门联动的对接机制。

  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做实“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坚持以人为核心,做实“五星争辉”市域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3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立足生态发展区实际,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科学编制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导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产业项目合理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3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全面贯彻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县域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推动嘉应新区与五华组团、兴宁组团融合发展,做强经济增长“大星”;推动平远、蕉岭、大埔、丰顺特色化发展,做大四颗县域发展“小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优化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3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梅州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促进市区、县城和圩镇联动发展。扎实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实施江南新城二期开发,推进嘉应新区向南拓展,继续优化梅县新城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江北片区规划改造,重点提升江北古城,创新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打造骑楼步行街和牌坊文化街,实现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协同推进,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同步提升,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一体改善。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快城区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和建筑布局,加强新建高层建筑管控,塑造具有客都特色的城市风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持各县(市)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着力补齐市政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生活配套、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短板,吸引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安家落户。以丙村雁洋片区和畲江两个中心城区卫星城建设,以及西阳、坭陂、水口、石正、新铺、高陂、留隍、华城、安流等9个中心镇改革为示范引领,拓展圩镇建设空间,优化提升镇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管理水平,建设一批美丽小城镇。

  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客家特色新农村

  围绕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创建广东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3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保障粮、油、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体验式农业、大宗农产品加工销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35.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县城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和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6.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37.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基础上,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机制,实施新一轮对口帮扶和“千企帮千村”行动,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集中资源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和脱贫边缘人口,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十、加快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广东文化新高地

  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名城,提升现代文明程度。

  38.实施“三好一正”工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实施讲述梅州好故事、传播梅州好声音、树立梅州好形象、传递梅州正能量“三好一正”工程。运用苏区文化和苏区精神,实施铸魂立德工程,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史、苏区革命斗争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坚决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对新闻媒体、哲学社会科学、文艺、互联网等领域的监督管理,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

  39.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工程,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创”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40.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精英人才、精品力作“双精”工程,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着力推出弘扬苏区精神、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广东汉剧院、市县山歌剧团等文艺队伍建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确保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镇综合文化站达二级馆(站)以上水平。完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广泛开展客家山歌幼苗班、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广场舞大赛、文艺志愿服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41.传承发展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原中央苏区客家文化研究培训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梅州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条例》。充分挖掘红色革命遗址资源,活化中央红色交通线、同怀别墅、九龙嶂革命根据地、红四军和红十一军革命旧址、东江苏维埃政府、古大存故居、李坚真故居、罗屏汉故居、 “左联”在梅活动等遗迹遗址,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推进中央苏区(广东)历史博物馆、三河坝干部学院等重点项目建设,与瑞金、古田联动打造赣闽粤红色研学圈。策划拍摄一批反映苏区革命斗争史和优秀革命人物代表的专题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和戏曲等红色文艺作品。深入实施《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完善客家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中心和传习所,推动客家围龙屋、广东汉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名人名居和传统村落,抓好林风眠美术馆、艺术公园等规划建设,继续做好张弼士、邹鲁、田家炳等名人故居保护利用,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2.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划建设梅州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量。推动文化与互联网、金融、创意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电商、创意设计、网游动漫、数字出版、网络视频、无线音乐等文化新业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客家文化底蕴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发展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和体验旅游。扩大文化交流合作,持续办好客家文化旅游博览会、世界客商大会,推动客家文化“走出去”。

  十一、深入建设美丽梅州,增创生态文明新优势

  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持续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4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提升保护地管理效能。严格执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到“十四五”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24.1万亩以上。强化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降低碳排放强度。

  44.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深入推进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建立地上地下、水陆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加快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能力建设。完善跨界河流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对潜在的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地方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强化联合执法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法规标准、环境准入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全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健全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

  45.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编制实施《广东南岭山区梅州段(原中央苏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快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推进高质量水源林生态修复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积极对接广东南岭国家公园辐射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系统性开展流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强对梅江、韩江、松源河、石窟河、榕江北河等流域和清凉山水库、合水水库、长潭水库、益塘水库等重点湖库保护,全面清理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和非法排污口,提升江河湖库水环境。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抓好琴江五华河、宁江等7个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的整治,持续实施崩岗治理工程,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加大对损毁土地的复垦力度。

  46.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持续推进节能降耗,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计划,严把项目能耗准入关,严控高耗能产业新增产能,推广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加强电力、水泥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先进技术应用,强化对火力发电、水泥等高耗能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升清洁能源供应能力。推进建筑节能,实现民用建筑能耗总量与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十二、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共创美好新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保障和改善重点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47.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48.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保障劳动者权益和待遇。

  49.推动教育振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文化之乡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巩固拓展“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创建成果,深入实施梅州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快补齐学前教育短板,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加大优质学位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积极适应新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提质促优,实现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快推进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梅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扩大开放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应用水平双提升,加强“以研促教、以研提质”,不断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探索教育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模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试行校长职级制,完善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实施强师兴教工程,评选表彰名校长、名教师,打造名师种苗库和名校长后备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嘉应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进“新工科”建设,加大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培养,规划建设嘉应学院周边高等教育片区。

  50.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向全国统筹过渡,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巩固和推进职业年金实账积累。共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救助工作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51.推进健康梅州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市人民医院、粤东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医院,推进县级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加强市县两级妇幼保健机构升级建设,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统筹推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完善阳光用药制度建设。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积极构建市县镇村四级中医药服务新体系,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2023年底前完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创建任务。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5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5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创建苏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城市为抓手,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镇村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努力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十三、高水平建设平安梅州,开创统筹发展安全新局面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把梅州建设成为广东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54.加强维护国家安全的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保障国家安全的各项政策。落实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

  55.确保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风险底线。确保生态安全,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物安全事故,维护新型领域安全。

  56.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交通、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重要江河堤防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和消防救援专业力量建设,发展巨灾保险,提高全市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57.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落实维护稳定第一责任,坚持“五治”联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打造“枫桥经验”梅州样板。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和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推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水平建设平安之乡。

  58.推进法治梅州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司法公正,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推进市容环境、农村规划建设、污染防治等立法工作。深化法治建设“四级同创”,设立法治宣讲“专家库”,推进法律“六进”活动,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按规定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和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定,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编制和发布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全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重要制度。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行政检察与行政执法监督衔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十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关键在党、根本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切实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59.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两个维护”制度机制,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责任,坚决按照******、***和省委要求谋划推动梅州发展。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服从服务全国全省大局,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梅州贡献。完善“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创造性地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确保***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梅州得到有效落实。

  60.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学习运用***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压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优化提升“头雁”工程,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61.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强化党领导一切的工作机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职尽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广大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工作,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提升“双拥模范城”建设成效。

  62.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次全会精神,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确保***和省委、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感恩奋进,乘势而上,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梅州贡献!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17 03:03:29重新编辑
观兰镇麒麟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福民村福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库坑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竹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松元向西新围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富莱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哈飞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桂花村庙溪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库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福民田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新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富士康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新田社区科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企坪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新田村君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桂花村庙西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松元荔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樟坑径上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竹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桂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新田新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松元向西新围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富莱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哈飞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工商总局等部门关于印发2017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
  2. 动漫大舞台校园之星(组图)
  3. 区林业和园林局关于从化区五指山森林公园经营范围调整的公示
  4. 民政局我市举办重阳节敬老活动日活动
  5. 区人社局关于广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申报情况的公示(从化区2020年1112月租金补贴)
  6. 广州市增城区2019年第二次财政预算调整报告
  7. 第一届从化农村电商节开幕
  8. 图说新闻
  9. 活动回顾自然之眼生态文明及志愿服务在增城博物馆
  10. 我区开展文明餐桌联合督查执法行动
  11. 区安监局关于从化区太平镇神岗大桥建设工程116车辆伤害一般死亡事故调查和处理情况通报
  12. 从府〔2012〕62号(从化市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公告)
  13. 从府办〔2007〕157号
  14. 区住建局广州市从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贯彻落实广州市建设领域工程项目全面实施农民工工资总包代发制度精神的通知
  15. 鳌头产业基地街人线改造工程项目(X286线民乐至人和段公路扩宽工程)(1标)施工招标代理邀请招标公告
  16. 穗府征〔2017〕25号广州市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公告
  17. 增城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联合开展专题调研
  18. 建设局市城乡建设局召开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冲刺大会
  19. 区卫健局广州市从化区卫生健康局2021年度广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特殊艰苦一线从业人员托育照护人员积分制入户拟入户人员名单公示
  20. 区档案局(馆)举办69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图)
  21. 从化市鳌头镇龙聚村地段地块出让成果公告2012G14
  22. 部分班车票价调整
  23. 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城镇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项目CZ20200498中标结果公告
  24. 情暖外来务工子女
  25. 区人社局关于广州市就业补助资金申报情况的公示(从化区2020年1112月租金补贴)
  26. 践行发展新理念谱写广州新篇章
  27. 2021年中共广州市增城区委老干部局公开招聘聘员笔试成绩公布资格复审和面试事宜公告
  28. 广州市增城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2020年增城区南部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项目CZ20201878招标公告
  29. 2018年11月19日现场招聘会信息
  30. 中国内地—香港—澳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联合应急演练剪影
  31. 12月24日广州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32. 2019年从化区消防工作会议暨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消防安全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召开
  33. 从化区科工商信局转发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组织填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情况的通知
  34. 最新规划涉及增城这些村
  35. 从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重阳节群众登高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从府办函〔2016〕1188号
  36. 区市场监管局从化区化妆品飞行检查情况通报(2021年第9期)
  37. 多方参与给力宣传我市禁毒氛围良好
  38. G105线森林公园至良口段路面维修工程施工邀请招标公告
  39. 增城日报社数字媒体系统升级改造采购项目CZ20160270中标公告
  40. 区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区属医院产科和儿科建设情况
  41. 区人社局关于广州市就业资金申报情况的公示(从化区2022年12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
  42. 展览资讯奋进新征程丹青颂华章——贺中秋迎国庆中国画作品展
  43. 街口街工程邀标公告
  44. 榕树文化铸师魂德育特色育芬芳(组图)
  45. 从府〔2009〕14号关于印发从化市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方案的通知
  46.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
  47. 关于公开招聘政府专职消防员的公告
  48. 增国土规划听告字〔2018〕第43号
  49. 增城区科技经贸和信息化局增城区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二期)采购项目CZ20151814
  50. 中高考进入倒计时
  51. 高技术产业园216日简讯
  52. 从府〔2015〕17号从化市人民政府征收土地公告
  53.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27004437
  54. 擦亮生态底色描绘美好蓝图
  55. 7天后再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56. 从府办〔2014〕17号(从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从化市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57. 增城区召开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
  58. 教育局亮丽从城游绿道健康环保自由行
  59. 市就业中心组织开展2017年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业务培训
  60. 全市221条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7月底前完成
  61. 市人大开展专题视察提出加快建设安居点工程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62. 关于公开征集从化区2018年创新创业大赛承办单位的通知
  63. 广州市增城区行政中心1号楼508会议室智能交互式无纸化会议系统升级项目CZ20190710中标结果公告
  64. 图说新闻
  65. 市政协委员到市气象局调研气象工作情况
  66. 2020年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下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第二批工作人员资格复审合格名单和递补资格复审公告
  67. 增城区卫健局转发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开展广东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报名工作的通知
  68. 欧阳卫民调研广州中小微金融服务区工作
  69. 县江河黑臭河涌整治工程施工监理项目编号JG20194744项目资格后审结果公示
  70. 区打假办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考核打假工作
  71. 同心抗疫我们在行动——区残联党员干部突击队助力鳌头镇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72.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5 02:29:48
  73. 审计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司到增城区调研指导
  74. 广东林安物流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共捐赠善款达116万元
  75.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07 05:38:14
  76. 关于重新明确街口江埔城郊三个街道办事处界址及管治范围的通知
  77. 供销社广州市供销总社积极推进从化市吕田镇狮象村美丽乡村帮扶工作
  78. 市中心医院召开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
  79. 区安监局开展执法警示活动
  80. 雅瑶河一支流截污工程JG20194479项目中标候选人结果公示
  81. 市政部门全力以赴迎国检
  82. 区住建局从化区2021年区辖公共租赁住房零星房源分配工作方案
  83. 广州市增城区宁西城区市容保洁项目CZ20200799中标结果公告
  84. 我市规范生猪养殖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85. 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结果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新兴路东侧18411120180002地块
  86. 2022年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桥头小学部门预算
  87. 穗规划资源从挂出告字〔2021〕3号(从化经济开发区明珠工业园创业大道与规划横六路交汇处西北侧地块)
  88. 温泉镇召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
  89. 增城区中新镇城北涌黑臭河涌整治工程施工招标公告
  90. 区文广新局举办从化夏季旅游推介活动
  91. 从化警方破获涉野生动物系列案件5起收缴陆生水生野生动物53只
  92. 区领导检查重阳登高及森林防火工作
  93. 区国土规划局从化区国规局开展岁末年初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大检查
  94. 广州市增城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关于全区开展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的通告
  95.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5 02:29:51
  96. 久违了湖北来粤航班复飞
  97.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3 23:39:39
  98. 瓜中之王在广州增城试种成功将打开乡村振兴新路子
  99.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5 02:29:52
  100. 国土资源部到我市调研补充耕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