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05日发表  

番府〔2016〕71号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广州大学城管委会、广州南站地区管委会,区府直属各单位:

    《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8日

广州市番禺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区按照“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要求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广东自贸区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的重大机遇时期;是我区加快自身改革创新、打造番禺经济升级版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区“十三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体现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对我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明确全区“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对未来五年工作做了总体部署,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区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较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重大步伐,为“十三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期间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全区上下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6项指标规划目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教育水平、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升学率、万人升大学比率、年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GDP能耗、森林覆盖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等20个指标完成规划目标。地区生产总值(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值、年末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高考录取人数等6个指标的运行值与预期值存在差距。一是对2012年划出大岗、榄核、东涌三镇的影响估计不足。原大岗镇是我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新增长点,划出后直接影响我区经济增速,导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二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我区,导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放缓。三是受国外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出口总值增速低于“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四是2015年全区8248人参加高考,导致高考录取人数低于“十二五”规划9000人的预期目标。

    (一)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608.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81万元(常住人口),农业总产值46.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47.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79.7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0.2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7亿元,出口总值113.44亿美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5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7403元,上述指标年均增速分别为11.0%、9.5%、2.4%、14.8%、15.0%、14.8%、12.7%、7.0%、10.5%、12.5%。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高端产业加速集聚。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6.42亿元、565.21亿元、1017.15亿元,年均增速分别为2.6%、10.1%、12.0%。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3∶41.2∶54.5调整为2015年的1.7∶35.1∶63.2,其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2.6、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8.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93.2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7.8%上升为2015年的48.5%。长隆万博汉溪商贸旅游中心、市桥综合商贸中心等商贸组团发展,促进服务业向高端化迈进。房地产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增加值195.78亿元,年均增长11.7%。先进制造业稳中提质,2015年先进制造业总产值961.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2.6%上升为2015年的55.0%。广汽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为我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依托珠宝首饰、灯光音响、动漫游戏等基地,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都市型农业优化提升,蔬菜、花卉、水产等稳步发展,畜牧业持续下降。科技创新持续发展,设立总规模10亿元、首期1亿元的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末拥有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1家;区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8个;2015年全区专利申请8455个、专利授权5370个;“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破世界纪录蝉联“六连冠”。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智慧城市 雏形显现。初步形成“四区一轴” 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广州南站建成投入运营,地铁七号线一期、南大干线、南浦三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动工,广州南站、广州大学城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极大增强。开展重点片区控规修编,完成132个行政村村庄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15个市级美丽乡村通过广州市检查验收,南村镇坑头村、石楼镇大岭村等11个村入选“广东名村”。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突破,《番禺区创建智慧城市探索实践》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14个智慧城市建设典型案例之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成功获选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 综合试点区。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美丽番禺成效显著。深入开展“六乱” 整治和清洁番禺行动,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河涌水质有所改善,水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能力迅速提升。2015年,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昼间为54.8分贝(A),比2010年下降1分贝(A),总体达到二级“较好”水平;汽车尾气达标率91.5%;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5天,优良率80.8%。生态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以及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先进区、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暨规范化幼儿园督导验收,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高中办学改革被定为全省的试点区和实验区;全区公办幼儿园占比30.3%,规范化以上幼儿园占比75.1%;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开办1年以上的公办学校100%达到标准化,中考成绩位居全市前列,高考全面实现“一五九” 目标。文化广场建设、文物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文化设施逐步完善,星海合唱节、星海艺术节、广州国际美食节、“莲花杯”和“禺山杯”龙舟赛享誉国内外。实施健康番禺行动计划,启动健康番禺十大工程,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大力推进妇儿关爱工程,实施少年儿童活动项目社区化工作,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区卫生医疗机构、病床、卫生人员等医疗卫生资源大幅提升,综合医疗实力跃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分类就业帮扶政策,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成效显著,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发展,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0.8%,远低于全市2.2%的水平。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由2010年的1.89∶1调整为2015年的1.62∶1。建立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延长区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优惠开放时段,每年成功举办区级全民健身活动20多项次。

    重要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合作亮点凸显。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区。大部制改革稳步推进,启动一批政府工作部门权责清单编制试点,构建统一的商事信息平台。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居民办证制度改革,开展自来水价格改革。国企、投资管理、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基层社会治理系列工程,“四个民生” 工程获评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优秀项目。广州国际创新城成为全国首批中欧城镇化合作项目。国际经贸合作取得新成效,与港澳台和泛珠地区交流合作更加紧密,多次组团参加在香港、澳门举办的粤港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香港招商推介会、澳门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和粤桂黔高铁经济带等战略,广东省政府同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固定会址和泛珠合作园区落户广州南站商务区。

    (二)存在问题。

    整体创新能力不强,新经济增长点亟需培育。2015年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91个,仅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0%,创新型、顶尖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加工贸易等传统外向型产业增长乏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缓慢,企业成本压力增加、投资意愿下降,产业集群集聚不足。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新业态处于起步阶段,除广汽基地外,先进制造业增长点不多。服务业以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仍需大力挖掘。

    城市功能仍需完善,社会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不完善,本地农民转户进城意愿不强、来穗人员 转换身份门槛较高以及难以满足往返于广州老城区与我区之间工作、居住的“钟摆式”人群的公共服务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不高,全区交通体系存在短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重点难点区域问题多发,垃圾、河涌等环境治理与群众期望仍有一定差距。2015年末全区在册登记来穗人员122.74万人,远超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增大,社会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社会治理面临新问题。

    体制机制改革仍需加快,发展潜力有待激发。政府机构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需进一步优化,部门职责关系有待理顺。行政效率有待提高,工作协同性有待加强,行政审批事项需继续精简,审批流程需进一步优化。干部思想作风、素质能力与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创新思想有待提升。受制于财权事权不匹配的财政日益紧张、缺少相应审批权限的影响,公共服务体系、城市更新、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遇到不少困难,部分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等对我区发展具有重大推动、引领作用的区域发展活力尚未激发出来。投资便利水平仍不高,对接国际高端要素资源不足,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待提高。

    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利用效率亟待提升。2014年,全区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4.9%,占比远高于全市22.6%的水平;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6.23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市9.96亿元/平方公里的水平。2015年摸查显示,全区有217.11万平方米土地、29.14万平方米厂房处于空置待招商状态。但众多重大项目因用地规模不足难以落地,急需转变和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

    第二节 “十三五”新常态新形势

    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形势,我区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增多的严峻挑战。

    (一)发展新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理念做出明确要求,我区要积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广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十三五”期间,广州着眼于巩固和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建设三大战略枢纽 、“一江两岸三带” 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在内的“三中心一体系”。为贯彻落实广州市“十三五”重大发展战略,我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一要全面加强珠江两岸规划建设管理,推进航运、高铁、轨道交通、道路等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为国际航运枢纽、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物流中心等提供基础条件;二要优化调整产业布局,提升制造业,做大做强金融、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创新经济等,有效支撑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珠江经济带建设;三要依托广州国际创新城建设,打造珠三角创新创业新高地,引领广州市珠江创新带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四要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和提升城乡环境品质,为珠江景观带的优化提升贡献力量。鉴于我区自身发展阶段特征和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势资源,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全民幸福指数是我区“十三五”时期重要战略任务。

    (二)重要机遇。

    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国制造2025 、“互联网+” 、新型城镇化等重大战略,广东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珠三角优化发展等重大战略,以及广州市加快建设“三大战略枢纽”、“三中心一体系”、“一江两岸三带”,为我区发展带来众多“机遇窗口”。

    当前,我区是众多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密集布局地区,具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珠江—西江经济带等政策叠加优势。我区正积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行动计划》、《广佛同城化规划》等文件,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将拓展我区发展空间、深化开放合作,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创新提供政策依据和先行先试空间。广州南站的建设和贵广、南广高铁的开通,使我区成为大西南地区进入广东省的重要门户。南沙新区和南沙自贸区的开发建设为我区带来发展机遇,我区将成为南沙依托广州中心城区崛起的重要纽带,与南沙新区一同构成广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区也处于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区域,必能吸引更多高端要素汇集,形成新的强劲发展动力。

    (三)面临挑战。

    从国外环境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求我区创新发展方式和拓展国际视野。目前,世界经济整体仍在复苏中曲折前行,世界经济分工格局、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现有生产模式、发展方式产生了颠覆性、革命性影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区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业态模式创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我区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自身发展需求与方向。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经济运行减速换档特征明显,结构调整阵痛持续,不确定因素增多,将对我区经济发展造成较大下行压力。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新动力正在加快孕育,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增速、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作出重大战略性调整。“十三五”时期,我区应对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一要突出创新驱动,形成促进经济提档升级新动力;二要强调重点突破,培育支撑经济增长的新业态、新区域;三要扩大开放合作,增创我区参与区域竞争合作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四要深化关键环节改革,释放制度改革新红利。

    从自身发展看,实现提档升级发展要求我区必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主要包括:如何统筹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应对南沙自贸区建设带来的“虹吸效应”,实现与南沙新区的互补协调共荣发展;如何处理好与广州其他区域、产业集聚区的关系,做好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等重点功能区的产业选择和布局,尽快形成支撑我区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新载体;如何在国家收紧地方债务约束的背景下创新、拓展投融资模式和渠道;如何提升相关部门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快重大项目规划建设进度。

    总的来说,“十三五”时期我区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树立全球视野,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把准战略方向,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形成创新点、找准平衡点,科学谋划、务实做好“十三五”时期各项工作,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发挥排头兵作用。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精神,坚持人民主体、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区、扩大开放、党的领导基本原则,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质,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建设时尚创意宜居新区为总目标,着力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宜业宜居品质区、岭南文化特色区和共享善治示范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上水平,在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践中走在前列。

    第二节 基本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充分发挥我区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民间资本充裕等优势,大兴创新之风,推动产业向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展,积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和网络经济空间,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事项,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我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软实力,增强发展整体协调性。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番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彰显山水林田湖齐备的生态格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成美丽番禺、绿色番禺、宜居番禺。

    ──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积极融入国家、省、市开放发展大格局,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协同、引资引技引智并举、高水平引进来与大步伐走出去并重,推进与先进城市和地区多层次交流合作,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综合性改革和专项试点改革,重点在新型城镇化、跨区域开放合作、特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探索我区改革开放新模式、新路径。

    ──坚持共享发展,体现和谐公平。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在确保到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以建设时尚创意宜居新区为总目标,努力实现以下八方面目标:

    ──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元左右,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000元、41000元,力争2018年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总产值4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和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出口总值年均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商品销售总额4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5%、9%和10%。

    专栏2-1: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的主要考虑

     “十三五”期间我区GDP年均增长8%以上,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2018年我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十三五”期间前3年年均增长需不低于5.7%,年均增长8%以上是有需求的;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好的项目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区安排重大项目326个,其中,产业项目154个,项目单位预计项目建成后2020年比2015年共新增产值(或收入)2956.79亿元,测算预计新增增加值约610亿元,加上原有企业增长及未来招商项目,到2020年GDP达到2400亿元是有支撑的;三是“十二五”期间我区GDP年均增长11%,比同期全市高0.9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7.5%以上,作为全市发展较快的区,按经济发展惯性,比全市高0.5个百分点是有把握的;四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十三五”期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保持较高增速难度不小,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GDP增速需留有一定余地。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广州大学城创新资源全面激活,创新资源大量引进,广州国际创新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涌现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建成一批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政策制度更加完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含量稳步提高,基本形成国内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发展实力全市领先。到2020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3%,每万人发明专利批准量30件,高新技术企业数400家以上,广州市著名商标200个以上,广东省著名商标85个以上,广东省名牌产品9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35个以上。

    ──城市功能巩固提升。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以广州南站为核心的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健全,与海港、空港连接更加便捷,紧密融入广州市三大战略枢纽;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品质化,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达到中等城市功能。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580亿元,年均增长10.1%;城市宽带接入能力300mbps以上,农村宽带接入能力50mbps以上。

    ──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数量达到88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到85%;全区迈入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产业更加融合、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的新阶段。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高,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各个领域,低碳生产生活理念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效果明显,环境综合竞争力居全市前列。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完成广州市下达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空气质量优良率85%以上,PM2.5为35微克/立方米;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完成广州市下达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9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7.5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6.77%以上。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形成一批番禺模式、番禺经验,城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泛珠三角区域城市合作交流更加密切,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参与度明显提升,对接南沙自贸区建设和贯彻落实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相关平台初步建立,投资贸易便利水平明显提升,依法治区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

    ──全民素质明显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升,家庭美德建设更加深化,向上乐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岭南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2%;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初中升学率98.5%,高考总上线率96%。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来穗人员有序融合,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0岁;每千人老人拥有养老床位42张;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10000%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

第三章 强化创新驱动 建设创新发展引领区

    以创新发展为核心,主动融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创新经济,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成为广州市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和珠江创新带建设的龙头。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包括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力争在创新体系、金融环境、科技产业、人才政策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第一节 加快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着力构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载体丰富、创新服务完善、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

    (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坚持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导向,以广州大学城为“智核”,以地铁七号线、南大干线为纽带,串联广州国际创新城、万博商务区、广州南站商务区等重大创新功能区,重点构建“一城多园” 的创新平台体系,打造联通珠三角东西岸城市带创新走廊,辐射带动全区创新产业园区发展,形成“一核一廊、多点支撑” 的创新经济发展格局,为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广州建设珠江创新带提供支撑。

    广州国际创新城。深化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统筹新造镇、化龙镇、南村镇等区域,推动广州大学城及其南岸地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一体化发展。推动广州大学城高校与重点企业、园区、镇街对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成立众创空间联盟,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新创业机构落户。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建设广州大学城孵化器集群。完善高教研发、科技服务、创新产业孵化等功能,将广州大学城建设成国际科技产业基地、全球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一流的高等教育集聚区,打造珠三角国际化创新创业中心,为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提供支撑。

    专栏3-1:广州国际创新城创新发展重点

    广州国际创新城北至仑头水道,东、南至金山大道、西至南沙港快速,规划占地面积73平方千米,已进驻高校12所。“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加快广州国际创新城南岸起步区建设,开发广州国际创新城丰富的科研资源,提升广州大学城创新功能,将广州大学城建成珠三角国际修学基地、产学研创新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大学城特色旅游基地等四大基地,建立地方与高校更紧密合作机制,促进高校资源优先向本地企业开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技术引领、政府财政扶持、市场有效运作的区域创新创业体系,打造珠三角创新走廊,成为华南科技创新服务引擎。

    一系列科技园区。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完善交通及生活配套,支持科技园区建设专业孵化器,打造从孵化—加速—上市的完整服务链条,孵化更多创新型企业,引导新产业新业态加快集聚发展。积极对接中关村模式,提升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构建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多元化平台体系。

    专栏3-2:重点科技园区发展

    坚持错位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发挥科技园区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

    番禺节能科技园:占地面积53.8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900多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及信息技术产业。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548亿元,比2015年新增177亿元。

    沙湾珠宝产业园:占地面积22.54万平方米,集聚珠宝首饰加工、生产设备制造企业约70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广州钻石交易中心。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214亿元,比2015年新增200亿元。

    巨大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引进企业约95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物流信息等产业。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200亿元,比2015年新增1***亿元。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基地: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90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新兴制造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80亿元,比2015年新增72亿元。

    海伦堡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20.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300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产业。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60亿元,比2015年新增36亿元。

    华创动漫游戏产业园: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150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50亿元,比2015年新增32亿元。

    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占地面积2.39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160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数字家庭产业。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17.4亿元,比2015年新增6.6亿元。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95家。“十三五”期间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以健康服务为主体。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6.8亿元,比2015年新增2.6亿元。

    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由区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是全国10个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入驻企业47家。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3亿元,比2015年新增0.4亿元。

    星力动漫游戏产业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约105家。“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动漫游戏产业。预计2020年园区产值(收入)1.5亿元,比2015年新增0.5亿元。

    灯光音响文化产业园:占地面积300亩至500亩,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演艺装备企业,打造灯光音响民营工业园,预计新增产值500亿元。

    (二)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给予相应政策的配套扶持,提升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型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培育计划,引进和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一批细分行业“单打冠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格局。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加强企业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育,推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发展基金。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库和服务台账,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形成强大创新集群。

    (三)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着力健全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统筹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核心资源集聚我区创新发展。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组建创新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创新发展政策体系,统筹创新规划制定、任务安排、项目实施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健全政策效果评估反馈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改革和规范财政对科技投入制度,整合各级科技计划、专项或基金等,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探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行后补助方式,健全科技经费使用绩效评价体系,不断创新我区科技经费管理模式。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科技成果分配、期权股权激励政策。研究出台创新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拓展创新经济发展空间。重点争取珠三角国家创新示范区有关土地利用、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在我区推广应用。

    推进高端人才加速聚集。推动激励自主创新人才政策落实,优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发挥我区居住成本较低、人居环境优良、教育医疗资源优质以及区内居住、区外就业的高端人才较多的优势,推进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加速向我区聚集,打造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探索在国外设立一批人才工作站、企业国外拓展基地,加强与国外创新人才交流合作,引进国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强化资本驱动创新。加大金融支持科技的力度,建立覆盖科技创新创业全过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广东省科技金融试点示范区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融合对接。壮大我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强化创新创业综合金融服务,吸引各类VC 、PE 入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人才投入创新创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区内研发机构提档升级。鼓励银行与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等开展投贷联动试点。出台科技保险财政补贴政策措施,完善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推动更多创新型企业上市,形成资本驱动创新强劲动力。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开放式综合服务,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向社会开放。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社会化、市场化利用,鼓励企业对数据资源增值开发。

    强化知识产权激励和保护。落实专利发展资金管理政策措施,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管理,优先支持具有或可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项目,有效激励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及研发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动力、释放创造活力,营造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

    (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加快创新城市体系建设,搭建汇集全区创新资源和政务服务的创新平台,直接链接全球高端资源。拓展与港澳台创新合作,建设番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积极承接和孵化港澳台创新创业项目。依托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等平台,组织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两岸四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番禺区海外科技创新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建设中加创新创业园、中美超谷科技园、中德柏林加速器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有效整合利用国外创新资源。

    第二节 全面推进创新经济发展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借助广州大学城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洽谈会、科技成果展示推介对接会,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易转化。强化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培育一批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强化产业发展创新支撑。加强创新与科技、产业等关键创新要素融合发展,积极引导风险创业基金对重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从企业运营、管理、技术提升、市场开拓等给予辅导,推动创新资本与本地产业精准对接。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型产业培育体系。探索在美国硅谷、中关村等地设立招商联络点,吸引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龙头科技型企业、总部基地、重大科技项目和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团队落户。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规范开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加快建设广东国际创客中心,建设“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和“互联网+工程”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创客生态体系,形成引领全省创新潮流、可复制、可推广的创客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助等方式,扶持发展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厂等“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办好广州大学城创新成果交易会等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第三节 创新培育新供给新动力

    以创新发展为抓手,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统筹发挥投资、消费、出口的作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推动新旧动力平稳接续,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促进制造业完善价值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以制度和管理创新为保障,落实“暖企”行动、清费减负政策,优化企业发展和投资贸易环境,着力培育第二代本土民营企业家,支持实体经济、本土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以消费模式创新为手段,重点在健康养老、信息消费、旅游休闲、节能环保等领域实施消费工程,形成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以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为重点,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投资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倾斜。优化政府投资,积极推广PPP模式 ,加强民生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和刺激消费等领域投资,实现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促发展良性互动。创新国际贸易方式,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体系,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例,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第四章 加快转型升级 打造现代产业新格局

    调整优化全区产业布局,实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战略,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重点发展平台经济,支持一批区库税收超千万、持续增长的企业增资扩产,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制造业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为珠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持,将我区打造成广州经济新增长极。

    第一节 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重点建设万博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现代产业基地、广州南站商务区等四大发展区域,加快培育新型主导产业,推进全区主导产业差异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新增长极空间格局。一是以广州国际创新城为核心,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加快浪潮、思科等项目招商,大力发展大数据和创新科技产业,重点发展医药健康、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设计服务、国际教育等特色产业。二是以现代产业基地为核心,依托广汽传祺、广汽菲亚特的发展,不断完善汽配产业,着力建设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三是以万博商务区为核心,依托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发展互联网、基金等产业,以华多网络、番禺基金管理公司等企业为带动推进产业互联网、财富管理产业发展。四是将广州南站商务区打造成“泛珠CBD —泛珠合作平台+华南枢纽门户+综合商贸新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商务商贸、会展博览和创意等产业,配套完善酒店、餐饮、住宿等设施,形成“一心、两轴、三环、六片区圈层式辐射发展的整体格局” 。同时,对接广州中轴线,依托番禺大道和地铁三号线、四号线,重点发展时尚创意及服务功能,形成我区连通南沙与中心城区的发展支撑带。

    专栏4-1:重点产业发展区域

    万博商务区:占地1.5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楼宇经济,积极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产业,引进一批基金以及与互联网产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总部。预计2020年产值430亿元,比2015年新增411亿元。

    广州国际创新城:占地73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将以“互联网+”为主线,重点发展医药健康、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节能环保服务、设计服务、国际教育等特色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产业基地:占地面积4.33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产业,打造集整车、发动机、零部件、研发、物流等于一体的世界级、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预计2020年产值662亿元,比2015年新增4***亿元。

    广州南站商务区:占地面积36.16平方千米。“十三五”期间,规划定位泛珠CBD—泛珠合作平台+华南枢纽门户+综合商贸新区,形成“一心、两轴、三环、六片区圈层式辐射发展的整体格局”,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商务商贸、会展博览和创意等产业,配套完善酒店、餐饮、住宿等设施。

    第二节 优质高效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布局,统筹规划,加快发展“微笑曲线” 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有效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重点建设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万博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提升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发展水平,实现大平台错位联动发展。

    (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打造总部经济、平台经济、产业金融、科技服务业等四大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稳定发展住宅房地产,加快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发展,推进科技地产、文化地产等发展,做大住房租赁市场,有序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布局优化与健康发展。加快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利用大型楼宇,大力引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区域型总部、功能型总部,打造总部经济集群。大力引进平台服务企业,加快IBM产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中国国际酒类商品交易中心、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平台经济集群,构建产业互联网生态圈。以万博商务区为主体,完善商贸、居住、环境等多元服务功能,促进商务高端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景观优美、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华南高端商务核心服务区。

    专栏4-2:楼宇经济发展

    据2014年初摸查,全区商务楼宇108座(其中,甲级写字楼39座),总建筑面积约238.1万平方米,入驻广州市认定的总部企业2家,贡献税收约7亿元,带动约3.3万人就业。“十三五”期间,以万博商务区为主体,利用已建成的区属物业开展楼宇招商,建设一批重大商务发展平台和商务楼宇项目。

    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业。以基金发展为重点,推进金融业特色发展。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规范发展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行等类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产业投资、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扶持基金管理企业和投资企业发展。在壮大我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同时,建立区政府主权基金,成立番禺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组建区产业投资集团。在万博商务区建设基金大厦、打造基金小镇等投资服务基地,出台专门扶持政策,为基金公司入驻提供优质办公环境和专业服务,打造华南财富管理中心核心区,最终打造成广州财富城。发展普惠金融,规范发展民间借贷,设立一批社区、农村金融服务站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大力发展科技、文化、珠宝、汽车等金融和融资租赁服务,打造产业金融集群。完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并规范金融机构建设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证券和网络基金销售等互联网金融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加强企业上市辅导,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更多区内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形成上市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的发展态势。

    专栏4-3:上市公司

    2015年末,全区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挂牌公司21家。10家上市公司:中海达、鹏辉能源、浩云安防、奥园地产、珠江钢管、欢聚时代、海鸥卫浴、海大集团、佳都新太、维力医疗。“十三五”期间,将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力争到2020年,全区上市公司达到25家。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研究制定我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门政策,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推动形成科技服务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面向政府、社会、公众和企业需求,统筹资源,由点到面、辐射全区,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服务,建设物联网示范应用高地。整合产业优势资源,横向联合网络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发展数字家庭、大数据、车联网等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智慧物流业,在高铁枢纽、物流园区、港区、客运站、商贸中心,推广使用物联网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集装箱RFID 标签、电子关锁、车船货物***终端、冷链专用传感器、物流通信设备等产品,实现仓储流通各环节数据快速、有效、自动采集和远程监控管理。

    专栏4-4:智慧物流业发展

    依托裕丰综合物流基地、宇培集团-阿里巴巴淘宝商城仓储物流华南分拨中心、广日物流、嘉诚物流等,研发可视化仓储、物流云、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构建智能仓储系统,发展智慧物流。加快推进广州番禺龙沙国际港口物流园(龙沙码头)、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达道物流项目、比音勒芬物流配送中心、番山嘉禾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展贸城公司二期京东等项目建设。

    (二)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推动“旅游+” 发展。树立“大旅游”理念,打造“一核两轴五板块” ,将旅游与商贸、会展、餐饮、体育、农业、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充分结合,构建大旅游产业集群,将我区打造为时尚旅游城。着力提升长隆旅游的国际影响力与品牌效应,重点建设海鸥岛、沙湾、莲花山等旅游景区。举办好美食、珠宝、旅游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增强特色会展功能。大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和高端旅游产品,带动高端休闲、时尚餐饮、体验住宿、旅游购物、零售贸易等行业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新供给,激活新消费。推进“旅游+运动”发展,利用广州亚运会体育场馆,承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健康体育休闲旅游。创新医疗旅游产业发展。探索旅游年票、通票制度,实施旅游惠民工程。

    专栏4-5:旅游业发展

    “十三五”期间,将依托长隆、莲花山、宝墨园等知名旅游品牌,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多元化、系列化,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体系。加快长隆旅游生态城、莲花山世界名花园(莲花水乡)、祈福缤纷世界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预计2020年,全区旅游接待总人数4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0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加997.53万人次、220.44亿元。

    加快商贸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万博商圈快速发展,加快市桥商圈转型升级,优化万博商务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业态经营布局,推进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带建设。做好番禺万达广场、奥园广场、海印又一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和线上商贸企业、大型批发企业、大型商贸企业的服务保障,促进消费持续增长。推动大型企业主辅分离和大型工业企业产销分离,拓展商贸服务业发展空间。促进传统商贸业与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紧密结合。推动新沙五金塑料城、信基沙溪酒店用品城、南方五金商贸城、五洲装饰城等传统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与集中结算试点,推进传统批发市场向商业街业态转型,向集电子商务、文化创意、餐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转型。积极引进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代服务业交易中心等项目,打造现代商贸服务业总部基地。

    专栏4-6: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带中华美食城

    中华美食城位于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带,占地面积5.41万平方米,已建成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60多家。“十三五”期间,将加强番禺大道五星商旅带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沿线交通等配套及指引;加快推进中华美食城招商,举办好广州国际美食节,擦亮“食在广州”金字招牌。预计2020年,中华美食城餐饮营业额4.1亿元,比2015年新增营业额1.5亿元。

    培育扶持电子商务新业态。壮大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支持“网店一体”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规范与支持O2O 、B2B 、C2M 等电子商务模式发展。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加快引进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落户我区,促进行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制造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商贸流通领域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农产品流通领域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培育电子商务优秀品牌。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并通过体验店、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支持企业采用电子商务模式实现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间贸易全程在线交易,扩大可交易商品范围。完善商业流通设施配套,健全区域物流配送体系。

    创新发展高端健康服务业。探索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重点开发中医保健、特色专科医疗等项目。建设大数据云健康服务平台,创建移动医疗高端健康管理系统,在健康管理、医疗养老、移动医疗等领域形成高端专科医院(诊所)体系。大力发展健康休闲和养老服务业,加快建设若干具有国际水准的健康管理和疗养项目,重点吸引珠三角、港澳台、东盟等地区高端消费群,形成区域重要的康体休闲基地。

    (三)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积极发展多元化创意产业。一是围绕汽车制造、通用设备、珠宝首饰、灯光音响、服装服饰等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培育第三方独立工业设计与创意设计机构,大力发展工业创意设计服务业,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二是依托泛珠合作和长隆旅游等,加快发展会展、广告、软件、体育演艺、高端商务、高端医疗等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三是围绕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创新创业等发展需求,加快发展企业诊断、技术交易、版权服务、商标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培训咨询等产业,提升整体自主创新能力。

    (四)鼓励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充分利用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结合,加快发展“互联网+服务业”新业态,加强对“互联网+”相关产业管理和探索健全统计与税收,多方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地,培育我区经济新增长点。

    激活互联网服务市场。加大政府服务采购,推行基于云计算和公共平台的信息化服务外包模式。加强居民信息消费引导,推广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家庭,丰富信息产品供给。加快提高农村信息消费,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开展公益、便民、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服务,实现信息精准到户、方便到村。

    建设互联网产业集中区。在各产业园区探索建设互联网产业集中区、互联网产业孵化器。推进以数据开放换项目、以平台建设招项目、以投资模式创新引项目,大力引进互联网龙头企业,扶持重点互联网企业加快发展。

    第三节 打造制造业升级版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订与完善相关政策,加快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向园区聚集发展,优化制造业布局,着力提升工业高端化、集约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打造我区制造业升级版。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广应用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创新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推动设备更新和“机器换人”。促进灯光音响、珠宝首饰、金属制品、输配电及电池、服装服饰、食品加工、红木家具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智能化提档升级,由制造产品向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转变,从“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型。建设制造业云服务中心,以服务业整合制造业,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专栏4-7:传统制造业发展重点

    灯光音响:加快珠江灯光演艺文化产业园、LED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化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园区化集聚发展。预计2020年灯光音响产品制造产值200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95亿元。

    珠宝首饰:加快建设“两中心一平台”(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大罗塘珠宝交易平台),打造集创建自有品牌、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文化旅游、标准制定、检验检测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预计2020年珠宝首饰加工制造产值90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52亿元。

    金属制品:重点发展卫浴和金属包装产业,加快海鸥卫浴、美特包装等大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预计2020年金属制品业产值150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55亿元。

    输配电及电池:推进番禺电缆总部、智能输配电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依托番禺电缆、鹏辉电池、明珠电器等企业,引领产业发展。预计2020年输配电及电池产品制造产值150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51亿元。

    服装服饰:加快比音勒芬、卓越织造、佳达制衣等企业发展。预计2020年纺织服装、服饰业产值77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28亿元。

    家具制造:加快广汽优利得、至盛冠美、永华家具等企业发展。预计2020年家具制造业产值48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25亿元。

    食品制造:支持广州酒家利口福、迈德乐糖果、广味源食品等龙头企业发展,借助“番禺美食”平台,打造一批传统民间特色的食品手信。预计2020年食品加工业产值48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18亿元。

    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强化汽车产业支柱地位,依托现代产业基地,做强做大汽车整车及发动机、变速箱等零部件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打造整车生产+研究院+零部件配套+物流配套的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改造提升通用设备、电子电器产业。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核心资源,积极谋划、大力发展、培育引进一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3D打印、健康医疗、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技术新兴产业项目,培育我区先进制造业未来新的主导产业和增长点。

    专栏4-8: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依托现代产业基地,加快广汽传祺汽车、广汽研究院二期、鞍钢汽车用钢等项目建设,形成产能100万辆/年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预计202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662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472亿元。

    通用设备:重点发展电梯及配件、机床、压缩机产业,加快日立电梯大石厂区三期、广日工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预计2020年通用设备制造产值500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180亿元。

    数字家庭:依托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拓展家庭消费电子产品和数字生活的信息服务市场,延长产业链。预计2020年数字家庭产品制造产值200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90亿元。

    生物医药:依托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重点发展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预计2020年生物医药制造产值35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20亿元。

    专栏4-9:工业重大项目

    广汽传祺零部件工业园、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新增20-35万辆/年扩建项目、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广州分厂、广州南车城市轨道装备项目、鞍钢广州高强热镀锌线项目、广州中粮制罐有限公司新建项目、番禺电缆集团总部、番禺电缆集团智能输配电产品技术改造项目、广日工业园二期项目、日立电梯有限公司大石厂区三期建设项目、石北工业片区优化提升项目、LED研发生产基地产业化技术改造、广州番禺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基地、三雄极光电器核心产品研发生产基地、中海达空间信息产业园制造基地、巨大集团研发制造基地、好太太研发生产基地。

    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推进现代产业基地、番禺节能科技园、华创动漫产业园、巨大集团研发制造基地等建设,带动先进制造业向园区化聚集发展。推广番禺节能科技园“三资融合” ,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产业定位鲜明、金融助力发展的创新型工业园区,支持大型园区完善公共设施和居住等配套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项目落户园区。结合本地企业增资扩产及招商需要,加快村级工业园区改造,探索发展2.5级工业园 ,引导产业分类聚集,形成一批现代制造业新载体,打造工业品牌聚集地。

    第四节 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以稳农增收、提质增效为总要求,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优化调整农业结构。以市场需求和效益为导向,扩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稳定粮食产量,巩固水产、花卉等优势产业,适当扩大果蔬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现代种业 。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发展 ,加速农业与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盘活闲置农业用地,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农业,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区。加快建设莲花山现代渔港经济区、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现代蔬菜园区、沙湾兰花产业基地、洛浦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高端化发展。

    专栏4-10:农业发展重点

    粮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严守耕地红线,加快水稻、玉米、番薯等主要粮食品种技术推广示范,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预计2020年1.4万吨,与2015年持平。

    渔业:建设海鸥岛现代渔业园区和莲花山中心渔港,建设咸淡水优质鱼虾良种生产基地,推动渔船更新改造,扶持远洋渔业发展,促进传统渔业转型升级。预计2020年产值20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2亿元。

    蔬菜:加快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稳定种植面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加快种植加工基地建设。预计2020年产值7.5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0.7亿元。

    花卉:扶持花卉设施建设,加快大型花卉基地和花卉专业村建设,加快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技术,组织花卉展销活动,推广花卉产品。预计2020年产值10.5亿元,比2015年新增产值0.2亿元。

    畜牧业:严格执行区政府畜禽禁养、限养规定,引导在适养区内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的畜禽养殖,引导区内龙头企业在市外建设供穗畜禽生产基地;落实动物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继续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和农业经营组织化水平。鼓励本地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落实农业项目扶持和农业企业贷款贴息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名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发展“互联网+农业”,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建设和农产品电商培育,整合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要素,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传统农业提档升级。

    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检验检测、标准化、可追溯、监管等四大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监测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宣传、监管和执法,探索建立镇、村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增加监管人员和设施配备,加强农产品质量的全程检测、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依托“番禺区农资监管服务系统”平台,建立进入我区农产品基地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抓好区粮油储备库建设和粮油储备工作。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重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出率、转化率。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做好农业科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加快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和农贸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以服务都会区为导向、覆盖周边、辐射全省的区域农产品物流中心。

    第五节 推动外贸经济优化升级

    深入推进珠宝首饰、灯光音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租赁贸易、保税展示等新型贸易方式,培育新型外贸服务企业。鼓励发展“互联网+外贸”,挖掘外贸新增长点,完善跨境贸易服务体系。

    深化检验检疫机制和口岸验放模式改革,加快“智检口岸”建设,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核心能力,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进口闭环检验监管新模式,实施先放行再检验的快速通关放行方法,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检验监管成效。

    第六节 建设品牌和质量强区

    加快推动质量强区建设。树立品牌引领、质量强区理念,研究出台《番禺区关于开展质量强区活动的意见(2016-2020年)》及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支持企业争创政府质量奖;巩固质量安全基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统筹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全面提升质量竞争力;弘扬“品誉四方,质赢未来”的质量精神,加强区域特色质量文化宣传和建设,提升“番禺制造、番禺美食、番禺旅游、番禺购物、番禺珠宝”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大力实施品牌建设战略。牢固树立品牌引领产业发展理念,明确“树立一个标杆,带动一个行业,发展一个区域”的品牌建设理念,实施一镇街一品牌战略计划,把品牌建设纳入全区发展整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加大政府对企业品牌建设的资金政策扶持,支持企业培育、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市著名商标和争创国际名牌,支持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深化“全国岭南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和宣传,同步加强制造业、农业、旅游、工程、服务等领域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品牌建设向系列化、整体化发展,实现从单一名牌到系列名牌、名牌产品到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到名牌企业集群的升级,打造我区产业品牌体系。

    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实施《番禺区标准化战略实施纲要(2014-2020年)》,大力倡导“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理念,打通创新技术、知识产权、产品品牌和标准之间的产业链,支持大型企业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重点围绕商贸、会展、信息、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培育一批标准化战略实施领军企业。

第五章 优化城市管理 建设宜居宜业品质区

    坚持高水平规划,推动“多规合一” ,按照中等城市建设要求,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品质,实施高标准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同步优化城市软硬件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品质区。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以广州南站为龙头,积极完善高铁、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航运、公共交通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珠三角重要交通门户枢纽。

    强化广州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广州南站公共交通规划和交通组织布局,实现多位一体交通无缝换乘。加强广州南站交通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广州南站集疏运体系,构建以广州南站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体系。

    建立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完成地铁七号线一期及西延段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八号线南延伸线及支线、十七号线、三号线东延段、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以及佛莞城际铁路、广佛环线工程等重点轨道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开展西南线规划研究,争取纳入广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完善我区内部和连接广州市城区的主干道和高、快速路等道路系统,加快形成“六横六纵” 路网主骨架。建设水上飞机项目,全面提升陆水联运与内河航运能力,加强莲花山港等客货运枢纽及莲花山片区交通网络建设,建立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运输体系,为广州市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提供支撑。

    提升中心城区交通通达能力。优化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系统,加快南大干线、金光东隧道、兴业大道、广州大道快捷化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广州南站、广州国际创新城、万博商务区等重要区域快捷联通。优化中心城区及莲花山等热点景区的交通路网,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建设光明大桥、南浦三桥、莲花大道等重点项目,加快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积极建设静态交通设施,推广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利用空地及地下空间改造停车场,有效改善周边交通环境。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以轨道交通、新型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交体系,加快推进以番禺大道、亚运大道为主的公交专用道建设,结合轨道站点周边地块开发,强化轨道换乘枢纽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推进以广州南站汽车客运站、番禺汽车客运站、新市桥汽车客运站为主的公路客运主枢纽体系建设。加强对校车、传统出租车行业及新兴网络出租车、约租车管理。加快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在条件成熟的区域,规划建设自行车专用通道。

    专栏5-1:交通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轨道交通七号线一期工程及西延段、南大干线、金光东隧道、南浦三桥、莲花大道、市桥环线快速路改造、光明大桥、景观大道、德兴北路、银平路扩建、富怡路改造、广医新校区南侧道路、广州国际创新城新造路、金光东大道、金光西大道、海华大桥、三善大桥拓宽、兴业大道、洛溪大桥南-广州南站、沙溪大桥扩建、洛浦三桥、滨河大道、市桥三桥至雁州水闸路加宽等项目。

    第二节 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以建设泛在网 高效的先进信息网络为核心,围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区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我区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加快建设智慧番禺。

    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我区电子公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番禺分中心。推进我区大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政府大数据库,建立集传媒、政务、健康、教育、交通、安防等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重点推进综合性网络工程、信息化与大众创业平台融合工程、旅游景区信息化工程建设。探索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构建城市公共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新建小区光纤到户、重要区域和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WIFI)覆盖。加强无线电监管基础建设,维护空中电波秩序,保护无线电频率资源。

    推进新型信息化应用。加快与深化“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在智慧番禺建设中的应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四个民生”、电子公务、数字大城管、“一号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数字家庭、数字档案、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能交通等项目应用,提升智慧民生服务水平。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智慧产业集群发展。

    第三节 强化能源供给保障

    建设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建设。加强规划区电网与周边地区电网联系,加快输变电设施建设,完善电网主网结构,强化用电安全保障能力。加快LNG应急气源站及区域气化站的建设,做好近、远期管网衔接。加快天然气管道网络外联内通工程建设,强化管道管理工作。加快燃气管网纳入市政综合管网规划建设,提高管道燃气普及率。

    专栏5-2:能源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中国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公司生产运行管理中心、万博商务区分布式能源站项目、祈福新邨110KV变电站扩建、500千伏穗西输变电工程、110千伏莲花山扩建电力管沟工程、110千伏礼村扩建电力管沟工程、110千伏及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6项)、110千伏广汽输变电电力管沟工程、110千伏官桥输变电电力管沟工程、110千伏番禺新城输变电电力管沟工程、10千伏馈线及配变工程等。

    第四节 加强供水和水利体系建设

    加快区域供水管网改造,推动全区实现“一张网”供水。加快城乡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番禺区输水管线接驳项目建设,彻底解决我区水源单一的被动局面,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不断推进农田水利、农村水电、大中型灌区水利体系建设。加强外江堤防(含水闸)达标加固,达到规划防洪(潮)和排涝标准。

    专栏5-3:水利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南大干线DN800供水主干管工程、莲花围整治工程(莲花山水闸至狮子洋水闸段)、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番禺区输水管线接驳工程、番禺区取水口优化整合工程—紫坭取水泵站工程与钟村水厂原水管道工程、广州国际创新城给水加压泵站工程、番禺区东部区域DN1000供水主干管工程等。

    第五节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健全“多规合一”的城乡规划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数字化处理水平。全面开展创建星级卫生村、星级卫生社区工作和清洁番禺行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大力整治广州南站、广州大学城、大夫山、地铁出入口、学校、医院、高架桥底等重点区域及周边环境,推动向内街小巷拓展延伸,消除卫生死角和管理盲区,创建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乡环境。健全查控违法建设长效机制,依法严查严控违法建设。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部门与镇、街数据信息互联互通与整合,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网格化。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城乡土地综合利用率,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取得新突破。

    第一节 推进城市有序更新

    针对“三旧”资源数量庞大但可分散插花的特点,强化政府在前期研究、基础数据调查、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统筹作用,以“结构升级、分类引导、整体开发、节约集约”为导向,用足用活广州市城市更新“1+3”政策,强化城市更新规划建设和计划实施,积极推动城乡土地管理、规划建设和更新改造的有效衔接。在空间布局上按照“更新片区--村级工业园或都市型产业园--相对独立的旧厂房改造项目--零星小微项目”四个层次的更新规划结构,重点落实广州大学城保留村、广州南站商务区石壁四村、市桥旧城区、南大干线、桥南新城旧村更新改造。统筹改造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低效、权属复杂、建筑质量差、产业低端、税收少和难以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村级工业园区,促进传统工业园区向贸易型、科技型转变。在维持旧城旧村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除、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探索洛溪水乡、南浦红木等微改造,打造红木小镇、洛溪水乡等特色项目,促进历史文化焕发生机。

    专栏6-1:重点改造村级工业园区

    试点先行,因地制宜,分批推进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重点推进南浦村工业园、谢村村工业园、草河村工业园等改造。路径选择:改造成以珠宝设计、展示为主的产业园区,搭建珠宝设计研发、展示及交易平台;改造成红木文化产业园,发展高档红木加工及智能家居品牌经营及文化旅游;改造成包含文化娱乐、保障房项目的混合园区;改造成健康养生产业园区,发展智慧健康产业;微改造,如洛溪村工业园改造成总部经济产业园,发展创意休闲旅游产业。

    第二节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形成创新点、把握平衡点”的原则,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培育壮大村镇经济。坚持“一村一特色”,培育一批现代都市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强村级工业园与广州大学城、民营科技园区联动,促使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科技企业落户我区。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提高造血功能。

    改善乡村景观风貌。开展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深化名镇名村建设,实施古村落修缮、保护、利用工程。以海鸥岛、紫坭岛等为重点,打造具有岭南特色、沙田风貌 的美丽乡村群落。

    专栏6-2:城乡建设重大项目

    城镇交通干线建设和维修工程,地面净化、立面美化、园林绿化、街面序化、设施整修等工程,火烧岗综合整治技改项目,南浦岛污水主干管网等镇、街污水管网工程,智慧番禺建设工程。

    第三节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健全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激励机制。根据投入产出效益、能源消耗、环境影响和产业导向等要素,科学确定项目用地准入评审标准,提高土地产出。结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推动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和复合利用,对低效存量建设用地实施“二次开发”和挖潜,规范引导村集体留用地开发,加大闲置土地盘活、调查处置,加大闲置厂房、空置楼宇招商,提升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率。推进万博商务区地下空间开发等项目建设,科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

    建立健全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登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交易,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

    第四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合理界定区、镇街两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财政投入更多用于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加强区、镇街、村居公共服务机构三级联动,推动公共服务事项下沉村居。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完善以积分制为主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机制,重视与着力解决来穗人员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难题,重视我区“钟摆式”人群公共服务与共建共享问题,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和来穗人员逐步、有序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社会身份和权益。

第七章 优化生态环境 全面建设绿色番禺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位置,按照“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维育山水林田湖自然格局,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番禺,支撑广州市珠江景观带的建设。

    第一节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功能红线,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提高我区空间利用率和整体竞争力。强化山水林田湖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优化生态格局。实施绿色番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互联互通的全区绿道网络,提升绿道生态服务功能。重点加强珠江后航道、市桥河、沙湾水道“一江两河”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景观带建设,展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风光。提升南沙港快速路、番禺大道、汉溪大道、广明高速等主干道生态景观带建设,打造美观舒展生态景观长廊。强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社区公园、城市郊野公园建设,增加儿童户外游乐设施,提升公园管理水平。重点建设尖峰山、滴水岩、大象岗、大夫山二期等森林公园及镇、街公园;建设海鸥岛等区级湿地公园以及镇、街小型湿地公园,打造一批岭南水乡湿地公园精品。推进城市绿地工程建设,发展立体绿化,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第二节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质量提升双约束,统筹推进以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空气和水环境总体改善,土壤环境污染有效整治,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环境得到有效管控。

    强化水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水十条”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水资源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实施综合治水工程,推进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及改扩建,加快区内污水主干、支干管网建设,实现干支管网全面衔接互通,完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加快沙湾水道一级水源保护区物理隔离建设,健全跨境河流联合治理机制,重点治理市桥河、丹山河、屏山河、沙墟涌、雁洲涌、小龙涌等黑臭河涌,实现区内主干河道全部消除劣V类水质。建立健全水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跨区断面水质达标管理,确保跨界水环境水质达标。强化第三产业污染源控制,实现第三产业污染源全面达标。

    推进其他污染综合治理。落实“大气十条” 和“土十条” ,统筹推进固体废弃物、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创建垃圾处理文明区,完善垃圾分类、收运、终端处理体系,巩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网络,加快建立旧家具处理场所,加强废旧电池、充电桩等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协助加快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建设;深化火烧岗垃圾填埋场综合整治,强化分拣回收、除险固安等措施,加快填埋场封场复绿进程。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汽车尾气、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等大气污染源控制,深化工业锅炉整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工业生产污染防治,推动电镀等重点行业综合整治,实现工业污染源排放全面达标。继续落实重金属、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环境风险防控,防止出现重大环境安全事故。

    第三节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施“生态+” 行动计划,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广海绵型建筑,完善泵站等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海绵城市 。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工作,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推进500吨生物质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提升城乡回收网络建设水平,探索建立“城市矿产” 交易机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交通行业低碳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使用。鼓励企业节能低碳行为,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餐桌文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态宣教和环保创意基地以及一批低碳社区、园区和景区。

    第四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以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水资源保护红线、农业空间保护红线、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林业生态红线管控。完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制度,强化环境风险预防、预警和处置。落实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健全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制,强化镇、街属地管理职责,完善污染源全过程监管机制。推行合同能源、合同节水管理。建立政府购买环保服务制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全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对涉及整体利益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召开听证会、论证会,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第八章 强化内外联动 提升区域合作开放水平

    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开放释放活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对接“一带一路”,接轨自贸区,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全面落实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重点在金融、商贸、专业服务、科技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加强对外合作,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增强开放型经济竞争力,努力在广州市对外开放大格局中走在前列。

    第一节 全面对接“一带一路”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重大基础设施、对外合作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探索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货物通关、商品检验检疫、质量标准、电子商务建立合作机制,提高商贸便利化水平。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民间资本,吸引“一带一路”境外金融机构进驻我区,探索涉外金融改革试点。充分发挥我省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优势,组织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到沿线国家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营销中心、融资中心。强化与东盟、港澳等地区跨区域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桂滇-东盟国际综合发展网络通道。拓展国际友好城市网络,深化与友好城市经贸文化交流。密切联系侨商和侨领,用好侨资侨力,发挥番禺乡亲社团作用,拓宽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优质管理体系,集聚高端生产要素。

    第二节 积极对接南沙自贸试验区建设

    充分利用中国广东(南沙)自贸区示范、辐射的带动作用和政策溢出效应,建立健全与南沙自贸试验区对接合作机制,为我区发展提供新动力。一是找准我区和南沙自贸区政策、产业等结合点,主动对接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跨境金融服务、保税展示交易等平台,促进本地产业升级发展;二是建立健全与南沙自贸区合作机制,加强联系;三是营造开放型经济社会环境,吸引自贸区相关企业、项目到我区落地生根;四是充分发挥我区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优势,吸引自贸区人员到我区生活和消费;五是积极争取自贸区成熟的创新政策和国家相关自贸区周边扶持政策在我区先行先试,着力在投资准入、贸易通关、第三方检测、货运代理和货物运输、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复制改革经验。

    第三节 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珠三角层面:在加快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型企业财税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建设协同创新人才特区和民营科技企业总部基地;加强和拓展与广州市其它辖区和佛山市南海、顺德等区域在产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共建广佛同城化合作示范区,开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强与沿线城市产业合作,加快筹建广东省大型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华南大中型骨干企业新业态总部经济基地等产业园区。

    泛珠三角层面:紧抓贵广、南广高铁开通契机,建设广州南站泛珠省会城市合作示范区,重点建设广州南站商务区泛珠合作固定会址、合作园区。积极争取战略投资者在我区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鼓励本地企业兼并、收购泛珠三角企业,推进广州南站口岸申请和建设。加快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和高铁经济带发展,与沿线城市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对接、商会互动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将广州国际创新城打造成泛珠三角区域大型创业平台。加快与香港互联互通,积极融入“香港1小时”经济圈;深入推进港澳台产业对接和整合,推进金融、旅游、专业服务、科技人才等领域开展更紧密合作,探索与港澳联动发展离岸贸易,构筑产业对接的重要平台。

    第四节 构建开放型发展格局

    创新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推进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建立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深化“三互”大通关 建设,健全通关协作机制,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打造对外开放新门户。面向欧美发达国家引资引技引智,吸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支持企业多渠道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打造本土跨国企业。

    专栏8-1:开放合作重大项目

    合作开放平台建设项目:广州南站商务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永久会址与泛珠合作园区、中欧城镇化合作—广州国际创新城等。

    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及项目: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展贸城公司二期京东项目、浪潮集团南方中心运营总部、超谷科技园。

第九章 坚持共建共享 建设共享善治示范区

    按照共建共享原则,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惠民富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筑牢民生底线。深入推进文化教育卫生强区战略,科学研判我区人口承载力,抓好文化、教育和卫生远期布点规划,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全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共享,促进包容和谐发展。

    第一节 建设岭南文化特色区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大力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和“文化+”行动计划,加速文化元素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积极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新岭南文化示范区,将我区打造成为岭南文化特色区和世界文化名城。

    全面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全民道德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引导全民增强国家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强化社会责任担当。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广泛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全民素质培育和家庭美德建设,形成与弘扬争先创新、开放包容、诚信文明的新时期番禺精神。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全媒体理念,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全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番禺区图书新馆、区工人文化宫,着力提升区文化馆、博物馆、市桥文化中心、市桥青少年宫、番禺儿童公园软硬件水平。打造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公里文化圈”,加快建设“一镇街一文化广场”,实现镇、街文体服务中心全部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全区文化室建筑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标准。推进文化室星级评定,打造更多村居五星示范文化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支持广州东方博物馆等民营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治理和运行机制,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打造岭南文化名片。充分发挥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和对外文化传播前沿阵地等优势,引进优秀文化品牌和优秀文化项目,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展示平台,建设岭南文化名区和岭南文化休闲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力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欢乐长隆”、“星海故里”、“岭南画派”、“美食之都”、“大学荟萃”、“沙湾古镇”、“石碁一文一武”等经典文化名片。扩大广州国际美食节、星海合唱节、星海艺术节、民俗文化节等品牌文化节庆活动知名度。实施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加强余荫山房、莲花山古采石场、番禺县工委旧址等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革命旧(遗)址保护开发,打造体现我区文化特色的地方标志性建筑。加强民俗文化传承创新,扶持广东音乐、醒狮、龙舟、鳌鱼舞、飘色、乞巧、广绣等传统民间艺术发展。推进文化事业与旅游、时尚创意产业相互融合,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番禺特色的文化精品和知名品牌。整合莲花山、海鸥岛、余荫山房、宝墨园等旅游资源及珠宝文化、创意文化等文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打造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岛和休闲生态海洋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推动多种文化名片深度融合,加强推介宣传,提升我区文化国际影响力。

    大力发展时尚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工艺美术设计、文化博览、演艺音乐、书画等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动漫、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文化新业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技术研发。推动创意设计与传统产业合作,提高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发展一批领军型文化企业,引导中小微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生态圈。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建设珠宝、演艺、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番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专栏9-1:文化产业重大项目

    紫泥堂文化创意产业园、珠江灯光演艺文化产业园、石碁红木文化街、番禺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番禺科普馆、区工人文化宫、番禺区图书新馆、沙头街文化广场、海云寺、赤松宫、珠宝文化博物馆、广州渔人码头(五湖四海)等项目。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着力打造宜学环境,积极践行“上品教化”理念,以“一体两翼” 为路径,突出公平、质量、改革和特色,加强教育资源科学统筹,推进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建设教育强区。

    高位提升基础教育。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面落实“以区为主”统筹机制,推进中小学归口区级管理、教育经费区级统筹、教师“区管校聘”、教师工资统一发放等改革。大力发展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谋划实施幼儿园建设计划,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普惠质优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比例和办学水平。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预留教育用地,科学规划、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逐步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促进义务教育标准化高位均衡发展,打造优质办学特色品牌。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化发展,逐步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办学模式改革,建设高水平职业学校,推进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支持网上职业教育等新型职业教育,基本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研融合与校企合作,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鼓励职业院校探索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我区职业教育建设工程实施。逐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力争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万人。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推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

    全面优化其他教育。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支持广州大学城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推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并支持优秀教育品牌走出去。吸引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规范、优质、特色发展,构建高水平、多样化民办教育体系。发展特殊教育,探索特殊教育新模式。

    专栏9-2:教育重大项目

    番禺中学扩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国际部校区工程,广东仲元中学第二校区工程,飞鹅岭中学、大学城中学工程,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工程,17所小学工程,3所幼儿园工程,番禺区教育信息化工程等。

    第三节 加快建设卫生强区

    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提高精神卫生能力建设,构建健康番禺,建设卫生强区。

    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更高质量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构建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中医药等服务体系相衔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院科学补偿机制。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医疗责任保险机制,依法化解医患矛盾。支持中医药等特色医疗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办医,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端医疗和特色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探索报销常规检查费用。力争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职业卫生、应急救治、120指挥系统、采供血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化系统,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全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健全区域医疗联合体、分级诊疗、社区康复、家庭医生签约等机制。加强产儿科服务能力建设,实施产儿科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卫生应急救治能力。在疾病防治体系中提升中医药的应用比例。加快学科人才建设,加大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工作的政策倾斜力度。切实加强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完善爱国卫生运动长效机制,提升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全面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进优孕、优生、优育、优教、优享工程。加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强基层健身、休闲惠民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文体中心、公共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免费开放,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加强亚运城体育场馆等增值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培育体育市场,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专栏9-3:健康事业重大项目

    番禺区大石人民医院易地重建项目、何贤纪念医院医疗综合大楼改扩建工程、番禺区中医院医疗综合大楼扩建工程、番禺区岐山医院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公共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扩大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一)促进就业创业和收入水平提高。

    按照“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和就业援助普惠化,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就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发展。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区、镇街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灵活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失业预测预警与就业景气系统,有效控制失业风险。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完善就业援助政策,积极开发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多种劳务合作方式于一体的区域合作模式。

    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区校创业联动机制和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建立创业培训、孵化、指导、服务“四位一体”工作机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产业园区就业创业工程,把产业园区作为增加就业的主要平台,广泛吸纳就业人员。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农村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人群的就业创业工作。

    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强化劳动纠纷调处,加强劳动监察执法,维护职工、企业合法权益。发挥政府、工会、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机制,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为导向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

    (二)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健全与我区发展相适应、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安全、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聚焦重点人群,推进全面参保。进一步规范服务流程,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服务能力,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和共享普惠的、均等化程度较高的多层次社会保险政策。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健全社会保险城乡衔接和区域转接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以及财政补助增长机制,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残疾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工作,构建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推动保障房向中等收入人群、初次就业高校毕业生、来穗务工人员和特殊人群扩展。

    加强特殊人群帮扶。关注弱势人群,加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贫困大学生等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强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逐步拓展社会福利的保障范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区内外帮扶工作。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老年人事业发展,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强医养结合、健康养生的高端养老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供养、养老服务补贴、养老服务评估、政府购买服务等养老服务制度。加大老年教育投入,推进老年活动场所建设,确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贯彻落实我区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建设,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机制,改善妇女儿童和困境未成年人的生活生存环境,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专栏9-4:社会保障等重大项目

    就业培训:番禺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二、三期建设。

    拆迁安置:新造新城留用地统一开发暨拆迁安置区建设、市桥街东郊村及周边成片更新改造、复甦新村安置区建设、盛龙安置区(二期)建设、虎门二桥(番禺段)石楼镇沙南村安置区建设等。

    福利事业:番禺区社会福利院新儿童大楼建设工程、番禺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番禺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项目等。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

    按照广州市构建“适应超大城市发展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战略部署,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全社会包容和谐发展。

    (一)推进社区多元共治。

     实施幸福社区提升行动计划,健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支撑、信息化服务为纽带的社区治理工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社区议事平台和协商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优化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完善农村集体三资 管理制度,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健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完善“两代表一委员” 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实现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常态化。

    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完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推进行业协会“去行政化”,支持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和有序发展。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积极稳妥推进“村改居”。实施基层社会治理系列工程,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健全收集社情民意制度。加快资源、权力向基层倾斜和下放,推进村(居)公共服务站、城乡居民议事平台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入驻社区,探索“互联网+社区公益”社区治理新模式,推进社区居民自治与互助。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平台,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以镇、街为载体,打造城市治理智能化平台。积极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政府服务便捷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创新服务民生机制,发挥工青妇桥梁和纽带作用,提升社会公共管理服务水平。
   
    (二)建设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区。

    创新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建立健全来穗人员职业化培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服务保障和跨区域合作等机制,推动服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深入开展“四个一”工程 ,推进南村镇“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点”、石碁镇“市来穗人员融入示范镇”、桥南街“市来穗人员融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示范区。

    实施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手段,提升来穗人员公共服务水平。以“政府+社会”积分管理模式,为来穗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积分入学等民生服务,增强来穗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健全社会融合体系,加强市民化教育,提升来穗人员认同感和归属感。

    完善来穗人员齐抓共管体系。强化区、镇街两级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小组职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来穗人员服务管理重大问题。建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网络,合理布局社区工作站和企业服务小组,加强区、镇街、村居及企业来穗人员服务管理机构建设,建立完善与重庆等来穗人员集中流入地区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搭建来穗人员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来穗人员信息采集,建立完善集“人屋”管理、安全巡查、数据监控和决策辅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来穗人员信息系统。依托区电子公务云计算中心作用,实现来穗人员信息系统与相关职能部门及公众机构采集的人口、房产等信息互联互通。

    健全出租屋管理平安网。推进出租屋行业规范发展,加强出租屋综合治理,提升出租屋安全防范水平。全面推进出租屋智能门禁系统及安全管理设施建设。加强来穗人员集中区域的综合治理,推动职能部门、镇街、出租屋业主以及来穗人员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三)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加强综治维稳工作,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引导利益群体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健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加强街道、社区等治安联防联治体系建设,拓展平安番禺建设覆盖面,延伸“平安细胞”创建层次,加强应急通信和救援指挥通信系统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群众见警率,重点提升对广州南站、广州大学城等人流密集区的反恐实战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城乡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生产防控,健全生产隐患排查体系,提高生产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防控体系,建立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推进市食品安全区建设,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区。实施“互联网+气象服务”,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军地协同发展机制,持续争创双拥模范区。加强价格管理,稳定市场价格秩序。推进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监管新机制。

第十章 坚持改革法治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全面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

    第一节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创新与“先行先试”中求发展,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实现思想转型升级,及时跟上时代步伐。坚持开拓进取,切实解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问题,跳出条条框框,克服利益掣肘,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我区各项改革。抓好与上级改革任务对接和改革试点工作,对接中央、省、市改革工作各项部署,争取更多试点在我区落地。积极争取广州市下放重点领域及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南站商务区等重点区域的市级管理权限,在行政管理、用地、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度倾斜。

    第二节 以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探索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商事登记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在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投融资、社会管理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引入国际先进的服务标准、做事规则、管理经验,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创建改革创新先行地。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职能配置、工作流程,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合同履约管理和绩效管理,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和社会充分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梳理和规范各类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压缩行政审批时限,逐步扩大行政审批事项当场办结范围,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行“一门式”集成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持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权责清单管理,逐步实现受理、审批、监管、执法相对分离及审批相对集中的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完善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政务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运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调整区与镇、街财政体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健全全口径政府预决算编报体系和综合性政府财政报告制度。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范围,建立科学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完善财政预决算公开制度。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和预警机制。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区属企业整合重组,适时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实现国资监管从管资产向管资本为主转变;科学界定竞争性、准公共性国企定位,推进国企分类改革和管理;健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国有企业上市;实行经营者廉政风险保证金、任期责任追究制度和区属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外资等所有制经济发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强对民营经济服务扶持,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转型发展。

    (三)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加强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监督管理,逐步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同、行业规范、公众参与、司法保障“五位一体”的市场监管新格局。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经营场所、经营范围的审查要求,支持科技园区采取集群注册模式。

    (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编制《番禺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加快建设全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和社会征信系统,健全信用服务和信用信息开放应用机制,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安全管理。推进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自然人、法人组织诚信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治理。开展诚信文化宣传普及,培育新时期我区诚信文化和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社会环境,打造“信用番禺”。

    (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构建城镇化发展融资平台。完善债务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的平衡统筹机制,健全投资全过程监管机制。积极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大投资效应。

    (六)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范围、方式、主体、条件和收益分配。贯彻落实省、市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丰富村集体留用地开发模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留用地开发建设,积极解决征地历史遗留问题,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加快推进农民公寓建设,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

    (七)创新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

    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做好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综合试点区工作。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规划体系。稳妥改革户籍制度,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健全资产收益分配机制。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三农”,在农村兴办各项事业。

    第三节 加快建设法治番禺

    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充分发挥法治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积极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工作,切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定期通报办理情况。完善依法行政决策体系,推进行政决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以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法律顾问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等结果的公开,到2020年基本实现政务公开负面清单制度。打造依法行政监督体系,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加强普法和执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宣传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面开展普法工作,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增强全民法治意识、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在学校等事业单位探索推行法律顾问。探索综合行政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手段。落实司法体制改革任务,严格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高效、权威。

    健全政治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创新监督方式方法,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关注。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报告的责任和程序。加强人大对国有资产运营、使用、收益及绩效的监督。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拓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序政治参与途径。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加强预防和惩治腐败,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实施办法以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制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促进干部作风持续好转。

第十一章 制定关键措施 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有效实施本纲要是今后五年我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举全区之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完成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加强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决策工作衔接,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落实工作责任制,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纳入各镇街、各部门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法治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全区战略意图相一致,推进蓝图变为现实。注重公众参与,发挥新闻媒体和群众的作用,及时公开规划实施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程度和透明度。

    第二节 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项目推进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专人责任机制。重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审批。发挥民间资本作用,统筹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区安排重大项目326个,总投资3099.30亿元,预计完成投资2388.39亿元。项目单位预计项目建成后,2020年比2015年新增产值(或收入)2956.79亿元,其中,服务业、制造业、农业项目分别为1979.42亿元、941.8亿元和35.57亿元(园区项目产值均统计到服务业中,但包括部分制造业产值)。


    建设大招商格局。创新招商机制,实施精准招商,优先保障重点招商项目用地需求,吸引有专利、有税收(区库)、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落户,并确保招商企业在我区落实法人注册。建立园区招商激励机制,优化园区招商政策环境。加大引资引技引智,争取国内龙头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我区设立区域总部。紧盯区外投资、区内居住的高端人士,实施定向招商。统筹做好高新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

    第三节 落实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用好我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持续开展“禺山金才、禺山金工、禺山金稻、禺山金艺、禺山金助”人才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人才政策,改革选才用才制度,健全人才服务保障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生活配套环境,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发现、引进、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落户我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引进培养金融、科技、招商引资等专业领域干部,提升干部队伍素质能力。

    第四节 建立实施机制

    建立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村镇规划、专项规划等为支撑,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确保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布局、重大项目上与规划纲要相一致。加强统计、经济运行分析、规划纲要目标执行监测工作,实施中期评估,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提出调整和修订意见。

    附表:1、番禺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指标完成情况表.doc   

          2、番禺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doc  

          3、番禺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表.doc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河口区已落实好美国白蛾防治几项前期准备工作
  2. 区建设局终身责任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良方
  3. 东营人社系统7家单位喜获市级巾帼文明岗称号
  4. 市图书馆与各县区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
  5. 太平乡教委四抓强化期末教育教学工作
  6. 河口千余孤寡老人喜领养老保障金
  7. 河口区义和镇扎实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
  8. 义和镇为辖区空巢及孤寡老人提供综合服务
  9. 新户乡计生优质服务五到位活动暖民心
  10. 清风社区有块求助小黑板
  11. 县运管处开展道路安全集中整治工作
  12. 垦利县委组织部全面推行机关工作规范化管理
  13. 我县出租汽车全部实行集约化经营
  14. 山东省贸促会王立来副会长到东营贸促会调研
  15. 东营市图书馆成功举办2015年读书朗诵大赛
  16. 垦利县质监局打造绿色通道确保代码年检顺利进行
  17. 太平乡四措并举培植财源
  18. 东营盐业公司对各县区公司开展内部审计
  19. 台南派出所全面强化辖区娱乐场所治安管理
  20. 市第二人民医院组织爱与健康同行主题活动
  21. 垦利县住建局突出十个重点开展夏季安全生产大检查
  22. 联合国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合作项目落户利津
  23. 市国土资源局一项目获评2014年度山东省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24. 东营区第一中学第一届拔河比赛圆满结束
  25. 广饶县畜牧局三措并举助推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
  26. 东营市国土资源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
  27. 全市职工门诊统筹暨医疗护理保险工作会议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8. 新户乡抓调解保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29. 胜利教育管理中心举办2015年预算编制和清产核资培训班
  30. 史口镇举行加强基层干部作风建设主题报告会
  31. 河口区义和镇新农校打造传统教育招牌
  32.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圆满完成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工作
  33. 精心打造走廊文化推进机关文化建设
  34. 河口区建安企业主要负责人作出八项安全承诺
  35. 东营商贸园四围绕工作法助推非公党建发展
  36. 新户乡教委切实做好雷击灾害预防工作
  37. 广饶县推行安全隐患治理四零工作机制
  38. 垦利县公安局开展警企结对活动
  39. 河口区孤岛镇三步走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40. 东营职业学院两名毕业生奔赴新疆开展服务基层志愿活动
  41. 爱眼活动进校园
  42. 市妇幼保健院积极开展新生入学体检工作
  43. 区职教中心举办困难职工职业技能免费培训
  44. 区经济开发区学习实践活动力争实现四大突破
  45. 东营职业学院专本对口贯通班赴烟台大学对接交流
  46. 省政府安全生产督查组来我市督导
  47. 东营职业学院成为山东省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
  48. 利津县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49. 利津三幼以四德为标尺共筑幼师新形象
  50. 广饶县油区办召开机关支部党员代表座谈会
  51. 市委书记刘士合到广饶县调研
  52. 东营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全面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问题整改
  53. 新户乡抢引抢蓄黄河水保春耕
  54. 区建设局以五大机制强推项目
  55. 文化活动中心少儿艺术团参加格力之春东营市第二届网络春晚海选
  56. 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局窗口多措并举提高服务效能
  57. 市审计局三措施做好国庆假日安全工作
  58. 东营打黑除恶攻势凌厉
  59. 东营区为低收入家庭开通住房保障直通车
  60. 东营区安监局三项措施规范机关运行推进廉政建设
  61. ***在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62. 区工商联围绕七字方针做好民营经济宣传工作
  63. 区农业局四项措施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
  64. 市标准信息所多措并举提高服务有效性
  65. 利津县筹资千万打造农村精品校舍
  66. 山东大唐东营发电厂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举行
  67. 区建设局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到四个必须
  68. 河口区孤岛镇三举措筑牢财力保障促发展
  69. 我县举行2019年新兵入伍欢送大会
  70. 河口区环保分局创新思路多渠道加强建设工地环境监管
  71. 太平中学利用家校通平台宣传奥运
  72. 垦利县公路局计生工作打牢基础突出服务促创优
  73. 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出台
  74. 垦利县卫生局落实五个到位塑造文明和谐新卫生
  75. 区科技局全力打造创新型高新技术孵化器
  76. 市文化活动中心邀请专业机构指导儿童体验馆建设工作
  77. 孤岛镇开展免费赠送活动切实提高群众满意率
  78. 利津改进作风提效能优化环境促发展
  79. 垦利县工商局三项措施做好企业年检工作
  80. 市公交公司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到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和刘集党支部进行党的群众
  81. 建设局部署节前工作重点
  82. 市统计局举办全市投资统计制度方法改革试点工作培训班
  83. 河口区河口街道四措并举农村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完善
  84. 广饶县爱心人士为雅安灾区捐款
  85. 我市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检查
  86. 市经信委驻村工作组邀请专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87.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弘扬安全发展理念
  88. 新户乡双培富民工程突出三个注重
  89. 市公交公司ic卡部被市妇联授予市级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90. 东营市盐务局荣获全省盐业行政处罚案卷优秀案卷
  91. 区建设局坚持三个一抓党建促发展
  92. 垦利县2013年慈心一日捐活动启动
  93. 利津县黄蓝办三项承诺服务黄蓝经济区发展
  94. 畜牧水产为垦利县农民增收破题300余小区禽畜旺45万亩水面鱼蟹肥
  95. 东营市现代渔业示范区抓质量赶进度全面推进园区配套工程建设
  96. 区市政局开展病媒生物防治降低四害密度
  97. 我县召开创建健康促进县工作会议
  98. 河口街道多措并举做好出生缺陷干预
  99. 市文广新局积极部署文化志愿服务进社区工作
  100. 我县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正式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