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04日发表  

区属各相关单位、街道办事处,社会各界人士:

现将《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结合荔湾实际,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修改意见请于3月10日前反馈至区发展改革局综合规划科。联系电话:8193***16 ;电子邮箱:30220962@qq.com

 

 

 

荔湾区“十三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2月4日

 

荔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荔湾区发展与改革局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二〇一六年二月

一、发展基础与成效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文化引领、商旅带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环境优化”战略,协同推进“三大板块”建设,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动荡、社会治理结构深刻调整背景下,攻艰克难,砥砺前行,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了“四个荔湾”持续健康发展。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十二五”时期,我区坚持结构调整、布局优化、转型升级发展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转型三者关系,实现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42.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1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316亿元,实现经济、投资超额完成“双千亿”规划目标。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全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0.8:28.6:70.6调整至2015年的0.5:23.6:77.9,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以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5年占第三产业比重45.1%,比“十一五”期末提高11百分点。新型工业稳步壮大,工业高级化、轻型化特征日益凸显,高附加值烟草制品业地位上升,新业态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成功打造全市首个3D打印产业园,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

    主导产业优势凸显。电子商务领航发展,年交易规模居全市之首,2015年,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促进网上交易额4200多亿元,其中,网络商品销售额394.71亿元,增长1.9倍。共集聚电商企业60多家,先后培育出广东塑交所、唯品会等一批全国电商领军企业,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纳入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塑交所·中国塑料价格指数正式成为国家级价格指数。创意产业独领风骚,信义国际会馆、1850创意园等一批创意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引入创意企业210多家,形成了全市规模最大、产业链较完整的珠江西岸滨水创意产业带,并被评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专业市场加快转型,改造提升6个品牌市场,注销了12个低端粗放市场,步云天地、花卉科技园被评为广州市示范专业市场,酷有拿货网、品众批发网等实现与

专业市场对接,成功搭建万商台、壹昊茶仓等电商平台。

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低碳发展成效凸显,“十二五”时期,全区累计完成60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超19.5%,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到2015年,全区经济密度17.12亿元/平方公里,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7倍,稳居全市前三位。楼宇经济迅速崛起,广州圆大厦、立白国际商务中心、广新信息大厦等一批楼宇投入使用,沃野商业广场基本完工,岭南V谷、油富城动工建设。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大中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2015年,全区专利申请总量5461件,增长61.6%,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790件,增长113.1%,增速均列全市第二。民营经济保持较强活力,2015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40.8%,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截止2015年,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4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量达19家,总孵化面积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79家。 

(二)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格局优化

“十二五”时期,全区按照“一江两圈三片”的既定空间发展布局,结合“退二进三”、“三旧”改造以及“西联”战略推进等新情况、新变化,不断探索与调整,逐步确立了“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两圈两带三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区域格局正式确立。根据辖区各板块的历史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和发展趋势,在空间上逐步确立了三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战略(图1)。其中:“传统板块”主要包括珠江北岸的原荔湾老城区,以塑造“岭南风情区”为主题,凸显“传统广州”风采。“现代板块”主要包括珠江南岸的原芳村城区部分和大坦沙岛,以“白鹅潭经济圈”为主要载体,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总部经济。“自然板块”主要包括珠江南岸的“芳村花地”部分,重点推进生态低密度大型综合商业设施建设,打造“花卉产业总部基地、水秀花香城市品牌、广州西肺生态水城”。

 

图1  荔湾区“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规划示意图

 

“两圈、两带、三片”产业发展格局日益完善。随着“退二”加速推进和沿江滨水地带新兴产业的兴起,在原规划“一江两圈三片”产业布局基础上,全区逐渐呈现“两圈、两带、三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两圈”即“十二五”规划确立的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两带”即沿江2.8公里的珠江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带和以电子商务、创意产业为重点的花地河经济带;“三片”即东沙现代产业集聚区,大坦沙商务休闲风情岛以及以花卉产业为主导的海龙围生态乐居区。

(三)城市建管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提升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区以基础设施和河涌整治为引领,以保护岭南历史文化风貌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区公共设施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传统荔湾、现代荔湾、自然荔湾”环境形象建设,实现绿色城区、现代气息和岭南风情有机结合,“乐居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来,先后完成芳村大道南扩建、芳村体育中心规划路三期、花地河东岸规划路南段、黄大仙祠南侧规划路等一大批道路建设和桥梁修造工程,洲头咀隧道顺利通车,荔湾涌桥拆除重建,同德围南北高架桥等工程竣工,城区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承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儿童公园、儿童活动中心、泮溪停车场等项目。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化建设稳步推进,完成辖内高快速路沿线环境景观整治和海龙围周边、花地河西岸、荔枝湾涌沿线的绿道建设任务,完成荔枝湾涌绿化提升和大坦沙岛滨江公园项目,展现水秀花香生态特色。大气污染重拳治理,清洁能源计划顺利实施,机动车污染实现源头控制,施工与道路扬尘得到有效治理,餐饮业顺利通过“三百工程”验收,成功实现“退二”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全面建成“无燃煤区”。河涌整治卓有成效,完成水闸联控系统建设,实现广佛跨界河涌有效整治,荔枝湾涌水系循环得到显著改善。到2015年,全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不同程度提升(表1)。

表1   荔湾区主要环境质量指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

2014

 

2015

 

城区绿化覆盖率

%

24.8

26.25

26.4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6.97

7.42

7.4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

97.87

100

100


 

“三旧”改造有序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区办理标图建库用地面积24.63平方公里,占全区建设用地54.3%;已获批实施或正在实施的“三旧”项目共42个,改造规划用地总面积550.72公顷,改造规划建筑总面积929.3万平方米;已完成改造的用地面积21.66公顷,建筑面积68.97万平方米。依托旧厂、旧城改造,建成全市最具规模的珠江西岸滨水创意带,以“五区一街”为主体的岭南文化展示区初具风采。

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围绕提升环境品质,有序推进旧城社区“微改造”试点,全面清理“城中村”安全隐患,重点实施上下九步行街商圈综合治理,积极落实管道燃气三年发展计划,取得初步成效。生活垃圾分类稳步推进,55个社区启动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完成16座垃圾压缩站的升级改造,西村街“政企合作”模式逐步在全市推广。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模式,建立健全巡查机制、立体监控体系和有效查处网络,实现了违建管理全覆盖。全面实施网格化巡查和片区执法模式,城市管理综合考评成绩列全市第二名。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众幸福稳步提高

十二五”时期,全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举办年度十件民生实事为导引,着力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社会事业持续进步。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完成规范化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应用大幅提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实施,高考本科和专科上线率保持全市第一,成功获授全省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 和“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医疗卫生体系更趋完善,圆满完成基层医改并形成“荔湾经验”,顺利通过“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估,逐步形成信息化、网格化、中医药、医联体服务四大特色。社区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72平方米,基本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在第十六届广州市青少年运动会上荣获金牌数第一名。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长、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养老机构达30家,养老床位总数***87张。

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基层公共服务不断完善,22条街道全部完成“一队三中心”建设,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进入实质性服务阶段,全区获评为首届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第二次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稳步推进“幸福社区”工程和“特色社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幸福社区、品牌社区和亮点社区,探索形成文化融合型和社区自治型两种特色模式。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全区划分为1363个网格,整合社区服务和执法管理资源,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平安荔湾”成效明显,精心培育“平安社区”、“平安街道”、“平安边界”,平安细胞覆盖面持续扩大;深入开展立体化治安巡逻防控,完善街面巡控网格、社区警务网格的“双网格”防控模式,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安全生产保障有力,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每年均控制在7‰以内。维稳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区、街两级维稳形势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和矛盾排查台账等调处工作机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推进百名律师进村居,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多元治理体系逐步形成,逐步建立政府、居民、驻社区机团企事业单位共同合作的社会多元共治模式,“西关阳光驿站”过渡性社区帮扶机制进一步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区财政投入公共服务建设资金与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同步增长,用于民生和各项公共事业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基本保持在85%以上。十件民生实事连续五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让市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共服务逐步向常住人口覆盖。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5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49877元,比2010年增长了66.6%,实际年均递增10.6 %保持了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提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全区年均新增就业19500个,超额完成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五)文化实力显著提升,“文化荔湾”形象凸显

“十二五”时期,我区紧紧围绕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互融共促,深入挖掘岭南文化精髓,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打造文化产业体系与品牌,区域文化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2014年我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10分钟文化圈”,每万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980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区博物馆上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州丝织行业博物馆建成开放,西关美食文化博物馆、粤剧艺术博物馆基本建成,十三行博物馆完成布展规划,以国有博物馆为龙头、专业博物馆为特色、民营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群体系逐步形成。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先后组织策划“水上花市”、“穗港澳”粤剧日等老广州民间艺术节系列活动,组织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站到基层开展文化演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粤曲《情醉珠江》、《西关食通天》和《南音新唱十三行》荣获国家群星奖,舞蹈《西关风情·囍》荣获广东省第六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金奖。

历史文化遗存进一步挖掘与彰显。人文历史风貌得到有效保护,康有为、詹天佑、蒋光鼐、陈廉伯、千里驹等一批名人故居得到修缮保护,聚龙村岭南古村落、西门口瓮城遗址整治改造顺利完成,“五区一街”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格局基本形成,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稳步推进。梳理确定了1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居广州市各区之首。民俗民粹不断弘扬,我区被评为“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荔湾胜境、古祠流芳和珠水流光入选“羊城新八景”,成为我区新文化名片和广州新城市标志。

西关文化旅游品牌日益凸显。全面推广西关文化旅游品牌,定期举办“老广州民间艺术节”、“西关美食节”等品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复兴西关民俗文化,定期在荔枝湾举办粤剧私伙局表演和西关婚俗巡游活动。初步建成西关“老字号一条街”和“广州工艺美术中心”,推广“西关美食”和“西关五宝”。开通全省首个旅游官方微博,成功举办荔湾文化旅游香港推介会。

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拥有珠江钢琴集团(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蓝弧动画公司(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一批著名文化企业,从业人数2万多人,逐步形成“两带”(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花地河新经济产业带)、“八区”(荔湾北路设计港、东沙广州工业设计科技园等)、“十园”(1850创意园、922宏信创意园等)的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六)重大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改善

“十二五”时期,我区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增活力,以法治优环境,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各项任务部署,以构建阳光、法治、服务、效率政府为核心,加快推进重大改革,继续深化依法行政,营商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各项改革稳序推进。全力推进“一号改革工程”,完善政务改革“三集中、三到位”集成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统一出件”的综合受理联合审批模式,实现政务服务从“一站式”向“一表制”、“一网化”、“一窗式”转变。率先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革,在全市成立首个区级综合行政执法局,实现了全区行政执法“连成一张网、基层全覆盖”。全面铺开商事登记改革,实现营业执照全区通办,率先实行国税、地税、组织机构代码“三证合一”,实现了企业信息“一表制”和“四证一章联办”流程优化,使注册新办企业大幅提速。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积极推动区、街两级“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实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三公”经费公开内容翔实程度和数据透明度均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精简优化行政审批,实施导办、协办、代办、联办“一站式”服务,推行政务服务“六个一”模式,实行并联审批、联合审批,做到网上办事大厅与实体办事大厅一体化,2014年,全区平均审批时间压缩率超过70%,“政务服务窗口数量压减率”和“政务服务功能覆盖率”均位列全市第一。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向社会公开、开放,建成项目、税源、企业、招商、国有资产五个数据库并投入使用。深入开展“三暖、三贴”活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成立区招商选资工作队伍,实施敲门招商、联动招商、靶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贴身服务各招商载体和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凸显出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经济增长总体乏力,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低。城市转型进展迟缓,“三旧”改造与专业市场转型低于预期,城区环境形象仍需改善,白鹅潭经济圈和十三行商圈未能发挥应有的动力“引擎”作用;空间资源配置有待继续优化,以专业市场和滨江“退二”国企为代表,落后业态长期占用着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导致地区价值未能有效发挥。文化驱动力依然不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成为区域竞争的主要推动力。此外,公共财税收入增长趋缓,财政收支压力较大,难以满足日益繁重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任务。

二、发展环境与趋势

(一)机遇

1.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

世界进入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更新互动耦合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趋势加快,“互联网+”如火如荼,“中国制造2025”加速推进,新商业模式和智能制造蓬勃兴起,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迅猛发展,这些将为我区加速功能置换、结构调整和择机引入战略新兴产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2.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改革决定将成为贯穿“十三五”时期的主线,随着国家336项改革措施全面落实,将有助于推动国内逐步破除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创造新一轮改革红利,这无疑对缺乏土地等硬资源的荔湾而言形成持续性利好。

3.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

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和自贸区战略,同时加速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广州市亦获批建立南沙自贸实验区,作为这一战略的有效配合和呼应,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三中心一体系”,新一轮扩大开放格局为促进我区营商环境的优化及加大优势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契机。

4.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近期,区域合作浪潮涌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桂黔三省区启动高铁经济带共建,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不断深化,我市与佛山、肇庆等市启动建设“广佛肇清云”大都市圈。作为“西部门户、广佛之心”,我区恰处于这些区域战略的交汇点上,这为我区加大跨区资源整合及拓展战略性腹地提供了有利条件,为进一步加强与泛珠三角腹地城市合作带来了广泛机遇。

5.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广州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我区是典型老城区,市政设施日益老化,危破旧房比重高,产业层次低,专业市场遍布全区,老国企遗留厂房较多,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三旧”改造任务繁重。国家及广州实施新型城镇化试点,有利于加快我区“三旧”改造步伐,逐步探索形成旧城更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兼顾的旧城区综合更新模式。

(二)挑战

1.“新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虽然呈现缓慢复苏之势,但整体上处于后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中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在未来一段时期,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加速重塑,贸易保护主义仍将盛行,发达国家普遍加大“制造业回归”,而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快发展,外资吸引力显著增强,所有这些都使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与竞争,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种国际经贸“新常态”,则必将导致我区享受全球化红利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2.区域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挑战

一方面,与我区同处中心城区的越秀、天河、海珠等区,逐步建成民间金融街、国际金融城、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等高能级产业平台,不仅对我区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等发展形成了强力竞争,也给规划打造白鹅潭滨水商务区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与荔湾相邻的佛山市及正在推进的广佛同城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广佛地铁的开通,千灯湖商圈功能日趋完善,商务吸引力与日俱增,与花地生态城接壤的南海、顺德则继续保持“县域强区”本色,由此形成了“弱中心”对接“强周边”格局,从而对我区吸引高端资源、提升产业能级形成了巨大挑战。

3.产业结构低端化锁定的风险

在宏观层面上,我区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相对合理的,具有明显的城区经济特征。然而,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与其它几个城区相比,我区产业层次明显偏低,传统商贸业占经济比重高,金融、信息、科技、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遍布全区的专业市场以“三现”为主,经营业态和模式落后,产业附加值和财税贡献低,却具有超强的发展惯性;制造业创新力弱,且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一业独大”的发展特征;电子商务、光电、3D打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占比很低,远未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4.城区转型升级缓慢带来的风险

我区主要为老城区和过去的郊区组合构成,城市规划起点相对偏低,环境品质相对较差。辖区北岸为广州最悠久的老城区,市政设施、交通道路及城市建筑群落陈旧拥挤,优质产业载体稀缺,危破旧房占全市50%以上;而南岸为典型的郊区地带,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在建设上存在较多局域性功能冲突。一般而言,老城区的振兴发展,主要依赖对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然而,近年来,我区城市更新难度加大,土地收储成本不断攀升,上位政策摇摆不定,房屋拆迁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复杂激烈,耗时较长,“三旧”改造陷入几乎停滞的状态中,如果不能迅速扭转这种状况,加快释放优质产业载体,则我区经济在“十三五”时期将进一步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中。

(三)发展阶段及趋势

到“十二五”期末,荔湾区人均GDP近2万美元,理论上已进入高收入国家水平或发达经济行列。但事实上,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看,我区尚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交叉阶段,远未达到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处于阵痛期,改革创新步入攻坚期,新兴产业及新业态发展处于成长期,空间整合(城市更新)与区域一体化进入加速期

展望“十三五”时期,广州市确立了建设“三中心一体系”、“一江三带”及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战略布局。我区作为传统的“千年商都”,有着悠久的商贸文化传统,在“三中心一体系”战略中将重点致力于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突出打造白鹅潭商业中心和十三行商圈;作为“广佛之心、西部门户”,是全市唯一拥有“一江两岸”的城区,在“一江三带”战略实施中将成为最大受益者,成为城市更新与滨水环境改造的典范。未来一段时期,借助市级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区经济发展模式将加速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生增长、精明增长、品质增长、绿色增长成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以信息、科技、电商、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城市更新成为新一轮发展的主动力,同时,全区发展将逐步由城区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联动发展转变,资源拓展广度将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和市实施“三中心一体系”、“一江三带”及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等战略布局,以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与创新为动力,以深化区域合作发展为支撑,以白鹅潭经济圈建设为重要增长极,以改善民生福祉为根本落脚点,全面推进“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建设,优化完善“一核三带八区”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1+3+N”[1]层次分明、互促共融的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大力促进产业、科技、文化元素跨界交融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坚持稳中求进,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增后劲,大力提升政府服务深度、区域产业高度、资源拓展广度、企业创新力度和民众幸福强度,努力打造旧城古韵与都市时尚有机融合、文明富裕、宜居宜业、充满魅力的“广佛之心、西部枢纽”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发达国家基准水平,经济发展质量、城市环境品质和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协同提升,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取得重大突破,白鹅潭商业中心、广钢新城贸易总部集聚区、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产业集聚区形成初步框架,“广佛之心、西部枢纽”进一步凸显,基本建成产业与文化、工作与生活平衡良好的魅力之城,基本建成服务经济发达、文化软实力彰显、公共服务优质、城市管理有序、环境优美宜居的广州西部副中心,基本建成广州融合周边、辐射泛珠三角的重要枢纽。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繁荣荔湾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内生增长动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层次明显上升,创业活力进一步激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能级明显提升,经济实力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十三五”期间,全区经济年均增长达7%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到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升至8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0%,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以上。

2.魅力荔湾

西关文化、欧陆文化、花卉文化三大特色文化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批新文化地标建成使用,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扬传承,“岭南文化会客厅”地位更加凸显,文、商、旅资源高度融合,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文化品牌国际知名度明显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到2020年,每万人口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

3.智慧荔湾

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新商业模式形成经济效应,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城市管理数字化、精细化、标准化初步实现,电子政务、智慧社区全面建成。到2020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每万常住人口拥有专利授权量达15件。

4.生态荔湾

城乡绿地充分整合利用,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主要空气污染物浓度达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成,排污系统全覆盖改造,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凸显,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到2020年,万元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目标,空气质量优良率每年保持在8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7.5平方米,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80%的社区实现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

5.幸福荔湾

就业比较充分,居民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全区通办,生活服务便利化程度明显提高,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各项民生事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居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人口调控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更加健全,食、药品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城区管理更加精细化、品质化,“平安荔湾”建设扎实推进。到202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每千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3名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0

6.开放荔湾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开放取得决定性成果,全面完成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提出的改革任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积极成果,与周边城区开放合作取得突破进展,广州西部枢纽功能得到明显强化,广佛同城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明显提高,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基本形成。

(三)功能定位

“十三五”期间,我区以“广佛之心、西部枢纽”为最高统领和核心定位,将重点突出五大具体功能:

1.通达世界的现代商贸中心

依托上下九、十三行、华林玉器等商业“名片”和茶叶、花卉、水产品等专业市场龙头,激活复兴传统商贸魅力。精心培育广东塑交所、唯品会、万商台等商贸新业态和现代交易方式,推动岭南电商产业园、国际医药港等商贸载体向全球招商,积极扶持跨境电商。在传统商贸“名片”和现代商贸新业态交融辉映下,逐步建成通达世界的商贸中心。

2.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名区

依托十三行、上下九、沙面、西关大屋、荔枝湾、陈家祠以及宝芝林、陈李济等等文化符号和名片,激活历史文化底蕴,完善“五区一街”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格局,修缮名人故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资源整合基础上,运用“文化+”模式,促进文旅商融合,强化文化地标和特色商圈的旅游和信息功能,创新旅游产品和链条,打造享誉全国的文化旅游中心。

3.辐射泛珠三角的总部经济基地

顺应全市总部经济再提速的趋势,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及错位发展原则,以白鹅潭滨水商务区为核心,协同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带、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东沙生产服务业功能区、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产业区等平台,在扶植留住本地商贸、文创企业总部的同时,主要面向珠江西岸和泛珠三角地区进行招商,积极承接珠三角制造业总部迁移,大力吸引泛珠三角民营企业总部入驻,打造面向泛珠三角的总部经济基地。

4.服务珠三角的时尚创意中心

顺应广州生产性服务逐步加大向珠三角输出的趋势,加快完善珠江西岸文化创意产业带,依托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做大面向大众消费类的时尚创意产业,进一步吸引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类企业入驻。依托白鹅潭独有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滨江滨河地区工业遗产,增建文化艺术展示长廊、水文化展览馆、港口与商贸文化展览馆、工业文化博物馆等,增设旅游休闲配套和特色商业设施,构建融文、商、旅、智于一体的创意共生体(圈),打造面向珠三角的时尚创意与设计中心。

5.广佛同城化先行示范区

积极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强化广佛同城效应的战略要求,充分利用我区处于广佛都市圈枢纽位置的优势,按照广州市“三对接一联手”工作部署和“广佛同行,荔湾先行”基本理念,通过政府间组织协商,率先推进我区与佛山南海区探索共建“广佛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深化两地在政务合作、交通对接、平安共建、生态整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强化两地规划与服务的无缝对接,努力建成广佛同城之轴、商贸之心、文化之根、创造之源、宜居之地、共治之范,以进一步做实“广佛之心”,带动广佛“同城化”向纵深发展。

(四)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以及全区“十三五”资源禀赋变化及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我区将重点实施五大战略:

1.总部带动战略

利用“西部门户”的枢纽地位,依托白鹅潭商业中心、东沙生产服务集聚区、大坦沙等产业高端平台和岭南V谷、国际医药港、油富城、立白国际商务中心等一批优质载体,大力吸引面向珠江西岸和泛珠三角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及代表处入驻,突出总部经济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提升、带动作用,促进高端要素和资源集聚,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衍生发展,推动辖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文化优区战略

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引、激活、渗透、增值功能,进一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提高居民文明素质,扶植新兴文化业态,规划特色文化圈(带),打造重大文化地标,凸显区域文化形象,不断推动文化元素向各领域移植和渗透。通过挖掘、展示西关文化、开发“水文化”、培育“花文化”和修建大型文化标志设施,全面提升城区文化品位,把荔湾建成体现岭南风情、都市气派、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大都会区。

3.创新驱动战略

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广州市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着眼于化解我区经济转型中空间资源不足、高端要素集聚力弱的问题,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依靠区内创新资源、产业和平台,着力推进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及必要的技术创新,以全球视野选培战略新兴产业,以“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加快信息技术向经济、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教育等渗透,将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将“大质量、大标准”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全面建成智慧荔湾。

4.商贸提质战略

顺应新业态、新模式的巨大冲击,全力推动商贸业转型提质,以“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特色化”为导向,积极引导传统零售业连锁经营,大力扶持商贸新业态发展,鼓励虚拟与实体店铺相结合,加快专业市场升级改造换代,推动“数字商圈”建设,引导商贸企业品牌化、标准化,努力形成高增值、深融合、强辐射、大控制的现代商贸体系,力争在商贸功能载体、资源配置交易平台、品牌建设、支撑体系、营商环境上取得新突破。

5.区域融合战略

充分利用珠江一西江经济带、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广佛肇清云大都市圈及广州市“一江三带”建设等多个区域战略之契机,发挥荔湾作为广佛同城化及泛珠三角合作的关键枢纽优势,推动我区与周边地区及广阔腹地的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制度性要素的异地共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人口布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平台为依托,扩大品牌和资本输出,以标准输出带动服务输出,力争在区域合作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重点与任务

(一)围绕三大板块,构建协调发展的城区空间

落实珠江“一江三带”战略,规划形成“一带两轴三板块”的城市空间格局,建成层次分明、特色彰显的广州西部魅力之城。“一带”:珠江经济、创新、景观带,“两轴”:中山八路-黄岐发展轴和花地大道发展轴,“三板块”:“传统、现代、自然”三大板块。

“珠江经济创新景观带”是以珠江为纽带,以白鹅潭(泛珠)滨水商务区、珠江西岸滨水创意带、花地河电子商务带的发展建设为契机,对沿岸重点发展地区整体进行优化提升,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和“退二进三”,充分挖掘利用沿江土地资源,营造高等级平台和载体,构筑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经济带、景观带、创新带,带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环境品质,培养和吸引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为荔湾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有力推动产业优化提升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服务广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宏伟目标。

“两轴” 即中山八路黄岐发展轴要进一步加快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提升专业市场的盈利能力和创税能力。花地大道发展轴要吸引和集聚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现代制造业等高等级产业。

“传统”板块 打造“两街十区”。两街十区的发展重点是以荔枝湾涌和骑楼街串联文化节点,在荔湾北片区域内打造上下九骑楼风情商业街、光复路风情商业街、十三行创意区、南岸咀滨江休闲康体区、恩宁路岭南文化体验区、华林手工艺区、沙面欧陆风情区、清平路养生区、荔湾湖岭南风情区、耀华大街传统民居区、新十三行主题餐饮区;培优配强荔湾区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岭南风情区。

“现代”板块 打造白鹅潭商业中心、北岸综合生活区、旧城综合提升区、西塱综合枢纽区、南部综合生活区、生物-媒体港地区、西部门户综合区、花地滨水生活区等八大功能分区。要适当保留和保护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择优开发白鹅潭地区大量的旧厂房和连片绿地,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现代产业,打造珠三角的时尚创意之都。

图2    荔湾区空间布局图

 

“自然”板块 建设高层住宅区、花博公园、花城居住区、花卉产业高科技发展区、科学工业园区、都市产业区、低碳科技区等七大片区。在南片地区打造国际性的大型博览会,建设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芳村花地”。推进花地河调蓄湖、城市出入口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十分钟公园圈”,延伸绿道串联生态文化节点,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二)突出转型提质,打造现代高端的产业体系

抓住广州市实施“十三五”新发展规划的契机,积极对接市“三中心一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地铁、江海运输、高速公路、高铁等运输网络,建成通向广州海港、空港的交通物流体系。争取建设船舶研发、设计及交易中心,引导系列功能平台进驻,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高铁经济圈”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培育和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动辖内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提升塑料、水产、鞋服、茶叶、花卉等商品交易价格指数行业影响力,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深入挖掘西关金融历史文化积淀,探索发展特色金融产业,布局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等新业态,积极参与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以打造优质产业载体为抓手,以扩大区域合作为契机,着力推动区内产业跨界融合与关联发展,稳步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和特色产业品牌化,逐步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三次产业互动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1.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聚焦发展总部经济

以“白鹅潭(滨水)商务区”为核心,建设高端商务集聚发展所需的载体及配套设施,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吸引国内、省内大型企业总部、珠三角西岸地区制造业总部、设计研发总部、销售总部入驻。重点集聚商贸交易、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时尚创意、检验检测等领域的总部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为企业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为区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量身打造营运总部。发展茶叶、装饰材料、水产、花卉、玉器等商贸企业的总部。打造“荔湾创造”的服装服饰品牌总部企业集群。注重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提供高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2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创意设计 建设“荔湾创意湾”和“荔湾设计港”,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发挥岭南文化窗口优势,建设珠江黄金西岸滨水创意产业带,打造多个创意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创意、时尚广告、网络游戏、文化影视、数字媒体、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创意领域,形成完善的设计、展示、销售、中介服务发展格局,打造动漫传媒创意总部企业集群。营造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开设论坛和研讨会等交流平台。引进实力企业和龙头企业,提升盈利能力和创税能力,实现创意产业突破发展。

电子商务 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区建设,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依托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区,充分发挥唯品会、塑交所、梦芭莎、绿瘦、七乐康等电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吸引全国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总部进驻。推动工业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电子商务应用,鼓励广药、立白等贸易企业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营销模式。推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的融合。加快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着力引进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电商代表企业,加快跨境电商企业集聚。

科技服务 发展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建设科技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引进广州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提升孵化器专业服务能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现代物流。发挥“高铁经济圈”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广州西部门户的区位优势,和周边地区进行资源整合和功能分工,建设广州西部物流枢纽,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依托区内钢铁、造船总部企业资源,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巩固总部经济功能,推进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整合提升。大力发展电商企业的物流配送服务,引导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推进产业链上下游相关配套服务企业集聚。大力发展物流咨询,提供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和物流管理服务。引导企业加强物流标准化技术、物流应用系统开发和应用,构建面向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物流信息管理中枢。

金融服务 主动对接广州市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机构在荔湾区特别是白鹅潭总部基地的集聚,增强金融业的辐射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形成金融资本与产业实体相结合、金融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良好局面。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积极吸引银行、证券、保险、股权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总部、网点以及与金融业相关的信息类、专业服务类、教育培训类的行业龙头企业入驻总部基地。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金融债券等投融资工具,全力推进小额贷款公司、供应链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工商联企业融资平台、信息服务行业企业融资平台等建设,完善区域投融资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业发展格局。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行业。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企业融资难问题。

检验检测 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大力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观测、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结合我区产业优势,重点培育引进重大装备、药品和医疗器械、健康保健、珠宝玉石等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开拓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领域。充分发挥中国赛西(广州)实验室光电技术与产品标准研究、产品设计检测检验的作用,积极探索制定3D打印行业标准和建立3D打印行业标准监测研究院。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的检验检测认证集团。

3)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

推进专业批发市场改造升级。推进现代商贸业载体建设,对现有市场进行整合提升、归类布局。全力推进商品交易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传统专业市场向交易品牌集聚化、交易方式电子化、市场服务一体化、统一结算和统一管理的现代展贸型专业市场和研发设计创新中心转变。强化物流配送,外移物流环节,推进茶叶、水产品、鞋类等批发市场群园区化升级改造。推广竞买制、拍卖制、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进跨国采购龙头企业,拓展国际营销渠道,打造国际化采购中心。建设国际品牌国内销售、集散中心,促进新型业态与本地消费需求融合,推动商业本土化和多样化。

文化旅游业 加快对辖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主打“西关文化、十三行文化、欧陆风情、水秀花香”四大品牌,巩固“五区一街”建设成果,完善和丰富八大旅游区的内涵和品质,适时推出工业遗产旅游、现代产业集聚区旅游等新产品,推出工业旅游专业线和工业遗产摄影场。适度发展现代游乐场所及豪华电影院等高端休闲设施,深入挖掘民俗风情、饮食、建筑、中医、商贸、曲艺、园林、禅宗、书画、传统工艺等十大文化元素,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荔枝湾三期、粤剧艺术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沙面文化休闲步行区等文化载体建设,推进荔枝湾、沙面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

4)适度布局先进制造业

发展都市型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提升烟草产品研发能力,支持烟草制品业做大做强。支持美晨集团、立白集团和广州珠江化工集团等日化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顺应“中国制造2025”新趋势,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利用区内工业用地存量,着力整合优势产业,实施“荔湾智造”战略,鼓励一批高新科技中小企业在区内创业、扎根发展,鼓励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创新中心,提升工艺、装备、产品、管理科技含量。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企业开展O2O(线上线下)、大规模个性定制等生产模式创新。积极引导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研发、生产企业落户发展,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

拓展增材制造(3D打印)。完善荔湾3D打印产业合作体系,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强化技术标准、专利及创新体系建设,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技术联合攻关。率先在区内各种行业开展示范应用,快速培育应用市场。加强在教育行业的推广应用,加快培养3D打印研发人才,利用现有职业教育、传统产业等资源,延伸智能制造、增材制造(3D打印)等产业的科研、教育、检测等发展链条。

5)合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整合花卉产业资源,形成产业凝聚,推动花卉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推动市场、物流、文化、 旅游、信息项目的发展,构建花卉总部集群,扶持花卉科研,加大关键技术和适用技术推广的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全力发展花卉拍卖,继续建设好广卅花卉科技园,打造中国花卉的硅谷

2.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荔湾区产业布局的历史条件,抓住现代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依据“传统、现代、自然”的城市功能布局思路,形成“一核、三带、八区”的产业空间布局。

1)“一核”

白鹅潭商业中心 坚持与市内其他商务区“互联互通、错位发展”,重点引进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总部,着力集聚区内优势主导产业总部,形成特色和差别化竞争力。加快商务楼宇的开发建设,重点打造以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时尚创意、检验检测、大宗商品交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健康等领域为重点的总部集聚区。积极争取广佛肇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落户本区域。

2)“三带”

花地河电子商务带 布局为“一带一核四园十心”。借助花地河沿岸资源,综合利用景观、文化和历史资源,改造沿岸旧厂房,推进“退二进三”工作,理顺交通体系,配置停车空间,丰富业态和产业配套,引导产业高端化、系列化集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推进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搭建电商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对接平台,打造以唯品会和广佛数字创意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带。

珠江西岸滨水创意带 巩固“北港南湾、西岛中园”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建设“荔湾创意湾”的战略目标,重点打造信义·国际会馆、1850创意园、922宏信创意园、七喜创意产业园等多个创意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创意、时尚广告、网络游戏、文化影视、数字媒体、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创意领域,着力培育视觉传媒创意设计企业,形成设计、展示、销售、中介服务系统化发展格局,打造动漫传媒创意总部企业集群。精心打造“荔湾设计港”,加快设计产业与重点产业融合,着重发展船舶、钢琴、3D打印、电工电器等领域的工业设计,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举办工业设计大赛,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中山路--康王路现代商贸产业带 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改造、提升专业市场为突破口,推动沿线玉器、童装等专业市场健康规范发展,引入电子商务平台,擦亮荔湾华南玉器集散中心的名片。大力发展时尚主题购物,引进和培育高端品牌旗舰店、特色品牌专卖店,扶持自主创新品牌和老字号品牌,做精精品购物,提升购物体验水平。规划建设高等级商业载体,改造和提升现有物业,打造康王路总部经济带,发展现代商贸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3   荔湾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3)“八区”

十三行商贸文化旅游区 依托商贸及历史文化底蕴,整合提升以十三行遗址为核心的十三行-沙面历史文化旅游区,发展以商业购物、餐饮、娱乐及特色酒店为主要功能的广州都市级旅游游憩商业区(RBD)。推动上下九步行街的升级改造,盘活沙面-西堤一带的历史文化建筑,打造商贸旅游观光线路,展示历史悠久的商贸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十三行商贸文化旅游区的核心竞争力。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建设高端商业载体,推进传统商贸业优化升级,改变经营业态,提升经营档次和商贸能级,把十三行建设成为传统商业提升区和商贸文化旅游体验区。

陈家祠-荔枝湾岭南风情文化旅游区 依托我区重要文化遗产陈家祠、新荔枝湾,结合荔湾湖公园、粤剧公园和美食一条街,联通周边各大批发市场和上下九步行街,打造以岭南风情休闲旅游为核心内容的文化旅游区,发展旅游产业,宏扬岭南文化。引进大型开发企业,保护性连片开发西关大屋、岭南民居,布局文化、演义、展示、休闲、餐饮等业态,丰富旅游项目,提升游客粘性。建设旅游专用连接通道,完善道路指引系统,大力发展多层停车场,引进立体自动停车系统,完善旅游大巴停车空间,打造功能完善、内容丰富、整洁有序的历史文化旅游区。推动商贸旅游文化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岭南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都市旅游集散中心。

站西-西湾现代商贸集聚区 以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商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轴,创新商业模式,引导传统商贸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推动区域内专业批发市场健康发展。搭建广东鞋业国际采购平台,围绕“现货交易向总部经济转型”的方向发展,推进鞋业等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重点实施统一结算、统一统计,打造行业国际品牌。谋划建设专业市场交易总部大楼,着力培育楼宇经济,制定和完善重点楼宇、重点行业的扶持办法,引入特色行业总部企业。

东沙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建设集商贸、交易、工业设计、物流、会展、科普、电子商务、观光、旅游以及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支持广东塑料交易所、广药集团、广钢集团、广州国际茶叶交易中心、清平中药材市场等大型大商品优势企业建设化工、医药、钢铁、茶叶等行业大商品交易平台,提供交易资金结算、交割及相关咨询服务,形成一个规模化、电子化、国际化的国际性大商品交易中心和若干个在珠三角甚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交易平台。加快推进区域物流园区、物流和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和发展,打造大商品交易所等物流平台,完善现代物流网络,支持广州卷烟厂、广东塑料交易所、唯品会等重点企业完善企业现代物流系统。扶植设计企业发展,加快设计产业与重点产业融合,着重发展船舶、钢琴、3D打印、电工电器等领域的工业设计,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举办工业设计大赛,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医药博览会,设立中药博览馆配套项目,设立华南地区医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和化妆品检验检测评审中心,打造广州质量;设立保税区,实现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建立医药港产学研基地,设立医药信息中心和科研中心;建立国际医药科技数码港,发展电子商务,打造规范化的金融结算平台,形成引导行业价格水平的药品报价系统,打造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广州价格;提供医药物流产业一站式服务,建立后勤保障等综合服务配套功能,为健康产业基地和医药大物流基地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产业集聚区 充分挖掘荔湾区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水平,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吸引广东乃至全国老字号企业总部进驻,吸引传媒、新闻出版、信息、通信、娱乐、文学艺术、体育等文化产业集聚。着力集聚医药用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环保产品、体育健身场所、医疗康复机构等一批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总部。借助教育强区的优势,重点集聚一批教育产业上下游企业总部。

岭南V谷科技创新区 坚持“产业集聚、科技服务、平台模式”的科技服务理念,以科技为主题,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商务办公为支撑,建设集科研、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科技主题RBD,打造高科技产业链,建设以科技金融、技术支撑、创新创业、专业中介、综合服务五大平台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培养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科技型企业入园发展,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科技合作及科技服务的示范基地

广钢新城商贸总部集聚区  利用广钢、广船旧厂区进行更新改造,从钢材、船舶的工业生产转向销售贸易转型,发展钢铁、船舶的贸易中心。充分利用荔湾区专业批发市场众多的优势,引导药材、水产、茶叶、服装、花卉等市场向现代展贸型业态转型,推进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的对接,加快构建新型现代营销市场体系,拓展市场规模与功能。承接周边区域的产业辐射,集聚泛珠三角制造业总部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企业、钢贸和有色金属交易企业总部集聚。

花博园花卉产业集聚区 充分挖掘花地片区花卉种植的悠久历史和深远影响,依托岭南水乡传统水文化和花文化,通过集中改造,完善分区,提升花卉、园林产业的辐射力和附加值,打造国际性的大型博览会,规划建设农民河村区、高层住宅区、花博公园、花城居住区、花卉产业高科技发展区、低碳科技区等集聚区,建设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芳村花地”,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独特品牌。

(三)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充满活力的智慧城区

积极对接广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及“一江三带”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智慧城区。

1.大力培育创新主体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库,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依靠技术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企业,推进创新型标杆企业示范工程。支持优势企业承担或参与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金融市场对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扶持措施。引导企业围绕关键性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与资源共享。借助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及高校科研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作用,鼓励重点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教育培训中心、推广应用等项目。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引导作用,通过贷款贴息、研发资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

2.发展特色创新载体

利用好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建设一批具有西关岭南文化底蕴及后工业时期历史特征的创新载体。结合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依托市场主导产业及其周边特色产业,腾挪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结合大型旧工业产房转型改造,合理布局众创空间、科技研发平台、天使投资等创新要素,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全孵化链条。结合旧城更新改造以及历史文化街区房屋活化,利用一批西关特色房屋打造创客空间,吸引一批能够运用新模式、新业态,抢占新市场、创造新价值创新型人才和企业进驻,提升荔湾旧城空间价值。创新企业持续发展政策,使创新项目“长得大、留得住、发展好”。

3.营造良好创新软环境

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健全政府科技资源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参与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优化科技经费统筹机制,实行科技项目立、管、办相分离。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培育私募创投行业,推进科技与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提高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完善创客空间综合服务体系,构建联结高校、科研院所、工厂、创投基金及当地政府的全要素、低成本、便利化的创新网络,鼓励拥有丰富经验和创业资源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担任基地创业导师或组成辅导团队,健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

4.推进创新人才集聚工程

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对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落实《荔湾区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管理办法》、《荔湾区高层次人才优惠服务实施办法》、《荔湾区紧缺人次优惠服务实施办法》、《荔湾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业发展优惠服务办法》、《荔湾区人才奖励评选表彰办法》等配套文件,抓好荔湾“菁英俱乐部”载体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与应用,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大对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实施企业专利申请“倍增计划”和“灭零行动”。

(四)凸显西关风情,建构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

以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导向,以挖掘文化资源为核心内容,丰富区域文化内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和拓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辖区发展的深度融合,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复兴区域商贸传统相结合、与建设水秀花香宜居环境相结合、与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依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自然资源,打造岭南文化展示区,激活荔湾发展的活力与魅力,推动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区到文化名区、文化强区的跨越,努力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城区和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调动辖区内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作一批富含时代精神、岭南特色的文化精品。抓好图书馆新馆的规划建设,升级改造区图书馆周门分馆,实现区图书馆与街道文化站以及广州市其它公共图书馆的通借通还。将粤剧艺术博物馆建成极具岭南特色的传世精品,并成为穗港澳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业余读书、摄影、书画、合唱、舞蹈及各类民间文化活动,组织优秀文艺精品基层巡演、“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免费的文艺演出、艺术讲座和文艺创作辅导,提高群众的文学艺术欣赏水平,培养全民热爱文学艺术、参与文化活动的高雅志趣和文化氛围,提升整体城区文明程度。

2.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处理好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加强白鹅潭经济圈、十三行商圈、名人故居和“三旧”改造中文物的保护利用,以荔枝湾城市综合更新改造工程为主线,串联陈家祠广场、上下九、锦纶会馆、华林禅寺、仁威祖庙、恩宁路、沙面、泮塘村等历史文化街区,延续城区历史文脉,连线打造西关风情旅游带,展示“十里荔枝湾,千年西关情”。发挥聚龙村—大冲口涌等文化资源优势,突显水秀花香与人文资源相融合。以广州美食园、泮塘路“手信一条街”为重点,提升“食在广州,味在西关”品牌化水平。加强对“三雕一彩一绣”的扶持,扶持传统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在荔湾集聚发展。进一步弘扬粤剧、粤曲、岭南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重点做好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粤曲、岭南盆景艺术、岭南木偶戏表演艺术、西关正骨、采芝林传统中药文化、敬修堂传统中药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

3.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融合,大力拓展文化产业

创新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积极推行知识产权战略,创新文化产权市场机制。以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为导向,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商旅的融合。加快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着力培育传统工艺、艺术演出等经营品牌,建设“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发展广州非遗博物馆、广州老字号一条街、西关美食博物馆、“多宝坊”、非遗创意街区及系列产业融合支持服务平台,打造“一个园区、一个博物馆、一批企业”工程,推动“三雕一彩一绣”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动漫、游戏、影视传媒、设计、广告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优化提升珠江黄金西岸滨水创意产业带,加快落实广州工业博物馆和动漫主体公园(博物馆)等项目。突出文化与产业的融合,繁荣发展茶文化、打铜文化、古玩文化、珠宝玉器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文化。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特别是原产权单位积极参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平台建设。

4.突出塑造西关文化品牌形象

强化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挖掘海上丝绸之路、一口通商“十三行”、中国民族资本萌芽“锦纶会馆”、禅宗达摩“西来初地”等历史人文资源。加大民俗文化及主题节庆活动的品牌策划和推广力度。推动粤剧、粤曲、“西关五宝”、西关美食等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统“老字号”的传承和发展。整合文化传播资源,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在国内外树立荔湾文化的良好品牌形象。按照“一区一品牌,一街一特色”要求,开展“荔湾风华”、“穗港澳粤剧日”等特色文化活动,把陈家祠广场、荔枝湾打造成为全市固定的品牌文艺演出场所。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私伙局、舞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积极推动曲艺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亮丽的城区风景线,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门类和文化产品推向全国,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

5.着力培养现代都市文明风尚

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加强社会道德领域的专项治理,大力弘扬社会诚信精神,完善文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建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文明村镇、文明小区(社区)、文明单位(行业)等系列创建水平,巩固提高文明城区创建水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净化社会环境,树立爱国、守法、敬业、忠诚、友善的社会风气,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志愿服务机制,加强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宽领域多渠道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快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强化战略支撑,提升街容区貌的品质城区

坚持“继承传统荔湾、发展现代荔湾、保护生态荔湾”的工作思路,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为重点,围绕白鹅潭商业中心、广钢新城和芳村花地三大组团进行规划发展,重点推进芳村和西朗两个轨道枢纽建设,支撑三大组团的高标准定位与特色功能的发挥,有序推进“三旧”改造进程,进一步加快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区形象和功能的整体提升。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白鹅潭地区路网建设,按照广佛纽带、西岸枢纽的定位,全力构建“一心两网三岸”交通体系,形成“三环七射”道路格局。增加过境通道,解决区域过境通道供需矛盾突出问题,实施广佛放射线二期等项目。针对白鹅潭地区主干道完备、次干路及支线路不足的状况,加快推进龙溪大道东延线、广弘食品集团铁路专用线拆除及市政道路建设、南漖路延长线等,全力构筑微循环交通系统。完善轨道交通体系,尽快引入广佛江珠城际和南站快线等快速轨道,逐步推进有轨电车网规划与建设,推动地铁10号线、11号线和19号线建设。加快落实立体机械式停车场规划建设,解决老城区“停车难”。

2.稳妥推进城市更新

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机遇期,加快旧城、旧厂、旧村改造与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和民生建设相结合。实施“区街联动,因地制宜,拆迁与安置紧密衔接”的危破房改造策略,加快推进危破房改造工程,依法依规做好安置拆迁,确保改造工作顺利推进。推进1.5平方公里的旧城改造项目,重点改造地区为荔湾旧城区、白鹅潭经济圈沿江地段。有序推进西湾路、源溪、龙津长寿路、增、金花片等旧城改造,协助推进口、西、冲口等旧厂房改造。加快区内“城中村”改造配套政策的制定,推进经济联社经营体制改革,各片区内的“城中村”改造应结合当地重大项目开发建设和产业升级行动计划,重点推进花地村、西安围、茶村、东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实行差异化改造思路。

(六)彰显水秀花香,构建低碳宜居的生态绿城

坚持“低碳、生态、绿色”理念,以“花城、绿城、水城”为蓝图,以“水秀花香”为意象,以建设“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美好家园为目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城区发展空间布局,改善城区环境质量,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致力于建设“传统、现代、自然”相结合、层次分明、特色彰显的生态宜居城区。

1.引导经济低碳发展

推进“退二”工作,实施清洁生产,促进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生态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工业聚集点及产业园区新建企业综合准入体系,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效益好的企业,优先审批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3D打印、科技服务等项目。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加快办公楼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优先采购节能设备和产品。建设新型公共交通动态系统,推广清洁能源环保汽车。完善重点污染企业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推行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定期开展污染源排放情况的评估和社会公示,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2.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保准入,努力改善全区人居环境。推进工艺节水、废水深度处理、再生水利用工程、产业园升级改造等节水减污措施,保证大坦沙与西污水处理系统正常运行,至2020年确保全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规范建筑工地、道路开挖围蔽和渣土清运,加强路面保洁和洒水消尘。完善PM2.5常规监测系统。杜绝因饮食服务业项目选址不当带来油烟污染与噪声扰民问题。重视城区各级道路防护绿地建设与管理,减轻道路交通对周边功能地块的噪声污染。执行建筑施工工程的排污申报登记和施工噪声排放许可证审批。减少工业固废的产生,促进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加大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增建、维护垃圾压缩转运站,增加废旧物资回收网点。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实施和普及。

3.推动生态城区建设

着力打造“水秀花香城市品牌、广州西肺生态水城”。将花地生态城建设成广州“花城绿城水城”城市品牌的重要代表,营造“十里花市、百里河涌、千亩秀湖、万种花海”的花地形象与品牌。加快建设儿童公园二期、“一路一景”等项目,重点推进广钢公园建设、东沙片区的环境景观建设、城市出入口景观综合整治等,全面提升全区园林绿化水平。适时开辟生态花卉科学科普考察线路。积极推动以社区为重点的公共绿地和立体绿化建设,结合“退二进三”、“城中村”改造,见缝插绿、拆违建绿。加快花地河北闸等河涌整治与水闸建设工作,引珠江水入荔湾湖,与荔枝湾涌形成水系整体,打造远近闻名的文化休闲旅游新名片。加强加强生态文明宣教,培育崇尚低碳环保的绿色文明,推进全区“水秀花香”环境文化建设,实施对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和个人的长效奖励机制。

(七)突出包容有序,构建多元共治的和谐社会

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努力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确保荔湾人民安居乐业及社会安定有序。

1.创建“平安荔湾”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情报、指挥、巡逻、视频、卡口、网络”六位一体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根据社会治安和反恐工作需求,落实武装巡逻常态化勤务机制,明确特警力量控制街面,增强社区巡逻密度,提升动态治安环境下打击犯罪、防范控制、应急处突的综合实力,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封堵有害网站,查处违规网站和网吧,有效处置违法有害信息。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深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妥善处理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继续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巩固建设一批食品安全示范街区(美食广场)、示范店。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形成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预防和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积极推进全国城市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联网。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切实推动小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稳步推进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深入开展油气输送管道、液氨液氯、成品油储存等重点领域和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事故易发行业的安全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2.完善垃圾分类

以创建全国生活垃圾示范城区为目标,着重在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无害化处理流程、集收运体系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环节上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争取制定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完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围绕建立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流程运行体系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管理职责,构建制度完善、责任清晰、协同配合、覆盖全程的运行系统;优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线路,确保全面实现不同类别生活垃圾的独立收集和独立运输。优化垃圾分类投放与管理模式。坚持“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的基本方向不动摇,引导居民家庭干湿分开、分类投放,提高投放准确率,从源头上稳定和规范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方式;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逐步理顺学校、农贸市场、机关团体、园林绿化、建筑工地、商场、酒楼、物流、生产企业等领域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确保全区生活垃圾年增长量持续下降。强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立全区有害垃圾收集处理平台,对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充电电池、废纽扣电池等非工业有害垃圾实施单独收运、贮存和无害化处理。加大对“白色污染”的遏制力度,继续在全区大型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鼓励推广使用环保购物袋、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加大开发“城市矿产”。制定城市矿产资源回收目录,按照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分拣处理高效、管理规范的要求,推进各类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交易平台布局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分类与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有效对接,初步建成现代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3.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

进一步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基本架构,促进党、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数据资源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互联互通、融合共享,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流程再造,逐步建成具有创新性、统筹性、实用性、居民满意的城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遵循以“单元格”为基础,以“应用网”为主体的思路,5年内逐步落实“一网多格”、“一格专责”、“一格专员”、“一网多员”、“多网专责”、“一考多核”的网络化管理模式。提高网格化管理效能,逐步整合街道社区各类协管人员,逐步简化、规范面向基层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达标项目,减轻基层工作负担,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网格化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转变,充分利用处于零散状态的社会管理资源,实现对体制外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加快形成多方位、立体式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治理的总体绩效。

4.增强社会组织活力

按照“注重培育、规范登记、强化监督”的思路,形成具有荔湾特色的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格局。完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构建设,充实登记管理力量;加快制定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清单”;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基金,促进社会组织依法、规范、有序地承接和履行政府转移的职能;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抽查监督工作,引导社会组织规范发展。

(八)推进共建共享,完善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

以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为目标,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与改革,进一步提升城区公共服务质量,充分满足广大人民对公共服务由全覆盖、均等化向优质化、精细化升级的需求。

1.努力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

继续深入贯彻《广州市荔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老城区优质化、大坦沙国际化、芳村片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通过调整结构、升级改造和资源重组,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以中国教科院荔湾实践基地、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和广州市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验区建设为载体,实现荔湾教育均衡、优质、有特色地发展。推进高中学校精品建设,在继续加大推进广州一中、真光中学、广州四中等三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改、扩建工程力度,进一步提升全区高中教学质量的同时指导、推进高中开展特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创建,通过学校特色品牌建设有效扩大优质学位的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贯彻广东省、广州市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要求,进一步提高广东省规范化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引入办学适度竞争机制,以招投标等形式吸引社会优质品牌承办公建配套幼教机构,扩大学前教育优质学位规模。积极探索民办教育领域多方位发展的体制机制,严格办学主体准入制度,提高办学资质年审标准,加大整改、撤销等程序的执行效力,引导办学以品牌求效益的良性竞争格局。积极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推进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建设,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家庭教育载体,激发广大家长关注家庭教育热情。通过申报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契机,创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继续加强与中国教育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端智库的科研合作,通过专家引领、课题带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区教育系统三年人才招聘计划,到2016年实现新增教师800人;积极贯彻《荔湾区中小学布点规划控制性导则(2010-2020年)》,落实公建配套和城市“三旧”改造工程中的教育设施,科学统筹布局教育资源;加快推动wifi无线网络覆盖中小学,深化教育信息化应用。

2.全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成卫生强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构建完善区域医疗联合体,推行全科医生契约式服务和双向转诊服务,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医疗能力建设,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科学补偿机制;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疾控和卫生应急处置水平。创新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严格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优化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突破社会资本“办医”,吸引社会资本举办以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先进管理为特征的高端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适度引入优质外资医疗品牌。加大医疗系统人才培养。通过实行杰出人才、名中医、社区首席责任医师等评选机制,加大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培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布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计生困难家庭帮扶行动;优化整合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开展青春健康、优生促进、妇幼保健、避孕节育、托老关爱等卫生计生优质服务。

3.积极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功能完备的体育设施布局,加大群众身边体育设置建设力度,完善社区公共运动场、健身家园和健身网点的设施功能,举办各类国际国内赛事、大型演出,全面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竞技体育“金牌”战略,有计划重点引进部分项目的尖子运动员,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完善体育市场管理体制,加大游泳场所等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安全生产监督力度,严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审批关。实施体育***“三级管理”改革,加强区域内体育***发展和销售管理工作。

4.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为重点,积极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着力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托底线、救急难”的工作重点,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政策,完善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加大救助资金投入,促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社会保险政策。深化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待遇。构建新型医疗保险服务管理体系,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进一步完善参保人“门诊特定项目”和“指定慢性病”门诊政策优惠项目。提升工伤保险服务水平,保障职工工伤权益。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作用,增强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功能。落实生育保险政策,保障生育保险待遇。完善救助保护立体化网络。动态调整救助保护标准,稳定困难家庭生活水平,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全面推进救助服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积极开展流浪未成年人心理测试、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稳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人群,健全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健全教育资助制度,优化自然灾害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

 5.大力促进就业与创业

成立公益性创业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项目信息、资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申请资格认定等一条龙服务。扶持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现实厂房、场地、专业化市场等适合小企业创业的场所创建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完善失业人员登记、免费就业服务制和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公益性岗位申报管理工作力度,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实施“就业携行计划”。加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对接,为高校毕业生开展政策宣讲、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见习等就业培训帮扶服务,加快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就业对接。力争十三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充分就业社区达到80%以上,年均创业指导4000人。

6.进一步优化法律服务机制

创新法律行业便民服务,完善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区级法律智库建设。优化人民调解和民服务,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打造多方力量参与的联合调解模式,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衔接”,建立依托社区、居民的群防机制,加强纠纷排查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机制建设。推进法制宣传育民服务。建立“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各部门、各行业及社会各单位的普法责任,加强重点对象普法,不断扩大普法覆盖面,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依托西部门户,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

利用构建“广佛肇清云”大都市圈、泛珠三角区域深化合作、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等契机,主动对接广州珠江“一江三带”战略,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与协调为重点,推动荔湾与周边区域、广阔腹地的协同发展、联合发展。

1.主动对接“一江三带”战略

以珠江为纽带,以白鹅潭(泛珠)滨水商务区、花地河电子商务集聚带、珠江黄金西岸创意产业带、大坦沙科技文化健康产业区等的发展建设为契机,对沿岸重点发展地区整体进行优化提升,构筑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经济带、景观带、创新带,带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荔湾区沿江路段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和景观建设水平,力争到2030年,高标准、高要求在珠江沿岸建成功能明确、江海联动、净美两优、宜居宜业、产城融合、联通港澳、文商一体、管理得当的“一江三带”示范区。

2.推进“广佛同城合作示范区”建设

落实《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广佛同城合作示范区”建设。以政府服务同城作为突破口,实现两区行政信息资源深度融合。建立两区维稳信息互通制度,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作,提高两地公安部门区域联动、整体作战能力,共同打造平安边界典范。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协同推进跨界河涌综合整治。加快两地交界处道路对接,推动广佛交通环境一体化建设。做好两地产业融合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合作,围绕烟草、医药、日用化工、塑料交易等产业集聚优势,吸引两地行业龙头企业在核心区域扎堆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总部基地,建设广佛文化之源、创意之源。

3.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

以国家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依托省里为落实“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纲要所制定的系列规划和各种制度,深化荔湾与“珠江-西江经济带”沿岸地区的经济合作,主动融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构建互通两广、连接东盟、通达港澳、辐射云贵、江海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提升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经济带通道和纽带作用,以产业园区为支点,强化产业合作对接,推进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构建优势互补、协同配套、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带。

4.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以自贸区战略实施为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开放合作战略。深化与港澳在投资、金融、贸易、会展、农业、旅游、科技、文教、卫生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承接港澳产业转移,推进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共同开拓东盟市场。推进与东盟投资贸易、工程承包、资源开发、金融、旅游文化、科技教育等深度合作,全方位、多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打造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

(十)释放制度红利,深化重点领域的体制改革

遵照省、市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我区实际,以简政放权为主线,以开放促进改革为手段,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改革突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有力的制度保障,激发全社会活力,促进城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协调有序发展。

1.继续深化政务改革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以“工程类、经营类、公民类”三大板块逐步推行综合受理模式,统筹推进企业投资项目用地、规划、环评等制度改革,简化再造企业投资管理流程,压减企业投资审批事项,实施企业投资并联办理。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提升政务“一站式”服务,完善督办、协办、代办、联办等措施,健全企业服务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一卡、一号、一网、一格、一窗”五个一新型政务服务模式改革,提高市民、企业日常办事便利度。加大行政审批、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的资源整合。以政务服务改革为契机,通过“一窗服务、一格监管、一队执法”三位一体的综合联动平台,进一步理顺各部门在审批、监管、执法、管理、处罚等工作中的职责内容,***监管与执法的协调难题。加快构建政府“大数据库”。

2.稳序推进国有经济改革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转变。建立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区属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继续实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推进工商、建筑等系统企业的同业合并,逐步减少法人登记和管理层规模;深化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改革,逐步将出资人变更在国资局名下的同时,授权其它行业主管部门代管国有企业;在省、市国企改革统一部署下,逐步在企业内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试行薪酬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经营领域,引导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

3.推动城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增减挂钩、空间腾挪、化整为零”土地利用模式,落实“先出让、后补偿”、“先安置、后拆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土地储备模式。加快旧城更新改造,尊重居民群众意愿,以城区规划为引领,多渠道探索旧城更新改造融资、运营模式,探索“只租不征、新征再分、共享共分”的利益分配新模式。以“连片改造、集中安置、综合考虑”为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动“城中村”改造,探索保留部分风貌较好的村落,优化“城中村”改造方案,落实“城中村”改造资金监管,确保各时期、各阶段改造项目平稳有序推进。

4.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优质均衡发展,探索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模式;完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电脑派位和对口升学制度,取消“推优生”制度;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关评价体系,严禁举办重点学校和开设重点班,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深化基层医疗改革。建立健全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全面推行名中医进社区制度;落实社区责任医师服务团队“网格化管理”,向市民免费提供健康档案管理等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行文化行政审批改革,有序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机制,创新文化产权市场机制,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的融合;优化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

5.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建立政府、居民、驻社区机团企事业单位的社区三元治理模式;完善街道“一队三中心”机制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加强对政府部门履行社会建设职能的公众评价监督。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探索公众责任险机制,构建“大情报”网络、“大调处”平台、“大应急”体系、“大考核”机制;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机制,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和问题,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健全公共安全保障机制。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制;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预防和减少发生医患纠纷及事件。推进法治荔湾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广泛推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社区矫正法规制度,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化、专业化。完善公咨委制度强化制度刚性,规范公咨委制度运行各项要件;明确公咨委功能定位,打造多方利益交流合作的良好平台;充分借鉴同德围公咨委建设经验,适当增加利益相关方代表比例。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与制约机制,完善公咨委成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公咨委接受监督机制。

6.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理顺和完善环境监管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关系,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和行动机制,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实施监督评估

1.科学规划,协同发展

促进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协调,确保上述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使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城市管理、民生改善相互促进,确保全面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

2.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增强规划培训力度,提高对规划的执行力,为规划具体落实提供保障。加强规划分工落实。把规划纲要与有关建设计划、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3.严格监测,科学评价

建立各项指标的分解落实机制,落实主要指标的责任部门,重点加强对约束性指标的评价。做好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科学分析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做好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提出解决规划实施问题的对策建议。规划实施期间,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和实际需要对规划进行修订。

(二)改善政府服务,创造良好环境

1.转变职能,改善服务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通过向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政府高端服务来吸引企业投资。通过建立政府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高端服务使企业效益趋于最大化,通过政府高端服务创造新的生产力,提升政府的服务内容、服务深度、服务策略、服务方式、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

2.提高水平,依法行政

提高政府机构和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建议,提高行政决策科学性。严格行政执法,特别是规范行政裁量权,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对行政执法环节、步骤进行具体规范,为行政执法提供指引,对行政裁量权予以细化和量化,并将量化的裁量标准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3.信息共享,网络管理

提高全区电子政务水平,完善区数据中心和基础网络建设,加快政府机关内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协调性;实施政务信息公开,加强社会对政府政策及规划认知度,提高政策决策和执行效率;逐步构建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扩大网上审批范围;构建全区综合信息平台,提供就业、招商、商品供求、经济政策等综合经济信息发布渠道,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降低企业和居民信息搜寻成本。

(三)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1.政府搭台,行业自律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创新型企业”,提高市场主体密度,以改善企业发展的整体生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建设、品牌建设、行业自律等方面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推行标准化服务,支持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自我监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鼓励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高端服务业信息化工程,以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商贸业、物流业、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应用为重点,加大信息技术向服务业的渗透力度,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设立荔湾区政府主权基金,推动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引导资金、产业直投资金和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基金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拓宽市场投资渠道和打造财富管理中心

2.强强联合,资本经营

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的方式。引导区内企业尤其是创意产业企业以资产、技术和品牌等为纽带,实现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创业、设计产业。针对商贸业企业规模小导致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的特点,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业务重组,组建大型商贸企业集团。加大龙头企业上市培育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四)实施人才强区,广纳天下英才

1.落实政策,吸引人才

落实《荔湾区高层次人才认定评定管理办法》、《荔湾区高层次人才优惠服务实施办法》、《荔湾区紧缺人次优惠服务实施办法》、《荔湾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业发展优惠服务办法》、《荔湾区人才奖励评选表彰办法》等配套文件,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对高层次人才科研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着力抓好“菁英俱乐部”载体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建立引智机制,合理安排必要的引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从政策、资金和设备等方面,激励国内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开展与荔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2.培养精英,锤炼骨干

创新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特别是引进在经济发达地区有所成就的人才,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入我区,保持人才队伍稳定。

3.尊重知识,任用专才

加强对企业高级经验管理人才、金融业人才、创业产业专才以及市场营销和物流等领域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政策对人才的引导作用,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给予政策优惠,为企业提供人才引进、挂靠等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实现环境凝聚人才。依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来推进人才的密集型发展和整体式发展。加强商贸区的人才市场建设,构建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出台特定领域企业高管人员认定和单列服务操作细则,在户籍、购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个税等方面提供便利或予以政策支持。                                   

 



[1] 1+3+N”产业体系:即以1个带头型产业——总部经济为引领,以现代商贸、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若干个衍生、辅助产业(如金融、商务、科技服务、住宿餐饮、医疗、教育等)为配套的区域生态化产业体系。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24 00:04:43重新编辑
深圳公明道街办合水口下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马山头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西田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长圳村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长圳村长兴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黄峰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田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台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塘头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山城早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石头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塘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官田村横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金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横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水田同富康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街办山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红杏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官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水田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塘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永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区官田村新时代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园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镇宝路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水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石岩径贝村添好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黔南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体育局)赴广州开展招商考察
  2. 省市残联一行到新桥镇调研残疾人之家建设工作
  3. 雷锋精神代代传文明实践心连心
  4. 全县一县一业发展暨扶贫产业子基金工作推进会召开
  5. 黔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孔令文到协和镇督导汛期自然灾害应对等工作
  6. 独山农商行吹响党建引领冲锋号奏唱业务发展进行曲
  7.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我区夺得中国体育全国象棋业余棋王赛江苏赛区总决赛男子组冠军
  8. 建设局获省建设工会多项荣誉表彰
  9. 新桥镇 郭塘桥村郭塘桥村开展老胃病—我们如何防治健康知识讲座
  10. 区安全生产协会开展大讨论活动
  11. 骆驼坳镇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厕所革命
  12. 平塘总结部署代表工作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13. 奔牛镇 增创发展新优势种好常州幸福树
  14. 春江镇 滨开区开展医药化工企业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整治
  15. 毕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到县区开展环保督查工作
  16. 科技局 科技局聚焦重点企业引才
  17. 罗田县市场监管局加强节前食品专项检查为食品安全撑起保护伞
  18. 武穴堤防部署当前防汛工作
  19. 黄冈市常务副市长卢焱群来我市检查防汛和扶贫开发工作
  20. 安监局 区安监局举办西部乡镇小微企业标准化培训班
  21. 粮食局实施问题清单从严落实巡查
  22. 常州外资准入审改备改革开始实施三大变化
  23. 武进区统计局传达学习2019年度机关作风建设啄木鸟行动相关精神
  24.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召开全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25. 民防局局领导调研溧阳市民防工作
  26. 2016年度常州市慈善总会情暖龙城助困金发放
  27. 气象局对汛期气象服务工作进行再检查再部署
  28. 洛阳镇开展防范打击非法集资法律宣传活动
  29. 常州高新区年内实现审批一章定音
  30. 锦屏县三举措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
  31. 西夏墅镇 城管办突击清理道路
  32. 春江镇 魏村服务中心三八走访女性社区矫正人员
  33. 金沙县17月服务业四行业运行平稳向好
  34. 罗田县纪委监委发布关于受理损害营商环境问题线索举报的通告
  35. 罗溪镇 手拉手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心连心打造文明和谐罗溪
  36. 金沙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公安局取缔无证经营食品行为
  37. 洛阳镇召开换届工作动员会议
  38. 卫健局尧塘中心卫生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演练
  39. 湟里镇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及首季争优定向挖潜专题会议
  40. 罗田县举行机构编制核查工作推进会
  41. 花桥镇五创五比激发村级组织活力
  42. 武穴市多措并举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43. 我为群众办实事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黔西市管理部党支部到房开企业
  44. 罗田县政法系统举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45. 公安分局举行森林派出所转隶交接仪式
  46. 金海湖新区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会议召开
  47. 毕节市农委以七抓七强助推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
  48. 区委常委、副区长赵晶走访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49. 郝爱芳督办乡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工作
  50. 牛塘镇妇女第四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51. 县万密斋医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缔结医疗联合体
  52. 纳雍县2015年食品安全工作安排意见出台
  53. 妇联赴扬中学习考察妇联组织区域化建设工作图
  54. 一日游市场秩序整治展开
  55. 黔西县政协主席罗智琼到甘棠镇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56. 团委 新桥实小精神百年筑梦——五(1)中队升旗仪式微队课展示
  57. 市科技局举办企业专利培训会
  58. 武穴市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省级回头看督查问题清单序号2整改情
  59. 罗田县大河岸镇长河西路项目开工
  60. 常州天合光能新品点亮广交会
  61. 区农业局 市节水办来新北区督查节水工作
  62. 河海街道 河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召开三大一实干动员大会
  63. 威宁自治县三举措从精神文化领域为全县脱贫攻坚助力
  64. 三井街道 华山社区开展社区开展大走访活动
  65. 毕节市脱贫攻坚专项引才亮相贵州大学
  66. 体育局2017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揭晓
  67. 武进区举办水稻绿色高效种植观摩交流活动
  68. 供电公司金坛电网冬季用电负荷首次突破90万千瓦
  69. 安监局 市安委会对罗溪镇进行安全生产长效管理考评
  70. 科教城2017年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三方联合攻关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常大举行
  71. 骆驼坳镇迅速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
  72. 人社局 黄海社区积极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申报审核工作
  73. 雪堰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74. 罗田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开展学党史立意志优服务我先行登
  75. 百里杜鹃开展两节两会节前食品安全联合大检查
  76. 我县团县委开展爱心捐赠活动
  77. 政务办2017年6月2日1200至6月5日2400出入境办证暂停服务
  78. 周建琨探索共建模式完善服务功能以社区群众满意度提升城市文明度
  79. 罗田县依法查获取缔一处黑电台
  80. 丹寨县强化三项措施构建森林管护区权力清朗平台
  81. 西夏墅镇 城管办施工渣土污路面城管执法护市容
  82. 科技局科技部专家组来我区调研复核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
  83. 罗溪镇 政协委员进社区服务群众听民声
  84. 罗田县东安河水库分片分段包干加强汛期隐患排查
  85. 礼嘉镇督查服务行业防疫工作
  86. 人社局进一步优化非本地户籍人口落户
  87. 牛塘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接受市级验收
  88. 财政局召开市区两级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布置会
  89. 我区举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
  90. 市场监管局常州市市场监管局带队督查我区烟卡整治情况
  91. 我县加强中小企业涉企优惠政策知识培训
  92. 交通运输局区总工会深入交通施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
  93. 纳雍县委副书记县长许晓鹏在主持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时强调深学笃用
  94. 县医疗保障局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95. 毕节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关于织金县少普乡林山村饰面石材矿BJSKC201808
  96. 纳雍县委副书记县长许晓鹏主持召开县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十八次常务会议
  97. 三井街道 三井城管在干中让群众生活环境更美丽
  98. 周建琨主持召开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0次主任会议
  99. 建设局国资委考评城建集团2016年经营业绩
  100. 黔东南招商引资实现高质量发展动力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