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2006年增城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0308)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04日发表  


  2006年3月8日在增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市委书记 市长 朱泽君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和“十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市政府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及增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广州的高速发展和自身的改革为动力,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打基础,造环境,重诚信,严管理,抓服务,打好广州牌,大力推进广州东部板块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注重求真务实,注重发展组团工业,注重城乡统筹,注重依法行政,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化解了种种矛盾和问题,全市经济社会终于走出了困境,步入了良性循环,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地区形象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市民的自豪感明显增强,全市干部群众对增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0年增长93.21%,五年(下同)年均增长14.08%。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4.35:58.24:27.41发展为10.71:59.2:30.09。工农业总产值58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61%,比2000年增长1.12倍,年均增长16.29%。固定资产投资7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4%,比2000年增长3.57倍,年均增长35.52%。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3.7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2%,比2000年增加26亿元,增长3.37倍,年均增长34.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88%,比2000年增加9.23亿元,增长2.4倍,年均增长27.76%。可支配财力19.78亿元,比上年增长31.52%,比2000年增加14.08亿元,增长2.47倍,年均增长28.2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4%,比2000年增长2倍,年均增长24.59%。社会用电量35.77亿千瓦时,工业用电量27.61亿千瓦时,分别比2000年增长1.25倍和1.31倍,年均增长17.65%和18.23%。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15.16亿元和1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8%和3.87%,比2000年增长123.49%和35.79%,年均增长17.45%和6.31%。2000年以来,共偿还历史债务26亿多元,其中市财政直接偿还11.68亿元。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由1999年的53.08%下降到2005年的7.05%,金融风险多发区变为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我市跃居19位,稳居广东省首位。

  工业组团发展,支柱产业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市突出抓好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力发展组团工业,通过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建设,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引进和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投入强度大、带动力强、效益好的生产力骨干项目,壮大了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牛仔休闲服装业三大支柱产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60多家,进园项目达430多个,全市有16个产品获得广州市级以上著名商标。首期投资22亿元、生产规模12万辆的广州本田二厂将于今年6月试产,首期投资4亿元、生产规模100万辆的五羊本田新工厂已全面投产。一批生产力骨干项目的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42.53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25.36%和119.15%,其中,完成规模以上产值372.77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25.21%和127.2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56.45亿元,比2000年增长5.72倍。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8.5%,比2000年提高29.3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6.18亿元,比2000年增长4.62倍。

  经济发展的主体更加突出,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近年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注重打好外资牌和民营牌,不断壮大外源型经济和内源型经济。“十五”期间共批办外商投资项目263宗,全市现有外资企业783家。2005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7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9.13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9.21%、10%和23.8%。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全市现有民营企业4708家,个体工商户28676户,分别比2000年增加1762家和7172户。2005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产值169.36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26.19%和106.9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5.43%。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名优品牌的民营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加快了向现代企业发展。此外,深化了公有企业改革,规范了公有产权交易行为,五年共盘活公有资产2.13亿元,筹集职工安置资金1.82亿元,一批企业实现了转制,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都市农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紧紧围绕广州、深圳等大都市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好吃、好看、好玩、好销、好贵”等“五好”为特征的都市农业,注重策划和宣传推介,通过举办增城荔枝文化旅游节、增城挂绿荔枝拍卖会、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创立了增城荔枝、增城菜心、增城丝苗米等名贵品牌,既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带动了商贸旅游,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4.55亿元,比上年增长4.9%,比2000年增长32.19%。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了带动效应,广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家,4个农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或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带动农户1.5万户。农产品深加工势头良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有9家企业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50个农业企业或基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人人乐、华润、国美电器等高级超市和品牌连锁店纷纷落户我市,新塘牛仔服装商贸城等一批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相继开业。成功举办了四届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形成了新塘牛仔品牌和牛仔文化,做大做强了牛仔产业,我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牛仔休闲服装产销地,新塘镇荣膺“中国牛仔服装名镇”。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48亿元,分别比上年和2000年增长11.08%和70.8%。饮食娱乐业持续兴旺,新建了凤凰城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和高级宾馆。依法依规盘活闲置土地,建设了凤凰城、锦绣香江、新世界等一批高档次的房地产社区,和黄、金地等品牌房地产企业竞相落户,房地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金融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不少金融机构在新塘增设了支行并获利丰厚。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服务业稳步发展。汽车、通信、教育、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5年,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分别达32.98台和103.5台,比2000年增长89.43%和7.72倍,私人拥有小汽车总量达34281台。旅游业有了新突破,2005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131.56万人次,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何仙姑旅游景区等景点景区成了旅游新亮点,初步形成了“荔乡仙境健康游”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道路交通设施优化升级。新增高速公路和快速公路57.02公里、上等级公路53.34公里,广惠高速公路和广园东快速路开通,北三环高速公路先期工程全线动工,沙宁公路等一批地方道路建成通车,荔新公路、坪中公路扩建改造工程加紧推进,完成了西福河大桥等28座农村公路桥梁改造工程,逐步形成了通畅的交通网络。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新建了一批客运站场,市区及新塘城区开通了公共汽车,发展了出租车业务。新建、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7座,投资1.5亿元的荔城至镇龙输水管道建成通水,投资1.75亿元的初溪水利枢纽工程既蓄水发电,又美化了城市环境。荔城污水处理厂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江龙进出境货运车检场竣工,城区肉菜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进展顺利。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六通”(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其中,通水、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共汽车分别投资1.81亿元、3.72 亿元、0.76亿元和0.51亿元,五年共高标准铺设村道水泥路(含自然村道)和有线电视光缆分别达637.3公里和960公里,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畅顺的交通带动了农产品的流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4.03亿元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全面启动,投资1.84亿元改造农田14.8万亩,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城乡统筹取得新突破

  中心镇建设扎实推进。以规划为龙头,坚定不移抓好中心镇建设。大力推进镇街行政区划调整,实施了镇街合并,整合了资源,高起点修编了《广州增城片区发展规划》、《增城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以及增城市区、新塘、石滩、中新等中心城镇的总体规划,大力推进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中心镇的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产业、人口、教育、技术、资金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地辐射带动了乡村发展,“两城(增城市区、新塘城区)三中心(石滩、中新、派潭镇)”五大组团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坚持把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当作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民命运,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健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机制,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五年来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和增城、新塘劳动力分市场,建立了319个村(居)劳动保障工作站,共培训农民3.6万多人次,举办农村劳动力就业招聘会46场,转移农村劳动力11.03万人。2005年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219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61.7%。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得到了省和广州市的肯定。

  农民安居工程有效推进。为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推进示范中心村和文明示范村建设。全市有7个行政村按“拆旧建新”、“异地新建”、“扩新疏旧”等模式,率先进行了中心村建设和环境整治,深受村民欢迎,得到了省和广州市的肯定。30个文明示范试点村大力实施“八通”、“十有”工程,加强了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切实抓好村级“两委”换届选举,注重选好、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固本强基工程扎实推进。注重规范农村村务和财务管理,全市村帐镇管率达96.1%。五年共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50期,培训农民7.94万人次。农村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清理整顿涉农收费取得显著成效,2004年起免征了农业税。新塘镇大敦村、小楼镇西境村分别成为全国及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我市被***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授予“三峡工程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工作先进单位”。

  (四)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以修路、治山、蓄水、造景、添绿为重点,大抓城镇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工程,努力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修建或扩建了增城大道、府前路、107国道新塘段、新塘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拉开了城区骨架,扩大了城区面积。增城广场、挂绿广场、体育广场、增城公园、蕉石岭森林公园、东湖公园、新塘公园、荔枝文化公园等一批市政公共设施相继建成并免费开放,市民休闲、娱乐、健身、购物有了好去处。注重打好生态牌,营造绿色增城,建设了一批自然生态保护区、景观林带和绿化休闲小区。市区绿化覆盖率达39.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3%。抓好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整治“六乱”和城乡环境卫生,市区实行了16小时保洁制度,城区主干道1.51万户居民主动拆除了防盗网。坚持防治与保护并重,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03年我市荣膺“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和“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市)”称号。

  (五)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实现了新突破。大胆调整教育发展思路,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五大工程(撤并麻雀学校、名师名校、教育信息化、普通话推广和英语普及工程)。集中财力办优质学校,五年来共投资10.34亿元,撤并中小学111所,新建扩建中小学46所,新增广东省一级学校6所、广州市一级学校6所,高标准建设了新增城中学和市实验小学,一批教育重点工程加紧建设,“校校通”信息网工程扎实推进,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了2000多名优秀的年轻教师,中小学校长实行竞争上岗。高考连创佳绩,2005年高考第三批B线以上上线人数4427人,上线率达87.84%,本科以上上线人数1809人,分别是2000年的5倍、2.1倍和4.9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及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99.95%、100%和88.68%。成功举办了市教育基金百万行和新塘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共筹资5300多万元。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市职业教育园区初步建成,增城广播电视大学实现了整体搬迁并越办越好,市职业技术学校成为全国重点技术学校。积极推动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广东省四所民办独立本科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康大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均在我市发展壮大,我市辖区高校大学生达3万多人。

  文化、科技、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以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定输赢、以音乐增魅力、以体育增活力,打好文化牌,营造魅力增城。一手抓载体建设,一手抓引导培育,建成了增城广场、体育广场及万人永久舞台等一批文体设施,成功举办了挂绿诗会、“荔乡仙境,和谐增城”万人广场音乐舞会、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总政歌舞团“豪进之夜”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我市召开,组织引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掀起了群众文化和广场文化热潮。以何仙姑传说为主题,策划拍摄了电视连续剧《素女的故事》,提高了增城的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品位。坚持不懈扫黄打非,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增城日报和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全面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得到加强。大力实施人才科技工程,全市现有中级职称以上人才达8325人,是2000年的1.6倍。五年共列入广州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5项,获国家授权的专利779项,其中发明专利30项,我市荣膺“全国科普示范市”。成功举办了市第九届运动会及全国全民健身路径比赛等一批体育赛事,掀起了全民健身热潮,竞技体育连创佳绩,五年来增城籍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14项次、亚洲冠军22项次、全国冠军61项次,破超世界纪录8项次,我市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3年获“广东省体育贡献奖”。

  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健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市、镇、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投资1.8 亿元高标准建设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改造扩建了市妇幼保健院和市中医院,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达85.28%。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了新台阶,进入了广东省计划生育二类地区行列。武装及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扎实开展,我市荣获“广州市双拥标兵市”称号。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统计、档案、市志、文史、保密、气象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2003及2005年,全市人民众志成城,分别战胜了非典疫情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

  (六)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及意见397件、政协委员提案525件。坚持依法行政,我市被省评为“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矛盾调处工作明显加强,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加强了廉政建设,实施了政务公开,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重拳打击严重暴力性犯罪和“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规范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加强治安联防和社区警务建设,完善“打、防、控、管”一体化长效机制。依法监管安全生产,突出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狠抓安全生产教育,全面清拆工厂、出租屋及人口密集场所的防盗网和防盗锁,减少了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传销和变相传销及偷逃骗税、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清理整治无证照企业,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体系建设。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发展规范。市场主体快速成长,从2000年的1.7万户增加至3.5万户。

  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00亿元,达到22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8%,比200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18.19%。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208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217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88.44%和24.3%。城乡居民生活与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已启动。重视抓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解决了企业军转干部、伤残军人的生活待遇问题。切实保障和维护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大了对北部山区镇的转移支付和贫困村的帮扶力度。

  五年来,我们深刻体会到,要有效解决增城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增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要注重以下几点:

  ——注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从战略高度系统考虑和谋划增城的发展。一要明晰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及提高干部群众生活水平为目标,顺应人民群众求发展的强烈愿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握规律,扬长避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明确了建设广州东部新型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生态旅游休闲区、都市农业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等五大定位,善于借势发力,策划推动了“广州东部板块”概念的形成,主动打好五张牌(广州牌、外资牌、民营牌、生态牌、文化牌),重点发展四大产业(组团工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旅游业、都市农业),积极实施“四个带动”(南部带动、外向带动、中心城镇带动、基地带动)和“北部追赶”战略,果敢调整了镇级行政区划,重新修编了城镇规划,中心镇功能定位明确,拉开了城镇发展架构,推进了“两城三中心”五大组团的发展。好的思路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到发展中来,全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并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二要坚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不怕做不到,最怕想不到,能否做得到,关键要大胆设想,科学论证,措施得力,真抓实干。近年来,我市发展经济始终坚持认真抓好“三划”(一是超前策划,二是科学规划,三是有重点有计划),严格把好“三关”(一是规划关,二是环保关,三是安全生产关),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市场行为,企业运作,加强策划包装,加强宣传推介,大抓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生态旅游以及挂绿荔枝拍卖等均取得了强大效应,促进了稳健发展。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近年来,我们树立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系统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尤其是高效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项目,有选择地发展了一批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要支撑的产业,积极推动了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严格控制劳动密集型工业企业北移,保护了绿水青山,北部山区逐步由包袱变财富,为今后发展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打下了较好基础。南中北地区经济布局科学合理,我市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后劲越来越足。四要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一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南部地区基础好、产出快、效益高的实际,支持鼓励以新塘为重点的南部地区在发展组团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要大有作为,率先把会生蛋的“母鸡”养好,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增强了全市财力,也提高了对北部山区镇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解决工业发展、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战略性、长远性和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上。从我市经济基础差,财政债务多,可支配资源有限,建设任务重,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期望值高的实际出发,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理财有规,用财有效”,全面加强财经管理,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和民心工程,改善了投资环境,推动了更快更好的发展。

  ——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着力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一是着力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深刻认识到地区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坚持一手抓培养培育,一手抓招聘引进。一方面,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市、镇、村联动,免费培训劳动技能和推荐就业,组织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创造条件让其读“社会大学”,既增加收入,又提高素质。另一方面,立足长远,下决心抓好基础教育,大力撤并麻雀学校,集中财力创办了一批优质学校,坚持扶困助学,让广大农民子弟读上书、读好书。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二是关注民生。坚持每年为民办好十件实事,扎扎实实推进了一批民心工程和基础工程建设。关爱弱势群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公务员、教师和村(居)干部的工资待遇。大抓城市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环境。三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们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着力解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权益保护和群众上访等一批社会突出问题,用稳定的时间换取了发展的空间。大家心齐气顺,各项工作得到了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增城赢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良机。

  ——注重抓好基础工程。“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区的发展,关键要从基础抓起。近年来,我们坚持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始终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人才战略、制度创新和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来抓。一是抓好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发达的交通拉开发展的格局,以道路的开通带动区域的开发,以农村“六通”和农田水利等工程设施建设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抓好以组团工业为重点的基础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带动了都市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实施人才工程。按“聚(团结)、实(实干)、硬(依法依规)”的要求,加强了公务员队伍建设,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了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调动了广大干部尤其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抓好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拓宽了就业门路,市民的素质明显提高;抓好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吸引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落户增城,为我市发展增强了后劲。四是抓好制度创新。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对行政审批、土地出让、安全生产等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了行政行为,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五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和企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执政基础,确保了政令畅通。

  ——注重城乡统筹。近年来,按照广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一方面,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中心城镇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拉动农村人口适度空心化,大力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城镇集中,农业用地向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户集中,积极探索从根本上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从增城的实际出发,想方设法让农民变市民。大胆提出我市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不当农民,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转移农民,农业增效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扎实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下工夫组织引导农民外出打工,减少现有农民和富裕农民;二是下决心撤并农村麻雀学校,切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立足长远,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从根本上减少未来农民。

  ——注重协调发展。一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市南中北经济发展差异大,为促进北部山区脱贫致富,我们在南部大力发展组团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大胆调整思路,变扶贫为移民、变沉重包袱为宝贵财富、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发展农业经济为发展城市经济,在探索南部形成制造业产业圈、中部形成都市生活圈的同时,积极策划推动北部逐步形成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推动南中北“三个经济圈”协调互动发展。为找准突破口,从建设千年景区,造福子孙后代的战略高度,重点规划建设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并通过办好中国广州(增城)登山旅游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力促形成“荔乡仙境健康游”,为进一步解决农民就业,拉动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和美化乡村环境,逐步化解“三农”问题找到了新途径。二是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按照多元化、有重点及长中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组团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重视发展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业,坚持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既培育三大工业支柱,又发展一批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项目,推进了产业的多点支撑,防止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过于单一化,避免市场波动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三是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注重依法行政。“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依法依规才敢碰硬。近年来,我市全面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化解金融风险,打击假冒伪劣、偷逃骗税、走私贩私和炒卖土地,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等等全靠依法行政的威力。一是坚持民主科学决策。注重“三师”而行,依靠工程师、经济师、律师科学论证,尤其是对城市规划与建设、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经过可行性论证后才具体实施,防止盲目决策,避免草率上马,少走了弯路。二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按照“责权利一致”的原则,理顺规划、环保、城监、安监、劳动等市镇两级执法管理关系,依法委托下放部分行政执法权,扩大中心镇的城镇管理权限。三是依法解决矛盾和问题。依法依规处置盘活了2.15万亩闲置土地,关闭了98家水泥企业、21家漂染企业、7家电镀企业、167家采石场和35家采砂场,妥善处置了市能交公司非法集资和城市信用社高息揽存等历史遗留问题,减轻了政府担保形成的债务,挽回及避免经济损失2.45亿元。

  各位代表,五年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衷共济,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增城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这得益于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增城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州高速发展及实施“东进”战略的带动和辐射,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上级垂直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外来工作者、驻增城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关心和支持增城建设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看到发展中的差距,看到发展任务的艰巨。我市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城市的发展目标与发展需求、资源环境的矛盾还比较突出;经济结构有待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城乡和南中北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干部的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不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需解决等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追赶意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继续发扬团队精神,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团结齐心,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广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增城实际,组织编制了《增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将提请大会审议。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探索都市圈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学习型社会,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协调发展,注重环境保护,注重依法行政,全面实施南部带动、外向带动、中心城镇带动和基地带动战略,大力推进中心城镇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积极促进广州东部新型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生态旅游休闲区、都市农业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构建和谐增城,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探索都市圈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增城地处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都市圈,发展卫星城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全面主动依托大广州、融入大广州,强化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创建广州都市圈卫星城,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的重大决策。我市要在都市圈卫星城的建设中走出一条新路来,务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有新突破。始终围绕以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为主题,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创新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组团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2010年力争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10强。二是城镇发展格局要有新突破。“两城三中心”五大组团和南中北“三个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格局更加明显,增城市区和新塘城区新城市中心建设要拉开格局,城市功能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三是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全力配合拉通广河(广州-河源)、广州北三环及增从(增城-从化)高速公路,打通与广州等地区对接的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一批地方道路,形成发达的市域交通网。四是在城乡统筹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方面要有新突破。坚定不移抓好中心镇建设,提高中心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增强集聚带动效应,想方设法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一方面,继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推荐就业力度,力争8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另一方面,狠抓基础教育,办好优质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力争80%的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从根本上减少未来农民。五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有新突破。201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00美元以上,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30500元以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宽裕小康。六是政府管理创新能力要有新突破。推进依法治市和体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又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一要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广州本田汽车和五羊本田摩托车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发挥新塘“中国牛仔服装名镇”效应,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业。加强对大企业、大项目、大财团的针对性招商,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发展,推进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步伐,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中介服务。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抓好名、优、特、新农产品开发,扶持加工型、流通型、出口外销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三)狠抓城乡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要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形成“两城三中心”五大组团的城镇发展格局。“两城”即增城市区和新塘城区,市区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发展,大力推动增城城市中心南移,加快新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新行政、商贸和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加强城市生态与水系规划,构建“山水城市”景观架构,努力把市区建设成为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山水生态绿城;新塘要抢抓机遇,争创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尽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生产服务和区域物流枢纽功能为一体的广州东部工商新城,形成全市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增强对全市经济的带动和辐射。“三中心”即石滩、中新、派潭三个中心镇,作为区域性次中心来发展,目前石滩和中新两镇已列入省和广州市中心镇,将按照城区面积分别为25和15平方公里、人口20和12万的规模来规划建设,使之具有一定的城市功能和承载能力。派潭镇要发挥资源优势,努力创建生态旅游特色镇。南中北各镇街要按照科学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逐步形成协调互动发展的“三个经济圈”。南部以新塘为龙头,以石滩为重点,以广惠高速公路为主轴,逐步形成制造业产业圈,以发达的工业带动发展物流、商贸、会展等服务业;中部以增城市区为龙头,以中新为重点,以广汕公路为主轴,逐步形成都市生活圈,为我市及周边地区市民提供理想生活居所,既服务南部又辐射带动北部;北部以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增派公路为主轴,派潭、小楼、正果等镇街要优势互补,凸现好山好水好资源,营造乡村旅游大环境,逐步形成都市农业与生态旅游圈,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白水寨风景名胜区建成国家AAAA级景区。

  (四)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加快中心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目标要求,着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城市拓展和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坚持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突出抓好农村“交通”和“流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扎实抓好农民就业和创业,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和安居的社会环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中心村和文明示范村规划建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市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事业优先发展,全面整合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办好一批优质学校,加快高中向增城市区和新塘城区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创建省教育强市。大力发展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丰富、繁荣和提升特色文化。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激励机制,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努力造就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六)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和谐增城建设取得新进展。增创体制新优势,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鼓励和扶持自主创新,培育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进一步完善公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构建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社会政治和社会治安持续稳定。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2006年的工作意见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广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抓好招商引资,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建设和谐增城,着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努力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2.5%。

  为实现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紧紧抓住广州本田汽车、五羊本田摩托车等生产力骨干项目今年建成投产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推动工业的新发展。一是大力加强工业基地建设。加大土地资源的整合力度,集中优势资源,高标准建设一批工业基地,重点抓好广州东部(增城)汽车产业基地、东区高科技工业基地以及石滩、中新等工业基地的建设,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承载力,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平台。二是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产业。依托广州本田和五羊本田,大力引进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企业为核心的生产力骨干项目,鼓励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增资扩产,促进汽车、摩托车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快纺织服装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纺织服装产业,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的附加值和整体效益,扶持纺织服装企业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精密加工、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上规模的企业。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进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立名优品牌,提高发展水平。支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整体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市尤其新塘周边城市的工业发达,已具备后工业时代特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潜力巨大。我们要超前策划,科学规划,以增城市区和新塘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重点发展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其次,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中高级专业批发市场,加快三类市场升级改造,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第三,巩固提升生活服务业,鼓励社会投资建设星级商务或度假酒店,依法依规公开出让土地,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培育汽车、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坚持“政府主导,总体规划,重点保护,科学开发,高效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修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旅游招商力度,以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龙头,以何仙姑旅游景区为重点,引入先进理念,推进道路交通、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已立项星级酒店的建设,提高景区景点的承载力。加强宣传推介,继续办好荔枝文化旅游节、牛仔服装节、登山旅游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节庆活动,承办好全国攀岩锦标赛和全国首届登山大赛,促进工商业、都市农业、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互动效应,搞活南部,搞旺市区,带动北部,形成“荔乡仙境健康游”。

  (二)加大城镇规划建设力度,着力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一要加强城镇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增城市区新城市中心,推动城市中心南移。围绕“突出特点、形成特色、增强竞争力”的目标,尽快修编、完善中心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商住、工业、行政、文化教育、基本农田、社区公共服务等功能分区以及路网、水网的布局,严格按规划用途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规范各种开发建设活动,防止规划失控。加强农村的规划管理,抓紧完成中心村及其他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农民用地和建房行为。二要抓好市区水系和生态规划,逐步营造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山水生态绿城。三要抓好以市区和新塘为重点的城市主干道网络规划,加快规划南部地区南北走向的路网,全面形成城市发展空间架构。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明确规划建设中的过境高速公路在增城的出入口设置,提前做好连接线的规划,确保与过境高速公路同步使用。

  加快完善以市区和新塘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积极配合上级抓好广河、广州北三环、增从高速、广园东快速路四期、广深铁路四线及城市列车总站的建设,大力推进荔新、新新、增正、增派、增滩、石新公路等主干道及镇际公路的扩建改造,抓紧推进107国道新塘段及坪中公路二期新改线工程、107国道新塘西段、温南公路白水寨路段加宽改造工程,接通广惠高速公路、广园东快速路与荔新公路、广汕公路之间的连接线。建设增城市汽车客运总站,加快中心镇汽车客运站的规划建设,拓展和完善市区及新塘的公交和出租车网络,构建增城市区至新塘城区的快速公交系统。抓好各镇街的供电、供水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快发展通信、广播电视、气象观测及预警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

  进一步强化城镇管理。首先,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综合治理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镇街的执法效能。加强建筑市场管理,严肃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用地。其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生态牌,深入实施“青山绿地”和“蓝天碧水”工程,抓好生态公益林管护,加强林区林带及城市园林建设,完成广惠高速公路增城段景观林带建设。第三,强化环境综合治理。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建立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加强环保执法,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按照省和广州市的要求,依法依规综合整治水泥、洗漂印染和电镀企业污染,按期完成水泥和洗漂印染企业的关闭和搬迁工作。深入整治采石场、采砂场、采泥场,防止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全面划定畜禽禁养区,严禁在基本农田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发展畜禽养殖项目。推进市区附城河整治工程,完善荔城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建设新塘、石滩污水处理厂,推进棠厦垃圾填埋场的无害化处理。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加强增江河、西福河、东江等重点流域及河涌的综合整治。第四,加强土地管理。依法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节约和集约用地。强化对土地利用及项目建设的管理和引导,坚决清理闲置土地,防止土地投机行为,依法依规供应和出让土地。

  (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着力抓好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深入推进园区招商、产业招商、网上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建立招商项目评估筛选机制,建立和完善项目准入标准,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符合环保要求、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有效提升产业层次的重大项目。重点引导外资投向汽车、摩托车、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对长期不上马或以圈地为实的项目,依法收回用地。加强***服务,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支持海关、口岸等联检部门加强“大通关”建设,改善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推动自主品牌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促进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只有民富,才能市强。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民营中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充分发展,鼓励民间自主创业。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培训、质量检验、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创建品牌产品。此外,要继续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公有企业改革,想方设法盘活公有资产,妥善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定不移抓好农民就业和创业工程。各镇街要落实责任,逐一造册登记,扎扎实实抓好农民外出打工。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办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招聘会,积极推荐农民就业。完善企业招收本地农民的激励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中心镇有序就近转移。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继续推进农村贫困初中生免费就读中技班工作。

  切实抓好中心村和文明示范村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示范带动”的原则,关键要解决好在哪里建和怎样建的问题,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进中心村和文明示范村建设,力争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心村和文明示范村。加强对农村建房的管理和引导,加强农民宅基地的规划和控制,免费为农民提供示范图则和技术设计指导,抓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容村貌整治,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农村住宅规范化、特色化。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大力发展集约农业、规模农业和效益农业,壮大蔬菜、花卉苗木等产业。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进一步树立农业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巩固增城菜心、增城荔枝、增城丝苗米等名贵品牌效应。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的防控工作。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六通”工程,抓好农村公路和桥梁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实施乡镇横水渡口和渡船改造工作。加强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六项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开展村民自治模范村创建工作,深入推进财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强化涉农收费和农资价格监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移风易俗。

  (五)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地区的发展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关键靠教育。今年是创建教育强市的关键一年,新塘、石滩、中新三个中心镇必须全力以赴确保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各镇街要继续撤并“麻雀”学校,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今年再撤并35所中小学。完善示范性学校的建设,力争把增城中学办成全国一流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把荔城三中和实验小学办成省一级学校,动工建设市第一、第二中学、新塘示范性初中、石滩新城区中学和中新镇中心小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完善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扶持现有民办高校发展壮大。实施农村基础教育“五项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生生活设施改造工程、义务教育“五Ο班额”工程、农村中小学“新装备”工程、普通高中“扩容促优”工程、“强师兴教”工程),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

  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强文化培育和文化载体建设。加快建设市新图书馆、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按政府规划、市场运作、企业推动等模式,启动市文化艺术中心和会展酒店的规划建设,策划办好重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增城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鼓励和积极扶持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文艺创作。加强“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尤其要高度重视增城子孙后代的思想道德建设,从父母做起,从幼儿园抓起,教育广大青少年要文明礼貌,勤奋好学,修身立德,自强自立,忠诚报国,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大力发展科技、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以企业为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竞争力。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严密防控重大传染病。市人民医院综合大楼要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建设市传染病防治中心,加快推进中心镇医院的规划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站,力争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通过省级验收。深入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把筹资标准从人均49元提高到60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承办各项大型体育赛事,发展体育产业。落实计生责任制,严格控制出生性别比,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和外来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及双拥工作水平。民族宗教、侨务外事、统计、档案、方志、文史等工作也要有新的进步。

  (六)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着力建设和谐增城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面实行就业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多种帮扶形式相结合的就业援助体系。完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和生育保险,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危难医疗救助基金,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救济问题。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严重暴力性犯罪和“两抢”、“两盗”等多发性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年内要完成5个平安和谐社区的试点创建工作。加强信访和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责任制,及时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加强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传销和变相传销、走私贩私等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产品质量监督,深化食品和药品专项整治,加强餐饮卫生管理。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七)加强政府管理创新,着力建设法治型、服务型政府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虚心接受新闻舆论和公众监督。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事业资源配置。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推进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核心的财政公共支出改革,强化财政和审计监督,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对北部山区镇的财政转移支付标准。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执法监督和执法培训,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启动“五五”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扎实改进机关作风。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我们的永恒职责。今后,我们更要多做群众急需的事,多做群众受益的事,多做打基础的事,多做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增强发展后劲等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坚持从严治政,加强廉政建设,努力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进一步优化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努力营造人人能干事,人人想干事,人人争做好事实事的浓厚氛围。“公生明,廉生威”。无私才能无畏,有为才能有位,德高才能服众。全市机关干部尤其是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真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勤政廉政,扎实低调,敢于负责,敢抓敢管,勇于开拓,奋发有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实绩实效报效增城人民。

  (八)切实办好十件实事

  一是建设增城市第一中学;

  二是建设新塘示范性初中;

  三是建设增城市汽车客运总站;

  四是建设增城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

  五是建设市域治安视频与交通监控系统;

  六是实施乡村市场建设工程;

  七是建设广惠高速公路增城段景观林带;

  八是建设增江西岸景观大道(雁塔大桥至污水处理厂);

  九是建设南香山工业大道;

  十是扩建改造增正公路首期工程。

  各位代表,“十五”期间我们走过了艰苦的历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绩属于过去,未来靠开拓进取。“十一五”规划目标明确,任务艰巨。让我们在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增城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务实创新,奋发图强,为探索都市圈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为创建广州东部现代化生态新城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10-03 16:33:25重新编辑
深圳公明镇将石南庄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街道长圳村长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明镇根竹园大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马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街道大围沙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将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怡景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街道东坑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圳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万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沙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楼村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楼村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西田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塘尾莲塘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塘尾兴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塘口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村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村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村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村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镇田寮村围园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南燕乡扎实做好春节期间森林防火工作
  2. 县住建局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3. 县国税局全面提升纳税服务工作
  4. 石梁乡组织开展庆七一座谈及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5. 睦坝乡召开学习强国平台推广使用推进会
  6. 天成乡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
  7. 正源镇召开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敛财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会
  8. 新园乡召开依法治理工作会议
  9. 兴旺镇召开草地贪夜蛾防治培训会
  10. 长梁乡组织召开妇女代表大会
  11. 南燕小学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12. 石孔乡扎实做好2019年城乡医保征缴工作
  13. 睦坝乡深入学习***扶贫论述摘编
  14. 三坝乡召开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
  15. 开元乡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宣传活动
  16. 城东路小学拥抱春天爱绿护绿
  17. 福德镇组织年轻干部参加首届果州全民读书活动
  18. 县投促局召开2017年民主生活会
  19. 马回小学让学生的寒假更安全更有意义
  20. 市卫计委市教育和体育局联合对我县学校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年终考核
  21. 平头乡检查建筑工地安全
  22. 崇尚科学远离***——相如司法所开展反***宣讲活动
  23. 市科协到翠屏区调研指导群众科普工作
  24. 长梁乡开展庆八一建军节座谈会
  25. 罗家所召开白酒小作坊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座谈会
  26. 金溪镇积极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活动
  27. 碧溪乡认真做好单独二孩政策宣传工作
  28. 县勘测设计室完成相如镇油坊沟村新农村聚居点地形图测绘
  29. 新河乡多举措做好秸秆禁烧工作
  30. 群乐乡召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部署会
  31. 县旅游局赴南部学习四川省扶贫示范区创建经验
  32. 新河乡四措施扎实做好夏季食品安全工作
  33. 县地税局党组着力提升宣传工作质量
  34. 县司法局火灾引纠纷调解促和谐
  35. 河舒片区11X教研帮扶活动在龙蚕小学举行
  36. 县公安局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活动
  37. 王毅在人民日报撰文纪念中国同中亚国家建交30周年
  38. 新园乡经济普查工作有序推进
  39. 天成乡召开严格规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标语及相关工作会
  40. 碧溪乡强调纪律部署清明节前工作
  41. 高庙乡多举措做好春季防火工作
  42. 蓬安二中安排部署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
  43. 县政协检查群乐小学三项整治工作
  44. 永兴镇开展粮食样本框秋冬播面积调查
  45. 宜宾市翠屏区林业和竹业局关于公布村级小微项目监督管理举报电话的公告
  46. 新河乡扎实开展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
  47. 兴旺镇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宣传活动
  48. 开元乡认真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49. 南燕乡扎实做好春节期间信访稳定工作
  50. 茶亭乡开展惠民惠农资金一卡通自查自纠工作
  51. 多地晒出一季度账单——财政收支水涨船高
  52. 石梁乡学习传达贯彻县委第十三届58次常委(扩大)会议精神
  53. 蓬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和
  54. 向东小学举行朗诵经典传唱经典活动
  55. 新河小学举行青年教师座谈会
  56. 龙云镇切实做好2019年狂犬病防治工作
  57. 新园乡开展赶场日接访活动
  58. 福德镇全面修缮森林防火短板
  59. 龙云镇扎实做好冬季用火用电安全工作
  60. 金溪小学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
  61. 石孔乡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62. 睦坝乡开展春节前农村户用沼气安全使用宣传检查工作
  63. 开元乡摆开阵势严防非洲猪瘟
  64. 强整改抓落实县城管局持续开展三大活动
  65. 开元乡在赶场日开展双接访活动
  66. 县交通局强化专项整治严格行政执法
  67. 徐家镇贯彻落实县四大班子领导碰头会会议精神
  68. 县食药监局开展放心团年饭专项检查
  69. 县统计局召开2017年度工业统计年报会议
  70. 平头乡开展学校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71. 金溪司法所扎实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年度考核评审工作
  72. 长梁乡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会议精神
  73. 福德镇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例会
  74. 高庙乡开展春季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75. 锦屏镇落实维稳责任确保社会稳定
  76. 睦坝乡召开学习强国平台推广应用部署会
  77. 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
  78. 我县召开通村民小组道路电子地图信息培训会
  79. 茶亭乡开展党风廉政社会评价工作攻坚周活动
  80. 济渡小学开展校外非法培训补习专项排查治理
  81. 高庙乡扎实抓好2019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
  82. 石梁乡组织开展庆祝2019年三八妇女节活动
  83. 蓬安县审计局组织收看全省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
  84. 开元乡召开脱贫攻坚回头看核查工作会议
  85. 市县农村道路安全综合整治办到巨龙镇检查工作
  86. 工业园区创优保障方式聚力企业发展
  87. 巨龙镇召开扫黑除恶工作推进会
  88. 县交警大队到群乐乡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89. 县司法局送法进乡村巡诊解难题
  90. 南燕乡多举措强力保障春节期间食品安全
  91. 茶亭乡组织召开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安全工作会议
  92. 罗家镇推动麻柳湾村由乱入治
  93. 济渡乡召开庆祝***成立97周年大会
  94. 司马相如研究会南充座谈会
  95. 拍卖公告
  96. 金甲小学唱红歌庆***
  97. 正源镇集中学习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条措施
  98. 新园乡开展本月巡河护岸工作
  99. 海田乡开展雪亮工程点位布局选址工作
  100. 海田乡召开非洲猪瘟防控推进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