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2月18日发表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1230

(此件公开发布)


南京市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为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城市数字化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强富美高”总目标,突出应用场景的设计,创新引领、重点突破、统筹推进,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

1.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快速提升。5G基站累计开通1.5万个,千兆光纤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市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100%,电子政务外网核心网络带宽达到十万兆,骨干网络带宽达万兆。市级政务云建设取得进展,市政务数据中心(麒麟)已经基本建成,为全市112个单位1035个信息系统提供计算、存储等基础软硬件支撑,全市政务部门上云率达到94.5%

2.“互联网+政务服务”成效显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照平台服务全市29个部门、50个业务系统,汇聚电子证照超过3675万张。“不见面审批”改革加快推进,全市55个部门的1846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互联网办理,综合自助服务系统涉及84个民生、企业服务事项,打造了“一件事一次办”场景。不动产登记一体化平台初步建成,全面实现房产交易与登记的一体化办理、水电气有线电视(过)立户联动办理、在线开具电子税票、***。

3.民生服务信息化应用全面覆盖。“我的南京”APP实名注册用户数超过690万人,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了4000多项在线服务功能,实现城市公共服务“掌上办”“指尖办”,覆盖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市交通、健康医疗、文化旅游、社区生活等服务领域。在社区治理网格化工作构架下,建立网格数据流转应用体系,初步构建了“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社会治理格局。

4.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化能力增强。搭建城管大数据运行管理平台,打造规划和自然资源“一张图”数据资源体系,初步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成交通运输综合数据中心和智慧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整合全市公安机关互联网应用服务资源,构建面向公众的“微警务”平台,建成基于大数据的公共安全管理和应用平台,提高城市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

5.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建成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建成南瑞集团瑞云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示范试点企业300余家,启动智能工厂建设44家,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家、示范企业8家。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电网等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6.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落实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统筹建成全市网络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成全市网络安全通报监测机制,完善政务数据安全管理体制建设。加强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建设,建成符合等保三级标准的云数据中心。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灾备网络工程,市电子政务外网的服务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二、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成为引领创新、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推进,深刻改变经济发展形态、政府管理方式、社会治理模式。

1.新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万物互联”使得网络接入、计算资源和应用服务变得随时、随处可得,促进了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城市大脑”“城市中枢”等带来的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协同,使得信息交互和辅助决策更加快捷。量子通信、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为城市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

2.大数据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重塑城市竞争优势、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动能。

3.数字化深入城市发展的各领域。数字化应用不断拓展,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分析处理、辅助决策。线上线下互动的“互联网+”形态改变了城市生活方式,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数字技术与城市融合发展。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形成创新创业涌现的城市发展新生态。

4.城市数字化相关改革创新加快。数字化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内城市加快优化组织构架,推动流程再造,重构数字时代管理规则,促进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变革,着力消除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政策性门槛,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数字规则。

与此同时,南京城市数字化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瓶颈问题。一是数字化发展统筹力度还不够,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等工作缺乏整体谋划,没有形成合力,信息孤岛、各自建设、融合不够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有待进一步加强,数据资源在确权、流通、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相对滞后,数据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数据资源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数字化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部分领域数字化能力相对滞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公民数字鸿沟问题凸显,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四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力度亟待提升。随着移动互联网、云服务的发展,传统安全措施难以适配,数据安全保护难度加大,个人信息泄漏风险加剧。对数据进行全方位安全管控,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核心,以城市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安全可控,全面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建设水平,促进南京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发挥示范作用。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奋力走在前列。以城市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应用为导向,创新政府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价值,突出产业主导地位。引导共治共享,推动品质生活理念,谋划各领域智慧应用场景,提高数字社会智慧化水平。坚持高标准,突出组织变革、制度创新,在全国数字化治理中走在前列。

以人为本,强化用户体验。突出“以人为本、体验至上”的服务理念,从用户角度考虑城市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式。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智慧化生活需求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切实解决社会各方面最关心最现实的痛点难点问题。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惠及全民的智慧民生服务体系。

数据驱动,突出智能应用。坚持以数据驱动作为基本路径,通过提升数据治理、开放应用、产业转化、安全保障等能力,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充分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手段提供多样化、智能化服务,形成一批政府决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点工程。

多元共治,保障长效运营。以持续运营作为根本保障,推进数据资产化,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多视角、场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坚持充分引导并发挥市场力量共同推进参与,探索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市场主导、互利共赢的长效建设运营新模式。

安全可信,强化底线思维。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等技术能力、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构建自主可控安全保障体系。突出法治思维,完善标准规范,强化技术应用,保障数字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安全,加强个人隐私保护。

三、发展目标

围绕南京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的总目标,到2025年,南京城市数字化治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成效明显,城市治理智能化应用形成示范,基本构建国内有影响力的城市数字化治理中心。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有序共享开放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可信、可靠、可控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稳固夯实。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市民和企业获取公共服务体验持续优化。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数据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南京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的重要标识。

数字基础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IPv6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南京)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先进计算中心南京基地,形成安全、泛在、高效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我国东部地区的信息数据中心。建成新一代政务云,虚机规模达到1.4万台,电子政务内外网覆盖能力达到100%。建成城市信息模型,完成新型城市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数字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争创全球一流数字经济名城,打造国家数字化科技先导区、数字化产业标杆区,实现国家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密集地、优势企业云集地、创新人才汇集地、应用场景富集地。

数字社会品质进一步提升。数字技术与社会民生领域协同应用不断深化,精准、高效、智能服务供给不断增加,智慧民生消费不断扩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普及,“我的南京”APP服务人群不断增加,全民数字鸿沟逐步缩小,智慧化服务涵盖面不断扩大,实现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

城市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基本实现城市运行智能化监测调度,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城市管理、公共资源配置和宏观决策能力明显提升。城市数字治理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取得明显成效。“不见面审批”持续深化,群众办事更加方便,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基本构建覆盖全市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市整体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防护措施逐步完善,城市信息安全监管及应急响应综合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四、架构设计

“十四五”期间,南京市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架构为“1314”,即“一个中心、三个领域、一个底座、四大保障体系”。

一个中心,即聚力城市数字治理,打造城市数字化治理中心。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抓手,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制度设计、优化规则流程、打造应用场景,整体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工作,促进城市治理理念科学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结构扁平化、治理方式现代化。

三个领域,即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提升,建设高效能数字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设高品质数字社会;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

一个底座,即以新一代政务云、CIM平台、城市之眼综合感知平台等为重点,打造布局优化、数据融通、智能感知、安全可控的高水平数字底座,为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各领域、各层级数字化应用提供基础支撑能力。

四大保障体系,即集组织领导、多级联动、统筹管理的一体化工作推进体系;针对项目建设、数据资源、服务流程等形成系统化标准规范体系;覆盖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安全、运营安全等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资金保障、人才培训、对外合作等导向性政策环境体系。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打造城市数字化治理中心,整体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

通过城市数字化治理中心建设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推进,推动城市治理各领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规则重构、功能塑造、生态构建、组织转型,探索建设长三角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体系,打造“一网共治”城市治理新模式。

1.建设数字化治理中心

打造城市数字化治理推进机构。以城市治理新理念、新技术、新需求为牵引,加强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模式以及应用场景研究,突出组织结构、工作制度、业务流程等方案制定,加强城市数字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紧扣城市运行监测调度,通过数据互通、系统连通、工作贯通,形成多级多主体联动、分工协作、平战结合的城市数字治理工作体系,实现组织数字化转型,支撑“一网整合数据、一屏能观全局、一体应急联动”。优化数据资源配置,加快大数据体制改革,突出“法治先行、标准引领、安全保障”,加强数据治理,建设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基本公共数据服务平台等城市治理工具箱。南京城市数字化治理中心成为数据赋权、工具赋能、治理创新的新引擎,城市数字化发展和改革的新样板。

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形成城市多元治理格局和“共治、协同、整体”的治理模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委为领导核心,以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民等为同心圆,建立纵向分工,权责相称,相互制约的协调机制,增强治理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数字赋能多元化治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群团组织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各类主体参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多元治理主体的沟通、参与、合作、协调和整合协作平台,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区块链理念和技术建立信任机制和信息交流互通机制。

构建扁平化治理模式。围绕城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组织架构,实现治理方式的网络化和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建立动态、可自定义的网格以及相应工作模式,使分散的条块、层级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形成“问题—指挥—责任—联动—反馈”闭环。推进治理资源和治理重心的下移,以数据为纽带、系统为支撑、事件为核心,建立扁平化组织机构,打造覆盖基层的全方位网络型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过程的快速支撑和治理需求的快速响应。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深化社区网格建设,积极推广“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南京模式,逐步将各部门延伸到基层的涉及社会治理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采集工作统一纳入网格,推动在大数据支撑下向街道社区精准赋权、力量下沉,实现治理扁平化、高效能。

推进治理流程再造。推动政府以数据驱动的流程再造,践行“整体政府”理念,根据用户需求和数字化支撑条件,梳理优化部门内部操作流程、办事处置流程。以数据为基础精准施策和科学治理,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强化业务协同管理机制,建设共性协同支撑平台,提供标准化公共服务,发挥统一架构的平台优势,实现数据、资源、应用融通。各部门以基于共性的基础能力构建业务场景应用,基于统筹的交换体系开展数据共享,构建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的管理机制。

2.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建立“一网统管”组织架构。建设市、区、街镇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城运中心)三级组织架构。市、区、街镇城运中心分工协作、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统筹各自城运事务。市城运中心以统筹能力为主,建设综合指挥调度中心、分析研判中心、城市运行感知中心和轻应用开发中心等功能中心。承担顶层设计、数据统管、辅助决策、赋能基层等作用,统筹各部门数据、系统和工作关系,承担市级指挥职能,负责重要城市预警和重大事件处置,推动各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工作开展。区和街镇城运中心以统筹事件和职能为主,负责本区域突发事件处置、专项工作的实战指挥保障,负责本区域事件高效处置和闭环管理。负责本区域城运中心建设、赋能、运行监测和分析研判。

创新“一网统管”建设模式。围绕城市运行管理工作需求,以整合的方式推进“一网统管”,推进数据整合、平台整合,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技术支撑,做到能整则整、应统尽统。围绕“一网统管”系统建设,以市场化的方式引领投入方式和运营模式变革,带动产业发展、营造数字生态。树立产业化理念,把“人、物、态”所有感知装备的研发、试用、生产和系统平台开发作为“一网统管”数字产业打造。树立资源化理念,把“一网统管”平台作为全市数字经济的风向标、试验场、孵化器、项目库。树立市场化理念,建立“一网统管”公平竞争、共同参与、市场化推进的建设模式。

完善“一网统管”技术平台。有效处理好既有平台和“一网统管”之间的关系,保持系统设计的开放性、兼容性。持续打造“一网统管”的中枢系统,进一步打通条块业务系统和区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的矩阵结构。市级平台侧重定架构、定标准,汇集数据、集成工具,赋能支撑基层平台和智慧应用;区级平台侧重上下联通、特色场景构建,发挥系统枢纽和实战指挥的作用;街镇平台侧重实战应用和事件处置。同时,利用移动应用,支持基层自治组织和单位、园区、楼宇等参与城市治理。

实施“一网统管”重点任务。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市政务云升级扩容。加快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和部门业务专网整合。统筹全市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加快“四标四实”建设,实现各类城市运行管理要素叠加和地理数据资源有序关联。建设市城运中心功能中心。建设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服务城市级事件的指挥调度。建设分析研判中心,提供城市运行决策支持。建设城市运行感知中心,为“一网统管”提供可靠数据保障。建设轻应用开发中心,满足基层各种个性化与定制化的开发需求。打造“一网统管”重点应用场景。重点围绕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在应急管理、日常管理、社会面管控等方面,打造一批“实战管用”的应用场景。鼓励和支持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聚焦问题,开发智慧应用场景。

二、建设高效能数字政府,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提升

基于统筹化、集约化、精细化、智慧化原则,着力于体制创新、流程再造、效能提升,重点推进整体政府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及行政管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效能、一体化数字政府。

1.构建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服务体系

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归集。完善公共数据目录形成和更新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牵引,以部门“三定”为责任边界,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归集工作机制,推动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按目录实现数据归集,探索高校院所、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等社会数据的归集工作。做好数据资源治理,重点建立人口、法人、信用、空间地理、城市部件等基础数据库,制定完善的数据治理标准,形成城市运行的基础数据底座。深化公安、交通、教育、卫生、人社、金融、工业、农业、环保等主题数据库建设。建设和完善可信数据管理平台,依托主数据模型提供可信数据服务支撑能力。

建立公共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机制。建设全市公共数据平台,实现与省级公共数据平台对接,形成全市唯一的公共数据共享开放通道,推动省、市、区三级数据共享交换工作。建立以核心基础数据为主体的公共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推进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深化区域数据共享合作,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在长三角区域、南京都市圈建立标准、规范、开放的数据端口,建设互信、互通、互用的共享交换平台。

扩大基础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数据开放审核和长效考核机制,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开放机制,在保护国家安全、公众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开放数据集、提供数据接口、数据沙箱等多种方式,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卫生、就业、社保、教育、企业登记等领域高价值数据向社会有序开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各类机构创新开发数据应用。探索建立政企数据共享机制,明确双方权利与责任,形成政企数据共享规则制度,推动政企数据共享由政府主导模式向政府与多种社会力量合作的共治模式转变,促进数据双向流通。打造南京都市圈数据生产要素流通汇聚枢纽,探索开展数据资源跨域跨级融合互通和协调应用。

2.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

打造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提升政务数据的归集共享水平,打造集政务服务、12345热线、公共资源交易为一体的新型大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一网通办”,建成覆盖全市各部门、区(园区)、街道、社区(村)的四级“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打造24小时无休政务。优化归并政务服务热线,推动12345智慧化升级。按照统一标准规范行政权力事项目录清单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提升精细化标准和程度。

以“宁满意”工程为抓手,拓展“一件事”改革。以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为手段,围绕个人、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持续梳理涉及多部门、多事项联合办理的“一件事”场景,提供“一链式”组合服务,做到生命周期全覆盖,逐步迈向“零跑腿、零排队、不见面、全自动”政务服务新模式。

推进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建设“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统一汇聚全市各类惠企政策,集中受理政策兑现申报事项,实现惠企政策智能匹配、精准推送,政策兑现一站直达、一网通办。以智慧化赋能营商环境优化,推进“免申即享”,通过政务数据共享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营商政策。

3.提升“互联网+行政管理”能力

打造“互联网+监管”新型模式。积极推广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防监管等智慧化监管手段,加强企业主体登记等行政审批数据的共享应用,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通过早期巡查检查、提早介入,从源头上减少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问题隐患,提升智能化监管能力。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梳理各区各部门动态维护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和检查实施清单,对市场主体进行动态监控、重点企业进行定向监管,探索进行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全面提升监管工作质效和智能化水平。

4.提升“互联网+基层治理”水平

加强基层治理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的统筹建设,健全基层智慧治理标准体系,强化系统集成、数据融合和网络安全保障,推广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整合、提升“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等现有系统和各区指挥调度平台,构建支撑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和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

大力整合数据资源。完善街道(镇)、社区(村)地理信息和基层治理数据库,支撑基层治理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应用。完善街道(镇)与部门政务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制度和程序,推动各级治理数据根据需要向基层有序、安全、开放使用。加强社区(村)数据综合采集,实现一次采集、多方利用。

拓展基层治理应用场景。推动政务服务平台向街道(镇)覆盖,建设数据治理、微服务、GIS、可视化等支撑基层治理应用开发的工具软件,围绕政策宣传、民情沟通、便民服务、活动组织等场景,快速、高效构建支撑应用,提高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专栏一:数字政府重点领域

1.智慧政务。实施政务服务“宁满意”工程,打造集“惠企政策、便企审批、利企服务、政企互动”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持续深化“3550”改革,打造全国领先的工程建设“并联审批”平台,包括全周期监管平台、工程建设审批协同平台、市政公共服务等模块。推进一体化政务街镇业务集成办理系统建设,解决各条线部门之间业务系统不对接、数据不能共享互通、基层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一人多机”困境。打造智慧监管平台,整合利用政务数据资源,推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在教育、医疗、投资、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实现常态化、标准化、精准化监督。

2.智慧环保。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3S技术、多网融合等新技术,融合南京“生态眼”项目,构建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推动生态环境及相关数据资源高效、精准传递,构建全量、全息、全时的生态环境海量大数据中心,并基于南京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面向生态环境业务需求,研发南京市生态环境智慧应用平台加强已有信息资源的重整和优化,提供生态环境信息智慧展示、智慧管理、智慧共享、智慧监管、辅助决策与智慧发布等应用服务,实现南京市全域一体化绿色生态综合管理与智能服务。

3.智慧水务。完成水务基础资源规划整合,完善水务感知体系,扩展监测覆盖范围。建立健全水务数据中心,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强化数据深度挖掘和综合服务。逐步拓展水务业务应用,开发水务调度、供水管理、排水管理、河湖管理等业务子系统,深化水务业务和信息系统有机融合。

4.智慧交通。建设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交通运输综合执法“421”信息化工程,实现有机融合的综合执法。建设南京市交通运输政务服务综合业务运行平台,建立全市交通政务服务“一站式”操作平台,实现“一网通办”。建设南京市交通运输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及智能交通大数据中心,形成统一规范的省市区三级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汇聚的市级核心枢纽。

5.智慧应急。深化南京应急管理“181”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应急通信网络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急工作综合监管平台建设与推广应用,完善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测等模块功能,实现“智慧应急”。

6.智慧警务。建设应用智能泛在感知网,密织“雪亮工程”监控,增强基础管控能力。优化、升级、改造公安通信网络,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全面提升公安网络传输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扩容警务云计算平台,提升算力资源。建设大数据智能应用平台,提升公安机关在警务实战、专业打击、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能力。

7.智慧消防。在“112”南京智慧消防体系建设成果上,建设南京消防物联感知云平台,提升全社会火灾风险防控水平、灾害事故处置能力、“大应急”救援体系联动能力和消防全流程监管能力。

8.智慧市监。构建集市场准入、动态监管、应急处置于一体的食品药品安全协同监管执法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数据分析平台升级(二期)项目建设,构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推进药品及医疗器械经营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分类分级动态化智能化管理。

9.智慧规划。实施规划资源数据治理工程,建立实景三维规划资源“一张图”,深化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天空地网”规划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立规划资源指挥决策中心,增强规划资源态势感知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开展工程建设项目BIM规划报建审查审批应用推广,提升CIM基础平台支撑能力,服务全市“CIM+”智慧应用建设。

10.智慧城建。坚持业务整合、数据融合、上下联通,以数据联动带动各层级、各部门之间管理的联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一张网,打造智慧城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慧治新能力、大系统共治新格局、大平台共享新设施,提升城乡建设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11.智慧房产。建设明细到间的二三维一体化房源数据库与BIM模型库,打造市场监测、租赁监管、智慧物业、智慧房安、人才安居等智慧房产示范子项目,重点开发房产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为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和全市涉房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精细化服务。

12.智慧城管。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南京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三、建设高品质数字社会,推动公共服务便捷化、智能化

以公共服务智能化为导向,紧扣美丽古都的人文关怀,以弥合数字鸿沟为着力点,以民生多领域协同应用为重点,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现代社会数字化转型,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高品质数字社会。

1.加快“我的南京”APP提档升级

实施“数字身份”工程。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支付、可信数据等共性支撑能力建设与应用,重点建设证照授权、电子健康档案、一码出行等功能模块。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身份码服务认证体系,推动多码融合、一码通用,实现“一码走遍南京”。

提升基础服务能力。以用户为中心,优化功能布局和应用体验,强化服务对象分析,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结合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多重数据,充分释放数据潜力,创造更多自主超级应用。建立业务应用与群众反馈相互贯通的正向循环机制。从共建、共享角度,优化软件基础构架和服务能力,支撑全社会参与“我的南京”APP建设和运营。

拓展应用服务功能。围绕市民生活和企业经营需求,优化办事服务、身份认证、统一支付等服务环节,实现全市各类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向“我的南京”APP城市智能门户聚合,形成全市统一入口,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覆盖更多未注册的目标用户,让市民和企业享受一站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城市服务体验,打造“指尖生活”城市。

2.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

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聚焦教育、医疗、养老、就业、文体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构建城乡网络覆盖、信息互通共享、业务应用融合的公共服务网络。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在社保、就医、养老等公共服务中实现“同城待遇”,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服务资源“一卡通享”,加快推进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

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构建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体系,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将数字教育贯穿社会全教育阶段。以建设全龄友好的“温度城市”为目标,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推进相关服务的智慧化改造,让处于不同阶段的公民共享数字社会发展成果,彰显博爱之都价值关怀。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物联网应用,发挥全国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智能农业的新技术、新模式和新装备,加强农业物联网应用点运行、监测和维护。加强乡村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深化农村智能治安防控系统建设。加快“互联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就业、医疗、养老等各类智慧服务功能,统筹乡村数字生活服务平台。

3.打造公共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政府引导下的公共服务智慧新模式。按照资源整合、互联共享原则,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实现智慧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协同发展。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建设以居家社区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支撑系统,构建以人为本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完善都市圈医疗协作体系和预约挂号平台,推动检查检验结果共享和互认,完善异地就医结算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医保公共服务管理服务效能,整合优化医保线上、线下业务功能模块,加快推进“互联网+医保服务”,便捷参保患者异地就医、提高优质医疗服务覆盖度。

建立市场主导下的公共服务智慧新业态。支持和规范发展直播电商、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移动出行、在线娱乐、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平台企业创新发展,构建数字商圈平台、社区智慧物流网络、新能源设施终端等生活“新基建”,释放数字技术在衣食住行等场景的发展潜力,推动生活数字化、便捷化,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亮点。推动文化旅游行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动多媒体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收集媒体等新型业务发展,不断丰富数字文创、数字内容等相关服务供给。加强旅游市场线上线下营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信息集成化、服务智能化、营销精准化、创新多元化的智慧旅游应用体系,促进旅游业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数字化延伸。

4.构建数字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基础库,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信用平台,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归集,打造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升信用监管数字化水平,加强信用在社会治理全流程各领域应用。

推动数据赋能基层治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群团组织等领域数字化转型。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社会治理一体化信息平台,推进各部门相关业务系统整合对接和数据共享,优化“多网合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社区(村)全覆盖,促进社区政务及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逐步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等“互联网+社区便民服务”。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网格,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

                               专栏二:数字社会重点领域

1.智慧教育。整合全市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市教育数据管理高效和统一,在教育治理、素质评价、学业监测等领域提供专业化的数据分析服务。推进“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打造“名师空中课堂·金陵微校”大数据学习平台,优化“平台+资源”服务模式。推进心理健康云平台建设,建立学生专属心理档案,开发在线测评、心理咨询、危机学生预警等功能。进一步推进智慧校园和数据中心建设,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创新水平。

2.智慧文旅。推进智慧文旅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文化和旅游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条块联通、资源共享、多方利用。构建文化和旅游政务服务总枢纽,实现数据服务的统一管理、调度、反馈和监控。建设统一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基础数据库,汇总景区、酒店、图书馆、博物馆等企业(场馆)信息,构建文化和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支持行业骨干企业建设智慧文旅平台,支持重点景区智慧化建设,实现信息化技术与文旅行业深度融合。

3.智慧人社。发行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大力推进电子社保卡签发应用。优化高频事项线上办理流程,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实现“智慧助办”。升级人社数据云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管理、数据服务支撑、服务接口标准化,完成人社数据“大循环”。

4.智慧健康。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数据和医疗等外部数据联动,开展疫情预测预警等公共卫生事件智能化处置。建立基于大数据健康风险预测和健康干预方法,实现数据驱动的主动预防和居民健康管理。开展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二期建设,构建基于数据智能的智慧养老知识图谱,建设以居家社区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支撑系统。

5.智慧体育。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优化“宁体汇”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将“宁体汇”打造成为南京市民运动健身首选APP平台。推进智慧健身房建设,鼓励发展24小时无人健身房。建设智慧体育监管系统,对高风险运动场所进行实时监控。完善南京足球竞赛管理系统,为足球改革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探索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互联网+”监管新模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6.智慧社区。建立社区治理综合信息资源交互机制,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备案系统,实现综合信息共享。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社区应急信息处置机制。支持江北新区探索“区块链+”社区治理新模式,利用区块链新技术,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服务居民高效行使小区公共管理事项表决权,提高决策效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7.智慧气象。完成城市综合大气垂直廓线观测系统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城乡气象智能感知数据采集平台。完善气象智慧服务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融合、时空位置变化的气象随行服务系统,提供可快捷获取的、内容更精细丰富的气象服务。

8.智慧医保。按照国家、省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部署和要求,建设“南京医保智慧大脑”,完善南京医保经办服务平台建设,完成与国家、省医保信息平台联通对接,实现医保经办服务规范高效。推进医保电子凭证认证激活,医保一站式扫码结算,实现医保服务掌上办、网上办。深入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探索开展医保诊间结算,简化就医付费环节,提高门诊结算效率。

9.智慧民政。社会救助实现“掌上办、全城办、主动办”。将“户籍地”申办升级为“全城”申办,通过“我的南京”APP发起社会救助申请,自动流转申请人信息至其户籍所在地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办理。通过大数据模型画像,结合网格巡查、数据排查、入户核查,改“依申请”为“主动发现、主动救助”。

四、建设高质量数字经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发展新引擎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多元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培育数字领军企业、产业数字化基地,以数字技术、数据权属、数据交易为基础,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价值,着力营造良好的数字经济营商环境,发展高质量数字经济。

1.推动数字产业化

以新基建推动产业发展。加快5G网络建设,实现5G网络全覆盖,推进5G与各类垂直行业融合和商务应用,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依托国家下一代互联网(IPv6)工程技术中心,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试点示范,提升南京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辐射力和影响力,推进江北新区纯IPv6示范区建设,加强窄带物联网(NBIoT)等一批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量子通信安全网络应用示范。打造下一代通信技术策源地和综合应用示范先导区,支持北斗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率先应用。

以新技术培育产业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区块链、未来网络、量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一批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提升集成电路、智能电网、轨道交通、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水平。以量子信息技术为引领,打造南京市城域量子保密通信示范网络应用场景,建设基于市电子政务外网的城域量子保密通信网,有效提升市电子政务外网的整体安全运行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加快国产软硬件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支持网络安全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聚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高端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培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新动能,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

以新应用引领产业发展。打造“新型公交都市”工程。基于5G+AI“按需出行、自动驾驶”,实施公交优先、车路协同、数据驱动的发展路径,推进城市交通治理的体制创新、交通场景的应用创新,实现全市交通领域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和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和出行体验,高起点搭建“新型公交都市”应用场景,逐步拓展功能和应用范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推动产业数字化

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智慧银行网点、“互联网医院”、智慧景区等新型服务场景建设,完善“金陵微校”线上教育平台、“宁体汇”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数字文创、数字金融、数字医疗、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加快提升企业平台化设计、数字化管理、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能力,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典型案例。完善智能制造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商和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智能制造服务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提升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核心能力,为企业提供精准适用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加快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递归节点建设运营,持续推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和推广应用。

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以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导向,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建设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主动对接省“苏农云”平台,推动市、区涉农数据有效对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苏农云”统一标准下,推进数字化管理试点示范。

3.推动数据价值化

推动数据分类确权。探索完善数据资产登记制度,界定可用数据价值权属,建立数据资源统一登记确权体系,分层分类对可用数据权属界定和流转进行动态管理,形成覆盖数据生成、采集、使用等各方面权力归属体系。以数据确权为基础,优化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与政府数据开放共享负面清单,明确数据进行市场交易的范围和准则,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

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建立数据质量评估与价格形成机制,优化数据要素流通环境,完善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健全数据流通、数据交易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安全、规范、可信的数据交易运营体系。简化数据市场准入机制,降低数据领域新技术新业务和创业型企业的准入门槛,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引导和规范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流动,鼓励相关单位通过共享、交换、交易等方式,提高数据资源价值创造的水平。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实现数据应用的合规监管。

面向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探索建设南京数据交易中心,引导优质数据资源有序进入数据交易市场完成价值释放,加快吸引周边优质产业资源,发挥南京区域数字经济先导优势。

五、打造高水平数字底座,提升基础支撑能力、数据服务能力

充分利用物联网综合感知平台提升城市感知能力,建设技术层面的城市数字化服务体系,推进城市服务、管理和决策的协同化、智能化,夯实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

1.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集群

优化全市大数据中心布局。按照国家《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统一部署,做好我市政务大数据中心“两地三中心”布局规划,争取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落地,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形成算力融合、云数融合、数智融合的全市大数据中心建设集群效应。

推广使用国产化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云技术,加速实现云计算、云存储、政务网络、软硬件支撑、数据共享交换、安全保障等服务统一管理。完善城市云资源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全市高水平云管平台,实现云网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打造“一云支撑”服务体系,形成安全防护、共享交换、云计算、数据分析、容灾备份等综合服务能力,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数据支撑服务。

提高城市数据中心算力能力。鼓励使用国产体系,实现高效智能安全计算支撑。建设边缘计算节点,部署边缘化、泛在化的计算设施,提升边缘网络节点的存储与计算能力;建设云计算、边缘计算相结合的强大计算服务体系,形成融合高性能计算服务、边缘计算服务、云平台服务、信息管理服务于一体,计算、存储和带宽资源弹性调度的边云相结合的一体化计算服务体系。

提升网络支撑服务能力。提升市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络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外网和公安专网的光纤资源,骨干网络传输带宽提升到100G。继续拓展政务外网的覆盖面,完成与人社专网、医保专网的融合对接,实现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务外网互联互通。扩大1.4G无线政务专网覆盖范围,提升专网数字服务能力。

2.提升基础能力平台功能

建设数据治理和赋能平台。以城市治理、民生服务、数据价值为导向,加强对各部门共享数据的归集整合和统筹管理,利用可信账户应用方式,建立跨部门的数据质量纠错反馈机制,按照“一数一源”原则,对各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进行规范性检查、前后一致性比对、综合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利用统一的公共数据汇聚标准、接口规范、调用规则、开放要求,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平台数据对接,为全市各区各部门进行数字赋能。

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通过矢量数据、遥感数据、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多源多类型时空数据的融合,不断拓展建设满足城市应用需求的CIM全息底图,不断提升跨平台、跨网络的服务和应用能力,将城市海量数据进行空间对应,进行物联网、社会经济等大数据关联,支撑大规模三维场景的高性能显示及可视化,提供城市运行虚实映射、城市决策模拟仿真、城市灾害智能预警等功能。

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全市统一的视频联网平台,汇通各部门视频资源,实现异构平台接入,统一存储以及视频资源共享交换。构建从基础算法到场景化服务能力的人工智能赋能平台,提供视图智能分析、语音识别、智能问答等服务。建设统一的区块链底层设施环境,打造具备高性能、高安全、可扩展的政务联盟链平台,提供存储、加密、时间戳、共识机制、跨链等服务。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在长三角区域、南京都市圈建立标准、规范、开放的数据端口,建设互信、互通、互用的共享开放平台。

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公共能力开放平台,基于政务云微服务架构基础,提供网关接入、数字身份认证、统一支付、可信数据管理、电子证照、地图服务等公共服务组件。建设基于政务云的微服务监控与数据运营分析管理平台,提供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数据采集(微服务组件、通讯链路、应用性能、用户行为等)、监控分析和可视化的运营管理服务。

3.提升城市物联网感知能力

提升城市终端物联感知能力。结合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布局城市重点区域、领域和行业的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对水利设施、供电设施、地下管网、路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智能化监控升级改造,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唯一电子身份标识,完善城市部件基础数据库,建立数据动态更新机制。

建设“城市之眼”智能感知平台。拓展物联设备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数据采集能力,进一步提升物联综合感知平台接入能力,完善接口标准,提升边缘计算能力,支持城市多源异构智能终端的接入,并进行有序管理控制。继续深化长江“生态眼”应用,推进“安全眼”建设,完善以视频图像为核心的城市动态监测能力,为城市运行管理提供实时动态的大数据支撑服务。

推进城市卫星试点应用。依托南京城市卫星应用研究院,利用南京原创的超高分辨率相机、量子密钥和激光通信等创新技术,与国内宇航优势单位合作,加快推进城市卫星系统设计、实验和应用推广,加快构建完成城市卫星星座,满足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应急服务等业务需求,提升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城市数据监测能力。

4.打造数字城市建设区域示范

推进江北新区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构建城市综合感知网络,完善新区数据管理体系,探索离岸数据中心试点,搭建新区的城市信息模型,全面建成全域立体感知、万物可信互联、泛在普惠计算、智能定义一切、数据驱动决策的“全国数字孪生第一城”,实现城市服务、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等各系统协同运转、自我优化的内生发展模式,呈现出物理维度上的实体城市和信息维度上的虚拟城市同生共存、虚实交融的城市未来发展形态。

打造紫东地区数字之城。在紫东地区开发城市体检、智能审查、数字传感等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灯杆、数据监测、WIFI覆盖等载体整合,加快车路协同、智能停车、城市预警、海绵城市、地下管网等系统构建,打牢紫东未来数字之城的设施基底。启动CIM平台建设,开发智慧市政和智慧水务信息管理系统,布局5G基站,结合道路建设同步实施数字管廊工程,加快打造智慧集约的未来之城。

初步建成南部新城数字孪生智能新城。以数据刻画新城、可视管理新城、智能驱动新城为导向,立足现代化主城新中心,通过CIM平台集成南部新城地下管线、地下空间、综合管廊、地面建筑等信息。构建城域感知物联网,通过IOT、边缘计算等技术与CIM的融合,建立具有规划设计、智能建造、智慧管养、资产运营、便民服务、产业招商、社会治理等功能的综合运营管理系统,打造数字孪生智能城区标杆。

第四章 保障体系

一、一体化工作推进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等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和推进机制,做好重大政策举措的统筹推进和考核评估,统筹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一网统管”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

2.推进多级联动。强化市、区两级联动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组织联动。加强对多层级、多部门联合承担智慧应用项目的统筹规划、建设实施、政策指导和重大问题协调,形成全市层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3.强化统筹管理。整体性推进数据资源采集、存储、交换、共享和开放,一体化做好数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深化政务信息化应用项目全过程管理。完善评估考核机制,着力形成政府绩效考核、专家评审、市民评议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监督考核体系。

二、系统化标准规范体系

1.制定技术标准。重点围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民生、经济发展、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推进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和规则的制修订,推动以标准化为导向的技术联盟建设。推进各类标准的协调工作。

2.细化流程规范。研究细化项目建设、政务服务、公共数据资源、信息安全、政务云平台、政务网络等可操作配套管理流程。完善新一代政务云平台、城市智能门户、城市运行综合平台等管理办法。

3.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数据整合共享、城市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项目立项、招投标、运维管理、资金运作等方面的法制保障。加强信息化重大项目招标采购监管,培育发展一批本土信息化建设综合运营商和专业服务商。

三、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

1.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统筹数据开发利用、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加快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保护,强化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安全保护。构建市委网信办、市委机要保密局、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工作协调联动,有序推进全市数字化转型安全保障工作。

2.强化日常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加强安全态势的主动监测、智能感知和威胁预测,实现安全态势信息互联互通和安全管理的协同调度,逐步实现从“被动保护”安全体系向“主动防御”安全体系的转变。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应急培训,开展应急演练。

3.加强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管理。加强对电子政务网、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测、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构建“顶层设计、健全管理、创新技术、协同运营”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按照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完善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交换、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防护框架,全面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4.强化安全领域技术创新支撑。加快发展安全可控的新技术,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使用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强化对新技术上线前的风险评估。加强针对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威胁的安全识别和安全防护能力建设。综合多种安全防护技术手段,构建威胁监测、智能分析、自动响应等安全技术支撑平台,全面提升主动监测、攻击精准防护、威胁全面感知、事件快速处置等安全能力。

四、导向性政策环境体系

1.拓展投资渠道。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制度,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探索市场化经营,拓展投资渠道,创新投资模式,加快推进“一网统管”相关应用项目建设和技术研发产业化。

2.打造创新环境。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大在产业政策和资源的倾斜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精准度,大力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鼓励面向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支持解决方案集成商快速发展,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国产芯片、软件、整机及相关解决方案在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率先使用。

3.加强人才培养。根据城市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现状,建立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队伍和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强化全民“数字素养”教育,鼓励高校、社会机构等面向各类群体建立数字化技术终身学习平台和培训体系。组织开展面向领导干部、企业家和业务骨干的各类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数字化认识和能力。培育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政府建设高端研究机构,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

4.促进合作交流。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加强在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区域战略合作,重点推进长三角区域、南京都市圈等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和相关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以技术标准为驱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盟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内产业发展环境。


相关解读:图解:一图读懂南京市整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10-02 10:07:31重新编辑
宝安区45区富源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宝安区49区河东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宝安区67区留芳路庭威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宝安区74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宝安区82区裕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新安实业公司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街道东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农场柑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镇白花洞莲麻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农场圳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农场姜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新建兴科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光明新区观光路汇得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等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莲塘第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连塘鹏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布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水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田贝四路万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水贝珠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清水河蒲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翠山路翠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红岭南路上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罗湖区笋岗路251号天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县第二督查小组认真开展大数据问题线索督查工作
  2. 春节专题气象服务(二)
  3. 大新镇召开森林防火暨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动员会
  4. 四卫同创助力乡村振兴—专访卫店镇党委书记汪国明
  5. 开发区组织学习两期通报确保党员干部风清气正过端午
  6. 安陆市医保局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题支部主题党日
  7. 金禄科技一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8. 小河镇加快推进碎石厂关闭步伐
  9. 县政协召开六届第六次主席(扩大)会议
  10. 全县碎石厂关闭工作进入尾声
  11. 我县碎石厂石料转运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12. 辛榨乡多项活动庆三八
  13. 县城乡建设局着力提升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14. 孛畈齐聚一堂话教育集思广益谋发展
  15. 县城管执法局拆除违章建筑助力五城同创
  16. 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泰合小学迎接食品
  17. 水司抢修人员连续作战只为保供水安全
  18. 王店镇召开2021年度总结表扬暨2022年度工作动员大会
  19. 丰店镇召开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清查摸底工作培训会
  20. 市教育局综合调研走进辛榨
  21. 丰店镇扎实开展准则和条例系列学习活动
  22. 县老年大学举办2018年秋季教师座谈会
  23. 省督查组到我县督查重点民政工作
  24. 我县召开支持新型市场主体服务产业扶贫座谈会
  25. 曹汉厚到三里城镇调研督导
  26. 刘青峰到我县调研政法工作
  27. 安陆疾控中心春节不打烊防控不放松
  28. 县交警大队走进校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
  29. 参与民主评议助推精准扶贫
  30. 县总工会召开四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
  31. 小小充电站送暖新服务
  32. 黄艳红带队开展市场监管暨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
  33. 安陆24个疫情防控督导组一线查漏洞
  34. 国土资源部到我县调研督导不动产统一登记与信息化建设
  35. 大新镇召开当前重点工作推进会
  36. 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伍运刚到我县调研中医药发展情况
  37. 李店镇启动三留守关爱保护工作
  38. 花园战区精准扶贫工作交流暨大数据监督检查工作会
  39. 乐秀娟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育人
  40. 2018年度孝昌春晚筹备工作启动
  41. 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42. 我县积极开展我的扶贫责任与担当大讨论
  43. 王荣开展联企业送政策解难题稳主体帮扶活动
  44. 邱显春到丰店镇召开精准扶贫分片督办会
  45. 安陆法院拖欠货款久未结法官调解化纠纷
  46. 小河镇严禁秸秆焚烧保护蓝天碧水
  47. 季店乡平安早市为群众送上丰盛的平安早餐
  48. 周巷镇月塘村乡村容貌换新颜幸福指数节节高
  49. 大悟交警开展查酒驾专项行动
  50. 宣化店镇组织开展周四学习日活动
  51. 全县大数据比对监督检查问题线索核查暨工作推进会召开
  52. 阳光复明计划为眼疾患者带来福音
  53. 县民政局按时完成电子证照信息采集工作
  54. 胡斌调研督办全县五城同创问题整改情况时强调锚定目标抓实整改压实责任强力推进
  55.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水利建设重大项目情况报告
  56. 府城社区春晚展风采
  57. 刘有年到我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58. 五城同创曝光台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影响城区经营秩序
  59.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60. 卫店镇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全年工作开好局
  61. 2016年湖北高考一本分数线理512分文520分
  62. 七一前夕送慰问nbspnbspnbspnbsp组织关怀倍感切
  63. 我县召开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推进
  64. 湖北职院到小悟乡万冲村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65. 新城镇积极组织开展春季校园安全综治专项整治活动
  66. 我县组织收看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查组督查湖北省情况反馈视频会
  67. 我县组织收看全省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工作电视电话会
  68. 烟店积极做好在外知名人士对接工作
  69. 关于碎石厂设施设备拆除石料运输等相关事宜公告
  70. 我县部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报道工作
  71. 南城开展法治建设宣传活动
  72. 大悟县广桦包装有限公司到县社会福利中心献爱心
  73. 全县公路安全设施整治暨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推进会召开
  74. 大悟人社局就业创业工作稳中有升
  75. 省委政法委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督办指导组来我县检查指导工作
  76. 全县新时代文明所(站)建设暨文明村镇示范点建设推进会召开
  77. 我县开展2017年精准扶贫春季攻势培训
  78. 消防携手多警种送知识进校园4000师生共亨安全盛宴
  79. 黄站镇大力开展街道整治活动
  80. 县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开展访民情助春耕捐赠活动
  81. 黄站镇召开第二次地名普查培训会
  82. 县委党校秋季主体班开班
  83. 陈店乡沉着应对冰冻天气确保安全稳定
  84. 县开发区创新机制推进在建项目建设
  85. 大手拉小手感受气象万千这场活动真精彩
  86. 赵棚镇村企结对助力精准扶贫
  87. 烟店镇标准化农贸市场动工兴建
  88. 县国税局多措并举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89. 接官乡扶贫文化墙传递正能量
  90. 教育部公布安陆上榜优秀区域这所初中入选优秀学校名单
  91. 洪鹏易昕开展节前走访慰问活动
  92. 我县召开精准扶贫两扶三保政策落实培训会
  93. 邱显春调研分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nbsp落实情况
  94. 大悟开展秋季除四害
  95. 市政协到我县调研乡村旅游业发展
  96. 我县全面部署城区三无车辆整治行动
  97. 邹岗战区召开我的扶贫责任与担当座谈会
  98. 县政协机关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99. 王义贞镇积极应对旱情
  100. 市委政法委领导到我县调研平安建设信访维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