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2月20日发表  


各镇(街),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31日


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溧水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视察江苏***指示精神,推动“强富美高”新溧水建设再出发的重要时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质量建设“南京南部中心、健康活力新城”,加快水务发展改革,以更加完备可靠的水安全保障和更加优质的涉水公共服务,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和保障的重要阶段。为谋划好“十四五”时期水务发展思路、总体布局及目标任务,推进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水务发展成效

(一)主要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溧水区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两个率先”战略布局和“强富美高”新溧水建设的总体要求,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充分发挥水务一体化优势,掀起了治水兴水热潮,全面实施并高质量完成了防洪治涝、水资源供给与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建设、水务监管服务和水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各项重点任务。截至2020年末,累计完成水务投资约70.32亿元,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投资任务。全区水务基础设施短板得到明显消除,水务监管服务能力显著强化,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得到新的跃升,水务发展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更加协调,为“十四五”时期打造更加闪亮的南京治水名片奠定了坚实基础。

1.洪涝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针对2016年特大洪涝事件暴露的问题,着力提升洪涝灾害综合防御应对能力。全面加快了防洪除涝工程达标建设,实施完成了石臼湖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骨干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工程,中小型水库、中型水闸和泵站改造工程和重点塘坝综合整治工程;健全了防汛工作机制,建成了农村基层防汛预警系统。全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总体经受了2020年石臼湖大洪水考验。

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巩固提升。实施了石臼湖溧水段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石臼湖溧水段堤防防洪标准提升至40年一遇;对174.6km骨干河道及支流堤防实施整治及消险,完成了一干河、三干河堤防除险加固,目前一干河开发区段防洪标准已提升至50年一遇;实施了溧水河、二干河、清溪河和白马河综合整治;系统整治了56条通湖通河撇洪沟,防洪标准基本达到了20年一遇;完成了方便、岔路口、骆驼岗等26座中小型水库消险;完成了天生桥闸迁址新建和周家山闸除险加固。

城镇和圩区排涝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了金家圩、大黄圩、三丫圩、凌庄圩、章西圩,永阳宝城名苑、洪蓝常堡圩和晶桥富财圩等12座重点泵站新改扩建工程,改善了城镇和农村圩区排涝条件。

洪涝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完善了水雨情监测预警与防汛应急指挥系统,全区骨干河湖、重点中小型水库均已建立水雨情遥测设施,中山水库、方便水库、西大圩排涝站、联合圩排涝站等105处重点工程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视频监控。完成了《南京市溧水区防汛应急预案》《南京市溧水区防台风应急预案》等4个预案修订,编制了全区中小型水库超标准洪水防御方案,完善了洪涝应急处置管理体系。强化了防汛物资储备及运输管理,常态化组织开展防汛抢险实战演练,有效提高了洪涝应急处置能力。完善了以重点水利工程视频监控系统为主体的防汛抗旱信息平台和防汛视频会商系统,初步建成了全区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

2.水资源供给与节约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新建自来水厂并完善区域供水管网,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本地和域外协同互补的“双源”供水保障格局,夯实了供水安全保障的“基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节水力度,全面推进农业、工业、生活及服务业节水和再生水利用,大力创建各类节水载体,大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质效,成功创建了江苏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

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强化。按照“全面排查、分批解决、长效管理、严控新增”的思路,不断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守护好方便、中山水库两汪清水。成立了溧水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领导小组,实行属地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的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机制。出台了《溧水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实施方案(2019-2020)》、《南京市溧水区方便水库综合整治两年行动方案(2019-2020)》,编制了《溧水区方便水库安全保障规划》和《溧水区中山水库安全保障规划》,实施了退渔还库、前置库建设、入库河道清淤、村庄搬迁、污染企业关停等保护措施,实现了方便、中山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全封闭管理,将方便水库、中山水库主要入库河道纳入水质监测范围。同时,水务和生态环境部门协同排查水源地污染源隐患并积极推进整治到位,两库水质常年稳定达到Ⅱ类水水质标准。

城乡水资源供水格局进一步优化。完成了溧水水务集团自来水厂(30万吨新水厂)新建工程,并实现了供水深度处理。新改建DN300以上市政供水管网约175km,全面完成了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成了体育公园、宝塔公园和秦淮源公园等12处直饮水设施。形成了本地水与长江水协同的双源互备供水格局,实现了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全覆盖和同网同质供水。修订了《溧水区突发供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出台了《溧水区城镇供水应急预案》,完善了全区供水安全应急管理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深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了南京市级下达的用水总量与强度控制任务。农业节水增效显著,工业节水减排加快推进,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9.59%,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建成省市级节水载体118个,其中企业15个、灌区7个、单位61个、学校24所、社区11个,同时开展了市级节水机关建设。

3.河湖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奏响了控源、截污、活水、美景的“四部曲”,系统推进了污染源防控治理,全面提升了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力实施了骨干河湖与城区水环境提升工程,完成了清水通道和生态河道建设,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明显加强。全区劣V类水体已全部销号,省市考断面和水功能区水体水质稳定达标。

河道排口防控治理大力推进。消除污水直排口,改造城市溢流口,强化城市雨水排口管理。共建立了1118个排口“身份证”,为符合条件的1036个排水户办理了排水许可证,对113个污水排口实施了“一口一案”整治。

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完成了300个雨污分流片区建设,实现了386处重点污染源纳管,建成污水收集管网583.7km,大幅度提高了城区、集镇雨污分流比例和控源截污覆盖率。秦源污水处理公司经三期扩建后污水处理能力提高至6万t/d,同时启动了该公司四期和柘塘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实施了6个镇街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了235个规划布点村和411个非规划布点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河湖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溧水区清水通道工程实现了向城区常态化补水。开展了南门河上游、三干河等55条河道及机场路撇洪沟等18条未达标水体治理工程建设,实施了中山河、南门河、周家河等16项重点河道水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成53条共122km长的镇级河道疏浚整治,疏浚整治村庄塘坝1247座,成功创建了李巷、上庄、公塘头等9个特色鲜明的“水美乡村”。率先在全市完成了劣Ⅴ类水体销号,10个省市考断面水体水质全部稳定达标,全区地表水水质优良率达到92%以上。

河湖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印发并实施了《南京市溧水区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9-2020年)》,开展了方便水库上游陈墩库区生态修复及环境整治,实施了新桥河、天生桥河和护城河等一批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了秦淮源、幸庄等湿地公园。确定了石臼湖、7座中型水库和15条河流的生态基流(基水位),编制了《溧水区第一批重要河道(一干河)生态水位保障方案》,强化了河湖生态流量管控能力。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持续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5k㎡,完成了龙王庙、傅家塘和大树下3个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面强化,生产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进一步落实,提升了全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编制了《溧水区水土保持规划》。

4.农田水利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强化

农田水利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强化,夯实了乡村振兴的水利保障基础。完成了2016年农田水利重点片区项目、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6-2018年项目、方便灌区节水配套改造等重点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配合完成了全区耕地质量提升片区2017-2020年项目建设,改善灌排面积9万亩,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7.49万亩和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面积3615亩。完成了何林坊翻水线、马家庙翻水线等5条翻水线和常堡圩排涝站、金坑圩排涝站等12座排涝站和白马谭家、和凤沙岗、洪蓝仓口等50座村级小抗旱站的改扩建,整治了白马山洼大塘等17座库容10万m³以上的重点塘坝。

5.水务监管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完成了全区水务机构改革,优化了水务监管服务体系,深化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施行河(湖)长制,强化了取用水和排水监督管理,大力推进了水务工程达标创建与管养分离,重建轻管局面得到明显扭转,全区水务监管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水务监管制度与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出台了《溧水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溧水区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强化了水务监管的制度保障。编制了《南京市溧水区“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溧水区中水回用规划(2018-2030)》《溧水区入河排口整治方案》等专项规划或行动方案,强化了水务规划的引领作用。

水资源管理更加规范严格。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与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完成了溧水经济开发区与城南新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推进了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强化了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封填地下水取水井7口。出台并执行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政策。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49.06万亩,实现了全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覆盖。

河湖与水务工程长效管护水平迈上新台阶。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以河湖“两违”和“四乱”整治为重点,全面强化了对河长制水体的违法建设、违法圈圩问题的滚动排查。“十三五”期间共计形成“两违”问题清单69项、“四乱”问题清单293项。溧水区河湖长制工作连续多年在南京市考核中位列第一,2020年获得水利部办公厅、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国先进单位”。完成了石臼湖、7条骨干河道、6座中型水库、1座中型泵站、4座闸站和79座小型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建立了范围明确、权属清晰、责任落实的水务工程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建成了7家省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54座省规范化小水库。打造了白马李巷河、洪蓝三岔河泵站等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示范片和新亮点。大力推进了城镇和农村污水设施第三方运营,实施了厂网一体化管理,基本建立了标准明确、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污水设施管养体系。

水务人才队伍和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得到强化。加强了水务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平职交流、职级晋升、民主推荐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通过省考和事业单位招考不断引进优秀水务人才,采用“导师实践制”充分发挥水务“传帮带”精神,强化新进人员培养。坚持“以法治水,依法行政”,实现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和常态化;严格实行水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全区水务系统42人考取行政执法证。“十三五”期间按一般程序立案查处案件27件,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178份。

6.水景观与水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积极将文化元素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大力提升了水务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十三五”期间新增无想寺水库省级水利风景区,天生桥河国家级和方便水库、中山水库等5座省级水利风景区通过了复核。同时,通过挖掘涉水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了天生桥景区、秦淮源博物馆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品质,打造了具有溧水特色的滨水景观,弘扬了水生态文明意识,改善了人居环境。

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了文艺演出、知识大赛、现场讲解等一系列涉水宣传活动,有效引导全社会关注溧水水情和治水成效,显著增强了公众水生态文明意识,在知水、懂水的基础上全社会“节水、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风尚日趋浓厚。

(二)指标完成情况

“十三五”时期制定了14项规划指标,包括3项约束性指标及11项预期性指标,规划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目前包括3项约束性指标在内的13项指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了规划“十三五”目标,另有1项指标—中水回用率虽未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但完成了南京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的目标。

洪涝灾害防御方面,溧水段石臼湖堤防防洪能力提高到40年一遇;天生桥河、新桥河、云鹤支河与三干河基本达到了20年一遇,一二干河达到了50年一遇,骨干河道堤防达标率达到了93.54%;城市和经济开发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了50年一遇。

水资源供给与节约方面,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了99%、重点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了97%、农业供水保证率达到了90%;全区用水总量明显低于考核指标,万元GDP用水量与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37.5m³和5.72m³。

河湖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方面,全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已提升至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在100%,水域面积率实现了不低于2015年的目标,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6.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9.4%。

农田水利方面,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80;河湖监管方面,骨干河湖(库)管理已全部达标。

表1-1 溧水区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体系

指标

属性

“十三五”期末目标值

“十三五”期末指标值

指标完成情况

1

区域防洪除涝标准

预期性

防洪:石臼湖堤防40年一遇、秦淮河流域20-50年一遇

排涝:骨干河道20年一遇

防洪:石臼湖堤防40年一遇,天生桥河、新桥河与云鹤支河20年一遇,秦淮河流域一二干河50年一遇,三干河20年一遇

排涝:重要圩区20年一遇

完成

2

城市防洪除涝标准

预期性

防洪:城区和经济开发区50年一遇,其他地区20-50年一遇

排涝:城镇建成区20年一遇

防洪:城区和经济开发区50年一遇,其他区域20-50年一遇

排涝:城镇建成区20年一遇

完成

3

用水总量

(亿m³)

约束性

4.10

3.17

完成

4

万元GDP用水量(m³)

约束性

≤70.0

37.5

完成

5

供水保证率(%)

预期性

农业:90-95

重点工业:95

生活:97

农业:90

重点工业:97

生活:99

完成

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³)

预期性

≤18.00

5.72

完成

7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预期性

≥80.00

100

完成

8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约束性

100

100

完成

9

水域面积率(%)

预期性

不低于现状

13.54

完成

10

城镇污水处理率(%)

预期性

≥95.0

96.5

完成

11

中水回用率(%)

预期性

≥25.0

20.8

未完成

12

水土流失治理率(%)

预期性

≥85.0

89.4

完成

13

灌溉水利用系数

预期性

≥0.650

0.680

完成

14

骨干河湖(库)管理达标率(%)

预期性

100

100

完成

注:中水回用率完成了南京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与发展需求

(一)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溧水治水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全区水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情况依然存在。当前水务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包括:

防洪除涝工程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云鹤支河等河段堤防尚未达标;通河通湖撇洪沟、塘坝在2020年洪涝事件中暴露出多处险情;和凤、晶桥等片区的部分圩区和低洼片区治理滞后,排涝能力不足;重点堤防尚有部分堤顶道路贯通性差,防洪装备现代化程度不足,影响防汛抢险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遭遇极端性暴雨洪涝事件的可能性增加,洪涝预报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难度大。污水源头管控和收集处理能力有待持续提升,河湖保护治理任务依然繁重。永阳、白马等镇街老旧小区存在污水管网空白区,工业园区管网覆盖率低,雨污分流改造未全部完成。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问题已经显现,同时还存在污水进厂浓度偏低、处理深度偏低的问题。水功能区水质虽已总体达标,但仍有部分河段水质不稳定。面广量大的镇村河道及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稳定达到地表水III类水水质的难度大。

水资源集约利用需纵深推进。区域水资源调控与互济能力不足,区域水资源季节性短缺风险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供水的优质性和稳定性尚需提升。全区综合用水效率仍低于南京市平均水平,更是低于深圳等国内先进水平,尚有提升空间。农业高效节水覆盖率偏低,灌区节水改造仍需继续推进;工业循环用水、梯级用水等高效集约用水模式应用不足;再生水和雨水利用配套设施不完善,非常规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水务监管服务能力有待大力提升。水务规划体系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水务发展改革新形势、新要求。现有水务信息化的系统性、先进性、集成性和共享性不能有效支撑水务精细化、智慧化监管的要求。水务工程管理手段较为单一,骨干水利工程规范化、常态化管理能力不足,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仍较粗放。水行政执法保障制度有待完善,执法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和加速期,是我国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切换到以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为标志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新时期。“十四五”时期也是溧水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强富美高”新溧水建设再出发、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全新时期。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抢抓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和南京都市圈发展等战略机遇,全面加快和深化水务发展改革,实现更加完备可靠的水安全保障,提供更优质的涉水公共服务,为全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为形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高水平空间布局、发展路径、动力机制及成为美丽江苏的建设典范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切实转变水务发展理念。当前溧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水环境、水生态质量与健康溧水的要求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十四五”时期,溧水迫切需要更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筑牢绿色发展本底,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落实节水优先战略,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优化全域水生态格局,大力推进河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生态河湖、幸福河湖,筑牢生态之基,彰显溧水山水美丽本底,树立溧水健康品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治水矛盾和治水方针新变化,要求系统提升水务发展质效。当前,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水务工程补短板、水务行业强监管、系统治水提质效,强化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务改革发展的总基调,是对当前各级政府履行水治理职责的重大部署,也是对溧水水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根本性***之道。“十四五”时期,必须清醒认识和充分把握全区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按照固底板、补短板、煅强板的要求,在“十三五”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更新发展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治水管水手段,加快消除水务基础设施和监督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全面强化水资源集约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务工程运维管理等,着力打造“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湖,系统解决水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幅度提升水安全综合保障能力,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

推动“强富美高”新溧水再出发,要求优化水务发展方式。“十四五”时期全区将推动“强富美高”新溧水再出发,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功迈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助力南京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和东部地区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首位度。“南京南部中心、健康活力新城”、“生态导向型区域节点城市”、“宁杭生态经济带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率先基本现代化,对全区水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必须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必须把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发展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宁杭生态经济带日益完善的合作基础,大力优化水务发展方式,以重大涉水项目建设和智慧水务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升水灾害防治能力,厉行水资源节约保护,全面提高水务精细化、智慧化监管水平,促进水文化发展,充分体现溧水治水兴水的责任担当,为溧水成为南京“一核三极”中南部片区先进制造极的中心和南京“十四五”期间重要的人口承载地提供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三)发展需求

“十四五”时期,必须在新的基础上,面向“南京南部中心、健康活力新城”的发展定位,坚持科学、绿色、精准、智慧、协同的治理方向,构建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能力。综合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及省、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部署和溧水水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十四五”时期需在四个方面着力提升:

1.适应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防洪治涝安全保障的新要求,贯彻人民至上理念,加快消除防洪治涝中的薄弱环节,强化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筑牢水安全保障底线,打造完备协调韧性的洪涝灾害综合应对体系。

2.适应“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建设和“十四五”时期人民群众对清洁优美的水环境和健康良性的水生态的迫切需求,将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向全域推进,打造“平安、健康、宜居、富民”的幸福河湖。

3.在基本实现“双源”供水的基础上,打造更加系统均衡的区域供水格局,巩固提升从源头水到龙头水的全过程优质供水保障能力,并将节水置于优先位置,大力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将节水型社会向纵深推进,夯实水安全保障的基线。

4.进一步破除制约水务发展的机制体制因素,从根本上改变水务建设与监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监管制度、完善水务规划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强化水行政执法能力,大力提升水务监管服务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与布局

(一)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十八大、十九大以及******视察江苏***指示的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围绕“南京南部中心、健康活力新城”的发展定位,落实《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的战略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着力提升洪涝综合应对能力和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水平,实现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保护提档升级,推进水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弘扬秦淮源特色水文化,为“十四五”期间溧水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健康活力的新城提供高品质的水安全保障。

2.规划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线,优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水务问题,保障水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群众。

人水和谐、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发展,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严格保护支撑溧水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水治理体系,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靶向治理、精准施策。根据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紧扣河湖水系与治水空间格局,面向突出问题和关键制约因素,靶向治理、精准施策,确定重点建设任务、重大项目及投资流向。

依法治水、创新驱动。坚持依法治水,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加强水政执法力度;强化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水务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水平。

(二)规划目标与指标

1.总体目标

以满足新时期人民美好生活对高品质水安全保障需求为出发点,服务于全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幸福河湖,健康溧水”的发展愿景,着力打造安全可靠、韧性协调的水灾害防控治理体系,有效控减洪涝灾害损失;构建量质兼备、集约高效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充分保障用水需求、提升用水质效;建设水岸同治、清洁优美的水环境治理提升体系;建立系统完善、健康良性的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长效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建设规范有序、智慧先进的水务监管服务体系,显著提升治水现代化水平;打造古今交融、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大力弘扬水生态文明意识。“十四五”期末将形成与经济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务发展格局,力争走在全省水务发展改革前列,成为新时期展示“水润金陵、水惠民生”成效的重要示范窗口。

2.分领域目标和指标

围绕规划总体目标,确定了水灾害防控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务监管服务和水文化传承发展六大领域的建设目标和关键指标。

(1)水灾害防控治理:综合打造安全可靠、韧性协调的水灾害防控治理体系。巩固提升区域和城镇防洪治涝能力,消除基础设施薄弱环节;提升洪涝监测监控与预报预警能力和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推进洪涝风险社会化管理,强化应对重大洪涝灾害的韧性。

“十四五”时期石臼湖堤防按40年一遇标准设防,天生桥河、新桥河与云鹤支河20年一遇,一二干河50年一遇,三干河20年一遇,主要撇洪沟20年一遇,全区骨干河湖堤防达标率不低于95%;中心城区范围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

(2)水资源节约利用:建立量质兼备、集约高效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加快落实节水优先,提升用水效率,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升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河湖水系连通与供水厂网格局,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优化区域***源利用与配置格局,确保充分供水、强化分质用水。

到“十四五”期末,全区年用水总量(不含非常规水源)不超过4.05亿m³,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率不低于2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680。

(3)水环境治理提升:构建水岸同治、清洁优美的水环境治理提升体系。加快推进“源-厂-网-河”全过程、一体化管控。强化控源截污,推进城区和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扩容提标联调;完善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并实施常态化维护,提升村庄生活污水防控治理力度;升级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区活水系统,强化镇村河道及小微水体水环境综合治理。

到“十四五”期末,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1%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30%,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比例为100%。

(4)水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系统完善、健康良性的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强化生态屏障,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现小流域生态治理全覆盖,强化生产建设活动水土流失管控;严格保护水生态空间,优化水系结构,强化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保障河湖生态水量,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全面提升河湖生态品质,打造生态河湖建设的溧水样板。

到“十四五”期末,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完成率达到100%,河湖水域面积率不低于现状,水土保持率不低于96.5%。

(5)水务监管服务:打造规范有序、智慧先进的水务监管服务体系。深化水务体制改革机制,强化党委政府对水务工作的组织领导、营造健康良性的市场兴水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健全水务管理制度与规划体系;加快水务智慧体系建设,提升对涉水事务的精细化、智慧化监管服务能力;深入推进依法管水治水,加强水务人才队伍建设。

到“十四五”期末,河湖水域岸线有效监管率不低于95%,重特大水务安全生产事故数量为0。

(6)水文化传承发展:形成古今交融、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加强特色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挖掘治水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水务工程与河湖治理的文化内涵与品位,打造彰显秦淮源自然人文风韵的水景观体系;强化多层次水情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水生态文明意识。

到“十四五”期末,水文化宣传教育综合指数不低于80,公众水文化知识普及度及水资源节约保护、水生态文明意识明显提升。

表3-1 溧水“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体系

2020年现状值

“十四五”期末目标值

指标

属性

1

水灾害

防控治理

河湖堤防达标率(%)

93.54

≥95.00

约束性

2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防洪:20~50年一遇

排涝:建成区基本达到20年一遇

防洪标准:50年一遇

排涝:建成区20年一遇

预期性

3

水资源

节约利用

年用水总量(亿m³)

3.17

≤4.05

约束性

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37.5

20%

约束性

5

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

9.59

≤10.00

预期性

6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680

≥0.680

预期性

7

水环境

治理提升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

70.85

≥71.00

约束性

8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

20.8

≥30.0

约束性

9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覆盖率(%)

100

100

预期性

10

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11

水生态

保护修复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完成率(%)

100

100

约束性

12

河湖水域面积率(%)

13.54

不低于现状

约束性

13

水土保持率(%)

94.7

96.5

约束性

14

水务

监管服务

河湖水域岸线有效监管率(%)

/

95.0

预期性

15

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数量(起)

0

0

预期性

16

水文化

传承发展

水文化宣传教育综合指数(%)

75.0

≥80.0

预期性

(三)规划布局

围绕总体发展目标与愿景,基于溧水区国土空间格局,根据河湖水系结构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基本特征,“十四五”期间将按照“一核、两片、六带、多点”的空间布局,因水制宜、因地制宜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建设:

“一核”:即溧水主城区和开发区,重点是促进以水兴城、以水兴业、水城融合,力争打造具有引领性的城市水务发展示范样板。健全城市防洪保护圈,实施清溪圩蓄滞洪及生态建设工程,提升开发区排涝能力;完善污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实现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提质增效;实施护城河、柘塘新河等河道综合整治,持续改善城区河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供水品质,建设溧水新水厂配套设施,新改建供水管网;深化工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完善再生水利用配套设施,强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两片”:即圩区(含石臼湖水域)和山丘区,以水系连通、生态河湖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为抓手,提升农村水务公共保障服务能力,重现“乡愁记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重点加强水系连通,推进镇村供水设施改造,完善供水格局;推进湫湖、石臼湖和新桥河灌区续建配套,提升农业用水效率;推进集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强化镇街水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完善污水提升泵站等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农村河道建设,打造红家边河、长乐河等“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示范性农村生态河道。在圩区加强石臼湖协同保护,进一步理顺圩内水系,实施团结圩、赵村门前圩等堤防消险,新改建于巷、后傅等排涝站,在考虑区域骨干河道防洪能力的基础上有序适度提升圩区排涝能力。在山丘区强化中山、方便水库入库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更新改造翻水线;强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晶桥镇仙坛等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六带”:即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天生桥河、新桥河、云鹤支河六条重点治理建设的骨干河道,是溧水水系网络的主动脉,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扎实推进水岸同治,高标准打造集防洪、排涝、供水、生态、景观、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幸福河道。重点实施新桥河、云鹤支河与天生桥河后续治理,推进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生态功能、美化水岸景观,打造美丽风景线。

“多点”:即全区星罗棋布的中小型水库、重点塘坝和村庄,发展目标是打造绿色生态明珠。主要实施小型水库堤防消险和重点塘坝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小微水体水环境提升、生态修复;继续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实施生态补偿,打造水景观与水文化综合载体;实施陈家边、詹家等219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四、主要实施内容与重点项目

(一)水灾害防控治理

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按照“消隐患、提标准、控风险、保安澜”的策略,筑牢水安全保障底线,全面提升洪涝灾害防控能力,打造安全可靠、韧性协调的水灾害防控治理体系,筑牢水安全底板。推进河湖库综合治理,全面排查防洪治涝工程薄弱环节,加快消除险工险段,有序完善圩区防洪排涝设施。强化暴雨洪涝监测监控和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积极推进洪涝风险管理,大力提升防汛应急抢险救灾现代化水平。

1.防洪治涝工程达标提标

巩固提升区域防洪治涝工程。加大骨干河湖治理力度,实施新桥河(含云鹤支河)与天生桥河综合治理工程,推进环石臼湖、一干河开发区段、主要撇洪沟、开发区章西圩等镇街堤防达标、岸坡整治,强化涵闸配套。推进非骨干河库综合整治,完成新王母塘水库、忠家塘水库等23座小型水库消险工程及10座重点塘坝综合整治,实施龙坎撇洪沟等非骨干撇洪沟堤防加固。强化区域与城市防洪排涝协调性,新建南岗河闸、蒲塘河灌排站、东岗头引水站等闸站,扩建开发区生田圩和大黄圩泵站。优化洪涝蓄排格局,实施清溪圩蓄滞洪及生态建设工程。

2.洪涝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置

强化暴雨洪涝监测预警。结合智慧水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高分卫星、激光雷达、无人机、高清视频等先进技术手段,强化河道、湖泊、水库、闸站、撇洪沟等防洪排涝工程信息和雨水灾情信息的系统监测监控能力,形成洪涝立体感知监测体系。打造涵盖全区重要河道、湖泊、水库、圩区等的暴雨洪涝预报预警系统,提高洪涝精细化和全过程预报预警能力。

提升洪涝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防汛抢险物资储备及管理,探索引入多功能挖掘机、红外无人机、动力舟桥等先进装备,提高防汛应急查险、抢险和救援的现代化水平。推进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编制洪涝风险图,完善防洪抢险预案和超标洪涝灾害应急方案,常态化开展防汛应急抢险演练。推进洪涝灾害社会化管理,加强洪涝灾害源头管控,增强人民群众防灾避险和自救意识,多部门协同探索建立洪涝灾害救助体系,提高生命线等重要基础设施自保能力。

(二)水资源节约利用

按照“空间均衡、多源互济、优质供水、高效用水”的思路,构建量质兼备、集约高效的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用水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构建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标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完善供水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提高供水保证率、改善供水品质,因地制宜推进分质供水、优水优用。

1.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大力推进重点领域节水。加强农业节水增效,2025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80。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完善湫湖、石臼湖和新桥河灌区灌排渠系及配套设施;依托白马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建设,强化农业用水计量监控,提升节水灌溉覆盖率。深化工业节水减排,推广机械制造、食品和发酵等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新技术,积极推进企业循环用水、梯级用水,推广企业节水合同管理模式,强化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积极探索设立重点企业水务经理、水管员。强化城乡生活节水降损,“十四五”期末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更新城区及集镇老旧供水管网,实施老旧小区供水设施提标改造、更新用水计量设施;普及节水器具,推进公共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和宾馆、洗浴等高耗水服务业节水减排。

提升非常规水源利用水平。以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为重点,推进***源合理配置和优水优用。实施秦源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供水管网建设,以绿化浇灌、道路清扫、工业冷却等为重点推广利用再生水,落实大唐南京热电责任有限公司冷却水优先使用再生水。“十四五”期末,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30%。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城市雨洪全过程管理,提升城镇雨水综合利用能力,规划用地面积2万㎡以上的建设项目,配套建设雨水利用系统。

大力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建成一批水肥高效利用等农业节水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低耗水、“零排放”工业节水企业,强化节水型单位、社区等节水载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节水型高校、节水型高速公路服务区创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开展“水效领跑者”行动、打造节水标杆。“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节水型企业、灌区、学校、单位、社区(小区)等各类节水型载体60家,建成2~3处特色鲜明的青少年节水宣传教育和实践体验基地,开展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2.区域供水保障能力提升

升级饮用水源地保护。巩固中山水库、方便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成果,全面推进《溧水区方便水库安全保障规划》《溧水区中山水库安全保障规划》实施,升级饮用水源地保护。优化两库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继续实施面源污染防治工程,通过“四退三还”、建设库岸生态缓冲带和河流入库口景观湿地、重点小流域生态雨水沟-撇洪沟等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打造入库生态廊道,实现两库饮用水水质稳定达到II类。

强化区域水资源调控能力。完善环石臼湖引水设施,整治环湖河网,利用新桥河、天生桥河等河道调引石臼湖水资源,完善石湫沙石线(栖凤路-石湫集镇)区域供水管网,实现石臼湖水资源对溧水东部地区有效补给。

提升农业供水保障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沟通整治渠系,修复破损淤塞渠道、完善翻水线路和抗旱泵站布局,建设和凤镇山北抗旱站翻水线。疏浚湫湖干渠,实施湫湖灌区东、西干渠续建工程,新改建灌区渠道、灌溉泵站等配套设施。

优化区域供水设施布局。撤并整合二里桥、永阳、东屏等水厂,实现水厂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推进城区、开发区及各镇街供水管网完善及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强化供水管网互联互通。精准布点、便民惠民,在医院、学校、政府对外服务窗口、公园、步行街等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继续推进直饮水设施建设。

(三)水环境治理提升

按照“消化存量、严控增量、点面结合、全域统筹”的思路,强化“小散乱”等生活污染源管控,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和污水直排,提升污水收管网集运维水平,健全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系统促进控源截污提质增效;大力推进镇街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提高城乡水体环境质量;加快农村河塘与小微水体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构建水岸同治、清洁优美的水环境治理提升体系,为高水平建设“健康溧水”提供有力支撑。

1.城乡控源截污提质增效

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源管控。多部门协同,强化城镇“小散乱”排水整治,以沿街、沿河为重点,加大对小餐饮、理发店、洗衣店等“小散乱”排水户雨污水管网私搭乱接、污水乱排直排等的排查整治监督力度。强化阳台和单位庭院排水整治,加强居民小区和单位庭院排水错混接排查整治,采取雨污分流改造或截流等措施实现老旧小区阳台污水、地下车库污水收集处理,推进公共建筑、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内部雨污水管网达标整治,对按要求完成整治的排水户发放排水许可证,强化排水许可批后监管,年度抽查率不少于20%。

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与修复。全面排查检测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功能性和结构,有计划分片区组织实施管网改造与修复,修复城区受损污水管网。加快实施开发区、东屏、永阳、洪蓝等镇街雨污分流,全面消除建成区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空白区,基本实现城区和集镇雨污分流全覆盖。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能力,探索新型污染物处理。完成秦源污水处理厂(四期)及柘塘污水处理厂扩建,启动东屏、白马、石湫和洪蓝镇街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结合片区管网规划,对进水浓度低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一厂一策”系统整治。推进污水厂绿色低碳化建设运行,安全妥善处置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污泥,积极探索污泥综合利用。加快片区雨污分流管养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化养护、规范化作业、全过程监管,提高运维能力。积极探索污水管网低水位运行和“源-厂-网-河”一体化运行维护。到2025年,全区建成18个“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

优化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按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长效运行要求,继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新建陈家边、詹家等4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对已建的215处村庄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分两批提标改造;对接户率及化粪池改造未达到100%的已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查漏补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平台建设;加快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移交至水务集团,实现第三方专业化运营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行。至2025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自然村覆盖率达到100%。

2.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河道排污口整治。加快消除污水直排口。按照源头治理为主、末端截污为辅的原则,结合片区排水管网建设,强化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防控,实施污水直排口消除工程、城区排口维修及智能化改造工程和镇街排污口整治工程。对暂不具备改造条件的排口,采取源头雨水减排、溢流口和截流井改造、调蓄及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措施,有效管控雨天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染。

加快河湖水环境全域综合治理。巩固“十三五”期间治理成果,将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向全域推进,推动河道水质、水体感官质量和滨水空间环境品质系统提升,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标,“十四五”期末全区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不低于96%。高质量推进城区和镇街河道水环境治理,实施城区护城河、陈沛河、金毕河和开发区柘塘新河、机场路撇洪沟等水环境治理提升工程,完成永阳、和凤、白马、石湫、东屏、晶桥和洪蓝等镇街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农村塘坝清淤,实施农村河塘整治,攻坚小微水体治理。“十四五”期间,以镇街管理辖区为单元,对白马、东屏、晶桥等镇街20余座小型水库实施库容恢复及生态清淤工程;完成开发区、石湫、东屏、洪蓝、和凤和晶桥等2000座农村塘坝治理。

(四)水生态保护修复

以水循环过程为纽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落实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强化水土保持防治和生态屏障建设,强化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生态美丽河湖,构建系统严格、健康良性的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

1.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强化水土流失分区分级预防和治理。以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为重点,分区、分级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丘陵岗地区重点加强水源涵养功能保护与修复,严控开发活动对生态完整性的破坏。平原圩区重点强化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维护,优化农田林渠体系、加强护坡护岸,完善灌溉渠系和排水系统。城区和集镇重点加强城镇人居生态环境维护,严格开发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十四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84k㎡,其中农田水土流失面积20.97k㎡林地水土流失面积6.16k㎡、建设用地水土流失面积31.71k㎡。到2025年,全区水土保持率不低于96.5%。

持续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打造“山清、水秀、景美”的生态小流域。“十四五”期间,实施晶桥镇仙坛、东屏街道上桥及和凤镇上坝等小流域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及生态农业建设。

严格水土保持监测监管。创新开发建设活动水土保持监管模式,强化水土保持定量动态监测,推动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健全水土保持规划、预防和治理工作监督方式,实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成果定期公告制度。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升级监测技术和装备,提升监测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2.生态河湖建设治理

强化河湖水系连通。充分发挥骨干河湖作用,科学调整涉水建筑物布局和功能,打通断头河、消除阻塞段、拓浚畅通河道,强化活水引流,盘活水网,提高湖泊、水库、塘坝、河道等各类水体连续性、流动性,形成涵盖骨干河湖-农村圩区-城区、区域大循环与局部微循环相结合的多层次水体有序流动格局。“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蒲塘河和新桥河水系连通和高铁新城活水工程。

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河湖健康评估,以流域为整体,系统推进河湖生态分类保护与修复。落实区域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强化河湖水源涵养功能。加强河湖水域及滨水空间保护修复,加强河湖岸线管控,维护和恢复河湖、湿地、坑塘等水体自然形态,营造多样化、自然化的河湖环境。综合采取封育保护、退耕还湿、生态清淤、生态缓冲带建设和生态补水等措施修复保护石臼湖、新桥河等具有重要生态区位意义的河湖。

强化河湖生态水量保障。建立健全骨干河道、重点湖库生态水量保障体系,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水量监管控制断面与保障目标,按照“一河(湖)一策”要求,制订保障实施方案。建立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监测、评价与预警机制。

加强生态美丽河湖建设。结合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强化生态惠民,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快速通道,将河湖打造成“健康溧水”的基本载体,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十四五”时期,按照“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业兴”和“一河一风韵”的要求,分类推进城乡生态美丽河道建设,将地域元素、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景观与河湖治理深度融合,构建生态美丽河湖格局。重点打造30条农村示范性生态河道,通过实施河道疏浚、水系沟通、岸坡整治、植被绿化等综合措施,恢复和提升河道生态功能与价值,重现“水乡记忆”。

(五)水务监管服务

紧扣补短板、强监管的总基调,高效能推进治水手段和能力现代化,打造规范有序、智慧先进的水务监管服务体系。坚持两手发力,深化水务行政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市场兴水机制;强化规划引领和制度建设,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数字赋能,加快智慧水务体系建设,实现涉水事务精细化、智慧化监管与服务;深入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加强水务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一流的监管服务能力和人才队伍支撑水务治理能力现代化。

1.水务机制体制改革

建立运转高效的行政治水机制。遵循水灾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监管和水文化“六位一体”和取、供、用、耗、排全过程管理理念,深化水务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完善水务管理机构设置,理顺部门业务衔接关系,建立城乡一体、上下协调、部门联动、运转高效的政府治水机制。

营造健康良性的市场兴水机制。充分运用市场赋能,推进水务公共服务市场化,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水务市场竞争机制。探索水务建设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水务发展改革渠道。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通过公共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社会资本的三位一体,构建多元互济的水务投融资格局。

创新跨界水务协同治理机制。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构建跨界区域水务协同治理机制,强化水务共建共享普惠,贡献长江大保护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溧水力量。健全溧水、高淳和安徽当涂、博望“三区一县”石臼湖联合管理委员会职能,建立健全联合监测、执法机制和区域信访协商处理制度。探索建立石臼湖水资源应急供给、防洪治涝和水生态保护协同共管新模式。

2.监管制度与规划引领

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监管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健全全区、各镇街及行业用水总量与强度双控指标体系,引导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全面实施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制度,强化节水“三同时”制度落实。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强化用水计量,提升重点用水户用水计划和定额管理水平。规范取用水秩序,加大违规违法取用水行为查处力度,实行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加强排水(排污)监管,严格排水许可,清理整顿违法排放行为。到2025年,全区水资源管理制度执行率达到95%。

升级河湖长效管护机制。深入贯彻落实河(湖)长制,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建立健全河长、湖长履职规范,完善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河湖长制监督检查和考核,强化河(湖)长制宣传培训。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优势,管好盛水的“盆”,全面加强河湖空间管控,明确管理范围、管理单位和管理要求,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建立河湖岸线资源、水域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健全河湖水域岸线监测体系和评价预警机制。护好“盆”中的水,完善“一河(湖)一策”,强化水问题系统治理。健全河湖巡查、保洁、执法等日常管理制度,落实责任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健全河湖监测监控体系,建立完善河(湖)长制信息管理系统。到2025年,河湖水域岸线有效监管率不低于95%。

完善水务工程运维管养制度。建立水务工程分类分级运维管养体系,强化建设、竣工和运维全生命周期监管能力。建立水务工程长效运维管养保障制度,提高水务工程管理养护标准。完善河湖常态化管护制度,巩固河湖库工程管理单位达标成果,全面开展省级水管单位精细化管理工作,推进省级小水库规范化建设,争创精细化管理单位。建立涉水工程全过程监管制度,持续推进水库移民后扶、结余资金项目、小水库库区扶持项目,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养制度。完善污水系统管养体系和运行调度机制,严格落实污水处理系统“片管长制”要求,规范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第三方运营管理。

完善水务规划体系。加快编制或修订水务发展战略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河湖保护利用规划、地下水保护与利用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防洪除涝规划、中小型水库及骨干河湖管理和保护规划、给水专项规划、污水专项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全域水利风景区规划等,并制订水权改革方案等,为加快推进“十四五”期间水务高质量发展提供规划指引。

3.智慧水务体系建设

构建全要素动态透彻感知网络。充分整合全区水务系统和其他部门已有成果,利用气象水文监测站、水雨情监测站、高清视频监控以及无人机、无人船和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等先进技术装备,构建天地一体化的水务基础信息监测网络。实现水文、水质、水土流失等自然类信息,河湖堤防、中小型水库、重点塘坝、灌渠、撇洪沟、闸泵等水务工程信息以及重点用水户信息的立体感知,夯实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基础。

建立全面互联高效通信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水务通信专网资源,综合运用光纤、5G、卫星互联网等组网方式,构建先进统一、大接入量、高速率、融合互联的水务高速传输通信网络,实现感知终端之间、感知终端到水务数据中心、政府与用户之间等互联互通。

强化智慧水务大数据治理。依托智慧溧水大数据中心,按照“统一模型、一数一源、共建共享、授权使用”的原则,加强水务多源数据汇聚、管理、共享、交换与服务。遵循整合已建、统筹在建、规范新建的原则,建立各类数据资源目录,汇聚海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实时与历史数据,形成标准化、高质量的水务数据库。建立“更新-验证-审核-入库”机制,保障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设智慧水务管控平台。以大数据平台为中心,以信息传输网为纽带,建立指挥中心和政务中心,实现对预测预报、方案分析、工程调度、水务监管、信息发布等业务工作的一体化支撑。在统一平台上,打造标准规范、功能齐全、先进实用的智能感知、智能仿真、智能诊断、智能预警、智能调度、智能处置、智能控制等功能体系,形成智慧水务管控应用中心,实现全区水务“一张图、一个库、一套表、一个平台”,推动管水治水智慧化和精细化。

4.发展服务能力提升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水政执法工作机制,严格执行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完善水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完善执法信息平台,严厉打击河湖“两违三乱”、生活污水乱排直排等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升级智能化执法装备,强化水行政执法业务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打造一支装备精良、人员精干、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水政监察队伍。大力开展涉水法律法规宣传,建立举报信息平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行阳光行政和文明执法。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完善水务科技创新机制,重点围绕全区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湖水生态修复、智慧水务等工作,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和示范基地,深化与国内外知名水利院校、科技企业等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加大水资源高效利用、河湖治理、智慧水务建设等领域实用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力度。

加强水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水战略,建成一支结构优、业务精、敢担当、能作为的高素质水务人才队伍,夯实水务发展的人才支撑保障。高度重视基层水务管理服务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基层水务人才队伍专业化、知识化。加大水务人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鼓励水务基层管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短期进修、网络培训等途径加强业务学习。强化水务部门的创新氛围营造,鼓励基层水务单位创新工作落实方法,将基层水务改革创新纳入考核体系。

(六)水文化传承发展

按照自然与人文并重、历史与现代辉映的基本思路,打造古今交融、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挖掘保护涉水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古代治水文明;推进水文化载体建设和多层次水文化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新时代治水文化和水生态文明意识;尊重历史文脉和景观风貌格局,打造彰显秦淮源人文和自然魅力的滨水景观。

深化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制定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溧水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划定水文化遗产保护区域,进行定级分类,设置保护点。加强水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将优秀传统水文化遗产与当代水务实践相联系,转化为服务于水务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

深化水文化宣传教育。推进水文化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提升公众水文化知识普及程度。突出青少年水文化宣传教育,推动水文化教育列入党政干部职工培训课程体系,编写中小学水文化教育读本,开设水文化课程。大力打造水文化宣传教育载体。系统整合水文化资源,建设溧水水务综合展示馆,展示溧水水城共生底蕴。建设辛庄等水情教育基地,打造2~3处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小学水文化科普教育与实践体验基地。

打造优美和谐的水景观。以湖库塘为斑块,以河流为廊道,串接城乡功能板块和节点,打造彰显历史文脉和自然风韵的水景观,形成“三区一湖,七河串珠”(即山丘区、圩区和城区,石臼湖;溧水河、一干河、二干河、三干河、天生桥河、新桥河、云鹤支河七条景观廊道;大量中小型水库、塘坝)的水景观格局。提升石臼湖、天生桥河、环山河等水利风景区品质和影响力,围绕姚家水库、赭山头水库等打造省级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实施天生桥河、方便水库和中山水库等水利风景区生态补偿项目。

五、资金投入与实施效果

(一)资金投入

1.投资匡算

规划总投资75.05亿元,其中水灾害防控治理、水资源节约利用、水环境治理提升、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务监管服务和水文化传承发展投资规模分别为10.***亿元、23.44亿元、31.49亿元、5.13亿元、3.09亿元、1.26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14.2%、32.2%、42.0%、6.8%、4.1%、1.7%。“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投资构成见表5-1。

表5-1 溧水区“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投资构成(单位:万元)

主要任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合计

水灾害防控治理

23***0

27870

19100

21700

14100

10***10

水资源节约利用

62920

77356

61176

19000

13899

234351

水环境治理提升

70200

85480

51700

40370

67160

314910

水生态保护修复

7350

17300

7270

13340

6070

51330

水务监管服务

9815

8545

4670

3870

4045

30945

水文化传承发展

2020

1840

3040

3250

2450

12600

合计

175945

218391

146956

101530

107724

750546

2.资金筹措

立足本级,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充分运用中央、省、市和区级水务投融资政策,建立“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充分发挥市场融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方筹措“十四五”水务发展建设资金,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实施。对于公益性项目,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对于供水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具有市场收益的建设项目,完善投资收益机制和政策,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方式筹集资金,广泛吸引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减轻政府建设资金负担。在建设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水务建设资金的管理,切实保障各类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和有效使用,确保项目按计划实施。

(二)实施效果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面推进水务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打造水灾害防控治理体系、水资源节约利用体系、水环境治理提升体系、水生态保护修复体系、水务监管服务体系和水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为“十四五”期间“南京南部中心、健康活力新城”建设提供高品质水安全保障。

在水灾害方面,进一步消除防洪治涝薄弱环节,提升防洪除涝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公共安全保障条件。在水资源方面,完善双源互济的安全供水格局,提升高效集约用水能力,为城乡提供更加优质的供水安全保障。在水环境方面,优化全区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河湖水环境全域治理,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水生态方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促进水生态环境稳定和良性演替。在水务监管服务方面,大幅度提升水务监管现代化、精细化水平,强化水务发展支撑保障条件。在水文化传承发展,保护和弘扬优秀水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水生态文明意识。

(三)环境影响

“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构建区域良性水循环系统,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通过科学布局水生态空间,强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完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保障河湖生态水量,修复河湖岸滨带,有利于维护水域自然形态和良好环境,长效维护河湖生命健康。推进控源截污提质增效,全域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治理,有效改善河湖水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协调。

规划实施涉及工程建设,部分工程和设施建设过程中,将占用一部分土地,改变局部地区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临时影响局部地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但影响是暂时的、可控的,且完全可通过采取合理措施减小或避免不利影响。

六、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落实

进一步完善区政府负总责,水务部门牵头、多部门及镇街协同合作的组织领导机制;充分落实河(湖)长制,将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压实工作责任;扎实抓好规划各项任务落实,强化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日常管理等的执行力。

(二)落实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治水

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水务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梳理水行政管理的权力事项,强化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水务部门的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水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水务法制意识,形成依法治水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监督约束,完善考核评估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完善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群众等多方组成的监督体系,形成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互补的监督体系。加强规划实施过程考核,制定阶段目标,完善规划中期和期末考核机制;强化考核奖惩,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双管齐下”,将规划落实情况、重点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等作为评定先进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拓宽投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

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承担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导作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和市级资金支持,落实本级专项资金。制定社会资本投资水务项目的配套政策,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发展建设。制定资金投放计划,加强资金管理,完善预决算制度,切实保证各类投资及时、足额到位,确保建设项目按计划实施。

(五)重视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

重视水务人才建设,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主动锻炼培养骨干力量,强化水务管理队伍履职能力,提升队伍管理水平和服务规范化。完善与科研单位、专业院校协作机制,针对制约全区水务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开展专题研究。鼓励科研机构、企业水务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在水务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六)加强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参与

加强宣传,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完善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通过教育培训、典型示范、主题宣传等,加大水资源、水生态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水生态文明意识,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十四五”水务改革发展良好氛围。

***:

1.溧水区“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指标与说明

2.溧水区“十四五”水务重点项目表

3.溧水区“十四五”水务发展空间布局

4.溧水区“十四五”水灾害防控治理重点工程布局

5.溧水区“十四五”水资源节约利用重点工程布局

6.溧水区“十四五”水环境治理提升重点工程布局

7.溧水区“十四五”水生态保护修复、水务监管服务和水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程布局


相关解读:《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解读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贵安新区传达学习全国全省相关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落细各项决策部署
  2. 妇联 新北区春江镇东海社区妇联青少年暑期活动结业典礼
  3.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召开全省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工作视频会议
  4. 红安县11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698亿元
  5. 弘扬尊老爱老美德
  6. 金丝带志愿者关爱红安留守儿童
  7. 红安县疾控中心送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进校园
  8. 红安县旅游名城建设指挥部研究中国第一党建小镇项目
  9. 情暖龙城翠北社区慈善慰问在行动
  10. 刘堂军主持召开县政府党组(扩大)会议
  11. 省住建厅来红安县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合作和培训活动
  12. 市发改委领导来七里坪镇检查验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13. 零星工程招标公告(奔牛镇时代路(南观路-星港大道)检测工程
  14. 太平桥村两百盏路灯齐放异彩村民休闲娱乐心悦愉快
  15. 红安县公安局开展清明缅怀公安英烈活动
  16. 市场监管局 西夏墅分局开展食盐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17. 街道领导新年慰问三里村困难党员
  18.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8-29 23:51:48
  19. 编办 区编办四紧四先加强实名管理夯实机构改革基础
  20. 贵阳市完成9月环境空气质量考核
  21. 市场监管局 新北区市管局与环球港联合推进省级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和示范店工作
  22. 印江成功签约2000吨精制茶叶加工项目
  23.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8-29 23:51:53
  24. 零星工程中标结果公示
  25. 刘堂军主持召开县政府党组主题教育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
  26. 李瑞勤来红安县调研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27. 财政局 新北区8家企业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800万元
  28. 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对礼嘉镇开展动物卫生督查工作
  29. 认真做好困难户核对确定工作
  30. 副市长王成斌一行慰问光华师生
  31. 医疗机构变更公告20190024号(常州禾田儿科诊所有限公司)
  32. 零星工程中标结果公示
  33. 乌当区实地调查走访摸清实情对症下药
  34. 红安县第二中学名师引领谋发展课题研究促提升
  35. 2019年7月19日拟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公示铭航
  36. 国土分局 新北国土储备中心落实储备地块管理责任制
  37. 红安县加快市政工程建设
  38. 麻城市来红安考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39. 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公告20190007号(新北司伟平口腔诊所)
  40. 红安县召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
  41. 水晶城慰问军属情暖人心
  42. 天宁区OTC法律事务研讨会顺利召开
  43. 街道妇联走访慰问朝阳村两***贫困妇女
  44. 红安县二程镇召开卫计工作秋季集中服务行动动员会
  45. 红安县集中收听收看全省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
  46. 郭金城突击暗访中心城区网吧运营管理情况
  47. 中标结果公示(秦岭社区新增办公用房装修)
  48. 天宁区卫生监督所入驻企业服务中心
  49. 区农业局 区级河长王宇伟第五次召开三井河综合整治工作协调会
  50. 乾盛兰庭社区开展党员组织生活会
  51. 春节元宵节期间安顺市火灾形势稳定
  52. 我国将更多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
  53. 精彩童年我行我秀常州市清凉小学七彩之声主持人大赛
  54. 西夏墅镇 西幼西夏墅中心幼儿园教师参加常州市2018快乐体操培训
  55. 刘堂军主持县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
  56. 红安县开展两会两节安全生产检查
  57. 天宁区做好红梅公园观赏鸟类防疫工作
  58. 新基础教育数学梯队教师培养专题研修活动在二实小举行
  59. 红安县人民医院举办第二届阳光肾友会
  60. 小东门桥社区参加百姓新春乐暨天宁区文明社区天天乐优秀节目展演
  61. 红安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成绩公告
  62. 家书寄乡情点滴见初心秦光远将军红色家书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63. 园区执法局全力做好国庆中秋期间城市管理工作
  64. 组织部 高新区(新北区)召开全区机关作风建设观察员聘任会议
  65. 2019年8月19日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公告(晨光)
  66. 零星工程中标结果公示(恐龙园园区主干道改造工程)
  67. 甲鱼村的致富带头人——红安上新集镇石古岭村创业能人吴建国先进事
  68. 红安县上新集镇推进精准扶贫数据清洗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69. 2012天宁区教职工乒乓球比赛成功举行
  70. 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2021年军休干部送医送药助力乡村振兴及退役军人保障法
  71. 红安县上新集镇多措并举多会合一部署落实重点工作
  72. 中标公示(新北区人防指挥中心装修改造项目)
  73. 零星工程招标公告(美丽乡村建设铺装工程
  74. 红安县太平桥镇快速拆除铁路桥墩下违建房及易燃堆积物
  75. 红安县政协机关党支部、火连畈村党支部联合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76. 天宁区率先开展租赁企业(厂中厂)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排查
  77. 编办 区纪委监委督查编办半年度纪检监察工作
  78. 纪委 区纪委到安监局开展二季度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工作督查暨解放思想大讨论调研活动
  79. 妇联 新北区春江镇百馨西苑二社区妇联举办应急救护知识专题讲座
  80. 组织部 河海街道汇丰社区开展思想大解放调研推进网格化党建落实
  81. 丹寨县多举措部署脱贫攻坚决战一个月工作
  82. 从江县三突出抓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
  83.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8-29 23:51:53
  84. 刘堂军主持召开红安县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四十八次常务会议
  85. 红安人民监督员监督评查案件质量
  86. 青龙街道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87. 七里坪镇拉练督办美丽乡村建设
  88. 红安县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
  89. 我县脱贫攻坚三个专项治理专题会议召开
  90. 朱刚主持召开云岩区批零餐饮行业工作专题会强调用真走访真了解真解决真情义的
  91. 社区党总支慰问困难党员
  92. 新魏花园青年广场及办公楼外立面改造工程招标公告
  93. 贵州省地方公派出国研修项目行前培训会顺利召开
  94. 青南宣传珍惜血汗工资远离非法集资
  95. 北环中心开展呼吸道感染预防讲座
  96. 招标公告新北区旅游标志二期工程
  97. 永佳河镇2天拆旧房25户
  98. 红安县统计局打赢征补攻坚战助力全域旅游年建设
  99.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
  100. 陈家伟来红安县调研红色家风布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