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3月14日发表  


目录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1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2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2

第二节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8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10

第一节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基本原则... 12

第三节发展目标... 13

第二篇落实重大战略部署,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17

第三章推动成德同城化发展成势见效... 18

第一节基本实现半小时通勤圈... 18

第二节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共兴... 20

第三节推进生态环境共治共保... 22

第四节共筑高品质都市生活圈... 23

第五节打造成德同城先行示范区... 25

第四章打造支撑国内大循环经济腹地重要承载地... 27

第一节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27

第二节完善城乡消费网络... 28

第三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28

第四节持续提升投资实效... 29

第五章提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 29

第一节建设成都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运筹中心功能配套区... 29

第二节建设成都国际物流枢纽的功能协作区... 30

第三节建设成都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延伸区... 31

第四节建设开放平台载体的功能联动区... 31

第五节强化国际经贸交流合作... 32

第三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3

第六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3

第一节构筑一带两翼格局... 33

第二节突出发展五大产业集群... 34

第三节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39

第四节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 41

第七章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43

第一节推进两区三地一枢纽建设... 44

第二节加速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 44

第三节推进成长型服务业做大做强... 47

第四节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发展... 51

第八章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52

第一节建设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 52

第二节构建“25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53

第三节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54

第四节发展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57

第四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58

第九章建强科技创新体系... 58

第一节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58

第二节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59

第三节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60

第四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60

第五节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 61

第十章加强创新人才引育... 62

第一节强化创新人才招引... 62

第二节加快创新人才培育... 63

第三节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63

第四节优化聚才留才生态... ***

第十一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65

第一节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65

第二节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66

第三节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66

第四节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67

第五节加快农业农村改革... 67

第六节争创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68

第五篇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努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69

第十二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69

第一节优化主体功能区空间分区... 70

第二节构建大德阳发展格局... 71

第十三章推动中心城市加速突破... 73

第一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73

第二节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74

第三节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76

第四节强化城市精细管理... 78

第十四章推进县域经济再创辉煌... 79

第一节重塑县域经济地理新版图... 79

第二节推动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 80

第三节加快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 81

第十五章加快推进大美乡村建设... 82

第一节打造美丽新村升级版... 83

第二节推进人居环境大提升... 83

第三节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84

第四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85

第六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88

第十六章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88

第一节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88

第二节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演进升级... 90

第十七章完善外联内畅交通体系... 91

第一节完善市域路网体系... 91

第二节加快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92

第三节提高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93

第十八章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95

第一节优化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95

第二节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95

第三节全面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工作... 96

第四节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97

第十九章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98

第一节提高配电网运行可靠性... 98

第二节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 98

第三节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99

第七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100

第二十章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100

第一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100

第二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101

第三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 101

第二十一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02

第一节普惠优质发展学前教育... 102

第二节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 103

第三节建设西部职业教育高地... 103

第四节推进高等教育上新台阶... 104

第五节积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104

第六节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 105

第二十二章深化健康德阳建设... 106

第一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07

第二节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 107

第三节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09

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09

第五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110

第二十三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11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11

第二节优化社会救助制度... 112

第三节大力发展社会福利... 112

第四节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113

第五节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113

第六节加强退役军人服务... 113

第二十四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114

第一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115

第二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115

第三节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116

第四节形成青年发展格局... 116

第五节推进婚俗殡葬改革... 117

第八篇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提升德阳文化软实力.... 118

第二十五章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118

第一节优化产业布局... 118

第二节完善产品体系... 120

第三节做强三星堆品牌... 120

第四节推进产业融合... 121

第五节强化品牌塑造... 121

第六节加强营销推广... 122

第二十六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123

第一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3

第二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 124

第三节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124

第二十七章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125

第一节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125

第二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126

第九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27

第二十八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27

第一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127

第二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128

第三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128

第四节全面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129

第五节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129

第二十九章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131

第一节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131

第二节强化生态系统保护... 131

第三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32

第三十章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133

第一节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133

第二节推进节能减排降耗... 134

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34

第四节引导绿色低碳生活... 135

第十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35

第三十一章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135

第一节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136

第二节强化基层治理科技支撑... 136

第三十二章深化依法治市实践... 137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37

第二节完善地方立法体系... 137

第三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138

第四节深化司法公正改革... 138

第五节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139

第三十三章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139

第一节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140

第二节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40

第三节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141

第四节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141

第三十四章推进平安德阳建设... 143

第一节优化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143

第二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43

第三节防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144

第四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145

第十一篇凝聚发展强大合力,统筹推动规划纲要落地见效.... 146

第三十五章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46

第三十六章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147

第一节强化发展规划统领作用... 147

第二节加强规划衔接... 147

第三十七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148

第一节加强规划目标考核... 148

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 148

 


 

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纲要

 

《德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和《中共德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积极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任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充分把握新时代发展基础和面临环境的深刻变化,精准研判未来五年战略机遇与主要挑战,是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第一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十三五时期,是德阳践行新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定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大政方针,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德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谱写了德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崭新篇章。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中江主战场,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累计完成8.14万户17.94万贫困人口脱贫,如期全面完成减贫任务。全面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按照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总体要求,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红利,十三五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23312918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收入稳步提升。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回头看”“回头帮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探索建立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取得实效。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跨过两千亿大关,2020年达2404.1亿元,是2015年的1.58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圆满完成。经济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32.1亿元,是2015年的1.49倍。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日益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2.4%8.8%。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特色发展,中江、什邡分别入选2018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进步县,绵竹入选全国首批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旌阳、广汉分别入选四川全国强区强县培育名单。城镇化质量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

成德同城突破发展。同城化发展蓝图基本绘就,《成都都市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规划(2020—2025年)》《成德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成德工业同城化发展规划(2019—2022年)》《成德同城化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带规划》编制完成。综合交通体系全面融合,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德阳段)加快建设,成都经广汉至德阳市域(郊)铁路(S11线)、G5成绵高速扩容线有序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成德动车公交化运营,主城区、广汉至成都地铁 3号线、什邡至成都地铁5号线摆渡车及广汉青白江、什邡彭州2条成德接壤地区城际公交均已开通,成德公交一卡通全面推行,双流机场全省首个城市候机楼在德阳投入运营。边界毗邻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广汉青白江、什邡彭州、中江金堂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制定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并强力推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与成都国际铁路港一体化运营加速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展现新气象,实现医保异地就医购药即时结算、户籍网上迁移一站式办结,20余家医疗机构与成都优质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成都外国语学校德阳校区一期建成投用。

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3.4:51.8:34.8调整为2020年的11.3:46.9:41.8。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省第二位。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不断突破,一批自主研制的国之重器相继问世,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持续涌现,国内首台自主研发F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顺利实现满负荷运行,10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顺利下线,100千瓦飞轮储能装置成功投入商业化应用,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名片更加响亮。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占比提高5.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德阳省级广告创意产业园建成运营,广汉北新国际冷链物流、四川国际医药健康城投入使用;旅游业发展增量提质,十三五全市旅游总收入1593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实现翻番,新增国家A级旅游景区13个,绵竹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什邡晒烟地理标识成功注册。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单产持续保持全省第一,五大优势产业总面积达139.4万亩,品牌农业建设成效显著,蜀道获全省优质品牌,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74个,广汉获批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体制机制活力加速释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扎实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三书模式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市;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零成本、一日办等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国企改革稳步实施,成立德阳发展集团。开放发展成效显著,开放通道建设全面提速,开放平台能级实现跃升,开放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国际铁路物流港建设提速见效,陆海新通道进一步畅通,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四川装备制造国际博览会常态化举办,累计到位市外资金3781.2亿元,世界“500企业落户数量居全省第二。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大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成投用。对外交通体系更加完善,成兰铁路德阳段、绵茂公路顺利推进,德遂高速开工建设。内部交通网络衔接更加顺畅,德什、德罗、德中干道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到城市组团“30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提速,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2300公里。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八角水库全面竣工,华强沟水库达到蓄水条件,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卓有成效,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电力建设扶贫工作圆满收官。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8%9.1%,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内。教育事业稳步提升,新(改)建中小学、幼儿园157所,新增学位4.4万个,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普通高中本科上线率达60.9%,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双高计划,西南财大天府学院罗江校区、德阳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等建成招生。全民健康深入推进,新增三级医疗机构6家,城乡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县域内就诊率居全省首位,罗江医共体模式成为全省经验,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标准居全省前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1个、全国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1个,创评一级文化馆6个、一级图书馆2个、三级博物馆1个。

生态建设亮点纷呈。扎实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德阳行动,打好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蓝天碧水明显增多,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25.2%PM2.5浓度较基准年下降21.7%。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全市7个国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西郊水厂人民渠饮用水水源地和西郊水厂地下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全面整改完成,成功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有力,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108.9%,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验收,三年考评总体优秀。生态保护工作持续加强,划定德阳城区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完成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勘界定标,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

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全面依法治市取得重大进展,地方立法开局良好,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顺利实施,扫黑除恶、禁毒防艾专项斗争有力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突发事件妥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十三五末与十二五末相比,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由389起、153人下降至60起、54人,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清廉德阳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第二节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省多重战略机遇在我市交汇叠加,多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同时,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必须积极应对。

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正发生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定向好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今后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既肩负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又面临多重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重大机遇,发展的战略动能将更加强劲、战略位势将更加凸显、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

战略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德阳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等多重国省重大战略在我市交汇叠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四川人口大省、市场腹地、开放门户、战略要地的优势进一步彰显,有利于我市抢抓国家重大生产力优化布局、市场预期向好的机遇,进一步夯实产业支撑、增强发展韧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国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德阳在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双城经济圈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我市在更高平台更大范围内登高望远、借势发展,重塑竞争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一批传统优势企业加快数字赋能智能改造,一批新兴企业抢占先机蓬勃发展,带来经济地理的重塑、创新版图的重构、企业布局的优化,有利于我市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优质资源,提升动能、跨越发展。我市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释放大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利于我市从供需两端发力,优化城乡格局,增强内生动力,保持发展势能。

主要挑战。面临外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双重压力。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呈现趋势性放缓,外需相对收缩,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解决,产业结构偏重,产业规模偏小,新兴产业偏弱,创新资源不足,集群发展不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建设欠账较多,开放程度不高,城市吸引集聚优势资源的能力不够,与人民群众期盼有较大差距;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干部路径依赖、惰性思维、担当不足、能力不够的问题较为突出,党委政府自身建设还需持续加强。

第二章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德阳发展难题,厚植德阳发展优势,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和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强化党建保障、法治保障,突出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美丽德阳建设、幸福德阳建设、清廉德阳建设工程,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示范区,做优做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德阳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行动指南。坚定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源泉。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切实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把树立系统观念作为重要方法。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高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质量和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分量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二三产业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同城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成德同城化框架初步形成,半小时通勤圈基本实现,与成眉资之间的城市功能更加协调、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圈更加完善、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对成都都市圈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

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沿天府大道北延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线优化经济和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向南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天府旌城公园城市样板区、天府数谷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和城市更新成势见效,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带动力和城市活力显著增强,罗江、广汉、什邡、绵竹功能组团与中心城区相向发展,2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大德阳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中江市域副中心人口和经济集聚成效显著。

全面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建成四川内陆开放门户枢纽的重要功能区和特定商品进出口区域性集散分拨中心,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突破,三类“500企业落户数量大幅增长,朋友圈持续扩大,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投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大气包容、创新实干、时尚精致的新时代城市精神更加昂扬,城市文化创造力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美丽德阳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大规模国土绿化取得明显成效,全域公园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城乡环境更加优质宜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PM2.5浓度持续下降。

民生福祉改善达到新水平。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更加安心安逸。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地方立法积极稳妥推进,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更高水平的法治德阳平安德阳建设扎实推进,一核五治现代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德阳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

2025

年均

增长

指标

属性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5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7.5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5

(预计)

65

2个百分点

预期性

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与经济增长态势基本一致

预期性

5.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9.9

42

预期性

创新驱动

6.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3

预期性

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92019

高于全国

预期性

8.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以省上确定的为准

预期性

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

7.1

预期性

11.城镇调查失业率(%

5.5

<5.5

<5.5

预期性

1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2

12.8

约束性

13.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73

2.87

预期性

1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预期性

15.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3

5

预期性

16.人均预期寿命(岁)

78

78.5

预期性

绿色生态

1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约束性

19.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0.6

完成省考核目标

约束性

2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100

约束性

21.森林覆盖率(%

25.2

>25.2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2.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196

196

约束性

23.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亿吨标准煤)

0.032

0.038

约束性

注:加*数据为预估数,后期可能调整。

远景目标。展望二三五年,德阳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市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建成科技强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更高水平的制造强市、数字强市。成德同城化格局全面形成,实现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公共服务同享。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德阳建设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市。美丽德阳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交通强市,更高水平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新优势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德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篇落实重大战略部署,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决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成德同城化,在主动服务大战略、参与大市场、融入双循环中做强功能板块,提升发展能级。

第三章推动成德同城化发展成势见效

全方位对标成都、学习成都、融入成都,构建“91313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协同成都北改,构筑成都都市圈北部增长极。

第一节基本实现半小时通勤圈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以构建“58轨道网络为目标,加快融入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市域(郊)铁路S11线、成都外环铁路(德阳段)建设。探索利用不同轨道交通制式对接成都地铁网络,积极谋划、适时开展市域(郊)铁路S10S12S2支线、S1延伸线前期工作。加强向上衔接汇报,加快成兰铁路建设进度,积极推进成都至三台城际铁路、西成第二高铁、山地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研究。加快推动都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同城同网,构建多层次多制式轨道交通网络。探索成都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全面融入高速客专网,实现所有区(市、县)通高铁。

畅通都市圈路网体系“913成德高速快速骨架路网建设为抓手,推动都市圈交通由直连直通升级为互联互通。加快成都经济区环线、成绵扩容线、德阳绕城高速、德遂高速及成南扩容线等高速规划建设,推进德阳至天府国际机场、彭广青淮、货运大道、金简仁北延线等通道规划建设。实施成德间断头路打通和瓶颈路拓宽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县城、重点镇、特色旅游乡村至都市圈骨干路网连接线。

促进公共交通同城化完善都市圈交通运营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优化交界区域公交线网,加快构建统一的交通管理服务系统。加密城际间高铁(动车)频次,推进德阳站扩能改造工程、德阳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德阳动车运用所等前期工作,探索研究动车月票制。探索建立跨市高速公路运营补偿和结算机制,新开行一批跨市域公交线路。搭建都市圈公交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进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全面应用。

专栏成德同城化交通设施联通重点项目

轨道交通。加快成都外环城际铁路(德阳段),成德市域(郊)铁路(S11 线)建设,加快市域(郊)铁路      S2 线、成都市域(郊)铁路 S10 线(地铁3号线延伸)广汉段前期工作,规划研究S2延伸线工程、S11 延伸线工程、S12 线工程、S1 延伸线工程(中江段),加密成绵乐客运专线班次。

高速快速公路。加快成都经济区环线、成绵扩容线、德阳绕城高速及成南扩容线等高速规划建设,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德阳至天府国际机场、彭广青淮、货运大道、金简仁北延线等通道规划建设,实施成德断头路打通和瓶颈路拓宽工程。

公共交通服务。研究大铁公交化运营工程,跨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结算和信息共享工程,一卡通覆盖模式种类推广工程。

第二节推进产业发展协同共兴

共筑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培育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制造”“头部+配套等模式,加快共建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聚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绿色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共建支柱型产业生态圈,围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绿色食品和医药健康,积极开展项目协作。协同打造高质量产业功能区,重点推进成德共建凯州合作示范园区。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发展联盟和行业协会,鼓励在蓉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配套项目向德阳转移发展。

共创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以成都国际铁路港与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为核心,以一港两区模式为带动,共建成都国际铁路港大港区,打造世界一流的东蓉欧国际铁路门户枢纽、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强化物流分工协作,推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重点发展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城市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业。推动两地海关互认、既有口岸功能共享,共创国家开放口岸。推动开行国际班列,促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建设中欧班列(成都)德阳基地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基地。以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为载体,推进与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制度对接、平台融通、产业互动。

共建乡村振兴示范走廊。瞄准都市圈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突出蜀乡风韵、大美田园、山水乡旅特色,共同培育集农产品采摘、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商务活动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区。以成德主要交通干道沿线乡村为重点,联动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一体化经营模式,打造成德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协同推进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建设,推动两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主体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农业品牌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天府源”“蜀道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

专栏3成德同城化高质量产业生态圈

航空航天制造产业生态圈。依托成都航空研发和总装优势,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什邡经开区等载体,强化动力装备生产、研发和制造能力。

轨道交通制造产业生态圈。依托成都轨道交通国家级实验室、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德阳经开区、什邡经开区等载体,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专用配套设备制造。

绿色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产业生态圈。依托简州、德阳经开区、罗江经开区、凯州等载体,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依托淮州、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凯州等载体,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工业智能研发和制造,强化关键技术创新等。

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依托成都电子产业功能区、天府旌城、中江高新区、凯州、天府数谷等载体,借助成都电子信息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与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匹配的电子产品。

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依托成都先进材料优势,以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德阳高新区、罗江经开区、德阿产业园等载体,重点发展石墨烯、无机非金属、高性能树脂和高端金属材料。

现代物流产业生态圈。依托青白江国际铁路港、成都国际商贸城、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等共建现代物流和商贸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国际物流配套、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等。

现代商贸产业生态圈。推进商业贸易创新转型发展,推动中心城区分片区和各县域商业中心打造特色商圈、城市活力区。打造一批商旅文融合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周末特色消费区,深化供应链创新应用,规划建设一批生产资料、工业品、农副产品等区域性贸易中心。

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依托彭州、什邡、绵竹、中江等地现代农业园区,推动成德在酒类、烟草、休闲食品等领域加强合作。

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依托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和德阳高新区、什邡经开区、绵竹高新区,共建全国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医疗服务健康首选地和国际医药供应链枢纽核心。

第三节推进生态环境共治共保

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交界地区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试点,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协同加强产业门类管控、污水排放治理和出水水质监测等,抓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涉磷污染治理。协同加强土壤污染联防联治,共同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共建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平台,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协同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实施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行动,协同修复龙门山生态、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积极推动沱江、凯江等流域岸线修复。协同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对保护地区通过资金补助、项目合作、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加快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风景名胜区等生态空间共保,共同打造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带。

专栏4成德同城化环境污染联防联治重点项目

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青白江、湔江(鸭子河)等跨(共)界水体综合整治工程。

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成德交界地区散乱污企业整治工程、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工程,建设移动源排放监管平台。

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沱江流域优质耕(园)地保护和地力培肥工程、成德跨界地区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推进耕地安全利用工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及边界划定、成德拟回收或变更用途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工程。

环境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成德数智环境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成德区域土壤污染预警预报信息系统。

第四节共筑高品质都市生活圈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积极推进成德校际结对,推进成都优质中小学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等方式在德阳跨区域合作办学,加快青广教育城建设。发展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推动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德阳推广应用。协同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建共享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在蓉高校到德阳设立产业学院、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园区,共建优质学科实验室。

深化医疗健康同城合作。推动德阳各级医疗机构与在蓉三甲优质医疗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完善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德阳基层延伸。加快完善成德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实现成德公立医院电子健康卡就诊一卡通、二级及以上同级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健全成德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强化检测检验、实验研究、重症救治、紧急医学救援等合作,构建现代化防控救治体系。

推进社会保障无缝对接。依托全省统一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实现成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建立工伤保险和劳动能力鉴定合作服务机制。加快扩大异地就医购药即时结算医药机构覆盖面,持续扩大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覆盖面,推动成德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推动成德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流程和标准统一。合作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康复中心、医养共同体,探索实行养老床位补贴异地结算。共建儿童福利、残疾人康复等设施。

共建成德智慧都市圈。做好成德智慧都市圈顶层设计,共同编制智慧都市圈规划,实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同质建设,共同制订智慧都市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应用和发展。推进智慧城市服务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同城通办、政务服务协同联动。推进数据资源开放整合,加强元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共建一体化营商环境。加强城市门户服务平台共享共用,推动成德两地间平台相互接入,实现成德市民共享同城服务便利,不断增强广大市民同城化获得感。

专栏成德同城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点项目

优质教育同城共享。组建成德各阶段教育发展联盟,共同搭建师资培养、智慧教育、职业教育、实践基地等平台,促进成德各类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教研科研、教学设施和学校治理等领域共建共享。

医疗健康同城合作。推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与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共建***、呼吸、心血管、脑血管等专科联盟。

社会保障同城对接。推动实现社保待遇领取资格异地联网认证、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和失业保险年限互认,构建统一的医保信息结算系统,实现成德定点医药机构双定互认,合作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体、康复中心、医养共同体等机构。

智慧都市圈同城共建。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同城同质发展,加快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智慧城市服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强化公共服务同城通办,打通成德同城化发展的信息大动脉

第五节打造成德同城先行示范

广汉青白江。依托金青新大港区建设,强化临港物流、装备制造、金融商贸等功能,共同打造开放经济高地。推动交通网络共建,加快建设铁路临港产业协作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强化专业化物流枢纽功能。整合两地旅游资源,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共设旅游巴士、共享旅客资源。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理顺跨市灌区和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共建青白江、湔江、马牧河等生态廊道,打造凤凰湖三星湖公园城市示范区。

中江金堂。以凯州和淮州为核心,深入对接龙泉山东侧现代产业走廊,打造跨龙泉山发展、对接成渝相向发展的智造引擎。以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为主导,推动两地产业成链互补发展,协同共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共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合作,共建生猪、食用菌菜篮子基地。共同打造龙泉山森林公园,推动建设世界级城市绿心。整合中江芍药谷、石林谷和金堂花田广兴芍药园等旅游资源,协同打造都市近郊乡村文化旅游带。完善两地骨干路网,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开行中江金堂市域公交。

什邡彭州。加强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等全方位合作,打造交界地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强化交通设施对接,推动龙门山轨道旅游环线、山地公路旅游环线及低空旅游路线共建共享。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协同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西部农产品生产交易物流中心。以蔬菜、川芎、食用菌为主,规划建设天府中药城天府蔬香联动发展区。发展中高山生态旅游康养、沿山赏花休闲观光等,打造龙门山生态旅游康养联动发展区。

第四章打造支撑国内大循环经济腹地重要承载地

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打造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和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激活民间投资,加快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第一节提升供给体系质量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加强质量监管,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做优产业品牌,大力发展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和品牌服务,积极传承振兴老字号品牌,全面增强德阳企业和德阳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坚持以5G全面商用为契机,捕捉大数据消费新需求,提升个性化、定制化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适度体验消费需求的流通业态,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高端供给高效到达。促进消费转型升级,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增强品质消费供给水平,建设城市中央活力区和特色领域、特定群体集中体验消费区。

第二节完善城乡消费网络

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打造一站式综合消费平台,加快建设便民消费服务中心,引导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县城、重点镇等设立连锁网点。完善城乡消费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城乡融合产销对接的农业大市场,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加快区域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建设。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拓宽绿色、生态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扩大鲜活农产品消费。

第三节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做强产业功能区,承接产业转移,做大产业规模,建设产业高地,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国西部重要的人口经济集中承载地。坚持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评价机制。健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增长机制,缩小城乡、县域收入差距。加强消费领域诚信建设,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构建消费环境的测评体系,打造优良消费环境。

第四节持续提升投资实效

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发优势,突出两新一重,推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聚焦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新兴领域,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大力推进PPP模式、混合所有制形式,鼓励政府投资与社会资本合作,运用信托基金等方式规范有序盘活存量优质资产。

第五章提升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力

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精准对接国家开放战略,依托成都国际要素集聚运筹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国际交往中心等重大功能建设,加快拓展立体战略通道,搭建高效、柔性、低成本的运输网络,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全面提升对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能力,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支撑地。

第一节建设成都国际高端要素集聚运筹中心功能配套区

以产业生态圈引领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深化产业协同、产贸结合,推进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吸引先进要素资源集聚。集中资源培育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吸引行业领军企业、平台企业加快集聚成群,协同提升对全球高端要素集成运筹能力。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载体,为成都优质资源集聚转化提供应用场景,提升德阳在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集聚配置功能。

第二节建设成都国际物流枢纽的功能协作区

推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共同拓展境内、境外枢纽,共建共享海外仓、境外运控及分拨中心,共同构建和完善对外物流与贸易双向大通道。积极发展铁海多式联运,稳定运行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成都-钦州)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德阳经钦州至东南亚国际定制班列。探索推进青白江现有口岸功能向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延伸,共同打造国际铁路物流港基础设施与技术装备高能级硬核载体平台。推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与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平台公司协同运营管理,逐步形成共同的投建管运四位一体建设发展模式。强化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以供应链强链、补链、增链为招商主线,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共同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市场区域进行招商引资。

第三节建设成都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延伸区

高标准建设一批会展、赛事、文旅服务设施,打造文化、川菜、民宿、健康等特色消费品牌,提升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四川装备制造国际博览会等活动影响力。深度挖掘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年画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大力开展以三星堆、巴蜀文化为依托的国际性大型节会活动,成为重大国际交流活动的重要承办地和入境人员的优质生活体验地。

第四节建设开放平台载体的功能联动区

加快建成德阳综合保税区、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特定商品进口口岸,强化与成都区港联动、区区联动,与成都共同打造通关环境优、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内陆开放口岸。积极开展德阳成都自贸区协同发展试点,推进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德阳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争取纳入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全面融入双流国际机场等对外开放口岸运行,协同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造国家门户铁路货运枢纽,推进跨部门、跨区域的通关一体化协作。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关合作,探索国际通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国际(地区)合作园区,推进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德阳产业园等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外合作平台,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市。

第五节强化国际经贸交流合作

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鼓励国机重装、东汽、东电、宏华等龙头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加强与东南亚、中亚、中东欧等重点区域经贸交流合作,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分销中心、研发中心及展示中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支持重点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项目,带动德阳产品和技术出口、劳务和服务输出。推动企业通过境外上市融通资金。

实施招大引强引优工程。紧盯三类“500企业,全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构建大招商网络,推进龙头企业强链、节点企业补链、配套企业延链,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完善重大项目统筹流转机制,优化项目准入评审、***促进、督察考核等重大机制,促进项目签约落地。

提升对外贸易能级水平。健全外经贸综合服务以及境外市场营销体系,充分运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巩固钛白粉、机电产品、石油钻采设备等优势产品出口。持续开展万企出国门”“千企行丝路系列经贸促进活动。鼓励经贸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企业联盟,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强国际物流基地、海外仓等建设。

第三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六章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壮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积极创建国家重大装备创新中心,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打造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制造强市。

第一节构筑一带两翼格局

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环境容量等条件,突出产业带、集聚区的引领辐射作用,构筑一带两翼工业总体空间结构。核心产业集聚带,以天府大道北延线、G5京昆高速为纽带,南接成都、北连绵阳,串起广汉、旌阳、罗江三个区(市)的产业带,以德阳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德阳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物流港临港制造产业功能区、天府数谷数字经济产业功能区、罗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广汉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天府旌城总部经济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通用航空、临港制造、数字经济、先进材料、电商物流,大力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等产业。东部产业集聚区,成绵高速(G5)产业带以东的产业功能区,以中江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凯州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重点发展医药食品、装备制造等产业。西部产业集聚区,成绵高速(G5)产业带以西的产业功能区,以什邡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绵竹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德阳-阿坝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为载体,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医药食品、先进材料等产业。

第二节突出发展五大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抢抓成渝地区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机遇,发挥德阳装备制造产业的研发制造优势,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产业能级,加快建设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科技含量高的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万亿级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市场导向提升价值链、以核心技术发展创新链,做优发电装备、冶金装备、石化装备等传统领域,做强通用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等特色领域,加快培育网联汽车、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储能装备、节能环保等细分产业。推动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攻关及应用推广协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运用,增强产业配套、延链、补链发展能力。发挥整机制造带动引领作用,支持国机重装、东电、东汽等龙头企业产品高端化发展,积极招引一批高能级、功能型、复合型企业总部和牵引性重大项目。推动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集成转变,支持整机企业向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运维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形成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服务、运维等各个环节的全产业链,促进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通用航空产业。以建设国际领先的航空教育培训基地、国内领先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国内一流航空应急救援示范基地、西部最大航展与体验基地为统揽,突出建链、扩链、强链,重点发展航空材料、航空零部件、运营服务、通航体验、配套服务等领域,壮大国家级德阳通用航空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依托什邡通用机场建设和天域航通企业,强化无人机整机研制运营,推动大中型飞机航空结构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飞机系统件研制和产业化运用,探索发展轻、小型通用飞机生产组装。大力发展航空服务,围绕空管与地面支持系统配套、维修保障、改装拆解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整机保养、零部件维修等龙头企业。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科研院所、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以及县县飞通用航空运营网络等资源,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

医药食品产业。按照大产业、小切口理念,深耕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及设备、现代中药、功能性化妆品、药用原辅料等细分行业,加强原研药、首仿药、新型制剂研发,积极开发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的现代创新中药,发展壮大医药健康产业。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医药生产车间,探索建立专业生物医药合同研发生产服务(CDMO)基地和合同委托加工(CMO)基地。积极发展疾病诊疗、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的治疗设备、穿戴设备、移动医疗设备、家庭健康产品等智慧医疗产品,不断延伸医药产品上下游产业链。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提升烟草、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领域竞争力,培育功能性和养生保健食品、动物食品、中央厨房等新兴领域,延伸发展检测检验、批发零售、品牌营销等环节,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壮大逢春”“蜀中”“剑南春”“长城雪茄”“蓝剑饮品老字号企业,打造一批名优特产品。

先进材料产业。精准把握材料产业发展趋势,加强产品推广应用和市场拓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主动融入成渝产业生态圈,打造西部具有较强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围绕先进功能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推进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升级换代,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锂电池材料、石墨烯材料,推动新材料规模化应用,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延伸锂电池材料产业链,加快发展三元锂正极材料,补齐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和电解液等环节。拓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空间,依托川纤集团等国内领先的连续玄武岩纤维制造技术,建成全球最大的玄武岩纤维原丝生产基地,探索节能环保、轨道交通、汽车工业等新应用场景。鼓励新材料龙头企业牵头,共建研发创新平台、测试评价平台,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建各类研发机构,开展卡脖子材料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

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坚持把数字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打造四川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先行区、千亿级产业集群、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建立西部数字经济重镇。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电子竞技、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引进新型电子元器件、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培育壮大电子元器件、配套零部件和终端产品等电子信息产品。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丰富数字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数字场景开发与应用,编制数字经济机会清单,积极发展数字文创,优化数字媒体、数字出版、3D动漫等数字内容供给产业,建设全国一流的“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积极布局区块链产业,推动区块链与金融、物流、医疗、能源等行业深度融合,创建区块链产业发展示范区。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等环节数字化改造,创建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培育网络体验、智能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实施万家企业上云计划,推动智能物流、数字金融等领域创新发展。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效能。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数谷,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功能区。建立数据流通制度规范,保障数据安全,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专栏6       德阳市产业集群发展导向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做优发电装备、冶金装备、石化装备等传统领域,做强通用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等特色领域,加快培育网联汽车、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储能装备、整车制造、节能环保等细分产业。做大做强整机制造、做优材料及零部件配套,力争到2025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500亿元。

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延伸发展航空材料、通航体验等,推动大中型飞机航空结构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飞机系统件、通航航电系统的研制和产业化,补齐无人机整机、通航运营服务等产业短板,力争到2025年,通用航空产业集群规模达到500亿元。

医药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防护用品、医疗器械及设备、现代中药、功能性化妆品、药用原辅料等细分行业,加强原研药、首仿药、新型制剂研发;提升烟草、白酒、饮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领域竞争力,培育发展功能性和养生保健食品、动物食品、中央厨房等新兴领域,力争到2025年,医药食品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0亿元。

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功能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推进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锂电池材料,前沿布局石墨烯材料,推动新材料规模化应用,力争到2025年,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0亿元。

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配套零部件和终端产品等基础层,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等平台层,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等应用层,力争到2025年,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000亿元。

第三节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

加快产业发展高端化。实施存量中找增量攻坚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强化新技术开发和先进技术应用,集聚一批研发、技术人才,提高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含量。围绕产业链建设,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引导高资本进入、高研发投入,开展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核心材料、核心元器件和核心设备供给能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的大企业、大集团,提高对产业链掌控能力。建立产业链缺失环节补链清单,开展重点细分领域和产业链、供应链招商。鼓励小微企业上规入统,催生一批行业小巨人,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

推进产业制造智能化。坚持大小两端企业协同发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工程,推进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开展龙头企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构建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MES)、供应链管理(SC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支持更新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部署应用低成本、模块化、易使用、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稳步推进生产设备、制造单元的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聚焦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推进装备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和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化。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推进绿色产业功能区建设,对全市产业功能区进行生态化、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完善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高高耗能行业入园门槛。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针对燃气轮机、内燃机、电机等大型成套设备开展再制造工程,推进再制造产品认定。建立健全企业绿色创新体制,推进绿色产品设计和绿色工艺、绿色材料应用,提高企业绿色发展能力。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和亮点工程。

促进制造业态服务化。顺应制造业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主辅分离,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资源富集制造企业面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推动服务化模式创新,打造共享生产平台。鼓励制造企业发展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增值等新业务,配套发展互联网金融、管理咨询、服务外包、检验检测等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加服务要素投入和产出比重。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基础的制造企业,集中整合资源优势,开展设施建设、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专业维修等领域总集成总承包,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企业。

专栏德阳市产业发展质量提升工程

产业制造智能化。实施企业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工程,推进互联网+制造”“人工智能+制造工程,推进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到2025年,全市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80家。

产业绿色循环化。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工程,实施全市园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工程,建设绿色产业功能区,开展循环型工业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制造业再制造工程示范。

第四节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

优化产业功能区发展格局。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创业,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承载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要素保障,科学规划产业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设施,加快创新发展、集约发展、专业发展、绿色发展,打造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功能区。力争到2025年,建成千亿产业功能区2个以上,逐步形成综合竞争力强、梯次合理的产业功能区发展新格局。

推进产业功能区提档升级。有序推进产业功能区主次干道、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路网、水网、电网、气网等多网同织,推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智能交通、智能照明、安防控制、环境监控等智能系统,建设一批智慧园区。强化标准厂房、人才公寓、专业仓储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引进培育研发设计、战略投资、商务咨询、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全面提升服务企业发展能力。加快产业功能区扩区调位和升级改造,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鼓励省级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大力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科学布局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等生活服务设施,引进培育大型商业综合体,完善便民服务体系。

专栏德阳市12大产业功能区发展导向

德阳经开区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应急装备、航空装备、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支持新材料(含新建筑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推广工业机器人制造及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等新业态新模式。

德阳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以通用航空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通航研发运营、通航维修服务、航空教育培训、航空航天体验等环节。

物流港临港制造产业功能区。以临港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冷链物流、跨境电商、加工贸易。

天府数谷数字经济产业功能区。以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软件。

罗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以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环节。以川纤集团为龙头,加快推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形成集群规模优势。

广汉电商物流产业功能区。以电商物流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贸易等环节。

天府旌城总部经济产业功能区。以总部经济等都市工业为主,重点发展企业总部、研发创新、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环节,支持高端要素资源集聚。

中江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以医药食品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和中医药衍生品、生物提取物、农产品深加工、休闲食品等环节。

凯州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智能零部件组件制造,以及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冶金装备等整机制造。主动融入成都东进战略,依托成都东部新区协同区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优势突出、区域显示度高的智能制造装备生产基地。

什邡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以通用航空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航空材料与零部件制造、无人机等通用航空器研发制造试飞、通航运营。

绵竹医药食品产业功能区。以医药食品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品、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以及优质白酒等食品饮料。

德阳-阿坝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以先进材料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三元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材料和电解液等锂电材料,以及相关新能源材料。

第七章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

聚焦主导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坚持优结构、增主体、强供给、提质效,大力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4+6”现代服务业体系。

第一节推进两区三地一枢纽建设

坚持互动融合、集群集聚、高端引领的思路,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依托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龙门山、龙泉山生态环境优势,充分发挥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引领作用,主动对接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力推动“4+6”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实现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消费持续扩容、业态模式创新和供给质量升级,打造两区三地一枢纽

专栏德阳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定位

两区。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

三地。打造成都都市圈重要生态康养基地,与成都共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与成都共建中国(西部)数字经济高地。

一枢纽。与成都共建国际铁路物流枢纽。

第二节加速支柱型服务业转型升级

做强现代物流。增强物流集聚功能,加快发展大件物流、高铁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城乡配送物流,构建布局合理、智能高效、功能完备、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鼓励传统运输型企业向综合型物流服务企业转型,推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共同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物流集散中心。依托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等建设,引进一批快递物流企业建设区域分拨中心,畅通线上线下物流服务。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全程冷链物流模式,构建全流程质量监控和追溯系统。推进适度规模的医药物流园区建设,构建集药械储存、销售、配送于一体的医药供应链服务体系。深化全省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做优文体旅游。大力发展文旅+”“体育+”产业,加快形成以文化游为引领,乡村游、生态游、工业游、健康游为支撑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强化三星堆世界级文化IP保护开发。深化文旅品牌合作推广,加强文旅资源整合和线路协同开发,提升旅游发展品质和国际化程度。深度挖掘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儒家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雪茄文化等资源,串联融汇文化遗存、山水田园、民俗民趣等人文自然景观,打造精品旅游线和景区集群。积极承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文体旅游活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促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争创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体育消费试点城市。

做优现代商贸。围绕打造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功能区,全面提升商贸业高端化、品质化、品牌化水平,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质发展商业贸易、川派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载体,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特色领域、特定群体的时尚消费体验中心,分担和丰富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商贸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中心城区分片区和各县域商业中心打造特色商圈、城市活力区,构建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连锁店便利店现代商贸体系。发展新兴商贸业态,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塑造消费新载体、新场景、新地标。支持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商贸业,打造商旅文融合发展特色商业街区,培育高校经济商圈。稳妥发展夜间经济,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功能完善的夜间经济圈,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和示范点。激活周末经济,建设一批周末特色消费区,构建空间全景化、体验全时化、休闲全民化的周末消费新业态,吸引都市圈消费主体集聚。深化供应链创新应用,规划建设一批生产资料、工业品、农副产品等区域性贸易中心。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积极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提升德阳消费知名度和影响力。

做优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德阳设立分支机构,建设机构集中、要素集约、功能健全的现代金融产业聚集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健全直接融资孵化培育体系。引导符合条件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可转债融资,推动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兼并重组和再融资,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加强与成都农交所等区域性资源交易市场合作,推进特色资源交易。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引导龙头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债权确认,支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模式,促进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壮大政府控股融资担保公司,健全完善融资风险共担机制,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第三节推进成长型服务业做大做强

创新发展科技信息服务。围绕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新孵化、科技中介等服务,提升应用技术研发、综合认证、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新科技研发服务模式,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产业链、产品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国家发电设备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德阳中小企业孵化园、德阳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建设,打造国家级孵化器和特色重大技术装备制造技术转移平台。

提升发展商务会展服务。健全商务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安全环保等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打造一批高端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专业特色楼宇。加快建设天府旌城国际会议中心,做大做响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川菜川剧国际文化周、雪茄展会等品牌展会,完善国际会展中心、航展会展中心、绿谷博览城会展中心等场馆功能。主动融入成都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强化与成都承办、协办国际展会活动合作,构建会展配套及衍生产业链,探索培育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智慧会展、云展览、云招商新平台。

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转型升级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发挥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势,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及实训基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成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联合华为、58同城大学共建ICT学院和中国(西部)技能人才发展综合服务基地,打造西部数字蓝领培育和输出基地。

提质发展特色餐饮服务。深度挖掘调元巴蜀饮食文化,推进菜品创作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装推出一批现代化德阳菜”“德阳宴”“德阳酒等新派品质餐饮。加强成德渝餐饮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品牌餐饮连锁化、规模化经营。推动餐饮与商贸、文旅、医养等深度嵌合,打造一批特色美酒美食街区,布局一批精品酒店、绿色饭店、星级酒店、特色民宿、特色餐饮店。加大餐饮住宿企业、平台服务企业安全、卫生和服务标准监管,打造安心安全线上线下消费环境。

融合发展医疗康养服务。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体系能力建设,健全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救治体系。推动医养康养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医养机构、发展普惠养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建成德合作医联体,培育发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健康管理等大健康产业。推进市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医疗康养智慧化发展。推进避暑休闲康养、山地旅游康养、中医养生康疗等产业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端医疗及康养集聚区,打响康养德阳、森养德阳品牌。

培育发展家庭社区服务。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家庭社区服务特色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构建便利、规范的社区及家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低偿、公益+”市场等模式,鼓励发展定制配送、智能快递等便民新业态。建立健全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支持零售企业使用自助终端、智能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推动家政服务业品牌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推广特约服务、定制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加强家政服务标准化、价格规范化建设,开展家政服务质量认证评价,完善家政服务信用体系。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转型创新发展,提升便民服务能力。

专栏10  德阳市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项目

现代物流。加快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北大荒农产品物流园、安必信物流园、冷链仓储物流园区、蓉北快运物流园等建设,推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甩挂与城市配送中心、经开区邮政物流配送中心、京东西南智能运营结算中心、川盟健康城、重装物流基地等建设,实施物流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智能仓储基地等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市实现交通运输业增加值7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交通运输及仓储类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

文体旅游。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绵竹熊猫谷、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绵竹玫瑰谷等建设,绵竹年画、德阳潮扇、中江挂面等非遗项目建设,剑南春天益老号等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德阳星剧场项目、什邡市文化旅游项目、中国·和海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期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文旅娱体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

现代商贸。推进文庙片区、旌北片区、天府旌城、洋洋百货、万达广场、吾悦广场等城市商圈建设,实施县域商业中心建设工程,推进中国(德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绵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罗江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广汉四川火锅食材供应基地、什邡全国电子商务客服基地等建设,到202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亿元以上,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200家左右。

金融服务。实施金融机构外引内培工程,开展企业上市挂牌融资计划,到2025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10亿元以上。

科技信息服务。实施重大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到2025年,全市新打造重大装备制造技术转移平台3个、国家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1个、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2个,新增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10家、专、精、特、新中小型科技服务企业20家。

商务会展服务。推进天府旌城、旌北片区等商务会展集聚区建设,做强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四川装备智造国际博览会,完善国际会展中心、航展会展中心、绿谷博览城会展中心等场馆功能。

人力资源服务。建设德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中国(西部)技能人才发展综合服务基地暨58同城大学“未来产业学院”总部,推进华为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大学学院,实施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罗江高教职教园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特色餐饮服务。实施调元巴蜀饮食文化、连山回锅肉、黄许哑巴兔等特色美食提升工程,推进特色餐饮企业连锁化、规模化发展工程,建设罗江川菜川剧之乡、广汉向阳鲜毛肚火锅之乡、什邡红白豆腐之乡、旌阳高槐咖啡文化村、中江挂面村等美食特色村镇,实施剑南春白酒品牌效应推广、金雁酒川酒品牌培育工程。

医疗康养服务。打造什邡、绵竹沿山康养旅游带,推进天泰健康产业园等建设,开展康养德阳、森养德阳品牌塑造工程。

家庭社区服务。推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开展家庭社区服务企业主体培育计划。

第四节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双向融合发展

以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统揽,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大力发展高端工业软件、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融合,瞄准转型升级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广柔性化定制,增强定制设计能力,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水平,优化供应链管理。促进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大力发展服务衍生制造,鼓励电商、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服务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促进消费服务和制造业创新融合,满足重点领域消费升级需求,推动智能设备产业创新发展。

第八章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农业规模化、融合化、高效化、绿色化为方向,围绕双圈层产业大环线和“2531”产业布局,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地位,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建设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

坚持以农业园区、特色乡镇、产业强镇为节点,以镇间交通道路为纽带,串点成线、连线成环,加快建设350公里农业产业外环线和150公里环都市休闲农业内环线。围绕农业产业环线,重点布局24个特色乡镇和10个现代农业园区,建设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1个部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增加绿色、有机、生态、安全、优质农产品供给,探索以特色乡镇+农业园区+专合社发展模式,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专栏11  德阳市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示意图

第二节构建“25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粮油、生猪2大主导产业和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蚕桑5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培育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省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罗江、广汉、中江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本地化率和加工转化率。围绕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加强农产品交易流通体系建设,以广汉市北新天府农产品交易大市场为中心,形成1个辐射全市带动周边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大市场。

专栏12  德阳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导向

粮油产业。重点推进广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旌阳区旌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罗江区牧羊河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中江县粮油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96万吨以上,油菜产能稳定在20万吨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油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

生猪产业。重点支持中江、绵竹、旌阳、罗江等丘陵区域发展生猪健康绿色养殖,整市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打造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样板。到2025年,全市生猪存栏维持在190万头以上,肉类总产维持在30万吨以上。

蔬菜产业。重点推进旌阳、广汉、什邡、绵竹、中江冬春蔬菜产区,什邡、绵竹紫皮大蒜产区、罗江青花椒产区、中江万亩蔬菜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0万亩以上。

水果产业。重点推进罗江、中江龙泉山柑橘产业带、中江柚产业基地,绵竹、什邡龙门山猕猴桃产业带,罗江优质梨产区、广汉优质桃产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以上。

食用菌产业。重点推进什邡黄背木耳、中江工厂化食用菌基地,建设优质食用菌产业区,到2025年,全市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中药材产业。重点推进中江丹参、白芍中药材种植区、什邡优质川芎产区建设,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

蚕桑产业。重点突进中江优质蚕桑产业带建设,到2025年,全市蚕桑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

第三节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稳定粮油生产能力。以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稻、优质专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建设一批粮油绿色高效示范区,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作物结构。培育一批集收购销售、仓储物流、加工贸易、质检配送为一体的大型重点粮油企业。突出粮油种植区域优势和品种优势,构建农业园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建设一批水稻、油菜种子生产基地。支持企业集团持续开展种猪选育,提升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革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稳定粮食产能。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畅通骨干灌排渠系为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开展田网、渠网、路网综合整治。以农作物秸秆还田示范区、绿肥种植示范区和酸化土壤治理连片示范区为抓手,加快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土地休耕与轮作等。以规模化、生态化为抓手,开展种养结合机制创新试点示范,鼓励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三级循环体系。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推进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扩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发展高性能水稻收获机械。推进油菜机械化生产、秸秆还田机械化及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大力发展果品、蔬菜采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机械,果茶桑园耕作、修剪、采摘、植保等机械设备。积极开展农机装备智能提升行动,建设智能农机装备提升示范区。重点支持在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高速插秧机上补助安装卫星导航系统,引进绿色高效农机装备,建设农机作业监控、远程调度、安全管理等综合服务平台。

推进农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推动农文康旅融合发展,发展美丽经济,深入挖掘乡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加强特色产业强镇培育,加快形成一批农字号特色产业强镇。

专栏13  德阳市农业产业体系质量提升工程

农业基础设施。实施两区建管护工程、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智慧水利建设工程、农村公路延伸工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耕地质量提升、土壤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农业质量提升。实施农业百园示范创建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工程,蜀道公共品牌建设工程、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示范工程,推进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出口农产品(食品)基地建设。

农业科技装备。推进粮油、蔬菜、猕猴桃等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实施农业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工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程,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工程,园区生产装备设施建设工程,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建设行动。

乡村产业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电商+农业发展工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引进工程。

第四节发展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引领工程,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建设。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包、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促进小农与现代农业衔接,鼓励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

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主体,支持壮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服务。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发展新型供销社。发展壮大社有企业,加快构建以社有企业为支撑的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市场流通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水平。

 

专栏14  德阳农业经营体系工程

农业龙头企业培育。2025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定在270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定在35家以上。

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对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第四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主动链接全球全国,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更大力度推进深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第九章建强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成德两地创新政策共用、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节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新区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依托龙头企业和大院大所,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专项,聚焦重大技术装备、燃气轮机、通用航空、先进材料、食品医药等领域,布局建设中式雪茄原料开发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全力创建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全省领先的创新平台集群。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和科技信息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发挥德阳经开区、德阳高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创建国省级开发区。

第二节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发挥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质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更具活力的创新主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顶尖科学家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成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力度,探索建立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度,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一批重大科技转化成果。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优秀企业家作用,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依法保护企业家创新权益。

第三节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产业功能区产业定位,高标准建设一批面向产业需求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打造集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项目孵化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德阳分中心和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德阳分中心建设。加快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健全体现技术经纪人执业特点、以技术转移和成果产业化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基地建设,增强技术研发与集成、中试熟化与工程化服务,打造一批集创新创业、研发设计、小试中试、检验检测于一体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健全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应用场景,以场景供给引领新经济发展。

第四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探索国有企业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强化政府科技创新投入,构建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础研究等支持。完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联动机制,带动风险投资、保险等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创业。完善院校企地协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孵化企业股权。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现代金融产品体系,鼓励金融机构推进科技信贷产品创新,完善知识产权质押德阳融资模式,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路径,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

第五节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中国(德阳)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德阳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多功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等载体建设,构建德阳特色知识产权营运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建立远程诉讼服务平台、重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打造中国西部知识产权强市。

专栏15  德阳市科技创新重大工程

创新平台载体提升工程。结合五大重点产业布局,依托燃气轮机、通用航空、石墨烯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新建中式雪茄原料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民机火灾科学与安全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省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德阳BIM技术应用与研发中心等33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主体培育壮大工程。重点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群体,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00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国机重装、东电、东汽、宏华石油、特变电工等大型制造企业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支持国机重装、东电、东汽面向社会开展研发设计服务,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中试孵化等创新全链条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工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科技企业孵化等平台,新建德阳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搭建科技成果库,引导各产业功能园区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加快建设经开区科创园等一批创新创业园、孵化基地,到2025年,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项,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突破13亿元。

第十章加强创新人才引育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紧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深化拓展校地战略合作,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第一节强化创新人才招引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加强高层次人才平台建设,依托德阳市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平台载体,吸引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人才来德阳发展。探索人才招引新模式,以项目、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资源为纽带,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合作、技术投资等形式到德阳创业发展或短期服务。

第二节加快创新人才培育

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作用,打造规模大、结构优的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培育数字经济人才,打造数字蓝领培育和输出基地,持续实施卫生系统中端人才引育计划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引育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节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引导职业院校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需求,培养装备制造、医疗护理、现代物流、健康养老、轨道交通、数字经济等专业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健全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协同联动机制,推广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企校双师联合培训”“校中厂”“厂中校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教人才供给与全市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优化职教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促进德阳工匠、首席技师不断涌流,进一步擦亮德阳职教金字招牌。

第四节优化聚才留才生态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改革。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加强对人才的政治激励,完善人才安居政策,加大人才安居保障住房供给,优化天府英才卡·德阳人才绿卡制度,形成资金资助、团队建设、项目支持、平台支持、成果转化、岗位支持、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入学、休假培训、表彰激励一体化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专栏16德阳市人才发展重大工程

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发挥职教优势,新建物联网金融产教融合等实训基地、新建5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实施首席技师计划。

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实施领军人才集聚计划,引进一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来德阳创新创业;实施高端人才柔性特聘计划,柔性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顶尖水平的高端人才。

创新人才服务工程。优化德阳人才绿卡制度,在资金资助、团队建设、项目支持、平台支持、成果转化、岗位支撑、薪酬待遇、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培训休假、表彰激励、公共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力度。

第十一章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加快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形成更多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第一节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

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第二节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

建立统一规范有序、机制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保障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积极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健全完善国有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推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健全电力、水、天然气等要素市场化、差异化定价机制。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

第三节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投资主体加快市场化改革、开放型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投资和国有企业,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为民营企业松绑除障,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制度。

第四节深化财税金融改革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理顺市县两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共建、项目统筹的成本分担和财税利益分享机制。承接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外溢功能,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设立功能性总部或分支机构。完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长城华西银行完成增资扩股并上市发展,加快推动中江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

第五节加快农业农村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稳妥做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工作。依法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到人,积极探索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等有效形式。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打通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实现乡村资源要素内在价值,改变农村要素单向流出格局。

第六节争创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商事制度、行政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清理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推行联合审批,对审批事项缺少非核心要件前置条件的实行容缺后补。全域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积极推进照后减证”“先证后核等改革。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建立并动态调整特殊事项现场办事目录清单,实现清单外所有办事项目全程网办,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深度优化市场环境。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存量政策,继续放宽准入限制,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加大力度治理滥用行政权力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市场主体轻微违规行为容错机制,健全打防并重、控管结合的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培育壮大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精细化要素保障。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

弘扬诚信经营风气。以四川民营企业诚信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红黑名单制度和信息共享公开机制,推进信用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采购、金融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平台对接联通,依法对域内市场主体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着力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规范涉企服务和交往行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第五篇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努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区、县城、建制镇实现规划全覆盖。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转移,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第十二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主动对接成都都市圈空间布局,结合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全市主体功能分区、城镇布局和城镇结构,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优化主体功能区空间分区

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市域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态势,按照中聚西控南融东育空间优化思路,划分四大功能区。中聚地区,主要包括旌阳区和罗江区全域、广汉市和什邡市部分地区,重点构建完整的城镇发展空间,防止城镇连绵无序发展,强化廊道集聚,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与水平,保障德阳主城区、德阳国际物流港、金山产业功能区发展空间用地,严控其他镇乡增量。西控地区,主要包括什邡市部分地区、绵竹市部分地区,重点推进流域保护与沿岸产业空间环境治理,严控建设规模,优先消化存量指标,2035年规划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总体不增加。南融地区,主要包括广汉市、中江县部分地区,重点严控成德交界地区连绵无序低品质发展,推动边界融合区域发展做优做强,优化城市发展结构,强化国道108和天府大道北延线的双轴驱动,新兴功能重点向天府大道北延线沿线布局。东育地区,主要包括中江县部分地区,加快中江县城、凯州建设,对接成都东进,把握空间发展时序,做好空间预留,严控削山造地行为,强化林地保护、水源地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专栏17德阳市市域主体功能分区示意图


第二节构建大德阳发展格局

完善城镇空间格局。按照强心聚廊、联轴成片、簇群结合原则,全面对接成都城镇空间发展布局,构建一核两片两廊一通道城镇空间总体发展格局。做强一核,以德阳主城区和旌广共建片区为依托的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发展两片,以旌阳、广汉、什邡、绵竹、罗江为节点的龙泉山西部片区,推动县(区)向主城区向心发展;以凯州、中江县城统筹发展为重点的龙泉山东部片区,打造对接成都东进的产业与活力城镇簇群。构建两廊,以天府大道北延线为轴,打造成德绵创新发展走廊;以龙泉山脉为依托,打造龙泉山东麓发展走廊。打造一通道,以遂宁、德阳、阿坝三地交通干道为依托,构建遂德阿城镇发展通道,向西贯通西北诸省,向东直达重庆各地,着力提升德阳在川西山地与盆中丘陵两大地理单元的链接纽带作用,强化中心城市在市域横向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18德阳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示意图


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根据现有城镇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加快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功能区)+中心镇的城镇体系,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城镇协调发展。

专栏19德阳市城镇体系框架结构

区域中心。德阳主城区(含广汉北部区域、罗江城区)。

县城(功能区)。广汉城区(含德阳高新区)、什邡城区、绵竹城区(含绵竹高新区)、中江城区、凯州(含辑庆镇和兴隆镇)、国际铁路物流港(含黄许镇)、金山产业功能区(含金山镇)、什邡经开区北区。

中心镇。汉旺镇、孝德镇、向阳镇、孝泉镇、三水镇、马井镇、师古镇、洛水镇、麓棠镇、新市镇、富新镇、黄鹿镇、富兴镇、龙台镇、仓山镇、广福镇、略坪镇、连山镇、蓥华镇、清平镇、德新镇、三星堆镇、南丰镇、九龙镇、集凤镇、永太镇、高坪镇、和新镇、白马关镇。

第十三章推动中心城市加速突破

注重规划引领、特色挖掘、功能融合,以优化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为重点,加快塑造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城市新形态,打造公园城市样板区。

第一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促进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优化、功能合理分工,推动一城两区组团发展、联动发展、错位发展。按照西拓南进,拥江塑城思路,推进中心城区由旌湖时代走向两河时代,西部天府旌城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南部旌阳广汉共建拓展新空间,城市坐拥石亭江、绵远河,利用滨水空间为纽带组织城市功能和公共空间,推进旌北片区、旌南片区、天府旌城、天府数谷、物流港空间整合和差异化发展。坚持规划同筹、交通同网、生活同城,推进罗江城区与主城区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旌广共建城区,推动天府旌城、德阳经开区、广汉小汉镇与主城区串联协调发展。稳妥推进撤市设区。

专栏20德阳市中心城区一城两区发展导向

主城区。含旌阳主城区和广汉北区域,旌北片区打造高铁经济、现代金融、高端商务、文化创意为主的高铁门户;经开区片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承载地、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德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天府旌城打造产业转型新高地、公园城市建设新区域、区域协同发展新支撑的产城融合区。

罗江城区。加强与主城区在城市规划、交通发展、城市管理等方面无缝对接,增强科教、产业、文化旅游等功能,打造德阳北部发展区。

第二节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加强景观风貌设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化规划引领作用,统筹谋划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塑造水平,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明确片区发展策略、街区设计导则,加强旧城改造和历史街区保护。坚持三生统筹,把产业修链、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健康修身等元素融入城市设计建设,推进城市留白增绿,预留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弹性、城市韧性。

筑牢公园城市本底。坚持生态优先,品质宜居,构建中心城区蓝绿空间体系。加快形成三楔三廊,一心连网的公园城市格局,推进水系、主要道路形成的绿网串联龙泉山旅游公园,德天铁路绿楔、天府旌城绿楔、柳梢堰绿楔,石亭江生态廊道、绵远河生态廊道、成德绵铁路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引水入城、绿色覆城、园林布城三大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公园、湿地公园、邮票公园和城市绿道、生态廊道、花园街区,打造一刻钟公园圈。实施净化、绿化、序化、美化、亮化五化工程,建设一批健身绿道、林荫步道、骑行游道和林荫小区、构建景城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城市生活环境。

增强城市文化内涵。注重历史文脉延续,彰显特色风貌,重塑绵远虹桥、石亭秋月等人文景观,加强文庙、石刻、玉皇观、李调元纪念馆等城市历史风貌区、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以及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坚持文化塑城、文化融城,打造一批文化地标建筑。启动建设城市人文记忆工程,谋划打造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生产生活遗产传习所等文化保护示范基地。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提炼新时代城市精神,强化城市宣传营销,提升城市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21德阳市中心城市品质内涵提升重点项目

城市生态修复。实施旌湖两岸生态改造工程、德阳市旌阳区、天府数谷、天府旌城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武家山储备林项目、天府旌城北区旌西河滨水绿地及生态湿地项目,罗江区周家坝生态湿地保护及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宝成铁路城区段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罗江区城市水体治理项目、白马关景区生态湿地项目、宝峰山森林公园项目。

城市公园绿地。实施东湖山、玄珠湖等片区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文德湖景观公园项目、红庙子公园项目、白鹭湖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景山街公园、柳梢堰流域治理二期、德阳市南公园延段生态绿化工程、天府数谷五大湖区公园一期、渭河路景观提升工程。

城市文化内涵。实施文庙、石刻、玉皇观、李调元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建筑改造提升工程,推进石亭秋月、丹井流霞、牛耳朝阳、鹿头晚照、东山叠翠等老景恢复工程,打造绵远虹桥等城市新景,启动城市人文记忆工程建设,开展城市品牌塑造与营销工程。

第三节完善城市功能配套

优化城市路网体系。规划形成二环十横九纵的骨干路网体系,实现中心城区任意一点10分钟可以上快速路、20分钟可以上高速公路、中心城区任意两点30分钟可达的目标。加快推进重要结构性道路建设,即2条南北向快速路(银山路、林山路-秦岭山路)、2条东西向对外联系通道(鸭绿江路、南湖路)、成绵高速2个出入口(德阳北出入口、德阳南出入口南移)建设。

加快市政设施现代化。坚持空间集约精致开发,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综合廊道建设,大力整合污水、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热力、电信等市政管线,逐步实现城市地下管线智能化、一体化管理。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和修复改造,整治污水直排、河湖水倒灌、雨污错接混接、地下水等外水渗入。健全全域覆盖、安全稳定的电力和燃气网络,推动变电站及电力通道建设,加快城市输配气管网建设。加快推进中青线、新青线、黄金线三条长输管线和宝峰油库迁建,保障城市安全。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城市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智慧之心等重大功能设施建设,高水平打造城市新地标和会客厅。实施老城区城市更新行动,重点推进黄河路、绵远河、岷江路等周边老旧小区改造、低端市场退出、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建设15分钟生活圈,大幅度增加绿地绿化、水体水系、湿地公园、公共空间、文体设施,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改善服务。

专栏22德阳市中心城市功能配套重大项目

城市道路桥梁。加快建设庐山路段(青衣江路至钱塘江路)、龙泉山路段(青衣江路至钱塘江路)、秦岭山北路段(青衣江路至钱塘江路)、洪湖路(天山路-林山路)、钱塘江路、太行山路、长白山路等城市道路;新建黄山路(澜沧江路-信江路)、龙泉山北路(钱塘江路-赣江路)、贺兰山北路(青衣江路-梅江西路)、泸沽湖路(昆仑山路-祁连山路)、昆仑山路(泸沽湖路-沱江路)、青衣江东路延长线道路、凤翥路、蚕丛路等城市道路;加快推进泰山路下穿市医院隧道工程(绵远街-署前街)项目、鸭绿江路道路工程项目、西二环道路工程项目钱塘江路大桥工程等前期工作。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高景观引水工程、城北片区污水处理厂(站)项目,续建德阳市城市供水一体化工程、旌东水厂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城市排水管网排查治理、石亭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天元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罗江区城市雨污分流改造项目。

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锦利·旌城湖体育公园、天府旌城会议会展中心、中国供销(中国)世界绿谷博览城,开工建设德阳智慧之心项目、德阳市博物馆、德阳市图书馆、罗江区川剧博物馆,规划建设城市科技馆、天府旌城体育文化中心等,打造凹街、工农村商业区等城市特色商圈,建设天龙寺历史文化街区、罗江区奎星阁特色文化街区以及彩泉天街、峨眉山北路、万达广场等特色街区。

城市有机更新。推进主城区龙桥、陕西馆、北光、文庙等83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实施新增400套公共租赁住房装饰装修工程、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工程。推进罗江区奎星阁社区、翰林社区、景乐社区等82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西城区、姚家林及西街口、泉水社区城边村等一批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四节强化城市精细管理

全面落实《德阳城市管理条例》,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职能下沉,推进基层管理和执法队伍两化建设,强化数字化城管与网格化、智能化融合升级,推动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转变。加大市容秩序治理,新建智慧环卫管理平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争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和谐示范社区。积极探索城市经营方式,以经营的思想规划城市,以经营的手段建设城市,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推行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模式,加快已建成区由建设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促进人口和要素集聚。推进智慧城市”“管廊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强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运用,着力***城市病,注重城市风险防控,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

专栏23德阳市新型城市建设重点领域

智慧城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度融合,实施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工程,打造一批智慧小区、智慧医院、智慧广电。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一批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就地消纳降雨,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及内涝治理等问题。

管廊城市。实施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及缆线管廊建设工程,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保持路容完整和美观,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

第十四章推进县域经济再创辉煌

充分契合县域发展基础条件,健全县域城市组团体系,推动中心镇差异化发展,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特色发展。

第一节重塑县域经济地理新版图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结合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实施差异化错位发展,大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建设空间布局合理、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地域特色鲜明的县域城市组团,积极争创全国百强区县和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

专栏24德阳市县域发展功能定位

旌阳区。德阳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区,按照东康养、西科技、北物流、南商贸思路,构建一心一城两区一港一谷(主城区商贸服务中心、天府旌城、旌北片区、旌南片区、物流港、天府数谷)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主城区集聚优势,打造全市集聚人口的主阵地、现代公园城市新样板、装备制造产业新引擎、四川数字经济第二城核心区,积极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区。

罗江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度挖掘庞统治国”“调元治世”“魁星治学三治之智为核心支撑的智慧内涵,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支点。着力建设成都都市圈新兴产业协作区、成都都市圈休闲旅游目的地、成都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城乡一体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加快建设以玄武岩纤维为代表的先进材料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乡融合发展田园宜居城市和德阳消费副中心

广汉市。德阳市南进的战略地区,加强与中心城区在创新、产业、流通、文化等核心功能的协同;发挥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发挥地处成德同城化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提质发展油气装备、现代医药、食品加工、电商物流等优势产业,联合新都、青白江、金堂共同打造成德同城化发展先行融合示范区,积极争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

什邡市。德阳市对接成都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德阳向西扩展的重要城市组团,以一城两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烟草雪茄、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等产业;对接成都,加快推进彭什跨区域资源转化合作试验区建设,打造龙门山生态旅游带;引导城区向东拓展,促进德什相向融合。

绵竹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工贸、旅游和生态宜居城市,中国名酒酿造基地。城区重点向东、向南拓展,大力发展食品饮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强园区与阿坝、中心城区的统筹协作。与什邡共建龙门山旅游带;强化沿线文化旅游品质提升,打造全省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休闲度假目的地。

中江县。市域东部中心城市,德阳向东对接成渝的城市组团,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以电子信息、食品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为主导,推进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发展,早日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行列。加强中江与中心城区产业功能协同,建设50万人口的宜居城市,打造对接成都东进战略,支撑德阳发展的产业重镇。

第二节推动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

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统筹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和小县优城提升计划,加快拓展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增强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优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试点。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体系,提升垃圾焚烧处理水平,合理推进生活垃圾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全过程城市设计,修缮整治城市街道两侧和广场、车站、公园等重要节点,加快城市公园、走廊等生态景观建设。优化县城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提升雨水调蓄、防洪防汛等能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鼓励建设公共停车场,加快县域智慧出行、智慧停车等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公共停车资源错时共享。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加快完善产业功能区基础设施配套,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加快流通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布局发展配送投递、冷链物流等设施,加强县城应急物流能力建设。

第三节加快提升中心镇发展水平

加快培育绵竹新市镇等争创全国百强镇,培养一批经济发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文化厚重、治理完善、辐射广泛的中心镇,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和现代新型小城市。实施产业集聚提升工程,立足产、人、镇深度融合,精准定位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打造一批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强镇。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优化城镇内外路网结构,加强污水、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智慧广电、5G基站、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科学规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城乡医疗设施共建共享,提升镇区中心医院等级,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商业服务、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人口有序向城市转移。

专栏25德阳市重点镇体系

农业镇。柏隆镇、新盛镇、略坪镇、调元镇、鄢家镇、富新镇、玉泉镇、什地镇、永太镇、黄鹿镇、永兴镇。

工业镇。金山镇、小汉镇、新市镇、汉旺镇、仓山镇、辑庆镇、兴隆镇。

商贸镇。黄许镇、师古镇、马井镇、冯店镇。

文旅镇。孝泉镇、白马关镇、蓥华镇、九龙镇、麓棠镇、清平镇、龙台镇、集凤镇、广福镇、继光镇。

第十五章加快推进大美乡村建设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个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开展美好生活共同缔造行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村、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

第一节打造美丽新村升级版

构建新型乡村聚落形态。推行乡村规划师制度,高标准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持续优化布局,做大做强中心村,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彰显川西林盘田园风光的独特魅力。

科学推进旧村改造。统筹土坯房改造、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新村聚居点建设,采取居民改建、改造和保护性修缮等方式,优化完善农房内部功能,整治公共空间和房前屋后庭院环境,提高通村道路标准,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

加强特色村庄开发性保护。尊重和维护乡村居住区的肌理,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改造,在注重文化承载价值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化元素,提高知名度、增加关联度,促进开发与保护,赋予传统村落新活力。

第二节推进人居环境大提升

巩固提升生活垃圾治理。以存量生活垃圾集中整治为重点,创新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循环化利用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垃圾循环化利用和源头减量措施。健全垃圾收运处置模式,推广户分类、组定点、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治理体系,持续提升农村垃圾处理水平。

持续加强污水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因地制宜采取城镇污水管网延伸建设、自建污水处理设施、生态与生物工艺相结合等处理方式解决生活污水问题。探索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加强生活用水循环利用,促进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以河塘沟渠整治为重点开展农村黑臭水体的排查和整治。

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综合地形地貌、生产方式、卫生习惯、用肥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厕所建设模式。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推进改厕改水同步进行,将厕所、厨房等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抓好旅游景区、公共区域、新村聚居点、“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场所公共厕所的改造建设。

推进彩钢棚整治。分步分类分片对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区域、镇村主要道路沿线周边及可视范围内的农村彩钢棚进行整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遏制增量、消除存量。

第三节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登记、保管、使用、处置等制度,建立资产资源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妥善处理集体经济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探索建立第三方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防范生产经营风险和内部管理风险。

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开展集体经济成长倍增行动,充分依托村级集体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特色等,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村级+”合作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资产租赁型、资源整合型、稳健投资型、区位特色型、服务创收型等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培植特色优势乡村产业。

第四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大数据平台,健全多部门联动常态预警、研判和发现、处置机制,进行定期核查和动态管理,早发现、早回应、早处置,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抓好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扶持和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带动帮扶对象持续增收。抓好消费帮扶。用好“四川乡村特色产品”公益品牌,健全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创新流通方式,促进稳定销售。促进就业创业。加强低收入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延续扶贫车间政策,优化公益岗位政策,鼓励支持开发多种形式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完善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后续配套建设,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落实各项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低保和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针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摸清扶贫项目资产家底,尽快完成确权登记,建立台账。确定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退出市级贫困村、重点生态功能区覆盖村、重大工程项目区覆盖村、传统历史文化村和掉边掉角边缘村为重点,确定一批条件相对较差、巩固拓展任务重的村进行重点帮扶。切实推进农村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县乡村物流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投入,持续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强化乡村教师、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社会帮扶机制。进一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市场力量积极参与帮扶,形成最大合力。开展生态扶贫巩固拓展行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旅游等,打造乡村绿色产业链。提高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引导教育。广泛采用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方法,组织低收入人口广泛参与安全住房、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项目建设,有效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扎实抓好有效衔接。坚持“先进后退”原则。确保新政策出台实施前,现有政策一律不能退,力度不能减。在5年过渡期内支持中江县的政策和力度总体保持不变。做好政策衔接。积极对接省直有关部门,及时研究制定我市延续、优化、调整的配套政策方案。做好领导体制衔接。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要求,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做好工作体系衔接。科学谋划一批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帮扶项目。持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做好考核机制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第六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按照统筹推进、重点突出、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十六章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以高速泛在和智慧互联为基础,坚持远近统筹、建用兼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模式创新、四网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着力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程度。

第一节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全域部署5G网络。实施通信网络设施规模化组网工程,加强5G基站站址资源统筹,形成由主城区到区(市、县),城区到重点乡镇的梯次建设格局。支持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安全应急、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5G+”融合应用示范。启动“5G+”智慧示范园区建设,打造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紧密结合的智联体。加快千兆宽带全光网城市建设,构建面向5G和云计算的智能IPv6网络,提升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高效网络供给能力。

发展工业互联网。建设全国一流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实施西部智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工业管理云平台等项目,培育一批面向重点产业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专业性产业互联网平台、扩展应用场景,建设无人工厂、无人生产线、无人车间,带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构建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

推广建设物联网。支持开展非接触式物联网设施改造和推广,规模化部署城市物理神经元感知节点。加强智能停车场、智能仓储、多功能路灯杆等新型物联网模块化建设。实施产业功能区物联网全覆盖工程、物联网金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支持什邡、广汉建设面向NB—IoT4G5G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示范区。

打造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推进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建设,打造全市一体的城市数据大脑,构建数字孪生城市。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交通、烟草、白酒、医疗等领域构建具备海量数据服务的行业大数据中心。高标准建设西南地区数据资源存储灾备基地,争取将德阳数据灾备基地建设成国家级灾备中心节点。

第二节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演进升级

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智能升级,对境内主干道、部分特大桥、重点隧道实施交通感知和管控设备部署,提高智能化监测能力。推动德阳公交南站、什邡通用航空机场、成兰铁路客运枢纽站等一批交通站点的智慧化建设,打造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智能交通枢纽。推进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探索开放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等不同类型和风险等级的道路测试场景。建设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面向社会开放提供多样化公共停车信息服务。

加快智慧能源网络发展。建设市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依托智能管理等新技术,优化分布式能源采集系统网络布局,促进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有机互联。规划建设特高压交流电工程和配套设施,研究积极融入西北能源供给通道。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实施充电桩进小区示范项目,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沿线以及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新建3万个充换电终端设施,扩大无线充电社区公交线路范围。搭建全市充电运营平台,实现全市充电基础设施互联共享,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加快市政设施数字化升级。因地制宜设置改造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用控制等智能设备,鼓励开展城市电力、供水、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塔杆。拓展智能末端配送设施,推动智能售货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城市便民智慧终端加快布局。

专栏26德阳市新型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工程。新建5G基站,持续推进互联网应用IPv6升级项目、智慧广电示范市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开工建设西部智造工业互联网项目、智慧工业管理云平台、物联网金融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德阳市工业互联网赋能创新中心项目、深兰时代云上天府大数据中心、成都数据灾备基地建设工程。

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工程。推进德阳南500千伏输变电、德阳±220千伏输变千伏换流站至绵阳南500千伏双回路等项目智能化建设,到2025年,电力智能终端普及率达到100%;建设市政设施智慧运营系统,布局智能售货机、智慧微菜场、智能回收站等城市便民智慧终端。

第十七章完善外联内畅交通体系

加快畅通对外大通道,优化促进市域交通内循环,推动交通运输枢纽和重要节点建设,提高交通通达程度,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建设畅通高效、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市。

第一节完善市域路网体系

加快城际快通建设。畅通中心城区至各县城的城际快速路网,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加快德罗、德中、德什等干道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德罗北延线,推进彭广青淮城市快通、成德大道北延至绵阳(S108)、金简仁北延线、德绵等干线规划研究。

强化公路网络连接。推进国省干线过境段改造提升,规划建设一批市域干道与国省干线连接线,打通断头路。加快区(市、县)至重点乡镇、重点园区、重点景区连接道路建设,规划建设三星堆旅游大道、川西旅游环线绵竹段、月季大道连接G545 快速通道、石亭江带产业振兴大道等一批产业路、旅游路、扶贫开发路,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货运铁路专用线。

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场站体系,加快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改造,逐步提升农村公路县乡道等级,继续实施村道窄路加宽项目,推进具备条件的村镇通油路。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健全管理养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生命安全防护设施,保障农村地区基本出行条件。

第二节加快交通运输枢纽建设

推动重要枢纽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 TOD 综合开发,新建德阳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成兰铁路客运枢纽绵竹站,加快动车运用所、德阳站扩能改造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凯州综合枢纽站前期工作,打造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智能交通枢纽。推进广汉、什邡、绵竹和罗江四地城际列车、成兰铁路公铁接驳汽车客运配套枢纽站建设,规划建设 2 个县级客运枢纽站,拓展客运站运邮”“运游功能。

提升交通节点功能。实施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强化乡镇客运服务站以及客运班线、包车客运、旅游客运等中途停靠站点建设,在重点旅游线路、交通干道、重点乡镇上规划建设一批候车亭、停靠站、招呼站,加快构建与城乡交通网络相匹配的站场体系。推进公交客运站与主要铁路、航空客运枢纽间便捷换乘衔接设施等现代化改造,提升枢纽站场集疏运能力。

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合理规划城乡公交和便民小客运营线路,稳步提高乡镇和建制村班车通达率。创新农村客运线路管理模式,稳步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探索开行隔日班、周班、节日或赶集班等班次。支持镇到村农村客运网络发展,有重点、分阶段在镇域内发展镇村公交。

第三节提高运输服务保障能力

实施智慧交通覆盖工程,加强综合交通运输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交通监测监控体系建设,提升综合交通运行监测、综合监管、信息服务、应急指挥调度、仿真与辅助决策等能力。创新推进运输业转型升级,发展互联网+出行服务,推广智能安检和电子客票服务,加快不同运输方式一体联乘和一卡互通,推行货物空陆联运、跨境物流服务等标准化运行,深化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推动打非治违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常态化,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和违规整改。

专栏27德阳市交通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轨道交通。加快成兰铁路建设进程,加快推进西成第二高铁、广岳铁路改造、德天铁路改造项目论证工作;推进成都经金堂至中江三台城际铁路、四川山地轨道交通什邡九顶山支线、龙门山山地度假旅游线(含蓥华山支线、天府冰雪旅游支线)前期工作。

高速公路。推进德遂高速、德阿高速公路、成德高速(成都二绕三绕高速公路连接线)、茂遂高速德阳茂县段规划建设工作。

干线公路。加快推进德什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成德大道德罗示范项目、绵竹至茂县公路绵竹段工程项目、绵竹市干线公路改善工程、古什路道路改建、沿龙门山滨水环城康养运动休闲环线、国道 350 线仓山至中江段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成德大道德罗项目示范段北延线、G108 线罗江段改扩建项目、S107      绵竹新市至绵远改建、绵竹 S105 成青路二环路东段五福路口至北广场工程大修、成兰铁路什邡站客运连接线工程。加快金简仁快速通道北延线、德绵快速通道(绵竹经新市连接德阳绕城高速南)、彭广青淮城市快通、S108 成德大道北延线、孝黄路提档升级改造工程、货运大道(广汉段)、S416 中江至黄鹿(绵阳界)公路改建工程、回澜大道延伸线至 S1 高速公路快速通道新建工程、罗江金河路(金山-绵阳高新区连接线)、月季大道连接 G545 快速通道、G545 连接 S216 沿江快速通道、S107 什邡段一级公路改扩建工程、S216 线什邡彭州界至蓥华段公路建设工程、成彭快速路延伸至什邡城区段(什邡境内段)、G350 线什邡县城至马井段、S420 什邡至青牛沱段公路改扩建工程、湔江大道什邡段前期工作。规划建设三星堆旅游大道、川西旅游环线绵竹段、石亭江带产业振兴大道等一批产业路、旅游路、扶贫开发路。

航空运输。建成什邡通用机场,加快广汉通用机场改扩建,规划德阳至天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德阳至绵阳机场快速通道(S211),提升德阳至重庆、德阳至宜宾、德阳至南充客货运运输能力。

交通枢纽。新建德阳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成兰铁路客运枢纽绵竹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动车运用所、德阳站扩能改造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凯州综合枢纽站前期工作。

第十八章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全省再造都江堰水利大提升行动为契机,聚焦用水总量不足和用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大中型蓄水工程建设,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提升水资源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力度,强化节约用水意识,促进人水和谐。

第一节优化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大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完成华强沟水库、石泉水库建设,加快推进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通江水库、龙泉水库扩建、花石沟水库、砚台石水库等前期工作,着力补齐水源工程短板,努力***水资源短缺问题。统筹推进凯江-小东河水系、石亭江-射水河水系等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面巩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第二节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城市防内涝排雨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完整、合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雨水收集排放系统,保障城市排水安全。建设蚕丛湖公园、黄河公园、旌南湿地公园、柳梢堰湿地公园调蓄水体等雨水调储设施。结合中心城区河道建设及河道景观营造需求,规划设置坝闸、排水泵站等排水防涝设施。规划中心城区构建旌西河-铁西排洪河-绵远河-旌东河-寿丰河五纵防洪通道,减少进入城区洪水量,降低城区洪涝风险。

以江河堤防工程、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整治为重点,提升洪灾防御能力。开展沱江干流德阳段、石亭江、仓山河系统治理,实施凯江、湔江、马尾河、射水河、芙蓉溪防洪薄弱环节提升加固工程。加大山洪灾害治理力度,实施土溪河、罗汉堰河、柳林沟、小河、梅子沟重点山洪沟治理项目,提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水平。积极消除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安全隐患,实施建兴水库、青市水库、集凤群力水库、梨山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中江龙家咀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第三节全面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工作

整合防汛指挥调度、信息发布、水雨情和水质监测等系统,打造五中心、三服务、一开放的智慧指挥平台,全面提升水利管理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建设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监测感知网,加快水利信息全面感知呈现、水利数据有序共享、水旱灾害科学决策、水工程标准化运行、水资源优化配置、业务在线协同、大数据可视化展示等智慧应用。

第四节建立健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

严格落实水资源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控,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立健全各项用水制度,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进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大节约用水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社会各界节水意识,营造全社会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树立人人节水、自觉节水的社会风尚。

专栏28德阳市水利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骨干水利工程。建成华强沟水库、石泉水库工程和青衣江路闸桥工程(城市水生态环保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高景关水库、金花寺水库,积极开展通江水库、龙泉水库扩建、三渔水库、花石沟水库、砚台石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

农业水利设施工程。加快都江堰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农村供水设施及管网建设,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开展小型水源工程建设。

防洪减灾工程。实施沱江干流德阳段防洪治理工程、石亭江系统治理工程、仓山河系统治理工程、凯江、湔江、马牧河、余家河、芙蓉溪、射水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大重点山洪沟治理力度,实施建兴水库、青市水库、集凤群力水库、梨山水库等水库加固项目和龙家咀水闸等水闸除险加固整治工程。

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德阳高新区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推进石亭江天府旌城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积极推进主要江河水生态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积极推进绵竹市、罗江区等河湖水系连通与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以及凯江流域、黄水河、马尾河等水环境治理前期工作。

智慧水利工程。建设水利数据中心(水利大脑)、水利综合业务管理平台。

第十九章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抓好能源提质保供,系统推动电力、油气、新能源等综合开发利用,加快能源网络建设改造,推进传统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多能互补、相互促进,进一步建立健全能源生产供应保障体系。

第一节提高配电网运行可靠性

完善多方向受电通道布局,逐步接入全省交流特高压网,提高德阳电网的外来受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完善市域电网结构,加快推动德阳高新区、凯州等变电站建设,改造优化城市主网架和配电网,适度加强市中心和重点发展区域500千伏电网布点,优化发展220千伏电网,进一步完善中心站+终端站的放射状电网结构。加快城市配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逐步将德阳电网建设成为一流智能配电网。

第二节增强油气供应保障能力

加快实施高压燃气管线新青线、兰成渝输油管线、中石油输气管线、中石化输气管线等工程,加强郊区输配管网、大用户供气专线等规划建设,推进区域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优化油气管网布局。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推动现有能源储备设施扩建升级。优化终端网点布局,加快建设油气电一体化综合服务站,在部分加油站增设加气和充电功能。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拓展天然气应用范围,加快在医院、学校、工厂、大型商场等建筑物及工业园区、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区域布局天然气分布式供能,扩大天然气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第三节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依托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屋顶、产业功能区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推进阳光校园工程。有序开展风电田试点,强化分布式中小型风电应用,探索用户侧、分布式风电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结合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综合处理,实施光大国际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等生物质能利用项目。探索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风光互补、智能微网等多种开发模式,加快德阳高新区综合能源工程建设。

专栏29德阳市能源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电网工程。优化500千伏、220千伏电网布局,推动城市配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动德阳高新区、凯州等变电站建设,实施城乡变电站提档升级工程。

油气供应。推动高压燃气管线新青线、兰成渝输油管线、中石油输气管线、中石化输气管线等加快迁改升级,规划建设郊区输配管网、大用户供气专线等项目。规划新建LNG储备基地,实施能源储备设施提档升级工程,加快天然气分布式功能网络建设。

新能源发展。实施水电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分布式风电、生物质能开发等工程,推动阳光校园、风电田等试点建设。

第七篇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普惠共享,更多更公平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十章落实就业优先政策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壮大新业态灵活就业机制,有效挖掘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就业供需对接,促进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与各类企业深化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鼓励创新创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休闲旅游等产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创业就业服务,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近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发展就业带动能力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多的产业。

第二节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促进普惠均等原则,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要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行项目制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与覆盖面,满足劳动者和各类企业多样化、便利化的培训需求,提高劳动者、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水平,提升就业质量。

第三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

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向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强化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推动四川省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市场扩容升级,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提升工程,推进公共实训基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丰富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方式和渠道。健全劳动者关系协调和就业援助制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专栏30德阳市就业创业重点项目

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成四川省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市场、6个县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80个乡镇(街道)级以及1000个社区(村)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需要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力争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25%以上。

就业创业促进活动。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就业援助系列活动”“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智慧天府”“才兴川渝”“德阳创客街”“千里眼创业大赛等专项活动,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质量。

第二十一章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多元,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质培优,终身教育构建体系、共建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争当四川教育排头兵。

第一节普惠优质发展学前教育

聚力多途径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优教。出台《德阳市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行动方案》,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新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强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和认定,加强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创新课程建设,完善三级常态学前教育监控体系,加强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建设。

第二节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

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优化资源布局,持续增强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提升计划,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加快完善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基础性保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区(校)建设,优化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机制,着力构建幼小初高一体化区域德育体系,建设一批研学实践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和美育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互联网+教育大数据平台,形成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智慧教育体系。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节建设西部职业教育高地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有效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优质多样发展体系,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市,建设西部职业教育高地,建设装备智能制造、康养护理、航空航天等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示范院校和示范实训基地,强化人才培养能力和产业支持能力。支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开展职教本科人才培养,构建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

第四节推进高等教育上新台阶

积极引进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本地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推进成都师范学院德阳校区建设,支持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什邡校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校区等辖区内高等学校发展。鼓励德阳高等院校加强与成渝地区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发挥德阳产业技术优势和企业研发优势,积极引进成渝地区高等院校到德阳设立研究生院、研发平台、产学研园区,服务德阳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节积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德阳社区大学教育特色品牌,形成以德阳社区大学为龙头、各区(市、县)社区学院为基础、乡镇社区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为抓手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培训的内容和载体,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开展面向企业职工、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农民工和高素质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创新教育模式,推进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培训在线教育,为学生和社会成员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支持。

第六节建设四有好老师队伍

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师政治修养,夯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基。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加强高资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百千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培养数十名教育领军人才和教育家型教师、数百名教育名师、数千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建立聘后管理新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治理水平。

专栏31德阳市教育事业重点项目

学前教育。新建旌阳区涪江路幼儿园等26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1318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或超过50%

义务教育。高起点建设德阳二中城北校区等28所公办中小学,新增学位55800个,50%的区(市、县)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评估。

高中教育。加快推进广汉中学迁建、什邡中学扩建等普通高中建设项目,开展普通高中大班额化解,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职业教育。全市基本建立起多元主体办学、产教深度融合、普职大体相当、中高职到本科人才培养有效衔接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加快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建设,加快推进四川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迁建工程,大力支持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积极发展技工教育,支持民办四川天一学院增挂“四川天一技师学院”牌子。依托职业院校、企业,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特殊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扩大特殊教育资源供给,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

数字校园。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宽带网络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推进信息化应用常态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覆盖率达100%,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推进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形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成人教育。依托德阳社区大学搭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每个区(市、县)建有1所社区教育学院,每个街道有1所社区学校。

老年教育。建设7所老年大学、84所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点,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到2025年,实现每个区(市、县)建有1所老年大学,每个乡镇(街道)建有1所老年大学分校。

第二十二章深化健康德阳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健康德阳行动,建立与德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医防融合健康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积极打造主动健康示范基地,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促进医体融合。

第一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扩大优质卫生健康服务多元化供给,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深化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巩固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城市医联体和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通过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等手段,优化公立医疗体系内外部治理与运营机制。优化社会办医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办医的良性发展。

推进药械供应保障体系的平稳有序。深化药械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持续完善卫生健康监管体系,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等的全行业全过程多手段监管。

第二节实施医疗质量提升行动

以健康服务供给侧优化为核心,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核心能力,全方位促进人民健康服务供给提质增效。

优化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挥德阳市人民医院和中江县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医院示范带头作用,继续推进以评促建,创建更多三级甲等医院。加快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依托距离主城区较远的中心镇、重点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县域次级医疗中心,促进核心医疗资源的服务供给公平可及。健全乡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乡镇和村级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创优。

创新发展健康服务支撑。构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平台,推动以应用为要求的数据质控体系优化和以应用为导向的数据集成系统构建。建设卫生健康 5G 专网、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实现预防、临床、公卫、康复、急救、监管等全业务领域的数据化服务。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能级提升和大数据应用建设,推进智慧医疗建设与健康信息惠民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开展智慧医院创建,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医疗模式的变革,建立并优化互联网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强化科学支撑。以学科建设驱动医疗服务专科与学科发展和质量提升。建立市级主动健康研究院,并在全市范围内布局主动健康实践基地,聚焦临床医学专科与学科建设、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与能力建设、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医学远程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强化人才建设。健全城乡卫生技术人员交流机制。推动医学人才培养的外部战略合作,在培养培训手段、方式等方面与先进经验接轨,探索人才共建机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加强紧缺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契合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优化卫生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并逐步完善优化乡村医生进入退出长效机制。

第三节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原则,把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方面,加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能力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长效机制。

加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能力建设。新建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补齐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科)和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短板,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流程线设计改造和设施设备配置,优化全市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市、区(市、县)妇幼保健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市、县级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建设,深化医防融合慢性病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开展重点疾病专项防控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推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完善城乡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继续优化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框架,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设,优化中医药相关学科及科室,深入推进中医医联体或特色专科协作机制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机构,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和管理。

强化中医药发展支撑与协同。加强中西医联防联控,健全三级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基层延伸。加快发展医药和健康产业,推进中药材产业集约发展。

重视中医药发展守正与传承,保护和合理应用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第五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优化全民健身供给体系。加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步道、户外运动设施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足球场地、户外运动营地等设施条件,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打造“10分钟健身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壮大体育社会组织。深化体教卫融合,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提升全民健身效果。开展亚健康等人群或疾病后干预运动处方建设,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常见病症,建立完善运动处方库,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专栏32德阳市医疗健康重点项目

医疗卫生服务。规划建设德阳市人民医院城北第五代医院等重点项目,加强县级医院医疗装备、重症急救、信息化等建设,依托距离主城区较远、覆盖人口较多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      5-6 个县域医疗分中心。

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德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区(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建设德阳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强化重症救治、负压救护车等设施设备配置。推进6个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科)建设,加快建设德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加强妇产医院、综合医院产科和儿童医院、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加强6个县级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建设。

中医药服务。规划建设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6个中医类重大项目,加强医疗、科研、临床教学等业务用房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打造10个特色优势专科。

全民健身。建设3个体育公园,推进市、县5个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5个社会足球场、5个户外运动营地、120 公里体育健身步道等项目建设。

第二十三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统筹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退役军人服务等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第一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障,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健全依法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促进各类医疗保障互补衔接,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统筹调动慈善医疗救助力量,支持医疗互助有序发展,满足群众多元保障需求。健全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机制。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做好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第二节优化社会救助制度

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建立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化水平。健全完善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第三节大力发展社会福利

以残疾人、孤儿、老年人、农村留守人员、特困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群体为重点,完善集中托养、复健或社会化照料等服务政策,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福利服务供给质量。加快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加快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健全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儿童关爱保护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第四节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弘扬扶贫济困、感恩奉献传统美德,落实公益捐赠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个人和社会参与举办医院、学校、养老服务等公益事业。简化公益慈善组织审批程序,加强慈善信息动态化监测和管理,提高资金收支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支持基于网络平台的慈善捐赠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德阳慈善榜发布、评比表彰制度,促进更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身慈善,推进德善之城建设。建立完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机制,设立市、县两级公益慈善发展中心,统筹推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节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稳步实施棚户区改造。加大公租房房源筹集力度,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分配、退出全过程信息公开。

第六节加强退役军人服务

建立健全退役军人工作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实施退役军人事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工程、退役军人事务政策制度建设工程、安置改革工程、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数字信息化建设工程、优抚保障工程、双拥褒扬纪念工程和综合提质工程,全面推进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就业安置、优抚褒扬、服务保障、教育管理、权益维护和系统建设,让广大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专栏33德阳市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社会保障。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推动扩大异地门诊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覆盖面。建设德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数字化档案馆。

社会福利。规划建设德阳市社会福利院,建设1个精神卫生福利机构、1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建设1个市级儿童福利院分院,实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升级改造,推进社区(村)儿童之家建设。

退役军人服务。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保障及应急指挥体系,规划建设1个烈士纪念设施(含烈士陵园、烈士墓、烈士骨灰堂、烈士英名墙、纪念堂馆、纪念碑、纪念塔祠、纪念雕塑、纪念广场等)、1个军人公墓、1个双拥公园,联建1个优抚医院,改(扩)建或联建1个光荣院。

第二十四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制定全市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持续优化生育政策环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第一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落实产休假、生育保险、生育津贴等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育服务等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全市生育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区居家探访制度。提升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能力,支持民办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完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全域推进医养结合。规划建设德阳市老年医院,加强市、县级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设老年宜居住宅、全龄互动社区,健全老年人优待制度,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第二节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建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机制,强化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照护和托养服务机制。保障残疾人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设施和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建立解决残疾人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培育发展助残社会组织。

第三节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推动妇女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支持家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人身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发挥社区照护支撑作用,扩大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补齐幼有所育发展短板。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健全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关爱农村留守困境妇女儿童,完善儿童监护、儿童收养制度。提高儿童工作社会化水平,培育发展儿童服务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队伍。

第四节形成青年发展格局

把青年发展摆在事关全局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构建青年发展工作体系,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畅通青年诉求表达渠道,让青年有更多获得感。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青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青年就业创业促进工程、青年志愿者服务发展工程,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第五节推进婚俗殡葬改革

鼓励农村(社区)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完善村规民约,严禁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推进婚俗改革,鼓励和推广传统婚礼,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慈善婚礼等,精简婚礼流程,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深化殡葬服务改革,完善以骨灰存放、树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为主的城乡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扎实推进绿色惠民殡葬,建立惠民殡葬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和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探索对城乡困难群众免费提供基本殡葬服务,促进基本殡葬服务普惠均等。

专栏34德阳市人口发展重点项目

养老服务。建设、改造德阳市老年养护中心等10个养老院,依托敬老院建设71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5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统筹整合老年护理资源,支持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建为护理院。增加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数量,全市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

托育服务。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建设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嵌入式、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的普惠托育服务。

残疾人服务。建设一批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实现县级以上残疾人康复设施、托养设施、综合服务设施三者有其二建设目标。

殡葬服务。改扩建殡葬服务设施5处,新建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15处。

第八篇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全面提升德阳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第二十五章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聚焦文化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充分释放文旅经济活力,实现全域旅游发展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力争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一节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区域旅游资源、产业分布和交通结构,加强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线路整合,促进旅游空间从景区为重心向全域景区转型。加快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三星堆极核,全力打造以主城区为轴心的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轴,大力发展沿龙门山文旅产业带、环龙泉山文旅产业带,积极推进都市活力文旅融合示范区、德孝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三国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雪茄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年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红色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梯次开发,形成一核一轴两带六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

专栏35  德阳市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全域旅游发展三星堆极核。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发挥三星堆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城市的显示度、知名度、美誉度。引进国际顶级知名文旅企业,打造集遗址观光、商务会议、主题游乐、研学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特色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

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轴。依托天府大道北延线、成德轨道交通S11线等现代交通体系,以主城区为轴心,建设以文化休闲、田园生态、航空体验等业态为支撑的环成都文旅经济带重要增长极,构建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轴。

两条特色文旅产业带。沿龙门山文旅产业带,以什邡、绵竹沿龙门山为主体,深入挖掘大熊猫、酒文化、禅宗文化等文化内涵,构建生态度假、中医药康养、冰雪运动、特色民宿等龙门山生态康养产业带。环龙泉山文旅产业带,以中江、罗江、旌阳和广汉沿龙泉山区域为主体,依托调元文化、红色文化、蜀道文化、乡村民俗等元素,构建山地户外运动、田园生态休闲、水上观光体验等龙泉山休闲运动产业带。

六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1)都市活力文旅融合示范区。实施主城区城市景观再造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文旅特色和前瞻引领力的新业态,推出一批兼具品质和效益、精准对接民众需求的优质文旅产品,建设辐射全域的都市活力旅游区。

2)德孝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以德孝文化为核心,依托龙护舍利宝塔、姜孝祠、武圣宫、半边街、邻姑泉等文旅资源,开发古镇度假、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孝文化体验等主题旅游产品,建设传统文化体验旅游区。

3)三国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整合古蜀道、庞统祠、白马关、落凤坡等文旅资源,做强三国文化核心吸引力,发展山地户外、休闲观光、体育竞技、汽车露营、文化演艺等业态,建设三国蜀汉文化和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区。

4)雪茄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打造雪茄主题旅游区、精致农业种植区、文创研学区等功能区,建设以农业种植、雪茄鉴赏、工业科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雪茄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

5)年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推动中国年画村、中华年俗村和中国年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加大年画主题文创产品开发,推动年画、年俗、年趣等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发展,建设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6)红色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充分发挥英雄黄继光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优势,推出休闲观光、民俗体验、乡村旅游、滨湖旅游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打造继光故里英雄文化体验旅游区。

第二节完善产品体系

依托一核一轴两带六区发展布局,建设古蜀之源、三线之忆、熊猫之野、山隐之逸、年俗之韵、川味之魂、空天之趣等文旅产品体系,构建以三星堆为引爆点的集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为一体的全域文旅融合格局。推动三星堆、九龙山麓棠山、白马关、年画村、金色清平、易家河坝等A级景区提质升级,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文旅产品。发展工业旅游,利用东汽、金鑫、冶轴等工业遗址,推动建设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创意园区等一批工业旅游产品。引导旅游住宿向多元化、主题化、品质化升级,支持建设乡村民宿群。推进智慧文旅发展,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德阳智慧文旅平台。

第三节做强三星堆品牌

加强蜀道文化挖掘,主动融入环成都文旅经济带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围绕国家大遗址保护,强力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做好文物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持续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办展、外宣、研究、文创等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文化IP。深化三九大品牌合作,加强与全省优质自然景观、生物景观资源互动。持续推进三星堆古蜀文明全球巡展,加强与国内外影视、文化、互联网等公司深度合作,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持续彰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显著提升三星堆在全球古文明遗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四节推进产业融合

大力实施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山地度假、农业体验、森林观光,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美新村等,建设绵竹熊猫谷和玫瑰谷。强化文旅与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创意、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业态,开发科技创意、研学旅行、健康养生、体育赛事等产品,打造一批科技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康养、体育旅游基地。促进文旅与交通、工业、商贸等融合发展,推动重大交通道路路景相融示范试点、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创意园区、夜游经济集聚区等建设。

第五节强化品牌塑造

高水平策划和组织各种节庆、赛事等活动,持续举办四川(广汉)国际航展、绵竹年画节、川菜川剧文化周、中国罗江诗歌节、德意阳阳过新年、什邡雪茄风情节、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魅力德阳·美丽乡镇竞演等重大节会活动,打造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年年有品牌的品牌活动。高标准开展示范创建活动,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一批天府旅游名县。支持骨干文旅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文旅龙头企业、扶持新业态文旅企业和小微文旅企业发展。

第六节加强营销推广

构建完善立体营销矩阵,巩固提升与央视、新华社、四川电视台等国家级省级媒体长期合作关系,拓展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营销渠道。加强与成渝地区、重点客源地及国内外友城互动,重点推广古蜀文化、三线记忆、熊猫公园、非遗文博、冰雪温泉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三星堆、绵竹年画、德阳潮扇、德阳杂技等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深入挖掘德阳文化元素,支持开发文创产品。

专栏36  德阳市文旅发展重点工程

文旅重点项目。三星堆文化产业园项目、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三星堆旅游大道宝成铁路下穿项目、广汉市三星堆旅游大道改扩建项目、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中国熊猫谷)项目、绵竹玫瑰谷(一期)、绵竹天府冰雪世界项目、绵竹市全域旅游PPP项目(一期)、清平镇云湖森林公园升级改造项目、旌阳红光印象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中国香山·迷迭香项目、旌阳里城市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德阳市孝泉文化古镇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罗江区宝峰山森林公园项目、罗江白马关水晶艺术之乡项目、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三国蜀汉基业项目、德阳市罗江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项目、什邡市冰川蝴蝶谷、什邡市蓥华山旅游大道项目、什邡雪茄和红白茶乡村旅游项目、中江石林谷旅游景区项目(二期)、中江继光湖红色文化产业园、中江县沼源博物馆。

文旅品牌创建。推动三星堆-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举办四川(广汉)国际航展、绵竹年画节、川菜川剧文化周、中国罗江诗歌节、什邡雪茄风情节、魅力德阳·美丽乡镇竞演等重大节会活动。到2025年,全市创成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旅游度假区3个、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5A级旅游景区1个、天府旅游名县2个。

第二十六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力作,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成都都市圈文化副中心。

第一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加快文化场馆建设,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水平,加强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标准化,持续推进新媒体矩阵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拓展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施德阳公共文化大数据工程,推动5G、区块链、ARVR等新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广应用,完善德阳文旅云平台,推动史志数字化服务建设。开展县域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全面推进智慧广电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能力和利用水平。

第二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活动

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扎实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错时延时开放。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构建现代新型城市阅读服务体系。大力开展文化列车等公益活动和我们的节日系列品牌活动,加大文化下乡和公益电影放映力度,促进德阳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第三节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繁荣文化创作,围绕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各门类省级以上艺术专项奖等,造就一批文化大师,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转化,全面提升德阳主题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能力和水平。实施乡村艺术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反映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的艺术作品。完善市、区(市、县)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进德阳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作一批弘扬当代价值文化精神的文艺精品。

 

专栏37  德阳市文化事业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市、县)7个图书馆、7个文化馆、10个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德阳市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德阳市图书馆新馆、德阳市史志馆、德阳市广播电视监测监管平台、6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和84个基层应急广播站,推进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加强德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建设。

公共文化惠民。全面实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错时延时开放。每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和流动图书车、自助书屋、文化列车等流动文化服务,开展文化下乡,放映公益电影。

文化精品创作。深度挖掘德阳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内涵,以点带面,弘扬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年画文化、红色文化等,创作一批深刻反映德阳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舞台剧、文学、影视、广播剧、音乐(歌曲)、诗歌、杂技、舞蹈、书法、摄影等艺术精品。

第二十七章持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一节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全市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大力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继光精神,培育现代时尚文化元素,涵养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质朴与绚丽兼具的城市文化韵味。推进文明创建提升工程,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培育时代新风。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强化青少年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依法管网治网,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加强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委党校整体迁建项目,统筹推进县级党校分类建设。

第二节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社会治理,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基层单位、农村社区加强农村群众性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广泛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和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和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倡树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理念,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第九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二十八章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全面增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能力。

第一节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继续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深入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整治,进一步削减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严控施工、道路扬尘和餐饮油烟等污染。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重点,持续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严控露天焚烧污染。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落实一厂一策,逐步减缓重污染天气影响。

第二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以水功能区为核心,综合考虑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保护需求,统筹流域断面、流域边界、行政区划边界,形成统一的空间管控体系,打通河里岸上,实现水陆响应,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精细化监督管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重点小流域综合整治与农村污染面源管控,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排查改造,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持续巩固市级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情况,强化县级和乡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

第三节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巩固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成果,全面实施土壤监测预警、分类管控、治理与修复三大工程。持续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实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做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控,实施分类管理,持续推进农用地治理修复。抓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严格用地准入管理。加强在产企业土壤污染预防,加强磷石膏堆场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风险防控,探索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

第四节全面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行最严格的源头预防制度、过程控制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推进环境智能化、智慧化监管,建立覆盖水质、空气、噪声、土壤环境要素的网格化监测体系,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监管制度及农村生态环境监察制度。强化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加大对浪费能源资源、违法排污、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的执法监察和专项督察力度。健全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应对与防控体系,推进化工园区、沿江沿河化工企业风险防控,降低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

第五节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统筹整合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生态保护资金,构建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促进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保项目建设激励政策。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环境风险管控。健全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问责机制,探索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执法联动机制,推进环境资源案件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归口审理模式,依法惩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全面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专栏38德阳市环境改善重点工程

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完成钢铁和水泥制造等有关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相关玻璃企业深度治理;深化有关产业园区的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

1)水污染治理工程。石亭江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工程、城市排水管网排查治理、绵竹市物流园污水处理厂建设、广汉市第二十四(南兴)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绵竹龙蟒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厂建设、凯州污水处理厂扩能项目、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黑臭水体示范市项目、绵竹市新市工业园区地下水修复项目。

2)水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天府数谷五大湖区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一期)、罗江周家坝生态湿地保护及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德阳高新区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德阳沱江上游(石亭江段)水环境治理项目、罗江区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黄水河(金山段)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绵远河生态整治工程、绵远河汉旺富新段河道治理项目、湔江鸭子河生态治理工程、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广汉市沱江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凯江、郪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3)水资源保护工程。什邡市都江堰灌区现代化建设项目、绵竹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全市集中式饮用水状况调查。

土壤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持续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增施有机肥的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推进耕地安全利用工程;在什邡、广汉等地开展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工作;建立区内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磷石膏渣场规范化整治及综合利用工程。

第二十九章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着眼构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一节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尊重自然生态本底,科学划分三区三线,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保护山地、森林、湿地、河流等核心区域的生态环境,打造一心、三区、九廊、多源生态安全格局。

专栏39  德阳市生态安全格局

一心。龙泉山。加强龙泉山地区生态建设与休闲游憩功能培育,推动龙泉山由生态基底公共绿心转变。

三区。西北九顶山蓥华山生态安全屏障区、中部都江堰生态灌溉区、东南丘陵生态涵养保育区。

九廊。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青白江、凯江、郪江、人民渠生态廊道、成都二绕、成都三绕生态廊道。

多源。保障三江交汇湿地、华强沟水库等多个生态源之间的生态功能联系。

第二节强化生态系统保护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以提升森林生态功能为重点,深入实施绿化全川德阳行动,着力打通绿廊、构筑绿心、加密绿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加强九顶山、蓥华山等自然保护地建设,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修复龙门山生态,推进林长制,实施高质量国土绿化行动。

加强水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强化天然水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以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青白江、凯江、江、人民渠等流域主要河湖湿地保护为重点,加快建设湿地公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生态补水。

加强灾害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资源能源富集区、重要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持续实施地震灾区主要江河流域生态敏感和脆弱区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矿山、交通干线沿线生态恢复治理力度,全面提升灾害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平和能力。

第三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建设,保护国家公园生态安全、大熊猫栖息地安全。持续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加强珍稀植物拯救性保护,严厉打击防范乱捕滥猎和损毁野生动物栖息地等违法活动,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存环境。加快全市林业站、野生动物保护站、森林公安局等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加强对野生动物集群活动区的野外巡护。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第三十章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构建科学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第一节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节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废气、废水、废物综合治理,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原材料节约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施绿色+”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推广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建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加快互联网与资源综合利用融合发展,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完善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化、重点品种回收率高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第二节推进节能减排降耗

推进清洁生产,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施主要耗能产品和主要用能设备能耗限额管理,加快燃煤锅炉淘汰,加强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推广应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持续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等节能重点工程,推进LED照明、高效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等一批节能产品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节能减排综合监测管理平台。坚持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考核相结合,建立以环境质量考核为导向的减排考核制度。

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和服务方式,发展循环型工业,在工业园区试点推进企业间、行业间的共生耦合,构建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发展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工农复合的循环型农业,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高效有机肥产业、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循环链接,建设一批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点,加快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深入推进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争创国家资源循环化利用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第四节引导绿色低碳生活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民参与机制,开展文明单位(社区)创建,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鼓励支持绿色出行,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新能源公交等公共交通。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稳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生活方式和生活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第十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和城乡基层治理融合共治,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

第三十一章提高基层治理效能

健全完善一核五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一节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扎实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发展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增强、治理效能提高。深化街道和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形成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治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建优配强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搭建各类村级协商议事平台,拓宽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渠道,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推进村级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

第二节强化基层治理科技支撑

推进创新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加快建设智慧城市,促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建设和深度运用,建设德阳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管理运营中心,合理布放传感器、智能标签、智能感知设施等城市神经末梢,促进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加快推进信息公开平台、政务服务平台和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一体化,实现社会治理信息的有效共享。

第三十二章深化依法治市实践

坚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健全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德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第一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开展民主监督,围绕中心建言献策。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第二节完善地方立法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机制,健全完善立法调研、起草、论证、听证、协调、审议机制。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机制。探索建立立法激励机制。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及时修改和废止不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确保法制统一。

第三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建设,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促进市场要素自由流通、活力迸发。坚持依法民主科学决策,严格遵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项程序,健全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公职律师、法律顾问参与行政决策的制度机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三书模式延伸行政执法领域。健全完善行政行为监督体系,深化政务公开,推行行政复议案件审理规范化、专业化,持续推动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第四节深化司法公正改革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健全常态化遴选机制,建立员额递补机制,完善员额退出机制。推动在各审判业务领域、各诉讼层级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依法扩大行政案件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推动建立行政速裁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先行调解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法定地址送达制度,完善电子送达生效规则。大力推进政法智能化建设,加速智慧司法建设。深化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律师专业水平评价机制。扩大公证参与司法辅助事务合作范围。

第五节加快法治社会建设

推动全民守法,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打造法律七进升级版。加强法律服务人才培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进法治文化主阵地建设,加快建设德阳市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推动病残人员戒毒中心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基础建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

第三十三章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事故灾害应急救援体系和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工作,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监督检查和监管执法,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推进科技兴安,加强全民安全教育,落实人防、技防、物防措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全社会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第二节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及重点区域抗灾能力,科学认识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完善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一体化监测预警网点和技术系统,逐步实现全市自然灾害信息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群测群防、群专结合工作机制。完善重大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发布机制,建立健全多灾种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中心与发布平台,提高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的精准度、规范性和时效性。

第三节完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打造德阳市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体系,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感知通信网络,建立调度精准、处置科学、指挥扁平的大数据+作战指挥总体机制。健全部门、军地、本地及跨区域等多层次、多方面工作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夯实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加强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保障,建设应急救援暨灾害教育训练基地,提高应急救援装备应用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及时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扎实做好应急演练和评估。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

第四节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推进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隐患点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创建工作。加强应急疏散和应急避难通道、设施建设。健全政府与社会、实物与能力、集中与分散储备相结合的多层次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加快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专栏40       德阳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德阳市全境多灾种天、空、地、地下一体化自动监测网,建设德阳市及区(市、县)级多灾种监测预警中心、信息发布平台。

应急指挥能力建设。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指挥信息专网双网并行,搭建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枢纽、与各部门应急数据资源对接共享的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体系,实现应急处置和管理过程中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信息共享、资源互补。

应急避难能力建设。完善全市现有避难场所配套功能设施,对新(改)建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每个区(市、县)在中心城区建设2个标准化避难场所,全市初步建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应急避难体系。

应急物资能力建设。推进市、县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完善补充应急物资储备,满足自然灾害救助级应急响应的需要;加强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和边远乡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依托市政府大数据平台,建成全市救灾物资仓储信息管理物联网,实现仓储物资的电子化管理。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大应急救援人才体系战略,建设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体,以解放军现役、预备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民兵等力量为突击,以企事业等部门(单位)专业救援力量为骨干,以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各行业领域专家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和以社会志愿者、基层组织专兼职救援为辅助的志愿者救援队伍以及规模适度的森林扑灭火队伍,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联动机制,配备相应应急救援装备设备,强化协同联训联演,切实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全力满足应对全市区域性风险救援需要。

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将中江县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积极推动德阳市主城区和其他区(市、县)建设国家级或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力争创建10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村)。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五进活动。建立至少2500人的---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

第三十四章推进平安德阳建设

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重大风险,全力促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德阳。

第一节优化完善国防动员体系

贯彻执行国防动员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备战练兵、依法治军、军地共建走深走实。围绕全市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突击队、生力军作用。激励社会资源参与国防动员。加强应急应战一体化建设,统筹衔接各级动员预案与军队有关预案、应战预案与应急预案,推动国防动员系统、政府应急系统与相关系统资源融合共享。统筹人民武装、国民经济和装备、交通战备和信息动员能力建设,提升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应战应急动员能力。加快新质动员力量和专业保障力量体系建设。强化国防动员潜力统计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二节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紧紧围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健全完善以圈层封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为核心,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为突破,对标建设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化城市,打造形成基础工程完备、运行机制健全、防控触角广泛、反应灵敏高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技防物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信息化、实战化能力突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加大对突出治安问题及治安乱点整治,筑牢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节防范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体系,构建多元纠纷解决体系。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加强基层民情信息员、信访代理员、民事议事代表、矛盾纠纷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特邀专家调解员库。整合行政、司法及人民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等资源,探索推进市县乡三级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建设,开展宣传、纠纷调处化解一站式服务普及随手调智能化应用。完善仲裁调解制度,深入推进民商事仲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仲裁。探索建立防范民转刑长效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探索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将纠纷化解工作委托其他依法成立的纠纷化解组织承担。

第四节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覆盖城乡的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监管体系,打造互联网+安全监管新模式,推进安监业务数字化。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推动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落实食品药品全程溯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火灾防控水平。

专栏41  平安德阳建设重点工程

公共安全工程。实施智慧公安建设,建设全市公安大数据智慧大脑,完善市级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平台,持续推进天网工程”“雪亮工程”“三无院落改造升级工程、社会治安综合平台工程,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小区建设,开展智能安防小区试点,完善派出所设施设备;加强平安村(社区)建设,开展无黑恶、无毒害、无***、无命案、无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无群体性事件六无村(社区)创建工程。

基层纠纷调解工程。建立基层群众工作之家”“特邀专家调解员库,搭建集服务、宣传、纠纷调处化解一站式服务平台。

安全生产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物联网云平台,推进各类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强化平台安全管理,实现设备统一管理、安全统一管理、数据统一存储;推动安全生产监察执法装备设备升级换代,推进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工程。

安防控体系建设工程。以公安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核心,以社会治安综合业务9大功能系统(模块)建设为支撑,统筹推进天网视频、图码联侦、人脸识别、车辆卡口、雪亮工程等前端感知源建设,加快实施智慧公安系列工程建设。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公安检查站、街面警务站等治安防控支点建设,突出科技信息化的应用,改善公安机关防控支点的基础设施、装备配备,持续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实现由传统人力防控向现代智能提前预警的动力转换。

第十一篇凝聚发展强大合力,统筹推动规划纲要落地见效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群众,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十五章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举措的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提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七种能力,强化五个敢于担当精神,持续开展三比三看,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深入推进清廉德阳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要求,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健全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三十六章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第一节强化发展规划统领作用

更好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对本规划实施的支撑。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要求和重点任务,制定实施市级空间规划,为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提供空间保障。聚焦本规划确定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编制实施市级专项规划,细化落实发展任务,明确时间表和线路图。根据本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发展方向和任务,制定实施一批市级区域规划。加强县区规划对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的贯彻落实。

第二节加强规划衔接

加强与国省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在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方面争取国省更大支持。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的规划及区(市、县)发展规划报批前须与本规划进行衔接,确保市级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各类规划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等方面协调一致。

第三十七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节加强规划目标考核

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全市人民群策群力的生动局面。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任务,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进度要求,确保如期完成。

第二节加强规划实施监督评估

本规划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市人民政府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安排年度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的财政保障和金融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统计监测。按规定程序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加强对形势环境变化和困难风险演化的动态分析。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时,由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责任编辑:李应飞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保税区人力中心进高校再掀区校合作新高潮
  2. 宁波技师学院召开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
  3. 12333党支部开展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大讨论活动
  4. 耀州区计生服务站在孙塬镇开展母亲健康工程工作
  5. 市商务局调研商贸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并组织开展离任审计督导工作
  6. 鄞州区人社局2014年度调研工作顺利完成
  7. 2017年宁波市退休干部钓鱼宁海邀请赛成功举办
  8. 宁波明欣化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博士后出站评审报告会
  9. 不忘初心走在前列社保局第一支部开展爱国主义和廉政警示教育
  10. 市人社局举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会
  11. 海曙区社保所小分队联手***民生难题
  12. 市林业局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林业政策落实情况督导工作
  13. 水城县依法治县办开展法治建设专项督察
  14.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21年第3季度六盘水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交易情况
  15. 江北区认真学习贯彻市局读书会精神统筹下阶段工作
  16. 市农业农村局省马铃薯晚疫病预警防控协作组专家到六盘水市指导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
  17. 六盘水幼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18. 市人才培训中心组织专家论证宁波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课题
  19. 公积金中心实施便民新举措
  20. 陕西省住建厅副厅长郑建钢一行督查铜川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工作
  21. 宁海县三步法工作机制提高劳动争议案件调撤率
  22. 2017年宁波市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入学暨签约仪式举行
  23. 盘州市旧营乡开展禁毒大扫除行动
  24. 鄞州区人社局四到位全力推进依法行政
  25. 铜川市职业病防治院开展一对一个体化健康教育效果好
  26. 海曙区群体性欠薪预警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27. 王益分局七一路派出所三个强化全面规范接处警工作
  28. 2014年度市军转干部培训班践行四个坚持提升培训实效
  29.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我市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增
  30. 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孟军一行来铜调研
  31. 2016年我市首期企业用工法规及实务操作公益培训班开班
  32. 首届全球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大赛启动
  33. 市人民医院便民惠民活动不打烊
  34. 市林业局赴盘州市检查指导林业安全生产工作
  35. 镇海区与高新区签署贵驷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项委托管理备忘录
  36. 市林业局开展森林草原防火检查指导工作
  37. 江东区围绕建、重、强助推社保经办提质增效
  38. 宜君县公安局棋盘派出所召开庸懒散问题专项整治动员会
  39. 镇海区全面实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40. 宁海县深化阳光政务网上办事大厅工作
  41. 海曙区小额担保贷款为小老板创业保驾护航
  42. 镇海区召开全区失业保险工作会议部署相关工作
  43. 江北区第六届塑工匠精神筑技能梦想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44. 宁波市人社局来新区调研人才工作
  45. 全力抓落实真情系基层
  46. 铜川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扎实开展畜牧重点工作
  47. 宜君县春节慰问活动温暖计生户
  48. 宜君县公安局召开户口整顿推进
  49. 宁波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专业列入国家人社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
  50. 慈溪市出台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服务岗位补贴实施细则
  51. 省安置办郭惠敏主任来我市检查调研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
  52. 市住建局召开保障房项目建设工作会议
  53. 我市农房保险初见成效6农户房屋因灾受损索赔22000元
  54. 送健康送温暖送法律
  55. 宜君县公安局召开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交流会
  56. 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系统试点鄞州成全省唯一
  57. 镇海区开展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项检查
  58. 水城县野钟乡确保舌尖安全
  59. 立足新方位开启保税人社新征程
  60. 再添措施强化监管市住建局实行进铜监理企业备案制
  61. 平价猪肉受市民青睐
  62. 奉化市就业中心内招外引助力企业用工
  63. 铜川市农业局在农科中心步行街组织开展环境
  64. 市鉴定中心积极拓展技师考评职业范围
  65. 全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66. 言语不和起冲突行处励志重做人
  67. 保税区启动东部新城人才公租房招租申报工作
  68. 宁波市局领导调研余姚国外人才和智力引进工作
  69. 宁海县减免小升规企业部分社会保险费215万
  70. 周永全副局长约谈局信息一体化建设开发商
  71. 镇海区将举办系列职业技能大赛首场赛事本月启动
  72. 象山县人社局周会制度助力打好服务升级持久战
  73. 市人社局召开深化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会议
  74. 我市启动2020年黔货出山风行天下夏秋攻势行动
  75. 市应急管理局六盘水市组织参加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2021年第一次专项检查督导动员部署
  76. 宁海县三位一体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77. 盘州市大山镇禁毒宣传活动进村入户
  78. 孙志刚在贵州省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提高新时代机关党的建设质量为脱贫攻坚同步小
  79. 市供销社全力打造五大板块助推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80. 宜君环保局节后安排当前各项工作
  81. 铜川市住建局完成近10万平方米直管公房维修改造
  82. 组织观看***的四个昼夜影片
  83. 宁海县创新工作借助第三方开展商会调解成效显著
  84. 区司法局组织人民调解员外出参观学习
  85. 铜川交警支队举办道路执勤执法安全防护培训
  86. 中天公司迅速学习传达市住建系统领导干部大会精神
  87. 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88. 市环境监察支队召开驻厂监管人员专题会议要求提高监管能力严肃工作纪律
  89. 市人才服务中心荣获省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称号
  90. 市农业农村局六盘水市五举措推进茶叶万元田建设
  91. 耀州区每户五千元重奖女孩家庭创业示范标兵户
  92. 海曙区2014年下半年度灵活就业等三项补贴受理完毕
  93. 赫六高速建设正酣
  94. 宁波军分区政治部何军毅主任来我局走访
  95. 12333电话咨询中心组织全体员工开展拓展活动
  96. 李关定副市长来我局调研
  97. 北仑区启用省级标准化仲裁庭
  98. 海曙区举办劳动保障监察业务培训班
  99. 大连盘州开展空中教研交流
  100. 省环保厅副厅长张智华督导北市区垃圾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