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临沂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8月26日发表  

临政办发〔2017〕9号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沂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商城管委会,临沂蒙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临沂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现将《临沂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4月10日


临沂市“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国家、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和《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建设大美新临沂提供科技支撑,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凝聚创新资源,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推出多项工作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合作不断推进,创新环境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为“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3%,较“十一五”末提高1.03个百分点;申请发明专利3197件,同比增长105.2%,增幅居全省第2位;授权发明专利609件,同比增长25.8%;有效发明专利2017件,居全省第6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1.98件。“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4136件和15163件,较“十一五”分别增长124.8%、89.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7632件和2170件;共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优秀奖8项,获得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6项、省级科技成果奖励67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全市共表彰奖励科技成果583项,3人获得市科学技术最高奖,表彰专利技术项目607项。2013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并顺利通过验收,正式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培育序列。

(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效果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7.21%,较“十一五”末提高7.7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净增加138家,总量达192家,居全省第6位,较“十一五”末增长255.6%;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共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34家、市级103家。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发展和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引导支撑相关产业不断壮大。“十二五”期间,共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13项,其中国家级244项、省级569项,在云计算、大数据、重大新药创制、高端液压件、特种复合磁性材料、轻型金属合金材料、新型肥料等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获批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共推广新能源汽车6342辆(实际完成挂牌手续7750辆),居全省第2位、全国第19位,在全国地级城市中排名第1位;争取国家补贴2.44亿元,发放市级购车补贴3.36亿元。

(三)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园区建设不断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7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2015年,金正大集团“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常林集团“节能液压元件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截止到“十二五”末,全市共建有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19家、省级169家,总量达845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居全省第二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居全省第四位。加快推进新型科技创新组织建设,支撑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3家、市级8家。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山东省第八家、全国革命老区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2013年,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沭县为主体,成功创建国家工程机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沂水县获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我市第一个县域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4年,沂南获批建设国家火炬计划电动车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2015年,临沂软件园获批建设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临沂(河东)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莒南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先后升级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培育27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其中过50亿元4家、过100亿元2家、10家企业进入全市纳税百强企业榜单,销售收入、利税占所在县区总产值、总利税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8.5%、47.8%。

(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加快构建。启动建设了以临沂应用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孵化载体、以县区特色产业园区为承接载体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有效融合和科技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2014年12月,市政府投资5.9亿元、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的临沂应用科学城正式启用,综合服务、资源整合、孵化转化等能力得到提升强化,目前已吸引中科院临沂技术转移中心、山东省科学院临沂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山东分中心、临沂市中德创新中心等19家科技机构和40多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新建5家,总量达到8家(国家级2家、省级1家),孵化面积7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170家(在孵1020家,毕业150家),转化科技成果600余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9.8亿元、利税4.3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3200多个。加快推进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建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0家(国家级1家、省级3家)、其他公共科技服务机构20家,每年服务企业2600家以上,2015年技术交易额达到8.7亿元。大力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已有191家企业开放共享仪器设备745台套。

(五)科技合作层次与水平跃上新台阶。全面加强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临沂市科学技术合作与应用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山东常林集团被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临沂市中德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十二五”期间,我市已与国内100多所高校院所、2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获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个、省院士工作站21家(总量达29家,居全省第三位),探索形成了得到国际学者一致认可的产学研合作“临沂模式”,资源集聚和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引进国外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技术转移中心。2014年,与德国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合作建设了临沂市中德创新中心,成为全省获批建设的第一家与国外机构联合共建的创新中心;2015年,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分别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利用海外创新资源加快技术赶超步伐。2015年11月,临沂市拓普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与印度SRM大学合作成立的“联合研发中心”正式挂牌运行,这是中国企业在印度设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围绕我市重大技术需求组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2项,其中15项获国家专项支持,落实扶持资金42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近10亿元,一批新材料、新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国际先进技术在我市落地转化。

(六)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升。2015年,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沂蒙行等活动,共引进23位俄罗斯、白俄罗斯专家,签署合作协议5项,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4位,签署合作协议10项;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外国专家150余人,年***技术难题2000多项;在国家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6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建成“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

(七)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先后出台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临发〔2012〕20号)、《临沂市加快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临政办发〔2014〕26号)、《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临政发〔2014〕7号)等政策文件,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建立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绿色通道”和知识产权通报制度,加大了科技财政投入和科学技术奖励力度,全面落实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在全社会营造了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发展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还没有完全破除,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完善,一些科技创新政策没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群众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还没有充分激发。二是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产权评估、创业辅导等服务机构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服务链条,资源整合、综合服务和孵化承载能力有待提升。尤其在科技金融方面,科技银行等新型服务机构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风险投资、产业创投基金等规模较小,专利质押融资进展缓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一些金融机构、大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国内国际科技合作需继续拓展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还需加快引进攻关和落地转化。四是人口优势没能转化为人才优势,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匮乏,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评价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二、“十三五”科技发展形势分析

(一)国际科技创新发展形势

当前,世界已进入以创新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试图通过重大技术突破,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崛起将更加依赖科技引领,再造产业竞争力,在方式上更多依赖非线性、爆发式增长,依靠不断涌现的科技型企业,依靠新兴产业的发展,依靠培育具有良好自发生长机制的创业创新生态。

(二)国内科技创新发展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将科技创新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明确了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科技创新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明显。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要求,以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目标为统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快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新引擎,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推进我省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支撑。

(三)我市科技创新战略思考

回顾过去,我市在长期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手段的技术创新发展路径和模式。当前,我市仍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加快转变发展路径与模式显得愈发紧迫。化解问题,应对挑战,实现“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十三五”期间,面临新的形势与特点、新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把创新摆在我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发展新体制,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形成更高质量、更加开放、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路径与模式,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三、“十三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和视察临沂***、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服务现代产业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切实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充分迸发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牢牢把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核心要义,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现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引领经济发展走创新驱动内生式增长新路径。

——巩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突破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服务业为保障的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区域发展新优势。

——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大力营造激励创新的科研环境,优化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环境。深化拓展产学研合作的“临沂模式”,积极构建开放协同、运转高效的合作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用之间、区域之间和军民之间的协同创新,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全方位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基本构建起完善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科技创新环境得到全面优化,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左右。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申请总量的4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50家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占工业项目投资比重超过50%,一批企业成长为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更加完善。构建以临沂应用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孵化载体、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成果承接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产业化载体的功能互补、生态统一、全要素同向整合的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形成高端服务在孵化器、产业培植在园区、收益在企业、税收在县区的产业培育和人才创新创业格局。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金融结合更加紧密,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临沂市“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具体指标

2015年

完成数

十三五

目标

年均

增长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03

2.6

0.1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75

1

0.05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人)

30.97

50

3.8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89

6

0.82

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8.7

25

3.26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7.21

35

1.56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92

350

32

(三)总体部署

未来五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贯彻落实《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构建区域性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为抓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为我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动力和能力,构建普惠型的企业技术创新引导政策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巩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赋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权,推动科教协同创新,发挥源头创新主力军作用;建立领军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保障体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面向长远发展,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机械制造、化工、冶金、建筑和建材、农业、纺织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实施一批战略前瞻性研究项目,力争在重点优势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战略产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三是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大“创新券”政策落实力度,提升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水平,构建全市统一的技术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发展市场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加快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推进科技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壮大科技创业投资规模,创新股权引导基金支持创新创业模式,强化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对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构建开放融合的科技合作新格局。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沿线国家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和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在合作研发、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加快构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军民协同创新与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五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梳理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提高政府创新服务能力,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完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深入推进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强化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激励,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重点任务

(一)构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

面对新常态下科技创新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我市应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创新发展大趋势,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时代变革需求,高起点谋划区域性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打造创新驱动新动力和区域竞争新优势、提升全球价值链条中新位势为目标,以解决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迫切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和完善创新孵化体系、企业创新转化体系、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政策导向体系,完善从科技成果孵化到项目落地产业化全链条的体制创新,打通科研成果和现实生产力“最后一公里”,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努力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以临沂应用科学城为核心,以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引领,以各县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承接载体,构建“1+2+N”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孵化体系,孵化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建设专业孵化器,促进孵化器和加速器无缝对接。力争到2020年,各县区运行至少1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孵化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孵化培育企业1000家,200家成为骨干企业,培育上市公司20家。

加大孵化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经济园区建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术项目产业化的承载能力。创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特色基地,培育省级高新区、特色经济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打造新型肥料、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磁性材料、装配式建筑、现代物流等创新型产业集群,鼓励特色园区经济主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链合创新”推动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催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三五”期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家以上,新创建特色产业基地3家以上,培育提升特色产业集群16个。

强化科技人才引进和培育。构建激励领军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保障体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增强科技创新知识储备和贡献力。“十三五”期间,孵化体系内引进和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0名左右,引进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1500名左右,引进100个创新团队和机构,聚集150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

加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技术市场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金融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建设公共科研平台,依托应用科学城、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实行大数据管理,共享信息数据、仪器设备、装备设施等创新资源,建立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公共中试车间等公共载体,为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公共服务,降低创业成本。

(二)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切实增强创新能力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高校院所源头创新能力,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规模,增强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能,全面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到2020年,形成企业创新活跃、高校院所创新能力强、创新人才聚集、创新载体布局合理、协同创新高效、支撑发展有力的创新创业体系。

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源头创新。坚持围绕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和围绕临沂产业需求难点问题相结合,激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我市抢占科学制高点、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主导产业改造升级关键技术瓶颈奠定科学基础。鼓励驻临沂高等院校开展源头创新,围绕国家、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科学问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研究成果,力争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获得一批重大技术成果。坚持目标导向和需求牵引,瞄准我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未来产业发展变革性技术,积极对接国家、省战略需求,强化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技术研发,紧紧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商贸、物流两大引擎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健康食品、中药及生物医药、高端木业、不锈钢及冶金、绿色化工、环保建材、纺织服装八大主导产业,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研院所机构改革,通过组建理事会、学术人才委员会等机构,建立健全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在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科研经费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使用、科研仪器设备采购、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和科研人员管理等方面赋予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地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

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切实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实力。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搭建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前瞻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加快培植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引导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梯队。到“十三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50家,高新技术产值达到35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有计划、持续稳定地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围绕企业需求和产业共性技术开展攻关;落实好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执行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创新券补助等政策,激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建设高水平企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业联合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科技研发组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夯实我市创新驱动的基础和支撑。“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5家以上、省级50家以上,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家以上。

激发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大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完善人才计划体系,深入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程、国外智力引进工程、教育卫生领军人才工程、大学生创业工程、企业家培育工程、高技能人才发展工程、金融高端人才聚集工程、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开发工程,构建从新苗人才到领军人才的多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建立领军人才发挥作用政策保障机制,增强领军人才在主导创新中的话语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落实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等激励措施,突出贡献导向,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向领军人才倾斜,切实保障领军人才的科研成果收益权和知识产权归属权。

优化高校院所、企业、人才创新协同。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优势、企业产业资源优势和科技人才的智力资源优势,坚持“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发展,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学科与行业产业对接,推进“高校院所-人才-企业”的多层面、多角度的创新协同。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兼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通过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柔性流动方式,每年引导一批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事业单位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措施落实,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

(三)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发展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立足全市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为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高效专业的科技服务、政府服务和社会服务,促进全市创新资源科学配置和创新创业渠道整合,力打造成集高端人才和项目聚集、国内知名大学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转化、国际技术转移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市共享使用的公益性高端创新创业平台,构筑辐射全市的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绿色发展高地。在科技服务领域,着力引进研究开发、创业孵化、专利代理、科技咨询、科技培训、技术市场等科技服务机构入驻,重点开展科技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专利申请、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服务,实现科技资源的整合、优化和有效配置,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在政府服务领域,设立科技服务综合大厅,开展“一站式”服务,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全方位代理服务。在社会服务领域,在引入生活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引进银行、风险投资、上市辅导、私募基金等科技金融机构和法律咨询、产权评估、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

加快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企业创新平台扶持政策,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围绕新材料、信息技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绿色化工、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提高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积极支持和推动若干基础好的市级企业创新平台升级为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5家以上,省级50家以上。

加快发展新型研发组织。开展市级新型研发组织认定工作,围绕区域性、行业性重大技术需求,积极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研发、技术服务、科技型企业孵化为主要业务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组织,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和创新服务网络。筹划组建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研究院,将我市打造成为中医药领域创新高地和产业聚集地,在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新型建材、木业等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一批依托企业运行的行业技术研究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其他地市或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项目研发,成熟后在我市进行转化。研究制定支持社会化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新型研发组织加快发展。

加快推进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形成创新合力。实行院士工作站备案制,加快院士工作站布局,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鼓励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为我所用。力争“十三五”期间创建院士工作站40家左右,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0个左右,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个左右。

(四)着力突破重点领域重大关键技术

坚持科技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产业需求,围绕***制约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在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核心引领作用。到2020年,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为我市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新材料

立足我市重大需求和产业优势,加快部署战略性基础材料、高性能材料、特种新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的制备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围绕汽车、高铁、船舶、海洋工程、火电、核电、军工等领域,研发不锈钢、耐磨钢、耐热钢、高强钢等高性能特种钢,提升发展钢铁产业;研发有色金属材料的高纯制备、合金成份精准设计,掌握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镍基合金、钨钼合金、高档铜材及复合材料制备与制品加工技术,逐步构建完善产业链条。研究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等新型陶瓷关键原材料高效合成与批量制备技术;开展高性能碳纤维、玻璃纤维、化纤纤维、金属纤维等高技术纤维材料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鼓励发展特种水泥材料、特种功能玻璃材料等资源能源节约型、环境生态友好型新型建材及配套材料,研发烧结空心制品、加气混凝土制品、低辐射镀膜玻璃、断桥隔热门窗、遮阳系统等节能环保、安全耐久的绿色建材,加快开发应用集保温、防火、降噪、装饰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建筑节能结构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燃料电池膜、高性能硅橡胶、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聚醚酰亚胺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开发环保水性涂料专用树脂、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等材料,研究聚合物基多功能合金、医用塑料制备技术。大力发展高性能复合磁性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电光陶瓷材料、压电陶瓷材料、电子铜箔、环氧玻璃布基覆铜板、信息传感材料和高性能封装材料等电子功能材料及制备技术,鼓励发展新型稀土功能材料、单晶硅、功能陶瓷粉体材料,突破发展半导体材料、有机显示材料及纳米电子材料,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沿高端化快速发展。发展高性能碳化硅材料、芯片及外延片制备,研究纤维素、半纤维素高效利用技术。加快突破新材料先进加工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研发关键新材料制备加工成套技术与工艺,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产业基地。

2、新能源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空气能等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开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突破车身材料及结构轻量化等共性技术,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为战略取向,加强动力电池、电控、电机等关键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加大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地源和水源热泵技术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推广应用热电冷三联供技术,推广太阳能、沼气和风能在村镇建设中的使用。加快太阳能中高温光热技术和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利用,策划引进太阳能中高温光热利用等项目,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推进太阳能电站建设。研发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与生产工艺,突破光伏大规模利用成套关键技术,开展地热资源评价技术、高效换热技术、中高温热泵技术研究。研究高效风电机组及核心部件技术、风电关键控制技术,开展山地风电场、弱风型风电场技术研发。研究生物质可调控热转化、生物转化技术,开展基于生物质资源的新型能源产品制备核心技术研究。研究低成本燃料电池材料及制备技术,研究储能电池电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技术,开发新型储能电池。

3、节能环保

聚焦环境污染源头控制、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修复等系统技术体系,加快突破绿色发展难题,重点在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生态保护、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大气雾霾治理、水污染防控、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土壤修复、环境污染预报预警、农村废弃物综合处理等领域,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建立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

研发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开展节能高效锅炉(窑炉)、余热利用锅炉、节能砖机、智能化节能仪表、高效机电设备和能源梯级利用工艺技术的研发与制造,壮大节能装备产业规模;开展粉尘回收处理与利用、工业废气处理与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研究,开展废气脱硝、脱硫、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设备及各类厌氧反应器、好氧流化床反应器的研发与制造;开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土壤污染修复、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废水深度处理净化、循环利用、饮用水净化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清洁能源供热发展,将空气源热泵、光伏发电等列为鼓励采用的供热发电技术。

开展中低品位矿产资源、工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等处理与利用新技术研究,开展中低品位高岭土、磷矿、钾矿等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及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等新型应用技术研发。以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为依托,开展铜、锌、铅、不锈钢、以及金、银等贵金属的回收、加工以及有色合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创新。开展家用电器及电子类产品回收与利用新技术研究和创新,开展废塑料、废轮胎及废纸等回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低碳发展、循环经济。

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和公共建筑节能65%的节能标准。开发生产能耗和使用能耗较低的建筑节能绿色墙体材料、高层建筑外保温技术、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建筑玻璃;组织对各种高效保温墙体、屋顶、门窗及建筑一体化遮阳技术等高效节能产品开展研究;推广高效采暖制冷及照明系统,降低集中采暖、制冷空调能耗,支持绿色照明开发研究。

4、电子信息

开展高端服务器与高性能计算技术、网络存储技术、大数据、核心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等技术与产品研发,增强电子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结合我市需求,开展数据库优化移植、大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大数据在行业中的应用。研发面向互联网应用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及应用;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各类云计算应用平台,形成系统集成和应用的解决方案,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

做强做大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低功率、高性能、小型化、片式化电子元器件和电连接器,加快壮大面向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械电子、汽车电子、家用电子、手机及电脑配件等方向的配套电子元器件生产。培育多晶硅、单晶硅半导体上游材料研发生产,提升高纯多晶硅材料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做好LED、LD外延片等产品研发生产,发展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终端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链。建设产业共性技术、测试认证、软件评测、开发环境、内容资源、技术标准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5、生物技术

紧跟国际生物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先进生物技术的集成创新和应用发展,加快建立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提升我市生物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主要农业动植物重要性状基因精细定位及克隆技术、生物高效表达反应器创制技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与监测预警技术,开发新型生物农药、兽药及疫苗,开展农产品防腐保鲜剂、生长调节剂及土壤调理剂研制与利用。

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开展抗体筛选技术、抗体药物偶联技术、抗体药物产业化相关技术、微生物药物的育种发酵与放大技术、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合成与修饰技术等核心技术研究,研发制造新型抗生素、疫苗,鼓励多糖类、蛋白质类产品研发生产。开展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可降解生物医用材料、3D生物打印、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等关键核心技术。

绿色生物制造技术领域,重点突破微生物筛选与改造、生物传感器、生物制造过程控制、生物质基资源炼制与利用、生物转化(催化)等关键技术,突破重大化工产品以及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高值衍生品生物制造新工艺,开发新型生物能源以及高附加值专用酶制剂,实现生物质可降解产品规模化生产。

6、中药及现代医药

围绕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四个关键领域,以中药为重点,以生物药为快速增长极,以化学药为提升方向,培育高端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领域创新发展。研究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种植(养殖)、炮制和质量控制技术,着力打造国家级原料药生产基地、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及加工基地,开展金银花、银杏叶、丹参、徐长卿等优势中药材有效成分提纯、中药制剂和功能性食品饮料、保健品开发技术研究,推进中成药二次开发,开展丹参、脑络泰、银杏内酯等系列中药注射液针剂研究。发挥化学制药的支撑作用,研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和高品质的仿制药,开展心血管疾病、恶性***、神经和精神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医药品种开发,推进新型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培育高端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技术开发,引进和培育制氧机、血糖仪、空腔设备等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新型医药包装材料。

围绕重大疾病防控、应对老龄化和提升人口质量等重大健康需求,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推进重大疾病生物样本库和生物医学研究大数据平台建设,在重大疾病防控、公共医疗服务、康复养老、中医药现代化等方面加强创新和技术集成,研制一批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的创新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引领构建医养康护一体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现代传承、中药复方精准用药、中医特色诊断、中医“治未病”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中医传统经方、基于天然来源的创新药物和中医药健康产品;发展远程监控、移动医疗、健康物联网等技术,突破医疗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医疗大数据平台。

7、先进装备制造

把握装备制造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自动化生产线集成技术和智慧工厂支撑技术、典型行业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要求,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大力培植汽车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完善产业链条,快速形成产业集群。

开展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新型发动机、电池管理系统、高效轻量大功率电机及控制系统、大功率快速充电系统、动力电池二次回收利用技术;推进汽车发动机、汽车轮毂、汽车关键零部件及其配套技术开发与产品研发,提升发展特种车辆、车辆改装,引进更多汽车制造企业落户临沂,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工程机械,开展装载机、挖掘机、路面机械、矿山机械、建筑机械行业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向产品大型化、制造专业化发展。开展大型智能农业机械及零部件产业研究,发展130马力以上拖拉机、精密变量施肥播种机、园林植保机械一机多用、联合作业机组、农田作业机械智能控制以及航空植保机械等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农机系列配套能力,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开展高速化、高精度化、智能化、绿色化、重量极端化、并联驱动化数控机床研发,研究高档机床产品的数控系统及软件、关键配件制造工艺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激光、等离子切割、焊接多轴数控系统及装备技术,推动数控机床行业向加工精密化、运行高速化、控制智能化、功能复合化、平台数字化方向发展。推广五金行业达克罗表面涂覆技术和建材机械行业加气混凝土机械设备技术,开展木工机械、食品和药品包装机械、数控机床和大型加长车床等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开展3D打印技术、激光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研发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机器人关键部件、控制软件和控制系统,开发新一代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

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开展智能制造试点,建设智能化工程,推广智能工业机器人,推动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术,研发具备技术优势的智能化装备终端产品。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绿色铸造等技术工艺,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实现绿色生产。推动装备产品绿色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节能环保性能。

8、绿色化工

按照园区化、循环化、高端化、生态化的原则,推动精细化工、新型肥料、石油化工、煤化工绿色发展。开展低毒或无毒溶剂与助剂、高效催化、新型高效分离回收及废弃物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清洁高效生产技术,加强粉尘治理、有机废水处理和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研究煤化工产业通过发展以煤为核心的多联产和分级利用技术,研发可替代石油的洁净能源和化工产品;开展石油化工产业向炼化一体化研究,合理灵活利用石油资源,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高性能、多功能和无毒安全的橡胶、辅料和助剂等轮胎原材料研究,开展低滚阻、高性能和多功能轮胎结构设计,推行绿色化、节能化制备工艺,推动轮胎产品向安全、环保、智能化发展。开展以微量元素肥料、水溶性复合肥、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化肥产品开发,着重提高化肥复合率,研发生产各种套餐肥、海藻肥、生物有机肥等产品。

9、现代农业

发挥我市农业科技和产业优势,以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加强重点农业技术研发,构建信息化主导、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

突破良种培育、高效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耕地改良培肥等关键技术,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测土配方施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大马力农用机械、环保型饲料等,发展农膜、现代联合收获机械等用量较大、本地欠缺的农资产品。围绕抢占种源制高点、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支撑粮食安全战略,瞄准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前沿关键技术方向,加快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和优质生猪新品系培育。研发新型生物农药、兽药、疫苗,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农药减施及替代技术、畜禽水产重大疫病防控及快速治理技术,开发农产品防腐保鲜剂、生长调节剂及土壤调理剂。

开展“互联网+农业”技术,围绕加快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加强农业物联网、农业云服务、移动互联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着力突破农业数据资源优化整合技术,农业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挖掘等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集成应用。开展农业机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在种子繁育、精量播种、高速栽植、智能采摘、农产品物流、多功能田间管理作业、农用航空作业等领域开展技术与装备研发,提高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水平。

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粮油制品和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工艺,研发功能性油脂、改性淀粉、蛋白类产品、浓缩果汁、水果罐头、速冻保鲜菜、干燥蔬菜、休闲食品等绿色天然、高安全性的食品加工技术工艺,开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物流工程化技术、有害残留快速检测及农产品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控技术研发与推广。

围绕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高效利用,重点开展农田水土环境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障碍性土壤治理技术以及作物秸秆饲料化、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排泄物、畜禽和水产加工下脚料、餐厨残余物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利用技术。

10、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

以开展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城市试点为契机,构建以物流为核心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和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增强商贸物流区域辐射力。建设智慧商城,打造集公用信息、电商、会展、物流、支付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临沂商城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商城大数据中心。开展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应用,引进、推广和应用集装和单元化装载、无线射频识别、货物***、自动引导车辆、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物流先进技术,研发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为基础共享、兼容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智能化的现代冷链物流一体化联动系统,打造智慧物流信息感知平台、智慧物流信息传输平台、智慧冷链物流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加强商贸物流信息化建设,打造货款结算平台,研发供应链金融产品,加强对临沂商城垂直电商平台的数据支撑、业务支撑,着力构建开放共享、立足全市、影响全国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货运物流网、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国内领先、多网融合、安全可靠的综合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体系,打造立足临沂,影响全国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无线射频识别、货物快速分拣、冷链物流等物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物流装备自主研发步入先进行列。

(五)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深入贯彻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部署,突出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聚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与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著名大学和企业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坚持需求导向,执行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协议,加强与德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在先进制造、新材料、软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突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提升国际科技合作层次。积极借助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支持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各类科技园区和企业深化与重点国家和地区在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实施国家政府间科技合作和科技援助、科技培训等项目,拓宽合作渠道。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创新信息、技术、资源的共享,推进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加强创新创业国际合作,深化科技人员国际交流,吸引杰出青年科学家来临沂工作、交流,鼓励外籍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办科技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临沂模式”的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区域发展战略和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和技术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园区、经济园区和企业,通过自建、并购、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科技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吸引跨国公司、外国专家及团队来临沂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市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参与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在我市设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组建鲁南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建3-5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深入推进国内科技合作。全面落实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山东省科学院以及国内著名高校的战略合作协议,深化项目研发、人才交流、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完善以股权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我市重点领域技术突破。积极引进知名高校、科研单位来我市设立分校、分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实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十三五”期间,开展实质性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达到1500家左右,引进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2000项以上。

(六)加快科技金融发展

壮大科技创业投资规模。进一步发挥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股权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逐步壮大全市科技创业投资规模,构建起覆盖种子期、初创期和发展期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科技创业投资体系。积极引进优秀创业投资管理团队,设立一批面向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研发机构等新型研发机构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的子基金,推动成果研发、中试、转化和产业化的无缝对接。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业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鼓励利用“孵化+创投”模式,为在孵企业和项目提供便捷融资渠道。

完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市级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或一站式服务中心,组建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团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统筹科技企业、科技金融产品、科技政策和项目、科技信用、科技金融中介等资源,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制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标准和条件,建设市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息库,对发展潜力大且具有融资需求的入库企业、承担过各类科技计划的企业优先向金融机构推荐,推动形成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局面。加快推进科技银行建设,开展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民间融资机构等地方金融组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灵活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引进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合作,加快推进临沂中小企业挂牌孵化基地建设,鼓励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版”挂牌。力争到2020年,集聚一批专业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金融机构,发展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金融创新政策,培养一批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效应明显、发展前景好的高成长企业。

(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实施知识产权创造工程。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开发和推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对产业化潜力大的发明专利进行重点资助,着力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专项计划,扶持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抢占产业发展高端。试行并逐步推广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获取等方面向小微企业给予适度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发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助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以上。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标准和监督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构建市、县两级联动的联合执法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推进司法诉讼与行政调处对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审判“三合一”改革,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体系,实现维权援助网络五区九县全覆盖。健全知识产权侵权调处、假冒查处和举报奖励机制。开展专利执法护航行动,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专利侵权和假冒专利等违法行为,维护专利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有效带动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兴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业态发展。扶持培育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打造行业标杆单位,带动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服务能力提升。加快推进中国(临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畅通12330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电话,建立专利侵权判定咨询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援助机制。

抢占新技术的标准主导和话语权。加强战略性产业领域技术标准的制订,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推动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十三五”期间,力争设立50项左右关键技术节点的标准,实现15项左右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职责清晰、管理统一、运行高效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各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夯实各类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建立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目标评估制度,完善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创新驱动评价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指标纳入政府创新驱动发展评价体系。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

(八)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优化整合市财政科技资金。进一步完善市级财政科技资金体系,明确科技计划定位,加大对基础研究、公益类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探索通过各级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联合基金的方式支持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形成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合力。对市场需求明确的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运用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力量支持科技创新。

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完善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简化市级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下放科研经费预算调整权,提高间接费用比重。探索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将科研人员从非研发类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建立项目结余资金管理使用与项目法人信用评级挂钩的机制,信用良好项目法人的结余资金可按规定留归项目承担单位继续用于科研活动。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监管,推行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经费审计方式,加强科研经费执行全过程监督,建立违规使用资金问责机制。

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科技项目机制,由专业机构承担科技项目申请、评审、立项和过程管理等具体事项。加快培育和发展运行公开透明、制度健全规范、管理公平公正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逐步建立专业机构竞争性遴选机制,完善专业机构运行监管、绩效评估等办法。构建统一的市级科技管理信息云平台,建立面向社会的信息开放机制,对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执行全过程信息进行“痕迹化”管理,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可查询、可追溯。完善科技报告制度,建立科技报告共享服务机制,将科技报告呈交和共享情况作为对项目承担单位后续支持的依据。

完善对各类创新主体的评价。以创新质量、创新贡献和创新效率为导向,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的分类评价。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纳入对高校、科研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科技人才评价中存在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倾向,对不同类型的科技人才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对科研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强化对科技计划项目法人的信用记录和管理,构建全市统一的科研诚信档案。加强与国家、省科研诚信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科研信用信息的共享共用。制定对科研失信行为的惩戒办法,对出现科研失信行为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列入失信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各级科技计划、科技项目和奖励以及参与科技计划和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资格。

五、工作措施

本规划是我市“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调动各方面力量,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加强监督和评估,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市科技主管部门牵头,各县区、各部门协同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强化本辖区、本部门的科技创新部署,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的衔接,加强重大事项的会商和协调,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县区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规划的宣传贯彻,做好协调服务和指导,调动和增强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统筹协调。加强与国家、省科技创新规划上下贯通,做好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市级其他行业规划的衔接部署,建立部门之间、县区之间的工作会商和沟通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注重科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政策、规划及改革举措的协调和衔接。加强规划对年度计划执行和重大项目安排的统筹指导,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强化投入保障。加强科技投入与规划实施的衔接,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建立与科技创新需求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优化财政科技资金配置,加大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带动地方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同配合,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创新领域,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

(四)强化监测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为规划的动态调整和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2017年4月11日印发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07 04:36:55重新编辑
坪地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塘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汇源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横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中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农村信用合作社宝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白石塘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坪西村长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四房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年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年丰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富地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六联发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坪西果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长美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中心村黄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富坪路华厦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坪西湖塘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中心村发佳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六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六联吉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六联鹤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六联长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六联石碧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六联村富民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年丰横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环城北路金水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宝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永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地镇宝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为青海玉树地震遇难者哀悼西宁在雪中哽咽图
  2. 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观看秦腔现代戏尕布龙
  3. 17月签约引进7个项目协议引资495亿元
  4. 国道215线察格段将封闭施工80天
  5. 团市委号召青少年过绿色环保清明
  6. 柴达木首条枸杞白刺果浓缩汁加工生产线试产成功
  7. 海南州切实增强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持续力
  8. 西宁市各重点高中中考招生拟录取特长生82名
  9. 北京中关村出资600万元援助海东设施农业和信息化建设
  10. 第八届孟赫嘎拉文化节于9月在茫崖花土沟镇举行
  11. 城北区创先争优活动拉开帷幕
  12. 果洛州残联二项重点工作助推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
  13.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
  14. 增强学习贯彻落实党章的自觉性坚定性省委中心组召开学习会王建军多杰热旦出席
  15. 西宁市多种形式开展创卫集中整治和宣传活动
  16. 西宁市本月20日开始接种甲流疫苗保证重点人群接种
  17. 村儿里来了书画家
  18. 西宁市发挥群众文化正能量湟中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见闻
  19. 今起我省地方社火开演
  20. 我省发放首张台湾居民居住证
  21. 西宁机场再度荣获中国民用机场服务质量优秀奖
  22. 守护绿色的巾帼梦——记都兰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站长林业工程师张彦玲
  23. 村镇银行授信250万元助农民搬进新民居
  24. 我省农民剧团秦腔土族元帅登上国家级舞台
  25. 探大美奇景赏大美冬韵品大美民俗
  26. 海西州着力抓好十件实事为各族群众撑起健康保护伞
  27. 秀水桥付家寨桥设计方案完成政府征求市民意见
  28. 集中整治背街小巷占道经营
  29. 大通县召开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运行分析会议
  30. 西宁曹家堡机场机场二期获国家立项
  31. 西宁城东区提前完成养老保险稽核任务
  32. 果洛州召开会议对全州国有企业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再安排再部署
  33. 关于公布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所属事业单位公开考核招聘汉蒙古文翻译岗位笔试成绩暨明确面试有关事项的通知
  34. 高阳县科技孵化器建设稳步推进
  35. 海西州以五项制度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36. 果洛州农牧区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全面启动
  37. 黄南州提出六项措施确保热贡艺术产业化科技综合开发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38. 省工商局紧急部署不合格奶制品退货退款和召回销毁工作
  39. 帮扶结对子祁连县扶贫四轮驱动
  40. 泽库县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41. 北戴河区召开供热准备工作调度会
  42. 湟中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整合教育资源
  43. 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二0一六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44. 海南州共和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出实招
  45. 铁路民警及时救助一轻生老人
  46. 三江源国家公园官方网站上线公告
  47. 九三学社唐山市委联合市政协开展调研活动
  48. 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49. 肥乡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备案证
  50. 打击非法营运车辆举报电话公布
  51. 身障人士以诗歌传递公益温暖
  52. 宽城围绕十个方面查问题找对策
  53. 脱贫攻坚榜样力量桑昂村巨变的背后……
  54. 消防邀您做拍客
  55. 保定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东风公园宪法主题公园项目磋商公告
  56. 脱贫攻坚榜样力量苦乐如歌伴我行
  57. 西宁市湟中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58. 海南州对口支援资金突破亿元
  59. 12层以下楼房推广太阳能西宁格尔木等地先行试点
  60. 大通县举办女公务员文明礼仪知识讲座
  61. 在干事创业中担使命——二论全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62. 西区6所社区托老站月底完工让更多孤独老人有人陪
  6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青海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田惠源同志任职的决定
  64. 暑运期间旅客退票改签车票时间不变***前都可办理
  65. 海西州上半年实现旅游收入236亿元
  66. 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
  67. 邹立基到桃城区就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征迁安置工作进行调度部署
  68. 果洛州文体广电局积极开展扶贫慰问活动
  69. 果洛州上海市帮助久治县建设饲草基地和温棚
  70. 青海湖景区启动房车自驾游项目
  71. 用好一根网拉近青海与世界的距离
  72. 桥西区泉西街道贯彻落实全区三级干部大会精神
  73. 今日全省大部或有阵雨天气
  74. 游客满意我们就高兴——田向利夜访北戴河特色民宿和旅游市场
  75. 西宁市第二届旅游星级宾馆岗位技能大赛拉开帷幕
  76. 退役士兵风采录陈琪创业犹如返战场
  77. 回眸青洽会那一次次的精彩(三)
  78. 2009年西宁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平稳增长
  79. 山海关第八届二月二龙抬头节即将开幕
  80. 黄南州草原蝗虫防治工作全面展开
  81. 激情穿越柴达木—2010中国青海海西汽车摩托车集结赛在天峻吹响集结赛号角
  82. 西宁城西区100户农村危房改造年内完成
  83. 新青海新成就新征程把握省情特点建设大美青海
  84. 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85. 海西州天然气(CNG)加气站平稳运营
  86. 徐水县两家单位高标准通过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
  87. 临漳实施三大工程建设文化强县
  88. 青海省政府外债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89. 秦皇岛开发区召开打击传销专项行动调度会
  90. 海西州各地扎实开展整治庸懒散乱工作
  91. 乐亭县科技创新企业走进中科院
  92. 在优美的旋律中起舞西宁千人锅庄健身广场舞侧记
  93. 青海财政全面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一步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
  94. 让光盘行动成为市民的生活习惯
  95. 开发区工商分局举办新规培训会
  96. 青海湖周边道路将实行交通管制
  97. 玉树州抗震救灾现场审计工作全面展开
  98. 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向读者开放
  99. 我市召开重点建设项目调度会
  100. 海南州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实现全国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