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15日发表  

增府办〔2021〕12号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反映。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3日


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亮点

  (二)存在问题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三、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定位

  (四)发展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一)打造“三区并进”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二)建设“一脉串联”的增江城市廊道

  (三)集聚“四带联动”的文旅体产业带

  五、重点任务

  (一)坚持以理想信念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二)建立健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与遗产传承保护

  (四)全面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

  (五)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文旅体产业体系

  (六)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七)全力融入“休闲湾区”和“人文湾区”

  (八)创新升级文旅体品牌营销推广水平

  (九)打造文旅体领域高水平人才队伍

  (十)推动文旅体市场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三)提供金融财税支持

  (四)强化项目用地保障

  (五)重视环境资源保护

  (六)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重大项目列表

  “十四五”时期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空间布局图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也是增城进入文旅融合发展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和体育的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增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区”和做优做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的重要引擎。

  本规划着眼于“十四五”时期增城文化旅游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回顾总结了增城区“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情况,结合发展基础、现存问题和新时期发展形势,规划了“十四五”时期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三区并进,一脉串联,四带联动”的空间布局,并制定了十大发展重点任务,明确了相关保障措施,着力推动文旅体加速融合,力争到“十四五”末,增城文旅体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文旅体项目稳步有序推进,文旅体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文旅体名片持续擦亮,文旅体品牌形象更加显著,文化旅游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老城市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城市综合功能显著提升,各重点片区资源价值得到显著提升,文旅品牌形象更加明晰,有力支撑增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区”,于广州市乃至湾区的差异化优势凸显,初步建成具有湾区辐射力、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体育特色强区。

  本规划依据国家有关战略及《广州市增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结合增城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实际开展编制。规划期为2021至2025年。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亮点

  1.公共事业繁荣发展。“十三五”期间,增城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图书馆镇街分馆10个,基层服务点63个,其中智慧校园3个、全民阅读示范点3个、智慧图书馆6个、流动书车19个,藏书量达到198万册;建成街镇文化馆分馆11个,特色分馆2个,基层服务点33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41个,实现全区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通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繁荣文艺精品创作,2016年至今,全区作品共获国家、省、市级奖项271项,文艺创作水平攀升至全市第五,去年2个粤剧节目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全区建设“两场”(文体广场和篮球场)的镇街达100%,建有公共篮球场的行政村达100%;2020年底建设体育口袋公园***个,大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升级改造,全面优化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推动“城市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10里健身圈”格局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持续推进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引入名师名家林书豪—李群篮球联盟项目。积极组织“市长杯”系列比赛,成功承办2016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广州增城站)、南粤古驿道2018年世界定向排位赛(广州增城站)、成功承办2018年及2019年中国攀岩联赛(广州增城),推动增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举办线上科学健身大讲堂,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智能化手段,创新“线上模式”,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2.遗产保护取得突破。“十三五”期间,增城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文物保护持续发力,全区推进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累计76个,其中夏街古驿道、莲花书院遗址、百花古道先后入选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邓村石屋古建筑群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阮海天故居修缮保护与陈列布展项目成为增城区红色文物保护利用的典范。非遗品牌更加响亮,初步建立非遗专家库和数据库。2016年至今,全区获批各级非遗项目从17项增加到4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4个;代表性传承人从20人发展到42人。通过非遗搭载文创、旅游、美食,联动线上线下,增强非遗品牌影响力。

  3.广电服务能力提高。坚持导向提升监管水平,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定期组织开展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检查,落实安全播出管理责任。积极推进应急广播建设,探索利用应急广播发布预警信息,推动区、镇、村三级公共广播系统平台集中管理和联播联控。“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市电视节目基本实现无线全覆盖,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覆盖及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覆盖,完成了全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置换工作,有线电视满足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有线电视节目达标清88套,高清52套,4K节目5套,广播节目9套。

  4.全域旅游持续深化。2020年,增城区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十三五”以来,增城区成功创建6个3A级景区、4个省市级旅游文化特色村,正式启动白水仙瀑景区创5A工作;精心设计27条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增城乡村粤菜寻味游”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优化出彩,以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八小工程”助推8个旅游文化特色村建设;深入推进“万家旅舍”民宿品牌战略,打造了民宿发展的“增城样本”,2020年广州市评选的首批9家红棉星级精品民宿中,增城获评4家;加快旅游数字化发展,初步完成全域旅游导览系统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全域旅游新格局逐渐形成。

  5.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十三五”期间,增城区文旅体产业服务能力实现新提升。文旅体产业融合机制初步建立,文旅体招商机制和队伍建设持续完善,在广州率先出台文旅体领域相关扶持政策,成功引进华侨城白水寨项目、森林海休闲旅游项目、广州钧明欢乐世界、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着力打造文旅体重点发展平台,整合1978数字文创小镇周边5平方公里范围土地,引进高端文旅体产业项目,高标准打造增城区文化体育创意园。产业规模稳步提升,2020年全区旅游业市场经营主体共达331家,全年全区共接待游客2315.9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5.58亿元,对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5.8%和52.96%。全区共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法人单位1652个,营业收入较2015年增长了7.14%,呈稳步发展态势。

  6.竞技体育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增城区竞技体育取得亮眼成绩。全国级别以上大赛中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增城籍运动员共夺得奥运冠军2项次,世界冠军40项次,亚洲冠军12项次,全国冠军20项次。选材育才夯实竞技体育基础,以运南体校为龙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为重点,各级中小学为基础,培养出一批批优秀体育苗子,2017年市运会全区金牌数首次获得全市第一,区运南业余体育学校于2017年成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二)存在问题

增城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共文体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文体设施保障不足,人均室内公共文体设施面积不够,大型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在全市较为落后,服务资源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文体供给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配建设施管理责任需进一步压实,基层建管服机制需进一步完善。二是文旅资源挖掘利用程度不够。增城区仍有众多自然风景资源、文物历史资源、先贤名人资源、古建筑资源、非遗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利用,资源价值尚未衔接市场需求转化为优质的产品。三是文旅供给服务不足。增城区文旅产品传统、单一,跨界融合、创新迭代、文旅新场景开发不充分,自驾游服务、智慧导览服务等基础差。四是文旅体产业经济动能较弱。增城区文旅体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少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龙头景区。五是文旅形象不清晰。增城区文旅品牌定位不明确,缺乏城市文旅品牌与文化地标,文旅名片有待擦亮更新。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1.把握文旅体融合创新发展的机遇。旅游与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目前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大众旅游新时代和文旅融合新阶段。随着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整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职能职责,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同时,在体教融合以及“双减”政策推行的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课余时间利用,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及社团活动。因此,增城顺应文旅体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培育体育竞技人才,且凭借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历史资源以及领先的体育产业基础,创新文旅体融合新模式,推动拓宽文化产业市场空间,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不断加速增城文化、旅游与体育的跨界融合。

  2.把握文旅体消费促“内循环”的机遇。面对全球贸易纷争不断加剧、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国家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中,要加深“新基建”战略部署,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国内消费需求。在此经济形势下,文旅体产业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幸福产业,发展空间大,未释放的消费需求大,是提振消费的主力军,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城市品质的重要抓手。面对疫后文旅体市场环境新变化及我国“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增城应不断改善文旅体消费环境,强化文旅体产品培育力度,扩大文旅体市场规模,注重疫后文旅体新业态投资,促进文旅体消费复苏,将文旅体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3.把握科技赋能文旅体业态的机遇。当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我国文化、旅游和体育业标准化、品质化、智能化的发展进程。随着5G技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体育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带来文旅体产品生产方式、新产品形态、消费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等全方位的革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增城应紧抓新技术变革先机,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与文旅体的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推动文旅体新消费。

  4.把握“双区驱动”与“四个出新出彩”建设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人文湾区和休闲湾区的目标。广州全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明确通过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打造产业亮点和加大政策支持发展文旅体产业。增城区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依托自身优势要素资源,将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休闲高地,充分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把握“四个出新出彩”建设机遇,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旅体产业发展格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面临挑战

  1.面临疫情后文旅体消费变化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和反复不定对文旅体产业造成巨大影响,全国抗疫工作的常态管控措施对文旅体消费心理、新业态、新空间等因素产生长期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体验和消费频次发生变化,对文旅体产业顺应趋势创新变革提出了要求和挑战。

  2.面临周边地区产业激烈竞争的挑战。随着全国各地文旅体发展热情高涨,竞争呈现日益激烈的趋势。相较于广州市其他各区及周边城市,增城文旅体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需迎难而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在区域市场中实现突围。

  3.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挑战。新常态下,我国持续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消费增速有所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文旅体项目存在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属于重资产项目,存在较高的风险,对增城文旅体项目招商研判能力、金融财政支持能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广东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和广州市委、市政府“1+1+4”工作举措,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深刻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核心要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战略引领,以国家级增城开发区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两区带动”为抓手,以布局优化、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提效、文化传承与保护、全域旅游深化、产业升级、体育事业繁荣、湾区联动、品牌打造、人才培育、市场优化为主要路径,以提升总量、优化质量、扩大消费、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为目标,按照“三区并进,一脉串联,四带联动”的文旅体发展空间总体布局,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区”,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切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实现“四个出新出彩”的新机遇,强基固本,加快形成文旅体融合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融合创新的发展主线。将文旅体融合作为旅游产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育消费、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产品,推动文旅体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将创新作为引领文旅体发展的动力,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旅体的赋能作用,鼓励文旅体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实现“以文彰旅、以旅促文”。

  ——坚持拉动消费的发展重点。着力丰富文旅体服务和产品供给、推动景区提质扩容、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文旅体消费提质升级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升文旅体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通过促进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事业产业统筹兼顾。探索文旅体公共服务能力与产业消费能力协同发展的创新模式,通过完善文旅体公共服务体系,培育文旅体市场主体、激发消费热情,形成事业产业互促机制。

   (三)发展定位

  “十四五”期间,围绕推动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有力引擎的总体定位,努力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化文旅体产业体系,优化文旅体产品供给,扩大消费,不断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助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助力增城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城区”,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能力,进一步激发老城市新活力,显著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各重点片区资源价值,推动增城与广州市乃至湾区的差异化优势显现,初步建成具有湾区辐射力、国内影响力和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体育特色强区。

  (四)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四五”末,文旅体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重点文旅体项目稳步有序推进,文旅体高质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文旅体名片持续擦亮,文旅体品牌形象更加显著,有力支撑增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区”。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到2025年,城市综合文化实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现突破,形成由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新格局,人民文化需求保障更加充分、更加平衡,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不断完善“10分钟公共服务圈”“10里公共服务圈”,力争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分馆镇街全覆盖,每万人口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力争建立一批非遗传承保护基地,重点打造1-2个红色旅游亮点,提升完善阮海天故居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完成一批文物保护项目建设,打造1-2个文物古迹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

  ——文艺精品创作能力有效增强。到2025年,力争实现建成2家粤剧特色学校,每年创作1-2个粤剧精品,推出一批弘扬荔乡文化的文艺精品。

  ——文旅体产业规模壮大、业态领先。到202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建设一批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新增一批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和精品民宿,全区游客接待人数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亿元。

  ——全民健身工作蓬勃开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市民群众科学健身素养全面提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5%以上,新建1个多功能体育中心,基本实现各村(居)体育文化口袋公园全覆盖,其中自然村(合作社)覆盖率达到50%,体育设施正常使用率达98%以上,打造至少2个群众体育品牌,助力广州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

  ——现代文旅体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旅体市场体系,文旅体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加深化,文旅体市场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文旅体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要素合理流动。

表1增城区文旅体“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发展预期性目标

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

文化馆

≧13个(镇街全覆盖)

图书馆

≧13个(镇街全覆盖)

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1800平方米

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1-2个

红色旅游亮点

1-2个

文艺精品创作

粤剧特色学校

≧2家

粤剧精品创作

每年1-2个

文旅体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增加值

≧30亿元

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家

A级旅游景区

≧20家

全区游客接待人数

≧3000万人次

旅游收入

≧200亿元

全民健身工作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3.0平方米

新建多功能体育中心

1个

体育文化口袋公园

基本实现各村(居)全覆盖,其中自然村(合作社)覆盖率达到50%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95%

体育设施正常使用率

≧98%

群众体育品牌

≧2个

  四、空间布局

  遵循全区“两城三中心、三大经济圈”的发展格局及“南部提质、西部拓展、中部融合、北部振兴”的发展空间,以“南部新型工业区、中部文化生活区、北部生态旅游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布局为基础,结合人文历史、生态山水、现有旅游产品、现有公共文体设施等文旅体资源和重点项目分布,规划打造“三区并进,一脉串联,四带联动”的文旅体发展格局。

  图1“十四五”时期广州市增城区文旅体发展空间布局图





  (一)打造“三区并进”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1.在北部建设“大湾区山水文化宜游区”

  依托北部三镇(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以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为着力点,积极同花都区、从化区、清远市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加快建设华侨城白水寨项目、森林海休闲旅游项目、正果老街旅游景区、白江湖森林公园、畲族风情村、蒙花布旅游文化特色村、何仙姑景区、广州二龙山花园、小楼镇仙榄沙龙等重点项目,融合发展智慧康养、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结合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畲族文化、何仙姑文化等增城文化资源,加大山地运动、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设施布局力度,着力建设高端度假酒店群及优质民宿,打造派潭生命健康小镇,推动文旅、康养、商贸、科研、影视等业态融合发展,为大湾区城市群提供以康养休闲为重点的高品质生态产品、生态服务,将北部片区发展成为民俗文化特色突出、生态康养度假吸引力强、户外休闲体育功能完善的粤港澳大湾区山水文化宜游活力片区。

  2.在中部建设“文旅体都市休闲宜居区”

  涵盖荔城街、荔湖街、增江街、朱村街、中新镇五个中部镇街,将中部片区发展成为城市公共文体服务核心区和文旅体融合产业核心区。其中,以增城广场片区、荔湖新城、增城文化体育创意园为重点区域着力提升城市文化体育服务功能,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体系联动,推动广州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落地建设,规划新建区市民文化中心(含美术馆、剧院、群众文化馆)、多功能体育中心、荔枝博物馆等一批服务市民、面向未来的公共文体设施,依托荔湖、增江碧道增加公共空间,完善城市文化展示、文化服务、全民健身、体育竞技功能,打造城市公共文体服务核心区;以影视产业、数字文创产业、文旅融合新业态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推动1978数字文创小镇提质升档,积极探索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以大埔围美丽乡村景区、七彩澳游世界、诺普信·增城湾区农业科技产业园、创鲜农业综合体、朱村街时光穗稻等为重点项目,规划新建增城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红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3.在南部建设“工商农旅居文化融合宜业区

  涵盖永宁街、宁西街、仙村镇、石滩镇、新塘镇五个南部镇街。在南部片区规划建设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增城区少儿图书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南部片区城市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以南香山片区为核心,引入融创南山未来城项目,推动南香山森林公园提质升级建设,规划新建湛若水纪念馆,传承和活化湛若水文化;依托增城仙荔文化创意产业园、世界幸福田园等高质量农旅融合项目推动农业体验旅游发展,依托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广州市仙村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工业资源发展工业旅游形成荔新公路工业研学带,依托广州钧明欢乐世界、羊城晚报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瓜岭文化创意产业园、宝盛国际创新中心文化产业基地、1号智谷等数字文创产业载体培育音乐、游戏、动漫等数字创意产业新业态,推动工商农旅产业融合。

  (二)建设“一脉串联”的增江城市廊道

  推进增城滨江10公里的全线贯通,打造具有活力的滨江城市空间。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增江“一江两岸”,打造沿江景观带,推进“一横两纵多节点”的增城碧道规划建设,串联“山、水、田、园、城”等要素,以及1978数字文创小镇、增城广场、相江路、雁塔寺、增江画廊等文旅资源,加强沿线公共文化设施、康体设施、水上运动设施、公共空间、娱乐项目、商业项目布点,将增江打造为城市廊道,构建高品质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传承增城文脉,提升城市品位,赋能城市品质,助力打造“美丽天际线”。

  (三)集聚“四带联动”的文旅体产业带

  1.绿道全域旅游带。对绿道沿线景观进行整体规划提升,带动周边村落开展整体改造,提升绿道休闲健身功能,开展绿道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宣传,构建城市“慢游”网络。

  2.都市地铁游览带。梳理地铁21号线增城段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对增城广场、荔湖、白水山、坑贝古村、清献园等地铁沿线热门旅游点进行开发、升级,形成吸引客流、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抓手。

  3.荔新公路工业研学带。依托荔新公路沿线工业、农业资源,重点推动广州市仙村循环经济产业园、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增城仙荔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工业旅游、科普旅游项目升级和集聚,以荔新公路为轴形成工业研学产业带,打响工业研学品牌。

  4.红色文化体验带。以大埔围村、竹园村为核心,联动十个红色村,活化利用红色文化遗址,优化提升阮海天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挖掘全区红色资源,完善红色旅游配套,串联形成红色旅游路线,创建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

  五、重点任务

  (一)坚持以理想信念引领精神文明建设

  1.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定不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化实施理论学习“头雁工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广东***和***批示精神以及对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新要求作为常态化工作指引,推动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聚焦重大历史节点,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推进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资源等作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大力推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大信念理念教育,振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更好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擦亮“百姓宣讲”品牌,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提高主流舆论引领力,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提升新媒体传播矩阵,巩固理论宣传主阵地。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文艺作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宣传示范功能,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持续开展“增城好人”评选活动,树立道德标杆,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明风尚。创新开展涵盖安全意识、应急知识、文明素养等领域的“增城第一课”活动,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网络舆论弘扬主旋律与正能量。

  3.深入推进双拥文化建设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文化建设,推动双拥精神融入市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支持部队打造强军文化,开展先进文化进军营活动,依托红色文化阵地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落实和完善双拥政策,认真落实区退役军人及各类优抚对象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各项优待优惠政策,支持自然风景区对现役军人、残疾军人、本市户籍的退役军人和本市户籍的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凭证免门票。创新宣传载体,在图书馆、文化站等各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中融入双拥元素,进一步扩大双拥宣传辐射范围,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在增城蔚然成风。

  (二)建立健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图书馆功能转型升级。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以区图书馆为区域总馆、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通借通还、覆盖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升级,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着力提升街镇文化分馆服务质量和效能,构建区文化馆为区域总馆、镇(街)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数字服务平台为补充的文化馆(站)服务网络。由区文化馆统筹文化服务资源配送,打造“平台共享、资源互补、区域协同、供需对接”的总分馆运行模式。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能。

  2.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文艺精品创作,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树立“大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加强与出版社、品牌书店、上网服务场所和互联网平台等合作,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持续强化线上线下公共文体服务供给,打造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智能化手段,提供智慧化场所和智能化智慧化服务,打造增城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全景式、立体式的文化展示空间。

  3.增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效能。扎实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对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广播电视惠民工程,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推进智慧广电工作,加快内容生产转型升级,精准推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服务内容,促进公共服务承载网络转型升级,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单体服务向多元服务转变、由传播型向智慧型转变、由广播电视为主向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并重转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区、镇两级应急广播平台,为城乡居民获取灾害预警应急广播、政务信息发布、法规政策宣讲等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应急广播体系。继续做好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运行维护工作、户户通工程运行维护工作,建立健全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加强与省市融媒体平台对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和视听新兴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融合步伐,不断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实现优势互补、此长彼长。

专栏1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升级工程

  助力“图书馆之城”建设。着力推进宁西街分馆建成,实现镇街分馆全覆盖。因地制宜,打造多个全天候、全方位、多形式、安全性的24小时智慧图书馆。积极撬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图书馆建设,共建一批特色迥异的基层服务点,促进“图书馆+公园”“图书馆+景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企业”“图书馆+民宿”“图书馆+社会”等多种模式,积极参与“粤书吧”试点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领域的文旅融合创新,有效盘活基层阅读服务设施,拓展图书馆总分馆制新领域。

  搭建群众文化阵地。规划在增城区中心区域规划建设增城区文化馆新馆,建成集美术馆、剧院、群众文化馆、文学艺术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增城区市民文化中心,打造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培训、非遗传承、群众文化活动阵地。以“一街(镇)一策”推进镇街分馆建设,以区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托街(镇)综合文化站,融合党群服务中心(站)、民政、教育等其他具备条件的文化场所,多渠道解决分馆馆舍、人力等问题,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分馆建设,纳入区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统一管理运行。

  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实施文艺攀峰行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立足增城文化资源,鼓励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扶持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美术等门类开展主题文艺创作,支持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网络剧等影视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人民新创造、增城新面貌的文艺精品。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文艺创作生产。积极引进文艺名家团队,加大增城文艺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培育一批扎根增城的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

  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扶持一批群众文艺创作排演及市民艺术素养提升基地,常态化开展“荔乡文化茶座”“挂绿大讲堂”“百姓舞台”等品牌惠民群文活动,办好“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办好“广场舞培训”“粤剧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培训活动。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打造“乐湖”百姓舞台为群众文艺创作排演及市民艺术素养提升基地,引导群众文艺团体壮大发展,引导群众文化活动与时俱进,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城乡群众文化品牌。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在图书馆借助“互联网+”,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和无感借阅系统,实现无感借阅。通过大数据系统分析读者喜爱并推送相应文献信息,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建立增城区文艺精品资源库、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等,对文艺作品资源、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打造增城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集文体资讯、服务点单、场馆预订、互动体验等便捷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

  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开展“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应用示范点建设推广工作、智慧广电专项扶贫行动和智慧广电乡村振兴专项行动,推广消费帮扶、教育和健康帮扶、人才帮扶等模式,加快广电 5G 网络建设,赋能公共服务转型升级,推动有线无线、广播通信、大屏小屏协同发展。促进服务功能转型升级,推进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功能的深刻变革,满足人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需要,促进新型文化消费,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实现由受众向用户、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切实强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组织保障。加强绩效管理,加快制定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考核指标,加强对广播电视重大项目绩效考评制度,加大对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监督和评估,建立常态化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专家库,开展应急广播、有线、无线、直播卫星和广电5G专题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人才培训项目,力争对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开展轮训。

  (三)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与遗产传承保护

  1.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全面梳理增城红色文物资源,做好红色革命遗址普查建档,建立增城区红色历史资源数据库、文献资源库、文物名录等。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修缮竹林中共增城县委旧址、西瓜岭自卫队旧址等红色文化遗址,提升完善阮海天故居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研究教育。对红色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融合周边自然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大埔围、竹园村等1-2个红色旅游亮点,实现派潭小迳村、正果白面石、仙村竹园村等十个红色村的差异化发展。组织串联增城散点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场所,打造游研学全面结合的增城红色革命文化游径,重点优化东江纵队抗战之旅(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东纵北江机关遗址-东江纵队从化大队活动基地)的广州“红色之旅”精品线路,策划推广“有故事”的精品红色旅游线路。

  2.深入挖掘岭南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展示各镇街地域文化特色。加大各镇街特色文化品牌创建力度,形成“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品牌群,繁荣发展广州榄雕、舞貔貅、粤剧等优秀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何仙姑文化旅游节、派潭客家文化旅游节、正果畲族盘瓠王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修缮和活化莲花书院遗址、夏街古驿道等2处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加强对资源的修复、复原、展示,开发古驿道观光游览、古驿道文化体验、古驿道文化表演等旅游产品,塑造增城古驿道品牌形象。充分挖掘湛若水、崔与之等增城八大历史文化名人内涵,做好清献园、崔与之墓、正果佛爷寺等历史名人文化载体的旅游规划,立体化展现名人故事,加强岭南文化与名人文化、乡村振兴的融合与宣传。打造粤剧文化品牌,培育2-3家在广州地区有影响力的粤剧特色学校;将“少儿粤剧嘉年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品牌;每年创作1-2个粤剧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粤剧文化活动。

  3.全面发展振兴非遗。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相关意见,深入推进全区发展振兴非遗三年行动方案,强化系统性保护,加大力度挖掘非遗项目,壮大传承人队伍。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项目进校园、进景区、进博物馆、进社区、进商场。探索“非遗+”发展路径,加强非遗文创、旅游产品开发,策划非遗主题体验项目和展演活动,促进非遗资源产业化。探索引导正果云吞、兰溪濑粉等一批非遗美食向标准化、产业化提升,以地方小吃、国民美食培育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农民创业就业。

专栏2 非遗保护与传承深化工程

  推进非遗保护机制建设。加强非遗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增城区非遗保护机制,夯实保护单位责任。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传承机制,规范非遗名录管理,健全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

  推进非遗理论深化。加强非遗理论研究,设立增城非遗研究课题,建立非遗专家资源库。加强分类保护,深化重点非遗项目保护,推动重点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鼓励将非遗保护与传统节庆、乡村振兴相结合。

  推进非遗传承创新融合发展。多样化设置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展馆、主题馆、传习所、体验馆等展示载体,增加市民参与感和体验感。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工作室,设立市级非遗工作站。实施非遗“五进”工程。鼓励开发非遗旅游,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推出一批主题旅游线路,加强对非遗文创开发及产业化转化,推进非遗产品提档升级,增强非遗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非遗传播力拓展。实施非遗影像记录工程,开展一批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历史资料片拍摄工作,对榄雕、舞火狗等传承环境或条件发生重大改变、传承面临困难的项目,优先进行抢救性记录。积极开展非遗主题传播活动,积极举办粤港澳三地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支持非遗产品作为区政府对外及对港澳台宣传品,支持非遗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打造非遗交流品牌。

  4.提升文物资源活化和利用水平。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推动成立区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及文物审查委员会。充分激发博物馆的发展活力,提升文物展示水平,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重点推进中新镇埔围垄屋、坑贝官厅、式谷毛公祠、荔城街学宫大殿、豸山雁塔及宁西街莲花书院遗址保护等一批在建文物保护项目完成。深挖古驿道及古村落沿线历史、人文、民俗、故事,结合城市更新、乡村风貌管控及旅游经济的契机,推进夏街古驿道、百花古道和瓜岭村、坑贝村等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充分挖掘小迳村、白面石村等红色资源,建设阮海天故居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樟洞坑等乡村红色教育空间,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

专栏3 文物活化利用提质升级工程

  完善文物治理体系。深化部门联系与协作,核查、审议重大文物保护利用事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物工作格局。加快推进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及基础信息的整理、复核和完善工作,加强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关注,建立起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及动态更新机制。梳理新型文化遗产名录,积极开展乡村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和水利遗产、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物等新型文化遗产的专项调查与保护工作。

  创新文物活化模式。开展增城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编制,科学规划布局区域特色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汇总建立增城区革命文物名录,编制增城区革命文物资源开发和红色文化传承总体规划,以实施红色遗产和名人故居抢救性保护和展示提升工程为基础,重点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资、集资、出资、租赁、设立博物馆、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探索政府主导、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公私合营伙伴计划、引入运营公司统一操作等模式,盘活文物资源,促进文物建筑可持续利用。

  强化文物安全要素保障。加强安全检查,落实主体责任,出台日常养护、岁修、巡查和监测工作规范,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常态化、标准化。加强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进一步加大村(居)文化室管理人员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文物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文物执法能力,改善和提高文物单位的安全消防设施,加强文物安全保障。围绕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积极策划文物工作宣传话题,借助媒体、微信等平台,多形式多渠道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强化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爱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5.优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博物馆展陈内容和办展质量。推动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丰富和优化展览主题、内容。强化博物馆藏品研究和保护,建立完善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拓展博物馆藏品征集渠道,鼓励并规范博物馆接受捐赠。深度挖掘馆藏文物深层次历史文化,设计衍生具有馆藏特色和本土文化的文创产品。思考博物馆服务质量提升路径,积极倡导优质服务,充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博活动,加强馆际间合作与交流,建立广泛的业务协作关系。推进落实馆校共建,完善合作模式和合作基础,努力开拓第二课堂特色活动。提高博物馆综合实力和水平,争创国家三级博物馆。

专栏4 博物馆服务效能提升工程

  打造精品特色展览。以增城的历史发展为轴线展现不同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文化面貌、历史名人、风土人情、乡土民俗等。举办多元化年度主题展览,争取每年举办不少于4场主题展览,力争入选广东省年度十大精品展。

  规范藏品征集管理工作。落实《广州市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并规范博物馆藏品征集。加强藏品安全管理,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藏品的研究和应用开发。

  加强创意产品开发。鼓励开发兼具文化内涵、科技含量、实用价值的数字创意产品。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设计机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开展合作,提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水平。

  搭建文化活动桥梁。发挥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史料,制作历史文化主题展览,送进校园、送进社区和送进农村等“三送”活动。每年举办文博专场活动系列、主题讲座、研学教育等各类公益性惠民活动,提升服务效能。

  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馆藏文物扫描入库全覆盖。加强“博物官”小程序、微信公众号、青少年教育系统等应用程序的利用,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搭建数字展厅,持续丰富数字化博物馆的内容,在3D投影技术、VR增强型互感技术、趣味文化游戏方面着手,丰富展示形式和内容。

  (四)全面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

  1.推进文旅资源普查工作。开展系统性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为摸清文旅资源家底、深层次挖掘文旅发展潜力、高质量开发文旅品牌打下坚实基础。以全域概念为统筹,对文旅资源的类型、存量、现状等进行全面摸查,厘清文旅资源类型、科学论证资源价值、潜力及可利用程度。通过深挖文旅资源内在故事,深入发掘适应社会需求、有市场广阔前景的特色文旅体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深化文化资源分级、分类研究,完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和规范,总结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经验做法,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提供参考。

  2.提升旅游服务和配套水平。开展增城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完善区、镇街、景区三级旅游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持续开展旅游公共设施“八小工程”(游道游廊游径、服务中心或驿站、停车场、公共厕所、标牌导览、购物点、智慧云服务)建设、“八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教、养)配套完善工作。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标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高端住宿接待水平和质量,引导“万家旅舍”的民宿向精品化、品牌化、本土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游客旅游舒适度,以服务提升人气,进一步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

专栏5 特色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立足增城独具特色的乡村资源,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旅游品质升级,以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拓展古村落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蒙花布村、瓜岭村、邓村、坑贝村等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提升,开展环境整治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保护村落原有肌理。重点开展畲族村旅游开发,通过挖掘畲族旅游文化特色,结合沉浸式演出、科教体验、生态康养等形式,打造和推出游客参与性强、文化体验性强的畲族民族民俗表演活动,打造兰溪-畲族村旅游线路,扩大畲族文化的影响力。

  着力发展“农业+旅游”。支持世界幸福田园、创鲜农业综合体、诺普信·增城湾区农业科技产业园等项目发展休闲农业体验项目,加速农旅融合,逐步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展现增城特色农业文化。

  推广乡村旅游系列品牌。挖掘乡村美食文化,继续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传承粤菜文化和技艺,利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等优质农副产品推广乡村美食品牌。充分发挥荔枝文化旅游节的带动效应,加快仙村荔枝博览馆等项目建设,集中展示荔枝文化,扩大增城“荔枝文化”品牌在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办好菜心美食节等美食主题节庆活动,发挥节庆的引流作用,打造乡村美食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依托何仙姑文化旅游节、派潭客家文化旅游节等民俗节庆活动,结合舞貔貅、舞春牛、帅府爷巡游等非遗和民俗文化,打造一系列上规模、有内涵、互动性好的民俗节庆品牌,带动旅游消费。加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旅游景区、特色城镇联动整合,充分利用派潭镇、正果镇、小楼镇等地的生态度假、乡村旅游、绿道旅游、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建设。

  完善乡村旅游住宿配套。以派潭生命健康小镇为重点,打造高端温泉度假酒店群,打响增城康养度假住宿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民宿品牌和经营主体,推动各镇街根据自身资源特色,以民宿等级评定为抓手,打造“万家旅舍”精品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片区内精品民宿集群发展,形成派潭、正果、增江三大特色民宿集聚区。加强民宿的办证审批、业务培训、信息反馈和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对万家旅舍管理有限公司进行行业指导。定期对民宿管理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管理能力,提升旅客入住体验。

  推动旅游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提升全区各类文旅体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对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等文旅体公共设施开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智慧语音导览系统的全景区覆盖,为游客提供明确、便利的旅游环境氛围。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实现沉浸式旅游体验。充分发挥增城旅游大数据平台作用,拓展大数据信息采集渠道和应用领域,依托平台为公众提供服务和信息,提供“智能化、预约制、非接触”服务新体验,实现旅游全流程的信息化。

  3.优化城乡旅游交通网络。构建区域便捷旅游交通网络,助力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着力完善区域旅游“大交通”,按照规划加快建设3大交通枢纽,3条国家铁路,4条城际轨道,1条市域快线,9条地铁,加速形成“三横五纵”的主干线高速,进一步增强对粤港澳大湾区东翼城市群的联通辐射作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1小时生活圈”,有效缩短增城区与客源地之间的时空距离。完善区域旅游“小交通”,强化旅游交通服务,优化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加强交通拥堵整治,完善自驾游和房车游交通服务、公共交通中转和换乘服务,建立和完善全区汽车租赁服务网络,进一步开通、完善旅游专线连通交通枢纽与文旅体项目,逐步实现重点文旅体项目间零距离中转换乘;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完善绿道网络体系规划,对绿道开展定期维护,推进绿道沿途的绿化、亮化工程,优化驿站、服务点、餐饮点等绿道服务设施功能;依托绿道、公路、古驿道等交通网络,规划打通“文艺打卡”“绿色骑行”“江畔观光”“文化遗产”“徒步健身”等文旅路线,持续丰富增城主题旅游路线,完善道路指引标识系统,绘制文旅路径地图,优化游览交通体验。

  4.创新文旅产品带动品质消费。充分借助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的优势,创新性策划文旅消费产品。引进多样化、特色化的文旅、娱乐新业态,培育一批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深化文商旅融合,带动增城旅游消费的流量,助力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鼓励重点商圈、景区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并优化夜间公共交通、营业环境,挖掘开发具有增城特色的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有力拉动旅游夜间经济消费。加快培育演艺产业,完善演艺场馆建设,增强演艺市场基础,拉动演艺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旅游购物对促进旅游消费、完善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培育一批优质旅游商品购物点,打通旅游商品电商渠道。积极借助“文旅+科技”融合趋势,充分赋能产品升级、项目建设与产业创新,对接城乡、湾区城市消费需求,推动城乡文旅消费市场下沉扩容,带动城乡消费空间互动。

专栏6 增城旅游消费品质提升工程

  拓展文化消费新场景。重点培育“文艺范”“小而美”的特色商业,如精品民宿、文艺咖啡馆、特色书店、文创小店等,丰富VR全景体验、儿童剧场、游玩设施、赛车、射击、艺术体验场景等娱乐项目,鼓励“互联网+”“电影+”“音乐+”“书店+”“演艺+”“艺术+”等文化消费创新空间发展。

  强化旅游产品创新。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加强社会资本研发投入力度,以文创和新技术融合为手段,结合增城特色文化、特色手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特色工业品、特色食品等,推出系列旅游手信产品,打造精品旅游手信品牌,培育增城特色旅游商品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依托增城广场、白水寨旅游区、1978数字文创小镇等重点项目,打造一批各具主题和特色的创意市集。围绕1978数字文创小镇、东门桥、正果老街旅游区、派潭白水寨旅游区、相江路及沿江区域开展夜间经济线路策划,规范夜间经营业态和主体,营造良好的夜间旅游氛围。

  重视科技赋能文旅。加强“文旅+科技”产品研发力度,鼓励文旅企业、文旅项目积极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培育文旅产品,利用数字技术丰富特色文化内涵的展示形式、增强品牌传播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深化文旅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研发,引导区内文旅企业同大湾区各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文旅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率,打造一批“文旅+科技”示范项目。

  着力发展演艺经济。加强与国内龙头演艺经营管理企业合作,引进知名演艺项目,激活演艺市场活力。培育本土演艺经营主体,结合增城历史文化,融合VR/AR/MR等新技术,创作积极健康、具有特色的精品演艺项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带动夜间旅游消费。

  (五)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文旅体产业体系

  1.大力推动多元新兴业态发展。加快升级传统文化业态,大力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价值链和产业链,重点发展具有发展优势和基础的影视产业和数字文创产业,依托优质资源基础发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业,依托科技赋能的优势,发展影视旅游、数字体育等业态。

专栏7 文旅体多元业态培育工程

  影视制作产业。充分发挥增城生态景观优美、历史文化独特的优势,吸引影视剧拍摄生产,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影视制作企业,推动高质量影视作品产出,重点抓好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网络剧、微视频等的创作生产,打响一批影视节目新品牌,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播文化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积极引进影视创意设计资源,提升增城影视制作产业上下游配套设施水平,满足影视剧组拍摄、制作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影视产业生态圈,争取成为大湾区影视后期制作中心的重要载体。

  影视娱乐产业。发展更具参与性和互动体验性的影视娱乐业态,鼓励影视企业打造内容IP,推动影视IP泛娱乐化,结合游戏、餐饮、快消、教育、图书出版等行业开发影视IP衍生品。依托1978数字文创小镇,继续承办好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南方电影盛典、华语音乐传媒盛典、华语戏剧盛典四大IP活动,争取承接更多高端影视文化影展、庆典、论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影视文化交流活动中心。

  影视旅游。推动1978数字文创小镇、广州钧明欢乐世界等影视基地、主题乐园载体项目开展业态创新、产品创新,结合4K、5G、VR、AR、数字特效、裸眼3D、无人机等科技手段,开发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沉浸式旅游演艺等具有深度参与感、沉浸式体验的旅游产品,探索“以数字文创小镇为依托,以影视文化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业态,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影视旅游发展路径,打造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影视文旅目的地。

  游戏电竞产业。以广州钧明欢乐世界、永旺梦乐城(朗玩室内综合游乐场)为载体,积极承接广州、深圳游戏产业转移,引进游戏龙头企业,打造游戏产业总部经济。重点发展电竞产业,培育和引进电竞企业、电竞战队,高标准建设电竞场馆设施,积极承办大型电竞赛事,促进“电竞+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游戏直播产业,大力引进游戏直播平台、游戏直播工会及经纪公司,促进游戏内容、职业玩家、直播平台、电竞赛事等游戏产业资源联动,形成游戏直播产业链。

  动漫产业。支持动漫工作室、动漫制作公司、网络动漫平台、衍生产品开发公司等动漫企业落户,支持原创动漫创作生产和动漫IP创作,加大优秀动漫产品扶持推广力度,充分挖掘动漫IP价值,扩大玩具、服饰、主题临展、主题乐园以及主题咖啡厅等多种商业模式动漫衍生产品市场规模。

  直播电商和短视频产业。以1978数字文创小镇、E.C.PARK云享新经济生态园为重点载体,加快内容制造、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一站式”直播和短视频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集聚国内优质直播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机构、MCN机构、网红团队,孵化网红品牌,打造直播电商和短视频产业集群,深化直播和短视频的5G、VR/AR等技术应用,鼓励优质PGC、UGC生产,引导旅游、餐饮住宿、商贸教育等各行业与直播电商、短视频结合开展营销,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为增城消费注入新动能。

  工业旅游。梳理全区适合开发研学项目的工业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推动广州市仙村循环经济产业园、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等现有工业旅游项目丰富体验内容,开发体验课程、周边文创商品等,增强工业内容的趣味性、可接触性,形成更加完整的工业研学产品。深入联系工业研学客源市场,加强与中小学、旅行社、OTA、研学机构的合作,打通渠道,推动全区工业研学品牌开展整体营销。

  体育旅游。利用好增城的山水、绿道、碧道资源,培育一批体育特色项目,发展“户外运动+旅游”,规划发展极限运动、赛艇、游艇、皮划艇、露营、徒步、登山、徒步、骑行等新兴时尚体育项目。在北部完善山地运动设施,依托增江、荔湖等水资源完善水上运动设施,完善各生态景区的自驾车或房车营地、休闲驿站等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提高增城户外休闲旅游发展水平。

  体育竞赛表演。利用好增城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位优势,加大专业化体育场馆建设力度,提升场馆服务水平,积极承办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依托增城绿道培育马拉松、自行车、定向越野等高参与度的品牌体育赛事,发展“赛事+旅游”,以赛事举办带动旅游观光和消费,形成“赛事经济”,实现持续性的旅游效益。

  数字体育。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培育数字体育,引进数字体育服务平台、内容平台、媒体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等,建设智慧体育场馆,培育智慧健身房业态,加速体育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体育服务生态圈”。

  2.围绕重点业态加大招商力度。立足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瞄准文旅体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业态开展精准招商。加大影视政策和文旅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双政策”宣传推广,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文旅体项目。加强项目研判,对项目方投资、运营实力进行评估,对项目盈利能力、产业效益和合法合规性等要素进行严格评判,筛选出带动能力强、预期效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优质项目。积极引进世界500强文化类企业地区总部及研发基地,培育“专精特新”文化创意“小巨人”企业群,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大力引进龙头文旅企业,提升文旅开发水平,促进资源整合创新,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品牌项目。发展“互联网+体育”,引进一批国际化、高水平、市场化的体育企业和品牌。

  3.提升产业平台载体建设水平。结合区内重点平台规划,打造文旅体产业载体,促进产业进一步集聚。加强1978数字文创小镇、增城仙荔文化创意产业园、宝盛国际创新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广州钧明欢乐世界项目、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羊城晚报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瓜岭文化创意产业园、1号智谷、侨梦苑等现有载体建设,明确载体定位,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提质计划,不断完善文旅体产业支撑配套服务。依托生命健康城、东江新城、荔湖新城、广州科教城四大重点平台,新建一批文旅体新业态发展载体,跟进华侨城白水寨项目、融创南山未来城项目、广州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等载体项目的建设工作,围绕平台产业定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建成定位明确、产业集聚的文旅体产业平台和载体。

  4.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文旅体龙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的文旅体政策体系,形成“龙头带动,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鼓励本地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推动建立旅游协会,加快市场资源自由流动,探索高效市场运作机制,打破行业阻碍和区域限制,促进文旅体企业抱团发展、集群发展。抓好企业监测研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对营收接近“规上”标准的企业进行重点关注和政策扶持指导、培育,全力挖掘潜力企业入统。持续推进文旅体领域“放管服”改革工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扩大文化旅游市场开放程度,健全完善与文化旅游相适应的审批机制,加强审批流程宣传,促进行政权力运行规范、程序严密、全程公开、监督有力、服务便捷。

  (六)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1.着力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根据增城区人口特点和人口规模及产业布局,合理规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重点推进人口密集或快速增长区域、现状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区域的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认真落实民生十件实事的体育文化“口袋公园”建设工程,充分挖掘边角地和闲置地,实现每条村(居)规划建设一个体育文化口袋公园。着重填补区内大型体育场馆空缺,规划新建功能齐全,能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及文艺演出的多功能体育中心,积极引进知名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品牌,争取常态化举办国际自行车、攀岩等赛事,繁荣增城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撬动社会资源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均等化发展。

  2.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以增强人民体质、促进全民健康为根本,着力增强全民健身供给能力,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积极策划开展系列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引进和承办全民体育赛事,依托增城群众体育基础打造群众品牌赛事,营造踊跃健身、科学健身的社会风尚。成立区级体育总会,指导全区体育行业协会工作,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的联系、联合、联动,推动全区体育行业协调发展。增强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以及后疫情时期体育指导。

  3.深化体教融合工作。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为原则,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做好体质监测动态服务,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强运南业余体校的业余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管理,推进2021-2024年“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完善业余训练网络,采取“成熟一间,发展一间”的策略,合理布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网点,优化“三集中”的业余体校办学模式。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区队社办、区队校办”新机制,不断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保持乒乓球等项目优势,依托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和李群-林书豪篮球联盟培育足球和篮球强势项目,优化柔道、举重、摔跤等重竞技项目,强化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向上输送更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着力建设竞技体育强区。

专栏8 体育强区建设工程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10分钟健身圈”和乡村“10里健身圈”。按照成熟一批、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改建一批、分期分批建设的工作思路,在全区各镇(街)增建一批公益性、开放性体育场地设施,并增加公园、广场等公共用地的体育设施配建,谋划和探索利用公园绿地、老旧设施、闲置厂房、城市路网、立交等闲置空间,兼容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促进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均衡发展。

  强化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建设。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体育事业建设。鼓励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兴办的文化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及空闲时段向公众开放,并依托自身资源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公共文化体育产品和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形式多样、小型分散的体育赛事活动,多渠道开展体育健康公益宣传,为群众提供专业、科学、可行的健身指导。

  加强体育事业的制度管理。完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制度,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督促属地管理部门加大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管理和专项资金投入的力度,确保正常使用率达98%以上。研究出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扶持办法,支持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参与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引导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特色体育俱乐部,逐步形成水平高、管理严、社会效果好、各具特色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网络。

  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形式与内容。继续开展“全民健身日”、省体育节系列活动、“市长杯”系列比赛、新春及节假日期间系列活动等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承办或策划城市马拉松、徒步、定向越野等参与度高的全民体育赛事。加强增城篮球群众体育品牌打造,引入名师名家,通过举办篮球教练员培训、“篮球进校园”、篮球交流赛、青少年篮球培训等活动,打造高质量的篮球精品赛事品牌,积极组队参与上级体育部门举办的各项比赛或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使举办体育活动的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

  开展教练员人才梯队建设。结合增城自然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加强教练员人才梯队建设,充分利用全区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研究教练员准入制度,积极挖掘和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从事教练工作,有序开展教练员从业资格和等级认证工作,积极开展教练员培训工作,分期分类型对教练员进行培训,以实施国家精英“双百”教练员培养计划为引领,重点打造奥运项目青少年“领军”型教练。

  (七)全力融入“休闲湾区”和“人文湾区”

  1.全力融入“休闲湾区”。积极携手广州北(花都、从化)、清远南(清城、清新、佛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充分发挥增城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积极联动周边龙门、博罗等地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区平台加深交通、产业、市场一体化发展,有效利用港澳资源和发展优势,加强与港澳旅游行业对接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广泛知名度、美誉度、向往度的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参与丰富面向大湾区市场的文旅体推介活动,扩大增城文旅体产品在大湾区范围内的知晓度。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深入挖掘增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价值,重点做好莲花书院、正果老街、夏街古驿道等古建古道资源的修复和开发工作。积极与大湾区城市开展旅游市场联合监管,形成治理合力,联手解决大湾区旅游市场的突出问题,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消费环境。

  2.合作共建“人文湾区”。加强与大湾区城市文化事业、产业联动,共建“人文湾区”。用好用活广深港澳优质文化产业资源,依托增城区位、政策等优势,主动承接广州中心城区、深圳的文化产业溢出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文化交流互鉴,深化在文化学术研究、非遗民俗保护、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合作。依托举办高质量艺术展览、名家讲座、珠三角作家新书推介会、学术交流合作会等联动形式,深化珠三角地区乃港澳地区文艺人才的学术交流。增强与大湾区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加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在湾区内的馆际联动和资源共享,加强大湾区图书馆信息共享和文献协助,加强大湾区博物馆馆际藏品交流和管理经验分享,推动公共文化资源的自由流动,提升增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同大湾区城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体育交流活动,重点开展舞狮、武术、龙舟等岭南特色项目的群众体育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竞技体育和体育赛事交流合作,推动人文湾区建设。推动大湾区全民健身资源共享开放,着力增加高品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形成大湾区优质体育生活圈。

  (八)创新升级文旅体品牌营销推广水平

  1.擦亮增城文旅体品牌。依托旅游产品的策划丰富和全域旅游的深化,进一步增强“白水寨”“万家旅舍”“挂绿荔枝”“仙姑故里”等名片在湾区乃至全国的知名度,立足增城优势,围绕重点平台项目,结合文旅资源普查行动,深挖增城文旅体特色,推出一批全新的文旅体名片。打响“乡愁增城”岭南乡村文旅品牌、“千年古县”人文历史文旅品牌、“红色印记”红色研学文旅品牌、“匠心感悟”工业研学文旅品牌、“仙境荔乡”山水康养文旅品牌、“影梦成增”影视文旅品牌、“创意新城”数字文创品牌、“活力之都”运动健身品牌以及“悦览之城”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等九大特色文旅体品牌,实现文旅体品牌化发展,助力城市形象建立,有力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吸引力。

  2.创新文旅体品牌营销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实现增城文旅体品牌推广的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的城市文旅体品牌推介作用,加大网络直播、自媒体、小程序等渠道的线上营销力度。依托增城历史文化资源、名人资源、影视产业和数字文创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名人文化、节庆活动、非遗项目、文创产品、影视作品等开展事件营销、内容营销,鼓励以增城为取景地拍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鼓励“网红主播”在增城区地标、景区等地直播或拍摄视频,展现增城文化内涵。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博物馆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方面功能。结合乡村振兴,通过人员培训或技术帮扶等多种方式,推动乡村旅游业商户“触网”,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营销。

  (九)打造文旅体领域高水平人才队伍

  1.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文旅体人才。加大增城“宜居宜业”优质环境的宣传力度,健全完善文旅体人才相关扶持和引进制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省市区人才政策,在入户、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人才+项目”的引进模式,实现“项目带人才,人才带项目”,吸引一批文旅体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落户增城区,激活产业创新创业活力。研究出台符合文艺人才、体育人才特点的招聘和引进办法,对引进的专业人才在项目经费、福利待遇、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健全政府文艺体育人才引进投入机制。扶持文化名家工作室建设,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为其创作、研究提供相应条件,并吸引同一领域优秀人才加入,充分发挥名家工作室在文艺创作、学术研究、活动举办、人才培训方面的作用,提升增城区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进国际竞技体育领域具有高水平的运动员或能够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运动员的带训教练和团队,提升全区竞技体育培训师资力量。

  2.搭建平台培育高水平文旅体人才。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努力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为文旅体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依托增城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院校合作,建立完善政府、院校、用人单位的人才条线队伍,定向培育优质文旅体人才,依托侨梦苑、开发区核心区等平台集聚高精尖人才,打造增城乃至大湾区的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在文旅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积极应对文旅体高质量需求、业态多样化,培育演艺人才、动漫人才、电竞人才、民宿人才、研学人才、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等多样化专业人才。面对文旅体和科技融合的新趋势,以科技创新基地、众创空间为抓手培育科技型文旅人才,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为文旅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十)推动文旅体市场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1.鼓励市场主体创新高质量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力激发文旅体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创新型、战略性文旅体产业主体。培育文旅体新业态初创企业、创客企业、大学生创业团队,为文旅体产业注入新鲜血液。依托产业载体搭建文旅体“双创”平台和融合发展平台,促进文化创意、科技创新的孵化和成果转化。鼓励传统制造型文化体育企业向行业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提高创意设计、研发、服务业的比重及水平。鼓励传统文旅体企业聚焦市场需求,实施品牌化战略,拥抱新业态、新技术。鼓励文旅体企业提升经营和管理水平,推进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进程,加强自身风险应对能力。

  2.加大文旅体市场培育监管力度。加强文旅体市场执法和市场管理力度,营造文明、有序、安全、高质的文旅体市场环境。加强对文旅体经营主体的诚信评价,制定文旅体市场评价规范,探索建立文旅体市场“红黑榜”制度。实施旅行社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景区、博物馆讲解员专题培训,通过树立服务质量先进典型,全面推进文旅体行业服务质量和品质提升。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标准打造“数字政府”,落实简政放权措施,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文旅体市场监管机制。强化文旅体市场执法队伍建设,突出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配发执法服装,推动移动执法,实施案卷评查、规范执法档案,规范队容队纪,严格执法考核,优化执法培训、切实提升网络执法监管能力,建设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执法队伍。加大市场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持续组织“体检式”暗访评估,做好安全生产、禁毒、“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等各项工作,以创建平安文化市场为抓手,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

  由增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牵头,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明确“十四五”规划的任务分工、工作进度和责任,各部门形成合力、密切配合,推动规划组织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各项重大问题。积极对接国家、省、市关于“十四五”的工作部署和指导,注重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配套实施,实现文旅体事业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梳理党委宣传部门、文旅体主管部门及其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组织之间的关系,推动文旅体融合体制建设,并加以制度化。加强区委宣传部与文旅体主管部门及其内部各科室之间的业务沟通,加强文旅体主管部门对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组织分类分级的指导、管理、服务,推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加快社会化乃至市场化发展。加强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单位、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等组织之间的互动融合,依托公共设施、行业协会平台推动文旅体集群发展。整合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旅游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各类资源,探索成立增城旅游协会。

  (三)提供金融财税支持

  完善文旅体金融供给环境,加强财税资金支持。落实国家、省、市以及增城区对文旅体行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指导文旅体主体用好国家、省、市级金融信贷支持政策。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渠道,持续加大对文旅体事业产业的投入。创新发展模式,成立国资企业作为文旅体投融资主体,通过共同投资、整合资源给予产业动力的经验,探索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国有平台+高等院校+产业基金”的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成立文旅体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借助资本手段有效聚合各类产业资源和市场要素,推动文旅体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四)强化项目用地保障

  加强用地供给支持,保障文旅体发展空间。将文旅体产业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充分考虑文化、旅游、体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合理规划,对已列入发展改革部门年度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的文化旅游体育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及时报批、及时供地。用活土地使用政策,抓住城市更新机遇布点公共文化、旅游和体育设施,在点状供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争取省、市、区相关部门支持,力争先行先试,推进乡村文旅体项目点状工地试点工作,***文旅体项目及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难题。

  (五)重视环境资源保护

  践行生态环保理念,进一步做大生态红利,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同向发展。强化对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引导和规范,在旅游规划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力。建立生态环境执法体系,对危害生态环境的旅游行为加强整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全区景区、村镇均实现固体废物垃圾分类回收、转运和无害化、生态化处理,提高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效率;进一步规范完善污水排放处理等设施建设,实现雨污分流和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

  (六)加大督查考核力度

  完善文旅体发展“十四五”规划监督考核制度,明确目标责任,研究制定年度工作清单。强化对目标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将规划落实的工作实绩纳入年终绩效,采取实地督查、专题会议研究、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年度评价、中期评价和总结评估,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督促检查规划任务落实。


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重大项目列表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建设

类别

建设起止年限

主管

单位

合计40项

一、重点产业载体(共8个)

1

影视产业载体

1978数字文创小镇

提升1978数字文创小镇开发层次,加快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利用产业政策利好推动影视、文创产业集聚,带动周边五平方公里增城文化体育创意园发展。

提升

2015-2022

增江街

2

数字创意产业载体

羊城晚报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吸引和集聚时尚设计等优质文创产业项目,打造集时尚发布、版权交易、时尚研究、投融资服务、供应链管理于一体的现代文化创意综合体。

新建


永宁街

3

数字创意产业载体

宝盛国际创新中心文化产业基地

着力发展IAB、NEM、文化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国际总部、文化科技、高端制造、孵化加速、公共服务、文体会展、商务空间、生活配套等功能板块,力争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平台;与全球知名体育运动品牌合作,建设市民运动公园,以及两公里长的绿色健身步道。

提升

2018-2022

开发区

4

数字创意产业载体

瓜岭文化创意产业园

以瓜岭振兴为目标指引,以文创产业为主题,以瓜岭华侨、教育、建筑、龙舟、庙会等文化为内涵,依托集中成片的历史建筑资源,融入现代创意元素,丰富文博展示、文化交流、创意办公、精品民宿业态,建设瓜岭智汇园、原乡创意园两大板块,打造广州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示范、具有自然原乡特质的岭南精品名村和大湾区精美乡村文创园区。

新建


新塘镇

5

数字创意产业载体

1号智谷

加快孵化、咨询、硬件软件配套企业入驻,为新型影视文化企业创业提供支撑服务,打造集办公、休闲娱乐、网红聚集于一体的新型创新平台。

新建


新塘镇

6

乐园综合体

广州钧明欢乐世界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发展电竞和体育休闲产业,打造“主题乐园+电竞+体育”的乐园综合体。

新建


永宁街

7

体育产业载体

广州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

加快推进训练基地落地,以足球运动研学为主题,引入高水平医疗康养中心,带动周边服务业态发展,打造“体育运动+足球文化+主题旅游”相融合的研学基地,并推动以训练基地为中心拓展体育场地范围,配套全民健身设施。

新建

2020-2023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8

创新创业产业载体

侨梦苑

实施“一苑多区”战略,整合提升珠江国际创业中心、宝盛国际创新中心、富士康科创园等 载体,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项目落户创新创业,力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集聚区、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广州东部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孵化示范区,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 量发展链接全球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提供平台,高质量推动增城区城乡融合发展。

提升

2022-2025

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重点产业项目(共24个)

9

文旅综合体项目

华侨城白水寨项目

推动项目在2024年前竣工,以白水仙瀑景区提质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重点,创新“景区+”的产品模式,打造运营融合文旅、艺术、音乐的新生活方式休憩地,构建旅游全产业要素,打造广州首个5A级文旅生态健康产业项目,构建广州世界级文旅产业地标。

提升和新建

2020-2025

派潭镇

10

文旅综合体

项目

森林海休闲旅游项目

加快欢乐水城(二期)、休闲度假项目(三期)建设,打造景观室外温泉区、室内水上乐园、森林冒险乐园、萌宠乐园、演艺中心等,丰富夜间旅游经济。

新建

2016-2024

派潭镇

11

文旅综合体

项目

融创南山未来城项目

建设集文旅度假、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康体养生、特色酒店、娱乐购物、办公商务、高端居住等全功能业态于一体的大型文商旅体产城综合体,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一流旅游吸引力的一站式休闲度假目的地。

新建

2021-2028

开发区、

宁西街

12

森林公园项目

白江湖森林公园

推动公园加快建设步伐并向公众开放,完善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打造集平衡生态、游览观赏、度假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生态景观与人工景观相结合的综合性景观类型多功能生态森林公园。

提升


广州市增城林场管理中心

13

森林公园项目

广州二龙山花园

加强景区基础设施配套和环境提升,实施千年桐花“五月雪”品牌策略,以油桐花景观林带建设增加导入游客流量,力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影响力的赏花项目和节庆活动。

提升


小楼镇

14

主题乐园项目

七彩澳游世界

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强景区营销、运营水平,打造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澳洲文化为主题的集观光、体验、研学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丰富中部旅游产品,打造亲子休闲品牌项目。

提升


朱村街

15

森林公园项目/历史名人文化项目

南香山森林公园

加快实施南香山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充分挖掘和利用湛若水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推进莲花书院遗址保护建设及陈列展示利用工作,并完善森林公园旅游配套设施。

提升


宁西街

16

历史名人文化项目

何仙姑景区

继续探索何仙姑文化的活化和利用,提升何仙姑文化旅游节内容丰富度和影响力,以何仙姑为主题研发文创形象和旅游商品,生动展现何仙姑故事,传承仙姑文化。

提升


小楼镇

17

历史名人文化项目

湛若水纪念馆

结合文物遗址落实选址,规划打造展示湛若水相关文物,展现湛若水文化,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功能的湛若水纪念馆。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18

历史文化街区项目

正果老街旅游区

做好正果老街旅游区招商、运营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集中展示和传承正果民俗、美食、建筑风情和历史文化底蕴。

新建


正果镇

19

红色旅游项目

大埔围美丽乡村景区

以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为抓手,进一步推进大埔围村美丽乡村建设,传承红色记忆,推动乡村振兴,打造增城红色旅游线路亮点。

提升


增江街

20

红色旅游项目/历史名人文化项目

阮海天故居

(仙村竹园村)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以阮海天故居为重点,整合周边阮海天历史文化广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区常备队旧址、神山小学遗址等红色文物史迹,加强红色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功能,打造增城红色旅游线路亮点。

提升


仙村镇

21

乡村文旅项目

蒙花布旅游文化特色村

立足榄园竹海、天然沙滩、生态果林等优越生态资源,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打造精品民宿,培育户外休闲、现代农业项目。

提升


正果镇

22

乡村文旅项目/少数民族风情文旅项目

畲族风情村

对片区进行整体开发,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充分利用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资源,将畲族特色文化与山水生态资源相结合,开发民族风情演艺、畲族特色民宿、特色市集、畲族文创等“畲族风情游”主题产品,传承活化畲族文化。

新建


正果镇

23

乡村文旅项目

小楼镇仙榄沙龙

引进专业文旅项目运营主体和精品民宿品牌,打造沙车片区精品民宿,加强交通、旅游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二龙山花园提供旅游配套服务,打造旅游产品独特、配套完善的“邓山名村”。

新建

2020-2021

小楼镇

24

农旅融合项目

朱村街时光穗稻

挖掘传统村落、绿水青山、特色美食等生态资源及文物古迹、红色文化、非遗等人文资源,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加快建设提升乡村景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推进丝苗米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旅游产品独特的美丽乡村。

新建

2021-2023

朱村街

25

农旅融合项目

增城仙荔文化创意

产业园

优化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园内荔枝博览馆、荔枝农耕文化博览园、荔枝景观大道、荔枝交易市场(电商园)、荔枝加工相关项目、荔枝主题休闲文旅项目、荔枝种植技术培训中心、研发基地以及连片仙进奉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23个项目建设,引进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建设,进一步挖掘荔枝文化和生态游资源,促进荔枝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集种植、加工、电商物流、研发、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荔枝产业集群。

新建

2019-2022

仙村镇

26

农旅融合项目

创鲜农业综合体

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营销力度,打造“农业+旅游”的美丽田园综合体。

提升


增江街

27

农旅融合项目

诺普信·增城湾区农业科技产业园

完善文旅功能,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发展亲子科普教育、农业休闲旅游、商务会展、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带动园区周边乡镇产业及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体验、餐饮、采摘、节庆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提升


荔湖街

28

农旅融合项目

世界幸福田园

加快项目施工建设,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实现一二三产全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


石滩镇

29

工业研学项目

珠江钢琴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珠江钢琴厂完善旅游功能,建设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管理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丰富生产车间参观、工作室手工坊参观、体验教学活动等工业研学内容,加快推进音乐厅、艺术馆资源的市场化应用,开发音乐文化主题文创产品,形成音乐文创品牌,打造音乐文化主题工业研学精品项目。

提升


宁西街

30

工业研学项目

洗衣世界文化博物馆

与周边工业旅游项目联动开展整体营销,积极与中小学、旅行社合作对接开展研学活动,打造洗衣文化科普基地。

提升


仙村镇

31

工业研学项目

广州市仙村循环经济产业园

以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加大研学项目宣传推广力度,积极与中小学合作对接开展研学活动,提升环保宣教中心开放水平和承载能力。

提升


仙村镇

32

数字文创项目

E.C.PARK云享新经济生态园

融合艺术网红打卡停车场、个性化时尚智能制造文旅工厂、4K影音制作基地、直播电商的垂直百货商厦、云展会、网红公寓、酒店及餐饮等产业完善配套,旨在打造宜居、宜商、宜学、宜创、宜旅的大湾区网红生态圈。

新建


新塘镇

三、公共文旅体设施项目(共8个)

33

公共文化设施

增城区市民文化中心(含美术馆、剧院、群众文化馆)

结合金星村改造契机落实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美术馆、剧院、群众文化馆于一体的市民文化中心,打造文艺演出、展览、文化培训、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34

公共文化设施

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在增城广场设立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利用增城广场区位优势,搭建增城区非遗宣传展览、旅游体验、制作销售、跨界合作、资源整合平台。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35

公共文化设施

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

在增城南部规划建设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展销及文化旅游功能的非遗展示体验中心,打造非遗传承和活化平台。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36

公共文化设施

增城区少儿图书馆

在增城南部规划建设增城区少儿图书馆,以配备少年儿童读物和活动场地为重点,为少年儿童建设图书阅览场地。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37

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增城农耕文化博物馆

在朱村街规划建设展示增城农耕文化,传播农耕知识,展示丝苗米、荔枝等增城特色农产品的农耕文化博物馆。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38

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荔枝博物馆

结合金星村改造契机落实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具有荔枝历史文化展览、荔枝种植技术展示与知识普及、荔枝艺术观赏、旅游等功能的荔枝博物馆,集中展现增城“荔乡”文化。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39

综合服务中心

游客服务中心等文化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结合金星村改造契机落实建设用地指标,建设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文化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40

公共体育设施

多功能体育中心

推进建设用地指标落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完备的体育赛事及营运功能,融入演艺、商业、休闲等复合功能,充分满足居民健身需求的新型综合性体育场馆。

新建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十四五”时期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空间布局图



 

点击查看政策解读:【一图读懂】《广州市增城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政策解读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10-01 10:03:36重新编辑
福田区下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安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梅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上梅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上梅林多丽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上梅林祠堂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上梅林越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安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振兴路桑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上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下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天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上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沙咀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沙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福田区竹子林越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麻雀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南山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深圳市第十二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2022年深圳技能大赛—花艺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方案的通知
  2. 2022年6月27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3. 李静芹调研白马寺镇疫情防控村(社区)两委换届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4. 省发改委调研江陵县城区西干渠内荆河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情况
  5. 县总工会深入企业开展十问十帮温暖行动
  6. 六合垸管理区部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工作
  7. 特区教育局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8. 关公文化园初具雏形施工人员吊装圣像顶部构件
  9. 科学健身18法
  10. nbspnbsp川店镇电商技能培训赋能乡村振兴
  11. 美翻了荆州300件爆款文创产品亮相海南
  12. 荆州市荆州区2020年引进优秀教师人才考核人选公示
  13. nbspnbsp深入开展十问十帮张远重到部分企业走访调研
  14. nbspnbsp周昌俊带队调研产业扶贫项目衔接乡村产业振兴
  15. 秦军带队赴广州佛山招商考察
  16. nbspnbsp民主党派下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启动
  17. 征收土地预公告沙征预公告〔2021〕23号
  18. 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19. 荆江菜市场变靓啦居民买菜便利又舒心
  20. 2021年11月5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21. 高城市场监管所三步走确保月饼糕点类食品安全
  22. 旗帜鲜明讲政治守规矩强修养严纪律做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全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举行时间来源融媒体中心
  23. 县委五届常委会召开2021年度第17次会议
  24. 江陵县两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已通过省级评审
  25. 六合垸管理区团委开展***系列活动
  26. 六合垸管理区居民群众踊跃无偿献血
  27. 蒋鸿主持召开市政协主席专题会议
  28. 3月27日7时起荆州中心城区再恢复13条公交线路
  29. 资市镇召开2020年度工作述职评议会
  30. 环湖旅游公路工程(荆州纪南文旅区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六标段
  31. 江陵小龙虾爬上国家信息追溯平台
  32.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3 23:55:57
  33. 荆州城南开发区科德丰工业园土方回填平整工程成交公示
  34. nbspnbsp马山镇油菜轮作为乡村振兴加油
  35. 我区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进社区活动
  36. 沙市区召开燃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暨安全教育培训会
  37.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3 23:55:58
  38. 郭熙胜带队赴武汉招商考察
  39. nbspnbsp提成色增特色添亮色——荆州区美丽乡村建设再吹兴号角
  40. nbspnbsp市政协主席蒋鸿调研荆州区政协委员活动阵地建设及协商在一线工作
  41. 和庄镇召开防汛视频调度会议
  42. 沙市区召开传达贯彻市政府常务会议精神暨全区经济形势研判会
  43. 江陵县召开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暨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研讨活动工作会
  44. 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关于五项一事联办工作宣传稿
  45. 县审计局三项引领促党建+团建取得实效
  46. 六合垸管理区鸭子湖社区维修道路排民忧
  47. ***的荆楚足迹|四年前的深情凝望四年后的蝶变重生
  48. 省委宣讲团到荆州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49. 久坐族低头族手机党必备
  50. 西安市乡村振兴建设现场培训会观摩活动走进秦岭八村
  51. 亮眼上半年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逾160亿元
  52. 荆州市荆州区2020年引进优秀教师人才考核人选公示
  53. nbspnbsp荆州区里甲口二站今年主汛期投入运行
  54. nbspnbsp路明到城南高新园开展协商在一线工作调研
  55. 征地补偿安置公告沙征地安置公告202162号
  56. 关于荆州区采购中心2016年度网员登记备案办理时间的通知
  57. 九九重阳节金融卫士为老年朋友们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58. 关于积极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防范应对的通知
  59. 沙市区召开全区经济运行调度暨招商引资工作一季度小结会
  60. 2021年11月6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61.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30 00:27:43
  62. 湖北日报专访区委书记黄勇以更大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
  63. 李静芹督办生态环境问题和安全生产工作
  64. 江陵开发区管委会传达荆州市第六次党代会重要精神县委六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并组织开展集中学习
  65. 沙岗镇认真部署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征收工作
  66. 六合垸管理区三马湖分场开展禁鞭专项巡查
  67. 2020年1月13日停电停气通知
  68. 2022年6月4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69. 县市场监管局开展你点我检进校园活动
  70. 不动产权预登记来了西安高新区再推便民新举措
  71. 沙市中学理化生实验仪器设备项目成交公告
  72. 荆州区存量社保基金定期存放(2021年度)成交结果公告
  73. 白龙小区电梯采购及安装项目二次招标中标公示
  74. nbspnbsp停职约谈荆州区城管执法局严惩环卫特种车违法行车行为
  75. 沙市区召开平安建设表彰会暨志愿巡逻装备发放仪式
  76. nbspnbsp区委巡察组向9家单位反馈巡察情况
  77. 关于荆州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年)草案的公示
  78. 土地征收公告沙土征告知202026号
  79. 我区各地各单位传达区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
  80. 荆州区菱角湖管理区2015年危房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双闸保障道路升级改
  81. 创文进行时每日创文动态
  82. 2021年11月7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83.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发布深圳市第十二届职工技术创新运动会暨2022年深圳技能大赛—网络安全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方案的通知
  84.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立山到新洲区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时间来源融媒体中心
  85. 刘勇检查全县征兵体检工作
  86.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告别压井水用上长江水
  87. 聂良平调研沙岗镇软弱涣散党组织问题整改工作
  88. 三湖管理区召开安委会2022年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
  89. 杨智到江陵县现场督查秸秆回收和禁烧工作
  90. 刘辉萍巡视沙市区高考考点
  91. 三湖管理区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督办会议
  92. 小餐桌捍卫大健康西安高新区多举措推进文明餐桌行动
  93. 荆州开发区打响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
  94. 荆州市2021年度第13批次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征地补偿安置公告
  95. 荆州区八岭山新场小学幼儿园保教楼工程
  96. 荆州区白荷片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地质勘查招标公告
  97. 学党史担使命我区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98. 聚焦双优化紧盯问题线索多举措助推混岗混点不作为专
  99. 征收土地预公告沙征预公告〔2021〕24号
  100. 区工商联召开重点企业互访暨迎春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