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镇深化三个一模式打造乡村善治沙头新样板

近年来,沙头镇贯彻落实基层党建“五基三化”部署要求,围绕“产业强镇、商贸旺镇、文化兴镇”工作思路,聚焦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乡村建设等,全方位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发沙头镇乡村善治新活力。
聚力组织建设
“一盘棋”推进,彰显“沙头态度”
一是带头示范走在前。建立基层党建挂点联系制度,依托“群众点单、班子挂点”的方式,全面规范运行流程,党政领导班子主动带头联系21个基层党组织,听民情、解民盼,解决联系点产业发展、民生政策等各类难题95余件,持续提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能力。二是党建聚力固根基。加强党组织星级化管理,纵深打造“横江—塘湾—新建—大平”党建精品示范带,创建星级党组织9个。深挖社会组织潜力,提升两新党建覆盖,新建两新党组织3个。依托“东安江·思艾河”党建联盟,畅通交流渠道,搭建信息共享、矛盾共解的党建交流平台,增强基层治理力量。三是多网联动聚合力。建立“镇党委—村党组织—屯级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群众”六级网格联动治理体系,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任务分解到网格中,保障“党建+网格化治理”与党建促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零距离”。目前已解决难点工作约50多条,受理信访举报4件,办结3件,有效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动力。
注重队伍建设
“一条心”攻坚,彰显“沙头强度”
一是推进志愿服务提质增效。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21人,培养各类村级后备人才191人,组建了21支“党员先锋志愿服务队”,在辖区重要路口设立“党员先锋岗”,细化分解“责任区”,做实做细交通值守、困难排查等工作,凝心聚力共绘基层治理向心力。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行“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服务治理模式,组织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村民代表等参与服务活动,贴心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纠纷化解、助残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8大服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先锋模范的初心使命,精准快速处置龙科村袍岭山“10·26”山火毁林等事件,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添砖加瓦。三是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发挥“红色驿站”共建共联作用,深化“双报到”“双联系”长效机制,统筹上级部门对社区的政策支持,整合资金、人员、项目等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开展大规模的“六乱”整治活动超60场次,在207国道沿线开展交通安全整治活动23次,对辖区内的厂房企业、商超、作坊等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35多次。
强化乡村建设
“一竿子”见效,彰显“沙头亮度”
一是创新自治新方式。建立“一组三会”村民自治基层治理新框架,通过听民声、征民智,对集体协商决议监督,决议村级重大事项58件,为党员群众解决问题***件。推行“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制度,创新“1+3>4”乡风文明新治理机制,开展“村事村办、党员揭榜”“党员中心户”等活动,党员群众参与民主议事超4000人次,切实解决实际问题50多件。二是完善法治新机制。建立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依托“一村一法律顾问”载体,重点从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老党员等带培基层“法律明白人”336人,排查调处矛盾纠纷89件,调处成功85件,调处成功率95.5%,同时帮助农民工44人次追回欠资累计60多万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铁塘村成为实践“枫桥经验”的模范村,实现矛盾纠纷连续18年不出村。三是产业带动多发展。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产品“迟熟荔枝”为平台,引导果农抱团发展,打造“农业+旅游”农旅融合新业态,迟熟荔枝每年产量达2万吨,引来3万多名游客前来采摘购买,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通过“飞地抱团”“资金入股”“股份合作”等新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肉鸡养殖等优势养殖产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步,该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大格局,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沙头治理”经验,建成品质沙头、幸福上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