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中共茂名市委关于制定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2月24日发表  

 2021年1月29日***茂名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共茂名市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广东系列***和***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就制定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茂名贡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茂名市委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昂扬坚定自信、务实进取、百折不挠、开放包容、向上向善的新时代茂名奋斗精神,旗帜鲜明大抓产业发展,形成市委“1+4+6”工作布局,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推动“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9.31亿元,年均增长5.3%。继续保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位。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三大平台”港业城联动发展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布局实现重大破题,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华侨城南海旅游岛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引进正大集团、丰益国际、中材集团、今典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绿色化工与氢能、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大健康、建筑业和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加快推进。城乡发展进一步协调。“北优、中联、南拓、东进”组团发展深入推进,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共青河新城。四个县域副中心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彩100里”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战取得决胜成果。交通网络不断优化。东承西接北联交通要道加快打造,铁路、公路、空港项目不断完善,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开通运营,广湛高铁茂名段和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开工建设,汕湛高速茂名段建成通车,茂名港博贺新港区正式开港,吉达港区规划建设加快推进,深水大港初具雏形。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镇级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数字政府统筹实施。成为省首批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茂名高新区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化工园区20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高州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荣获***督查激励。获批设立中国(茂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省科技奖数量连续五年排粤东粤西粤北第一,连续四年排全省前六位。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防治力度空前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成效明显,地表水考核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优良比例五年提升14.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城区黑臭水体,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比例居全省前列。市区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实现绿能环保发电项目县域全覆盖。露天矿生态公园创造了工矿遗址生态修复的全国典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小切口”推动民生“大变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走在全省前列。教育创强、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全面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好心平安茂名创建硕果累累,建成全国第一条在老城区连续贯通的生态休闲廊道“好心绿道”。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好心文化”深入人心。创新构建社会治理的“一中心三机制”,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全面铺开,特殊弱势群体保护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市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构筑坚实基础,汇聚强大力量。

  2.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湛茂阳协同发展和湛茂都市圈谋划推进,沿海经济带西翼将打开新的发展空间。茂名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融入这三大战略具有时空及地域优势,加上交通瓶颈逐步打破,产业优势逐步释放,我市面临着重要机遇。把准建设海洋强国的政策机遇,有利于借力深水大港建设推动临海产业加速腾飞;把准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局催生新业态的机遇,有利于加快开启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发展的新纪元,抢占数字经济时代和物联网时代的新蓝海;把准后疫情时代的风向,有利于发挥茂名丰富的南药资源和医疗、气候方面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把准公园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有利于高起点规划建设共青河新城,一体谋划组团式发展,打造茂名的未来之城。同时,茂名发展也存在一些明显薄弱环节,产业多元化、集群化还有很大空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弱项。要统筹“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市情实际,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展望到二〇三五年,茂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法治茂名、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好心平安茂名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软实力、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强市;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茂名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形成高水平全面开放合作格局;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健康茂名,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对广东系列***和***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 4+6”工作布局,昂扬新时代茂名奋斗精神,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坚持向海而兴,旗帜鲜明大抓产业,加快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茂名贡献。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更加注重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注重创新发展,完善产业创新链和创新平台;注重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向海发展,向海洋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注重集聚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注重特色发展,持续聚焦聚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注重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双区”建设。

  ——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以促进形成茂名强大内需市场为重点,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以有效需求引领带动茂名经济高质量供给,推动茂名产业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改革中激发茂名发展新动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增创茂名新时代改革开放新优势。

  ——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茂名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更加注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茂名人民。

  ——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观念,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做大经济总量中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推动茂名经济行稳致远。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人民安全宗旨,筑牢政治安全根本,夯实经济安全基础,提高茂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定位。围绕“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的总体定位,进一步细化完善发展定位。

  ——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进一步强化茂名石化产业龙头地位,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培育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大型石化产业集群。布局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加快推进东华能源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

  ——打造国家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强“1+1+2+8”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创建更多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茂名“新三高”农业发展示范区。全力推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打造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紧抓全省“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总体布局机遇,推进东承西接北联交通要道建设,巩固粤西重要交通枢纽地位。加快亿吨大港建设,以港口物流产业发展为纽带,打造南海能源新通道。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陆海空港型、产业基地型和商贸服务型三位一体的物流枢纽。

  ——打造南中国文旅康养度假基地。依托优质滨海旅游资源,聚力建设南海博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依托南药基地和医疗资源,发挥气候资源和潘茂名中医药文化优势,加快健康管理、医疗医药、康复智能和养老养生等产业发展。

  ——打造示范性城乡融合发展基地。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城与乡在空间、要素、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致力打造乡村振兴“茂名样板”。

  7.“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着眼茂名新发展阶段总体定位,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茂名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进一步落实,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经济整体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产业导向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新动能新业态茁壮成长,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持续聚焦绿色化工与氢能、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大健康、建筑业和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打造更多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粤西重要交通枢纽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在建和规划的重大铁路、公路、空港项目,力争到2025年在海陆空方面均有重大突破,进一步突显茂名区位优势,以交通融合带动城市融合、经济融合。南海能源新通道、国际重要锚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城乡区域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功能区、都市圈、经济带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加快形成,实现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城市中组团初步成型,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工作不断发展。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牵引,营商环境、现代产权、要素配置、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改革措施协调配套,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进出口发展稳中提质。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土空间格局清晰合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成功创建粤西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绿城。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公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巩固国家卫生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深化。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政府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健全完善。法治茂名、好心平安茂名建设成效显著。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新突破。

  三、建设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实力雄厚的产业强市

  产业是茂名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牢固树立大抓产业鲜明导向,重点打造绿色化工与氢能、港口物流、文化旅游、大健康、建筑业和现代农业等六大优势产业,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奋力打造实力雄厚的现代产业强市。

  8.全力发展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落实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部署,聚焦聚力绿色石化、化工新材料和氢能源产业,培育打造支撑茂名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茂名石化炼油转型升级及乙烯提质改造项目,巩固石化产业龙头地位。努力推动茂名从绿色化工上游生产地向核心研发地的角色转变,实现绿色化工的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和生产贸易物流研发一体化发展。全力推动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顺利投产运营,推动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尽快成型。加强与东华能源和霍尼韦尔UOP合作,加快推进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落地建设,设立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共同打造全球一流的大型烯烃生产基地和新材料产业集群。积极布局和培育氢能源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建设油-氢合建站等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吸引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落户,加快中氢动力氢燃料电池项目和氢能源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绿色能源研究所等研发平台建设。

  9.加快发展港口(空港)物流产业。推动港口物流集群化发展,加快博贺新港区物流园、粤西空港物流园建设,打造南海能源新通道、粤西重要港口物流中心。依托茂名港和临港工业区,大力发展石化物流、农产品物流,拓展综合批发、期货交割等新型物流业态,建设石化、农副产品等大宗货物集散中心。扩大港口开放,加快大型集装箱作业区、港口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发展保税物流,高水平规划建设化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谋划推动茂名港成为重要的国际锚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港口物流业深度融合。强化冷链物流配套设施建设。高质量参与并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0.推动文旅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以建设南海博贺滨海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大力发展滨海度假、山地康养、乡村休闲、文化体验等旅游板块,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康养地”“体验场”。建成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加快南海旅游岛建设,推动茂名滨海景观资源串珠成链,形成内湾运河景观带和外海度假景观带,打造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新标杆。依托农业大市的资源优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文旅融合撬动开放发展,深入挖掘茂名特色人文风情、历史底蕴,推进重点文化园区建设,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擦亮“520我爱荔”IP。推动冼太故里景区创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11.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把准后疫情时代风向,发挥茂名南药基地优势,加快茂名大健康产业园区建设,聚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打响“潘茂名”中医药城市品牌。推进化橘红、沉香、南肉桂、桂圆、益智等名优南药种植、加工、贸易一体化发展,建设全省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推动南药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中医药强市。加快发展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推动中医药与养生养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创意、餐饮、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形成“中医药+”发展格局。培育发展医疗材料和器械制造业,打造全国重要的熔喷料生产基地。加快医疗、养老、健康管理、护理等服务业发展。

  12.推动建筑业集聚发展。发展壮大建筑业总部经济,鼓励支持地方优势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建筑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进一步打响“茂名建筑”区域品牌,推动打造湛茂现代建筑产业集聚区。大力推广应用建造新技术,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全面提升建筑业科技水平,支持建筑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专业化人才。深化建筑用工制度改革。

  13.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质发展优势种养业,做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休闲农业等关联产业,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种养业方面,重点发展水稻、生猪等基础产业,优化水果、水产、蔬菜、家禽等优势产业,提升南药、蚕桑等特色产业。以“小特产”带动“大产业”,大力发展荔枝、三华李、化橘红、罗非鱼、沉香等产业。打造新时代高质、高效、高融合的“新三高”农业。加快传统水产品加工产业升级改造,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产品加工集聚区。大力发展深海和外海渔业。推动粮油贸易-粮油加工-畜禽养殖-畜禽加工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抓好“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用好省市奖补资金,扶持建设一批特色专业镇、特色专业村。推进智慧农业、“农业+旅游”发展,打造国家级农业食品示范产业园。依托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拓展线上线下农产品市场,扩大农民增收空间。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14.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化工新材料产业,强化投资牵引、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石化产品结构向高端化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场景,争取设立茂名水东湾数字城市5G移动物联网全景应用产业开发试验区,建设5G+物联网+AI+自动驾驶的综合应用和全景体验示范区。培育发展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绿色建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污水治理、餐厨垃圾资源再生、生物质柴油、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等产业。

  15.加快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支持做大做强矿产资源加工、特色轻工纺织、金属加工及先进装备制造、珠宝玉石、香精香料等特色产业。加大特色制造业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力度,推动产业链从粗加工向研发和销售两端延伸,打造区域性特色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标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集聚发展。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股权投资、设备更新事后奖补和技改项目税收事后奖补等方式重点支持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质量效益。

  16.推动现代服务业高品质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发展壮大金融业,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加快中国(茂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规划建设粤西农产品电商集聚区,努力打造华南农产品电商集散地。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集中规划建设商业区域,支持建设区域性、综合性大宗产品交易平台。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服务等新型家政服务业发展,打造“好心家政”品牌。

  17.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加快县域园区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推动要素资源集聚发展。支持茂南区、电白区、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省级产业转移园做大做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项目、资金、用地与环境指标向产业园区倾斜,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推动工业园扩容提质,提升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项目质量,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强化产业园区分类指导,形成市县园区联动发展新机制。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18.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需求,健全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合作攻关。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加快培育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专家服务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创新要素向茂名高新区集聚。鼓励企业开展产业自主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引导茂名石化等重点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形式开展广泛合作,谋划一批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项目,畅顺科技成果与产业的转化通道。探索建立高校、地方、企业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及机制,聚焦聚力打造化工领域创新高地。

  19.增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科研项目立项、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金融支持等领域实现政策协同。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创新链条融通,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开展人才活动周,鼓励行业协会、学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交流及跨界协作,及时掌握产业动态,有效应对产业变革。

  20.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育优质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打响“茂字号”品牌,建设质量强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行业、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创新引领作用、代表新经济发展的企业,打造行业领域“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发挥茂名资源禀赋优势,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五、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中塑造茂名发展新优势

  主动适应融入新发展格局,借力借势谋划发展,培育增强茂名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1.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充分发挥滨海优势,加快向东向南靠海发展步伐,着力打造“一主三副两轴”的生产力布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要素流动、拓展战略纵深、壮大规模总量、强化辐射带动,做大做强“一主”(茂南区、电白区和三大经济功能区)主要核心区。培育壮大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三副”(信宜市、高州市、化州市)产业发展强县。坚持把城市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在“两轴”(南北中央发展轴和东西滨海发展轴)上。围绕以茂名大道为主线的南北中央发展轴,进一步拓展完善交通网络,强化周边产业平台和产业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严格保护海岸线资源,按照工业岸线、港口岸线、居住岸线、渔业岸线、文旅康养岸线、旅居岸线合理布局东西滨海发展轴。紧紧围绕“一主三副两轴”生产力布局,充分挖掘强化重点区域价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塑造产业经济地理。

  22.做大做强“三大平台”。滨海新区、高新区、水东湾新城是发展资源最富集、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必须加快从“生力军”向“主力军”角色转变。滨海新区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龙头,瞄准现代化港口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临港产业园区,聚力绿色化工、氢能利用、港口物流、临港制造等临港产业以及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新区作为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的重要平台,瞄准全国高新区百强目标,加快绿色化工研究院、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等创新资源集聚,不断深化拓展石化和氢能源产业链,积极发展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工领域优质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水东湾新城作为展示城市滨海风貌的主战场,以滨海旅游、医疗康养为主攻方向,突出绿色智慧发展特色,构建以滨海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体系,打造独具个性魅力的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智慧滨海新城。

  23.积极主动融入“双区”建设。立足茂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探索“双区总部+茂名基地”“双区研发+茂名生产”等合作模式,加强与“双区”在交通、产业、市场、机制、创新资源、营商环境等方面对接衔接。加快建设连接大湾区的快速大通道,推动茂名港与大湾区港口群合作。加强与大湾区创新资源对接,打造大湾区科技项目的重要中试基地、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推动全市高校与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参与城市发展。用活用好“双区”产业平台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大湾区优势产业与项目转移,深化产业协同共建。加强与大湾区市场对接,高水平打造茂名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积极争取成为广东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推动优势产业向卖质量、卖品牌、卖服务的产业中高端转变。

  24.强化区域协作发展。以更加奋进的姿态融入区域发展大潮,与沿海地区协同共建沿海经济带,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创新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重大机遇,利用地缘优势和产业互补优势加强与东盟合作,在南海能源新通道建设、化工新材料制造、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支点城市作用。加强与北部湾城市群、海南自由贸易港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建立双方合作平台及机制,积极携手打造中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区。积极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交流,谋划布局面向粤西、辐射北部湾的企业区域总部、仓储物流中心、能源中转储备基地等区域性项目。积极推进湛茂都市圈建设,携手湛江、阳江共同建设好发展好沿海经济带西翼。以合作共建湛茂空港经济区作为推进湛茂都市圈发展的关键抓手和起步区域,促进湛茂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对口合作交流。

  25.全面促进消费升级。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大力挖掘消费潜力,发展消费新业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城市消费布局,打造城市消费商圈。集中规划布局一批商业区域,推动大型商贸综合体、现代中央商务区、消费体验馆等消费新载体建设,打造更多城市商圈。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主动引进更多城市消费品牌企业,丰富城市业态,提高城市品牌入驻率和消费市场品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不断完善步行街、品牌连锁企业、生鲜超市、农贸市场等建设。大力发展信息、家政、托幼、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代理类、咨询类、交易类、评估类、策划类等中介服务业。整合市域文化民俗节庆活动,集中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节庆品牌。大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拓展汽车、通讯、文教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积极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大力改善消费环境,维护好消费者权益,提升百姓消费信心。

  六、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夯实沿海经济带新增长极发展基础

  加快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供应体系,不断夯实塑优势、增后劲、强保障的物质基础。

  26.加快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构建“五横两纵”铁路网和“六横五纵”高速公路网,高效融入国内交通运输大网络。建成广湛高铁茂名段、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谋划推进茂名北向铁路通道功能,积极争取广茂铁路电气化改造茂名段、赣深高铁西延线经茂名等项目。完成沈海高速改扩建茂名段建设。建成阳春至信宜高速及其茂名港支线、化州至广西(北流)高速。力争开工建设深圳至南宁高速茂名段及其支线、茂名至吴川高速。谋划建设容县至信宜高速、郁南至阳西高速茂名段。开展粤西沿海高速(湛茂段)工程前期工作。进一步完善提升市域交通路网,形成“九纵九横五环多联”干线公路网。加快完善市域组团间快速干线网,全面构建“二环七横十二纵”骨架路网,打造中心城区便捷顺畅交通网。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形成广覆盖的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强化农村公路管护。加快建设港口基础设施,优化提升博贺新港区,加快建设吉达新港区,打造亿吨大港。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加快茂名南站站城融合一体化建设,优化综合客运系统和旅游客运系统,规划旅游干线路网、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客运网络。完善连通湛江新机场集疏运体系,推进城际轨道交通、机场高速、机场大道等设施建设。规划布局通用机场。提升铁路货运枢纽物流服务能力,推动传统铁路货运场站向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园区转型发展。

  27.完善现代能源和水利保障体系。建成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湛江-茂名段、茂名-阳江段、茂名-云浮联络线和粤西LNG接收站、北山岭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工程(二期)、高新区至滨海新区长输管线等项目。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防洪治涝工程、引水蓄水工程、水系连通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保生态工程、万里碧道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工程,全面提升水利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支持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茂名段加快建设。

  28.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和商用。大力发展5G产业,积极争取打造省市共建的5G应用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七、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活强化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空间、要效益、要质量,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29.深入推进经济领域重大改革。加快推动要素市场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深化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宽市场主体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优质企业挂牌上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发挥民营经济创新创业主力军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实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30.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投资贸易便利化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非禁即入”。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合应用、合理流动等制度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茂名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动机制,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31.创新完善政府治理。着力提升制定政策水平,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管理运行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行政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二网一码”工程,促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市民生活“一码慧民”。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县财政关系,形成稳定的市县两级政府事权、支出责任和财力相适应的制度。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八、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提升城镇化水平,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2.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结构。强化快速交通连接,打造湛茂都市圈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强化中心城区组团间快速干线建设,完善市域半小时生活圈;强化中心城区与县域城区连接,构建1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以县域城区为中心,加强与县域副中心和各镇节点连接,着力形成“湛茂都市圈-茂名中心城区-县域城区-县域副中心”等多层次的网络型城市结构。

  33.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构建“双中心四组团”,加快提升茂名城市首位度。北组团着重提质升级,突出政治、商业、金融、文化、交通等功能,以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城建项目为突破口,强化中心城区功能定位。提高城市品质,打造更多茂名地标性建筑、商务复合体,提升城市现代感、时尚感。中组团着眼建设公园城市定位,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把共青河新城打造成为生态之城、活力之城、未来之城。南组团建设美丽水东湾,打造循环低碳绿色的宜居滨海新城。东组团形成“一城三港五区”融合发展布局,推动港业城联动发展。

  34.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实施强县行动,把县域打造成为特色经济发展主战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阵地。强化县域基础设施支撑、公共服务保障、产业发展带动,推动基础好、潜力大的区(县级市)迈入全国百强行列。推动县域产业发展提质,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服务管理水平,增强人口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推进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建设。县域副中心按照打造新型特色城镇的定位,完善城市功能,突显发展特色,打造成为县域新的发展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

  35.优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重视发挥绿化、文化和水系作用,推进绿化、文化和水系三圈共融,依托水系和绿化融合打造绿地圈,以绿地园林为载体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圈,打造与沿岸绿地、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相呼应的水系风景圈。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全面提升城市风貌和品质。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配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提升“好心绿道”,构建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的慢行系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好心平安茂名创建成果,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新发展阶段的“茂名样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打造乡村振兴的“茂名样板”。

  3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乡村规划、建设和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建设水平。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好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整治,开展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特色精品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精彩100里”,连线连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农村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和冷链仓储物流建设。不断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

  37.加快深化乡村综合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完善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的有效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发展路径,探索通过股份合作制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强化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提升“三农”保险综合保障水平,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改革创新。有序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深化农垦、供销合作社改革。

  38.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各级综治中心建设和基层综合网格治理资源整合、协调衔接,发挥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作用。培育一支爱农村、懂农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头雁”作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提高农民素养、能力和精神风貌,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新一轮“万企帮万村”行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十、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全面打造“好心茂名”城市品牌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擦亮“好心茂名”城市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39.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化、常态化,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深化基层文明创建工作。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和网络空间治理,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快茂名奥体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俚族博物馆、影剧院、美术馆、音乐厅等大型文体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对高质量文化体育消费的需求。筹办好广东省第十七届运动会。

  40.擦亮好心文化品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推动好心文化传承创新,深化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石油文化、荔枝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昂扬新时代茂名奋斗精神,形成好心文化理念体系。加快好心题材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冼夫人传奇》《好心宝宝之冼夫人》和李卡烈士革命题材大型音乐剧等一批文化文艺精品,编纂出版《冼夫人志》《茂名历史文化发展丛书》,讲好茂名故事。持续办好“好心茂名”冼夫人文化周等系列文化活动,增强茂名城市文化影响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大健康、农业、科技、物流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特色文化具象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新IP,彰显“山海并茂、好心闻名”的城市魅力。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壮大文创产业。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

  4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打造文化龙头企业,推动文艺院团、影视媒体等改革振兴、提质增效。发展文化知识产权,增强文化核心竞争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体制,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支持主流新闻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主流舆论占领新兴传播阵地。

  十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美丽茂名

  牢固树立和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建设美丽茂名。

  42.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加强水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确保国考和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做好颗粒物污染防控,加强重点行业的VOCs治理与管控。加强土壤环境保护,严格落实“土十条”,推进土壤污染治理进程。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构建市县镇三级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提升固体废物风险防控能力。

  4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严格应用“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严格保护耕地,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强化产业用地准入管理,明确产业用地投资强度、税收强度等控制指标。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法规政策体系,落实环境保护标准。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工作。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全面推进林长制。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44.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农业。健全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推行绿色低碳办公。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推动全产业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推动实施绿色制造示范项目,推广绿色工艺技术和产品。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企业间循环链接的产业链条。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树立良好社会风尚,倡导合理膳食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十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45.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促进充分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岗,提升中小微企业就业带动能力。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工程。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劳务合作,拓展“双区”市场。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强化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帮扶保障机制。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促进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机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顺应产业智能化和新业态培育壮大的趋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46.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学前教育供给。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分层分类多样发展,形成布局合理、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一批区域综合性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持续推进公办学校多形式办学,鼓励发展教育集团和教育共同体。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规范持续健康发展。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升特殊教育基础设施与教学水平。深化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4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升社保统筹层次,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优化医保异地结算服务。健全分层分类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大救助”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生活补助标准。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建立健全特殊弱势群体基本权益保护体系,完善落实保障特殊弱势群体权益的预防、处置和关爱三项机制。推进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综合改革。

  48.加快健康茂名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面实施健康茂名行动,推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升人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探索推进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助网等多种医联体组建形式,推动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加强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茂名经验。加强全市医疗卫生资源规划,推进医疗卫生领域补短板,建设在粤西乃至全省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医疗中心。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制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更高水平的好心平安茂名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

  49.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应急响应机制和重大突发事件“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网络、高校等重要阵地管理建设,坚持不懈“扫黄打非”,深入实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护城河”工程,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健全强边固防机制,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50.确保经济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牢牢守住政府债务限额警戒线,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决落实“房住不炒”要求,防范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51.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市县镇村四级社会风险防控机制、特殊弱势群体权益保护机制、新型群众聚集事件应对机制“一中心三机制”建设。抓好“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深化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强化对新型风险的预警,完善重大疫情、邻避效应防控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完善新闻发布工作制度,推动建立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提高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能力。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确保网络和信息安全。

  52.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加强危化品生产运输储存监管,提升化工园区本质安全水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质量追溯制度,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推进重大自然灾害隐患治理,有效防范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救援力量专业化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建设和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十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和完善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把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53.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部署,把茂名发展融入国家和省发展战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实现党的建设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牢记初心使命,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完善“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持之以恒实施市委“1+4+ 6”工作布局。

  54.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突出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优化提升“头雁”工程,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行动计划,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素质培养、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精准识人,科学用人,精心育人,培养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浓厚氛围。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精准施治,严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切实为基层赋能减负,推动更多人财物向基层倾斜。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不断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党校体系。

  55.凝聚加快茂名发展的强大力量。弘扬好心文化,昂扬新时代茂名奋斗精神,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激发爱茂情怀,鼓舞兴茂斗志,推动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作用。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56.推进法治茂名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努力打造法治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地方立法。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力度,持续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大力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社会大普法格局。

  57.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制定市和各区(县级市)“十四五”规划和市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等,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确保中央、省委以及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奋力把茂名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茂名贡献!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残联泰州市姜堰残联系统来我区考察
  2. 团三都县委组织开展全国两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3. 美丽乡村建设勾勒农村新画卷
  4. 地标优品电商直播座谈会圆满召开点燃产业发展新动力
  5. 大型热线直播节目政风行风热线开播
  6. 三里畈镇举行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7. 罗田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警示片伸手必被捉
  8. 教育局常州2人入选首届省级领航名师高级研修项目组首席专家
  9. 市人防办传达学习全省、全市疫情防控会议精神
  10. 新北区油专委办公室一行赴上海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洽谈交流
  11. 毕节市司法局到纳雍县调研指导司法行政工作
  12.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金坛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调整规划正式启动
  13. 武进区农教站开展党员学宪法学党章考法活动
  14. 社会局 春江人民医院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
  15. 匡河镇部署挺纪在前示范点建设
  16. 纪委 河海街道元宵佳节大廉欢
  17. 毕节市委编办三个契机推进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18. 大崎镇项家河乡村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举行
  19. 人社局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20. 编办 区编办三个完善推进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工作
  21. 李学军就2016年政风行风热线直播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2. 部署夏季安全生产工作
  23. 教育系统各支部与县特校特困生结对帮扶
  24. 共青团纳雍县委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到曙光镇河沟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25.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检查组到我市督查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26. 罗田城管认真办理群众诉求
  27. 大崎镇中心学校召开党员干部集中学习大会
  28. 省信访局领导对常州市新北区开展信访工作专项督查
  29. 500强企业签约落户毕节市大方县
  30. 黔南州2020年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推广鱼苗投放活动在三都县启动
  31. 薛家镇 薛家镇戏曲协会成立
  32. 新北区智慧国土一张图系统升级及应用平台开发建设项目通过市级验收
  33. 薛家镇 暴雨抢险城管出击
  34. 西夏墅镇 拆迁办新孟河砂场动迁工作结束
  35. 县文化局送戏下乡村民冒雨观看演出
  36. 县林业局请监督员找茬儿
  37. 英山农合行扶植猕猴桃产业发展
  38. 双堰一提醒五监督治理节日病
  39. 商务局省商务厅调研常州市菜市场公益性改革试点工作
  40. 司法局法治宣传进校园法润童心助成长
  41. 省水库和生态移民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汤越强率队到毕节督导检查夹岩水
  42. 文广新局2018年秋白读书节暨书香常州幸福阅读全民阅读活动启动
  43. 应急管理局尧塘街道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44. 威宁自治县五措力保广大群众安度春节
  45. 石头咀镇抓党建促发展开创乡村发展新气象
  46. 工信局鸣源牧业构建生态循环产业链
  47. 我区27个项目获得2019年度常州市工业互联网专项支持
  48. 毕节互联网交管服务正式上线已开通9大类122项服务
  49. 平湖乡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平安平湖
  50. 公安分局沈振华同志主持召开局长碰头会研究部署当前重点工作
  51. 县交通运输局组织行政执法水平考试
  52. 中集物流荣获2019年江苏省现代物流技能大赛奖励
  53. 春江城建局 城建局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参加2017年度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
  54. 公安分局沈振华同志到区信访局调研指导工作
  55. 检察院 我院小橘灯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
  56. 冻雨凝冻雨夹雪金海湖新区已做好应对凝冻天气的准备
  57. 毕节市向63万困难对象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743万
  58. 财政局三体验让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59. 广州罗田商会、县商务局、县电商协会联合向受灾群众捐款
  60. 东方七色花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61. 织金县财政局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回头看工作
  62. 省统计局社科处来武进开展研发统计工作调研
  63. 教育局赴沪开展2017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主题学习
  64. 修文县多措并举狠抓煤矿瓦斯防治
  65. 七星关区观音桥街道多举措打造监督铁军
  66. 科技局 科技局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
  67. 县发改局积极组织召开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会议
  68. 妇联 新北区奔牛镇奔牛村妇联学习日活动之学习两会精神
  69. 新北区召开全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
  70. 罗田汽运公司组织复退军人缅怀革命先烈
  71. 妇联 一份关怀一份情——新北区罗溪镇慰问失独家庭
  72. 威宁自治县全力抓好一季度经济发展各项工作
  73. 罗溪镇 新北区党建领导小组来罗溪调研党建工作
  74. 2019年度武进区生产型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举办
  75. 任命公告
  76. 建设局常州参编第五项排水行业国家标准
  77. 七星关公安分局开展社会治安集中大整治
  78. 毕节市召开地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现场会
  79. 大方县东关乡四到位狠抓宗教服务管理工作
  80. 市委书记张吉勇到百里杜鹃、双山新区调研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时强调以高度
  81. 环保局 滨江经济开发区召开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现状调查工作落实会议
  82. 我县2基地被认定为湖北省2014年第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83. 奔牛生态环境所 奔牛镇引进专业洗扫车保洁路面
  84. 国资委常州市辖高速2018年春节免费放行小型客车近20万辆同比增长142
  85. 宣统部 高新区举办传感器产业专题讲座
  86. 我县举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
  87. 县城管执法局设置便民信息发布栏为广告安家
  88. 区生态办调研湟里镇葛庄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89. 区经发局赴黄浦区考察对接加快接轨大上海进程
  90. 胜利镇村村晒出一季度成绩单
  91. 中共毕节市投资促进局党组召开党史学习教育第六次专题学习暨理论学习中
  92. 龙虎塘街道 财政分局实行工作***办结制度
  93. 黔西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召开第34次会议
  94. 旅游局常州旅游产品精彩路演亮相广州深圳
  95. 发改委市领导带队督查安全生产工作
  96. 罗田县市场监管局开展新年业务知识培训
  97. 洛阳镇卫生院与武进人民医院建立专科医联体
  98. 我县就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规划编制征求意见和建议
  99. 罗田县政府与江苏熙辉富业置地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00. 发改委2018年常州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计划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