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5月16日发表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佛山市文化

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各机构:

《佛山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并经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文广新局反映。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118

 

 

佛山市文化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佛山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订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城乡。“十三五”期间,南海区“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禅城、南海、顺德区同时创建广东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佛山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市政府印发系列配套文件,创建工作全面铺开。截至2015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逾130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6家,文化馆6家,均为国家一级馆。博物馆(含专题纪念馆)23个。禅城、南海、顺德区全面建成“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已建成1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5个区级支中心,基层服务网点覆盖镇(街道)村(社区)。全市有32家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其中29家达省特级标准,12家获“广东省百佳文化站”称号,村(社区)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五个有”。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成员馆达78家,累计办证57.2万个。公共文化活动异彩纷呈,打造了“行通济”慈善巡游、祖庙北帝诞、秋色欢乐节等重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和“魅力佛山·四季情韵”艺术惠民工程、“佛山韵律·和风鸣畅”文化艺术系列活动、“万家灯火万家弦”、南风讲坛、送书送戏送电影送展览下乡等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放映42637场农村公益电影,观众达1274.55万人次。针对外来务工群体,开展了“红动佛山·智慧阅读”外来工文化关怀活动、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培训工程等,其中“寻梦佛山”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文化夏令营荣获省级“特色文化品牌”称号,并成功摘得公共文化服务国家级奖项——群星奖(项目类)。

(二)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50处、市级286处。全市共公布不可移动文物1378处,国有博物馆拥有可移动文物43000余件/套。“十二五”期间共完成佛山祖庙等5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先后启动了孔庙片区景观提升、梁园及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康园改造、仁寿寺扩建等工程。南海、顺德、高明区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区)。出台了《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全市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14项、省级43项、市级79项;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1人、省级47人、市级132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6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6个、市级20个,市级非遗传习所4个;省级非遗研究基地1个。

(三)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完成佛山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70余件作品列入政府当代艺术精品典藏。戏剧、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成果丰硕,3件雕塑、3件绘画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广东省展。“有为杯”报告文学奖、“九江龙”散文奖、“大沥杯”小说奖、“桂城杯”诗歌奖等四项广东省级奖项落户佛山。粤剧《小凤仙》和《铁面青天》,小剧场话剧《大桥下》和大型话剧《康有为与梁启超》获国家或省级各类奖项。群众文艺发展良好,推选作品连续两届获得“群星奖”。连年获得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优秀组织奖”。五年间,在广东省群众艺术三大花会上揽获金奖43个。南海、顺德区和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南海区大沥镇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全市16个项目入选2015—2017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此外,南海区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称号以及首个“广东省文学之城”称号。

(四)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开展。编印《魅力佛山—文化生活地图》,广泛传播五区文化活动资讯。举办广佛肇工艺美术精品联展、广佛肇文化艺术活动演出和“陶醉中国”石湾陶艺巡回展;合办广佛澳三地戏剧交流活动;参加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暨文化创意展,推动区域文化交流。广泛开展与海外的文化交流,组织粤剧赴澳大利亚、德国及港澳地区,陶塑赴阿联酋、蒙古、莱索托,龙狮赴意大利、英国、韩国、土耳其,武术赴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剪纸赴俄罗斯、澳大利亚,木版年画、彩灯等赴港澳台等文化交流活动30余项。同时,建立完善集“佛山文化”手机网、“佛山文化”微信、微博,以及政务网于一体的新媒体宣传矩阵,借助互联网强化与受众的文化交流。“佛山文化”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已推送微信300多期。

(五)文化行业管理有序。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原则,下放了一批文化市场行政审批权限,编制了《佛山市文化市场管理手册》。至2015年底, 佛山市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4612家,受检率100%。坚持严管严打,建立健全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传输机构的监管、培训长效机制,形成节假日、重要敏感期、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生产)播出检查制度,实现安全播出。开展审读、鉴定等常态工作和“净网”“剑网”等系列专项行动,净化文化市场。“十二五”期间,共出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21.9万余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9.4万余间次,公开销毁非法书报刊和非法音像制品240余万份,收缴非法出版物(印制品、盗版光盘等)313万余件,确保了文化市场的安全有序。

(六)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佛山市艺术创作院、禅城区图书馆和博物馆、顺德区图书馆、博物馆和清晖园博物馆、高明区文化馆等开展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顺德区在文化艺术领域开创了法定机构改革,成立了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南海区狮山镇成立“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开创了基层社区文化治理的“三个二”[1]模式。组建了佛山粤剧传习所、佛山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二、发展环境

(一)不足与挑战

1.全市统筹力度不够,文化事业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文化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大文化”工作局面未完全形成。

2.区域、城乡、人群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高位均衡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3.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但目前文化供给主体仍以政府为主,供给链还不够完善,“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运行机制也尚未成型,绩效评估机制还不够健全。

4.佛山文化内涵凝练不够,岭南特色文化标识度不高,“文化佛山”的城市形象不够鲜明。

5.公共文化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数字传播技术创新、文化设施数字化覆盖程度不高,制约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6.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程度不高,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挑战,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工作有待加强。

(二)优势与机遇

1.佛山是广东乃至全国的制造业大市,顺德、南海区分列全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一名、第二名。作为广东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佛山构建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典型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佛山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累了先行先试的实践经验。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两年延伸计划全面启动,为佛山城市文化升值和“文化佛山”建设夯实了基础。

3.“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型城镇化、“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的战略部署,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有关文化建设的精神,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带来了重大机遇。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精神,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佛山市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和有关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佛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协调发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文化”发展格局,建设“创新创造活跃、岭南风韵突出、城乡服务均等、城市形象鲜明”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打造“文化佛山”系统工程并在国内形成影响。

二、基本原则

价值导向、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发展先进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实现文化育人。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多方共同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区域、部门、行业资源,推动跨界整合,提升综合效益,让全民共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需求驱动、特色创新。面向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依托岭南特色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以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保障文化民生与文化惠民。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整体实力处于珠三角领先水平,部分领域和项目居全国前列:全面建成“城乡十分钟文化圈”;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其中90%以上为特级站;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900平方米;全市联合图书馆成员馆达到200家,人均公共藏书不少于1.2册;建成“佛山文化e网通”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率达到90%以上,省级以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数达到15个以上;登记在册的民办文化场馆数量超过60家;每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区级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网络完善、运行高效、供给丰富、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和效能化,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落实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逐步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科学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体系,依法科学地推进文化遗产的预防性、整体性和创意化保护。

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机制,重点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推动文艺精品三下乡,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

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开展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粤桂黔高铁经济带、“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办好区域内外文化年节活动,建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效率的文化交流格局。

加强文化行业管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创新市场监管模式,强化文化市场执法,繁荣广电、新闻、出版事业,维护文化安全。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到2020年,区级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市直公益一类文化事业单位成为全市公共文化供给侧的“中枢”,完善文化治理体系,激发文化事业发展活力。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

一、服务好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任务,在文化建设领域大力培育和践行“佛山制造精神”,培养造就一批立足佛山本土、弘扬佛山精神的精品力作和文艺标兵,重点组织好“宣传思想文化进企业”系列行动,为广大企业和产业工人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艺术再现佛山改革先锋形象以及各行各业普通劳动者奋力拼搏、追梦圆梦的感人故事,用文艺讲好佛山故事、传承精神血脉、提升文化内涵、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城市软实力。


重点项目一:“宣传思想文化进企业”系列行动

一是推动“******系列***精神”进企业。二是推动“党委和政府声音”进企业。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四是推动“文化艺术”进企业。五是推动“新闻宣传培训”进企业。


二、提高全民文化素养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佛山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善365”行动计划》,借助与民间艺术、民间故事、传统节日、民俗节庆等“结合融入”,促进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二)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持续开展“崇文佛山·阅读春天”系列读书活动,全民阅读的综合参与率达到85%以上。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社区、企业、家庭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三)大力开展艺术教育、普及活动。组织举办优秀文艺作品基层巡演、巡展活动,通过文艺演出、作品展示、艺术讲座、创作辅导等方式,将文化艺术活动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推进全民艺术普及,全面提升市民艺术修养和素质。

(四)开展“微文明·净静生活”市民行动。以“微文明”市民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净”和“静”为切入点,广泛开展“两不”行动(即“不做垃圾虫”、“不做大声公”),教育引导市民树立文明生活态度,塑造文明优雅、幸福和谐的城市气质。


重点项目二:“书香佛山”全民阅读工程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公共藏书和公共图书馆建设,壮大佛山市联合图书馆服务网络。围绕以“国际儿童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重要节点,统筹策划“崇文佛山·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长效化,建设“书香佛山”。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以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效能化为抓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健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组织等综合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将市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打造为全市公共文化供给侧的“中枢”,以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镇级馆为分馆,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保持国家一级馆标准;镇(街)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其中90%以上为省特级站;村(社区)全面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到2020年,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900平方米,全市联合图书馆成员馆力争达到200家以上。

推动户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文体广场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各级文体广场配套建设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至少建有1个简易戏台。新建城市居住小区建文化小广场,自然村逐步普及文化小广场(小舞台)。鼓励结合绿道建设和城市改造升级等,增加艺术雕塑、社区公园、文化景观,打造“家门口、零门槛”的社区文化生活圈。

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基层村(社区)和特殊人群倾斜。扶持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残障人士的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设立盲人阅览室,创造条件提供盲人上网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采取共建的方式,在异地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设置分支机构、服务点。因地制宜建设流动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2.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根据《佛山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明确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建立服务标准的实施监督评估机制。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在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半径、公共文化自助设备设施等方面形成特色与优势。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区适时提高具体指标。


重点项目三:文化设施网络工程

市级:完成市文化馆、市博物馆、佛山大剧院建设和市祖庙博物馆改造工程(含图书馆旧馆改造、孔庙片区改造);

城市中轴线重点片区建设:推进禅城区(祖庙、梁园、仁寿寺、石湾历史文化街区),南海区(南海图书馆新馆、博爱湖片区、听音湖片区),顺德区(佛山新城文化中心,清晖园街区),高明区(西江新城文化中心),三水区(三水新城文化中心)等重点片区建设。

镇(街道):提升综合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建设水平,整合完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宣传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等多种功能,有条件的镇街单独设置图书馆、剧院(演艺馆)、音乐厅。

村(社区):在村居文化设施“五个有”的基础上,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文体广场,搭建戏台舞台。


 


重点项目四:“文化中枢”建设工程

将市级公共文化机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创作院等)打造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组织联盟、业务统筹、展示平台、信息中心、孵化基地等职能,引领和服务基层文化机构和文化类社会组织,通过项目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运作方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促进社会文化力量的发展壮大,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新格局。


(二)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应链

1.丰富产品供给。一是各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和文化团体要生产和提供丰富优质的公益文化产品。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要不断丰富藏书、藏品,加快展览展示更新频率,拓展服务领域。到2020年,全市人均公共藏书不少于1.2册。二是持续打造“魅力佛山”“佛山韵律·和风鸣畅”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惠民品牌,办好佛山秋色欢乐节等群众文化活动。推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打造“一区一节”“一镇一品”文化亮点。三是以佛山市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为引导,依托国家和省级平台,培育名家,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文艺精品、公益文化产品,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四是出台《佛山市文化消费补贴实施意见》,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挖掘特色资源,研发公共文化服务新技术,引导和支持生产更多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

2.拓宽配送渠道。一是加强阵地建设,继续实施公共图书馆等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支持和鼓励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服务。二是加强流动式的文化配送,服务重心下沉到基层。因地制宜加强流动图书馆、流动展览、流动演出服务网建设,鼓励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开展经营性文化服务。三是完善“菜单式”“订单式”配送方式。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按需开展服务配送。

3.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倾斜对象。积极开展面向特殊人群的文化活动、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和展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生活困难群众减免收看有线电视、观看电影等费用。加快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需求。按照精准扶持的原则开展文化扶贫,实施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扶持项目。

(三)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

1.丰富数字资源。推动智能图书馆群和数字资源库建设,市图书馆建成5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市文化馆建设2个、博物馆建设1个以上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市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100TB,区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4TB。

2.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农家书屋、手机图书馆、城乡电子阅报屏、网上文化社区等数字文化项目,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水平。改善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数字文化设施配备。100%完成***3家农家(社区)书屋数字化改造。镇(街)现代数字多厅电影院100%全覆盖。

(四)培育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1.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一是完善各级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健全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以佛山市文化志愿者总队为龙头,各级文化志愿者组织为骨干的组织架构,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到“十三五”末,力争注册文化志愿者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二是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培育,打造“筑梦佛山”文化艺术公益夏令营、百场文化培训进村居等本土化特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活动。

2.培育壮大文化类社会组织。扶持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实现各镇(街道)拥有相对稳定并经常开展活动的各类文体团队不少于6支,每个行政村(社区)业余文体团队不少于3支。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等社会组织,推动镇级文化社会组织规范注册。鼓励有条件的业余文艺团队发展成为文化类社会组织。引导推动成立文化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管理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将适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3.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一是依托历史文化和传统产业的优势,加快推进民办文化场馆建设,并在有条件的街区形成集聚,到2020年,全市登记注册的民办文化场馆数量力争超过60家。二是重点在镇(街道)、村(社区)探索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推动佛山大剧院等大型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社会化,探索经营性文化场馆(如剧场、电影院等)实行连锁经营、联盟合作等机制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对公益性文化场馆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重点项目五:公共文化供给配送体系工程

支持公共文化机构、企业、各级各类文化团体等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与对象,推动公共文化产品的共享。全市人均每年有一次观看文艺演出或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活动,并逐年提高次数。培育民间文化自治力量,成立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借助善行义举榜、文艺表演队伍、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宗亲会等载体发挥潜移默化的社区教育功能。加大政府购买、政策引导的力度,扩大社会组织和机构进驻社区开展文化服务的试点,增强公共文化供给的社会参与。


 


重点项目六:新市民文化暖心工程

加强对外来务工群体的人文关怀,保障新市民享受各项文化服务的平等权利。继续推进送文化、送服务进园区、社区、小区、企业,引导鼓励企业建设职工书屋、俱乐部、职工之家、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和培育文艺活动团体。打造企业文化联盟,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将自身文化建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推动资源、平台共享,为新市民融入佛山搭建文化通道。


 


重点项目七:“佛山文化e网通”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工程

加强多网、多终端应用开发和内容服务,对接广东公共文化云,以“佛山文化e网通”为群众提供服务预约、场馆预订、图书借阅、节目欣赏、知识讲座、在线展览等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创新。


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

(一)推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落实***提出的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规定,推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发挥市级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协调职能,以区为责任主体,带动镇(街道)、村(居)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编制和实施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保护率达到90%以上,加强文物保护的绩效评估。健全文物普查登记和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加大对馆藏文物的技术性保护力度,做好社会文物管理以及流失文物的调查、征集和整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宣传,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古建筑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编制,因地、因事制宜地推进分类保护。做好各级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申报工作,推动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继续推进彰显岭南特色和文化内涵并富有活力的街区建设。

(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1.完善管理办法,健全保护机制。完善非遗保护管理办法,做好非遗的科学化、精细化保护。健全非遗保护的督查评估制度,加大督查评估力度。加大市、区、镇(街道)三级经费投入和管理。鼓励个人、社会组织以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对非遗保护传承进行资助。做好各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的申报、评审和管理工作,实施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鼓励支持传承人带徒传艺,切实培养传承梯队。制定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加大对各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承基地、研究基地、传习所的扶持和管理。重点支持开展大型综合性的特色民俗节庆活动,鼓励非遗与文化、教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有条件的项目走创意化发展之路。

2.推动调查研究和传播。启动佛山“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和非遗普查项目,加大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分类和归档,建成资源数据库。支持各级传承、研究基地运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粤剧等非遗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重点实施濒危项目和年老体弱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探索建立国家和省级非遗研究基地,重点支持对佛山非遗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继续出版“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打造“绿荫工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品牌,深入开展非遗在校园的传习活动。设立市、区两级非遗专题展厅,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广阔的展示交流传播平台。

(三)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1.加快博物馆建设。重点推进佛山博物馆新馆建设,争取达到国家二级馆建设标准,各区国有博物馆达到国家三级馆建设标准,藏品的建档率达到100%,防火防盗设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率达到100%。完善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数据库,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建设一批民办的行业、专题和特色博物馆,占比达到20%以上。到2020年达到每2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

2.提升博物馆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国家文物局《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公共博物馆除基本陈列外,每年自主举办临时性专题展览不少于2次。做好联合展览、引进展览,提高博物馆的展陈感染力。培育博物馆展陈示范工程,开展文博展览品牌活动。设计、制作丰富多彩的文博产品,拓展博物馆的教育、传播和服务功能,促进博物馆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重点项目八:历史文化兴盛工程

以30个古村活化作为引领和示范,挖掘、整理、记录历史资源,研究传统村落文化内涵;配合相关部门,修缮文保单位、文物、历史建筑,出台政策,鼓励和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

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区域整体性保护与活化创新,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到2020年,省级以上“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总数达到15个以上。

加快推进特色文化片区的建设,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石湾“陶醉文化街区”等,创新“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创意”等活化利用方式。

探索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和建设。以顺德杏坛等镇街为试点,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和建设。“十三五”期间争取建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力争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五、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一)完善文艺生产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相关文件精神,出台市、区、镇(街道)三级文艺精品扶持办法,鼓励、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发挥专业艺术院团、国有文化企业、民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文艺人才评优激励制度,重点培养一批文艺名家。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培养文艺骨干,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文艺创作。完善开放式、市场化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运行机制。

(二)打造文艺创作平台

扶持粤剧、文学、音乐、舞蹈、音乐剧、动漫等优势领域建立一批创作基地,提升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办好“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大赛,广东省“九江龙”散文奖、“大沥杯”小说奖、“桂城杯”诗歌奖、“有为杯”报告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等高水平赛事,带动文艺精品创作。建设一批基层创作实践基地,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依托各类文艺协会,继续开展佛山市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和舞台展演,推动群众文艺的繁荣发展。

(三)推动文艺精品创作

落实“三贴近”原则,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以各级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为引导,结合重大活动、节庆等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弘扬主旋律、代表佛山形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舞台艺术、美术摄影、民间手工艺、网络文艺、文艺理论评论精品;加大地方戏曲创作生产扶持力度,促进地方戏曲出精品。

(四)传播推广文艺精品

出台重点图书出版扶持奖励计划,出版“佛山文丛”等一批文艺精品、理论精品著作。推动文艺精品进学校、进园区、进社区,办好重点文艺评论报刊、网站和栏目,打造佛山优秀文艺作品传播的主阵地、主渠道。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促进佛山优秀文艺作品的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尝试遴选具有代表性的佛山当代文艺精品,进行外语翻译、出版、播映、展示。

重点项目九:文艺精品工程

以实施“文艺精品锻造工程”为载体,实施精品带动战略。出台或修订《佛山市文艺精品扶持工作实施办法》《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创文艺作品扶持办法》和《佛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优秀展览项目扶持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大对重大历史题材、佛山经济社会发展题材、地方传统题材和地方戏曲等原创文艺作品生产传播的支持,依托国家、省级高水平赛事,实施一批、酝酿一批、推出一批文艺精品。

六、促进文化交流合作

(一)深化区域文化交流合作

落实《广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协议》,探索广佛肇清云韶的文化交流、合作与共享,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以落实《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年)》为契机,发挥佛山文化资源对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积极参与粤桂琼公共文化交流,促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区域文化联动。落实《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14—2018)》,积极参与粤港澳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本土的文博资源、文艺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与粤港澳地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和合作。

(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一是落实《佛山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文化“引进来”、“走出去”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文艺院团与境外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馆的合作,参与境外有影响力的文化节、展会等形式的文化艺术推广交流活动。二是配合广东省打造传统戏剧、粤菜、南狮、石湾陶瓷等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十二张文化名片,依托文化部“欢乐春节”、省委宣传部“文化走出去”、省文化厅“广东文化周”等重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推动佛山传统文化走出去。三是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省内外高校合作共建,打造推动文化佛山“走出去”的学术研究、文化教育和交流传播平台。四是打造佛山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加强与佛山各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争取建立常设性的文化交流平台,大力打造中欧交流文化系列品牌,选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举办“佛山文化周”活动,向外推介“文化佛山”形象。

 

重点项目十:文化交流合作工程

重点打造市、区两级综合性、枢纽型性的文化活动平台,整合区内各级资源,合力打造“行通济”、佛山秋色欢乐节区域文化品牌。以广佛肇清云韶都市圈为基础,打造珠三角文化一体化合作交流平台。以高铁经济带为纽带,构筑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枢纽平台。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交流。

七、加强文化行业管理

(一)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行政审批便利化、规范化、透明化和可预期。改革和完善文化事业行政审批制度,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建立依法审批满意度评价制度,优化行政审批工作操作流程,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实现行政审批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推动文化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二)创新市场监管模式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监管文化市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长效监管机制。充实社会监督力量,推进文化市场监管力量的下沉,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形成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格化监管格局。建立行业监管技术保障体系,充分利用行业监管的大数据平台,加强信息化管理。

(三)强化文化市场执法

推进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积极加强与公安、工商、消防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和组织协调,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加大对文化市场的执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打击文化市场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实现全市文化市场平安、有序、可控。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坚决查禁有害出版物力度,扫除淫秽色情出版物及有害信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四)繁荣广电新闻出版事业

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确保广电新闻出版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节目高清化、融合媒体制播云建设,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制播技术和能力;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融合媒体服务云建设,打造“广电+”生态链,推动广播电视系统服务的升级转型;大力推进宽带广电、下一代广播电视(NGB)网和有线无线卫星融合一体化建设,全面增强广播电视融合媒体传输覆盖能力;全面加强安全播出和网络信息安全建设,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安全播出、监测监管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加强电影产业网络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技术新工艺新体系,促进电影产业战略升级和融合发展。建立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的出版市场,职权分明、手段多样的版权保护格局。

第四部分 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建立“大文化”格局

一是在文化事业领域落实好各级党委(党组)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发挥党委政府的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拓展各级各类合作组织与联席制度的建立,深化部门间、层级间以及各界之间的跨界合作与跨域交流,推进文化资源的统筹共享与高效利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和各团体协同推进、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大文化”发展格局。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注重文化元素的渗透,推动文化事业与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智能制造、金融资本及旅游、体育、商务、农业等的跨界融合。三是在“大文化”框架下,牢固树立以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基本导向的文化事业发展理念,深化文化事业供给侧改革,健全文化生产要素体系,提高文化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为群众提供丰富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动态完善文化事业发展的考评指标体系、监测体系以及考评机制。

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加快文化管理部门职能转变与职能整合,理顺党委、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市场、文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以及文化受众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管办分离”,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二是巩固已有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法定机构改革与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有条件的区鼓励探索法定机构改革。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到2020年,区级以上较大规模的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落实自主权,建立分级分类绩效评价机制,激发内在活力。三是改善公共文化机构运营模式。强化市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中心馆(院)地位,发挥其作为枢纽型组织所具有的组织联盟、业务统筹、展示平台、信息中心和孵化基地等功能,不断完善联合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构建博物馆联盟。四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广“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和“三个二”模式的社区文化治理模式。在镇(街道)、村(社区)探索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

三、加大资金投入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各级财政支出的责任。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提高具有激励性质的经费投入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乘数效应。财政投入资金重点向新市民和村居(社区)基层倾斜,落实对体现区域特色的重大文化项目、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的扶持政策。完善以“供方”为主的消费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文化产品采购政策,完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化投入机制,拓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融资渠道。探索推行公私合作的PPP模式,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冠名、建立基金等形式参与文化事业建设。

四、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一是加强文化立法的调查研究和文化法规宣传,助力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发展。推动制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等领域的地方性文化法规。二是健全市、区两级文化事业发展系列政策体系。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成立文化决策咨询委员会,完善重大项目社会听证和咨询制度,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依法行政机制。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健全文化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考核和服务保障机制。制定《佛山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力争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稳定高效的人才队伍,推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文博、非遗、文艺创作、文化研究、乡土文化、文化管理等专业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多渠道引进或培养高层次的领军型、复合型文化人才,探索建立全市文化人才专家数据库,吸纳省内外著名文化专家、学者和特殊人才入库,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区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1] 即成立两个会——文化发展委员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两个团——群众艺术团、文体社团,两个队——文体辅导队、文体义工队。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22 09:35:12重新编辑
南山区科技园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科技园麻雀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南山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北环路龙井高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白石洲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马家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蛇口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蛇口南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南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南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南油登良路天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南油天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大冲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大冲阮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福光村华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红花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塘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珠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珠光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阳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九祥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塘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镇丽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新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西丽麻堪村百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平舆县开展2022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
  2. 市工信局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走访活动
  3. 市农机中心等12个单位受到市政府督查室通报表扬
  4. 驻马店市人大常委会到泌阳调研驻马店市城市公交条例立法工作
  5. 2022年秋季金湾区公办幼儿园第二轮招生通知
  6. 事故死亡引纠纷金湾村居法律顾问悉心调解止纷争
  7. 落实落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 薄山水库管理局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传统文化诵读比赛
  9. 遂平爱心助考为梦扬帆
  10. 驿城区委书记调研疫情防控隔离点建设管理工作
  11. 锦州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来凌海市开展执法检查
  12. 驻马店市防汛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13. 驻马店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2周年暨表彰座谈会召开
  14. 确山县总工会召开关于建立劳动争议裁调对接制度工作推进会
  15. 驻马店市政法委领导到遂平县玉山镇调研平安建设工作
  16. 王立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持之以恒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推动产业
  17. 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机关党支部与市行政服务中心机关党支部共同开展党员政治…
  18.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为机关和直属单位全体人员上党史教育课
  19. 李跃勇会见华电河南分公司总经理刘扬志一行
  20. 九九重阳敬老情法治宣传暖人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平安建设法律六进宣…
  21. 市纪委监委助力帮扶村做强集体经济微水电蹚出新路子
  22. 市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组织收看党课开讲啦
  23.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24. 驻马店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次提高
  25. 汝南县财政局开展政府采购业务培训会提升营商环境水平
  26. 市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两条例执法检查交办问题落实情况督办调研座谈会召开
  27. 春节期间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28. 峄城区2022年7月城乡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公示(第四批)
  29.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金湾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金湾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30. 遂平县举办领导干部大讲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培训会
  31. 驻马店市组织收听收看全省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32. 鲍常勇到遂平县西平县调研三夏生产工作
  33. 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副主任带队来遂平县检查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贯彻执行情况
  34. 驻马店市统计局安排布置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
  35. 驻马店市汝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星级支部添光彩三夏麦收有党员活动
  36. 驻马店市供销合作社荣获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业绩考核优胜单位一等奖
  37. 张桃林到驻马店市调研
  38. 李跃勇现场接听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
  39. 宜昌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测评排名情况通报(第4期)
  40. 驻马店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视频推进会议召开
  41. ***谈能源产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42. 市科技局传达学习全市经济运行分析调度会精神
  43. 新蔡县应急管理局开展双重预防体系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44. 平舆县疫情防控指挥部会商推进会召开
  45. 确山县县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召开
  46. 驻马店市机关事务中心举办学党史颂党恩永远跟党走主题党课
  47. 确山县委编办有序推进2021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工作
  48. 金湾航空新城首条隧道来了
  49. 项目磋商公告珠海市金湾区政务数据综合短信平台服务采购项目磋商公告
  50. 汝南县委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会议召开
  51. 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推介会举行
  52. 汝南县开展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
  53. 市金融工作局学习贯彻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体人员会议
  54. 驿城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大会召开
  55. 在疫情防控的状态下要解决公众正常的诊疗需求尤其是重危患者的救治
  56. 遂平县召开壹基金安全家园项目座谈会
  57. 确山县人民检察院2022年检察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召开
  58. 十一届区委第13次常委会会议召开
  59.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金湾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金湾区深入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体育旅游工作水平
  60. 正阳县问题楼盘化解不动产证办理问题汇总推进会召开
  61.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委书记召开专题座谈会调研五星支部创建工作
  62. 驻马店市统计局领导班子召开720特大暴雨灾害追责问责案件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
  63. 遂平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督导检查高考安保工作
  64. 李跃勇深入遂平县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和城建项目现场开展调研活动
  65. 泌阳县花园街道食用菌发展技能培训班开班
  66. 驿城区举行旅游度假区项目视频对接会
  67. 能力作风建设年最是书香能致远——驻马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开展图书捐赠仪式
  68. 遂平县教育系统召开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心得优秀案例表彰会
  69. 宜昌市政协召开七届一次主席会议
  70. 驻马店市统计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
  71. ***同意大利***德拉吉通电话
  72. 2022年平舆县政府第六次常务会议召开
  73. 驻马店高新区2021年工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
  74. 汝南县收听收看全省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郑州现场会
  75. 日均完成投资1亿元——宜昌市上半年共实施城建项目177个
  76. 正阳县争创中国孝德文化之乡
  77. 汝南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召开
  78. 金湾区民政局组织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业务培训
  79.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8-29 20:54:59
  80. 市政协赴正阳调研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座谈会召开
  81. 全省第五期三个一批驻马店分会场活动举行
  82. 汝南县召开202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工作调度会
  83. 驿城区坚持规划引领着力打造文旅融合活力区域
  84. 市金融工作局集中学习供应链金融相关知识
  85. 市教育局主动对接跟进一对一解答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86.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87. 全市农业遥感无人机现场观摩培训活动在汝南县举行
  88. 端州户籍和积分报名系统已上线
  89.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金湾区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西部生态新区金湾片区今年建设项目50个投资额近2017年三倍
  90. 正阳县纪委监委战在疫线的志愿红
  91. 驻马店市林业局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宣传活动
  92. 泌阳县城管局扎实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93. 驿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疫情防控常态化推进会
  94. 驻马店市科技局服务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由大写意走向工笔画
  95. 驻马店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召开房屋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推进会
  96. 在爬坡过坎中推动高质量发展——从全国两会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97. 市民宗局召开疫情防控工作推进会
  98. 驿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群防群控专班组长调研指导驿城区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双…
  99. 正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参加城管局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集中学习研…
  100. 新蔡县开展能源电力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