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关于转发上海市杨浦区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1月26日发表  

 

杨府办发〔2013〕10号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区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上海市杨浦区创意产业发展三年

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镇政府: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区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上海市杨浦区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2013年4月10日

上海市杨浦区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包含两大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和智力密集型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造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以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为元素,以创意为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品牌为抓手,形成融合型的产业链,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价值增值的交易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并通过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创意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其创新、融合、开放的产业特征,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

上海市杨浦区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重要五年。推动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规划对接,是积极落实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推动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建设先进文化弘扬地和品质生活示范区”的目标;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重要一环。随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滨江发展带等的长足发展,杨浦区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作用将日趋明显。

根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杨浦区“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杨浦区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及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为实现创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的目标,制订本计划。

一、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1、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04年以来,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取得显著发展。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255.***亿元,同比增长15.8%,实现增加值82.08亿元,同比增长18.7%;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杨浦区地区生产总值的7.3%,扣除烟草业后占比14.7%。


1  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及增加值

2、以知识型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2011年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完成区级地方税收1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8.7%。传统纺织、装备制造等产业呈现制造、加工等环节加速外迁,研发、设计等关键环节集聚发展态势。按照“优先发展以现代设计、科技金融为主导的知识型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转型都市型工业,提升发展商旅文体服务业,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杨浦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科教为特色、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

2   杨浦区2011年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

产业

现代
设计

科技
金融

教育
服务

专业
服务

其他
服务

合计

增加值(亿元)

47.00

52.23

9.00

35.10

5.50

148.78

比上年增长(%

22.6

12.7

18.4

22.8

23.6

18.8

3、优势行业带动作用明显

文化创意产业十大行业中,建筑设计和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是本区基础最好、优势最明显的两大行业,分别占杨浦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为48.4%和12.5%,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2011年建筑设计业实现增加值36.49亿元,增长23.0%;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5.42亿元,增长18.6%;受这些优势行业的带动,工业设计和网络信息业等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均实现了30%左右的增幅。

3  杨浦区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行业门类

总产出
(亿元)

增加值
(亿元)

增幅
%

总计

255.***

82.08

18.7

文化创意服务业

253.00

80.65

18.9

一、媒体业

8.17

2.65

-5.1

二、艺术业

8.23

4.44

-1.6

三、工业设计

11.62

5.93

29.1

四、建筑设计

123.72

36.49

23.0

五、网络信息业

10.94

5.75

37.0

六、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

31.98

15.42

18.6

七、咨询服务业

11.25

4.14

11.2

八、广告及会展业

9.65

1.80

-38.7

九、休闲娱乐服务

37.44

4.05

65.5

十、文化及创意相关产业

2.***

1.43

11.9

4、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杨浦区积极建设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形成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杨浦获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高校技术市场等国际国内专业要素平台先后入驻;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先后建立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创中心、1个国家级软件园和9个专业化科技园;金融创新带动科技创新,引进硅谷银行代表处,建立投贷联盟运作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杨浦区的专利申请量在近年内加速增长,初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区域创新孵化体系;截至2011年底,已有5077家科技企业集聚杨浦,杨浦区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区”称号。

4  杨浦区专利申请情况及发明专利数所占比例

5、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设立成为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的起点

杨浦区围绕“两个优先、两个提升”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建筑设计、时尚设计、软件研发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杨浦已建成15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载体面积约为155万平方米,其中10个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3个市级文化产业园。研发设计、现代设计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现代设计产业,主要集聚在环同济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强势学科“知识溢出”效应的典范,周边设计企业达1700余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政府从周边环境整治、土地置换、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形成了“政府引导、学科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知识产业发展新模式;2009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被命名为上海创意产业集聚示范区。2010年1月,杨浦区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

(二)问题瓶颈

1、文化创意产业链联系、融合、外延不足

杨浦区创意园区存在产业链联系不足的情况。首先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促进、引领作用不够,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表现出企业间同质化竞争的现象。

其次是局限于“地理聚集”,即在地理上聚集在一起,本质上没有充分发挥创意园区的优势。园区内产业发展出现同质化倾向,产业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完善;不同园区间没有形成各有侧重、特色鲜明、多元并举、相互配套的发展格局。亟待在区域内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园区发展新格局。

第三,“智力聚集”处于较低的层级,即创意园区中创意人群之间联系频度与强度均较弱,作为“智力资源”的各主体间互动不够,主体之间战略联盟很少,发挥资源的协同放大效应还不明显,缺少交流和火花碰撞。

第四,创意产业与上海市重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未实现实质性突破,创意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对接,创意企业的成果转化与市场之间缺少有效对接,创意产业的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没有充分体现。

第五,跨行业跨市场联动的融合型创意产业体系尚未形成。一方面,区域内现代创意产业在文化传媒设计、工业设计、时尚消费设计等领域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另一方面,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领域的企业,在延伸设计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发展模型绘制、咨询策划及公共关系与广告、工程总承包、市场运营等产业),进一步做大业务规模方面存在较大潜力。

2、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相对分散

目前杨浦区内10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3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分散在杨浦的不同区域,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空间联系较少,且产业类型重复性极强,无法形成很好的集聚效应。杨浦区异军突起的是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行业,确实带动了很多产业,但是外延(例如承包、营销、咨询等)不足,因此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园区相互之间配套、结合产生的潜力巨大。

国内外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个人和单个企业的行为,也不是单个园区内部的简单联系,而是需要各类集体的互动和相关企业的地理集聚,需要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各园区间的互动。对创意产业的企业而言,只有充分运用区域内各个创意园区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化的创新文化氛围,利用并整合区域内不同园区的功能与资源,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创新,实现区域内各个园区最大效益。

3、优势教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

杨浦区具有引以为傲的百年大学文明,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但是各大学、研究院的产学研孵化体系还未完善。例如,在杨浦区重点发展的各大学科技园中,除了同济大学科技园发展成了以设计咨询为主的产业集群外,其他园区均未形成具有高标识度的产业集群。

另外,各大学、科研院所内部的产业园之间缺乏相互融合。各产业园虽有明确的主要领域和发展方向,但基本是根据各自科研背景发展出来的产业园,能够在行业内领先并且产生有力溢出效应的比较少;且各个园区较为孤立,缺乏将有可能耦合的相关产业强强联合为优势创新领域的发展机制,也缺乏相互间沟通协作的平台。

4、文化创意产业服务、融资平台缺乏

建立服务和融资平台是政府扶植文化创意产业很重要的责任和有力的扶植措施。现阶段部分创意产业园区还存有商业地产开发思维定势,停留在租赁场地、粗放管理的层面,为降低空置率增加收入,往往更多关注出租率,不注重园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及中介服务水平提升,有纯趋利投资的行为,缺失了创意的内涵,从而影响园区的功能提升和产业集聚。

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服务的软件平台建设不足,包括营造软环境的创意品牌、创意活动、创意平台等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例如,2009年中国首个为创业者服务的实训平台“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在杨浦区创立,其后创智天地等一系列的服务平台逐渐形成。但现状各平台仍然是各自为政、互为竞争,并没有形成服务全区、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

融资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由于产业的特点导致估价困难等因素,市场融资渠道很狭窄,亟需政府扶持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融资平台,既可以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评估、信息发布,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入创意文化产业的市场融资渠道。

二、发展趋势

(一)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

2011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92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高于全市GDP增幅4.8个百分点;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2%,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5%。而回顾2011年上海市各区县的文化创意产业,从已有的数据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收入都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长率。从中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新驱动力。

5  上海市各区县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营收及增长率

营业收入(亿元)

增长率(%

主导文化行业

杨浦区

255.***

15.80

现代设计、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软件与计算机服务业

浦东新区

1001(前三季度)

15.90

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动漫、新媒体

静安区

274.65

17.35

时尚创意产业、现代戏剧、文化传媒业

徐汇区

475.17

32.30

网络信息业、各类设计业、文化经纪业

虹口区

118.38

25.49

宝山区

128.9

15.90

建筑设计业、工业设计业、艺术业、媒体业和休闲娱乐服务业

(二)消费观念的改变引导着文化消费的增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也逐渐从低层次的生存消费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发展。消费者作为一个社会人,抽象的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具体的消费行为。比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影响着消费者对于消费对象的选择,反之通过具体的消费行为,消费者也可能得到文化上的满足。在商业化的社会中,追求文化上满足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消费。通过消费,来试图找到属于某一群体的归属感,来追求名誉、自尊、地位等,乃至与自我的价值联系起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需求的增长将带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三)科技进步带来文化创意新兴业态的诞生

文化创意产业与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云计算、媒体融合、分享经济等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创意内容生产和传播技术的变化。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打通了通讯、传媒、娱乐等多个领域,融合了影视、报刊、图书、移动通讯设备等多种载体,不断催生出新兴文化创意业态。新材料、控制技术等的发展应用,支撑了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研发,不断丰富文化创意产品品种。科技进步不仅大幅提高了文化创意的生产效率,使其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有力推动了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大繁荣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必要前提。这种保护首先保证了创意者的利益,维护了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同时保证了对外文化贸易的国家利益,包括直接的经济利益和长远的文化利益。

三、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党的“十八大”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结合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落实中央领导对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部署,抓住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建设“设计之都”的新机遇,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为关键,以创新、融合、提升、开放为发展主线,以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创意与创新水乳交融为方针,从城市战略的高度谋划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发展,着力营造创新氛围,加强高端要素集聚,构建产业特色和品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引领和支撑杨浦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1、修体之律。即完善政府自身的公共服务及法规执行体系。其中首要任务是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搭建产业发展科研平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产业发展统计数据库和分析、评估体系,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形成区域内高校科教资源对产业提升的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搭建专业的运营管理及服务平台,优化微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搭新中国成立际文化产品贸易平台和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另一个任务是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规执行体系,加快文化市场诚信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文化市场“三级联动”管理,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2、养民之性。主要包括集聚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人才和培育城区文化氛围两大部分。首要任务是通过人才培植计划、人才引进政策等,“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促使国际国内大师的聚集;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环境,包括软件、硬件和文化遗产环境,培育城区文化氛围、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3、启业之势。即通过政府、企业、机构的通力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从宏观角度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扶持具有文化产出能力的学校、企业、文化机构,鼓励他们成为文化发展的主体和主导力量;企业、机构发挥能动作用,和政府一起三方同创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

(二)发展原则

1、融合发展。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2、聚焦突破。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扶持推动时尚、设计等对传统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巩固提升媒体艺术、咨询服务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网络信息服务、新媒体等新兴产业;聚焦重点集聚区,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构筑辐射高地;聚焦重点品牌,坚持自主创新,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能力,做大做强品牌和创新主体。

3、开放合作。提高文化创意市场开放度,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服务贸易,推动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后世博发展契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要素、活动、服务的国际化。

(三)发展目标

1、战略总目标

(1)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重要发动机。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幅快于服务业平均值,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完成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建成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公共服务平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杨浦区将成为上海作为“设计之都”的发展之路上的重要发动机。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体制建设的先锋实验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投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结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文化创意科技应用水平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对文化创意成果产业化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文化创意相关活动的专业化、国际化影响力显著提升。通过一系列体制创新和改革,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先锋实验区。

(3)上海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阳光谷。杨浦区的百年工业文明留下一个工业区的形象烙印,在未来的产业经济转型中,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将建设成未来的新兴阳光谷。

2、经济发展目标——营造创新经济

(1)提升产业规模。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至2015年,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力争达400亿元,实现增加值近13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力争达到8.5%(扣除烟草业后达到16%),其中以现代设计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优势的两大行业年均增长约12%和20%;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总产出达到300亿元左右。

(2)提高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年均专利授权量约4000件;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以上;加快集聚国内外知名科技企业总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服务平台等创新要素,风险投资机构资本管理规模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企业新增约600家,评选市区科技小巨人(培育)标准的企业约100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约达150家,形成若干在海内外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科技骨干企业。

(3)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中建筑设计、工业设计、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重点行业的领先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新媒体、网络信息业、时尚产业等新兴行业进一步做大规模。积极培育、鼓励更多新兴业态健康发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创新、融合、开放的发展格局。

(4)完善产业布局,强化产业空间集聚。强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强化特色、突出重点、注重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集群化发展,建设融合型创意产业集聚带(圈层),实现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商业、旅游业、娱乐休闲业的融合发展。

(5)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加快形成完整的创意产业链,重点放在促进创意的产业化、市场化。2013-2015年围绕创意生产、创意服务、创意消费三大环节重点规划多元化载体,包括园区、平台、活动、节事等;加强创意与市场的对接,与商业、旅游业的融合。加强产业业态的融合性。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导向,注重传统产业的创意化、文化化,促进文化、科技、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融合型的新产业。

(6)聚焦重点领域,构筑“大设计”产业集群。在巩固发展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等核心领域的基础上,积极向上下游延伸发展模型绘制、咨询策划及公共关系与广告、工程总承包、市场运营等产业。同时,大力发展时尚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新型设计业态,实现在一个产业集聚群内多个关联产业链相互交融,培育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3、文化发展目标——打造文化品牌

(1)文化品牌项目纵深发展。坚持“深度挖掘”与“扩大影响”相结合,不断创新“管乐艺术节”、“百姓艺苑”、“军地文化圈”、“市民艺术大展”等多个文化品牌项目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巩固品牌地位,不断提升品牌质量,确保2个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有较大影响,1个项目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充分调动高校、企业、民间的力量,开发或引入成熟的文化品牌,以较少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培育发展优秀的文化品牌;同时注重开发经济效益突出和社会效益明显的不同品牌,例如“婚纱摄影大赛”、“同济设计周”、“微电影大赛”等。

(2)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发展。坚持“夯实基础”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继续深化“文化寻根”活动,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推荐申报全国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推动行业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建设发展。

4、社会发展目标——塑造城区精神

(1)弘扬上海价值取向,培育杨浦品格。大力贯彻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实践为民、惠民、便民、乐民的社区基层服务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结合社区、大学、军队联合共建,在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形成包容、创新、进取的杨浦品格。

(2)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有效溢出,与社区培育有机融合。积极发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效应,以社区资源供养文化创意产业发育,以文化创意产业活跃反哺提升社区繁荣,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社区之间的互利交融的共生关系。借势“高校科技”,促进创意源头活力迸发。

(3)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发展。坚持“软件提升”与“硬件建设”相结合,改建扩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总量达标。推进图书馆发展,年人均购书经费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落实免费开放,提升服务效能,扩大区文化馆、国歌展示馆服务半径;完善文化配送机制,丰富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内容,实现服务资源与服务需求均衡发展;在区主要路段和区域设置文化景观和展示橱窗,展现百年杨浦文化内涵;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数字资源所占比率,满足市民通过网络获取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

(4)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优化全区文化设施的整合和配置,根据人口密度适度调整文化设施分布,建立公共文化广场节点,构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融入全市文化设施的大格局。增设针对老年人、高级知识人才、外籍人士、普通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现对街镇、居委、居民楼组团的全覆盖,基本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四、空间布局

根据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前景及文化创意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空间的需求,以“聚焦重点、落实功能、突出特色”为原则,实施“一带两圈、多点推进”的空间布局,集中分布于杨浦区规划的“五大功能区”内,且位于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字”轴线的纵轴北端,实现创意产业与城市文化、商业、旅游业、娱乐休闲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重要发动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体制建设的先锋实验区、上海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兴阳光谷。

(一)一带

一带指的是滨江文化创意发展带。根据《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杨浦区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五大功能区中“杨浦滨江发展带”的发展定位,结合《杨浦滨江南段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提出的形成服务经济结构、体现以人为本精神、建设绿色低碳空间三大发展目标和现代设计、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生态居住四大主要功能,滨江文化创意发展带的发展侧重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以杨树浦路为中心的核心区坚持历史保护与功能开发并重,公共设施环境和公共开放空间建设先行,积极探索市区联动、合作共赢新机制,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江沿线,逐步将滨江发展带打造成以创新创意、科技商务、观光休闲、会展论坛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服务业功能带,成为杨浦新的增长极。以时尚设计作为突破点,重点发展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动漫设计、时尚消费设计,努力打造集中体现产业历史文脉、展现国际化大都市特点的创意产业集聚带。规划主要包括以下重点项目: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近代工业旅游景点、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东纺谷创意园、上海国际家用纺织产业园等。

另一方面在核心区周边探索产业升级改造新机制。依托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及产业化,支持军工路沿线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转移结合开发。以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铭大创意广场和中国现代国之宝艺术馆作为触媒点;依托滨江百年工业文明底蕴,保护、利用、再生滨江工业遗存,促进传统工业制造向工业设计研发、创新创造转型。

(二)两圈

1、环同济文化创意经济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环同济文化创意经济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发展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完善“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以赤峰路、国康路、密云路为核心,形成由千余家企业构成的设计产业集群。进一步推动成熟设计业态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产业集群生态环境示范区。另一方面是打造“环同济文化艺术金廊”,借助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契机,打造以同济大学为极核,以中芬中心、上海影像图书馆为触点,以同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创意工坊、实验剧场、传媒研究所、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中法中心、音乐广场、大礼堂等多个空间载体为支撑的文化艺术黄金走廊,充分发挥高校的知识溢出效应。圈内主要包括以下重点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中意设计创新中心、同济科技园(赤峰路基地、密云路基地、国康基地科技大厦和国康基地设计中心)、63号设计创意工场、昂立设计创意园、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等。

2、新江湾文化创新创意圈

新江湾文化创新创意圈充分利用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依托创智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铁狮门项目、湾谷科技园和新江湾城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优势,将这一地区建设成为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大型人文生态经济圈。将商业、金融、办公、文体、研发及居住融为一体,规划知识创新、国际智慧社区。汇聚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功能,形成以国定路、淞沪路新老复旦校区间集创新、创意、创业的“创新走廊”为核心,以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安徒生童话乐园、新江湾城体育中心、江湾体育中心、拟建大剧院等大型文化服务设施的集聚,使这一经济圈成为上海北部的公共活动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

(三)多点推进

在“一带、两圈”空间结构的发展框架下,以基地类、平台类、活动类三类重点项目为抓手,实施“多点推进”战略,落实杨浦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

五、主要任务

(一)重点产业

1、现代设计业

全力打造上海“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具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现代设计中心之一,实现年均增长12%左右。加强环同济国家级研发设计特色产业基地与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的联动,拓展产业空间,提升国际化水平。巩固发展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市政工程设计、通信工程设计、汽车研发设计等核心领域,拉长和延伸大设计产业链,重点发展工程总承包、市场运营、咨询策划等产业链环节,推动成熟设计业态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依托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充分运用滨江沿线近代工业遗产资源,大力发展纺织产品研发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工业设计等设计业态。

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以数字内容服务为核心,以互联网应用为重点,以软件及系统服务为依托,加快形成信息服务业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实现年均增长20%左右。发展壮大软件产业,整合区内服务外包业务资源和企业资源,显著提升软件业的自主化、产业化水平。创新发展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推动互动娱乐产业发展,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创新发展模式,打造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数字动漫等数字内容服务链。融合发展生产型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系统等生产型信息服务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全面深度融合,重点支持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发展。

3、休闲娱乐业

在重点功能区建设中融入休闲娱乐的元素。依托近代工业一条街旅游集散中心森林公园安徒生童话乐园等开展旅游服务,依托800号艺术园区、金海岸等发展文化消费,依托滑板公园江湾体育中心、黄兴体育运动公园等发展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业。

4咨询服务业

以技术、人才、资本和市场优势为依托,着力发展法律服务、财务服务、咨询服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领域,实现年均增长15%左右。加快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吸引和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和仲裁机构,发展与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密切相关的法律和仲裁服务,引进和培养熟悉国际法务、事务和惯例的专业人员。促进审计、税务、会计、评级等财务和信用服务,鼓励拓展国内市场、提高为境内企业海外投资的服务水平。拓展咨询服务领域,着力发展经济咨询、规划咨询、投资咨询等传统咨询服务业,加快发展IT咨询、科技咨询、战略咨询等新型咨询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为专利、商标、版权、软件等提供代理、转让登记、鉴定等专业服务。加快就业和创业咨询及培训等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支持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5、会展及其附属行业

促进现代设计业、工业设计业、时尚设计业、文化产业与会展业、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会展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借助相关管理协调机构,促进会展旅游与工业旅游、文化旅游联动发展;对接区内大型会展节事活动,提供专项、定制相关旅游产品;抓住大型会展活动契机,推进设计行业、文化行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会展业与商务考察、工业旅游、文化活动等整合提升。

6、媒体业

以区内新闻出版品牌的打造为抓手,强化媒体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转型发展、能级提升的重要作用,加快媒体业与高新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扩大媒体业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7、艺术业

通过积极整合区内剧场资源,繁荣文艺演出市场,鼓励发展原创,推动演出作品国际国内的交流;推动微电影、动漫产业、艺术品展示及拍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抓住新兴媒体平台兴起的机会,加强对基于电脑、移动通信平台的产品的创作,推广微电影的制作。另一方面,拓展产业链,鼓励新的观影形式,积极推动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大力提升艺术业在文化创意创新发展中的引领能力。

(二)重点项目

1、基地类

(1)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以作为中意两国政府间合作的设计创新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的“中意设计创新中心”和承担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规划、对外联络等职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为抓手;重点建设四大板块,包括主要满足同济大学教育资源的使用需求的教育板块,主要为各类创意设计机构以及相关联资源使用的创意商务板块,主要为设计传播服务(含公益性特质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活动场所)的设计交流板块,以及为商业以及项目配套服务的都市生活板块;发展为上海建设“设计之都”的核心引擎项目、知识杨浦国际化的高端平台、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教育的实践基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创意设计产业的航空母舰。规划未来三年内完成二期项目,并积极推进三期设计创意中心建设。

(2)上海国际时尚中心。重点建设时尚创意、品牌体验、时尚文化、时尚配套、时尚生活和主题炫动等六大主题区域,发展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时尚元素最为丰富的,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及现代服务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成为时尚机构的集聚地、时尚会展的举办地、时尚产业的孵化地、时尚产品的展示地。预计三年内完成园区灯光秀项目和四期时尚滨江大厦建设,搭建时尚梦上海?本土品牌设计师推广平台,完成每年60-80场展示发布活动,如上海服装节开闭幕式、服装周、华谊ELLE之夜等。

(3)新复旦软件园。以数字化园区为标准,以产学研用和技术服务为特点,设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及功能完善的信息交换平台,为入驻企业在企业注册、优惠政策的享受和网络业务的需求诸多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实现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入驻、走集团化管理道路,形成集计算机软硬件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风险投资与管理功能于一体,兼具软件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的高校科技产业园区。

(4)城市概念软件?信息服务园。重点建设电子商务区、现代信息科技区、商务区、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区四大主要功能区;发展为符合杨浦区产业发展导向及环境保护要求的,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主题的电子商务、软件信息集聚园区。预计未来三年着重发展电子商务、现代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完成园区一至四期建设工程,搭建完成电子商务平台、现代信息科技服务平台、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

(5)创智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依托周边高校和科研机构,继续引进创新型企业和国际服务中介机构,汇聚国际资源,建立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杨浦知识创新基地核心区、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等平台,推进创智天地广场、创智坊、科技园的内涵深化和功能提升,推动高端要素集聚,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重点发展软件研发设计;同时将文化带入园区,搭新中国成立际文化交流平台,开拓全球视野和市场契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务和广阔的互动成长空间;发展为以文化创新平台为核心的智慧型国际文化知识社区。规划主要包括以下重点项目:创智天地广场、创智坊、江湾体育中心、知识商务区、高科技园区等。

(6)中环滨江128(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区)。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依托,重点建设创新区、创业孵化区、功能配套区三大区域;以先进制造业领域内的技术创新、研发创新和产品创新为导向,发展为先进制造业的科技引擎。预计未来三年以出版印刷和新媒体、数控装备、光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和生命科学、动力机械、信息科技等主导产业,陆续完成军工路研发基地(上海电缆厂)、翔殷路基地二期。

(7)尚街loft·五维空间创意园。继续贯彻“腾笼换鸟”的方针,加大对园区整体改造的投资力度,重点建设婚纱摄影区、婚庆产业链服务区、展示展览区、设计交流区等;在巩固发展婚纱摄影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延伸发展婚庆服务、婚纱定制等相关行业,以婚庆服务产业链资源共享平台引导婚纱摄影、婚庆服务、艺术展示、创意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为一个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的以上海婚庆产业平台为核心的创新体验社区。预计未来三年每年举办20场活动,如婚纱发布、各种艺术展览和婚庆职业技能大赛等。

(8)五角场800艺术区。进一步强化园区艺术品展览展示、经营、拍卖及艺术交流的功能定位,完善环境美化设计工作、改善周边环境方面,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景观区域。重点建设800美术馆、产学研创新基地、文化创意园区特色旅游、专业艺术服务(艺术品租赁、保藏、流通、设计师作品专卖)等,发展为艺术人才、艺术品孵化和集散平台。预计未来三年完成美术馆空间改造及画廊、作品保管库改造,建造艺术家作品保藏库和设计师作品专卖场;搭建艺术品销售和流通平台、公益性艺术教育平台、产学研创新平台,建成艺术人才、艺术品孵化和集散平台;引入林风眠作品展、各地艺术家作品群展、上海创意园区展览周、设计师作品展示月等展览功能,举办相关艺术研讨会和创意园区论坛、设计师作品论坛等活动。

(9)上海国际设计交流中心。重点建设业界研讨发布中心、设计师沙龙活动中心、创意培训中心、公共会务信息中心、产业一体化中心等五大中心,以视觉艺术设计为切入点、以设计信息为核心内容、以设计成果交易为最终目标,发展为五大中心有机联动的设计业公共服务中心。预计未来三年以建筑设计、动漫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创意设计、衍生品展示和销售、金融服务、业界发布为主导产业;建成8号楼10号楼创意衍生品中心、2号楼13楼上海国际视觉设计资源库、创意中心广场并投入试运营;搭建上海国际视觉设计资源库平台;举办“50/100”新锐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巡展等展览,以及上海微图影像节、品牌创新系列沙龙、创意活动周等活动。

(10)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以科技创意为重点,以创意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创意产品试制为对象,有效降低创业门槛,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或创意产品商业化创造条件。依托创意产品实验试制平台,提供平面试制区、立体试制区、交互试制区、集群渲染区、非编试制区、虚拟演播室六大创业方向的支持,重点实施创意创新人才实训建设、创意产品试制设备建设、创意产品试制环境建设;同时为创业团队提供工商注册、政策引导、技术交流、融资平台、产品展示等创业支撑服务,以及成功案例推荐、专家指导、项目策划等增值服务;使基地成为创新技术与产品成果的示范地、创新资源与创新理念的汇聚地、创新人才与创新服务的发源地。

(11)亚町创意工坊。以“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功能配套为主导、以跨国研发总部配套企业为目标客户、以现代工业设计和服务为主题;重点打造以创新驱动为引导的总部研发配套创意平台、以转型发展为示范的存量厂房开发展示平台、以鼓励创业为宗旨的创意创新成果孵化平台、以创新模式为探索的创意即时办公实验平台、以集成服务为特色的创意园区综合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形成集创意设计办公、展示体验消费、三创孵化平台等功能为一体的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创意园区。预计未来三年依靠台湾文化与媒体资深人士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海峡两岸常态性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企业、民间社团、产业园区、商家、消费者等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合作,促进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合作。

(12)复旦科技园。以多媒体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环绕复旦大学校区周边发展,打造复旦创业走廊,促进大学资源延伸、产学研互动;着力吸引、聚集、培育初创期数字媒体企业,完善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基地建设。

(13)海上新东坊。以创意企业、设计工坊、主题餐厅、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形成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风格完美融合的具有高度识别性的创意产业园。

(14)复地?四季广场。以“国际连锁加盟产业中心”功能平台为重点,集时尚餐饮、创意零售、教育培训、产业办公等功能为一体,形成以自由性、独栋式、亲地型办公为特色的创意地标。

(15)上海知识产权园。以知识产权为经营特色,依托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灵活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实现“两个集聚”:即集聚政府办事机构、行业服务机构以形成知识产权化及保护的“权利中心”;集聚知识产权产业以形成“成果高地”。

(16)上海安徒生童话乐园。重点突出亲子性、教育性、互动性三大特色,打造中国最具特色的亲子品牌专题乐园,成为中丹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7)新建大剧院。结合新江湾城地区铁狮门项目建设的推进,推动实施大剧院的建设;繁荣文艺演出市场,推动发展电影产业。

(18)杨浦区中心图书馆。在原同济中学图书馆基础上修缮扩建,规划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建筑面积约 资源整合网络指的是在1家区级中心图书馆、12家社区图书馆,以及区域内多家大中小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图书馆等组成的网络中探索实现联通联动机制,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19)上海高校技术市场。通过设立高校展示馆、综合服务洽谈区、会议中心等功能性区域,集中展示高校科研成果项目,收集企业的技术需求,提供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政策和中介服务,推动高校与企业、政府部门各方合作,促进高校科技资源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

2、平台类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于2010年2月落户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发挥其重要引擎作用,强化与市级各相关平台的无缝对接,助力杨浦成为上海建设“设计之都”的核心功能区。

(2)设计之都交流和展示平台。以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为主体,打造设计之都交流和展示平台,承接“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链接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校、投资商、运营商、媒体、企业、创意产业集聚区和设计师等社会各方资源,为各创意企业提供项目推荐、项目对接和各种专业服务,以同盟合作带动产业链的循环发展。

(3)上海环同济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以同济大学科技园为重点,建设面向建筑设计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环同济在线、设计管家、柔性设计馆、同济-阿尔托设计工厂、区域知识共享系统等项目;建设大师工作室,举办上海国际设计大师论坛,开展设计企业互动交流;

(4)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规划建设国家级产品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带动自主品牌商品发展和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建设有影响力的商贸信息及贸易促进综合服务门户网站,构筑国际贸易中心网上载体;建设国际贸易机构集聚平台,提升贸易辐射效应和商务活动枢纽功能。不断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寻求贸易促进的突破,在深化产业集群地合作、拓展设计研发功能、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壮大设计团队、开拓交流推广平台、拓宽展示交易平台、启动会员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

(5)多媒体创意公共服务平台。以复旦科技园和财大科技园为重点,建设多媒体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在为多媒体企业服务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和运营成本,形成企业聚集效应和产业核心区。

(6)上海纺织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和东纺谷创意园为重点,继续优化现有信息平台(项目资讯与市场分析、行业科技信息中心、纺织科技信息网站、国内外发行专业期刊)、研发平台(纤维材料研发、产业用纺织品研发、服装家纺面料研发、标准及软课题研究)、检测平台(国家服装检验站、国家毛纺织检验站、国家棉纺织检验站、南方科技测试中心)和转化平台(中试基地、项目公司、协作基地、产权交易),扩大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新建标准平台、学术平台、产学研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八大平台”的有机交融;集聚上海纺织科研资源,以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为契机,努力成为“科技纺织的先导、时尚纺织的支撑”。

3、活动类

通过支持公司和机构举办高端、创新和具有品牌效应的活动,打造区域内具有特色、支柱性的原创文化品牌活动是吸引人才、 培育社区精神的重要一环。活动跨越了文化、会展、旅游等行业,包括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文化);上海市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会展);环同济青年设计展(TJ-Hub)、同济设计艺术节(设计);都市森林狂欢节(旅游);世界极限运动大赛(体育)等。

通过杨浦区政府作为主体举办的展览、会展、体育等活动,提升杨浦区作为整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品牌地位,改变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版图。活动包括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管乐艺术节、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军地文化圈、百姓艺苑、上海时装周等,跨越了文化、会展、旅游、体育等产业。

六、推进措施

(一)完善环境

1、完善杨浦区保护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平台

首先要积极对接上海市新发布的关于文化创意发展的相关法规和规章,依法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管理;其次是强化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更为重要的是搭建法律咨询和救援平台、建立畅通的维权渠道。

以智慧技术为重要支撑,支持搭建杨浦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平台,并致力于将此平台打造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实验、先锋性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打造区域内文化创意产业的数据共享、协同创意、宣传融资和监督调控等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数据、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全面服务支撑平台,推进企业间的交流和产业链的衔接,并同步在全国推广。

2推出文化创意产业引导性发展措施、落实产业支持政策

依托杨浦百年教育的人才优势和百年的历史文化,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政策,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杨浦区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范围;以教育和文化双轮驱动,推动杨浦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将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文化设施总体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文化产业的布局,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创意设计业、休闲娱乐业、会展博览业和都市旅游业。

3完善现有空间布局,出台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优化政策

空间优化政策主要包括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配套环境、促进园区之间的交流等。在主要孵化器、产业园区以及企业集中区域建设信息高速网络和专业性数据中心;开展文化创意空间区域改造规划,建设风格独特的创意设计特色休闲慢行区域;优化交通组织,提高区域便捷度。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纽带作用,加强企业互动互联

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设计服务专业委员会等的作用,通过搭建平台、组织活动,促进跨领域企业的互动互联,吸引更多现代设计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专业人才到杨浦投资创业,为企业集群发展的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吸引人才

1推出文化人才特别政策,以集聚国内外大师集群

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人才是拓展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智力财富,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尤其是其中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大师群体。针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推出引进计划和特别政策,通过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重点引入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精英、大师集群。同时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资源的溢出作用。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设计和贸易促进中心建设,加大海外设计人才的引入力度。

2营造吸引文创人才的城区文化

打造区域内一些非正式的文化活动空间——如街角艺术、文化街市等,推进人才、企业、园区之间的深度交流。这一空间的营建是后进地区最容易与先发地区取得同等竞争力的手段,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城区的创意活力、创新能力与文化创造力。

(三)打造多元品牌

1推出演出和展示系列平台

促进区域内文化创意活动活跃提升的最佳载体是多样化的一系列公共文化演出空间——如微电影、微剧场、小型音乐会、街角芭蕾等。因此,打造区域内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展示、交流空间与演出平台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步。同时,这些活动组成的演出和展示系列平台本身也是文化创意活动的一部分,是激发创意人士灵感、促进创意人群交流的有效手段。

2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杨浦国际文化创意节

找准杨浦区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打造区域内具有特色、支柱性的原创文化品牌活动、节庆;同时,通过政策优惠、资源优势吸引国际强势文化品牌入驻,发挥具有国际品牌之节庆活动的文化辐射效应,吸引创意人才与文化艺术大师,以品牌项目积聚文化资源,以文化活动培育文化社区。

七、保障措施


 

(一)体制机制类

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工作机制,继续发挥好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的领导统筹作用,定期研究、决策部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功能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推进等,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所涉及的规划、土地、资金、政策等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社会团体在整合行业资源、协调行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资金政策类

加大财政资金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规划实施期内安排相当数量的资金用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落实各项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运用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人才引进与培育以及重大工程关键功能的建设。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大财政配套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申报实施国家和本市重大工程和项目,逐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在国家和本市各类产业资金扶持项目中的数量比例。

(三)金融支持类

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进一步发挥已有的投融资平台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中介机构组建投融资服务联盟,建立投贷联动机制,开发各类融资、担保和质押创新文化创意金融产品投放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发行债券或上市融资。

(四)公共平台类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管理服务平台、市场推广平台、技术支撑平台、融资服务平台等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标准化,把“文化杨浦、创意杨浦”作为重要品牌,整合形成统一的推广平台,扩大文化创意产业传播效应和社会影响,重视现代科技在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进国家级、市级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优势,搭建为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包括贷款、投资、上市辅导、支付等各类金融服务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数据整合云平台”,通过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共享工作的完善,为政府、企业、机构提供可靠的产业发展评价、资金投入绩效、企业外部环境及相关研究基础,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各项发展目标实现。

(五)知识产权类

发挥上海知识产权园、杨浦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杨浦检察院金融检察科等作用,加强创新创意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开发、转化、利用和管理。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鼓励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知识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对违法侵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维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指导和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基地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组织。积极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率先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志愿者队伍,增强市民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企业的用法能力和维权能力。建立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体系、文化创意类企业信用数据库,健全知识产权评价体系。

(六)对外宣传类

依托行业协会、园区,为文化创意企业参与各类大型展会、推介会等搭建信息平台。通过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态和成果、人才、企业等方面的积极宣传,为文化创意产业营造更好的创新发展氛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文化创意知识的普及。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田大甲就开发区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治理及污水处理厂运行问题进行专题办公
  2. 磨市镇定制食品安全培训规范农村集体聚餐
  3. 丹水新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4. 贺家坪镇建立计生工作备忘录制度
  5. 李云达林爱和带队考察都市后花园建设(图)
  6.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长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体察民
  7. ***扶贫办到长阳调研扶贫开发工作
  8. 长阳财政局进驻联村开展三万活动
  9. 磨市镇今冬征兵工作正式启动
  10. 龙舟坪镇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发展新党员
  11. 避难溪垃圾填埋场通过无害化处理等级评定
  12. 县住建局结对帮扶显真情助力脱贫奔幸福
  13. 县妇幼保健院多项举措开展示范孕妇学校创建工作
  14. 资丘卫生院开展建功黄金周展现新作为劳动竞赛活动(图)
  15. 甜柚种植助力产业发展志愿服务建设美丽花园
  16. 全省马铃薯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图)
  17. 长阳青少年乒乓球队市赛再获佳绩
  18. 县委党校顺利举办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
  19.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4-07 03:44:01
  20. 副市长袁卫东到磨市镇调研(图)
  21. 长阳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精品工程四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
  22. 火烧坪慰问冰雪行温暖毫厘近
  23. 长阳一批老干部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24. 每日荐读严字当头才有好作风
  25. 群众路线大家谈心得体会摘编之六
  26. 榔坪镇三查措施强化惠农补贴信息管理
  27. 高家堰白果坪外滩护堤将成景观大道
  28. 长阳首册中职德育校本教材面世
  29. 县自来水公司打造收费BRT
  30. 长阳12名职教学子将赴韩国研修深造
  31. 省委农办督察组来我县检查督办工作(图)
  32. 长阳公路局荣获全省公路执法案卷评查活动第一名
  33. 宜昌市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
  34. 全县第五轮三万活动显成效
  35. 两河口流域世行欧盟项目改善群众生产条件
  36. 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及早谋划2014年工作
  37. 县住建局翻山越岭验收忙只为群众住上安心房
  38. 鸭子口乡三大举措保障饮水安全工程圆满竣工
  39. 磨市镇调研园区重点企业深入践行发展环境领先
  40. 长阳供电公司抓好扶贫工作助推乡村经济发展
  41. 榔坪镇流动人口走四方暖冬行动暖心房
  42. 贺家坪镇四个强化积极开展征兵工作
  43. 中国和谐集团与长阳龙潭坪小学幸福牵手(图)
  44. 鸭子口人大被评为全县人大宣传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45. 长阳文化体育志获全市第二轮志书质量评比三等奖
  46. 火烧坪六送活动情暖山乡(图)
  47. 县房管局扎实开展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活动
  48. 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刘田喜来长阳考察(图)
  49. 长阳法院深入乡村巡回审判多起涉金融类案件
  50. 当阳市卫生局援建都镇湾卫生院再捐6万元
  51. 长阳县委统战部认真开展领导干部讲党课活动
  52. 县房管局围绕四项重点工作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53. 我县公共资源交易额同比增长146
  54. 长阳医保局慈善一日捐助力乡村振兴
  55. 县人社局以行评促发展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
  56. 鸭子口乡巡查车辆保平安
  57. 湖北省粮食局调研任森农业放心粮油(图)
  58. 经济开发区上班首日务实新风扑面来
  59. 践行群众路线津洋口村路线教育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
  60. 县文体局群众评议创先争优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61. 每日荐读严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62. 县食药监局班子整改五个不放松
  63. 龙舟坪镇多举措加强信息工作
  64. 大堰乡惠农政策宣传走进村(图)
  65. 四个领先激情跨越县交运局以四个领先为引领项目建设
  66. 县科协开展2013我为长阳建言献策征文活动
  67. 周丽蓉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68. 资丘广场舞大赛搭建全民健身平台(图)
  69. 聚焦两会出席县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今日报到(图)
  70. 高家堰镇基层统战组织建设顺利实现六有三规范
  71. 渔峡口广征民意修规划旅游强镇现宏图
  72. 全县招商引资业务培训会召开
  73. 华新水泥(长阳)公司取得水泥行业准入
  74. 资丘镇300名离任村干部工资全部兑现
  75. 长阳总工会为市级工人先锋号和十佳创业项目企业颁发奖牌奖杯
  76. 践行群众路线带着真情结对子力所能及解难题
  77. 县安监局三万工作组进驻都镇湾
  78. 磨市镇加班加点为老年居保
  79. 县食药监局八项重点整四风
  80. 县综治检查组到渔峡口镇检查督导工作
  81. 县统计局以五个建设促五大提高
  82. 长阳人社局五落实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
  83. 县水利水电局开启小水电扶贫新模式
  84. 长阳环保局扎实开展两严专题学习
  85. 长阳顺利完成退役士兵安置任务
  86. 磨市镇五个好抓好2013年夏季征兵工作
  87. 长阳举办南曲提高班培训
  88. 都镇湾用优质文化资源打造清江画廊魅力乡镇
  89. 长阳稳就业助脱贫交通补贴来帮忙
  90. 税企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91. 我县举办全县老年人特色体育项目展示活动
  92. 擦亮小城镇长阳城市管理执法局整治户外广告提升城市形象
  93. 县广播电视电影局扎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办理工作
  94. 高家堰镇六大亮点添香长阳梦
  95. 鸭子口乡扫洒清洁除旧岁收心鼓劲迎新春
  96. 都镇湾干部群众尽享精神大餐(图)
  97. 磨市镇建服务绿地优质服务企业和项目
  98. 以先进模范为镜跟党走不掉队的村书记闻李白
  99. 县食药监局开展乳及乳制品专项整治行动
  100. 榔坪镇三伏天里献爱心志愿服务在行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