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5月30日发表  

主动公开




  明府字〔2021〕11号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佛山市高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3日




  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前  言 7

  第一篇  迈进经济社会新阶段 8

  第一章 全区小康社会建设如期完成 8

  第二章 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时间窗口 14

  第三章 描绘新起点高质量发展蓝图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9

  第二篇  争当湾区枢纽新门户 24

  第四章  打造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4

  第一节  打造空铁双核驱动立体交通枢纽 25

  第二节  构建多网联动纵横湾区交通网络 26

  第五章  促进“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28

  第一节  积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 28

  第二节  大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30

  第三节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32

  第四节  有效拓展湾区内部发展纵深 34

  第六章  对标湾区打造开放营商环境 36

  第一节  营造廉洁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36

  第二节  营造便捷优质投资建设环境 38

  第三节  营造竞争有序市场监管环境 41

  第四节  优化平等保护法治保障环境 42

  第五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44

  第三篇  谋划临空经济新中心 45

  第七章  打造湾区先进制造基地 45

  第一节  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 46

  第二节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载体建设 49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产业用地资源配置 52

  第八章  布局临空开放枢纽经济 54

  第一节  全面构建临空物流体系 54

  第二节  把握优势发展电子商务 56

  第三节  加快布局临空专业服务 57

  第九章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8

  第一节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58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60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63

  第十章  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65

  第二节  科学布局旅游业态发展 65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体系水平 68

  第四篇  建设田园城市新样本 71

  第十一章  科学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71

  第一节  优化全域空间规划格局 71

  第二节  塑造湾区崭新城市形象 75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人口空间布局 76

  十二章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77

  第一节  打造绿色高效城市交通体系 77

  第二节  共建智能安全市政设施网络 78

  第三节  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81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83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83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88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91

  第四节  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94

  第十四章  打造湾区生态文明典范 95

  第一节  构建安全生态空间格局 95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97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98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全新模式 100

  第五节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02

  第六节  实现全域环境根本提升 104

  第五篇  打造优质生活新典范 107

  第十五章  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108

  第一节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108

  第二节  积极发展人才职业培训 110

  第十六章  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113

  第一节  优化医疗资源统筹管理 113

  第二节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15

  第三节  继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116

  第十七章  激发文化体育事业活力 118

  第一节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118

  第二节  推进城区文明水平提升 120

  第三节  加快打造全域体育名片 121

  第十八章  建立统筹城乡民生保障 122

  第一节  加快健全社会福利网络 123

  第二节  完善就业住房保障体系 125

  第十九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126

  第一节  建设智慧治理精治城市 127

  第二节  建设应急管理韧性城市 128

  第三节  建设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131

  第六篇  形成规划实施新机制 134

  第二十章  加强统筹协调工作 134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135

  第二节  统筹责任分工 135

  第二十一章  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136

  第一节  建立联动机制 136

  第二节  健全动态评估 136

  第三节  完善项目管理 137

  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 138

  第二十二章  加强要素保障工作 138

  第一节  加强政策支撑 138

  第二节  加强土地支撑 139

  第三节  加强人才支撑 139

  第四节  加强资金支撑 139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 141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佛山新机场加快建设,为我区带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助力我区全面提升区位优势,以临空经济积极卡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以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的重要机遇,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推动我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在新起点上绘就我区未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蓝图。

  《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全区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以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要改革为引领,抓机遇、出成效,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年规划;是全区紧抓佛山新机场建设契机,以新起跑线实现换道超车,实现新一轮大跨越发展的五年规划;是全区推动基础设施软硬联通,快速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彰显田园城市特色,持续扩大生态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城市发展优势的五年规划。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高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迈进经济社会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佛山新机场的加快建设,我区将在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坚实基础上,紧抓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区位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在新起点上绘就我区未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蓝图。

  第一章  全区小康社会建设如期完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为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经济发展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连续七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31位。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2.37亿元,“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下同)年均增长5.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二五”期末均有显著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52亿元,年均增长7.13%;规上工业总产值3315.66亿元,年均增长5.4%;市场主体达到3.9万户,年均增长10.8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0亿元、43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93%、14.24%。经济协调性不断加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发展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常住人口规模、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均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实体经济持续做大做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2.4:80.2:17.4优化调整为2.9:75.6:21.5。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累计引资1685亿元,较“十二五”时期翻一番。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加速,“一镇一园”专精特新产业园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实施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重点企业培育“领航计划”成效明显,纳税超亿元工业企业增至5家,纳税超5000万元企业11家,佛山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旅游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接待游客人数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673.42万人、28.8亿元。品牌农业长效发展,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3家、农业公园7家、“菜篮子”基地34个,培育“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优产品70个,农业“万亩工程”全面铺开,“万亩花海”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盈香生态园被评为全省最高AAAA级广东农业公园,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拥有全国鼋数量最多的繁育基地,国家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加速。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连续入选为全国科普示范区。高端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佛山市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两大平台投入运营,高明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孵化器,纳米空间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积极推动专业院所机构合作,与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总存量达到217家,较“十二五”期末增长5.86倍,海天、溢达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标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新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9家,溢达纺织跻身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强。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各项民生事业实现全面发展。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支出累计171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每年度民生实事均圆满完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巩固深化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成果,完成一级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所,新增学位约1.5万个,“学在高明”教育新形象逐步树立。医疗格局显著改善,推进卫生强区建设,构建市区镇村四级医联体,区人民医院入选佛山市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区中医院牵头组建中医药健康管理专科联盟。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推进“文化高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实现村(居)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办国际级别体育赛事实现零突破,古椰贝丘遗址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会保障水平日趋完善,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继续保持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比“十二五”期末上调93.5%,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城乡发展品质不断提高。城乡发展空间加速拓展,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力推进。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佛山新机场规划选址高明,区干线公路网“五纵四横”格局初步形成,佛山一环西拓南环段如期建设,富龙西江特大桥工程顺利启动,全球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有轨电车示范线实现通车,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称号。城市建设管理能力不断增强,西江新城核心区完成一期“一园一廊两中心九干道”建设,建成污水管网2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7%。乡村振兴初见成效,圆满完成革命老区特别帮扶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示范村4个、重点村11个,新增省卫生村271条,全区所有村居均达到干净整洁标准,66%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城乡网格化管理不断深入,城市考评全市排名稳步上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洁覆盖率、垃圾转运率均达100%。

  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执政为民,以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发展的重要导向,实现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建成“高明智网”工程,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与“高明通”综合服务平台持续完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绩效管理改革全面深化,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指数提升至全市第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创新,建立政府内审经常性监督机制和政府投资大额工程“双审”制度,廉洁政府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建成全省首个全链条食用快检平台,实现学校食堂100%阳光化监管。成功创建广东省双拥模范城,打造珠三角最安全区域,全力创建有温度的城市。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抓紧抓实“战时状态”“分区分级”“常态化”防控工作,出台“撑企”十五条等政策文件,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全区保持本土确诊病例零记录。

  生态环境优势有力凸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污染防治有效推进,开展“四源”共治,六项污染物累计浓度均优于国家级标准限值,实行大气污染防治分级管控,空气质量连续六年保持全市第一。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实行,推行排水设施“三个一体化”管理,国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保持率达到100%,建成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03个,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一般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污染防治挂图作战系统”,形成“一张图”可视化展示平台。高质量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51.17%,杨和镇、明城镇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提出的各项改革战略,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改革工作纵深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深化区镇两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区级对核心发展要素的统筹发展能力,压实镇(街道)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深化,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经营许可“主题式”服务,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建成智慧市场监管体系,“四季如春”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在全市率先推行“拿地即动工”“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2.5%以上。土地改革加强探索,实施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获省经信厅支持打造全省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通过省级验收,农村股改覆盖面达80%以上,13条试点村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

  第二章  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时间窗口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国际政治秩序演变、国际经贸格局重建的重要调整期,我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广东省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将举全省之力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方位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外部环境的深度变革不仅为我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重大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加速变革面临崭新格局。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与经贸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同时在全球价值链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从国内形势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共建进入高质量共建新阶段,将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快各类要素资源内外流通。同时,国家“新基建”将围绕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方位带动新旧动能转换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湾区战略深入推进多重机遇覆盖叠加。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我国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同时以其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平台和超大消费市场的规模优势,打通内部大循环,释放经济内需潜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加快推进,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融合,将发挥对国家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支撑引领作用。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广深“双城”联动,促进城市分工优化与产业合作协同。全省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全省各地在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实现协调发展。广佛同城迈入全域同城化阶段,“双万亿”城市同城发展全面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区。

  我区进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将为我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全区双向开放发展带来重要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为我区参与大湾区城市格局、全面升级城市化水平、承接前沿创新要素、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集聚国内外优质要素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助力我区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消费增长。“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我区积极推动产业大转型、城市大提质、农村大发展、民生大改善,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协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经过近年发展,我区产业基础更加雄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新旧发展动能未实现有效转换,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大而不强,资源要素约束趋紧,风险防范化解压力加大,农业农村现代化任重道远,重点领域民生短板突出、欠账较多,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仍需完善等。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区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以及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三章  描绘新起点高质量发展蓝图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系统观念五大发展原则,科学谋划全区发展方向和战略路径,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湾区枢纽新门户、临空经济新中心、田园城市新样本”,全面开启高明追赶超越的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对广东***和***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广佛全域同城化重大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参与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实现全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把新阶段高明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化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地方党委“中间段”、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的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动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发展“一盘棋”,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树立全周期理念,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作出了战略安排,******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明确了广东新发展阶段的总定位总目标。按照省委、市委对远景目标的安排部署,展望2035年,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的门户枢纽、佛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极点;构建起与全区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流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高明、平安高明建设持续走在全市前列,“四季如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珠三角最安全区域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全面建立起与临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在珠三角地区的生态比较优势持续巩固扩大,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美丽高明建设基本实现;创建青年友好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道路交通、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高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化、均衡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成效;形成区域开放合作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成功走出一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全面实现追赶超越,成为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创造新辉煌积极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着眼广东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以及佛山新愿景新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和我区发展条件、发展机遇,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牢记******赋予广东的重大历史使命,按照市委对高明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实现追赶超越的期盼要求,围绕建设“湾区枢纽新门户、临空经济新中心、田园城市新样本”,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竞争力更加强劲。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运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创新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引领制造业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和有力支撑,制造业实力持续由“大”向“强”转变。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枢纽经济实现规模化增长,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田园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得到新优化,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强化,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整体风貌持续提升,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得到完善,高品位现代化城市载体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城乡生活舒适度、便捷度不断提高,建设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

  ——改革开放活力更加充沛。国家级重大开放发展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各类资源要素更加便捷高效流动,形成全面参与大湾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民生服务供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改革成果。

  ——民生福祉更有保障。对标大湾区城市群一流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养老等事业全面发展进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厚实。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持续巩固深化,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突破,城乡生态环境焕发新面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在大湾区城市群的生态比较优势得到持续巩固扩大,美丽高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与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温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具有高明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播力、凝聚力显著增强。法治高明、平安高明朝着更高水平建设方向迈进,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累计]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左右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2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6%左右

预期性

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预期性

4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3

16

[2.7]

预期性

三、绿色转型

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幅(%)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7

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8

森林覆盖率(%)

51.17

51.67

[0.5]

约束性

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四、民生福祉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4.1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3

<5

——

预期性

12

人均预期寿命(岁)

80.99(2019年)

完成市下达目标

——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2.65

2.7

[0.05]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32

4.4

[0.08]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位)

3.6

5.5

[1.9]

预期性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0.42

21.47

[1.05]

预期性

17

基础教育千人学位数(个)

167

200

[33]

约束性

18

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人)

3222

3500

[278]

预期性

19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43.59

55

[11.41]

预期性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3.75

5.58

[1.83]

约束性

  第二篇争当湾区枢纽新门户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大力支持大湾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提升面向湾区内外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参与大湾区全方位开放格局。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更加便捷高效流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的新兴门户枢纽。

  第四章  打造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以“空铁枢纽、多网联动”为核心,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机遇,协同推进佛山新机场规划建设,全面融入全省“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动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联动便捷、功能完备、衔接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以“空铁枢纽”“六大轨道”“十大高速”“两区一港”为主的“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港口”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打造空铁双核驱动立体交通枢纽

  加快推进枢纽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重大交通枢纽设施布局,努力构建南北畅通、东融西射、立体互联、智慧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新机场”主枢纽、“高明站”辅枢纽的“空铁枢纽”格局,形成立体无缝对接、快速便捷转乘、多式联运的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推进“新机场”主枢纽建设。加快参与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主动参与、全力配合佛山新机场规划建设,同步谋划推进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为主的交通集疏运体系。规划新建机场轨道、公交客运枢纽,不断提高航空运输与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和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能力,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粤西地区的航空客流集散中转换乘中心。大力发展空港枢纽经济,依托佛山新机场与空港物流园区,围绕航空物流、电子商务、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集散需求,加快建设集物流运输、报关报检、货代船代、信息资讯、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内陆港,打造大湾区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

  加快谋划“高明站”辅枢纽建设。加快谋划佛山市“两主四辅”枢纽体系的高明站西南辅枢纽建设,配合推动肇顺南城际、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与高明站衔接,辐射高明、西樵等全市西南地区功能组团,打造广佛都市圈西南枢纽。畅通与佛山新机场客货联运通道,有效延伸高明空铁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强与城市交通便捷高效衔接,规划新建高明站公交客运枢纽,合理布局各类交通接驳设施,提高枢纽城市交通可达性及交通承载力。打造“站城一体”新一代枢纽,围绕换乘集成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体验化、智慧共享化四大方面,促进高明站交通枢纽与城市肌理结构相融合,盘活枢纽周边地区发展,推动片区站城一体化升级改造,形成城市重要空间节点。

  第二节 构建多网联动纵横湾区交通网络

  围绕“区内全域半小时通达、区外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目标,积极参与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畅通纵横湾区综合运输通道,以佛山新机场建设为引领,以铁路网、水运网为骨架,以高等级公路网为支撑,强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打造辐射大西南、带动全省的高度融合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铁路网接入“湾区1小时”交通圈。对接国家和广东省铁路建设规划,密切配合推进广湛高铁、深南高铁、珠江肇高铁以及肇顺南城际规划建设,加快构建“3+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强对外快速交通衔接,实现“区内全域半小时通达、区外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强化我区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至2025年,建成高速铁路68公里左右,实现干线铁路“零突破”。

  推动全区公路网建设打通高快速大动脉打通高快速“大动脉”,加快“六大高速”、4条快速路和6条城市干线道路规划建设,形成联通东西、纵贯南北、外联内畅的路网体系。初步形成“三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与“五横三纵”的干线公路网格局,加快推进云勇公路、荷杨大道等区域路网和连接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重要节点道路的改(扩)建,提高路网服务水平。至202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2公里左右,完成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国道干线全部达一级以上。

  做优做强“两区一港”完善江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积极参与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配合完成西江干线航道扩容提升工程,实现西江航道达到一级航道标准。优化“两区一港”功能布局,加速扩容升级,提升水运整体竞争力。持续完善港口道路、仓储配套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佛山一环西拓富龙西江特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江海河联运集疏运条件。统筹西江沿岸线港口资源,加快推进中航油码头、佛山港高明港区高荷码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与广州港、深圳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全方位对接,积极融入世界级港口群体系。

  第五章  促进“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紧密结合“双区”建设战略机遇,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拓展全区在湾区内部的发展纵深,服从服务好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

  第一节 积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制造业立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品质工程”,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标准引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打造“高明制造”“高明智造”品牌,全面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广大中小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挖掘和培育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强化质量技术帮扶,组织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指导小微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不合格产品清零目标,深化运用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成果,跨越“质量经济”时代,迈进“品牌经济”时代。

  全面推进“标准引领”战略。推动社会组织、产业联盟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扩大产业标准“话语权”。推出一批具有高明产业特色的“佛山标准”,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推动开展“对标达标”专项工作。到2025年,标准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全区新增制定联盟(团体)标准10项以上,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0项以上,新增专利技术转化先进标准15项以上。

  深化开展“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理念、特色品牌文化、特色品牌形象。强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示范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推进“个转企”,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探索建立个体品牌培育和区域品牌维护、运营机制,扶持高明本土优势企业,提升高明产品知名度。

  营造质量提升新生态。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政策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实验室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申请认可,探索推动企业实验室向全行业开放,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开展促进消费提振信心行动,加大对市场热销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通过发布警示案例规范行业市场秩序。

  第二节 大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坚持促消费、扩内需,全面促进消费升级提质,大力打造城市消费新载体和集聚区,积极实施夜间经济发展行动计划,重塑高明美食消费品牌,打造“首店经济”“互联网经济”“后街经济”等消费新热点、新业态,全面提升城市商业消费环境,打造品质生活之城,培育建设高明消费新中心。

  多点优化城区商业品质。积极发展智慧商圈,将城市布局、旅游体验、商业休闲等要素相结合,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游憩商务区。打造展现工匠精神、融合本土生活场景的特色主题街区。推动现有大型商业综合体扩容提质,突出“演出+餐饮”主题,推出高档次的文化演艺活动,引入优质餐饮连锁品牌、主题餐厅。引导即将开业的商业综合体提前规划,探索“运动服饰+营养补剂+轻食+健身”的健身工作室、“文创手作+生活空间+书籍”的生活方式书店以及“化妆品+潮牌服饰+咖啡”的跨界咖啡馆等业态混搭,有机串联多种消费场景,提供“一站式”购物环境。

  重塑高明美食消费品牌。全线提升食街形象,打造体现“慢生活”特质的深夜食堂、夜茶、酒吧一条街,形成丰富市民夜间消费的重要场所。围绕我市建设世界知名粤菜粤厨名城目标,打响“岭南味·佛山品”品牌,助力树立佛山“粤菜粤厨”发源地和“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特色形象,培育提升常安美食街、河江泰华路、泰和路、星河路等美食集聚地,建设以田园体验、河鲜美食为特色的沙寮美食街区。推动高明美食大行动,持续组织开展“美丽农庄”评选活动,打造一批精品农家乐、渔家乐,采取“一庄一品”模式,引导差异化发展。推进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以沙寮村为示范,打造粤菜美食集聚区,持续举办“百村名菜争霸赛”“粤菜师傅”培训等活动,展示“高明味道”。加强高明饮食文化挖掘和推广,持续举办“濑粉节”“百村名菜争霸赛”等品牌节庆活动,扩大美食品牌影响力。

  激发商圈夜间经济活力。积极营造夜间景观氛围,推进城市夜景亮化、美化工程,优先对城市主干道、西江沿线、秀丽河沿线、商业建筑、明湖公园、智湖公园等进行亮化提升,布设夜间公共艺术装置,打造夜间景观地标,增加夜间生活情调。探索设计“西江夜游”线路,鼓励旅游景区(点)积极开发夜游产品。加快培育夜间业态,打造一批夜间美食示范店,培育华盈广场、新肉联厂成为夜宵地标打卡点。推进钧明城等商业综合体建设,鼓励中港广场、盈信广场、京柏城、新亨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延长营业时间,围绕商圈打造夜间经济集群,鼓励商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夜间促销活动。依托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世纪广场、荷城广场开展夜间文化演艺、夜间体育赛事等活动,依托明湖公园、智湖公园开展主题光影秀、大型演艺等活动。提升夜间公共服务质量,强化夜间交通动态管理,完善夜间标识指引体系,鼓励支持品牌连锁店布局建设24小时便利店,鼓励开设“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书吧、健身设施等场所,全面构建夜宴、夜购、夜旅、夜宿、夜演、夜健、夜读、夜赏“八夜”品牌。

  加快推进新兴消费模式。充分借鉴广深等地以“首店经济”刺激消费的相关经验,支持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和零售商开设品牌首店、旗舰店,培育新品首发平台和服务机构。发挥“首店经济”品牌效应,探索打造新品发布地标性载体场地,推动本地人群商业消费升级。加快推进信息消费示范建设,积极参与佛山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与珠三角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集聚区建设,围绕新数字家庭、智能家居、智能化汽车等领域,丰富信息消费产品供给,鼓励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促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第三节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充分依托佛山新机场枢纽作用,积极参与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空中大通道、运输大动脉建设,以丰富侨务资源拓展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往来,发挥佛山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牵引效应,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打造“一带一路”开放门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空中大通道建设,提前谋划与东南亚国家航线互联互通。加快推动机场铁路集疏运体系建设,贯通经大西南面向东盟的运输大动脉。加快推进西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工程,强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节点对接,提升“一带一路”海上运输便利化水平。积极拓展东盟国家合作网络,充分利用高明以及佛山的丰富侨务资源优势,将拓展东南亚市场作为重要突破口,连结华侨华人商脉网络,依托侨务资源加强国际商务旅游客流往来,搭建跨国经济合作桥梁和产业支撑平台。

  全面拓展贸易发展空间。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发挥现代物流平台作用,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等聚集发展。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加快实现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积极培育外贸经营主体,支持企业优化贸易多元化市场布局,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提高出口竞争力,着力优化外贸结构。鼓励企业加强协同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多元化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规模。深化全区重大投资项目全链条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快重点项目动工达产见效,推动高质量投资带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扩大基建投资规模,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引导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隐形壁垒,探索建设专业型外资园区,推进优质外资项目集聚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围绕佛山新机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推进西江岸线码头资源整合提升,增强本土商贸平台全球集采功能、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加大总部经济、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流通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冷链仓储、配送转运、分拨结算等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开展仓储、分检、配送、装卸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谋划建设空港经济综合保税区。培育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建立健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应急物流体系。

  第四节 有效拓展湾区内部发展纵深

  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拓展全区在湾区内部的发展纵深。以打造空港综合保税区为抓手,加快对接融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为导向,搭建明港澳交流合作平台。以广佛全域同城为引领,探索湾区内外城市合作新模式,全面助推全区开放门户建设。

  加快对接广东自由贸易区。依托佛山新机场空港口岸积极谋划空港综合保税区,争取将空港综合保税区规划纳入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积极研究借鉴广东自由贸易区成功经验,设计制定空港综合保税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规划口岸通关一体化。围绕“整体规划、统一围网,分期申报、分期建设”思路,谋划实现口岸操作区、保税功能区等核心空间无缝对接,集约统筹土地资源,预留空港综合保税区拓展空间。

  建设港澳交流合作新机制。结合省委“湾区通”工程建设,借助“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与港澳深层次合作。积极贯彻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着力搭建明港澳青年交流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到高明创业就业,配合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优先提供港澳青年实习岗位,促进粤港澳青年广泛交往和全面交流。加强大湾区青少年研学合作,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等重点项目实施,利用区内训练基地场地与教学优势,协助办好港澳青少年“佛山功夫夏令营”等文化交流活动。参与构建“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立明港澳水上航线。

  构建湾区城市合作新模式。认真落实省委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和广佛全域同城化的部署要求,在构建融合发展平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公共服务深入一体化等领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好参与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泛参与珠三角区域城市合作,把握“双城”联动机遇,助力广州都市圈分工合作机制建设,用好“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佛产业合作专区建设,争取复制推广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全面激发高明改革发展活力。以新机场带动形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载体平台,全方位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城市的深度对接合作,密切跟上“一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步伐。

  第六章  对标湾区打造开放营商环境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战略目标,对标国际国内最优最好营商环境,以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为关键,以贴近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时间、降低办事成本为着力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着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环境、便捷优质的投资建设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环境和平等保护的法治保障环境,加快建设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综合成本低的营商环境高地,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夯实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

  第一节 营造廉洁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以高效政务服务为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工作要求,积极实施“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出集成套餐服务,不断提高事项办结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廉洁高效、文明有序的政务环境。

  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线上虚拟服务大厅,优化升级自助服务区及网上办理区,增设自助填单台、自助打印机等各类便民办事终端和展示设备,全面打造智能化“一门式”政务服务平台。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实现全区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区镇两级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必进”原则进驻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全区统一规范开展“一窗通办”综合服务,“一窗通办”目录事项100%进驻综合服务窗口。

  大幅度压减企业开办及注销时间。实行开办企业全程网上办理,推行新办企业套餐式服务,将新办纳税人涉及的10个办税事项,整合成一套线上办税流程、一份综合申请表和一份纸质材料,办理时限缩短至1个工作日,深入推进“多证合一”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全流程,注销营业执照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简易注销登记服务,对经人民法院裁定终结强制清算程序或终结破产程序的纳税人,纳税人(或其清算组、破产管理人)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免予到税务机关办理清税证明。

  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通过信息化建设、数据共享、精简申请资料、优化审批流程和完善机构设置等措施,实现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一般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加快推动部门信息协同共享,实现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电视、网络过(立)户联动办理。整合优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推动商业银行不动产查册、抵押、注销和注销再抵押等相关业务线上办理,提供不动产网上及现场自助查询、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服务。

  规范涉企税费管理。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细。深化“快易办”服务专区,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为辖区内诚实守信企业提供“绿色通道”。针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对流程较复杂、需时较长的业务提供政策辅导、业务办理和后续跟进等全程服务。大力推广“一次不用跑”业务,通过电子税务局、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网页端等电子渠道实现“线上办理”。落实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政策,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服务企业发展。

  积极提升办事便利度。提升车购税一站式窗口服务,优化提升***“网上申领、线下配送”模式,持续推动“流动车管所”下乡服务,整合各部门办证、审批和法律服务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包括工程建设、确权办证、企业设立注册登记、经营许可等方面的全流程辅导服务。对工程项目提供提前介入辅导和联合验收的高效优质服务。对历史遗留的手续不齐、无安全隐患与质量瑕疵的建筑工程予以补办。对各项审批流程进行具体细化解读,收集项目审批清单,对相关报批手续进行精准指导。

  第二节 营造便捷优质投资建设环境

  坚持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精简水电气报装程序,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获得便利度,以宽松便捷的投资准入条件奠定营商环境基石,集中精力解决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确保项目推进快节奏、高效率、有实效,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

  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依托区现有重点项目代办中心,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项目报建“全程代办”服务机制,提升重点工程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协议签订率和服务水平,着力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全流程代办“一条龙”服务。推行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明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主动服务、同建同验、加速投产”的各级联动运行机制。继续完善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审批”。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体化平台在线办事体验,优化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办理,实施智能申报、辅导和审批,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服务质量。

  优化项目前期审批管理。建立项目前期服务制度,组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前期辅导团队,依托佛山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各级服务大厅和12345企业投资服务专线,为投资者提供线上线下的前期咨询辅导服务,分类梳理并简化项目前期审批流程。项目报审过程中,对于容缺受理适用事项,在主要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次要材料有缺有误的情况下,可先行受理并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相关业务部门同步开展审查并在承诺时限内做出审批决定,待项目单位按承诺时间补正材料后,正式颁发许可证件或相关批文。

  推广信任审批承诺制。建立工程审批“绿色通道”,以“轻审批、重监管”为改革方向,继续深化“拿地即动工”改革,通过扩大承诺范围、加大容缺力度、探索施工图免审查等措施,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区产业投资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实施信用激励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为A级纳税人、海关认证高级企业、商贸领域诚实守信企业等信用良好主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优先办理服务。

  精简水电气报装程序。将供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手续提前至开工前办理,在项目工程施工阶段,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同步完成相关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报装提速办理,原则上在1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已建成项目要统一全区水、电、气报装环节并压低时限。加快水电气网络报装外线工程报建审批改革,进一步精简、合并水电气网络报装外线工程报建涉及的非许可类管理手续,规范征询工程沿线单位意见等前置手续的办理标准和时限。对涉及的管线工程规划许可、占用挖掘道路审批等各类审批和管理手续全面实行并联办理,实现行政审批全流程总时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

  提高信贷获得便利度。推动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等载体,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将企业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的政策信息和金融产品相融合。切实加大政银融资对接,加大对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借助佛山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激活沉淀信用信息的经济价值,为银企融资服务对接提供新渠道,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落实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政策,通过完善政府、保险公司、银行合作机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筹备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增信扶持。

  第三节 营造竞争有序市场监管环境

  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以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形成全区统一权威、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充分发挥负面清单激发企业投资主体活力作用的同时,继续严格把好产业准入关,重点引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健康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氢能源等制造业及临空物流、电子商务、临空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实现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实施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整合优化办事流程。持续推进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外资信用体系建设。取消或放宽对海外投资者的限制,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高明,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取得更大突破。

  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管体制。规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行为,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劳动监察主动巡查和专项监察,不断提高企业劳动保障工作水平。大力疏导化解劳资纠纷矛盾,及时办理劳资纠纷案件。积极推动建设领域“无欠薪示范工地”创建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收费,主动公开接受监督。

  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对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定期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开展情况,调整完善不合理的政策安排。

  第四节 优化平等保护法治保障环境

  提升全区法治环境可靠性与公信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破产程序启动机制、破产重整企业识别机制与破产管理人制度,加强诚信、廉洁政府建设,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示范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各类专利申请数量。依托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我区企业开展专利预审、运营、鉴定、维权援助等知识产权服务。充分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佛山巡回法庭作用,为快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提供便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产业,统一各类知识产权案件侵权损害赔偿裁判标准,公平、合理确定侵权损害赔偿数额。

  完善企业破产退出和拯救机制。完善破产程序启动和破产重整企业识别机制,探索推行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制度的衔接,深化“府院联动”协调机制。实行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推进“繁案精审、简案快审”,完善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加强对破产管理人以及涉及破产财产评估、拍卖工作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以“破产费用最小化、破产财产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多措并举降低破产程序运行成本。

  加强诚信政府建设。研究建立政府诚信履约机制,认真履行与企业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城市政务诚信状况监测评价,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梳理政府对企业失信事项,重点排查社会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涉及政府产权纠纷问题,提出依法依规限期解决的措施。研究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政商交往行为指引落实,进一步规范涉企各类公务行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宽容改革失误,鼓励探索创新。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严肃查处官商勾结问题,斩断官商之间错综复杂的非法利益链,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依规依纪依法办案,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第五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重要契机,紧抓广东省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关键机遇,进一步解放发展思想,更新发展观念,深化区镇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攻坚突破、取得实效。

  深化区镇两级管理体制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激活全区发展能动性,强化区级建设管理主体责任,提升对上级部署、规划、政策的贯彻落实能力与执行力。充分发挥区级主体积极性,按照宜放尽放、依法下放的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充分向下级放权赋能。强化区级战略发展平台载体支撑,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切实发挥区级对资金、人才等核心发展要素整合运用的职责,实现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平衡。强化镇(街道)法定职责落实,持续深化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科学合理配置镇(街道)职能,合理划分和明确区和镇(街道)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升镇(街道)服务能力,保障基层高效运转。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从严落实产业发展保护区用地政策,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建立产业招商和土地供应有机结合机制,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积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技能人才市场建设,建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制度。推进资本要素加速聚集和优化配置,加速优质金融资源集聚和业态创新,促进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更大力度保护和使用知识产权,持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制。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支持构建规范化的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第三篇谋划临空经济新中心

  主动抢抓佛山新机场落户及铁路集疏运体系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结合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临空生产性服务与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集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全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优化产业载体建设与用地配置,推进全区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打造成为临空经济新中心。

  第七章  打造湾区先进制造基地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打造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镇(街道)产业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扩大制造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大湾区建设国际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发展目标,实施“立柱工程”和“强链工程”,做大做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2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纺织服装、健康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3个300—500亿级的产业集群,将氢能源产业打造成为超百亿级产业集群,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制造业强基强链。

  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金属材料产业链加速形成,打造机械金属制品品牌,依托诚德新材料、基业冷轧钢板、津西金兰等龙头企业,继续夯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加工、铝型材、五金制品等一系列产品的加工制造优势。围绕精密特种加工技术、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以及高性能有色金属加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具有科技含量的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促进塑料材料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以中油高富为龙头企业,打造石化中下游产品生产基地,推动石化材料产业链条形成和集聚发展。积极引导本地陶瓷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推动本地陶瓷产业向高端化方向迈进,拓展陶瓷应用领域。

  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龙头企业,吸引上游零部件制造商,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形成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布局。依托电梯制造品牌优势,招引电梯制造领域细分冠军企业,鼓励电梯企业开展协同委外加工,打造珠三角地区电梯制造重要集聚区。推动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制造企业延伸拓展上下游合作,打造智能家居特色品牌。加强智能家居零部件企业与终端制造企业上下游合作,加快推进智能产品研发。依托佛山新机场落户机遇,探索发展航空制造,加快航空发动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等航空制造企业布局。积极招引数控机床整机制造冠军企业,集中布局高档数控系统、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企业,形成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充分利用邻近码头建设、港口发展的良好趋势,招引港口装卸机械、港口输送设备企业落地。

  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协助纺织服装企业上下游联动发展,通过面料升级与品种开发提升产品品质。鼓励溢达等本地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实现部分技术共享,支持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技术升级,加快推进盈夏纺织生态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全面提升本地纺织服装产业效率和产品质量。积极吸引下游成衣制造企业落户,实现产业链的有效集聚,形成区域性功能性服装集聚高地。鼓励企业委托第三方平台,推动成衣定制全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线上完成选品牌、选面料、选款式、量体等环节,并依托定制化平台,为企业提供营销方案策划、市场大数据分析等支持性服务,引领纺织服装产业全新升级,打造岭南时装制造之都。

  推进食品产业向精品化转变。发展食品工业产业集群与特色品牌,以海天味业为龙头主导企业,大力发展食品科技,对接国内高校开展研发合作,加强食品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支持海天味业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调味品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和品牌中心。鼓励企业加入全国调味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加强我区食品工业的代表性、品牌性。加快食品工业上下游环节整合,发展食品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美盈森智慧包装工业4.0、佛山天玻包装有限公司玻璃瓶罐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食品工业产业链环节相关配套企业,形成更为完善的食品工业产业链条。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重点集聚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依托一汽解放南方新能源汽车基地,发展新能源整车制造,打造以新能源货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机场专用车、新能源环卫车等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制造集群。围绕关键零部件制造拓展产业链条,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与其他汽车重点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空气压缩机、储氢设备与氢循环设备等关键零部件,其他汽车重点零配件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底盘与汽车轻量化轴承等重点零配件。

  打造氢能源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轨道交通带动氢能源及相关制造产业发展,拓宽氢能源在全区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范围,配套布局氢能源制储运、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电控、热控等氢能源技术与产品。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整车及配套零部件等制造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聚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源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结合本地产业优势扩展氢能源业务领域,推动布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及电极等产业。促进本地企业与氢能源产业相结合扩展业务领域,开发传感器、阀门等相关配件,对接氢能源产业下游应用企业。

  第二节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载体建设

  打造以两大国家级产业平台为引领、五大专精特新产业园为支撑、一个科技创新集聚区为动力的“2+5+1”开放发展平台,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高端发展要素资源集聚。依托佛山新机场谋划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推动沧江工业园做优功能、做强产业、提升能级,加快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一镇一园”引领示范效应,新增规划建设一批主题鲜明、错位发展的优质中小微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创新引领高端产业集群的专精特新产业园。

  明确镇(街道)定位实现差异发展。荷城街道积极强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建设中对创新资源和发展要素的枢纽集聚效应,统筹实施产业高端化工程、城市精品化战略,当好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岭南田园城市的样板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领头羊。杨和镇在现代产业体系构造、城乡融合格局塑造和生态环境打造上持续发力,推动装备制造更突出、镇域发展更协调、山水林田更优美,建设高质量发展田园城镇。明城镇发挥承东启西、双向驱动的腹地区位优势,突出文化文脉传承、特色小镇建设、农旅平台打造,着力建设环保科技高地、新材料集群基地、湾区体育运动休闲体验地。更合镇将新机场新机遇转化发展新优势新空间,高标准实施全域规划,科学布局交通综合体、临空经济区、特色产业园、生态生活带,加快打造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争当临空经济产业发展先锋,争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西江产业新城以打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以集聚高端科创产业为引领,以构建河湖相连、碧水环城景观体系为载体,打造新型枢纽产城、智慧城市示范和生态城市标杆。

  推动镇(街道)产业园区载体建设。西江产业新城推动沧江工业园加快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佛山高新区的平台作用,高明园做实做细“高”和“新”两篇文章。荷城街道重点建设西安工业园和富湾工业物流园,杨和镇重点建设杨和对川产业片区、杨梅产业片区、人和产业片区并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园区,明城镇重点建设明城盈富产业园,更合镇重点建设更合产业园白石、小洞、合水三大片区,完善镇(街道)综合片区园区载体建设。积极盘活农村集体留用地资源,建设一批主题鲜明、错位发展的优质中小微产业园区,更好地吸引大湾区更多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

  加快建设镇(街道)新兴产业平台。突出抓好差异化特色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荷城街道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打造中南高科智汇城。杨和镇主要面向高端制造业,打造平谦现代产业园。明城镇主要围绕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打造松澜(科曼斯)产业园。更合镇主要面向中小微初创企业,打造万洋空港众创城。西江产业新城以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为重点,打造鑫创AI国际科创智谷。

  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载体。全面构建高明区“军转民”“民参军”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发展格局,着力加快补齐军民融合“短板”,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参军”,建设“研究院+企业+示范园区+智库+基金平台”体系。充分利用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广东省科技军民融合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有效推动高明区军民协同创新、军地信息互通、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军地科技基础设施共享以及科技金融等方面“一站式”服务落地质效。探索建设高明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利用佛山新机场落户机遇,加强与军工集团、科研院所的对接,进一步推动我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等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化区国资国企产业布局。明确国有资本布局方向,遵循“聚焦主业、突出实业、有进有退”的原则,以“两大平台、五大板块”为重点,通过集聚资源,做大做实做优高建集团和交通集团两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以产业投资、物业管理、综合性医养、运输港口等重点项目为支点,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运营服务、环保新兴产业、资产管理和现代农业板块,着力推进国资资源向公共性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集聚,进一步优化高明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深化区镇两级国资合作,完善区镇两级国有资本联动合作方式,加快推动区内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以项目合作为导向加强区镇两级国有资本合作,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引领、纽带和支点作用。在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强化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健全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区属国资国企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产业用地资源配置

  大力支持我市打造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以企业“亩均效益”为核心,完善提升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与绩效考核,持续推进落实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长效机制,提高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为全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完善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开展评价体系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的研究工作。持续优化升级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加快完成大数据平台的等级保护测评和市政务云端上线运行,针对全区产业用地数据进行现场核实和数据采集。积极争取省、市将差别化电价及气价、用量总能控制、电力直接交易试点、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等权限下放我区,加快协调出台差别化政策实施细则。

  创新产业用地供给方式。打破传统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实施“标准地”出让制度,明晰土地出让的能耗、环境、建设、亩产、税收等系列标准,通过政府事前制定用地标准、企业对标竞价,构建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标准地”供给新型招商模式,以市场化方式招引遴选高质量的制造业项目。健全工业用地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出让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高土地市场周转效率。建立土地管理人制度,提高工业用地审批、服务、监管效能,做好土地出让后续管理和服务。

  创新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监管,对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利用状况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健全工业用地产业准入、亩均效益评价、土地使用权退出等机制,将项目建设投入、产出、节能、环保等经济、社会、环境各要素纳入日常管理,实现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探索对实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之前出让的产业用地,通过补充签订监管协议方式,纳入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将土地全生命周期履约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体系。

  完善低效产业用地评定体系。落实国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省、市、区“三旧”改造部署要求,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低效产业用地评定体系和盘活路径分析判定机制,将低效产业用地划分为闲置关停类、产业淘汰类、利用低效类等类别。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土地增值收入分配、投融资体制机制等低效产业用地盘活鼓励政策,设立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扶持专项资金,实施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新模式,加快形成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的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高效机制。

  大力拓展产业用地空间。支持区属国企、村(社区)股联社以及社会资本等物业主体,以“产权换股权”“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保障优质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深入开展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完善配套和改造升级,释放产业空间,按照产业集聚和就近原则,将释放出来的产业空间精准配置给有需求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

  第八章  布局临空开放枢纽经济

  抢抓大湾区独有的佛山新机场布局机遇,充分释放珠江西岸门户效应和枢纽优势,以临空资源集聚为基础,构建临空物流体系,积极发展临空经济,推进临空物流、电子商务、临空专业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布局,打造大湾区临空经济新亮点。

  第一节 全面构建临空物流体系

  以佛山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前瞻性布局湾区西部区域级物流园区,引入多元物流服务主体,构建临空型物流通道体系,布局多元航空物流服务,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拓展保税仓储领域,放大物流对产业拉动作用,全面构建临空物流产业体系。

  打造湾区西部区域级物流园区。围绕佛山新机场及其集疏运体系对货物运输的重要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长远性、前瞻性分期布局物流货站、立体仓库、快递分拨中心等仓储物流设施,鼓励运营企业配置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推广互联网与大数据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推动高明港富湾作业区、荷城作业区建设,加快杨和、明城、小洞物流中心发展,配套建设快件运输通道和接驳场所,实现与湾区物流网络的互通互联,打造湾区西部区域级物流园区。

  引入多元物流服务主体依托高标准空港物流园区以及安博佛山(高明)国际物流园、星亦供应链珠三角跨境电商贸易港、宜家供应链华南区贸易中心项目等物流园区,引入国内外知名的航空物流、基础物流服务主体入驻,推动大型物流主体和快递行业龙头区域性分拨中心落户,大力发展以中转为主、集散为辅的航空货运服务,逐步构建立足华南、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航空物流产业发展格局。

  布局多元航空物流服务。建设专业化航空物流服务中心,提供集交易、包装、检验检疫、报关、安检、飞机装货等于一体的增值服务,重点招引电子信息类供应链管理企业以及冷链物流企业入驻,为本地产品对外输出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支持本地农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建设或扩建冷库设施,推广冷链物流车辆应用,探索在农产品集中种植地区建设标准预冷库,实现产地预冷。

  拓展保税仓储物流领域。结合中油高富及制造业企业国际大宗商品仓储实际需求,推动空港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探索发展保税物流。围绕高荷港码头综合货运功能,对接联动大湾区珠三角港口群,支持跨境电商企业直接对接海外产品原产地、外国生产企业等国际一手产品货源,支持企业布局海外仓,探索开展保税直邮业务。支持珠江码头设立保税仓,全面开展保税仓储、保税展销、保税加工及中转分拨配送等保税物流相关业务。

  第二节 把握优势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空港物流园区各项重大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电商企业发展,同时把握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孵化培育中小电商企业。探索发展跨境航空快递,搭建电商快递绿色通道,建设跨境商品展销中心,进一步发挥电子商务在培育经济新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序探索跨境电商业务。充分挖掘跨境电商海外市场,促进区内优势产品与海外市场的高效对接。针对跨境出口业务,重点培养一批集报关、退税、国际仓储物流、汇兑于一体的跨境电商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支撑。重点发展跨境电商核心环节,大力支持跨境电商运营服务机构开展外贸、金融等综合服务,孵化培育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建设星亦供应链珠三角跨境电商贸易港,引入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搭建B2B、B2C等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探索发展跨境航空快递。谋划建立高效通关模式,探索口岸跨区域通关改革,建立与沿海沿边口岸“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口岸转检、属地施检”“产地施检、口岸直通”的跨区域通关协作机制,实现物流跨区域“一站式”通关。鼓励航空快递企业加强与跨境电商企业及跨境电商平台合作,拓展跨境航空快递服务,探索开展跨境快件的直运、直封、直发业务。

  搭建电商快递绿色通道。推动新机场预先规划设立航空快件接驳专区,搭建航空快递绿色通道。依托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具备集中仓储、分拣处理、快速集散、统一配送、商品展示等服务功能的现代化电商快递中心,引导支持航空物流企业与电商快递中心及区内大中型快递企业深入合作,夯实未来航空快递业务发展基础。

  建设跨境商品展销中心。围绕未来空港综合保税区保税展示展销功能建设,规划建设跨境保税商品展销中心,探索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提供包括工业及消费类产品陈列展示、交易支付、保税退税、仓储配送等一站式服务,试点开设常年跨境交易服务平台。探索搭建包括进口保税商品电商平台与线下保税商城、保税超市的保税消费体系,形成辐射珠三角地区的大型跨境保税商品线上线下展销平台。

  第三节 加快布局临空专业服务

  把握临空经济区建设契机,加快探索临空专业服务,积极发展航空金融市场,支持探索开展空地多样教育培训,推动临空专业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化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航空金融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投入、金融租赁等方式支持航空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推动飞机信托、飞机贷款、融资租赁等航空金融服务在我区全面铺开,支持探索拓展新型航空保险产品和保险业务。

  发展空地多样教育培训。积极引进专业航空培训学校培训机构以及航空公司培训与支援中心,推动院校机构、航空公司、机场集团三方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飞行技术、空中乘务、空中安保、民航运输等实用型航空人才培育。鼓励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增设航空技术相关专业与课程,建立模拟实训基地,培养飞行器制造、机电设备维修、电子设备维修等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领域专业人才,提供多样化民航特殊工种技能培训。

  第九章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围绕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积极助力佛山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兴业态,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软硬实力,对接大湾区各类创新平台,参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本地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我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第一节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兴业态,构建以数据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业务和商业模式,培育发展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核心引领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面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打造工业互联网集群。发挥“众塑联”示范效应,鼓励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行业性平台。积极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佛山)二级节点,依托安恒电力科技智造项目等产业新载体,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集群,带动1000家以上企业上云上平台。

  建设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坚持以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推进鑫创AI国际科创智谷、中南高科智汇城、美盈森智慧包装工业4.0、腾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培育引进力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应用,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推动5G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高明5G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支持现有5G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汉荣科技、睿住优卡、川东磁电、高勋绿色智能装备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5G产业链协同创新与集聚发展能级。推动相关企业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对接,加强供应链协作,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不断壮大全区5G产业规模。

  建设高明产业地图系统。分期分批整合部门和镇(街道)产业经济、企业服务、产业载体等数据资源,建设全区统一的产业经济大数据中心,实现产业发展与空间资源精准对接,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配置,集成产业研判、产业规划、产业准入、产业服务、产业退出、产业云图等功能板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数字文创,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远程办公、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强化示范引领带动。

  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面向重点领域关键需求,优化全区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探索数据互换、合作开发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产业数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的汇聚融合,为提升我区创新活力动力夯实基础、提供支撑。加快推进润泽(佛山)国际信息港项目建设,重点引进数据运维、数据创新和数据应用等高端产业项目,打造湾区西部重要的数据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培育壮大科研创新软硬实力。积极争取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落户我区,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研发合作的重要设施平台。积极鼓励区内企业自建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行动,争取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高明,依托“三院一中心一基地”,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体系,完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打造高明科技创新集聚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集聚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研讨与交流、金融服务与投融资、人才培养与流动、应用示范与推广等关键要素资源,共同参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促进企业创造高质量知识产权。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工作,着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全区龙头企业旗下四大省级重点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攻关、人才引进、检测分析等合作,推动企业专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我区企业吸引一批已结题、未转化的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开展延展性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转化落地。鼓励有条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贯彻落实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深度应用,扩大机器人及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拓展传统制造业企业价值空间。

  对接湾区重要创新平台资源。依托佛山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机遇,对接广佛制造业创新资源,推动与广州、佛山先进制造业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方面加速流动,融入广佛全域同城“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的全新格局。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佛山“一环创新圈”,把握深圳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深佛两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成果在高明落地。依托本地制造业产业基础,全面对接大湾区其他重点城市创新资源,开展跨地市的产业合作与平台共建共享。

专栏:全区内外重要创新平台资源

对接湾区重要创新平台资源(15个):广佛创新平台资源,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区、广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圳创新平台资源,深圳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及其研发转化中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实验室、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其他重点城市平台创新资源,珠海新材料产业创新基地、珠港澳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东莞中子科学城、松山湖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中山翠亨科学城。

打造重点创新孵化平台(5个):院,高明(中科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新型电机电控研究院。一中心,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一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园区(基地)。

对接重点科研院校机构及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合作学校科研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下属科研机构。四大省级重点实验室,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调味食品先进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高端环保色织染整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炜林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塑料稀土精细化工新材料企业重点实验室、佛山高富中石油燃料沥青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广东省高等级道路沥青企业重点实验室。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优化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设,布局包括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会展广告等在内的商务服务产业,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为一体的高端科技服务集聚区。

  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军队研究团队等合作及引进力度,支持高明(中科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扩大规模、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规模和能力。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和应用技术需求,采用引进和孵化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聚集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资源,全面提升高明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纳米空间软硬件水平,打造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

  形成高端科技服务集聚。促进生产力与科技结合发展,吸引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科技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高标准推动“众塑联”等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拓宽标杆行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空间,发展精准化定制服务。围绕西江产业新城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为一体的高端科技服务集聚区。

  推进多元商务服务发展。培育壮大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法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会展广告服务等领域企业开设分支机构。鼓励商务服务企业拓展新兴业务领域,鼓励开展企业并购、企业上市等新兴领域业务,完善会展配套服务。

  第十章  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积极落实“旅游兴区”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建设“田园城市新样本”作为我区旅游突围发展的优势。全方位系统化整合提升旅游发展资源要素,积极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构建“双核双带三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探索“山江田统筹、城镇乡一体、文产旅融合、新门户平台、新服务支撑”的全域旅游路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生活目的地,推动我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目标,立足湾区门户枢纽区位优势与“一湖、两江、三山”等生态资源,结合古椰贝丘、乡村、红色、工业等文化元素,以“四高三力”构建文旅新价值体系,整体形成“双核驱动、双带协同、三区共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探索“山江田统筹、城镇乡一体、文产旅融合、新门户平台、新服务支撑”的高明全域旅游路径,主动融入广东省世界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将高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生活目的地。到2025年,高明区实现游客接待量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5亿元,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专栏:“双核驱动、双带协同、三区共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双核驱动”:西江产业新城休闲核、皂幕山生态康养核

“双带协同”:环凌云山花卉休闲产业带、环皂幕—云勇山度假产业带。

“三区共建”:东部—都市水乡游憩区、中部—乡村田园旅居区、西部—红色文化体验区。

  第二节 科学布局旅游业态发展

  立足高明旅游资源禀赋,结合区域开发现状与现阶段提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重点推进构建“健康养生、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运动休闲”四大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健康养生旅游产品体系。瞄准大健康市场,以优势生态资源为依托,融康体、养生、休闲、体验、度假等功能于一体,引导生态康养、旅居度假等产品业态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合理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休闲服务。引导皂幕山旅游风景区、云勇森林公园、深步水水库等合理开发生态休闲、森林养生、康体运动等业态,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品牌。加强政企合作,引入专业化、市场化团队进行运营开发。支持美的·鹭湖森林度假区等逐步创建广东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环皂幕山、环凌云山、环云勇山等为重点,布局生态旅居、主题度假等业态,引导野奢酒店、精品民宿等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旅游度假区(村)。

  打造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古椰贝丘、乡村、红色、工业等文化资源,打造科普研学、文化创意、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产品,创新文旅业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化高明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古椰贝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合理布局科学考古、研学教育等业态。挖掘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云勇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内涵,加强与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户外教学实践等活动。推动空港文旅、“西江人家”、明城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休闲街区。引导“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粤中纵队纪念馆、小洞村等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指导创建高明区工业旅游分会,孵化一批A级工业旅游点,引导海天娅米的阳光城堡、福煌五金厂等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等品牌,建立“参观车间+企业展馆+产品展销+教学体验”发展模式,对闲置工业资源、工业遗址等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把握乡村振兴契机,立足乡村田园资源,以休闲农业为重点,以民宿体验为卖点,以美食购物为热点,多角度、多维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以农业产业化“万亩千亩工程”为依托,以盈香生态园、凌云花谷、陌上花开矿井四季花园、崇步农业园区、大布村万亩坚果种植基地等项目为示范,通过“休闲农业+”模式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丰富休闲度假、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业态,争创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品牌。加快打造“岭南新民宿”特色品牌,落实“岭南新民宿”管理规范、评定标准及奖励扶持政策,推进民宿规范化、品质化发展,评选、推广一批优质民宿,鼓励创建国家五星级、四星级民宿。以阮埇村、新安村、大田村、云勇村等为示范,引导特色旅游村落及环皂幕山、环凌云山、环云勇山等区域规划建设主题民宿集群。

  打造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充分整合利用山水生态资源,依托体育产业基础,开发高品质、精细化、多元化的康体健身、低空飞行、户外营地等产品业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西江、沧江、秀丽河、西安河、杨梅河、深步水水库等碧道建设,完善碧道沿线休闲游憩、景观公园、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布局康体娱乐、运动健身、休闲观光等业态。推进游艇展示中心、东洲鹿鸣体育小镇、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比赛训练基地、皂幕山航空运动基地“一中心一小镇三基地”项目建设,强化“体育+旅游”载体支撑。发展“低密度”旅游业态,在旅游风景廊道及云勇森林公园、美的·鹭湖森林度假区、东洲鹿鸣体育小镇等重要旅游景区(点)建设一批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特色突出的自驾车房车营地。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体系水平

  以打造“主客共享”的生活化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体系,打造全域旅游慢行系统,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优化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我区由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式发展。

  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体系。构建“一核五心多点”的旅游集散体系。“一核”围绕佛山高明客运站—旅游集散中心,借助客运站的公共设施空间,叠加旅游集散、游客中心等功能。“五心”围绕美的鹭湖旅游集散中心、拾野川旅游集散中心、凌云花谷旅游集散中心、陌上花开旅游集散中心和皂幕山旅游集散中心,结合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建设五个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多点”利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个三级旅游集散中心。

  建设全域旅游慢行系统。构建“两环一轴线”外联内通的旅游风景道体系,东环以荷城街道为核心,依托佛山一环西拓线、西江沿江路,构成东部旅游环线;西环联通明城、杨和、更合三镇,依托佛山一环西拓线、X525、G359、S297、S273构成西部旅游环线;一轴线以佛山一环西拓线、S295、云勇公路为依托,重点联动凌云山、皂幕山、云勇国家森林公园,沿途串联盈香生态园、凌云花谷、万亩稻田、美的鹭湖、皂幕山、云勇国家森林公园、陌上花开等重点旅游景区。

  着力推进碧道网络建设。整体构建“双环多节点”的碧道体系,东环—城市休闲碧道以滨江公路、西安河、秀丽河等为依托,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碧道。西环—乡村度假碧道重点打通皂幕山—云勇山—深步水水库之间的断头路,与云勇大道、S295等共同构成乡村度假碧道环线。加快构建“一湖两江三河”的万里碧道格局,沿线串联各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重点建设自然生态型碧道、乡野型碧道和都市型碧道,优先打造“百里沧江碧道、西江碧道和西安河碧道”三大工程。结合水生态治理,围绕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领域,营造高品质城市滨水游憩空间。

  构建完善城市公园体系。针对明湖、智湖、南蓬山、海滨等现有公园进行主题化、旅游化提升,实现“一园一景”。推进明湖公园二期开发、中轴公园及渔家公园等项目建设,从量、质两方面优化城市公园布局。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系统推动城市公园公共管理、综合服务及商业运营水平,最终形成一批高品质城市休闲公园集群。

  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完善“快进”全域旅游交通体系,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以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厕所革命”为抓手,大力提升全域旅游场域环境。优化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惠民工程、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健全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启动一中心、一机游、一平台“智游高明”体系建设,推动4A级及以上景区建立门票预约制,针对旅游旺季和黄金周实行分时段景区门票预售制,逐步部署5G网络,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智慧化水平。

  优化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深挖区域特色资源,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建设,结合商贸会展、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湾区城市开展旅游交流合作。整合现有营销资源和渠道,依托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提高营销精准度,进一步提升“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盟、公众联动”的全域旅游营销大格局。

  第四篇建设田园城市新样本

  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契机,积极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标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格局,提升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整体风貌,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高品位现代化城市,同时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担当与坚守,打造湾区生态文明新典范,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全面参与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整体建设,打造大湾区田园城市新样本。

  第十一章  科学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通过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格局,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形象,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各镇(街道)协调均衡发展,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优化提升人口空间布局,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全域空间规划格局

  坚持城市功能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以发展新空间承载发展新产业,以发展新产业增强发展新动力,加快融入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大格局,深度参与佛山城乡区域发展,打造“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区协调均衡发展。

  融入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加快融入佛山城乡共繁荣、五区同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牢牢把握佛山产业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适度向我区倾斜的发展机遇,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融入广佛“一核、一环、一带、四轴、多极”的同城发展新格局,加快共建佛山“1+2+5”的“强中心、多组团”网络型城镇空间结构,重点打造佛山五大区级中心之一的高明组团,积极参与广佛区域协同发展,以空港经济发展区建设推动广佛肇五大产业合作区建设,全面强化协同发展,加强跨江交通联系,共建西江两岸生态。

  打造全区发展新格局。以机场和高铁站落户为契机,重新谋划全区定位,依托临空经济特色,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打造“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的全区发展新格局,探索适合我区发展的新路径,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图 1:“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区域发展格局


  推动镇(街道)协调均衡发展。统筹谋划镇域空间开发新格局,鼓励各镇(街道)、西江产业新城、空港新城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争先进位、赛龙夺锦,推动镇域实现均衡、协调、错位发展,形成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的镇(街道)发展新格局。

  深化空间规划管理改革。完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组织编制佛山市高明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全面推进“多规合一”,有序衔接全区各类规划,形成规划管控“一张图”,强化规划管控的刚性约束机制。探索战略空间留白机制,将应急事件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预留应急避难场所、防疫应急设施空间和设施接入条件。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发展,充分对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探索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强化底线约束,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

专栏:“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区域发展格局

“一轴”:城市创新协同发展轴,形成贯穿东西与佛山市西南轴线相衔接的城市创新发展主动脉。

“一环”:西南特色智造产业环,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临空临港产业,打造成为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环,引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

“两带”:珠西经济联系带,打造珠西经济带融入湾区、接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打造湾区核心区向西南辐射带动西江经济带发展的第一站,成为广佛向西辐射的重要窗口。岭南山水田园特色引领带,守护优美山水屏障,延续岭南田园脉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生态因子”融入创新链条,走出一条“创新+生态”的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两城、四翼”:西江产业新城、空港新城(高明部分)、老城组团、杨和组团、明城组团、更合组团,构建东西两极,双城引领,组团牵引,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

  第二节 塑造湾区崭新城市形象

  开展精细化城市设计,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各片区控规编制,以一张蓝图科学谋划城市设计,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乡整体风貌和品质,塑造湾区崭新城市形象。

  一张蓝图科学谋划城市。理顺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开展精细化城市设计,统筹规划城市建筑风格,创建城市风貌重要识别点,配套设计城市景观建筑、公共空间、开放绿地等城市景观重要组成元素。推进开展大成路片区城市设计、全区工业园区景观概念规划等城市设计编制,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和品质。有序开展中心城区西江产业新城北片区、荷城旧城东片区、石岐片区控规整合以及大成路南北区域控规修编,结合全区国土空间规划,探讨城市规划管控新办法,利用“多规合一”“一张图”等平台进行规划管理,积极推进各类相关规划数据衔接或整合,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编制高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保障城市更新工作有序推进,推动“三旧”改造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探索开展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试点,全面推进城市违法建设治理。荷城街道加快“三旧”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城市向品质化提升。杨和镇突出交通和环境优势,强化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水平。明城镇突出历史底蕴深厚优势,加快提升镇域形态和产业布局,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更合镇依托佛山新机场发挥生态优势,加快打造全区新的增长点。推进重点片区连片改造,协调跟进三洲旧区、沿江路以东旧区、大成路片区改造项目,开展“五位一体”沿街景观整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城市面貌更新,形成崭新的大湾区城市风貌。加快规划建设东洲鹿鸣体育小镇、鹭湖问茶小镇、环保科技小镇等项目,打造集聚新人口、培育新产业、创造新优势的城市空间载体。加快谋划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比赛训练基地、海滨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城市建筑新地标,打造城区会客厅和城市增长点。优化完善征拆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高效率推动城市发展建设。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人口空间布局

  推动城乡人口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完善城镇人口空间布局和人口流动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分布与我区发展战略相适应,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永续共生。

  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对人居环境适宜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超载的地区,重视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培育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增强人口吸纳能力。

  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以人口为基本要素,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作用。健全流动人口分布、生存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十二章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能源供应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城市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城市高效管理,全面建成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新型智慧城市。

  第一节 打造绿色高效城市交通体系

  把握交通强国建设重要机遇,瞄准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结构,打造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提升智能交通管理能力,基本建成结构合理、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

  构建互联互通城乡路网。推进城市次支路和重点经济网络道路建设对接,加快区域路网和连接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重要节点道路的升级改造,加强乡镇间的交通联系。深化区域交通协作,不断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充分发挥次支路毛细血管作用,消除区域交通瓶颈。积极推进云勇公路、沿江路南段改建及各镇(街道)市政道路等项目工程建设,打通新旧城区和镇域之间“断头路”,完善路网结构功能,缓解城市拥堵,提升路网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公路路况,优化改造农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不少于100条的乡村道路改造提升。

  打造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统筹城市公交与城际城乡客运、出租车(网约车)、客运枢纽之间协同联动,初步建成以多层次常规公交服务网络为主体,高品质的旅游公交、定制公交等客运系统为补充,公共自行车等慢行系统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全域公交”。

  完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完善智能和信息交通服务体系,推进大数据等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安交通运行监测和指挥体系,推进二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和管控应急反应能力,实现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智能化。加快客运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对接全市客运站并统一纳入联网售票平台。推动公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物流快递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港口物流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第二节 共建智能安全市政设施网络

  不断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水网、电网、光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能源供应体系,全面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构建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建设绿色安全供水排水网络。完成高明水厂扩建等重点工程以及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供水安全保障,巩固全区“东水西送、东西联供”供水格局。加快建设***源供给、联合调度的智能管理系统,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率,保障我区的供水安全和供水质量。建设智能供水管理系统,提高管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供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全面完成城乡排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一体化”建设,探索建设综合管廊。推动排水系统的智慧化提升,组建GIS信息系统,实时掌握管网运行状况,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积水点、易涝区治理,并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构建智能电网与燃气管网体系。推动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化电网体系,实现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实施“电替代”工程,及时解决全区电网结构问题,推进电网组网工程建设,加快城区、园区配套变电站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全区供电能力。新建市政燃气管道160公里,抓紧推进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全覆盖。

  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扩大信息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进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全面实现“千兆光纤进小区、百兆光纤进家庭”。完善城市4G网络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实现4G网络在全区城区和乡镇镇区100%覆盖,行政村和高速公路、国道、客运专线隧道外路段100%覆盖。统筹全区5G网络建设需求,积极协助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开展基站选址建设和网络试验,全面启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城域网和接入网IPv6升级改造,开展云服务平台、云产品和内容分发网络IPv6升级,组建IPv6云运营中心,争取率先完成政府、国企与公共服务平台的IPv6升级改造。加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力度,适度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高效服务能力水平。

  完善智能高效能源供应体系。推进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在特定场所的示范推广,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在“5G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偏远郊区或旅游片区“移动电话桅杆+备用电源”等场景的示范推广,推进固定式备用电源和移动式备用电源在车辆、船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强市场化推广模式创新。支持建立氢能源运营和监控服务平台,切实保障分布式发电系统和备用电源的安全高效运营管理,确保能源供应各环节稳定。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天然气等各类生物质能资源市场化、规模化、循环化利用。

  第三节 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数据共融共享为驱动,以新型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智能化,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完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高效的决策机制,强化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设立“数字政府”专家委员会,借助专家和第三方咨询机构等智库力量,提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集约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包括规划统筹、项目统筹、经费统筹、运维统筹高效协同的统筹体系。健全安全监督机制,实现常态化的安全监测、信息通报、安全检查及应急响应,确保各部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统筹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集数据汇聚分析、多维监测展示、智慧融合决策、中央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全面推进全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政务网络连接和数据共享交换,加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与各领域应用(如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经济调节等)的互联,实现各领域监测分析结果的集中展示,通过数据集中汇聚和智能化决策分析支持,形成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中央统一调度指挥的决策系统,最终实现部门业务协同融合、数据资源流转通畅、决策支撑科学智慧、社会治理精准有效、公共服务便捷高效和安全保障可管可控。

  探索建立科学智慧的决策支持平台。围绕全区各领域的应用需求,依托区大数据中心,在充分整合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决策支撑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运用知识化、模型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针对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实时数据、趋势预测、大数据分析等综合信息服务。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进行综合及专题决策,面向城市各领域运行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推进跨部门协同联动的决策机制建设,加大决策过程的社会参与程度。

  建设高质量大数据中心。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采集全区各部门政务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比对、纠错和修复,实现数据提质,推动数据资源的挖掘、分析、开发和应用。建立一个涵盖应用数据、经验数据、知识数据的大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城市资源汇聚共享的大数据和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大数据共享的全面支撑。

  加快数字档案建设。依据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加快建设全区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系统,依靠完善的“数字政府”网络体系,对接政府OA、政务服务一体化系统等各大数据平台,将档案管理系统的链条向前端业务系统延伸,实现电子文件从形成办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解决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社会困境,推动电子档案单套管理步入正轨、有效运行,加快推进电子档案管理创新发展。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农业品牌,构建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农业“万亩千亩工程”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革命老区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成“田园城市新样本”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国家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品牌,推动农产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亿元。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全区6.7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到2025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8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8万吨。在确保粮食产能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种植品种,加快绿色蔬果基地建设,采用大棚、温室、水肥喷淋一体化等设施栽培技术,发展食用菌、火龙果等名优、绿色、有机蔬果。发挥种植业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农业园区优化生产布局,重点推进富硒丝苗米产业园项目,着力推进“万亩花海”“万亩稻田”“万亩坚果”工程建设,探索研究“千亩粉葛”“千亩茶园”建设的可行性。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畜牧业规模和布局,加快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加快推进明城(苗迳)畜禽现代养殖示范区建设,构建种业、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套发展的现代生猪、家禽产业体系,推进“四个转型”。进一步规范限养区畜禽养殖,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国家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加快推动白羽鸡项目产业化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畜禽清洁生产模式,加快“三洲黑鹅”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优质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畜禽屠宰环节改造升级和畜禽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成效,认定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进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着力构建水产养殖业“一园四区N基地”格局。到202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不断规范水产养殖秩序,推进名优水产品健康养殖,提升“广东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研究中心高明工作站”效能,培育一批“选育、繁殖、推广”一体化的种业企业,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鼋的人工保种工作,创建全国最大的鼋繁育保种基地。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累计建成8.69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效灌溉耕地12万亩以上。重点实施渔业区域发展,加快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动传统连片池塘生态化、标准化、休闲化改造,到2025年完成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1万亩。按照科学分区、连片打造、统筹推进的原则和“集中力量、重点投入、综合开发”的建设思路,全面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永久基本农田财政补贴资金优先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把农田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值秀美田园,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区农田水利设施、机耕路、田间配电设施的改造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引进推广农业农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综合作业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发展蔬菜等其它作物生产机械化率。积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2025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

  加强农业龙头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扩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强化主导农产品研发、加工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龙头企业+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到2025年,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5家,力争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家,力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家。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巩固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加强粮食、蔬菜、水产、花卉、禽畜等农业品牌培育推广。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10个。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荷城街道重点打造花卉、水产、蔬菜专业镇,杨和镇重点打造禽畜、坚果、蔬菜专业镇,明城镇重点打造禽畜、水稻、水果专业镇,更合镇重点打造禽畜、蔬菜专业镇。做优稻米、蔬菜、生猪、水产品等传统产业,做强花卉、家禽、果茶等特色产业,做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构建与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持续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成效,强化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全面完善区、乡镇、村、基地四级检测体系建设,推行国家农产品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进驻平台,确保主要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稳定,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四变工程”,全面拓展农业农村休闲、康养、观赏等功能。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公园化、景区化建设,充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万亩千亩工程”建设,按照“农业园区休闲化、休闲农业公园化”发展思路,推动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有机融合,全面发展农业观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挥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味农产品特色资源优势,采用“‘旅游+’‘生态+’”等模式,积极发展民宿经济、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森林人家、森林康养、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并配套乡村旅游设施。持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绿博会、粉葛文化节等活动,打造农旅节庆品牌,进一步促进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农业电商,探索农产品“直播带货”等多媒体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专栏:镇(街道)农业发展定位

荷城街道:重点发展花卉、水产、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农旅产业,推动生态康养和观光产业发展。

杨和镇:重点发展禽畜、坚果、蔬菜产业,同步发展山林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明城镇:重点发展禽畜、水稻、水果产业,融合发展人文传承、红色文化和农庄体验等新业态产业。

更合镇:重点发展禽畜、蔬菜产业,融合发展人文传承、红色文化和农庄体验等新业态产业。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绿色、协调的乡村发展模式,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村建设,推进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加强乡村文化文脉传承,打造美丽乡村新典范。

  统筹村庄规划建设。重点按“建示范、抓重点、保基本”思路,积极优化调整村庄布局,推进村庄连片改造,分步骤、分阶段推动全区乡村创建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打造美丽高明特色风景线。抓好村庄分类建设,选取示范村、重点村重点考虑“点线面”结合,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研究村庄分类,充分利用前期村庄规划全覆盖的成果,摸清村庄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根据各村庄不同资源禀赋进行科学分类、精准施策。加强农村规划建设,规范宅基地管理,提升农房建筑风貌,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古村落整体保护工作,严格按照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范围,对古村落文物单位、历史建筑、肌理风貌、整体格局等进行分类分级有效保护,持续推动古村落环境整治,促进环境品质提升,重塑岭南水乡景观风貌,营造岭南文化古韵气息。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全面推进镇(街道)通行政村公路、村委会通自然村道路、自然村村内道路的硬化建设和路面改造,全面提升道路通行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供水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对疑似“低电压”地区进行技术监控,制定控制性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置,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电压质量,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理优化调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布局,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重点推进网络提质、增速、降费等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科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乡村抵御各类自然灾害能力。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优化公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行政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村内党群服务中心(站),建立健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城乡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建设文体活动中心、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场所,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一批体育公园,配备体育器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提高农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基本建成,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指导和供求信息等服务。加强农业人才培育,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提高职业农民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农资产品保障,规范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保障农资产品质量和供应。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资农技、冷链配送、农业机械、农村金融保险、农村产权交易等多元化社会服务。到2025年,高质量建成1个区级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4个镇级助农服务中心,助农服务业务覆盖全区涉农村庄,高素质农民培训人数达到1.2万人。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文脉传承,利用高明祠堂、村名村史、古建筑民居、百姓氏族家规家训家教等高明地方志文化资源,编纂出版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情资料书籍。开展名村志编修,以此带动我区各自然村的村志修编,以此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因地制宜丰富乡村文化设施,完善民俗博物馆、古村村史馆、乡贤馆等区域文化主题展馆,提炼乡村传统文化创意资源并加以转化,激活乡史、乡味、乡音、乡韵等传统文化元素,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发挥乡规民约、道德模范等的约束示范作用,有效引导乡村风气,凝聚乡民人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现代乡村社会。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实施高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20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股联社对辖下经济组织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能力,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分配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力争超过4亿元。

  理顺和完善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在落实“三个一肩挑”推进村(居)一级股联社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辖下村(居)一级经联社,***村(居)含有多个经联社的困局,进一步理顺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架构。严格贯彻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办法,全面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工作。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管理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的股联社及股份社,进一步理顺成员身份。2021年年底前,完成全区剩余经济社、村(居)民小组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2022年年底前,建成高明区农村集体股权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身份管理、股权流转、收益分配等工作。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历史涉农、涉林等农村集体资产租赁承包合同的规范工作。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完善集体资产“应上必上”平台公开交易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运用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全面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将农民手中零碎分散的土地通过股份制形式由村集体连片统筹经营,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扶持政策。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可分配收益总额扣除行政运作经费和公共服务经费后的余额,原则上按不低于30%来提取公积公益金和福利费。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益的提留金额原则上不低于分配总额的20%,用于发展村中集体经济、公共服务、公共事业、公益性开支等,从制度上解决“分光用光”导致村(居)集体缺乏发展资金的问题,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制度支撑。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村民住宅以及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建设和管理,完善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和机制,组织做好农村宅基地审批和建房规划许可有关工作,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鼓励农民利用民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项目。鼓励村集体按规定积极稳妥开发村中闲置土地。积极推动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由区政府统筹安排复垦腾退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探索开展空心村整治提升试点,整合利用各种农村闲置资源,深化“收储、管理、开发”,推动空心村成为乡村二次创业的重要载体。全面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开发利用管理,积极引导村集体通过政府挂账收储、与企业合作开发、自行开发、有序流转等方式盘活留用地,增加村集体收入。

  第四节 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巩固革命老区特别帮扶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接续实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三年发展计划,全面消除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推进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助力脱贫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及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同时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完善对口支援机制建设,拓展扩大对口支援地区特色产品销售渠道。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继续稳定加大对脱贫帮扶地区财政投入力度,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推动脱贫帮扶地区产业增质提效,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脱贫地区深化农科教协作,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管理,积极落实帮扶政策,加强对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测和效果评估。

  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精准对标受援地发展定位,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原则,重点抓好干部人才支援、产业支援、文化教育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劳务协作和转移就业工作。大力拓展扩大对口支援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精心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消费项目,加大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社会各界力量购买对口地区产品,推进受援地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援受两地群众。

  第十四章  打造湾区生态文明典范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担当与坚守,构建安全生态空间格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监管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大湾区生态文明典范与高品质森林城市。

  第一节 构建安全生态空间格局

  全面构建全区“两带、两横、三纵、多节点”纵横交织的生态网络体系,注重“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完善林业规划与生态修复。

  构建全区生态网络体系。依托我区主要河流水系以及丰富的生态资源,结合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两带、两横、三纵、多节点”纵横交织的生态网络体系,使区域内的生态用地实现网架状、整体化连通,为全区生态安全提供保障。结合全区生态环境现状,依据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差异性进行等级划分,实行分级分区管控。统筹耕地保护、城乡发展和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各业用地,有效整合土地资源。

专栏:构建“两带、两横、三纵、多节点”生态网络体系

“两带”:指高明河及其支流杨梅河两侧绿化带。在河岸两侧建设宽度达50米以上的绿化带。两条廊道沿线分布三洲森林公园、茶山森林公园、鹰塘森林公园、皂幕山森林公园、阳明塔森林公园、桫椤自然保护区、香山森林公园等多个自然保护地域。

“两横”:指广明高速沿线以及合和大道沿线。加强道路两侧现有林地保护,将东部的凌云山森林公园、泰康山与中部的鹿洞山森林公园、云勇森林公园及西部的桫椤自然保护区等区域连成一线。在道路沿线增加绿化带建设,降低噪声污染,减少汽车尾气对临近沿线周围的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三纵”:指沿江路、荷富路及杨西大道三条纵向生态廊道。加强沿江路河滨防护林建设,设置绿化景观及休闲设施并铺设碧道。提升荷富路沿线的绿化水平,提高建设区绿化覆盖率,并降低噪声、扬尘等对周围居民影响。加强杨西大道景观道的立体绿化并拓宽道路,保证交通的便利性以及生态廊道的防护性。

“多节点”:指广泛存在于高明区境内的湖泊、水库、林地斑块、公园等小型生态用地。通过“多节点”生态斑块的建设,增强湖泊水库等生态资源与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全面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构建安全牢固、生态和谐、空间均衡、适度超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体系和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管控有力、智慧融合的现代化水利行业治理体系。全面实施防洪提升工程,积极推动沧江堤堤围达标加固工程等一批新建续建防洪提升工程实施,加快推进沧江水利枢纽重建工程、大沙二站重建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完善排涝泵站规划建设,满足防洪(潮)和供水安全需求。加快提升智慧水利信息化水平,提高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积极增强治水管水软实力。

  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开展林业规划,配合云勇林场扩面提质,擦亮国家森林公园品牌,加快推进凌云山生态修复,坚持铁腕开展控桉限桉,重点清理水库集水区桉树种植,完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筑牢生态发展屏障。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深化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整治及土壤修复与固废处理,全面提升全区环境污染防治水平。

  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建立空气质量目标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推动产业、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治理,全面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水源日常巡查监管机制,巩固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效,全力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重点推进河流域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内生源”四源整治,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打造高质量水生态环境。利用天然河道水网,依托西江、沧江、秀丽河、湿地公园、水库等串珠成链,打造一条千亩山水走廊,调动城市人文水资源,挖掘城市水文化。压实河长制湖长制责任,狠抓“再造沧江”系列措施落地见效。强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

  持续强化土壤修复与固废处理。扎实开展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调查修复和安全利用工作。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能力。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为重点,实施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以及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检测、风险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制机制建设。持续优化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细则和计分方法,实施更具综合性、科学性、全面性的季度、年度考核。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密切联动河长制、湖长制以及工地(裸地)扬尘督导等生态环境领域综合协调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尽职履责的良好协作氛围。善用巧用“预警提醒、督查督办、区委书记区长督查令”递进式督办机制,形成“有过必问、有责必究”震慑力。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建设。配合中央、省、市加快建立“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强化“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引导产业布局优化。优化区域规划环评宏观指导,全面推进以“一街三镇一新城”为主体的“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环评审批改革,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手续,提升审批效率,节省企业环评办理成本,科学确定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及产业布局。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落实排污主体责任。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制度以及排污总量全流程动态监管机制,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稀缺的环境容量资源,推动宏观排放总量控制向企业微观总量控制有序转变,激发企业自主减排,实现“要我治污”向“我要治污”转变,较大程度***环境容量之困。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测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构建快速响应、共同协调、共同处理的跨区域联动执法新格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推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大数据应用和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充分利用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成果,健全“一街三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科学划定区域环境风险级,利用现有环境基础数据,识别境内环境风险源,划定环境风险等级,掌握环境风险源分布情况。强化突发环境风险应急能力信息化建设,依据全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与评价结果,初步构建突发环境风险管理应急体系。制定突发环境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以信息化指导实战化演练,增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全新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深入推广绿色生产,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碳工业,大力推行绿色加工制造,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清洁化、无害化、有机化和低碳化,推动经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不断摸索产业生态化发展。坚持清洁生产与智能制造有机结合,协同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继续激活生态产业化,依托良好生态基础,以“全域整治+全域旅游+全域发展”思路引领城市环境再提升,加快建设岭南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全域环境改善和城乡一体化,形成生态宜居助推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助力生态宜居的良性循环。加快规划推进佛山环保科技小镇建设,推动环保治理产业、环保装备制造业、环保科技研发、环保文化教育、生态休闲和观光农业发展“五点共融”的宜创、宜业、宜居、宜游、宜享特色小镇。

  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深入推进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动35蒸吨及以上高污染燃料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以新材料产业领域为核心,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示范工程。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全面推动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能源利用清洁低碳转型,支持资源化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以传统工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加强陶瓷、铝型材等产业重点污染物治理,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推动企业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积极推进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力促进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融入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打造绿色园区,推行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广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全面融入全市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加强新能源、清洁生产、水生态修复、废气深化治理、危险和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监测监控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和推广应用服务。鼓励企业开展环保科技创新,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示范点。完善绿色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推动绿色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五节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以国家《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为指引,通过创建绿色社区、打造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创建绿色社区。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制度,促进社区节能节水、绿化环卫、垃圾分类、设施维护等工作有序推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绿色化更新改造,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营造社区宜居环境,优化停车管理,规范管线设置,加强噪声治理,合理布局建设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健身设施。提高社区环境卫生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整合环境卫生监测与社区安保、公共设施管理等数据信息。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发动居民广泛参与。

  打造绿色建筑。引导新建建筑和改扩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开展绿色改造。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促进建筑低碳化。积极对接南方电网,探索建设建筑能源大数据管理平台,扩大建筑能耗监测范围,实现能耗动态监测、数据互联互通,重点推进能耗计量、环境监测、设备控制之间的智能耦合,扩展能耗监测数据的应用功能,加强对高能耗建筑的监管力度。

  倡导绿色出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优化城市路网配置,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管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车辆,切实推动新能源公交推广和加氢站建设,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分时租赁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完善相关政策,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优化交通信息引导,加强停车场管理,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规范交通新业态融合发展。引导共享单车规范运营,合理制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管理办法。

  推广绿色消费。开展全民绿色循环消费宣传,培育和践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观念,营造节能低碳的社会氛围。加强用电办公设备节能管理,规范电源使用时间,杜绝“长明灯”,降低电能消耗。加强办公耗材使用管理,倡导无纸办公,积极使用再生纸等再生办公物品。促进绿色低碳商品的采购和销售,倡导勤俭节约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消费观念,构建“产品绿色消费—垃圾源头分类—科学回收处理—综合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规范各类新业态、新消费的绿色标准。

  第六节 实现全域环境根本提升

  通过全域系统实施,一以贯之深入推进“美丽高明大行动”,围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美丽山林六大专项行动,深化落实全域景观面貌提升,全面推动城乡面貌干净整洁,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明区域形象和价值。

  全面创建美丽城市加大对城市核心区域“脏乱差”顽疾整治力度,强化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推动城镇环境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进安畅惠民工程,接续推进旧街巷改造任务,有序推进城区山头林地公园改造工作。结合城市主干道路两侧违法搭建建(构)筑物拆除工作,强化对城区新建建(构)筑物风貌规范设计规划,进一步美化城区建筑风貌。完成三洲旧区、大成路片区改造提升,强化重点区域违法建设治理。按照“拆除一批、提升一批、打造一批”的工作原则,继续强化农庄(大排档)外观容貌整治工作,制定我区“岭南新农家乐”评定工作方案,每年打造形成一批高品质“农家乐”示范点。

  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破旧泥砖房整治。实施革命老区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围绕“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及农业产业、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产业带,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到2025年建成一批“四小园”示范点。大力清理整治田园垃圾杂物,全面整治田园“看护房”,巩固“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成效。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乱象,开展田间窝棚整治提升工作。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种养结合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完成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良好机制。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维护一批排灌站、排灌渠和农田机耕路,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持续推进“万亩花海”“万亩稻田”“万亩坚果”三大“万亩工程”,加快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

  加快整治美丽河湖。完善城乡污水治理体系,实现全区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完成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及沿线排水户的污水接入工作。强化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巩固荷城海滨湿地公园、西江产业新城明湖、智湖湿地公园建设成效,提升发展质量。大力提升岸线绿化美化水平,将河道生态治理和风貌提升有机结合,开展乡村河道两岸风貌整治和景观打造,统筹推进河道两岸水系景观、人行绿道、休闲康体、文化长廊等工程建设,提升河道两岸绿化美化水平。结合“万里碧道”建设,打造串连乡村振兴和休憩旅游的景观生态廊道。

  改造提升美丽园区。深入推进村级工业园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完善厂区周边绿化美化。加强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按照“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复垦复绿”“功能转变”四大类型分类实施整治、改造和提升。加强对村级工业园综合提升的规划统筹和指引,加快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保护区、留用地管理、村庄规划等政策的制订工作,推动村级工业园规划全覆盖。加强违法建设惩治力度,完善村级工业园违法建设台账,加强网格化管理,落实巡查责任,坚决遏止新增违法建设,坚决拆除不符合规划功能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类违法建设。完善违法建设处理政策,全面加大执法力度,大幅提高违法建设成本。

  升级打造美丽廊道。全力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高明段)建设,推动盈香生态园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凌云花谷”项目和花卉产业园建设,高质量建成荷城石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塑造高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品牌。深入推进“三沿一口”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大力建设交通主干线生态景观走廊,面向“三沿一口”红线范围内区域和沿线村庄,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深入推进绿色廊道建设。

  统筹保护美丽山林。统筹推进“控桉限桉”“全面推进林相提升改造”及“实施凌云山‘12·5’森林火灾生态修复工程”等任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优化山林植物种类配置,打造青山常绿、林相科学、秩序稳定、景致缤纷的美丽山林。开展全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修复,提升西南部山区林地的生态庇护、水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能力,构建西南部山地稳定的生态屏障区。严格控制各类开发活动,充分利用广泛分布于区内的湖泊、水库、林地、公园等小型生态用地,通过“多节点”生态斑块建设,增强湖泊水库等生态资源与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提高和维护全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第五篇 打造优质生活新典范

  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对标广佛一流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升级全龄段教育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保障民生基本生活水平,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助力全区打造公共服务全面、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优质生活典范。

  第十五章  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我区教育综合竞争力。整合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积极推进职业人才培训,完善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努力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

  第一节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强化教育内涵发展,积极创特色、亮品牌,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积极落实教研教改工作,全面提升我区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促进教育智慧创新发展,推进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各类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创新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完善普惠性幼儿园星级评定,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深化基础教育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巩固“一级办学”改革成果,组建高明一中教育集团,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路径与策略,建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教育集团和品牌学校。深化职教改革,加快完善我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专业群建设。建设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学徒制试点,推动实施“1+X”证书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发挥学校专业和技术的服务功能。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支持区职业技术学校朝“高水平中职学校”目标发力,推进区高级技校创建技师学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在我区新建本科层次的佛山城市学院。提高民办教育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构建特殊学校、随班就读、送教***相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充分保障残障学生教育权利。充分发挥我区开放大学作用,丰富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学校和师资建设。编制全区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培育一批理念先进、管理现代、品质优良的现代化学校和办学成效明显的品牌学校,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化和现代化创建,促进普通高中特色、精品、优质发展。推行建立“一贯制学科教研组”,创建中小幼一体化的教研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优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加强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加快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机制。

  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支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打造国际高中品牌。加强与港澳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推进与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国际理解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好教育涉外监管,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促进教育智慧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继续完善“互联网+教育惠民”“1213”工程,建设高明区教学质量大数据监测平台和智慧教研平台,探索新高考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数字教材教辅教学模式全覆盖。加强区域化的教学资源构建,加快与市、省、国家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到2025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漫游式”学习模式,构筑与全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新型智能化教学环境,构建基于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支撑模式,建成高效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撑体系。

  第二节 积极发展人才职业培训

  加强产业人才引育工作,加快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行动计划,促进技能培训服务发展,积极推进“三大人才”工程。积极落实全民创业工作,加大创业财政支持,推进创业平台建设,营造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与社会氛围。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区人才总量将保持年均4%的增长速度,到“十四五”末,全区人才总量达18万人。

  加快新型产业人才引育。结合重点产业缺口需求,加快推进新型产业人才引育工作,积极推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和“三大人才”工程,全面引进符合临空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紧缺急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引才长效机制,推进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各项合作,探索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技师工作室等合作机构,着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合作共建人才培育平台。

  促进技能培训服务发展。积极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各大中型企业与技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式实训环境,通过互派师资、交流教学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建立完善“高明工匠”培育机制,推进实施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推动粤菜师傅技能培训下乡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集中培训、定点培训和拉网式培训的方式,落实粤菜烹饪技术传播和发展。全面推行家政服务培训,重点开展母婴培训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等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培训。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工作,提高创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持续抓好大学生创业工作,深入推进“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继续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和项目流交汇的创业示范基地。

  加强青年人才教育培养。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工作,着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培育青年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机制,全面实现青年教育公平均等化。

  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做法,全面实施“智汇高明”人才聚集工程,围绕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平台建设、保障服务、管理机制等关键环节加快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措施,为促进全区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健全人才评价、创新激励、收益分配等保障机制,大力实施大学生“归巢计划”,搭建“人才驿站”“科技特派员”等人才柔性引进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技师工作室及博士后工作站。探索实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打破户籍、身份、学历、年龄等限制,形成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服务及大湾区个税优惠等政策,健全人才激励与双向流动机制。

  第十六章  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共同体建设布局,全面优化医疗资源管理,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疾病防控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优化医养结合模式,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

  第一节 优化医疗资源统筹管理

  围绕全市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建设与资源共享,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全方位优化全区医疗资源。

  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区人民医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与市中医院医联体协作,重点推进医学专科建设,推动区人民医院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家庭+社区+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提高广大公众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探索组建高明医疗集团,促进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镇(街道),有力推动我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健全系统内人员流动机制,引导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专科、特色专科,推动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科学配置,逐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进一步完善医疗人才引进、评定和奖励办法,创新绩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和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强与港澳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改善全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力促公共卫生大楼选址动工。加快推进乡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改造,落实人员招聘、设备购置等工作,推进实施城乡社区卫生站绩效考核制度,统一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理顺社区健康管理工作机制,逐步提升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建立巡诊制度,切实提升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健康高明行动,推动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创建广东省健康促进区。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普及国家卫生镇。

  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构建区镇两级职业健康监管架构。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管保障体系,落实监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健全职业卫生监测评估体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建立健全职业病综合防治机制,完善职业病人救治救助和保障制度,提升职业病防治与危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推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市、区中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的作用,继续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专科联盟试点工作,引进优质中医药品牌制剂,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帮扶,推动中医专家下沉基层。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鼓励和支持区中医院开展养生保健服务,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及养生保健服务水平。

  第二节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积极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疾病防控体系,协同大湾区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立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我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防控职责,着力补短板、强基层、织网底,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传染病、呼吸疾病和重症救治等临床专科建设,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提升突发疾病的应急救治能力。建立区域内重症传染病人会诊机制,完善面向大湾区的传染病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

  完善以健康为中心的各项疾病防控机制。参与构建面向多种类型传染病的“市—区—社区”三级联动传染病救治体系,强化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全民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行动,结核病发病率降至55/10万以下。加强艾滋病检测能力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全部具备艾滋病快速检测能力。

  搭建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全面协同大湾区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全区预防型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设立层层预警的报告制度,完善紧急行动相关预案和落实措施。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实现区镇两级公共卫生快速应急响应人才队伍全覆盖。全面统筹全区防疫工作物理设施的日常管理与使用,制订疫情时期紧急征用机制,将特定民用设施纳入政府临时征用预案,以供人群临时隔离使用。

  第三节 继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监督管理,维护养老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养老信息平台,提高全区养老服务水平。

  全面整合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支持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养老服务多元化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区级社区养老服务点建设,推动各镇(街道)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开展特色服务,鼓励引入医疗、社工等专业手法发展特色项目,为社区长者饭堂项目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强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在家门口健康安居、普惠照护服务,全力推进改建扩建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加快医养结合工作由试点探索到整体推进。深化“医疗+养老”共建模式,推进区医养结合项目建设,探索项目管理运营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对内服务的医疗机构,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建立完善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等合作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鼓励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

  建立养老综合管理机制。推进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养老服务监督管理,维护养老服务业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养老机构在疫情防控、消防、食品、建筑、卫生、管理等安全方面的相关规定,设立常态化督导检查与整改提升机制,引导养老机构规范运营,全面提高全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加快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建设,以荷城街道为试点,探索建设集紧急救助、生活帮助、主动关怀和健康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平台。

  第十七章  激发文化体育事业活力

  围绕人文湾区建设,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挖古椰贝丘、红色文化、岭南水乡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导向型名城,推进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积极融入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域体育名片。

  第一节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聚力“文化导向型名城”建设,构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区域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创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探索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塑造高明核心文化圈,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动和引导多方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继续推进实施社区文化提升工程和公益艺术培训工程,鼓励和引导更多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打造一批“系列化”“品牌化”的高品位惠民活动,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探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数字化、专业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展现具有高明特色的文化名片。

  创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创新推动志鉴编修和文艺精品创作,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规划任务,编纂出版一批有特色、有品位、高质量的志书,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加大重点文艺创作引导和扶持力度,引导全区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用文艺的方式讲好高明故事、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组建创作研究组织,举办一系列文学艺术创作研讨,继续开展文艺交流,学习优秀文化艺术资讯,推广特色品牌文化元素,不断提升高明文化影响力。

  积极发扬传统文化传承。加强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活化我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开放体验高明花灯、扎狮等传统手工艺,持续开展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积极推广塘肚行神、高明濑粉节、更合镇角仔民俗文化节等传统文化节庆,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打造“扎狮名人工作室”等体验式非遗传承地,助力传统民俗文化发展。

  第二节 推进城区文明水平提升

  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将城市文明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将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区的日常管理之中,构建文明城市建设新格局,全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整治提升,全面推进社会文明水平达到新高度。

  深入推进城市文明整治提升。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主要商业大街、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周边、公园、广场、校园周边、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整治。实施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清除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科学配置管理力量,实现城区主次干道全天候保洁,对卫生死角和积存垃圾及时清理。提升河道保洁质量,对城区河道进行分类分片、定人定岗,实行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充分运用数字化城管平台,加强数字化日常监管。规范物业管理,加强对业主自治的引导与支持。强化物业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约束机制,从源头减少物业管理行业的矛盾纠纷。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手段和效能,推广应用“佛山市物业管理公共事务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政府、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便捷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出台适合本行政区域的物业服务标准。

  积极营造良好文明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推进文明礼仪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志愿者骨干队伍,广泛开展网络文明、社区文明等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引导市民遵守社会公德、践行文明行为,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推动社会公德行为素质提升。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不断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区情区史宣传教育。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加大宣传和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加强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第三节 加快打造全域体育名片

  结合传统优势体育项目,承办高规格文体赛事,以国际性体育赛事助力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扩大全区体育领域影响力,加快健全全民健身网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域体育新名片。

  承办高规格文体赛事活动。积极申办武术、龙舟、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领域国际、洲际赛事,做好篮球、足球、自行车、垂钓等各类国家级、省级赛事承办工作。打造本土群众体育品牌赛事,重点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百村系列篮球、足球、龙舟赛,羽毛球公开赛等高影响力、高参与度群众品牌体育活动。深挖各镇(街道)体育提升的资源,结合各镇(街道)自身资源禀赋,构建基层“一镇一品”格局,通过搭建赛事平台,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引领健康生活,打造镇(街道)体育活动赛事品牌,将体育赛事影响力深入基层。

  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加快区体育场馆中心与区体校场馆改造提升工作,扶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支持设立单项体育运动协会,指导和扶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提升市民科学健身运动素养。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面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深化全民健身计划,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差异化布局体育产业,推动散打基地发展武术职业联赛,推动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加快开发龙舟研学游产品,推动东洲鹿鸣体育特色小镇形成高端文体旅产业集聚区,促进区体育中心、区体育场馆中心发展大型赛事演艺活动、文体培训活动,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运动休闲市场分工,加快形成“一中心、一小镇、三基地”的“五位一体”运动休闲发展新格局。

  第十八章  建立统筹城乡民生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完善和落实社会福利网络建设,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机制和渠道,推进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深入优化慈善事业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积极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民生保障统筹发展。

  第一节 加快健全社会福利网络

  持续推进社会福利水平提升工作,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和渠道,提高社会救助主动性。加大城乡残疾人事业帮扶力度,推进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坚决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推进妇女儿童事业稳步发展。统筹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加强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提升双拥工作质量水平,全面完善我区社会福利网络建设。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建立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社会弱势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加强申请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规范救助对象的科学认定,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困人员供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坚持“求助自愿,救助无偿”原则,完善和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细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提高救助的主动性。优化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助力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品质提升。出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指引,完善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各镇(街道)儿童之家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全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落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对流浪乞讨、监护缺失、遭受监护侵害等未成年人的救助和临时监护责任。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我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建设,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以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为重要参考,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维权、教育、文体及就业创业工作,落实残疾人求职登记和就业推荐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加大对城乡困难残疾人的创业扶持力度,健全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参与制订实施妇女儿童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妇女儿童发展、救助、帮扶机制,推动各级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多渠道搭建妇女发展平台,开展各类妇女培训,引导和支持广大妇女参与创新创业。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促进儿童自然、全面、充分、个性发展。强化家庭文明建设,健全完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引导家长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推动良好家风传承。落实对特殊妇女、儿童和家庭在教育、法律、心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关爱保护措施。

  优化慈善事业工作机制。健全慈善事业发展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健全镇(街道)慈善网络,完善慈善体系建设。打造品牌慈善项目,结合高明濑粉等优势资源,开展具有高明特色的慈善项目。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加强慈善监管工作,促进慈善人才队伍建设,挖掘高明本土慈善故事,增强慈善宣传的本土认同感,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文化进企业”等项目常态发展。创新慈善运作模式,持续推动“互联网+慈善”建设,探索“慈善+”发展模式,将慈善工作向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等领域拓展。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落实经费保障,组建服务队伍,健全薪酬体系,强化业务督导,2021年底全区各镇(街道)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点,2022年实现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提升双拥工作质量水平。深化巩固广东省双拥模范区创建成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地方和军队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完善军地双方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扎实推进拥军优属工作,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按要求编实建强民兵预备役等后备力量,落实基地化训练、常态化备勤,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教育,配合建设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节 完善就业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建立健全就业与住房保障制度,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稳就业、促就业保障体系,助推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稳存量、扩增量、减负担,通过发放稳岗补贴、引导就业服务、减免企业社保等措施,全力支持保障稳就业、促就业,夯实就业支撑。坚持积极就业政策,解决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推行“顶岗实习”“就近就业”等模式,由政府部门、企业负责人担任“引才专员”,为就业人员讲政策、促就业、谋发展。实施困难就业群体兜底政策,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吸纳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健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索试点,加快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盘活存量企业自有土地资源,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优先面向本企业职工供应。按照“分类保障、差别补贴”原则,向符合条件的住房保障申请人发放现金补贴,明确租赁补贴保障标准,根据住房保障家庭的住房困难程度和支付能力进行补贴划分与下放。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设施老化严重、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老旧小区改造,积极引导业主自筹资金,并积极申请奖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居住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

  第十九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积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区综合应急能力。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积极落实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公共安全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打造基层治理“精治城市”、应急管理“韧性城市”、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第一节 建设智慧治理精治城市

  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城市管理智慧信息化平台,推进管理服务精细化,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打造“精治城市”。

  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推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平安和谐村(社区)建设,提升网格化精细化治理水平。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完成老旧小区、内街巷道路改造提升,精细化实施源头清患治理,形成规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式”平安小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社区协商机制,优化完善村规民约,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社区履职能力。优化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推进非户籍人口融入融合、共建共享。

  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全局。建设“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管理服务精细化,按照“规模适度、便于管理、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在国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综治网格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以人房管理为主的基础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格多用”。分层次逐步整合综治“9+X”、信访、维稳、公安、司法、民政、住建、城管等部门涉及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信息,统筹开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实现社会管理服务要素信息的空间化集成管理,搭建区、镇(街道)“两级平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中心”,以及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整合基层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一套全面、规范、高效的工作配套机制。

  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深化数字技术在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交通、民生事业等领域智慧应用,形成更多城市管理应用场景,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安全城市建设,创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确保城市运行更加顺畅、高效。强化城市智慧化治理服务,以西江产业新城智慧城市建设为试点,全面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触达、联合监管、产业服务、共治共管等城市功能。

  第二节 建设应急管理韧性城市

  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精神,全面服务佛山韧性城市建设,依托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能力,完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增强城市应急管理韧性。

  打造应急智慧安全体系。依托佛山市智慧安全城市体系以及全区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完善应急人员与物资管理,做好防汛防台、森林防灭火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值班值守分工与即时信息报送。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各项防灾减灾多部门协同应急预案,持续完善安全生产工作预案。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强化应急响应演练,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健全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分配机制,构建分级多元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分级保障、综合管理和统筹调配能力,构建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度完整链条,确保各类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完善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和协调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村村响、高明通、微信等宣传方式,结合宣传单、警示牌、大喇叭等传统手段,持续抓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完善安全生产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强化区安委办统筹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诫勉约谈、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整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持续推进“厂中厂”整治、标准化创建、五类高风险企业治理、第三方机构监管等工作,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能力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抓好政策性粮食储备,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积极推进粮食仓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国有粮库有效仓容达到5万吨。推进新建粮食储备库的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和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完善我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区粮食应急保障网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粮食应急加工、运输、供应网络体系,有效保障我区粮食应急供应安全。

  建设重点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全区应急管理从全灾害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积极探索风险治理,高度重视跨部门协同。完善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紧贴实战强化消防队伍能力建设,加强森林防灭火信息化建设,健全森林防火日常监管与应急救援机制,打造森林防火救援高明基地。完善防汛防台等防灾备灾应急管理体系,清晰界定水旱灾害与防汛防台职责,加强全区30处地质隐患点监测,制定具体防范措施和防治方案,建立防汛防台群测群防体系。

  第三节 建设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围绕建设平安高明发展任务,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加强信访诉求处理能力,开展社会治安整治工作,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建设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和防范化解机制,及时处置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影响我区安全和发展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抓好宗教、文化、学校等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积极推动平安高明建设。有序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借鉴“枫桥经验”,不断强化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下的人民调解工作,广泛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全力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深入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以基层平安夯实全区平安。

  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调研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政策解读和评估清理制度。健全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决策咨询委员会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继续健全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全面推广应用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有效落实法治社会建设。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加强档案规范管理,做好“五个一”教育矫治工作,深化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加强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提档升级、提质扩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推动政务外网网络优化升级和安全加固,大力提升政务外网性能和安全基础。逐步将全区相关业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政务数据安全保障。

  抓紧抓实信访维稳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信访工作,全面落实信访事项办理业务规范化,切实强化细化排查、化解、稳控、劝返等工作措施,为重要敏感节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进信访矛盾化解攻坚专项行动,从信访管理、责任追究、协调处理等方面规范与推进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细化风险等级,明确奖惩措施,认真排查并及时化解,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避免信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

  开展社会治安整治工作。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坚持巩固“无***创建”成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进行反***宣传,定期走访掌握创建工作进展,督导指导解决问题,落实涉邪人员包保责任制。继续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措施,严厉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深化毒品预防教育,推进“6・27”“8・31”工程建设,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

  提升食药安全管理能力。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加强和优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量配置,全面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和管理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督检测和风险研判,加强网络订餐、在线购药等新兴领域监管,加大“阳光餐饮”、小餐饮集中经营集中管理等新监管模式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农贸市场、餐饮单位、药店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探索精准监管、动态监管和社会共治的高明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深入推进广东省疫苗国家监管体系区级试点工作,形成疫苗监管的“高明经验”。

  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建立金融局、人行、银保监“三位一体”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特别是对资产负债总额较大、资产负债率偏高、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建档监控,及时制定处置预案,防范突发金融风险。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加强民营企业融资信息共享,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加强民营企业金融风险联动处置和化解力度,建立银行机构会商及债权人委员会组建等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排查、监管等工作,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全民化、渗透式开展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活动,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六篇 形成规划实施新机制

  切实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指导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统筹协调与责任分工,提高规划项目质量和进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政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水平,助力我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十章  加强统筹协调工作

  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机制。完善责任分工落实机制,健全评价考核体系,保障重大任务、重大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严格执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坚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习跟进、思想跟进、行动跟进,切实用工作体现忠诚、用发展体现担当、用解决问题体现成效。把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作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具体内容,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制定并开展新一轮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党的全面领导“一根钢钎”插到底。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镇村两级换届工作,推动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在村(居)民小组一级落地,增强村组两级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发挥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引领作用,以组织振兴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两新”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注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优势。

  第二节 统筹责任分工

  结合市委“强市活区实镇”改革部署,加快建立区镇两级权责清单制度,全面优化调整和明晰区镇两级权责,构建形成权责一致、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领导小组,总体协调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各镇(街道)沟通协商,形成有组织、有保障的规划实施机制。完善区领导同志定点联系镇(街道)、村(社区)工作机制,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推动各项部署要求有效落实。

  第二十一章  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完善规划任务衔接联动机制,确保各项规划项目协调统一。加强动态评估工作,形成健全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推进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统筹安排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方式与监督渠道,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

  第一节 建立联动机制

  有序衔接全区各类规划,深入推进“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交通发展等专项规划衔接联动,强化规划管控的刚性约束机制。健全规划协调实施机制,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安排上的协调统一,严格贯彻落实全区战略意图,突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

  第二节 健全动态评估

  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全面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并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针对各专项规划、镇(街道)规划同步开展中期评估,接受区人大常委会监督检查,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完善规划动态调整制度,按规定程序依法对规划进行中期调整或修订。抓好现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效果评估,明确责任分工、实施措施,建立重点工作任务台账,把各项任务细化分解落实。

  第三节 完善项目管理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强化对优质项目的统筹谋划,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准入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完善重大项目联动协调机制,加快跨部门统筹协调项目落地。健全项目监管、后期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全面推进“拿地即动工”“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制度等改革,构建起重大投资项目全链条监管服务体系。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实现重大建设项目全程留痕,为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各类监管验收、稽查审计提供不可或缺的档案保障。

  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

  积极探索和创新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方式与渠道,实现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的有效统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一批具有示范、教育、评价、指引作用的重大典型案例,全面展示“十四五”取得成效,大力宣传典型经验与做法。用好新媒体矩阵,丰富新媒体产品,建立政策解读和信息发布衔接机制。

  第二十二章  加强要素保障工作

  围绕政策、土地、人才、资金等重要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我区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政策支撑

  抢抓省委“强化对佛山的政策支持力度”的重大机遇,对接上级政策、立足高明实际、面向未来发展,积极研究提出高明政策诉求,抓紧探索实施一批先行先试的重大改革举措,争取更多政策资源向高明倾斜。抢抓补短板强弱项重大政策机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对策,探索建立与广深核心城市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合作对接机制,以更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高明加快跟上“一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步伐。

  第二节 加强土地支撑

  全面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保证关键产业项目落地、重大发展平台开发、重要公共服务改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积极争取增减挂钩、跨省节余指标及拆旧复垦周转指标,加大增减挂钩项目推广及实施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拆旧复垦,保障我区“三类地”正常供应。重点保障乡村振兴发展用地,积极争取政策红利,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节 加强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强化各级党委党管人才主体责任,将人才工作列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纳入区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加强重点人才工程监测考核,建立人才退出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优化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流程。

  第四节 加强资金支撑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保证项目顺利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为我区“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资金。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优化支出结构,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确保用于人才发展的投入适当增长,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

  ***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

  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数(项)

总投资

(亿元)

“十四五”期间投资(亿元)


总计

143

2100.67

1509.6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3

24.67

22.68

(一)

信息基础设施项目

1

20.00

18.50

(二)

创新基础设施项目

1

2.07

1.58

(三)

融合基础设施项目

1

2.60

2.60

重大产业集群领域

71

802.74

459.88

(一)

特色临空产业项目

5

86.47

54.***

(二)

枢纽型新兴产业项目

38

200.33

129.59

(三)

创新升级优势产业项目

21

294.***

206.02

(四)

产业载体平台

7

221.30

69.***

综合交通运输领域

25

1009.95

824.35

(一)

轨道交通工程

6

62.73

62.73

(二)

公路工程

13

375.23

201.67

(三)

机场工程

1

517.85

517.85

(四)

港口航道工程

1

7.00

5.25

(五)

城市道路及一体化基础设施

4

47.14

36.85

现代能源领域

12

95.63

84.61

(一)

电源项目

5

76.53

67.88

(二)

电网项目

4

11.19

9.62

(三)

石油天然气项目

3

7.91

7.10

现代水利领域

9

27.44

20.11

农业农村领域

5

11.25

8.25

生态文明领域

1

——

——

民生保障领域

17

128.99

89.73

(一)

教育人才

6

62.38

50.73

(二)

卫生健康

2

2.41

2.35

(三)

养老服务

2

2.50

1.65

(四)

社会服务

1

1.95

1.83

(五)

文化体育

5

59.47

32.89

(六)

应急保障

1

0.28

0.28

  —————————————————————————————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6月7日印发

  —————————————————————————————




  主动公开

  明府字〔2021〕11号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区政府各部门、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佛山市高明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政府

                         2021年6月3日

  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前  言 7

  第一篇  迈进经济社会新阶段 8

  第一章 全区小康社会建设如期完成 8

  第二章 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时间窗口 14

  第三章 描绘新起点高质量发展蓝图 1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7

  第二节  发展原则 17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9

  第二篇  争当湾区枢纽新门户 24

  第四章  打造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24

  第一节  打造空铁双核驱动立体交通枢纽 25

  第二节  构建多网联动纵横湾区交通网络 26

  第五章  促进“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28

  第一节  积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 28

  第二节  大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30

  第三节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32

  第四节  有效拓展湾区内部发展纵深 34

  第六章  对标湾区打造开放营商环境 36

  第一节  营造廉洁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36

  第二节  营造便捷优质投资建设环境 38

  第三节  营造竞争有序市场监管环境 41

  第四节  优化平等保护法治保障环境 42

  第五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44

  第三篇  谋划临空经济新中心 45

  第七章  打造湾区先进制造基地 45

  第一节  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 46

  第二节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载体建设 49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产业用地资源配置 52

  第八章  布局临空开放枢纽经济 54

  第一节  全面构建临空物流体系 54

  第二节  把握优势发展电子商务 56

  第三节  加快布局临空专业服务 57

  第九章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58

  第一节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58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60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63

  第十章  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65

  第二节  科学布局旅游业态发展 65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体系水平 68

  第四篇  建设田园城市新样本 71

  第十一章  科学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71

  第一节  优化全域空间规划格局 71

  第二节  塑造湾区崭新城市形象 75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人口空间布局 76

  十二章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77

  第一节  打造绿色高效城市交通体系 77

  第二节  共建智能安全市政设施网络 78

  第三节  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81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83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83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88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91

  第四节  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94

  第十四章  打造湾区生态文明典范 95

  第一节  构建安全生态空间格局 95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97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98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全新模式 100

  第五节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02

  第六节  实现全域环境根本提升 104

  第五篇  打造优质生活新典范 107

  第十五章  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108

  第一节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108

  第二节  积极发展人才职业培训 110

  第十六章  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113

  第一节  优化医疗资源统筹管理 113

  第二节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115

  第三节  继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116

  第十七章  激发文化体育事业活力 118

  第一节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118

  第二节  推进城区文明水平提升 120

  第三节  加快打造全域体育名片 121

  第十八章  建立统筹城乡民生保障 122

  第一节  加快健全社会福利网络 123

  第二节  完善就业住房保障体系 125

  第十九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126

  第一节  建设智慧治理精治城市 127

  第二节  建设应急管理韧性城市 128

  第三节  建设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131

  第六篇  形成规划实施新机制 134

  第二十章  加强统筹协调工作 134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135

  第二节  统筹责任分工 135

  第二十一章  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136

  第一节  建立联动机制 136

  第二节  健全动态评估 136

  第三节  完善项目管理 137

  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 138

  第二十二章  加强要素保障工作 138

  第一节  加强政策支撑 138

  第二节  加强土地支撑 139

  第三节  加强人才支撑 139

  第四节  加强资金支撑 139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 141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深入推进,佛山新机场加快建设,为我区带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助力我区全面提升区位优势,以临空经济积极卡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区将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以及广州、深圳“双城”联动的重要机遇,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推动我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在新起点上绘就我区未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蓝图。

  《佛山市高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全区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以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要改革为引领,抓机遇、出成效,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五年规划;是全区紧抓佛山新机场建设契机,以新起跑线实现换道超车,实现新一轮大跨越发展的五年规划;是全区推动基础设施软硬联通,快速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彰显田园城市特色,持续扩大生态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城市发展优势的五年规划。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高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大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迈进经济社会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国际国内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佛山新机场的加快建设,我区将在圆满完成“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坚实基础上,紧抓历史性重大发展机遇,科学谋划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区位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活力,在新起点上绘就我区未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蓝图。

  第一章  全区小康社会建设如期完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为我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经济发展呈现平稳增长态势,连续七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31位。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2.37亿元,“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下同)年均增长5.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二五”期末均有显著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52亿元,年均增长7.13%;规上工业总产值3315.66亿元,年均增长5.4%;市场主体达到3.9万户,年均增长10.8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500亿元、43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93%、14.24%。经济协调性不断加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经济发展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常住人口规模、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均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实体经济持续做大做强。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2.4:80.2:17.4优化调整为2.9:75.6:21.5。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累计引资1685亿元,较“十二五”时期翻一番。产业载体建设不断加速,“一镇一园”专精特新产业园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实施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重点企业培育“领航计划”成效明显,纳税超亿元工业企业增至5家,纳税超5000万元企业11家,佛山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旅游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接待游客人数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673.42万人、28.8亿元。品牌农业长效发展,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3家、农业公园7家、“菜篮子”基地34个,培育“三品一标一名牌”农优产品70个,农业“万亩工程”全面铺开,“万亩花海”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盈香生态园被评为全省最高AAAA级广东农业公园,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拥有全国鼋数量最多的繁育基地,国家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加速。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连续入选为全国科普示范区。高端创新平台加快形成,广东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佛山市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两大平台投入运营,高明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成功创建国家级孵化器,纳米空间通过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积极推动专业院所机构合作,与吉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交流,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总存量达到217家,较“十二五”期末增长5.86倍,海天、溢达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市标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新建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9家,溢达纺织跻身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百强。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各项民生事业实现全面发展。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支出累计171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每年度民生实事均圆满完成。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巩固深化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成果,完成一级办学管理体制改革,新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所,新增学位约1.5万个,“学在高明”教育新形象逐步树立。医疗格局显著改善,推进卫生强区建设,构建市区镇村四级医联体,区人民医院入选佛山市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区中医院牵头组建中医药健康管理专科联盟。文体事业健康发展,推进“文化高明”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实现村(居)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承办国际级别体育赛事实现零突破,古椰贝丘遗址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会保障水平日趋完善,基本实现城乡居民社保一体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继续保持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比“十二五”期末上调93.5%,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逐年提高,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城乡发展品质不断提高。城乡发展空间加速拓展,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有力推进。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佛山新机场规划选址高明,区干线公路网“五纵四横”格局初步形成,佛山一环西拓南环段如期建设,富龙西江特大桥工程顺利启动,全球首条商业运营氢能有轨电车示范线实现通车,荣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区)称号。城市建设管理能力不断增强,西江新城核心区完成一期“一园一廊两中心九干道”建设,建成污水管网200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8.7%。乡村振兴初见成效,圆满完成革命老区特别帮扶三年行动计划,建成示范村4个、重点村11个,新增省卫生村271条,全区所有村居均达到干净整洁标准,66%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城乡网格化管理不断深入,城市考评全市排名稳步上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洁覆盖率、垃圾转运率均达100%。

  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执政为民,以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发展的重要导向,实现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建成“高明智网”工程,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与“高明通”综合服务平台持续完善,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绩效管理改革全面深化,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指数提升至全市第一。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创新,建立政府内审经常性监督机制和政府投资大额工程“双审”制度,廉洁政府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建成全省首个全链条食用快检平台,实现学校食堂100%阳光化监管。成功创建广东省双拥模范城,打造珠三角最安全区域,全力创建有温度的城市。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抓紧抓实“战时状态”“分区分级”“常态化”防控工作,出台“撑企”十五条等政策文件,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全区保持本土确诊病例零记录。

  生态环境优势有力凸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污染防治有效推进,开展“四源”共治,六项污染物累计浓度均优于国家级标准限值,实行大气污染防治分级管控,空气质量连续六年保持全市第一。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实行,推行排水设施“三个一体化”管理,国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保持率达到100%,建成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03个,城乡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倾倒,一般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污染防治挂图作战系统”,形成“一张图”可视化展示平台。高质量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森林覆盖率达到51.17%,杨和镇、明城镇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发展活力。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提出的各项改革战略,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改革工作纵深推进。行政管理改革加快推进,深化区镇两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区级对核心发展要素的统筹发展能力,压实镇(街道)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深化,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经营许可“主题式”服务,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建成智慧市场监管体系,“四季如春”的营商环境逐步形成。在全市率先推行“拿地即动工”“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2.5%以上。土地改革加强探索,实施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获省经信厅支持打造全省改革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通过省级验收,农村股改覆盖面达80%以上,13条试点村股份制改革顺利完成。

  第二章  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时间窗口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国际政治秩序演变、国际经贸格局重建的重要调整期,我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广东省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将举全省之力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方位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外部环境的深度变革不仅为我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重大挑战。

  国际国内形势加速变革面临崭新格局。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与经贸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同时在全球价值链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从国内形势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共建进入高质量共建新阶段,将引领新一轮对外开放,加快各类要素资源内外流通。同时,国家“新基建”将围绕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方位带动新旧动能转换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湾区战略深入推进多重机遇覆盖叠加。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建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我国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同时以其完善的产业链、供应链平台和超大消费市场的规模优势,打通内部大循环,释放经济内需潜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加快推进,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融合,将发挥对国家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支撑引领作用。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广深“双城”联动,促进城市分工优化与产业合作协同。全省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全省各地在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实现协调发展。广佛同城迈入全域同城化阶段,“双万亿”城市同城发展全面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区。

  我区进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内外环境发生新的变化,将为我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动全区双向开放发展带来重要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为我区参与大湾区城市格局、全面升级城市化水平、承接前沿创新要素、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优化投资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集聚国内外优质要素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助力我区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消费增长。“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我区积极推动产业大转型、城市大提质、农村大发展、民生大改善,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区域协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经过近年发展,我区产业基础更加雄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新旧发展动能未实现有效转换,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大而不强,资源要素约束趋紧,风险防范化解压力加大,农业农村现代化任重道远,重点领域民生短板突出、欠账较多,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仍需完善等。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区将始终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和把握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以及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开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第三章  描绘新起点高质量发展蓝图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系统观念五大发展原则,科学谋划全区发展方向和战略路径,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湾区枢纽新门户、临空经济新中心、田园城市新样本”,全面开启高明追赶超越的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对广东***和***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落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和广佛全域同城化重大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参与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实现全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把新阶段高明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化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地方党委“中间段”、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的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活力动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发展“一盘棋”,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树立全周期理念,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作出了战略安排,******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明确了广东新发展阶段的总定位总目标。按照省委、市委对远景目标的安排部署,展望2035年,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的门户枢纽、佛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极点;构建起与全区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流通体系、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高明、平安高明建设持续走在全市前列,“四季如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珠三角最安全区域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全面建立起与临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效运行管理机制;在珠三角地区的生态比较优势持续巩固扩大,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美丽高明建设基本实现;创建青年友好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道路交通、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高明建设达到新高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持续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化、均衡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成效;形成区域开放合作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成功走出一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全面实现追赶超越,成为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创造新辉煌积极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着眼广东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以及佛山新愿景新要求,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新形势和我区发展条件、发展机遇,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牢记******赋予广东的重大历史使命,按照市委对高明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实现追赶超越的期盼要求,围绕建设“湾区枢纽新门户、临空经济新中心、田园城市新样本”,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竞争力更加强劲。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高质量发展稳健运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创新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引领制造业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和有力支撑,制造业实力持续由“大”向“强”转变。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枢纽经济实现规模化增长,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田园城市特色更加彰显。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城市空间布局得到新优化,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强化,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整体风貌持续提升,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得到完善,高品位现代化城市载体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城乡生活舒适度、便捷度不断提高,建设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

  ——改革开放活力更加充沛。国家级重大开放发展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各类资源要素更加便捷高效流动,形成全面参与大湾区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民生服务供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改革成果。

  ——民生福祉更有保障。对标大湾区城市群一流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化、均衡化发展。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养老等事业全面发展进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

  ——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厚实。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效持续巩固深化,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突破,城乡生态环境焕发新面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在大湾区城市群的生态比较优势得到持续巩固扩大,美丽高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与提升。

  ——基层社会治理更有温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具有高明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播力、凝聚力显著增强。法治高明、平安高明朝着更高水平建设方向迈进,社会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明显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累计]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

——

6%左右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2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6%左右

预期性

3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预期性

4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3.3

16

[2.7]

预期性

三、绿色转型

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幅(%)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6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7

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8

森林覆盖率(%)

51.17

51.67

[0.5]

约束性

9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

完成市下达目标

——

约束性

四、民生福祉

1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4.1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11

城镇登记失业率(%)

2.63

<5

——

预期性

12

人均预期寿命(岁)

80.99(2019年)

完成市下达目标

——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2.65

2.7

[0.05]

预期性

14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4.32

4.4

[0.08]

预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位)

3.6

5.5

[1.9]

预期性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0.42

21.47

[1.05]

预期性

17

基础教育千人学位数(个)

167

200

[33]

约束性

18

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数(人)

3222

3500

[278]

预期性

19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43.59

55

[11.41]

预期性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3.75

5.58

[1.83]

约束性

  第二篇争当湾区枢纽新门户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大力支持大湾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提升面向湾区内外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参与大湾区全方位开放格局。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更加便捷高效流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的新兴门户枢纽。

  第四章  打造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以“空铁枢纽、多网联动”为核心,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机遇,协同推进佛山新机场规划建设,全面融入全省“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推动重点交通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联动便捷、功能完备、衔接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以“空铁枢纽”“六大轨道”“十大高速”“两区一港”为主的“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港口”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一节 打造空铁双核驱动立体交通枢纽

  加快推进枢纽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重大交通枢纽设施布局,努力构建南北畅通、东融西射、立体互联、智慧绿色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新机场”主枢纽、“高明站”辅枢纽的“空铁枢纽”格局,形成立体无缝对接、快速便捷转乘、多式联运的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推进“新机场”主枢纽建设。加快参与珠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主动参与、全力配合佛山新机场规划建设,同步谋划推进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为主的交通集疏运体系。规划新建机场轨道、公交客运枢纽,不断提高航空运输与城际轨道、城市轨道和公共交通的衔接换乘能力,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及粤西地区的航空客流集散中转换乘中心。大力发展空港枢纽经济,依托佛山新机场与空港物流园区,围绕航空物流、电子商务、高端制造等领域的高时效、高附加值货物集散需求,加快建设集物流运输、报关报检、货代船代、信息资讯、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内陆港,打造大湾区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

  加快谋划“高明站”辅枢纽建设。加快谋划佛山市“两主四辅”枢纽体系的高明站西南辅枢纽建设,配合推动肇顺南城际、佛山地铁2号线二期与高明站衔接,辐射高明、西樵等全市西南地区功能组团,打造广佛都市圈西南枢纽。畅通与佛山新机场客货联运通道,有效延伸高明空铁一体化交通体系。加强与城市交通便捷高效衔接,规划新建高明站公交客运枢纽,合理布局各类交通接驳设施,提高枢纽城市交通可达性及交通承载力。打造“站城一体”新一代枢纽,围绕换乘集成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体验化、智慧共享化四大方面,促进高明站交通枢纽与城市肌理结构相融合,盘活枢纽周边地区发展,推动片区站城一体化升级改造,形成城市重要空间节点。

  第二节 构建多网联动纵横湾区交通网络

  围绕“区内全域半小时通达、区外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目标,积极参与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畅通纵横湾区综合运输通道,以佛山新机场建设为引领,以铁路网、水运网为骨架,以高等级公路网为支撑,强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打造辐射大西南、带动全省的高度融合交通网络。

  加快建设铁路网接入“湾区1小时”交通圈。对接国家和广东省铁路建设规划,密切配合推进广湛高铁、深南高铁、珠江肇高铁以及肇顺南城际规划建设,加快构建“3+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强对外快速交通衔接,实现“区内全域半小时通达、区外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强化我区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至2025年,建成高速铁路68公里左右,实现干线铁路“零突破”。

  推动全区公路网建设打通高快速大动脉打通高快速“大动脉”,加快“六大高速”、4条快速路和6条城市干线道路规划建设,形成联通东西、纵贯南北、外联内畅的路网体系。初步形成“三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与“五横三纵”的干线公路网格局,加快推进云勇公路、荷杨大道等区域路网和连接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重要节点道路的改(扩)建,提高路网服务水平。至202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2公里左右,完成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国道干线全部达一级以上。

  做优做强“两区一港”完善江海河联运集疏运体系。积极参与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配合完成西江干线航道扩容提升工程,实现西江航道达到一级航道标准。优化“两区一港”功能布局,加速扩容升级,提升水运整体竞争力。持续完善港口道路、仓储配套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佛山一环西拓富龙西江特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江海河联运集疏运条件。统筹西江沿岸线港口资源,加快推进中航油码头、佛山港高明港区高荷码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与广州港、深圳港等世界一流港口全方位对接,积极融入世界级港口群体系。

  第五章  促进“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紧密结合“双区”建设战略机遇,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拓展全区在湾区内部的发展纵深,服从服务好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

  第一节 积极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效益

  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制造业立区,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品质工程”,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标准引领、品牌带动”三大战略,打造“高明制造”“高明智造”品牌,全面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培育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广大中小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挖掘和培育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强化质量技术帮扶,组织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指导小微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不合格产品清零目标,深化运用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成果,跨越“质量经济”时代,迈进“品牌经济”时代。

  全面推进“标准引领”战略。推动社会组织、产业联盟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扩大产业标准“话语权”。推出一批具有高明产业特色的“佛山标准”,推进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发展,推进国家“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推动开展“对标达标”专项工作。到2025年,标准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全区新增制定联盟(团体)标准10项以上,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0项以上,新增专利技术转化先进标准15项以上。

  深化开展“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打造特色品牌理念、特色品牌文化、特色品牌形象。强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示范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推进“个转企”,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探索建立个体品牌培育和区域品牌维护、运营机制,扶持高明本土优势企业,提升高明产品知名度。

  营造质量提升新生态。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政策支撑体系,鼓励企业实验室向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申请认可,探索推动企业实验室向全行业开放,着力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开展促进消费提振信心行动,加大对市场热销产品的质量监管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通过发布警示案例规范行业市场秩序。

  第二节 大力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升级

  坚持促消费、扩内需,全面促进消费升级提质,大力打造城市消费新载体和集聚区,积极实施夜间经济发展行动计划,重塑高明美食消费品牌,打造“首店经济”“互联网经济”“后街经济”等消费新热点、新业态,全面提升城市商业消费环境,打造品质生活之城,培育建设高明消费新中心。

  多点优化城区商业品质。积极发展智慧商圈,将城市布局、旅游体验、商业休闲等要素相结合,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游憩商务区。打造展现工匠精神、融合本土生活场景的特色主题街区。推动现有大型商业综合体扩容提质,突出“演出+餐饮”主题,推出高档次的文化演艺活动,引入优质餐饮连锁品牌、主题餐厅。引导即将开业的商业综合体提前规划,探索“运动服饰+营养补剂+轻食+健身”的健身工作室、“文创手作+生活空间+书籍”的生活方式书店以及“化妆品+潮牌服饰+咖啡”的跨界咖啡馆等业态混搭,有机串联多种消费场景,提供“一站式”购物环境。

  重塑高明美食消费品牌。全线提升食街形象,打造体现“慢生活”特质的深夜食堂、夜茶、酒吧一条街,形成丰富市民夜间消费的重要场所。围绕我市建设世界知名粤菜粤厨名城目标,打响“岭南味·佛山品”品牌,助力树立佛山“粤菜粤厨”发源地和“世界美食之都”的城市特色形象,培育提升常安美食街、河江泰华路、泰和路、星河路等美食集聚地,建设以田园体验、河鲜美食为特色的沙寮美食街区。推动高明美食大行动,持续组织开展“美丽农庄”评选活动,打造一批精品农家乐、渔家乐,采取“一庄一品”模式,引导差异化发展。推进粤菜师傅“1+5”系列工程,以沙寮村为示范,打造粤菜美食集聚区,持续举办“百村名菜争霸赛”“粤菜师傅”培训等活动,展示“高明味道”。加强高明饮食文化挖掘和推广,持续举办“濑粉节”“百村名菜争霸赛”等品牌节庆活动,扩大美食品牌影响力。

  激发商圈夜间经济活力。积极营造夜间景观氛围,推进城市夜景亮化、美化工程,优先对城市主干道、西江沿线、秀丽河沿线、商业建筑、明湖公园、智湖公园等进行亮化提升,布设夜间公共艺术装置,打造夜间景观地标,增加夜间生活情调。探索设计“西江夜游”线路,鼓励旅游景区(点)积极开发夜游产品。加快培育夜间业态,打造一批夜间美食示范店,培育华盈广场、新肉联厂成为夜宵地标打卡点。推进钧明城等商业综合体建设,鼓励中港广场、盈信广场、京柏城、新亨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延长营业时间,围绕商圈打造夜间经济集群,鼓励商家开展形式多样的夜间促销活动。依托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世纪广场、荷城广场开展夜间文化演艺、夜间体育赛事等活动,依托明湖公园、智湖公园开展主题光影秀、大型演艺等活动。提升夜间公共服务质量,强化夜间交通动态管理,完善夜间标识指引体系,鼓励支持品牌连锁店布局建设24小时便利店,鼓励开设“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书吧、健身设施等场所,全面构建夜宴、夜购、夜旅、夜宿、夜演、夜健、夜读、夜赏“八夜”品牌。

  加快推进新兴消费模式。充分借鉴广深等地以“首店经济”刺激消费的相关经验,支持更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商和零售商开设品牌首店、旗舰店,培育新品首发平台和服务机构。发挥“首店经济”品牌效应,探索打造新品发布地标性载体场地,推动本地人群商业消费升级。加快推进信息消费示范建设,积极参与佛山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与珠三角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集聚区建设,围绕新数字家庭、智能家居、智能化汽车等领域,丰富信息消费产品供给,鼓励数字文化内容产品和服务开发,促进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第三节 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充分依托佛山新机场枢纽作用,积极参与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空中大通道、运输大动脉建设,以丰富侨务资源拓展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往来,发挥佛山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牵引效应,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打造“一带一路”开放门户。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空中大通道建设,提前谋划与东南亚国家航线互联互通。加快推动机场铁路集疏运体系建设,贯通经大西南面向东盟的运输大动脉。加快推进西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工程,强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节点对接,提升“一带一路”海上运输便利化水平。积极拓展东盟国家合作网络,充分利用高明以及佛山的丰富侨务资源优势,将拓展东南亚市场作为重要突破口,连结华侨华人商脉网络,依托侨务资源加强国际商务旅游客流往来,搭建跨国经济合作桥梁和产业支撑平台。

  全面拓展贸易发展空间。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发挥现代物流平台作用,推动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离岸贸易等聚集发展。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加快实现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积极培育外贸经营主体,支持企业优化贸易多元化市场布局,增加优质产品进口,提高出口竞争力,着力优化外贸结构。鼓励企业加强协同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多元化市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促进内外贸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等相衔接。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规模。深化全区重大投资项目全链条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快重点项目动工达产见效,推动高质量投资带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扩大基建投资规模,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加大工业投资力度,引导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隐形壁垒,探索建设专业型外资园区,推进优质外资项目集聚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围绕佛山新机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推进西江岸线码头资源整合提升,增强本土商贸平台全球集采功能、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加大总部经济、现代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流通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冷链仓储、配送转运、分拨结算等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开展仓储、分检、配送、装卸等一体化集配设施智能化升级,谋划建设空港经济综合保税区。培育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建立健全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应急物流体系。

  第四节 有效拓展湾区内部发展纵深

  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拓展全区在湾区内部的发展纵深。以打造空港综合保税区为抓手,加快对接融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为导向,搭建明港澳交流合作平台。以广佛全域同城为引领,探索湾区内外城市合作新模式,全面助推全区开放门户建设。

  加快对接广东自由贸易区。依托佛山新机场空港口岸积极谋划空港综合保税区,争取将空港综合保税区规划纳入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积极研究借鉴广东自由贸易区成功经验,设计制定空港综合保税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政策,规划口岸通关一体化。围绕“整体规划、统一围网,分期申报、分期建设”思路,谋划实现口岸操作区、保税功能区等核心空间无缝对接,集约统筹土地资源,预留空港综合保税区拓展空间。

  建设港澳交流合作新机制。结合省委“湾区通”工程建设,借助“香港+佛山”“澳门+佛山”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与港澳深层次合作。积极贯彻实施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着力搭建明港澳青年交流平台,吸引港澳青年到高明创业就业,配合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优先提供港澳青年实习岗位,促进粤港澳青年广泛交往和全面交流。加强大湾区青少年研学合作,支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香港“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等重点项目实施,利用区内训练基地场地与教学优势,协助办好港澳青少年“佛山功夫夏令营”等文化交流活动。参与构建“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立明港澳水上航线。

  构建湾区城市合作新模式。认真落实省委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和广佛全域同城化的部署要求,在构建融合发展平台、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现代产业集群、推动公共服务深入一体化等领域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更好参与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泛参与珠三角区域城市合作,把握“双城”联动机遇,助力广州都市圈分工合作机制建设,用好“深圳创新+佛山产业”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深佛产业合作专区建设,争取复制推广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全面激发高明改革发展活力。以新机场带动形成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载体平台,全方位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城市的深度对接合作,密切跟上“一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步伐。

  第六章  对标湾区打造开放营商环境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营商环境的战略目标,对标国际国内最优最好营商环境,以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能为关键,以贴近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简化办事手续、减少办事时间、降低办事成本为着力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着力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服务环境、便捷优质的投资建设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环境和平等保护的法治保障环境,加快建设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综合成本低的营商环境高地,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夯实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

  第一节 营造廉洁高效政务服务环境

  以高效政务服务为营商环境提供有力支撑,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工作要求,积极实施“一窗式”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出集成套餐服务,不断提高事项办结效率,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廉洁高效、文明有序的政务环境。

  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建设区行政服务中心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线上虚拟服务大厅,优化升级自助服务区及网上办理区,增设自助填单台、自助打印机等各类便民办事终端和展示设备,全面打造智能化“一门式”政务服务平台。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实现全区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区镇两级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必进”原则进驻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全区统一规范开展“一窗通办”综合服务,“一窗通办”目录事项100%进驻综合服务窗口。

  大幅度压减企业开办及注销时间。实行开办企业全程网上办理,推行新办企业套餐式服务,将新办纳税人涉及的10个办税事项,整合成一套线上办税流程、一份综合申请表和一份纸质材料,办理时限缩短至1个工作日,深入推进“多证合一”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全流程,注销营业执照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简易注销登记服务,对经人民法院裁定终结强制清算程序或终结破产程序的纳税人,纳税人(或其清算组、破产管理人)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免予到税务机关办理清税证明。

  深入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通过信息化建设、数据共享、精简申请资料、优化审批流程和完善机构设置等措施,实现抵押登记1个工作日、一般登记3个工作日内办结。加快推动部门信息协同共享,实现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电视、网络过(立)户联动办理。整合优化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推动商业银行不动产查册、抵押、注销和注销再抵押等相关业务线上办理,提供不动产网上及现场自助查询、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服务。

  规范涉企税费管理。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细。深化“快易办”服务专区,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为辖区内诚实守信企业提供“绿色通道”。针对重点行业、重点税源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服务,对流程较复杂、需时较长的业务提供政策辅导、业务办理和后续跟进等全程服务。大力推广“一次不用跑”业务,通过电子税务局、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网页端等电子渠道实现“线上办理”。落实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政策,全面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服务企业发展。

  积极提升办事便利度。提升车购税一站式窗口服务,优化提升***“网上申领、线下配送”模式,持续推动“流动车管所”下乡服务,整合各部门办证、审批和法律服务等资源,为企业提供包括工程建设、确权办证、企业设立注册登记、经营许可等方面的全流程辅导服务。对工程项目提供提前介入辅导和联合验收的高效优质服务。对历史遗留的手续不齐、无安全隐患与质量瑕疵的建筑工程予以补办。对各项审批流程进行具体细化解读,收集项目审批清单,对相关报批手续进行精准指导。

  第二节 营造便捷优质投资建设环境

  坚持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精简水电气报装程序,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获得便利度,以宽松便捷的投资准入条件奠定营商环境基石,集中精力解决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确保项目推进快节奏、高效率、有实效,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

  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依托区现有重点项目代办中心,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项目报建“全程代办”服务机制,提升重点工程项目“全程代办”服务协议签订率和服务水平,着力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全流程代办“一条龙”服务。推行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明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主动服务、同建同验、加速投产”的各级联动运行机制。继续完善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审批”。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体化平台在线办事体验,优化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办理,实施智能申报、辅导和审批,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服务质量。

  优化项目前期审批管理。建立项目前期服务制度,组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前期辅导团队,依托佛山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各级服务大厅和12345企业投资服务专线,为投资者提供线上线下的前期咨询辅导服务,分类梳理并简化项目前期审批流程。项目报审过程中,对于容缺受理适用事项,在主要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次要材料有缺有误的情况下,可先行受理并一次性告知补正材料,相关业务部门同步开展审查并在承诺时限内做出审批决定,待项目单位按承诺时间补正材料后,正式颁发许可证件或相关批文。

  推广信任审批承诺制。建立工程审批“绿色通道”,以“轻审批、重监管”为改革方向,继续深化“拿地即动工”改革,通过扩大承诺范围、加大容缺力度、探索施工图免审查等措施,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区产业投资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实施信用激励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为A级纳税人、海关认证高级企业、商贸领域诚实守信企业等信用良好主体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优先办理服务。

  精简水电气报装程序。将供水、供电、燃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手续提前至开工前办理,在项目工程施工阶段,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同步完成相关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报装提速办理,原则上在1个工作日办理完成,已建成项目要统一全区水、电、气报装环节并压低时限。加快水电气网络报装外线工程报建审批改革,进一步精简、合并水电气网络报装外线工程报建涉及的非许可类管理手续,规范征询工程沿线单位意见等前置手续的办理标准和时限。对涉及的管线工程规划许可、占用挖掘道路审批等各类审批和管理手续全面实行并联办理,实现行政审批全流程总时限不超过5个工作日。

  提高信贷获得便利度。推动金融机构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等载体,创新开发“信易贷”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将企业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的政策信息和金融产品相融合。切实加大政银融资对接,加大对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借助佛山市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激活沉淀信用信息的经济价值,为银企融资服务对接提供新渠道,合理提高信用贷款比重。落实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政策,通过完善政府、保险公司、银行合作机制,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加快筹备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增信扶持。

  第三节 营造竞争有序市场监管环境

  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以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实施公平竞争的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形成全区统一权威、科学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

  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严格执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在充分发挥负面清单激发企业投资主体活力作用的同时,继续严格把好产业准入关,重点引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健康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氢能源等制造业及临空物流、电子商务、临空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实现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实施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整合优化办事流程。持续推进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外资信用体系建设。取消或放宽对海外投资者的限制,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高明,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取得更大突破。

  建立灵活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管体制。规范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行为,稳定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定期开展人力资源市场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劳动监察主动巡查和专项监察,不断提高企业劳动保障工作水平。大力疏导化解劳资纠纷矛盾,及时办理劳资纠纷案件。积极推动建设领域“无欠薪示范工地”创建活动。规范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收费,主动公开接受监督。

  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格按照要求,对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经营行为规范、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和其他政策措施进行公平竞争审查。全面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定期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开展情况,调整完善不合理的政策安排。

  第四节 优化平等保护法治保障环境

  提升全区法治环境可靠性与公信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破产程序启动机制、破产重整企业识别机制与破产管理人制度,加强诚信、廉洁政府建设,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区)工程示范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各类专利申请数量。依托中国(佛山)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我区企业开展专利预审、运营、鉴定、维权援助等知识产权服务。充分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佛山巡回法庭作用,为快速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提供便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产业,统一各类知识产权案件侵权损害赔偿裁判标准,公平、合理确定侵权损害赔偿数额。

  完善企业破产退出和拯救机制。完善破产程序启动和破产重整企业识别机制,探索推行庭外重组与庭内重整制度的衔接,深化“府院联动”协调机制。实行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推进“繁案精审、简案快审”,完善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加强对破产管理人以及涉及破产财产评估、拍卖工作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以“破产费用最小化、破产财产价值最大化”为原则,多措并举降低破产程序运行成本。

  加强诚信政府建设。研究建立政府诚信履约机制,认真履行与企业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按照国家部署开展城市政务诚信状况监测评价,组织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梳理政府对企业失信事项,重点排查社会反映强烈、久拖不决的涉及政府产权纠纷问题,提出依法依规限期解决的措施。研究建立因政府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造成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补偿救济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溯和承担机制。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政商交往行为指引落实,进一步规范涉企各类公务行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原则,宽容改革失误,鼓励探索创新。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严肃查处官商勾结问题,斩断官商之间错综复杂的非法利益链,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依规依纪依法办案,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第五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重要契机,紧抓广东省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关键机遇,进一步解放发展思想,更新发展观念,深化区镇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攻坚突破、取得实效。

  深化区镇两级管理体制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激活全区发展能动性,强化区级建设管理主体责任,提升对上级部署、规划、政策的贯彻落实能力与执行力。充分发挥区级主体积极性,按照宜放尽放、依法下放的原则,根据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充分向下级放权赋能。强化区级战略发展平台载体支撑,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切实发挥区级对资金、人才等核心发展要素整合运用的职责,实现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平衡。强化镇(街道)法定职责落实,持续深化镇(街道)行政体制改革,科学合理配置镇(街道)职能,合理划分和明确区和镇(街道)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提升镇(街道)服务能力,保障基层高效运转。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从严落实产业发展保护区用地政策,保障产业用地供给,建立产业招商和土地供应有机结合机制,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积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强化技能人才市场建设,建立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制度。推进资本要素加速聚集和优化配置,加速优质金融资源集聚和业态创新,促进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更大力度保护和使用知识产权,持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制。大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支持构建规范化的数据开发利用场景。

  第三篇谋划临空经济新中心

  主动抢抓佛山新机场落户及铁路集疏运体系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结合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临空生产性服务与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集聚,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全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优化产业载体建设与用地配置,推进全区产业整体跨越式发展,打造成为临空经济新中心。

  第七章  打造湾区先进制造基地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打造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化镇(街道)产业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扩大制造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打造“2+3+1”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大湾区建设国际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发展目标,实施“立柱工程”和“强链工程”,做大做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2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提升发展纺织服装、健康食品、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3个300—500亿级的产业集群,将氢能源产业打造成为超百亿级产业集群,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促进制造业强基强链。

  推动新材料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金属材料产业链加速形成,打造机械金属制品品牌,依托诚德新材料、基业冷轧钢板、津西金兰等龙头企业,继续夯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加工、铝型材、五金制品等一系列产品的加工制造优势。围绕精密特种加工技术、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以及高性能有色金属加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具有科技含量的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促进塑料材料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以中油高富为龙头企业,打造石化中下游产品生产基地,推动石化材料产业链条形成和集聚发展。积极引导本地陶瓷企业引进高新技术,推动本地陶瓷产业向高端化方向迈进,拓展陶瓷应用领域。

  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龙头企业,吸引上游零部件制造商,构建轨道交通装备完整产业链,形成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布局。依托电梯制造品牌优势,招引电梯制造领域细分冠军企业,鼓励电梯企业开展协同委外加工,打造珠三角地区电梯制造重要集聚区。推动智能家居终端产品制造企业延伸拓展上下游合作,打造智能家居特色品牌。加强智能家居零部件企业与终端制造企业上下游合作,加快推进智能产品研发。依托佛山新机场落户机遇,探索发展航空制造,加快航空发动机制造、航空零部件制造等航空制造企业布局。积极招引数控机床整机制造冠军企业,集中布局高档数控系统、轴承、光栅等主要功能部件及关键应用软件企业,形成高端数控机床产业集聚。充分利用邻近码头建设、港口发展的良好趋势,招引港口装卸机械、港口输送设备企业落地。

  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协助纺织服装企业上下游联动发展,通过面料升级与品种开发提升产品品质。鼓励溢达等本地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实现部分技术共享,支持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技术升级,加快推进盈夏纺织生态科技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全面提升本地纺织服装产业效率和产品质量。积极吸引下游成衣制造企业落户,实现产业链的有效集聚,形成区域性功能性服装集聚高地。鼓励企业委托第三方平台,推动成衣定制全过程信息化、数字化,线上完成选品牌、选面料、选款式、量体等环节,并依托定制化平台,为企业提供营销方案策划、市场大数据分析等支持性服务,引领纺织服装产业全新升级,打造岭南时装制造之都。

  推进食品产业向精品化转变。发展食品工业产业集群与特色品牌,以海天味业为龙头主导企业,大力发展食品科技,对接国内高校开展研发合作,加强食品技术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支持海天味业打造成为国内外重要调味品制造中心、创新中心和品牌中心。鼓励企业加入全国调味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加强我区食品工业的代表性、品牌性。加快食品工业上下游环节整合,发展食品工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美盈森智慧包装工业4.0、佛山天玻包装有限公司玻璃瓶罐等重点项目建设,引进食品工业产业链环节相关配套企业,形成更为完善的食品工业产业链条。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重点集聚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依托一汽解放南方新能源汽车基地,发展新能源整车制造,打造以新能源货车、新能源客车、新能源机场专用车、新能源环卫车等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制造集群。围绕关键零部件制造拓展产业链条,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与其他汽车重点零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空气压缩机、储氢设备与氢循环设备等关键零部件,其他汽车重点零配件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底盘与汽车轻量化轴承等重点零配件。

  打造氢能源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轨道交通带动氢能源及相关制造产业发展,拓宽氢能源在全区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范围,配套布局氢能源制储运、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集成、电控、热控等氢能源技术与产品。布局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整车及配套零部件等制造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聚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源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结合本地产业优势扩展氢能源业务领域,推动布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及电极等产业。促进本地企业与氢能源产业相结合扩展业务领域,开发传感器、阀门等相关配件,对接氢能源产业下游应用企业。

  第二节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载体建设

  打造以两大国家级产业平台为引领、五大专精特新产业园为支撑、一个科技创新集聚区为动力的“2+5+1”开放发展平台,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产业、资本、人才等高端发展要素资源集聚。依托佛山新机场谋划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推动沧江工业园做优功能、做强产业、提升能级,加快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一镇一园”引领示范效应,新增规划建设一批主题鲜明、错位发展的优质中小微产业园区,形成一批创新引领高端产业集群的专精特新产业园。

  明确镇(街道)定位实现差异发展。荷城街道积极强化在粤港澳大湾区极点城市建设中对创新资源和发展要素的枢纽集聚效应,统筹实施产业高端化工程、城市精品化战略,当好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岭南田园城市的样板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领头羊。杨和镇在现代产业体系构造、城乡融合格局塑造和生态环境打造上持续发力,推动装备制造更突出、镇域发展更协调、山水林田更优美,建设高质量发展田园城镇。明城镇发挥承东启西、双向驱动的腹地区位优势,突出文化文脉传承、特色小镇建设、农旅平台打造,着力建设环保科技高地、新材料集群基地、湾区体育运动休闲体验地。更合镇将新机场新机遇转化发展新优势新空间,高标准实施全域规划,科学布局交通综合体、临空经济区、特色产业园、生态生活带,加快打造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争当临空经济产业发展先锋,争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西江产业新城以打造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以集聚高端科创产业为引领,以构建河湖相连、碧水环城景观体系为载体,打造新型枢纽产城、智慧城市示范和生态城市标杆。

  推动镇(街道)产业园区载体建设。西江产业新城推动沧江工业园加快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佛山高新区的平台作用,高明园做实做细“高”和“新”两篇文章。荷城街道重点建设西安工业园和富湾工业物流园,杨和镇重点建设杨和对川产业片区、杨梅产业片区、人和产业片区并重点打造智能制造园区,明城镇重点建设明城盈富产业园,更合镇重点建设更合产业园白石、小洞、合水三大片区,完善镇(街道)综合片区园区载体建设。积极盘活农村集体留用地资源,建设一批主题鲜明、错位发展的优质中小微产业园区,更好地吸引大湾区更多产业、资本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

  加快建设镇(街道)新兴产业平台。突出抓好差异化特色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专精特新产业园建设,荷城街道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打造中南高科智汇城。杨和镇主要面向高端制造业,打造平谦现代产业园。明城镇主要围绕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打造松澜(科曼斯)产业园。更合镇主要面向中小微初创企业,打造万洋空港众创城。西江产业新城以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为重点,打造鑫创AI国际科创智谷。

  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载体。全面构建高明区“军转民”“民参军”的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发展格局,着力加快补齐军民融合“短板”,扶持优势民营企业“参军”,建设“研究院+企业+示范园区+智库+基金平台”体系。充分利用广东省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中心、广东省科技军民融合服务中心等专业化平台,有效推动高明区军民协同创新、军地信息互通、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军地科技基础设施共享以及科技金融等方面“一站式”服务落地质效。探索建设高明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利用佛山新机场落户机遇,加强与军工集团、科研院所的对接,进一步推动我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等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化区国资国企产业布局。明确国有资本布局方向,遵循“聚焦主业、突出实业、有进有退”的原则,以“两大平台、五大板块”为重点,通过集聚资源,做大做实做优高建集团和交通集团两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以产业投资、物业管理、综合性医养、运输港口等重点项目为支点,推动国有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运营服务、环保新兴产业、资产管理和现代农业板块,着力推进国资资源向公共性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集聚,进一步优化高明区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深化区镇两级国资合作,完善区镇两级国有资本联动合作方式,加快推动区内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以项目合作为导向加强区镇两级国有资本合作,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引领、纽带和支点作用。在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强化分级分类监管模式,健全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区属国资国企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产业用地资源配置

  大力支持我市打造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以企业“亩均效益”为核心,完善提升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与绩效考核,持续推进落实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长效机制,提高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水平,为全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完善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开展评价体系相关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的研究工作。持续优化升级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大数据平台,加快完成大数据平台的等级保护测评和市政务云端上线运行,针对全区产业用地数据进行现场核实和数据采集。积极争取省、市将差别化电价及气价、用量总能控制、电力直接交易试点、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等权限下放我区,加快协调出台差别化政策实施细则。

  创新产业用地供给方式。打破传统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实施“标准地”出让制度,明晰土地出让的能耗、环境、建设、亩产、税收等系列标准,通过政府事前制定用地标准、企业对标竞价,构建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标准地”供给新型招商模式,以市场化方式招引遴选高质量的制造业项目。健全工业用地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出让制度,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提高土地市场周转效率。建立土地管理人制度,提高工业用地审批、服务、监管效能,做好土地出让后续管理和服务。

  创新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强化土地出让合同监管,对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利用状况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健全工业用地产业准入、亩均效益评价、土地使用权退出等机制,将项目建设投入、产出、节能、环保等经济、社会、环境各要素纳入日常管理,实现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探索对实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之前出让的产业用地,通过补充签订监管协议方式,纳入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将土地全生命周期履约情况纳入企业信用体系。

  完善低效产业用地评定体系。落实国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省、市、区“三旧”改造部署要求,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低效产业用地评定体系和盘活路径分析判定机制,将低效产业用地划分为闲置关停类、产业淘汰类、利用低效类等类别。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土地增值收入分配、投融资体制机制等低效产业用地盘活鼓励政策,设立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扶持专项资金,实施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新模式,加快形成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的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高效机制。

  大力拓展产业用地空间。支持区属国企、村(社区)股联社以及社会资本等物业主体,以“产权换股权”“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保障优质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深入开展村级工业园综合整治、完善配套和改造升级,释放产业空间,按照产业集聚和就近原则,将释放出来的产业空间精准配置给有需求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

  第八章  布局临空开放枢纽经济

  抢抓大湾区独有的佛山新机场布局机遇,充分释放珠江西岸门户效应和枢纽优势,以临空资源集聚为基础,构建临空物流体系,积极发展临空经济,推进临空物流、电子商务、临空专业服务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布局,打造大湾区临空经济新亮点。

  第一节 全面构建临空物流体系

  以佛山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前瞻性布局湾区西部区域级物流园区,引入多元物流服务主体,构建临空型物流通道体系,布局多元航空物流服务,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拓展保税仓储领域,放大物流对产业拉动作用,全面构建临空物流产业体系。

  打造湾区西部区域级物流园区。围绕佛山新机场及其集疏运体系对货物运输的重要需求,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长远性、前瞻性分期布局物流货站、立体仓库、快递分拨中心等仓储物流设施,鼓励运营企业配置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推广互联网与大数据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推动高明港富湾作业区、荷城作业区建设,加快杨和、明城、小洞物流中心发展,配套建设快件运输通道和接驳场所,实现与湾区物流网络的互通互联,打造湾区西部区域级物流园区。

  引入多元物流服务主体依托高标准空港物流园区以及安博佛山(高明)国际物流园、星亦供应链珠三角跨境电商贸易港、宜家供应链华南区贸易中心项目等物流园区,引入国内外知名的航空物流、基础物流服务主体入驻,推动大型物流主体和快递行业龙头区域性分拨中心落户,大力发展以中转为主、集散为辅的航空货运服务,逐步构建立足华南、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航空物流产业发展格局。

  布局多元航空物流服务。建设专业化航空物流服务中心,提供集交易、包装、检验检疫、报关、安检、飞机装货等于一体的增值服务,重点招引电子信息类供应链管理企业以及冷链物流企业入驻,为本地产品对外输出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支持本地农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建设或扩建冷库设施,推广冷链物流车辆应用,探索在农产品集中种植地区建设标准预冷库,实现产地预冷。

  拓展保税仓储物流领域。结合中油高富及制造业企业国际大宗商品仓储实际需求,推动空港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探索发展保税物流。围绕高荷港码头综合货运功能,对接联动大湾区珠三角港口群,支持跨境电商企业直接对接海外产品原产地、外国生产企业等国际一手产品货源,支持企业布局海外仓,探索开展保税直邮业务。支持珠江码头设立保税仓,全面开展保税仓储、保税展销、保税加工及中转分拨配送等保税物流相关业务。

  第二节 把握优势发展电子商务

  依托空港物流园区各项重大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电商企业发展,同时把握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孵化培育中小电商企业。探索发展跨境航空快递,搭建电商快递绿色通道,建设跨境商品展销中心,进一步发挥电子商务在培育经济新动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序探索跨境电商业务。充分挖掘跨境电商海外市场,促进区内优势产品与海外市场的高效对接。针对跨境出口业务,重点培养一批集报关、退税、国际仓储物流、汇兑于一体的跨境电商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支撑。重点发展跨境电商核心环节,大力支持跨境电商运营服务机构开展外贸、金融等综合服务,孵化培育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加快建设星亦供应链珠三角跨境电商贸易港,引入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搭建B2B、B2C等大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探索发展跨境航空快递。谋划建立高效通关模式,探索口岸跨区域通关改革,建立与沿海沿边口岸“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口岸转检、属地施检”“产地施检、口岸直通”的跨区域通关协作机制,实现物流跨区域“一站式”通关。鼓励航空快递企业加强与跨境电商企业及跨境电商平台合作,拓展跨境航空快递服务,探索开展跨境快件的直运、直封、直发业务。

  搭建电商快递绿色通道。推动新机场预先规划设立航空快件接驳专区,搭建航空快递绿色通道。依托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具备集中仓储、分拣处理、快速集散、统一配送、商品展示等服务功能的现代化电商快递中心,引导支持航空物流企业与电商快递中心及区内大中型快递企业深入合作,夯实未来航空快递业务发展基础。

  建设跨境商品展销中心。围绕未来空港综合保税区保税展示展销功能建设,规划建设跨境保税商品展销中心,探索保税展示展销常态化,提供包括工业及消费类产品陈列展示、交易支付、保税退税、仓储配送等一站式服务,试点开设常年跨境交易服务平台。探索搭建包括进口保税商品电商平台与线下保税商城、保税超市的保税消费体系,形成辐射珠三角地区的大型跨境保税商品线上线下展销平台。

  第三节 加快布局临空专业服务

  把握临空经济区建设契机,加快探索临空专业服务,积极发展航空金融市场,支持探索开展空地多样教育培训,推动临空专业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化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航空金融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股权投入、金融租赁等方式支持航空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推动飞机信托、飞机贷款、融资租赁等航空金融服务在我区全面铺开,支持探索拓展新型航空保险产品和保险业务。

  发展空地多样教育培训。积极引进专业航空培训学校培训机构以及航空公司培训与支援中心,推动院校机构、航空公司、机场集团三方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强化飞行技术、空中乘务、空中安保、民航运输等实用型航空人才培育。鼓励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增设航空技术相关专业与课程,建立模拟实训基地,培养飞行器制造、机电设备维修、电子设备维修等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领域专业人才,提供多样化民航特殊工种技能培训。

  第九章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围绕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积极助力佛山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兴业态,培育壮大科技创新软硬实力,对接大湾区各类创新平台,参与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本地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我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

  第一节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兴业态,构建以数据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新业务和商业模式,培育发展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核心引领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面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打造工业互联网集群。发挥“众塑联”示范效应,鼓励优势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行业性平台。积极推进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佛山)二级节点,依托安恒电力科技智造项目等产业新载体,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集群,带动1000家以上企业上云上平台。

  建设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坚持以数字产业化推动产业数字化,推进鑫创AI国际科创智谷、中南高科智汇城、美盈森智慧包装工业4.0、腾升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项目培育引进力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应用,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推动5G产业集聚发展。加强高明5G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支持现有5G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汉荣科技、睿住优卡、川东磁电、高勋绿色智能装备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5G产业链协同创新与集聚发展能级。推动相关企业与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龙头企业对接,加强供应链协作,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不断壮大全区5G产业规模。

  建设高明产业地图系统。分期分批整合部门和镇(街道)产业经济、企业服务、产业载体等数据资源,建设全区统一的产业经济大数据中心,实现产业发展与空间资源精准对接,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效配置,集成产业研判、产业规划、产业准入、产业服务、产业退出、产业云图等功能板块,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数字文创,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线上教育、远程办公、视频直播等新业态,强化示范引领带动。

  推进大数据中心建设。面向重点领域关键需求,优化全区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布局,探索数据互换、合作开发等多种合作模式,推动产业数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的汇聚融合,为提升我区创新活力动力夯实基础、提供支撑。加快推进润泽(佛山)国际信息港项目建设,重点引进数据运维、数据创新和数据应用等高端产业项目,打造湾区西部重要的数据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培育壮大科研创新软硬实力。积极争取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落户我区,推动形成多方参与研发合作的重要设施平台。积极鼓励区内企业自建或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实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行动,争取一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高明,依托“三院一中心一基地”,构建“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产业园”全链条体系,完善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加快打造高明科技创新集聚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集聚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研讨与交流、金融服务与投融资、人才培养与流动、应用示范与推广等关键要素资源,共同参与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进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高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促进企业创造高质量知识产权。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工作,着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依托全区龙头企业旗下四大省级重点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攻关、人才引进、检测分析等合作,推动企业专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研创新平台。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我区企业吸引一批已结题、未转化的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开展延展性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转化落地。鼓励有条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快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贯彻落实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制造业企业中深度应用,扩大机器人及智能化技术推广应用,拓展传统制造业企业价值空间。

  对接湾区重要创新平台资源。依托佛山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重要机遇,对接广佛制造业创新资源,推动与广州、佛山先进制造业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方面加速流动,融入广佛全域同城“广州创新大脑、佛山转化中心”的全新格局。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佛山“一环创新圈”,把握深圳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机遇,积极参与深佛两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成果在高明落地。依托本地制造业产业基础,全面对接大湾区其他重点城市创新资源,开展跨地市的产业合作与平台共建共享。

专栏:全区内外重要创新平台资源

对接湾区重要创新平台资源(15个):广佛创新平台资源,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佛山国家高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广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区、广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深圳创新平台资源,深圳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及其研发转化中心、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实验室、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其他重点城市平台创新资源,珠海新材料产业创新基地、珠港澳材料国际创新中心、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东莞中子科学城、松山湖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中山翠亨科学城。

打造重点创新孵化平台(5个):院,高明(中科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新型电机电控研究院。一中心,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一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园区(基地)。

对接重点科研院校机构及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合作学校科研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下属科研机构。四大省级重点实验室,佛山市海天(高明)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调味食品先进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高端环保色织染整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炜林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塑料稀土精细化工新材料企业重点实验室、佛山高富中石油燃料沥青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广东省高等级道路沥青企业重点实验室。

  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优化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设,布局包括法律、会计审计、管理咨询、会展广告等在内的商务服务产业,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为一体的高端科技服务集聚区。

  提升创新创业孵化能力。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军队研究团队等合作及引进力度,支持高明(中科院)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高明产业创新研究院扩大规模、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规模和能力。围绕我区产业发展和应用技术需求,采用引进和孵化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聚集国内外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和资源,全面提升高明区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纳米空间软硬件水平,打造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

  形成高端科技服务集聚。促进生产力与科技结合发展,吸引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入驻,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分析测试、技术咨询、人才培养等科技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高标准推动“众塑联”等产业供应链服务平台建设,拓宽标杆行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空间,发展精准化定制服务。围绕西江产业新城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育为一体的高端科技服务集聚区。

  推进多元商务服务发展。培育壮大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引进国内外大型法律服务、会计审计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会展广告服务等领域企业开设分支机构。鼓励商务服务企业拓展新兴业务领域,鼓励开展企业并购、企业上市等新兴领域业务,完善会展配套服务。

  第十章  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积极落实“旅游兴区”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建设“田园城市新样本”作为我区旅游突围发展的优势。全方位系统化整合提升旅游发展资源要素,积极营造优质的旅游环境,构建“双核双带三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探索“山江田统筹、城镇乡一体、文产旅融合、新门户平台、新服务支撑”的全域旅游路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生活目的地,推动我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目标,立足湾区门户枢纽区位优势与“一湖、两江、三山”等生态资源,结合古椰贝丘、乡村、红色、工业等文化元素,以“四高三力”构建文旅新价值体系,整体形成“双核驱动、双带协同、三区共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探索“山江田统筹、城镇乡一体、文产旅融合、新门户平台、新服务支撑”的高明全域旅游路径,主动融入广东省世界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将高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生活目的地。到2025年,高明区实现游客接待量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85亿元,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

专栏:“双核驱动、双带协同、三区共建”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双核驱动”:西江产业新城休闲核、皂幕山生态康养核

“双带协同”:环凌云山花卉休闲产业带、环皂幕—云勇山度假产业带。

“三区共建”:东部—都市水乡游憩区、中部—乡村田园旅居区、西部—红色文化体验区。

  第二节 科学布局旅游业态发展

  立足高明旅游资源禀赋,结合区域开发现状与现阶段提升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旅游产品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复合型转变,重点推进构建“健康养生、文化体验、乡村旅游、运动休闲”四大旅游产品体系。

  打造健康养生旅游产品体系。瞄准大健康市场,以优势生态资源为依托,融康体、养生、休闲、体验、度假等功能于一体,引导生态康养、旅居度假等产品业态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合理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休闲服务。引导皂幕山旅游风景区、云勇森林公园、深步水水库等合理开发生态休闲、森林养生、康体运动等业态,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品牌。加强政企合作,引入专业化、市场化团队进行运营开发。支持美的·鹭湖森林度假区等逐步创建广东省、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环皂幕山、环凌云山、环云勇山等为重点,布局生态旅居、主题度假等业态,引导野奢酒店、精品民宿等集聚发展,打造一批旅游度假区(村)。

  打造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古椰贝丘、乡村、红色、工业等文化资源,打造科普研学、文化创意、红色旅游、工业旅游等产品,创新文旅业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深化高明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古椰贝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合理布局科学考古、研学教育等业态。挖掘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云勇森林公园等生态文化内涵,加强与中小学、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户外教学实践等活动。推动空港文旅、“西江人家”、明城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化休闲街区。引导“三谭”革命事迹展览馆、红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粤中纵队纪念馆、小洞村等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品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指导创建高明区工业旅游分会,孵化一批A级工业旅游点,引导海天娅米的阳光城堡、福煌五金厂等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等品牌,建立“参观车间+企业展馆+产品展销+教学体验”发展模式,对闲置工业资源、工业遗址等进行活化利用,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把握乡村振兴契机,立足乡村田园资源,以休闲农业为重点,以民宿体验为卖点,以美食购物为热点,多角度、多维度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以农业产业化“万亩千亩工程”为依托,以盈香生态园、凌云花谷、陌上花开矿井四季花园、崇步农业园区、大布村万亩坚果种植基地等项目为示范,通过“休闲农业+”模式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丰富休闲度假、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业态,争创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品牌。加快打造“岭南新民宿”特色品牌,落实“岭南新民宿”管理规范、评定标准及奖励扶持政策,推进民宿规范化、品质化发展,评选、推广一批优质民宿,鼓励创建国家五星级、四星级民宿。以阮埇村、新安村、大田村、云勇村等为示范,引导特色旅游村落及环皂幕山、环凌云山、环云勇山等区域规划建设主题民宿集群。

  打造运动休闲旅游产品体系。充分整合利用山水生态资源,依托体育产业基础,开发高品质、精细化、多元化的康体健身、低空飞行、户外营地等产品业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西江、沧江、秀丽河、西安河、杨梅河、深步水水库等碧道建设,完善碧道沿线休闲游憩、景观公园、亲水平台等配套设施,布局康体娱乐、运动健身、休闲观光等业态。推进游艇展示中心、东洲鹿鸣体育小镇、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比赛训练基地、皂幕山航空运动基地“一中心一小镇三基地”项目建设,强化“体育+旅游”载体支撑。发展“低密度”旅游业态,在旅游风景廊道及云勇森林公园、美的·鹭湖森林度假区、东洲鹿鸣体育小镇等重要旅游景区(点)建设一批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特色突出的自驾车房车营地。

  第三节 提升旅游服务体系水平

  以打造“主客共享”的生活化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体系,打造全域旅游慢行系统,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优化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力争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我区由旅游大区向旅游强区跨越式发展。

  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体系。构建“一核五心多点”的旅游集散体系。“一核”围绕佛山高明客运站—旅游集散中心,借助客运站的公共设施空间,叠加旅游集散、游客中心等功能。“五心”围绕美的鹭湖旅游集散中心、拾野川旅游集散中心、凌云花谷旅游集散中心、陌上花开旅游集散中心和皂幕山旅游集散中心,结合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建设五个二级旅游集散中心。“多点”利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个三级旅游集散中心。

  建设全域旅游慢行系统。构建“两环一轴线”外联内通的旅游风景道体系,东环以荷城街道为核心,依托佛山一环西拓线、西江沿江路,构成东部旅游环线;西环联通明城、杨和、更合三镇,依托佛山一环西拓线、X525、G359、S297、S273构成西部旅游环线;一轴线以佛山一环西拓线、S295、云勇公路为依托,重点联动凌云山、皂幕山、云勇国家森林公园,沿途串联盈香生态园、凌云花谷、万亩稻田、美的鹭湖、皂幕山、云勇国家森林公园、陌上花开等重点旅游景区。

  着力推进碧道网络建设。整体构建“双环多节点”的碧道体系,东环—城市休闲碧道以滨江公路、西安河、秀丽河等为依托,规划建设城市休闲碧道。西环—乡村度假碧道重点打通皂幕山—云勇山—深步水水库之间的断头路,与云勇大道、S295等共同构成乡村度假碧道环线。加快构建“一湖两江三河”的万里碧道格局,沿线串联各类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重点建设自然生态型碧道、乡野型碧道和都市型碧道,优先打造“百里沧江碧道、西江碧道和西安河碧道”三大工程。结合水生态治理,围绕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五大领域,营造高品质城市滨水游憩空间。

  构建完善城市公园体系。针对明湖、智湖、南蓬山、海滨等现有公园进行主题化、旅游化提升,实现“一园一景”。推进明湖公园二期开发、中轴公园及渔家公园等项目建设,从量、质两方面优化城市公园布局。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系统推动城市公园公共管理、综合服务及商业运营水平,最终形成一批高品质城市休闲公园集群。

  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完善“快进”全域旅游交通体系,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以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厕所革命”为抓手,大力提升全域旅游场域环境。优化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惠民工程、旅游人才培养工程,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完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健全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启动一中心、一机游、一平台“智游高明”体系建设,推动4A级及以上景区建立门票预约制,针对旅游旺季和黄金周实行分时段景区门票预售制,逐步部署5G网络,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智慧化水平。

  优化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深挖区域特色资源,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建设,结合商贸会展、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湾区城市开展旅游交流合作。整合现有营销资源和渠道,依托大数据、新媒体等技术手段提高营销精准度,进一步提升“政企联手、部门联合、区域联盟、公众联动”的全域旅游营销大格局。

  第四篇建设田园城市新样本

  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契机,积极对标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标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格局,提升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整体风貌,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高品位现代化城市,同时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担当与坚守,打造湾区生态文明新典范,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全面参与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整体建设,打造大湾区田园城市新样本。

  第十一章  科学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坚持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通过优化城市空间规划格局,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形象,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各镇(街道)协调均衡发展,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优化提升人口空间布局,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优化全域空间规划格局

  坚持城市功能布局与生产力布局相结合,以发展新空间承载发展新产业,以发展新产业增强发展新动力,加快融入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大格局,深度参与佛山城乡区域发展,打造“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区协调均衡发展。

  融入广佛全域同城发展。加快融入佛山城乡共繁荣、五区同发展的城乡区域发展新格局,牢牢把握佛山产业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适度向我区倾斜的发展机遇,立足本地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融入广佛“一核、一环、一带、四轴、多极”的同城发展新格局,加快共建佛山“1+2+5”的“强中心、多组团”网络型城镇空间结构,重点打造佛山五大区级中心之一的高明组团,积极参与广佛区域协同发展,以空港经济发展区建设推动广佛肇五大产业合作区建设,全面强化协同发展,加强跨江交通联系,共建西江两岸生态。

  打造全区发展新格局。以机场和高铁站落户为契机,重新谋划全区定位,依托临空经济特色,融入区域发展格局,打造“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的全区发展新格局,探索适合我区发展的新路径,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图 1:“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区域发展格局

  推动镇(街道)协调均衡发展。统筹谋划镇域空间开发新格局,鼓励各镇(街道)、西江产业新城、空港新城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争先进位、赛龙夺锦,推动镇域实现均衡、协调、错位发展,形成各展所长、各美其美的镇(街道)发展新格局。

  深化空间规划管理改革。完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组织编制佛山市高明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全面推进“多规合一”,有序衔接全区各类规划,形成规划管控“一张图”,强化规划管控的刚性约束机制。探索战略空间留白机制,将应急事件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内容,预留应急避难场所、防疫应急设施空间和设施接入条件。加快国土空间规划智慧化发展,充分对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探索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性、精准性。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强化底线约束,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先保障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

专栏:“一轴、一环、两带、两城、四翼”区域发展格局

“一轴”:城市创新协同发展轴,形成贯穿东西与佛山市西南轴线相衔接的城市创新发展主动脉。

“一环”:西南特色智造产业环,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和临空临港产业,打造成为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环,引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

“两带”:珠西经济联系带,打造珠西经济带融入湾区、接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打造湾区核心区向西南辐射带动西江经济带发展的第一站,成为广佛向西辐射的重要窗口。岭南山水田园特色引领带,守护优美山水屏障,延续岭南田园脉络,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生态因子”融入创新链条,走出一条“创新+生态”的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两城、四翼”:西江产业新城、空港新城(高明部分)、老城组团、杨和组团、明城组团、更合组团,构建东西两极,双城引领,组团牵引,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

  第二节 塑造湾区崭新城市形象

  开展精细化城市设计,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各片区控规编制,以一张蓝图科学谋划城市设计,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城乡整体风貌和品质,塑造湾区崭新城市形象。

  一张蓝图科学谋划城市。理顺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开展精细化城市设计,统筹规划城市建筑风格,创建城市风貌重要识别点,配套设计城市景观建筑、公共空间、开放绿地等城市景观重要组成元素。推进开展大成路片区城市设计、全区工业园区景观概念规划等城市设计编制,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风貌和品质。有序开展中心城区西江产业新城北片区、荷城旧城东片区、石岐片区控规整合以及大成路南北区域控规修编,结合全区国土空间规划,探讨城市规划管控新办法,利用“多规合一”“一张图”等平台进行规划管理,积极推进各类相关规划数据衔接或整合,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编制高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保障城市更新工作有序推进,推动“三旧”改造提速增量、提质增效。探索开展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试点,全面推进城市违法建设治理。荷城街道加快“三旧”改造步伐,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城市向品质化提升。杨和镇突出交通和环境优势,强化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和城镇集聚发展水平。明城镇突出历史底蕴深厚优势,加快提升镇域形态和产业布局,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更合镇依托佛山新机场发挥生态优势,加快打造全区新的增长点。推进重点片区连片改造,协调跟进三洲旧区、沿江路以东旧区、大成路片区改造项目,开展“五位一体”沿街景观整治,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城市面貌更新,形成崭新的大湾区城市风貌。加快规划建设东洲鹿鸣体育小镇、鹭湖问茶小镇、环保科技小镇等项目,打造集聚新人口、培育新产业、创造新优势的城市空间载体。加快谋划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比赛训练基地、海滨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形成一批城市建筑新地标,打造城区会客厅和城市增长点。优化完善征拆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高效率推动城市发展建设。

  第三节 优化提升人口空间布局

  推动城乡人口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完善城镇人口空间布局和人口流动政策体系,促进人口分布与我区发展战略相适应,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永续共生。

  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对人居环境适宜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超载的地区,重视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培育人口集聚的空间载体,引导产业集聚,增强人口吸纳能力。

  完善人口流动政策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以人口为基本要素,完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供给规模与人口分布、环境交通相适应,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作用。健全流动人口分布、生存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十二章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目标,加快推进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能源供应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城市智慧化管理系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及城市高效管理,全面建成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现代化新型智慧城市。

  第一节 打造绿色高效城市交通体系

  把握交通强国建设重要机遇,瞄准湾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目标,完善城市交通路网结构,打造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提升智能交通管理能力,基本建成结构合理、绿色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

  构建互联互通城乡路网。推进城市次支路和重点经济网络道路建设对接,加快区域路网和连接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重要节点道路的升级改造,加强乡镇间的交通联系。深化区域交通协作,不断完善区域路网布局,充分发挥次支路毛细血管作用,消除区域交通瓶颈。积极推进云勇公路、沿江路南段改建及各镇(街道)市政道路等项目工程建设,打通新旧城区和镇域之间“断头路”,完善路网结构功能,缓解城市拥堵,提升路网服务水平。改善农村公路路况,优化改造农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不少于100条的乡村道路改造提升。

  打造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统筹城市公交与城际城乡客运、出租车(网约车)、客运枢纽之间协同联动,初步建成以多层次常规公交服务网络为主体,高品质的旅游公交、定制公交等客运系统为补充,公共自行车等慢行系统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全域公交”。

  完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完善智能和信息交通服务体系,推进大数据等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安交通运行监测和指挥体系,推进二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提高整体交通运行效率和管控应急反应能力,实现交通运输管理决策智能化。加快客运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公路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对接全市客运站并统一纳入联网售票平台。推动公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构建物流快递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港口物流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第二节 共建智能安全市政设施网络

  不断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水网、电网、光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能源供应体系,全面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构建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建设绿色安全供水排水网络。完成高明水厂扩建等重点工程以及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供水安全保障,巩固全区“东水西送、东西联供”供水格局。加快建设***源供给、联合调度的智能管理系统,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率,保障我区的供水安全和供水质量。建设智能供水管理系统,提高管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保障供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全面完成城乡排水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一体化”建设,探索建设综合管廊。推动排水系统的智慧化提升,组建GIS信息系统,实时掌握管网运行状况,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积水点、易涝区治理,并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构建智能电网与燃气管网体系。推动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布局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打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现代化、智能化电网体系,实现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实施“电替代”工程,及时解决全区电网结构问题,推进电网组网工程建设,加快城区、园区配套变电站建设,持续推进乡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全区供电能力。新建市政燃气管道160公里,抓紧推进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全覆盖。

  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扩大信息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进住宅小区光纤到户,全面实现“千兆光纤进小区、百兆光纤进家庭”。完善城市4G网络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实现4G网络在全区城区和乡镇镇区100%覆盖,行政村和高速公路、国道、客运专线隧道外路段100%覆盖。统筹全区5G网络建设需求,积极协助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开展基站选址建设和网络试验,全面启动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城域网和接入网IPv6升级改造,开展云服务平台、云产品和内容分发网络IPv6升级,组建IPv6云运营中心,争取率先完成政府、国企与公共服务平台的IPv6升级改造。加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力度,适度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高效服务能力水平。

  完善智能高效能源供应体系。推进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在特定场所的示范推广,积极探索氢燃料电池在“5G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偏远郊区或旅游片区“移动电话桅杆+备用电源”等场景的示范推广,推进固定式备用电源和移动式备用电源在车辆、船舶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强市场化推广模式创新。支持建立氢能源运营和监控服务平台,切实保障分布式发电系统和备用电源的安全高效运营管理,确保能源供应各环节稳定。推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生物天然气等各类生物质能资源市场化、规模化、循环化利用。

  第三节 全面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数据共融共享为驱动,以新型信息技术为手段,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智能化,加快建设数字化“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完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高效的决策机制,强化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设立“数字政府”专家委员会,借助专家和第三方咨询机构等智库力量,提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集约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构建包括规划统筹、项目统筹、经费统筹、运维统筹高效协同的统筹体系。健全安全监督机制,实现常态化的安全监测、信息通报、安全检查及应急响应,确保各部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统筹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建设集数据汇聚分析、多维监测展示、智慧融合决策、中央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全面推进全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政务网络连接和数据共享交换,加强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与各领域应用(如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经济调节等)的互联,实现各领域监测分析结果的集中展示,通过数据集中汇聚和智能化决策分析支持,形成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中央统一调度指挥的决策系统,最终实现部门业务协同融合、数据资源流转通畅、决策支撑科学智慧、社会治理精准有效、公共服务便捷高效和安全保障可管可控。

  探索建立科学智慧的决策支持平台。围绕全区各领域的应用需求,依托区大数据中心,在充分整合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决策支撑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大数据思维,运用知识化、模型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针对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应急指挥等方面的科学决策,提供实时数据、趋势预测、大数据分析等综合信息服务。通过一系列决策模型进行综合及专题决策,面向城市各领域运行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为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提升政府决策水平。推进跨部门协同联动的决策机制建设,加大决策过程的社会参与程度。

  建设高质量大数据中心。按照“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原则,采集全区各部门政务数据,对数据进行清洗、比对、纠错和修复,实现数据提质,推动数据资源的挖掘、分析、开发和应用。建立一个涵盖应用数据、经验数据、知识数据的大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城市资源汇聚共享的大数据和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大数据共享的全面支撑。

  加快数字档案建设。依据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加快建设全区数字档案馆(室)一体化系统,依靠完善的“数字政府”网络体系,对接政府OA、政务服务一体化系统等各大数据平台,将档案管理系统的链条向前端业务系统延伸,实现电子文件从形成办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解决电子档案管理面临的社会困境,推动电子档案单套管理步入正轨、有效运行,加快推进电子档案管理创新发展。

  第十三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农业品牌,构建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农业“万亩千亩工程”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革命老区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为我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成“田园城市新样本”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构建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擦亮国家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品牌,推动农产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亿元。

  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种业振兴工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全区6.7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到2025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10.8万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8万吨。在确保粮食产能的前提下,不断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种植品种,加快绿色蔬果基地建设,采用大棚、温室、水肥喷淋一体化等设施栽培技术,发展食用菌、火龙果等名优、绿色、有机蔬果。发挥种植业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农业园区优化生产布局,重点推进富硒丝苗米产业园项目,着力推进“万亩花海”“万亩稻田”“万亩坚果”工程建设,探索研究“千亩粉葛”“千亩茶园”建设的可行性。

  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畜牧业规模和布局,加快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加快推进明城(苗迳)畜禽现代养殖示范区建设,构建种业、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套发展的现代生猪、家禽产业体系,推进“四个转型”。进一步规范限养区畜禽养殖,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国家白羽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加快推动白羽鸡项目产业化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养殖小区”畜禽清洁生产模式,加快“三洲黑鹅”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优质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进一步完善畜禽屠宰环节改造升级和畜禽冷链物流配送体系。

  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巩固提升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成效,认定一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推进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小区建设,着力构建水产养殖业“一园四区N基地”格局。到202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不断规范水产养殖秩序,推进名优水产品健康养殖,提升“广东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研究中心高明工作站”效能,培育一批“选育、繁殖、推广”一体化的种业企业,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鼋的人工保种工作,创建全国最大的鼋繁育保种基地。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加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到2025年累计建成8.69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效灌溉耕地12万亩以上。重点实施渔业区域发展,加快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动传统连片池塘生态化、标准化、休闲化改造,到2025年完成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1万亩。按照科学分区、连片打造、统筹推进的原则和“集中力量、重点投入、综合开发”的建设思路,全面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永久基本农田财政补贴资金优先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把农田建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值秀美田园,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区农田水利设施、机耕路、田间配电设施的改造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引进推广农业农村急需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综合作业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发展蔬菜等其它作物生产机械化率。积极培育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2025年,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

  加强农业龙头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认定,扩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强化主导农产品研发、加工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龙头企业+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到2025年,区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5家,力争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6家,力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家。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巩固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加强粮食、蔬菜、水产、花卉、禽畜等农业品牌培育推广。到2025年,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10个。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荷城街道重点打造花卉、水产、蔬菜专业镇,杨和镇重点打造禽畜、坚果、蔬菜专业镇,明城镇重点打造禽畜、水稻、水果专业镇,更合镇重点打造禽畜、蔬菜专业镇。做优稻米、蔬菜、生猪、水产品等传统产业,做强花卉、家禽、果茶等特色产业,做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构建与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新格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持续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成效,强化监督抽查和执法查处,全面完善区、乡镇、村、基地四级检测体系建设,推行国家农产品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进驻平台,确保主要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稳定,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四变工程”,全面拓展农业农村休闲、康养、观赏等功能。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公园化、景区化建设,充分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万亩千亩工程”建设,按照“农业园区休闲化、休闲农业公园化”发展思路,推动农业与文化、科技、教育、生态有机融合,全面发展农业观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挥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味农产品特色资源优势,采用“‘旅游+’‘生态+’”等模式,积极发展民宿经济、农村养老服务、农村文化创意、森林人家、森林康养、田园综合体等新兴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并配套乡村旅游设施。持续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绿博会、粉葛文化节等活动,打造农旅节庆品牌,进一步促进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农业电商,探索农产品“直播带货”等多媒体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专栏:镇(街道)农业发展定位

荷城街道:重点发展花卉、水产、蔬菜产业,融合发展农旅产业,推动生态康养和观光产业发展。

杨和镇:重点发展禽畜、坚果、蔬菜产业,同步发展山林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产业。

明城镇:重点发展禽畜、水稻、水果产业,融合发展人文传承、红色文化和农庄体验等新业态产业。

更合镇:重点发展禽畜、蔬菜产业,融合发展人文传承、红色文化和农庄体验等新业态产业。

  第二节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绿色、协调的乡村发展模式,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村建设,推进乡村面貌不断改善,加强乡村文化文脉传承,打造美丽乡村新典范。

  统筹村庄规划建设。重点按“建示范、抓重点、保基本”思路,积极优化调整村庄布局,推进村庄连片改造,分步骤、分阶段推动全区乡村创建成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打造美丽高明特色风景线。抓好村庄分类建设,选取示范村、重点村重点考虑“点线面”结合,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研究村庄分类,充分利用前期村庄规划全覆盖的成果,摸清村庄人口变化、区位条件和发展趋势,根据各村庄不同资源禀赋进行科学分类、精准施策。加强农村规划建设,规范宅基地管理,提升农房建筑风貌,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古村落整体保护工作,严格按照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范围,对古村落文物单位、历史建筑、肌理风貌、整体格局等进行分类分级有效保护,持续推动古村落环境整治,促进环境品质提升,重塑岭南水乡景观风貌,营造岭南文化古韵气息。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建设“四好农村路”,全面推进镇(街道)通行政村公路、村委会通自然村道路、自然村村内道路的硬化建设和路面改造,全面提升道路通行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供水设施建设,提高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对疑似“低电压”地区进行技术监控,制定控制性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置,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电压质量,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合理优化调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布局,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重点推进网络提质、增速、降费等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科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提升乡村抵御各类自然灾害能力。

  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优化公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打造行政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村内党群服务中心(站),建立健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城乡共享机制,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继续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建设文体活动中心、智慧图书馆(24小时读书驿站)、电子阅览室等文化场所,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建设一批体育公园,配备体育器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提高农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基本建成,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率达到100%。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技术指导和供求信息等服务。加强农业人才培育,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壮大职业农民队伍,提高职业农民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强农资产品保障,规范农资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保障农资产品质量和供应。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农资农技、冷链配送、农业机械、农村金融保险、农村产权交易等多元化社会服务。到2025年,高质量建成1个区级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4个镇级助农服务中心,助农服务业务覆盖全区涉农村庄,高素质农民培训人数达到1.2万人。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文化文脉传承,利用高明祠堂、村名村史、古建筑民居、百姓氏族家规家训家教等高明地方志文化资源,编纂出版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情资料书籍。开展名村志编修,以此带动我区各自然村的村志修编,以此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因地制宜丰富乡村文化设施,完善民俗博物馆、古村村史馆、乡贤馆等区域文化主题展馆,提炼乡村传统文化创意资源并加以转化,激活乡史、乡味、乡音、乡韵等传统文化元素,推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发挥乡规民约、道德模范等的约束示范作用,有效引导乡村风气,凝聚乡民人心,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现代乡村社会。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深入实施高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20条,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股联社对辖下经济组织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能力,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分配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农村集体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到2025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力争超过4亿元。

  理顺和完善村(居)集体经济组织设置。在落实“三个一肩挑”推进村(居)一级股联社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整合辖下村(居)一级经联社,***村(居)含有多个经联社的困局,进一步理顺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架构。严格贯彻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办法,全面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工作。深入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农村“带头人”。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和规范管理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的股联社及股份社,进一步理顺成员身份。2021年年底前,完成全区剩余经济社、村(居)民小组的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务。2022年年底前,建成高明区农村集体股权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身份管理、股权流转、收益分配等工作。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历史涉农、涉林等农村集体资产租赁承包合同的规范工作。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完善集体资产“应上必上”平台公开交易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运用我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全面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将农民手中零碎分散的土地通过股份制形式由村集体连片统筹经营,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扶持政策。

  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分配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村(居)集体经济组织的可分配收益总额扣除行政运作经费和公共服务经费后的余额,原则上按不低于30%来提取公积公益金和福利费。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益的提留金额原则上不低于分配总额的20%,用于发展村中集体经济、公共服务、公共事业、公益性开支等,从制度上解决“分光用光”导致村(居)集体缺乏发展资金的问题,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制度支撑。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村民住宅以及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进一步规范农村宅基地建设和管理,完善健全宅基地管理制度和机制,组织做好农村宅基地审批和建房规划许可有关工作,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鼓励农民利用民宅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项目。鼓励村集体按规定积极稳妥开发村中闲置土地。积极推动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由区政府统筹安排复垦腾退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探索开展空心村整治提升试点,整合利用各种农村闲置资源,深化“收储、管理、开发”,推动空心村成为乡村二次创业的重要载体。全面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开发利用管理,积极引导村集体通过政府挂账收储、与企业合作开发、自行开发、有序流转等方式盘活留用地,增加村集体收入。

  第四节 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

  实现乡村振兴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巩固革命老区特别帮扶三年行动计划成果,接续实施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三年发展计划,全面消除农村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推进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助力脱贫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及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同时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完善对口支援机制建设,拓展扩大对口支援地区特色产品销售渠道。

  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继续稳定加大对脱贫帮扶地区财政投入力度,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推动脱贫帮扶地区产业增质提效,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脱贫地区深化农科教协作,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管理,积极落实帮扶政策,加强对帮扶措施落实情况的***监测和效果评估。

  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精准对标受援地发展定位,以补短板、强弱项为原则,重点抓好干部人才支援、产业支援、文化教育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劳务协作和转移就业工作。大力拓展扩大对口支援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精心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消费项目,加大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社会各界力量购买对口地区产品,推进受援地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援受两地群众。

  第十四章  打造湾区生态文明典范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担当与坚守,构建安全生态空间格局,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监管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大湾区生态文明典范与高品质森林城市。

  第一节 构建安全生态空间格局

  全面构建全区“两带、两横、三纵、多节点”纵横交织的生态网络体系,注重“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目标,完善林业规划与生态修复。

  构建全区生态网络体系。依托我区主要河流水系以及丰富的生态资源,结合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两带、两横、三纵、多节点”纵横交织的生态网络体系,使区域内的生态用地实现网架状、整体化连通,为全区生态安全提供保障。结合全区生态环境现状,依据主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差异性进行等级划分,实行分级分区管控。统筹耕地保护、城乡发展和生态建设,合理配置各类各业用地,有效整合土地资源。

专栏:构建“两带、两横、三纵、多节点”生态网络体系

“两带”:指高明河及其支流杨梅河两侧绿化带。在河岸两侧建设宽度达50米以上的绿化带。两条廊道沿线分布三洲森林公园、茶山森林公园、鹰塘森林公园、皂幕山森林公园、阳明塔森林公园、桫椤自然保护区、香山森林公园等多个自然保护地域。

“两横”:指广明高速沿线以及合和大道沿线。加强道路两侧现有林地保护,将东部的凌云山森林公园、泰康山与中部的鹿洞山森林公园、云勇森林公园及西部的桫椤自然保护区等区域连成一线。在道路沿线增加绿化带建设,降低噪声污染,减少汽车尾气对临近沿线周围的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三纵”:指沿江路、荷富路及杨西大道三条纵向生态廊道。加强沿江路河滨防护林建设,设置绿化景观及休闲设施并铺设碧道。提升荷富路沿线的绿化水平,提高建设区绿化覆盖率,并降低噪声、扬尘等对周围居民影响。加强杨西大道景观道的立体绿化并拓宽道路,保证交通的便利性以及生态廊道的防护性。

“多节点”:指广泛存在于高明区境内的湖泊、水库、林地斑块、公园等小型生态用地。通过“多节点”生态斑块的建设,增强湖泊水库等生态资源与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

  全面构建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推动“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构建安全牢固、生态和谐、空间均衡、适度超前的现代化水利工程体系和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管控有力、智慧融合的现代化水利行业治理体系。全面实施防洪提升工程,积极推动沧江堤堤围达标加固工程等一批新建续建防洪提升工程实施,加快推进沧江水利枢纽重建工程、大沙二站重建工程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完善排涝泵站规划建设,满足防洪(潮)和供水安全需求。加快提升智慧水利信息化水平,提高水利行业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体系,积极增强治水管水软实力。

  建设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开展林业规划,配合云勇林场扩面提质,擦亮国家森林公园品牌,加快推进凌云山生态修复,坚持铁腕开展控桉限桉,重点清理水库集水区桉树种植,完善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筑牢生态发展屏障。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深化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整治及土壤修复与固废处理,全面提升全区环境污染防治水平。

  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控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建立空气质量目标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推动产业、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深化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治理,全面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深入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水源日常巡查监管机制,巩固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效,全力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重点推进河流域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工业源、生活源、农业源、内生源”四源整治,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打造高质量水生态环境。利用天然河道水网,依托西江、沧江、秀丽河、湿地公园、水库等串珠成链,打造一条千亩山水走廊,调动城市人文水资源,挖掘城市水文化。压实河长制湖长制责任,狠抓“再造沧江”系列措施落地见效。强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

  持续强化土壤修复与固废处理。扎实开展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调查修复和安全利用工作。探索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综合管理制度、技术体系和指标体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和处置能力。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为重点,实施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严厉打击固体废物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第三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障,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以及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检测、风险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度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制机制建设。持续优化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细则和计分方法,实施更具综合性、科学性、全面性的季度、年度考核。充分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密切联动河长制、湖长制以及工地(裸地)扬尘督导等生态环境领域综合协调机制,形成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尽职履责的良好协作氛围。善用巧用“预警提醒、督查督办、区委书记区长督查令”递进式督办机制,形成“有过必问、有责必究”震慑力。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建设。配合中央、省、市加快建立“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强化“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引导产业布局优化。优化区域规划环评宏观指导,全面推进以“一街三镇一新城”为主体的“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环评审批改革,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手续,提升审批效率,节省企业环评办理成本,科学确定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及产业布局。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落实排污主体责任。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制度以及排污总量全流程动态监管机制,通过市场优化配置稀缺的环境容量资源,推动宏观排放总量控制向企业微观总量控制有序转变,激发企业自主减排,实现“要我治污”向“我要治污”转变,较大程度***环境容量之困。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测体制机制建设。完善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构建快速响应、共同协调、共同处理的跨区域联动执法新格局。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大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推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开展大数据应用和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充分利用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成果,健全“一街三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应急机制。科学划定区域环境风险级,利用现有环境基础数据,识别境内环境风险源,划定环境风险等级,掌握环境风险源分布情况。强化突发环境风险应急能力信息化建设,依据全区环境风险等级划分与评价结果,初步构建突发环境风险管理应急体系。制定突发环境风险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预案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以信息化指导实战化演练,增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四节 探索绿色发展全新模式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各行各业深入推广绿色生产,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碳工业,大力推行绿色加工制造,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清洁化、无害化、有机化和低碳化,推动经济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不断摸索产业生态化发展。坚持清洁生产与智能制造有机结合,协同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继续激活生态产业化,依托良好生态基础,以“全域整治+全域旅游+全域发展”思路引领城市环境再提升,加快建设岭南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全域环境改善和城乡一体化,形成生态宜居助推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助力生态宜居的良性循环。加快规划推进佛山环保科技小镇建设,推动环保治理产业、环保装备制造业、环保科技研发、环保文化教育、生态休闲和观光农业发展“五点共融”的宜创、宜业、宜居、宜游、宜享特色小镇。

  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动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深入推进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推动35蒸吨及以上高污染燃料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以新材料产业领域为核心,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示范工程。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全面推动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能源利用清洁低碳转型,支持资源化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以传统工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加强陶瓷、铝型材等产业重点污染物治理,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基础制造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推动企业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推广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积极推进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力促进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融入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设计产品,打造绿色园区,推行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广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全面融入全市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加强新能源、清洁生产、水生态修复、废气深化治理、危险和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监测监控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和推广应用服务。鼓励企业开展环保科技创新,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导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示范点。完善绿色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推动绿色科技成果产业化。

  第五节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以国家《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为指引,通过创建绿色社区、打造绿色建筑、倡导绿色出行、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创建绿色社区。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制度,促进社区节能节水、绿化环卫、垃圾分类、设施维护等工作有序推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绿色化更新改造,采用节能照明、节水器具。营造社区宜居环境,优化停车管理,规范管线设置,加强噪声治理,合理布局建设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健身设施。提高社区环境卫生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整合环境卫生监测与社区安保、公共设施管理等数据信息。培育社区绿色文化,开展绿色生活主题宣传,贯彻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发动居民广泛参与。

  打造绿色建筑。引导新建建筑和改扩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建筑星级标准要求。因地制宜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推动既有公共建筑开展绿色改造。加强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促进建筑低碳化。积极对接南方电网,探索建设建筑能源大数据管理平台,扩大建筑能耗监测范围,实现能耗动态监测、数据互联互通,重点推进能耗计量、环境监测、设备控制之间的智能耦合,扩展能耗监测数据的应用功能,加强对高能耗建筑的监管力度。

  倡导绿色出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优化城市路网配置,提高道路通达性,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管理,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车辆,切实推动新能源公交推广和加氢站建设,在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分时租赁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完善相关政策,依法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车辆。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优化交通信息引导,加强停车场管理,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规范交通新业态融合发展。引导共享单车规范运营,合理制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管理办法。

  推广绿色消费。开展全民绿色循环消费宣传,培育和践行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观念,营造节能低碳的社会氛围。加强用电办公设备节能管理,规范电源使用时间,杜绝“长明灯”,降低电能消耗。加强办公耗材使用管理,倡导无纸办公,积极使用再生纸等再生办公物品。促进绿色低碳商品的采购和销售,倡导勤俭节约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消费观念,构建“产品绿色消费—垃圾源头分类—科学回收处理—综合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规范各类新业态、新消费的绿色标准。

  第六节 实现全域环境根本提升

  通过全域系统实施,一以贯之深入推进“美丽高明大行动”,围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美丽山林六大专项行动,深化落实全域景观面貌提升,全面推动城乡面貌干净整洁,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高明区域形象和价值。

  全面创建美丽城市加大对城市核心区域“脏乱差”顽疾整治力度,强化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推动城镇环境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进安畅惠民工程,接续推进旧街巷改造任务,有序推进城区山头林地公园改造工作。结合城市主干道路两侧违法搭建建(构)筑物拆除工作,强化对城区新建建(构)筑物风貌规范设计规划,进一步美化城区建筑风貌。完成三洲旧区、大成路片区改造提升,强化重点区域违法建设治理。按照“拆除一批、提升一批、打造一批”的工作原则,继续强化农庄(大排档)外观容貌整治工作,制定我区“岭南新农家乐”评定工作方案,每年打造形成一批高品质“农家乐”示范点。

  大力建设美丽乡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破旧泥砖房整治。实施革命老区乡村经济加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围绕“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及农业产业、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特色产业带,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园”,到2025年建成一批“四小园”示范点。大力清理整治田园垃圾杂物,全面整治田园“看护房”,巩固“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成效。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乱象,开展田间窝棚整治提升工作。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种养结合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完成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良好机制。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维护一批排灌站、排灌渠和农田机耕路,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持续推进“万亩花海”“万亩稻田”“万亩坚果”三大“万亩工程”,加快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转化。

  加快整治美丽河湖。完善城乡污水治理体系,实现全区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完成城镇排水管网建设工程及沿线排水户的污水接入工作。强化湿地保护和湿地恢复,巩固荷城海滨湿地公园、西江产业新城明湖、智湖湿地公园建设成效,提升发展质量。大力提升岸线绿化美化水平,将河道生态治理和风貌提升有机结合,开展乡村河道两岸风貌整治和景观打造,统筹推进河道两岸水系景观、人行绿道、休闲康体、文化长廊等工程建设,提升河道两岸绿化美化水平。结合“万里碧道”建设,打造串连乡村振兴和休憩旅游的景观生态廊道。

  改造提升美丽园区。深入推进村级工业园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完善厂区周边绿化美化。加强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按照“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复垦复绿”“功能转变”四大类型分类实施整治、改造和提升。加强对村级工业园综合提升的规划统筹和指引,加快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保护区、留用地管理、村庄规划等政策的制订工作,推动村级工业园规划全覆盖。加强违法建设惩治力度,完善村级工业园违法建设台账,加强网格化管理,落实巡查责任,坚决遏止新增违法建设,坚决拆除不符合规划功能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类违法建设。完善违法建设处理政策,全面加大执法力度,大幅提高违法建设成本。

  升级打造美丽廊道。全力推进“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高明段)建设,推动盈香生态园进一步发展,大力推进“凌云花谷”项目和花卉产业园建设,高质量建成荷城石洲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塑造高明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品牌。深入推进“三沿一口”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大力建设交通主干线生态景观走廊,面向“三沿一口”红线范围内区域和沿线村庄,大力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深入推进绿色廊道建设。

  统筹保护美丽山林。统筹推进“控桉限桉”“全面推进林相提升改造”及“实施凌云山‘12·5’森林火灾生态修复工程”等任务,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优化山林植物种类配置,打造青山常绿、林相科学、秩序稳定、景致缤纷的美丽山林。开展全区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修复,提升西南部山区林地的生态庇护、水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能力,构建西南部山地稳定的生态屏障区。严格控制各类开发活动,充分利用广泛分布于区内的湖泊、水库、林地、公园等小型生态用地,通过“多节点”生态斑块建设,增强湖泊水库等生态资源与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提高和维护全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第五篇 打造优质生活新典范

  全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对标广佛一流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升级全龄段教育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推动文体事业蓬勃发展,保障民生基本生活水平,持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助力全区打造公共服务全面、保障体系健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优质生活典范。

  第十五章  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我区教育综合竞争力。整合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积极推进职业人才培训,完善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机制,努力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

  第一节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优先原则,强化教育内涵发展,积极创特色、亮品牌,全面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积极落实教研教改工作,全面提升我区各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促进教育智慧创新发展,推进全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各类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创新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扩大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完善普惠性幼儿园星级评定,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深化基础教育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巩固“一级办学”改革成果,组建高明一中教育集团,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集团化办学路径与策略,建成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教育集团和品牌学校。深化职教改革,加快完善我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专业群建设。建设区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入推进学徒制试点,推动实施“1+X”证书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发挥学校专业和技术的服务功能。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水平,支持区职业技术学校朝“高水平中职学校”目标发力,推进区高级技校创建技师学院。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支持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支持在我区新建本科层次的佛山城市学院。提高民办教育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构建特殊学校、随班就读、送教***相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充分保障残障学生教育权利。充分发挥我区开放大学作用,丰富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学校和师资建设。编制全区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培育一批理念先进、管理现代、品质优良的现代化学校和办学成效明显的品牌学校,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质化和现代化创建,促进普通高中特色、精品、优质发展。推行建立“一贯制学科教研组”,创建中小幼一体化的教研模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优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加强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加快完善中小学校长考核机制。

  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推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支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打造国际高中品牌。加强与港澳基础教育交流合作,推进与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国际理解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做好教育涉外监管,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

  促进教育智慧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继续完善“互联网+教育惠民”“1213”工程,建设高明区教学质量大数据监测平台和智慧教研平台,探索新高考信息系统建设,完成数字教材教辅教学模式全覆盖。加强区域化的教学资源构建,加快与市、省、国家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到2025年,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漫游式”学习模式,构筑与全区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与智慧城市相适应的新型智能化教学环境,构建基于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支撑模式,建成高效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撑体系。

  第二节 积极发展人才职业培训

  加强产业人才引育工作,加快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行动计划,促进技能培训服务发展,积极推进“三大人才”工程。积极落实全民创业工作,加大创业财政支持,推进创业平台建设,营造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与社会氛围。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区人才总量将保持年均4%的增长速度,到“十四五”末,全区人才总量达18万人。

  加快新型产业人才引育。结合重点产业缺口需求,加快推进新型产业人才引育工作,积极推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和“三大人才”工程,全面引进符合临空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紧缺急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军人才。创新政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引才长效机制,推进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各项合作,探索建设技术转移中心、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实习基地、技师工作室等合作机构,着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合作共建人才培育平台。

  促进技能培训服务发展。积极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工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各大中型企业与技工(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共同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式实训环境,通过互派师资、交流教学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建立完善“高明工匠”培育机制,推进实施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推动粤菜师傅技能培训下乡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集中培训、定点培训和拉网式培训的方式,落实粤菜烹饪技术传播和发展。全面推行家政服务培训,重点开展母婴培训服务、居家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等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培训。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工作,提高创业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浓厚的创业氛围。持续抓好大学生创业工作,深入推进“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赛事活动。继续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人才流、信息流、技术流和项目流交汇的创业示范基地。

  加强青年人才教育培养。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工作,着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培育青年人才队伍,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机制,全面实现青年教育公平均等化。

  深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工作。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做法,全面实施“智汇高明”人才聚集工程,围绕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平台建设、保障服务、管理机制等关键环节加快制定实施各项政策措施,为促进全区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健全人才评价、创新激励、收益分配等保障机制,大力实施大学生“归巢计划”,搭建“人才驿站”“科技特派员”等人才柔性引进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技师工作室及博士后工作站。探索实行人才“揭榜挂帅”制度,打破户籍、身份、学历、年龄等限制,形成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服务及大湾区个税优惠等政策,健全人才激励与双向流动机制。

  第十六章  提升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共同体建设布局,全面优化医疗资源管理,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疾病防控基础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我区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优化医养结合模式,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

  第一节 优化医疗资源统筹管理

  围绕全市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紧密合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设施建设与资源共享,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全方位优化全区医疗资源。

  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区人民医院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与市中医院医联体协作,重点推进医学专科建设,推动区人民医院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家庭+社区+医院”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提高广大公众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探索组建高明医疗集团,促进区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镇(街道),有力推动我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建立健全系统内人员流动机制,引导各医疗机构发展高水平专科、特色专科,推动全区医疗卫生资源科学配置,逐步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进一步完善医疗人才引进、评定和奖励办法,创新绩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和紧缺医疗卫生人才。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强与港澳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改善全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力促公共卫生大楼选址动工。加快推进乡村(社区)卫生站建设改造,落实人员招聘、设备购置等工作,推进实施城乡社区卫生站绩效考核制度,统一规范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理顺社区健康管理工作机制,逐步提升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建立巡诊制度,切实提升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健康高明行动,推动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创建广东省健康促进区。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普及国家卫生镇。

  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构建区镇两级职业健康监管架构。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管保障体系,落实监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健全职业卫生监测评估体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建立健全职业病综合防治机制,完善职业病人救治救助和保障制度,提升职业病防治与危害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推动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市、区中医院紧密型医联体的作用,继续加强中医药健康管理专科联盟试点工作,引进优质中医药品牌制剂,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帮扶,推动中医专家下沉基层。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鼓励和支持区中医院开展养生保健服务,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及养生保健服务水平。

  第二节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积极构建以健康为中心的疾病防控体系,协同大湾区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立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我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重点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防控职责,着力补短板、强基层、织网底,发挥基层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传染病、呼吸疾病和重症救治等临床专科建设,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提升突发疾病的应急救治能力。建立区域内重症传染病人会诊机制,完善面向大湾区的传染病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

  完善以健康为中心的各项疾病防控机制。参与构建面向多种类型传染病的“市—区—社区”三级联动传染病救治体系,强化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的联防联控机制。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机制,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全民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行动,结核病发病率降至55/10万以下。加强艾滋病检测能力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全部具备艾滋病快速检测能力。

  搭建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全面协同大湾区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建立全区预防型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体系,设立层层预警的报告制度,完善紧急行动相关预案和落实措施。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实现区镇两级公共卫生快速应急响应人才队伍全覆盖。全面统筹全区防疫工作物理设施的日常管理与使用,制订疫情时期紧急征用机制,将特定民用设施纳入政府临时征用预案,以供人群临时隔离使用。

  第三节 继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监督管理,维护养老服务业市场秩序,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养老信息平台,提高全区养老服务水平。

  全面整合养老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支持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建设,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探索养老服务多元化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区级社区养老服务点建设,推动各镇(街道)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开展特色服务,鼓励引入医疗、社工等专业手法发展特色项目,为社区长者饭堂项目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强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在家门口健康安居、普惠照护服务,全力推进改建扩建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加快医养结合工作由试点探索到整体推进。深化“医疗+养老”共建模式,推进区医养结合项目建设,探索项目管理运营模式,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鼓励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对内服务的医疗机构,对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实行备案管理。建立完善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等合作机制,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鼓励医疗机构设置老年人就诊绿色通道。

  建立养老综合管理机制。推进养老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加强养老服务监督管理,维护养老服务业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养老机构在疫情防控、消防、食品、建筑、卫生、管理等安全方面的相关规定,设立常态化督导检查与整改提升机制,引导养老机构规范运营,全面提高全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

  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加快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建设,以荷城街道为试点,探索建设集紧急救助、生活帮助、主动关怀和健康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平台。

  第十七章  激发文化体育事业活力

  围绕人文湾区建设,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挖古椰贝丘、红色文化、岭南水乡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导向型名城,推进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积极融入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域体育名片。

  第一节 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聚力“文化导向型名城”建设,构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区域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创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探索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塑造高明核心文化圈,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动和引导多方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继续推进实施社区文化提升工程和公益艺术培训工程,鼓励和引导更多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受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打造一批“系列化”“品牌化”的高品位惠民活动,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探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数字化、专业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充分展现具有高明特色的文化名片。

  创新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创新推动志鉴编修和文艺精品创作,全面启动第三轮修志规划任务,编纂出版一批有特色、有品位、高质量的志书,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元文化内涵。加大重点文艺创作引导和扶持力度,引导全区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我区特色文化资源,创作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用文艺的方式讲好高明故事、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组建创作研究组织,举办一系列文学艺术创作研讨,继续开展文艺交流,学习优秀文化艺术资讯,推广特色品牌文化元素,不断提升高明文化影响力。

  积极发扬传统文化传承。加强保护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深入挖掘活化我区非物质文化资源,开放体验高明花灯、扎狮等传统手工艺,持续开展扒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积极推广塘肚行神、高明濑粉节、更合镇角仔民俗文化节等传统文化节庆,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打造“扎狮名人工作室”等体验式非遗传承地,助力传统民俗文化发展。

  第二节 推进城区文明水平提升

  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将城市文明建设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将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区的日常管理之中,构建文明城市建设新格局,全力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整治提升,全面推进社会文明水平达到新高度。

  深入推进城市文明整治提升。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主要商业大街、主次干道、农贸市场周边、公园、广场、校园周边、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整治。实施定人定岗定责管理,清除乱堆乱放、乱搭乱建行为。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科学配置管理力量,实现城区主次干道全天候保洁,对卫生死角和积存垃圾及时清理。提升河道保洁质量,对城区河道进行分类分片、定人定岗,实行精细化管理。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一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充分运用数字化城管平台,加强数字化日常监管。规范物业管理,加强对业主自治的引导与支持。强化物业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诚信约束机制,从源头减少物业管理行业的矛盾纠纷。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手段和效能,推广应用“佛山市物业管理公共事务综合服务平台”,搭建政府、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便捷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行业协会出台适合本行政区域的物业服务标准。

  积极营造良好文明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推进文明礼仪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培育志愿者骨干队伍,广泛开展网络文明、社区文明等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引导市民遵守社会公德、践行文明行为,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养,推动社会公德行为素质提升。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深入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不断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区情区史宣传教育。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加大宣传和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加强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工作,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第三节 加快打造全域体育名片

  结合传统优势体育项目,承办高规格文体赛事,以国际性体育赛事助力大湾区体育事业发展,扩大全区体育领域影响力,加快健全全民健身网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域体育新名片。

  承办高规格文体赛事活动。积极申办武术、龙舟、羽毛球等传统优势领域国际、洲际赛事,做好篮球、足球、自行车、垂钓等各类国家级、省级赛事承办工作。打造本土群众体育品牌赛事,重点组织好一年一度的百村系列篮球、足球、龙舟赛,羽毛球公开赛等高影响力、高参与度群众品牌体育活动。深挖各镇(街道)体育提升的资源,结合各镇(街道)自身资源禀赋,构建基层“一镇一品”格局,通过搭建赛事平台,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引领健康生活,打造镇(街道)体育活动赛事品牌,将体育赛事影响力深入基层。

  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推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加快区体育场馆中心与区体校场馆改造提升工作,扶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支持设立单项体育运动协会,指导和扶持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提升市民科学健身运动素养。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全面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深化全民健身计划,科学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差异化布局体育产业,推动散打基地发展武术职业联赛,推动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加快开发龙舟研学游产品,推动东洲鹿鸣体育特色小镇形成高端文体旅产业集聚区,促进区体育中心、区体育场馆中心发展大型赛事演艺活动、文体培训活动,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运动休闲市场分工,加快形成“一中心、一小镇、三基地”的“五位一体”运动休闲发展新格局。

  第十八章  建立统筹城乡民生保障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完善和落实社会福利网络建设,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机制和渠道,推进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深入优化慈善事业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积极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民生保障统筹发展。

  第一节 加快健全社会福利网络

  持续推进社会福利水平提升工作,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和渠道,提高社会救助主动性。加大城乡残疾人事业帮扶力度,推进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坚决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推进妇女儿童事业稳步发展。统筹协调社会资源配置,加强推进慈善事业发展,提升双拥工作质量水平,全面完善我区社会福利网络建设。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建立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善社会弱势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加强申请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规范救助对象的科学认定,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特困人员供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坚持“求助自愿,救助无偿”原则,完善和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细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提高救助的主动性。优化困难职工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助力困难职工家庭生活品质提升。出台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指引,完善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各镇(街道)儿童之家配套设施,进一步健全全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落实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对流浪乞讨、监护缺失、遭受监护侵害等未成年人的救助和临时监护责任。

  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我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建设,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以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为重要参考,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促进残疾人维权、教育、文体及就业创业工作,落实残疾人求职登记和就业推荐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加大对城乡困难残疾人的创业扶持力度,健全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参与制订实施妇女儿童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妇女儿童发展、救助、帮扶机制,推动各级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多渠道搭建妇女发展平台,开展各类妇女培训,引导和支持广大妇女参与创新创业。保障儿童优先发展,创设适合儿童成长的必要条件,促进儿童自然、全面、充分、个性发展。强化家庭文明建设,健全完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引导家长注重提升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推动良好家风传承。落实对特殊妇女、儿童和家庭在教育、法律、心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关爱保护措施。

  优化慈善事业工作机制。健全慈善事业发展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健全镇(街道)慈善网络,完善慈善体系建设。打造品牌慈善项目,结合高明濑粉等优势资源,开展具有高明特色的慈善项目。优化慈善事业发展环境,加强慈善监管工作,促进慈善人才队伍建设,挖掘高明本土慈善故事,增强慈善宣传的本土认同感,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慈善文化进企业”等项目常态发展。创新慈善运作模式,持续推动“互联网+慈善”建设,探索“慈善+”发展模式,将慈善工作向文化建设、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等领域拓展。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加快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建设,落实经费保障,组建服务队伍,健全薪酬体系,强化业务督导,2021年底全区各镇(街道)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点,2022年实现全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提升双拥工作质量水平。深化巩固广东省双拥模范区创建成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牵头抓总、地方和军队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双拥工作新格局,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完善军地双方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制度,扎实推进拥军优属工作,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按要求编实建强民兵预备役等后备力量,落实基地化训练、常态化备勤,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强化全民国防教育,配合建设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军民融合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节 完善就业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建立健全就业与住房保障制度,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着力推进稳就业、促就业保障体系,助推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

  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稳存量、扩增量、减负担,通过发放稳岗补贴、引导就业服务、减免企业社保等措施,全力支持保障稳就业、促就业,夯实就业支撑。坚持积极就业政策,解决高校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推行“顶岗实习”“就近就业”等模式,由政府部门、企业负责人担任“引才专员”,为就业人员讲政策、促就业、谋发展。实施困难就业群体兜底政策,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重点吸纳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健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索试点,加快落实和完善房地产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盘活存量企业自有土地资源,鼓励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人才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优先面向本企业职工供应。按照“分类保障、差别补贴”原则,向符合条件的住房保障申请人发放现金补贴,明确租赁补贴保障标准,根据住房保障家庭的住房困难程度和支付能力进行补贴划分与下放。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设施老化严重、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老旧小区改造,积极引导业主自筹资金,并积极申请奖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居住质量和改善人居环境。

  第十九章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积极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我区综合应急能力。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积极落实法治社会建设,推进公共安全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统筹发展与安全,全面打造基层治理“精治城市”、应急管理“韧性城市”、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第一节 建设智慧治理精治城市

  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城市管理智慧信息化平台,推进管理服务精细化,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打造“精治城市”。

  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推动“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平安和谐村(社区)建设,提升网格化精细化治理水平。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完成老旧小区、内街巷道路改造提升,精细化实施源头清患治理,形成规范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式”平安小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城乡社区协商机制,优化完善村规民约,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提升城乡社区履职能力。优化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推进非户籍人口融入融合、共建共享。

  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全局。建设“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管理服务精细化,按照“规模适度、便于管理、无缝覆盖、动态调整”原则,在国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综治网格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以人房管理为主的基础网格,实现“多网合一、一格多用”。分层次逐步整合综治“9+X”、信访、维稳、公安、司法、民政、住建、城管等部门涉及社会管理服务的基础信息,统筹开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信息系统,实现社会管理服务要素信息的空间化集成管理,搭建区、镇(街道)“两级平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中心”,以及区、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整合基层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一套全面、规范、高效的工作配套机制。

  全面深化数字技术应用。深化数字技术在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交通、民生事业等领域智慧应用,形成更多城市管理应用场景,持续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大力推进智慧安全城市建设,创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确保城市运行更加顺畅、高效。强化城市智慧化治理服务,以西江产业新城智慧城市建设为试点,全面提升便民惠民、服务触达、联合监管、产业服务、共治共管等城市功能。

  第二节 建设应急管理韧性城市

  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精神,全面服务佛山韧性城市建设,依托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安全生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能力,完善粮食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增强城市应急管理韧性。

  打造应急智慧安全体系。依托佛山市智慧安全城市体系以及全区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完善应急人员与物资管理,做好防汛防台、森林防灭火和生产安全事故的值班值守分工与即时信息报送。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各项防灾减灾多部门协同应急预案,持续完善安全生产工作预案。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强化应急响应演练,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健全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分配机制,构建分级多元物资储备体系,提高物资分级保障、综合管理和统筹调配能力,构建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度完整链条,确保各类物资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

  提升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完善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共用共享和协调机制,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协同配合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村村响、高明通、微信等宣传方式,结合宣传单、警示牌、大喇叭等传统手段,持续抓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完善安全生产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强化区安委办统筹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诫勉约谈、考核、一票否决等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整治,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持续推进“厂中厂”整治、标准化创建、五类高风险企业治理、第三方机构监管等工作,提高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能力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意识。

  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抓好政策性粮食储备,加强粮油市场监测预警,积极推进粮食仓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国有粮库有效仓容达到5万吨。推进新建粮食储备库的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和绿色储粮技术应用。完善我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我区粮食应急保障网点,形成覆盖全区的粮食应急加工、运输、供应网络体系,有效保障我区粮食应急供应安全。

  建设重点领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全区应急管理从全灾害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积极探索风险治理,高度重视跨部门协同。完善森林防灭火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紧贴实战强化消防队伍能力建设,加强森林防灭火信息化建设,健全森林防火日常监管与应急救援机制,打造森林防火救援高明基地。完善防汛防台等防灾备灾应急管理体系,清晰界定水旱灾害与防汛防台职责,加强全区30处地质隐患点监测,制定具体防范措施和防治方案,建立防汛防台群测群防体系。

  第三节 建设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围绕建设平安高明发展任务,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加强信访诉求处理能力,开展社会治安整治工作,提升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建设法治高明平安城市。

  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和防范化解机制,及时处置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影响我区安全和发展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和分裂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主动权,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抓好宗教、文化、学校等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积极推动平安高明建设。有序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借鉴“枫桥经验”,不断强化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做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下的人民调解工作,广泛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全力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完善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深入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以基层平安夯实全区平安。

  深入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调研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政策解读和评估清理制度。健全完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完善决策咨询委员会制度,探索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继续健全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建立常态化监督制度。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全面推广应用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有效落实法治社会建设。不断规范社区矫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加强档案规范管理,做好“五个一”教育矫治工作,深化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切实加强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的提档升级、提质扩面,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

  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推动政务外网网络优化升级和安全加固,大力提升政务外网性能和安全基础。逐步将全区相关业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政务数据安全保障。

  抓紧抓实信访维稳工作。全力以赴做好国家重大活动期间的信访工作,全面落实信访事项办理业务规范化,切实强化细化排查、化解、稳控、劝返等工作措施,为重要敏感节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进信访矛盾化解攻坚专项行动,从信访管理、责任追究、协调处理等方面规范与推进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细化风险等级,明确奖惩措施,认真排查并及时化解,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突发事件,避免信访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

  开展社会治安整治工作。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打击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让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坚持巩固“无***创建”成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进行反***宣传,定期走访掌握创建工作进展,督导指导解决问题,落实涉邪人员包保责任制。继续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落实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措施,严厉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深化毒品预防教育,推进“6・27”“8・31”工程建设,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

  提升食药安全管理能力。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加强和优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量配置,全面落实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和管理制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监督检测和风险研判,加强网络订餐、在线购药等新兴领域监管,加大“阳光餐饮”、小餐饮集中经营集中管理等新监管模式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农贸市场、餐饮单位、药店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探索精准监管、动态监管和社会共治的高明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深入推进广东省疫苗国家监管体系区级试点工作,形成疫苗监管的“高明经验”。

  防范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建立金融局、人行、银保监“三位一体”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特别是对资产负债总额较大、资产负债率偏高、资金链紧张的企业建档监控,及时制定处置预案,防范突发金融风险。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加强民营企业融资信息共享,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加强民营企业金融风险联动处置和化解力度,建立银行机构会商及债权人委员会组建等工作机制。持续深入推进金融风险防范、排查、监管等工作,严厉打击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全民化、渗透式开展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活动,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六篇 形成规划实施新机制

  切实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确保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指导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统筹协调与责任分工,提高规划项目质量和进度,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提升政策、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水平,助力我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二十章  加强统筹协调工作

  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党的领导,积极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机制。完善责任分工落实机制,健全评价考核体系,保障重大任务、重大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严格执行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坚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习跟进、思想跟进、行动跟进,切实用工作体现忠诚、用发展体现担当、用解决问题体现成效。把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作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具体内容,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制定并开展新一轮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党的全面领导“一根钢钎”插到底。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好镇村两级换届工作,推动重要事权清单管理在村(居)民小组一级落地,增强村组两级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发挥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引领作用,以组织振兴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强“两新”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注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好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区域协同发展优势。

  第二节 统筹责任分工

  结合市委“强市活区实镇”改革部署,加快建立区镇两级权责清单制度,全面优化调整和明晰区镇两级权责,构建形成权责一致、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领导小组,总体协调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各部门、各镇(街道)沟通协商,形成有组织、有保障的规划实施机制。完善区领导同志定点联系镇(街道)、村(社区)工作机制,用好“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方法,推动各项部署要求有效落实。

  第二十一章  加强规划管理工作

  完善规划任务衔接联动机制,确保各项规划项目协调统一。加强动态评估工作,形成健全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推进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统筹安排项目建设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方式与监督渠道,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

  第一节 建立联动机制

  有序衔接全区各类规划,深入推进“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交通发展等专项规划衔接联动,强化规划管控的刚性约束机制。健全规划协调实施机制,确保各项规划在总体要求、空间配置、时序安排上的协调统一,严格贯彻落实全区战略意图,突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

  第二节 健全动态评估

  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全面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并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针对各专项规划、镇(街道)规划同步开展中期评估,接受区人大常委会监督检查,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完善规划动态调整制度,按规定程序依法对规划进行中期调整或修订。抓好现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效果评估,明确责任分工、实施措施,建立重点工作任务台账,把各项任务细化分解落实。

  第三节 完善项目管理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强化对优质项目的统筹谋划,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准入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完善重大项目联动协调机制,加快跨部门统筹协调项目落地。健全项目监管、后期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全面推进“拿地即动工”“区域环评+清单式管理”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制度等改革,构建起重大投资项目全链条监管服务体系。加强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实现重大建设项目全程留痕,为项目建设、运行维护和各类监管验收、稽查审计提供不可或缺的档案保障。

  第四节 加强宣传引导

  积极探索和创新公众参与规划实施的方式与渠道,实现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的有效统一,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一批具有示范、教育、评价、指引作用的重大典型案例,全面展示“十四五”取得成效,大力宣传典型经验与做法。用好新媒体矩阵,丰富新媒体产品,建立政策解读和信息发布衔接机制。

  第二十二章  加强要素保障工作

  围绕政策、土地、人才、资金等重要发展要素,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全力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我区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政策支撑

  抢抓省委“强化对佛山的政策支持力度”的重大机遇,对接上级政策、立足高明实际、面向未来发展,积极研究提出高明政策诉求,抓紧探索实施一批先行先试的重大改革举措,争取更多政策资源向高明倾斜。抢抓补短板强弱项重大政策机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对策,探索建立与广深核心城市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合作对接机制,以更有力的工作举措推动高明加快跟上“一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步伐。

  第二节 加强土地支撑

  全面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保证关键产业项目落地、重大发展平台开发、重要公共服务改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积极争取增减挂钩、跨省节余指标及拆旧复垦周转指标,加大增减挂钩项目推广及实施工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推进农村拆旧复垦,保障我区“三类地”正常供应。重点保障乡村振兴发展用地,积极争取政策红利,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节 加强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强化各级党委党管人才主体责任,将人才工作列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纳入区相关职能部门“三定”方案。将人才发展列为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加强重点人才工程监测考核,建立人才退出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设立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优化事业单位人才引进流程。

  第四节 加强资金支撑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保证项目顺利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为我区“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提供资金。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优化支出结构,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确保用于人才发展的投入适当增长,提高人才资金使用效益。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

  ***

  佛山市高明区“十四五”规划

  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类型

项目数(项)

总投资

(亿元)

“十四五”期间投资(亿元)


总计

143

2100.67

1509.62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3

24.67

22.68

(一)

信息基础设施项目

1

20.00

18.50

(二)

创新基础设施项目

1

2.07

1.58

(三)

融合基础设施项目

1

2.60

2.60

重大产业集群领域

71

802.74

459.88

(一)

特色临空产业项目

5

86.47

54.***

(二)

枢纽型新兴产业项目

38

200.33

129.59

(三)

创新升级优势产业项目

21

294.***

206.02

(四)

产业载体平台

7

221.30

69.***

综合交通运输领域

25

1009.95

824.35

(一)

轨道交通工程

6

62.73

62.73

(二)

公路工程

13

375.23

201.67

(三)

机场工程

1

517.85

517.85

(四)

港口航道工程

1

7.00

5.25

(五)

城市道路及一体化基础设施

4

47.14

36.85

现代能源领域

12

95.63

84.61

(一)

电源项目

5

76.53

67.88

(二)

电网项目

4

11.19

9.62

(三)

石油天然气项目

3

7.91

7.10

现代水利领域

9

27.44

20.11

农业农村领域

5

11.25

8.25

生态文明领域

1

——

——

民生保障领域

17

128.99

89.73

(一)

教育人才

6

62.38

50.73

(二)

卫生健康

2

2.41

2.35

(三)

养老服务

2

2.50

1.65

(四)

社会服务

1

1.95

1.83

(五)

文化体育

5

59.47

32.89

(六)

应急保障

1

0.28

0.28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22 07:39:06重新编辑
深圳福永稔田村洋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富桥吉安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三星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新和新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凤凰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宝安大道旁塘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宝祥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白石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高新技术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107国道东侧(兴益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桥头万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海科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下十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和平莱福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建安路安浩瑞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新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富桥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富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新和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天汇工业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国际机场骏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新和村同福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白石厦东区农电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峻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永镇塘尾富源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共推健康促进共建幸福顺德
  2. 2016年7月24日国家废气重点监控企业监控情况
  3. 区领导到北滘镇企业进行科技调研
  4. 广东省计划生育奖励(扶助)金申请对象情况公示9月
  5. 2016年7月19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前公示
  6. 陈村联合开展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监管工作
  7.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26 22:42:42
  8. 提升品牌能力加强文化宣传
  9. 省维稳及综治检查组到我区检查考核
  10. 乐从开展校车安全集中检查
  11. 大良召开规范牛乳制售行为约谈会议
  12. 东箭公司向乐从医院捐赠价值三十万元救护车
  13. 均安镇水闸阀门设备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14. 区建设局举办建筑节能材料检测送检培训
  15. 龙江全面开展安全生产综合大排查专项行动
  16. 全市公安户籍窗口开启清明假期延时服务
  17. 加强应急管理恒顺公司演练桥梁碰撞应急预案
  18. 陈村镇道路时花购买摆设及管护采购项目公开招标公告
  19. ***信息办副主任曲维枝率一行到我区考察
  20. 顺德高新区开展工地和食品卫生安全综合检查
  21. 各路舞林高手相聚顺德酷炫舞蹈燃到爆
  22. 关于召开涉外经贸纠纷与仲裁暨贸仲委2015新规则推广研讨会的通知
  23. 物流佛山商都乐从开启物流新里程
  24.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27 02:16:41
  25. 均安推进土地资源交易规范化
  26. 顺德区伦教医院人员招聘的补充公告(2014年第2期)
  27.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1013114710
  28. 近良社区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居民献力量
  29. 我区举办粤港医学论坛
  30. 陈村镇仙涌小学体育馆舞台音响灯光及幕布系统采购项目招标结果公告
  31. 党群结对亲恩童乐
  32. 2017年1月27日国家废水重点监控企业监控情况
  33.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07 11:46:33
  34. 越活越年轻上佳市健身队骨干外出活动
  35. 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公示关于伟华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公示
  36. 峨眉山景区最新疫情防控提醒提示
  37. 北滘区镇联合强化节前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
  38. 宣传思想文化顺德专场在格兰仕举行
  39. 以水兴城容桂持续清岸拆违清理大汕岛大福基及马冈7处河涌沿岸违建
  40. 陈村镇花卉世界特色步行街改造项目一期监理项目预中标公示
  41.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6-19 05:52:47
  42. 镇党委书记姜远国同志到石洲村调研视察
  43. 广东调整应急响应级别能摘口罩了么
  44. 伦教街道领导带队开展党代会期间重点领域安全检查
  45. 我局参加马冈村委会党代表工作室现场讨论
  46. 乐山市交通运输局关于省道308线省道103线改线工程通车的通告
  47. 提高消防技能做到有备无患
  48. 清源行动区镇联合到北滘开展清源行动强执法整治高风险企业
  49. 政校合作办医再下一城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名医阵营迎来八个大咖团队
  50. 开发大脑潜能本周日的铝片琴班你不容错过
  51. 沙边村召开沙边村党总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
  52. 关于中国第一大课堂清华讲堂之孙子兵法与领导韬略领票的通知
  53.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慧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19年第二批公有物业招租项目竞价公告
  54. 上佳市社区开展和谐稳定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会
  55. 练为战练为赢——专职消防队开展5000米测试
  56. 容桂区镇联动深入开展重点整治村级工业园综合执法大检查现场查封3家违法企业
  57. 勒流社区居委会慰问辖区四川籍外来育龄妇女
  58. 佛山新城乐从镇举行危化品事故应急演练
  59. 均安镇接受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广东省示范镇复查
  60. 顺控集团召开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
  61. 均安群众接受禁毒教育
  62. 个个有绝活顺德职教集团展现持续活力
  63. 国强慈善基金到三桂展开春节慰问
  64. 乐小大中省一级学校挂牌
  65. 顺德好人与市民同行体验乐从交通
  66. 勒流执法分局为村居创卫执法护航
  67. 区计生服务中心举办宫内节育器研究新进展学习班
  68. 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关于梅炳全催告书的公告
  69. 确保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肉彭聪恩昨到勒流振安屠宰厂检查食品安全工作
  70. 智者共聚同庆中秋——2012年顺德区高层次人才中秋慰问活动盛大举行
  71. 顺德企业斩获企业组第一名创客广东佛山市级预选赛在顺德举行
  72. 北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下属站点HIS系统成功上线
  73. 设置户外广告设施审批前公示均安镇百安北路5号鸿利轩105号铺)
  74. 顺德区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关于公布顺德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企业(第十四批)的通告
  75. 关于下达2021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外贸发展方向)的通知
  76. 省督查组到勒流督查企业安全生产薄弱环节
  77. 乐从社区开展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活动
  78. 龙江镇领导黄勇基带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暨国庆中秋节前安全生产督查
  79. 党代表慰问走基层心系群众促和谐
  80.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26 22:42:42
  81. 电商与制造业探讨合作共赢
  82. 良教村第五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公告第7号
  83. 直联公告(2018727)
  84. 雨中竞渡黄连龙虱尽展非遗风采
  85. 关于佛山市顺德区方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年产机械配件200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
  86. 龙江回头看往前查稳打稳扎消隐患
  87. 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顺德区道路交通信号灯具改造项目(项目编号GZSWSD21HC4116)竞争性磋商公告
  88. 环评文件受理公告关于佛山市顺德区伦教景合意木材加工厂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
  89. 顺德区隆重庆祝广东省第15届环卫工人节
  90. 伦教新闻2012年8月27日
  91. 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92. 中共顺德区委办公室顺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社会工作部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佛山市顺德区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93. 关于机动车逾期未检验的通告
  94. 勒流一汽车冲入河涌一人死亡
  95.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顺德高新区管委会领导调研精准扶贫工作
  96. 环评文件审批前公示关于佛山市港东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塑料垫100万粒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前公示(2017725)
  97. 均安镇天连幼儿园园前路建设工程招标公告
  98. 彭聪恩到容桂调研基层党建走访慰问困难党员
  99. 政风行风热线之镇街在线——陈村镇(第二十一期)
  10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医院)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医疗设备维修全保)废标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