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和谐社会二十五题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2月25日发表  

和谐社会二十五题

周镇宏

  自古以来,人类对美好社会孜孜以求。从我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到西方的“理想国”诉求,无不表达了人类对社会和谐的向往和憧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同志为***的***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重大战略任务和战略决策,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大课题、新课题。学习和思考过程,偶有所感所悟,时有零星心得。以下各节,是为札记。

  1、两个目标体系提出同一时代命题。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的标志性要求,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要任务,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体系。

  两个划时代的目标体系提出了同一个时代新命题。“和谐社会”成了中国文字的高频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作为我党理论创新重大成果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深入研究的九个问题,既是重要理论命题,又是重大实践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的探索和相关研究的深化,将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不断发展、丰富、完备。

  2、一个内核诠释“以人为本”,六大特征体现“五个统一”。“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是和谐社会最核心的内容。人是具有高等智能的社会动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言而喻,尽在其中。

  但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有其更丰富的内涵、底蕴和外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大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五个统一”。

  3、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的形态。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阶级对立,就没有和谐可言。因此,在阶级对立而生产力发展、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和谐无从谈起。在计划经济时期那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在“温饱线”上挣扎,也谈不上和谐社会。即便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也远远不成熟。而在当今中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不复存在,阶级对抗已经消失,社会阶层取代了阶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新时期,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命题,正当其时。

  4、作为目标的和谐社会属“后小康社会”,而作为过程的“构建”则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程。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目标,其逐步实现又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的过程。这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谐社会建设有不同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个更加”之中就有“社会更加和谐”,二者现实起点一致,实践过程一致。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我们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属“后小康社会”。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是以***同志为***的***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因而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事实上,科学发展观关注的许多内容,就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通才有人和,国泰才能民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集中体现了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国内外条件下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举措。能否领导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执政使命,作为执政党的战略选择,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和执政业绩的根本尺度,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突破。我们必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7、从“共同富裕”到“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升华。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传承而又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而且必须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不仅是吃饱了、喝足了就行,还要有安全感,要舒心,要有人文关怀,要有国民素质的提升,要有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弘扬,要有良好的人与人的关系,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8、从“征服自然”到“谐合自然”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境界。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其特定含义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定位。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需要不断同自然进行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并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如果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因而也无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个古老课题。此前的历史,人类可谓“从奴隶到将军”。先是在大自然的神奇威力面前束手无策俯首称臣,顶礼膜拜任其主宰;而在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之后,又被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地以大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征服”之声震天价响。殊不知,人类是大自然孕育的私产儿。人类不过是大自然无限序列中的一个物种。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部分”不可能征服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体”。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征服自然”,自然自有自然律。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人类开发自然的每一个胜利,都招致自然界无声而有力的报复。

  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带来了工业文明的繁荣,却导致了对自然征服的挽歌。毒气污染、树木枯死、绿林荒废、能源短缺、交通阻塞、公害蔓延、生态失衡、气候异常、物种灭绝……惨遭破坏的大自然在哭泣中挣扎抗议,在哭泣中奋起报复。人类在痛苦地品尝着一杯杯自酿的苦酒、一颗颗自栽的苦果的同时,容易联想起另外一些更可怕的名词——“温室效应!”“热岛效应!”“沙漠化!”“核冬天!”……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正在制造一个不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深刻的教训唤醒了人们观念的变革。人类唯一明智的选择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谐合自然”是对“征服自然”的否定。这不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退避和屈服,而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而使人类活动达到新的高级的境界。

  9、从“三个文明”到“四位一体”——既“并列”又“包含”的统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个文明”建设,扩展为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谋划更加全面、协调、均衡。这为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更完整更科学的坐标。

  “四位一体”的四大建设分别对应物质系统、政治系统、精神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它们有着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四大建设”有着“并列”关系。

  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又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三个文明”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三个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又是互有“包含”的关系。

  这种既“并列”又“包含”的辩证关系,把“和谐社会”建设与“三个文明”建设统一于实现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过程,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10、和谐社会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和谐”两字的构成颇有意思:“和”是“禾”字旁边一个“口”,意为人人有饭吃;“谐”是“言”字旁边一个“皆”,表示人人都可以说话,即人人享有民主权利。这两点是和谐最基本的条件。但最基本的条件仅仅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和谐社会的内涵当然比这丰富得多。

  热爱和平、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祈望和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文化根基。和谐社会的最早思想萌芽,源自《左传》史书,“宋襄公11年(春秋公元前722—481)八年之中,九合诸候,无所不谐。”此后,孔子、墨子、孟子、洪秀全、康有为等有识之士先后提出过诸多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和设想。民间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天时、地利、人和”等等,更是众所周知。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愿望,具有十分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11、和谐社会理论承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空想社会主义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但它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肯定了“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并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正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经典之论。

  可见,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现阶段***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完全一致。

  12、“万象皆缘物,化之乃和谐”。寻求和谐是一个不断化解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宇宙妙“化”万物,历史人文“化”成。宇宙有宇宙的规律,如“真空不空”、“无形有序”;历史有历史的规律,如“经典不器”、“时迁势异、与时俱进”。此中规律的潜在定位全在于“和谐”。

  作为自然气候,四时顺畅的耕耘收获是和谐,春荒夏旱秋啼冬饥,哪来“和谐”?作为历史季节,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是和谐,兵荒马乱社会动荡谈何“和谐”?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和谐”的“负面产品”接踵而来目不暇接。但“负面产品”不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转型应“转”出和谐之花而非不和谐之果。

  如何化不和谐为和谐?如何在社会转型中让和谐之花盛开?科学发展观是最管用的法宝。

  13、在构建过程中逐步提高社会“和谐度”。某人是美还是丑?是活泼外向还是沉静内向?一般人容易作出大致判断,却难以作精确的数学描述,而数学家却能将其纳入“闭区间”并用“隶属函数”和“隶属度”加以“指标化”。“和谐社会”作为一个概念,有个“和谐度”问题,亦即有指标体系问题。

  指标,乃评估、衡量的尺度和标准。社会“和谐度”应当包括诸如“三个文明”发展协调程度,城乡、地区发展差别程度,人居环境优化程度,人文教育发达程度,各阶层人群利益平衡程度,维护社会公平的法制化程度,民众对政府的民意支持率,公民贫富系数等等指标。更具体的指标还有诸如人均GDP,“环保GDP”、“人文GDP”、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拥有轿车量,人均拥有电话量、手机量,人均休闲旅游次数,人均拥有肉、蛋、奶、糖量,人均绿化面积,人均受教育程度……等等,等等。各种指标、“子指标”或“孙指标”该高的高,该低的低,才能提升社会“和谐度”。当然,“和谐度”并不是“子指标”、“孙指标”的机械迭加或算术和,不同的指标还有权重分配之类的问题,但那是专业人士的事了。对于我们,重要的是“构建”。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逐步提高社会“和谐度”的过程。

  14、和谐的本质是协调与共享。所谓和谐,是各种矛盾和关系配合协调,变相消相克为相生相长。当事物的矛盾和关系配合得适当、匀称即协调时,就会达到共同发展的美好境界,或发生质变生出新的更高级的事物。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莫不如此。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是矛盾双方的“协合”或“和解”,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表现为某种恰当的数的比例关系,比如黄金分割率之类。

  这个古老原理也部分适用于现代社会。尽管现代社会领域的关系纷繁万端,社会性质的要素错综复杂,但也有“恰当的数和比例”去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的本质就是协调与共享。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社会发展的各种基本矛盾,包括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各种关系,排除和避免一切不利于和谐的冲突、失调、波动,使各方面共同繁荣协调发展,使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使全体人民不分阶层职业、民族区域、男女老少,共享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

  15、发展与和谐是互为促进的有机整体。千任务、万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千课题、万课题,发展是第一主题;千指标、万指标,发展是第一指标;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也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观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没有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发展。改革需要发展,稳定需要发展,和谐需要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更需要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难题的根本之途,发展高于一切。

  但发展与和谐又是相互作用的。因为和谐而发展,因为发展而和谐。发展是动态的,和谐是相对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发展决定和促进了和谐,和谐也能推动和促进发展,二者不断地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全局、由单纯到复杂地运动着。

  “天下祥和在民富”。“天下可忧在民穷”。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有天下和顺,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扣发展主题,突出发展主旋律,狠抓发展不放松;更加突出发展的地位,更加明确发展的重点,更加丰富发展的内容,更加壮大发展的主体,更加激发发展的活力;一切着眼于更快更好发展,一切围绕更快更好发展,一切有利于更快更好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去认识和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不断培育新的发展源泉,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途径,以与时俱进的丰硕发展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基础。

  16、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什么事也干不了,什么事也干不成,社会和谐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稳定压倒一切”,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前提性工程。既是“基础性”,就得“重心下移”;既是“前提性”,还得“工作前移”。这要求我们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平息在初访,消除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之中”。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了科学稳定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标志着我们从关注“社会稳定”到强调“社会和谐”的认识的升华,以及从被动处置向治理源头的工作方式的转变。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死水一潭”固然是一种稳定,但稳定得连一点涟漪都没有,是死水,缺少活力和生命力。高压和强制手段也能取得表面的、暂时的稳定,但它蕴涵着更大的不稳定。不稳定固然无和谐可言,但稳定不等同于和谐。我们追求的是和谐的稳定,那才是内在的、持续的、真正的长治久安的稳定。

  17、公平是和谐的“支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将地球撬起。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也需要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公平。和谐社会之实现,离不开公平的统摄。

  维护社会公平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提出,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是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公平观”。权利公平是指每个公民都应享有基本权利,这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机会公平是社会成员参与劳动创造、教育发展和社会事务等机会的公平,也意味着人们在追求利益活动中“准入资格”的无歧视,这是社会公平的前提和具体表现。规则公平是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制定安排和执行落实的公平,也意味着追求利益的过程不应受到差别对待,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分配公平是社会财富分配的结果公平,这是社会公平的根本内涵和最终体现。

  不和谐社会中的利益失衡,往往是由于机会及规则公平的现实可能性被居于垄断地位的特权者剥夺,在失去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前提下得到不公平的结果。这种不公平破坏了社会主体以正当的方式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可能,诱发了不正当竞争手段的蔓延、不满情绪的滋长、社会风气的败坏、垄断性分利集团的形成,并引发对政府能力与权威的质疑。没有公平“支点”的社会不可能和谐。

  强调以公平促进和谐,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指导思想对我们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积极影响。但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应“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论者。没有效率的公平充其量也只是低水平的公平,而促进公平却能提高而不是降低效率。

  目前议论最多是分配公平。它是评判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标准,是社会公平基本内涵的最高层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领域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

  18、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公平”问题。世间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自然不是人们统治、掠夺的对象,而必须得到人类应有的尊重。这不是说自然界在一切方面都要与人类等量齐观,而是讲人与自然是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在享有利用自然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保护自然的义务;缺乏这种权利、义务的“公平分配”,人类自身将无法生存。

  为了人类共同的地球,为了作为“万物之灵”、“万事之本”的人的生存的环境和空间,我们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对“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发展模式的摒弃。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生活,增长绿色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才有人与自然的谐合。

  人与自然的“公平”关系包括四个环节: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正确认识自然是前提,合理改造自然是手段,充分利用自然是目的,有效保护自然是条件,四者缺一不可。与此同时,人还要不断认识、改造自我和社会,以适应自然变化和社会进步。

  19、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和血脉。人是社会化动物。尤其是现代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智力上,都很难以个人的形式来满足需要,只能以群体的形式来增强满足人们多种多样需要的能力和可能。因此,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追求特定目标的人群、按一定的社会规范联合起来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这就是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具有服务成员、协调关系、维护利益、行业自律等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过去许多由政府直接管理的事务,都转由社会组织管理。社会组织往往能起到政府起不到的作用。以协调功能而言,社会组织既协调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利益,也协调国家与企业、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是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社会组织还可以充当社会的安全阀,在社会冲突起于青萍之末时,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社会组织早觉察,早预警,就可以避免局部矛盾酿成全局性冲突;在社会冲突发生以后,社会组织又可以起到化解矛盾的润滑剂、稀释剂的重要作用。

  因此,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和血脉。许许多多基层的“自组织”形成一个个“小社会”,许许多多“小社会”犹如细胞,以此为基础形成“大社会”。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可以互相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才能在理性、法制的范围内得到解决,社会才能和谐。没有社会组织,便很难有“社会和谐”。

  20、“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和魂。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社会的根和魂。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源泉。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累积的阶段,社会进入关键转型期,就需要相应的文化来重新校正价值取向。和谐社会有赖“和谐文化”的养成。人心和则社会和,人心聚则社会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育和谐人文精神。和谐社会是社会各利益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纷繁复杂、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中,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趋多样化,孕育着矛盾和冲突。“和谐文化”可以将进取向上、互助互爱等社会价值的精神渗透到各个不同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使人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享受和文化消费中互为融合,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和谐文化”,属于先进文化的范畴。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物质生活容易满足,文化生活没有止境;经济指标容易追赶,而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和谐文化的建设任重道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好文化导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营造和睦相助、友爱向善、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建设,都属“和谐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和谐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民众,受益主体也是民众。“和谐文化”建设既需要“阳春白雪”,更需要“下里巴人”,必须贴近基层、贴近民众,植根于市井乡村。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增进邻里情谊、促进和睦相处为主题。

  21、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的多元社会。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我国古已有之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和而不同”,同样适用于和谐社会。

  自然系统纷呈万象丰富多彩,社会系统纷繁万端错综复杂。地球上芸芸众生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森林里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和谐不是相同。百花齐放才是春,“和而不同”才能达到“谐”之境界。

  “谐”即合、调和,《书·舜典》所说的“八音之谐,无相夺伦”,就是调和八音使其“谐合”之意。物理学中的“谐音”定义为“发声体的复合振动”,即多频率的振动。听觉上的一个音由若干不同频率的谐音组成,谐音中还分“基音”和“泛音”。可见,“单一”无所谓和谐不和谐,众多的不同之“和”才有和谐。

  作为一种文化心态,开放、兼容、理解、宽和、海纳百川,就体现了“和而不同”。

  作为社会群体乃至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就是“和而不同”,这就是不同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将不同的经济形式、不同的政治见解、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都得到承认,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得到化解,实现最广泛最有效的整合,达到“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的社会状态。

  22、和谐社会在追求整体和谐的同时尊重个性表达。任何社会都是和谐与不和谐的统一。绝对的和谐不可能也不存在。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增加社会的和谐因素,尽力减少不和谐的因素。这就有个在追求整体和谐的同时尊重个性表达的问题。

  个体组成整体。社会成员以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组成社会大系统。大系统的整体和谐并不排斥子系统、少数人乃至个体的个性表达,更不是“多数人的暴政”。少数人乃至个体的个性表达应当得到尊重。“服从集体,保留己见”就是整体和谐与个性表达的有机统一。这与***提倡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异曲同工。

  23、矛盾和差别,有“度”就和谐。和谐社会决不是无差别、无冲突社会,更不是没有矛盾和问题的“空中楼阁”、“世外桃源”。正因为有矛盾和差别,才要和谐;正因为要和谐,才要协调矛盾和差别。

  在一个利益分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社会中,一种好的制度往往并不是表现为没有或很少矛盾和差别,而是表现为它能够容纳矛盾和差别,表现为很强的化解矛盾和协调差别的能力。和谐社会就是具有这种能力的社会。

  当今时期正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日趋多元,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多种信息交相激荡,公众观念取向多样,社会心理躁动复杂,矛盾纠纷纷繁万端。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及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职业、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差别,人们思想和行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而且其影响因素和渠道也越来越复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着眼于化解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而提出来的。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回避矛盾,更不是以此掩盖矛盾,而是致力于化解矛盾,协调差别,寻求和谐。

  辩证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的矛盾,既有“相克”的一面,也有“相生”的一面,只有对抗性矛盾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关系。当今的中国社会整体上是非对抗性社会,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相生、互利、共赢的关系。矛盾一方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的。例如要快速发展城市和工业,就必须更好地建设乡村和农业;要更长久地利用自然,就必须更好地保护自然,等等。

  辩证法还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度”。“度”是处于两个关节点或关节线之间的特定范围或区间。矛盾双方比例处于特定范围或区间内,就会均衡和谐,相生相长;事物量变到超越某个关节点或某条“警戒线”,超越特定的区间,就会发生质变,变成更高级形态,或走向反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各种矛盾的比例、矛盾演变的速度和程度,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调整到一定的“度”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到一个合适的“度”,促进协调、均衡、共赢、共享。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是人,关键在党,必须建设“和谐好班子”。和谐社会建设的行为主体是人,接受主体也是人,必须从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各种人群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和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我们党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执政方式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本领”,即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使各级党组织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各级领导班子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推进的伟大社会实践。班子和谐才有社会和谐。班子和谐事业兴。和谐出感召力,和谐出凝聚力,和谐出创造力,和谐出战斗力。班子和谐相处,团结干事,相互补台,必定好戏连台;班子貌合神离,明争暗斗,相互拆台,应当一起下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没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就不会有团结协调、奋发向上、干事创业的和谐环境。建设“和谐好班子”,主职有主职的责任,副职有副职的责任。“一把手”要善当“班长”,不当“家长”;“副手”要当好助手,不当“对手”。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形成优势互补、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以各级班子的和谐带动和促进党内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5、从“五个统筹”和“四个着力点”做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条重要原则”、三个“更加注重”和“十项主要任务”等重要精神,从不同角度回答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谁建、靠谁建、怎样建的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全党指明了方向。当前要从“五个统筹”和“四个着力点”做起。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体现了社会和谐的要求。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这“四个着力点”,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焦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当前的工作重点。我们要把“五个统筹”和“四个着力点”体现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个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或几役,心浮气燥于事无补,急于求成只会“欲速而不达”。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必须办又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刮风、不攀比,不提脱离实际、超越阶段的口号,不作现阶段无条件实现的承诺,一步一个脚印,做一件成一件,以尽心、尽力、尽责,以实招、实绩、实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茂名日报》(2005-09-01 第一版)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16 02:11:38重新编辑
深圳沙井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茭塘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万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街道共和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上寮林坡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上星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后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新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辛养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新田东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岗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沙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新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沙一村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沙一村西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上南洪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大王山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大王山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共和第八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新桥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新桥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沙四村东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步涌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步冲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蚝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街道万丰大钟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沙井镇和二鸿彬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陈家岭管理办切实加强三供一业工作
  2. 柳桥乡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3. 我县启动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检查验收
  4. 区亭子湖景区管理局开展国庆节前安全大检查
  5. 我区开展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培训
  6. 我县五个一批开展分类精准就业扶贫
  7. 区水务局齐心协力多举措完成项目投资大比武半年任务
  8. 昭化区财政局六严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9. 县林园局积极谋划2017年林园重点工作
  10. 区法院开展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题汇报会
  11. 缅怀革命先烈不忘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
  12. 省总工会逢年过节慰问品不超2100元
  13. 18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14. 旺苍县三抓手强力推动核桃品改年建设
  15. 市委党校扶贫工作组到张华镇开展扶贫工作
  16. 区政务服务中心四抓四强助推基层便民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
  17. 县司法局三措施深化法治宣传工作
  18. 达州市宣汉县民政局来我区考察学习三同监督机制建设
  19. 关于认真做好2017年度发展党员工作的通知
  20. 区人社局四举措效能提速
  21. 我县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释放企业发展活力
  22. 木门镇全面开展危旧房改造统计调查工作
  23. 三江镇突出五抓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24. 区国税局五措施强化2018年度企业所得税管理
  25. 旺苍经开区扎实开展园区维稳工作
  26. 县人社局三加强助力劳务输出
  27. 我县多元扶持助推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28.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鞠波来我区调研
  29. 区人社局到帮扶村开展写春联送祝福活动
  30. 市档案局副局长张天骥调研指导旺苍教育系统档案工作
  31. 龙凤镇三措施保障农业普查顺利开展
  32. 我区组织收看广元市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动员电视电话会议
  33. 陈正永调研家居产业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4. 东河镇脱贫攻坚措施有力精准脱贫成效明显
  35. 昭化区委宣讲团第四分团成员王乙到卫子镇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36. 尚武镇数措并举合力攻坚交通建设
  37. 昭化区卫计局多措并举保障中高考医疗安全
  38. 元坝镇多举措强力推进就业扶贫工作
  39. 县交通运输局督导盐(河)鼓(城)公路建设工作
  40. 将改革进行到底必须点赞
  41. 区水务局召开2018年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
  42. 区食药工商局聚焦五大行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43. 2018年度区委常委班子作风纪律深化年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
  44. 尚武镇召开第二季度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及廉勤监督改革工作会议
  45. 香溪乡开展扫黑除恶大巡查活动
  46. 县经信局扎实推进信息化产业扶贫
  47. 大朝乡采取三举措推进一卡通专项治理
  48. 昭化区食药工商局召开2017年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49. 我县多举措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稳步脱贫
  50. 区农业局三举措抓好农村能源安全生产工作
  51. 昭化区举行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培训
  52. 我县四个坚持抓实全县安全生产工作
  53. 昭化区食药工商局四强化助力化妆品监管
  54. 昭化区社会扶贫专项2017年工作总结暨2018年工作计划编制会议召开
  55. 昭化司法所法治惠民宣讲走进前锋村
  56. 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魏成强检查旺苍县开学工作
  57. 阳光安置昭化区10名退伍军人走上新岗位
  58. 卫子镇狠抓脱贫攻坚工作短板决战决胜全年脱贫任务
  59. 陈家岭管理办多措施抓实七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工作
  60. 我区举行第三季度新闻宣传报道工作联席会议
  61. 张家乡剪刀干部在行动
  62. 丁家乡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63. 双汇镇三措并举加强农村安全用电工作
  64. 县林业和园林局积极备战红叶节
  65. 区国税局税宣走进人大代表会场
  66. 抓党建促队建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67. 万家乡三种模式为贫困户搭台致富
  68. 我县对安全生产专项督查进行全县通报
  69. 县农机局狠抓农机工作助推民生事业发展
  70. 昭化区教育系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71. 五权镇多举措扎实做好走基层活动
  72. 智慧停车或为城市停车难提供解药
  73. 县安监局突出五抓手护航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74. 昭化区地税窗口连续五年被评为双先进
  75. 万家乡四举措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
  76. 区国土资源分局举办党风廉政建设专题辅导讲座
  77.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贾小玲到丁家乡陈江乡检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78. 龙凤乡召开2015年扶贫攻坚工作推进会
  79. 红岩镇三突出狠抓普法宣传工作
  80. 全市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宣讲走进昭化
  81. 嘉川镇五红村易地搬迁扶贫配套交通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82. 县审计局突出四个重点抓稳增长工作
  83. 金溪镇开展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
  84. 卫子镇村规民约助力实现美丽乡村
  85. 王家镇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86. 县地税局狠抓税收工作
  87. 红岩镇召开2018年征兵工作会暨八一建军节座谈会
  88. 区旅游局扎实开展2017年党组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工作
  89. 区人社局组织召开帮扶村2017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90. 县国税局多举措帮扶大两乡四方村
  91. 省统计局到昭化区调研农业统计工作
  92. 王家食药工商所召开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会
  93. 正源乡压实责任冲刺全年绩效目标任务
  94. 昭化区总工会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95. 尚武镇扎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确保开门红再上新台阶
  96. 广元市尘肺病防治工作督办组检查昭化区尘肺病防治工作
  97. 我县大力实施旅游交通建设提升旅游通行能力
  98. 区人社局为返乡创业人士牵好线服好务搭好台
  99. 普济镇四步走落实好全面二孩政策
  100. 未来三天我省多分散性雷雨或阵雨局地雨强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