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印发白云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05日发表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有关部门:

  现将《白云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十四日

  白云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2010年至2015年是白云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第一个五年建设规划时期,是区应急管理工作大整合、大完善、大发展的时期。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为根本依据,围绕建设、完善、整合的思路,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体系的步骤,为全面建设实用高效、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白云模式”,特制定本规划。

  一、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状况与存在问题

  (一)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现状。

  区应急办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应急管理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案三制”、“一网五库”为抓手,以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标,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经受住亚运会亚残运会应急保障的严峻考验,为我区“生态空港·活力白云”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1.应急管理体制基本成型。一是建立区应急管理机构。2007年6月成立区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简称应急委),下设区应急办作为办事机构于2007年12月成立,并加挂区应急指挥中心牌子;区应急办作为区政府办公室内设副处级机构。区总值班室由区应急办指导管理应急值守工作,区政府办后勤服务部负责编制管理。二是逐步完善区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区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区安全生产委员会、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森林消防指挥部、粮食应急指挥部、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防震抗震领导小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等,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下设区110指挥中心、三防办、食安办、安委办、森林防火办、防震减灾办等专项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三是迅速推进区直单位、街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建立了街镇、部门主要行政负责人为应急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党政办主任或办公室主任兼任应急办主任等一系列的制度;目前,24个应急委成员单位和18个街镇都成立了应急委,明确了办事机构,配备了兼职人员。

  2.区应急预案体系全面建立。目前,全区已编制1部总体预案,25部专项预案,70部部门预案,初步形成了横向配套、纵向衔接、总体与专项相结合的应急预案体系。区应急办成立后,全面分析了预案覆盖、编制质量、动态管理、依法编制等情况,评估区内的风险隐患,分析突发事件应对的经验教训,理清了预案体系建设的思路。一是把区总体应急预案放在首位。按照学习借鉴、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研究通过等程序科学编制,于2008年6月印发实施。二是突出抓好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加强对专项预案编制的指导,下发了编制要素、模板等材料,组织进行初审;创造性地搭建论证研讨平台,组织区应急委主要成员单位和街镇与卫生、信访、安监、公安、教育等专项预案编制部门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研讨论证,完善了体系建设、示范了程序方法、规范了编制内容,提高了编制质量。近年来,编制专项预案10部,修订专项预案4部。特别是还编制各类亚运预案共计698件,实现了“一风险一预案”、“一场馆一预案”、“一区域一预案”。三是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印发了《白云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批、发布、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环节提出了要求;规范了总则、组织体系、预警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恢复重建等必要要素,使应急预案管理有章可循,使区预案体系建设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建立了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评估会商机制,以区应急委的名义下发了《印发区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分析排查会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区有关部门、街镇开展月度突发事件风险隐患评估,分析上月各类突发事件的原因、影响及发展趋势等,评估预测下月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提出建议与对策;规范了会商的内容范围、组织形式,加强源头管理,确保预防的关口前移。亚运会之前,先后组织3次涉亚运风险隐患会商,全面准确掌握全区的风险隐患,增强了亚运应急保障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完善指挥协调机制。明确了突发事件信息归口要求,快速收集各类突发事件信息,积极研判、及时提出应对决策建议;区总值班室运转枢纽作用显著,指导、调度、督促区有关部门和街镇处置突发事件得力,确保政令畅通、上情下达。近两年,累计接报各类事件7000多宗,向区领导、区直机关和街镇发送报告调度手机短信累计14万多条(含电话)。归纳总结了应急值守信息处理“十个环节”制度,即从信息接报、核实、编审、发送、调度、反馈,到信息***、整理、报告、评估,涵盖事件处置全过程;明确要求信息不经核准不发送、不经编审不发送、信息发送必有反馈,规范应急值守信息处置流程。三是严格落实突发事件应对评估分析机制,建立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制度,指导督促有关单位按照职能分工,认真总结、评估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分析研究突发事件基本规律、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4.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已经起步。围绕应急值守和处置指挥能力的提高,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编制了《区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方案》,规划了体系的建设内容、核心建设任务、平台结构设计,分期建设实施步骤。2008年8月完成了第一期建设,投入20万元建设了UCplus应急值守与指挥调度平台,从2008年8月启用至今,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把原来点对点的信息报告模式转变为点对面的模式,改变了信息报送错漏、耗时长、报告指挥效率低的状况,提高了应急值守工作效率。

  5.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培训工作形式多样。一是结合各类纪念日、重大节日、学校应急知识学习日、敏感时期等,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工作。近几年,全区开展应急演练近千余次,规模较大的有区亚运指挥体系应急综合演练、参加市应急演练大比武、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演练、反恐维稳应急演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演练、重大危险源(五羊油漆厂、广州煤气公司西站制配气厂)场外救援应急演练、人防工程损毁应急演练等,全区所有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了避险疏散演练。二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通信工具、宣传咨询活动、知识竞赛、应急知识学习日等载体,开展经常性宣传活动。在区门户网站开办了应急管理专栏,设有科普宣教、应急动态、应急预案等内容;积极发放《突发事件应对法》、《公众应急手册》、抗震救灾宣传图片和其他各类宣传品,增强了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和主动应对能力。

  6.应急队伍种类配套齐全。我区应急救援队伍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已建立了覆盖面较广、种类较为齐全的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共22支,应急救援人员约有1000多名,曾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灾害的抢险救援、恢复重建工作,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在我区应急处置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基层应急管理逐步推进。以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坚持积极开展、全面创建,区有典型、街镇有榜样,学习有参照、推进有标准的思路,大力推进街镇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宣教培训等工作,基层应急管理逐步增强。经市应急委批准,黄石街道办事处、金沙街金沙中学、同和街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景泰街政通社区为我区市级示范单位。

  (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由于我区应急体系的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和重要建设项目等没有相应纳入区的“十一五”规划,导致工作中出现走一步看一步、重要建设项目经费落实难等问题。

  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质量不高。应急预案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不配套、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预案演练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监督和评估机制。

  2.应急管理机构运作还不够顺畅。存在应急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效率不高、职责不清、能力不强的问题。目前,区应急办担负的职能和任务与其机构等级不相匹配,与区信访局、维稳办、综治办等正处级机构协调联动时,指挥调度区直单位、街镇等单位时,权威和效率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3.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陷于停滞。区应急办现有办公场地不能满足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需要,限制了应急平台第二、三期建设;公安、城管、安监、三防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格式不统一、整合难;少数部门信息化程度较低,环境、生化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应急监测检验设备技术含量不高,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4.应急综合保障能力需要提高。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紧急生产、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不完善;存储设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重要物资储备处于空白。储备物资更新、替补、补偿制度不健全;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还存在重复建设、品种重复、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5.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层次比较低。各类队伍数量偏少,还不具备化学消防能力,与实际需要极不相称;管理使用水平和救援效率不高,功能和任务单一,缺少综合性和协同性;实战能力不强,缺乏经常性的演练与实战操作;建设管理标准不规范,重建设轻管理;各类专业应急队伍的装备陈旧,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队员工资待遇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

  二、“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面临形势与发展机遇

  (一)“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面临形势。

  1.社会安全稳定形势严峻。“十二五”时期既是我区迅速提高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生态空港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一些不稳定、不安全、不规范、不和谐的因素持续存在;尤其是“小、散、乱”的社会经济低端形态是滋生各类安全事故、治安事件的温床。因整治两违、企业改制、土地征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医患纠纷、劳资纠纷、城中村改造等问题,极易诱发越级上访、非法聚集、堵路等群体性事件。

  2.各类极端气候频繁发生。强暴雨、高温、雷击、干旱、强台风、低温冷冻等极端气候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极易导致我区中、西部街镇发生积水内涝、街道水浸等灾害,极易导致东、北部街镇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灾害。

  3.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我区人口流动量大、居住密度大,原发性、输入性传染病发生和转播的可能性增高、不确定性增大。SARS、人禽流感、甲流、登革热、霍乱等流行性传染疾病的威胁严重存在,疫情防控难度大。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林木害虫、有害植物入侵等动植物疫情在我区发生的可能性大。部分街镇企业劳动保障和食堂设施不足,管理不规范,可能会发生集体食物中毒、职业性中毒;小食店、小诊所监管难,各类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生频率高。

  4. 事故灾难屡禁不止。建筑工地存在无证施工、工人未参加培训考核即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等问题,“民宅办厂”、“三合一”、农民自建房、小型建筑企业安全隐患严重存在;数量较大的小、散、乱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到位,员工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不强;部分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偷排超标废水,发生各种环境污染事故可能性比较高;我区有多条进出广州的交通要道,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不强,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居高不下,过境危险品运输事故防不胜防。

  5.各类建设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区新广从路以西属于溶岩地质,地下溶洞发育,受该区域基础建设的力度和强度进一步加大的影响,可能扰动该区域溶岩地质的平衡,导致发生地面下沉、塌陷等地质灾害;随着我区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特种设备不断增多,高楼消防以及地下空间和特种设备事故的安全防范压力也不断加大。

  (二)“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的发展机遇。

  1.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前,把加快推进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已经成为区五套班子领导的共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查研究、布局谋篇、通盘考虑,为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快推进白云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氛围越来越浓厚。

  2.亚运会亚残运会应急保障工作提供了新鲜实践经验。在区亚运亚残运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亚指办、亚运分项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构建亚运联合值班室,取得了很多宝贵、实用的经验:一是确立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地位,这是作用发挥的首要条件;二是全面、准确、及时、客观掌握赛区动态,成为区委、区政府的耳目;三是建立高效快捷的指挥中枢,确保政令畅通;四是及时提出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建议,维护赛区安全稳定;五是依靠众志成城的强大执行力,形成有令必行的良好氛围。这些经验丰富了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路,坚定了推进的信心。

  3.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转折点、机遇期,将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为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城市综合管理投入将不断加大,为加快建设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工业化、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种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也将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4.人民群众对安全需求的新期盼提供了基本支撑。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安全等城市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也是建设和谐白云、幸福白云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全放在首位,全面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城市综合协调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基本原则,围绕建设、完善、整合的思路,以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以“无急可应、有急能应”为最高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全面、系统加强应急管理建设,整体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需求,为建设低碳、智慧、幸福的新白云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加强应急常态管理工作,以体系建设成效提升突发事件预防能力。

  2、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充分利用应急管理工作的现有成果、现有资源,全面统筹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一网五库”建设,进行结构调整、体系优化、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协调联动。

  3.科学适用,效率优先。加强与高校的学习互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运用信息化、工业化等国内外新技术,全面结合区情实际,进行整体布局、体系建设,提高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率,全力打造“白云模式”。

  4.分级负责,分步实施。合理确定区有关部门、街镇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根据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应急体系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全面落实应急体系建设任务。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2011年到2015年,全面建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科学适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突出加强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高度集成各类专业体系,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有效减少。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到2015年,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确保灾民24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强台风、强暴雨等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加强对水浸街黑点的治理,遇20年一遇强暴雨,城区不出现水浸街现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按地震最低裂度7度设防;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重大病虫害对农作物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新传入植物疫情及时监测率提高到90%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

  事故灾难类:到2015年,安全生产秩序明显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政府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稳步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区事故灾难起数和伤亡人数稳步下降;重大危险源和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物流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状况得到改善,特大事故继续得到有效遏制。

  公共卫生事件类:完成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核与辐射事件等公共卫生风险调查,建立公共卫生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主要传染病疫情和毒源风险分布图。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等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体系基本健全,区卫生应急队伍齐备,装备达标,具备突发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饮用水污染等应急救援能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完整率、及时率达100%。区药械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违规行为立案查处率达到100%,农村药品监督网覆盖率达到100%,重大药害事件处理率达到100%。食品餐饮服务秩序、保健品、化妆品经营秩序明显好转,监管覆盖率、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餐饮食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5%以上;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可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用药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社会安全事件类:大力推进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及快速反应系统,构建适应现代化城乡特点的群防群治网络。信息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防控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平稳下降。

  四、“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十二五”时期,依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粤府〔2007〕71号)有关精神,坚持“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完善“权责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制。

  1.进一步健全区应急委运行机制。科学整合组织机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等,充分吸收区亚运联合值班机制的宝贵经验,创新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以建设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为抓手,以指挥与信息网络高度集成为支撑,完善区应急委运行机制。建立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区各专项指挥中心、街镇城市运行与应急指挥分中心,村(居)、社值班室和基层单位值班室三级运行指挥体系;建立体系健全、定位明晰的组织体系,建立高效运转、统一指挥的运行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系统平台。成为区委、区政府掌握全区运行动态的耳目,成为保障城市重大活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指挥部,成为组织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的神经中枢。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应急和非应急的公共救助服务,成为公众的“守护人”。

  2.加强区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建设。根据区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结合区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按照常设机构、预案规定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专项应急指挥机构,明确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职责,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和办事机构建设,以提高参谋助手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并把新建的区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结合到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的建设中,推动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的集约式发展。

  3.推进区直单位、街镇应急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区直部门的领导责任分工,确定办事机构,实现机构、人员、工作“三到位”。各街镇要依托街镇视频会议系统,因地制宜的建立统一指挥、有效运转的城市运行指挥分中心,实现“定人、定岗、定职责”。党政办负责街镇城市运行指挥的统筹协调,确保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

  (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十二五”时期,以《***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办发〔2009〕59号)为依据,坚持专业化和社会化结合、立足实际、按需发展、统筹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即力争在2013年底前,逐步使区综合性应急救援大队和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得到全面加强,应急救援能力满足本区域和重点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需要,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1.组建区综合性应急救援大队。区综合性应急救援大队是我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总体思路,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依托白云公安消防大队,以区森林消防大队、街镇专职消防队、防汛抢险机动队为主体,整合和完善区房屋安全应急抢险队(地质灾害抢险队)、医疗救护应急分队、供电维修抢险队、通讯应急抢险队、燃油应急抢险队、燃气应急抢险队、建筑工程抢险队、区物资支前运输队、道路和桥梁抢险抢修队、环境监测应急分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分队、处置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动物植物疫情应急处置分队、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教育管理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联训联演机制;提高队员待遇,建立激励机制,稳定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

  2.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大队装备建设。一是加强专业装备建设。采取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将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纳入区重点惠民工程,完善、更新、购置区森林消防大队、卫生急救系统、街镇专职消防队、防汛抢险机动队、环境监测等专业救援应急装备。2011年底前,为街镇专职消防队配备部分水罐泡沫消防车和部分应急救援基本防护装备,提高街镇综合救援能力;为区专业森林消防队配备小型森林消防车,增强森林消防能力;对区卫生系统部分救护车进行标准化改造,提高我区应急救护能力;为区水务局配备下水道联合疏通车,大排量应急排水抢险车,提高防御强暴雨的能力。

  二是合理配备必要的指挥装备,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等通用装备。为部分常备应急救援力量和所有街镇配备800兆数字集群共网终端手持台和固定台,构建通信网络,提高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对各应急救援队伍的指挥调度能力;根据需要配备野外救援辅助设备。制订计划分年度补充部分技术含量高的新装备,提高抢险救援能力。

  3.推进街镇应急队伍建设。街镇、村居要整合协管员、治保员(保安员)、民兵等队伍,组建一支30-100人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应急出动机制,在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上发挥就近优势,积极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4.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开展专家信息收集、分类、建档工作,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完善专家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应急专家资源信息网络;完善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与辅助决策作用,提高科学处置水平。

  5.积极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广东省应急志愿者队伍组建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0〕2号)精神,依托院校、基层社区以及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科普宣教、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推进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以《关于印发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粤府办〔2008〕15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粤办函〔2008〕125号)和2008年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依据,坚持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主要功能,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与指挥体系。

  1.推进区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十届九次会议关于建设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的有关要求,切实把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起点高、科技含量高、配置全的原则,采取“纳入规划、体制先行、整合资源、互联互通、分项分步推进”的方法实施,以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为目的,坚持“以最小投入,努力实现最大利用”的建设发展思路,分基础建设,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硬件系统建设等项目展开。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平台系统由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等集成,数据层要建设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全面整合政法、公安、消防、交警、建设、国土、城管、卫生、水务、农林、供电、成品油、燃气、金融、工商、通信、统计、财政、工业、商业、物价、劳动、社保等部门行业的信息数据,建立“人性化城市”“城市人格化”主题数据库、城市物件数据库、城市事件数据库,把城市运行信息定量化、流程化;平台层要建设城市运行指挥平台体系,高度集成各个系统,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数据的挖掘、共享、协同和交换;应用层要建立城市运行指挥应用门户,围绕信息集中展示、服务集成的要求,实现互联互通、协同联动、信息融合,全面提升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支持决策建议,为常态管理和非常态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2.完善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大力加强专业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度等通用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对环境保护、智能交通、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水系监测、食品溯源等领域的实时在线监测监控,集成信息,满足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决策支持等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

  (1)完善三防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以网络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等三个平台,信息采集层、预警预报层、方案设计层、决策支持层、执行层和反馈层等六个层次为总体框架,升级改造区三防应急指挥系统,为三防会商提供工情、水雨情、气象信息、实时险情、现场视频、风险预测等信息,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重点加强三防突发事件预警系统等基础建设,建立覆盖全区小(二)型以上水库及水利工程的自动遥测站点,加强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实时在线监测监控;建立水务移动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大对城区“水浸”黑点的监控力度和广度;整合气象、水文、三防的定点实时监测信息和移动监测信息,建立三防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达到及时完成各类三防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管理;以数字、图、文、音像等方式快速灵活地提供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背景资料,以及有关资料的深层挖掘和信息服务;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模拟分析能力,加强调度的科学性;快速、科学地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和评估;提高三防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做出趋势预测,提升我区三防应急管理水平,将三防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2)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食品药品安全和动植物疫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建设,实现重点传染病的实时监控、预测和预警;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建设,建立急性职业中毒监测数据库;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提高防疫检疫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建设。

  (3)建设地质灾害监控指挥系统。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监测预警网络,充分发挥村(居)、社的作用,查明我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确定纳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编制监测巡查方案;建立防灾责任制,明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单位、责任人;选拔具有一定能力素质的群众作为地质灾害监测员,配备简易监测工具、简易报警器材,根据情况进行监控巡查,及时报告监测情况。建立环境监控指挥系统,建立直报系统和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实时监控。

  (4)健全人员密集场、重要基础设施、特种设备监测监控系统。遵循“优化服务、强化监督、深化整治、推进实施规范管理、形成企业自律机制”的工作思路,重点解决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体系的建设,推进特种设备动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网络。推进风险管理体系. 实施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构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评价体系,严把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关。

  (5)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视频系统。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加强对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和重点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自动化改造、重大危险源自动监控技术改造,对危货运输系统的GPS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施在线实时动态监测监控,增强安全监管的时效性,提高安全监管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全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通信信息系统的建立,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组织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增强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

  (6)建设森林消防信息和指挥系统。建设森林消防指挥中心监控室,连接林火监控系统,实现监测、指挥一体化,争取与市森林消防指挥部的指挥中心互相连接,以实现与市森林消防指挥部的信息共享及指挥同步。建设覆盖全区重点山林的实时林火监控系统,在全区的重点山头建设监控镜头,实现24小时监控,实现火场信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提升森林消防应急管理水平。

  (7)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突出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台帐和报告制度,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一是坚持日常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按照镇(街)不漏村(居)、村(居)不漏户、户不漏人,针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重大问题、重点人员,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排查活动;二是坚持做到调处纠纷与消除隐患相结合。认真研判排查出来的纠纷隐患,针对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纠纷隐患及时进行研处,组织力量进行专项治理,同时对调处的纠纷及时回访,实现“标本兼治”。三是坚持调解调处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始终把普法教育工作作为预防或减少矛盾纠纷的根本措施来抓,坚持“调处一件,教育一片”的工作方法,提高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预警能力,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

  3.开展街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立街镇城市运行指挥平台,采取捆绑式投入的办法,统一规划、统一研发、统一采购、统一维护,达到一步到位、成网运行、网上值守的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现与市、区应急平台,区各专业信息与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情况研判、调度指挥、视频会商等功能,满足街镇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为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平台提供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等。

  4.建设机动指挥系统。主要对民防移动指挥车进行技术升级、整合、改造,以保障机动指挥通信的顺畅,达到与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的无缝对接的要求。建设指挥员车载指挥系统,配备800M数字集群网对讲机,覆盖区应急委领导、专项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为区应急委领导指挥车配备便携式图像指挥系统,具备信息采集、接收的功能。建设单兵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采集交互系统,配备到街镇部分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实现与各级指挥中心平台互联互通和远程指挥、现场信息采集等功能。建设多方式、途径的信息采集系统,实时共享各纵向部门的监测监控和预测预警信息,有效获取现场图像信息并及时上报,提供上级应急平台所需要的相关数据、图像、语音和资料等,

  (四)提高物资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间,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8〕49号)精神为依据,坚持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结合实际、资源共享,形式多样、节约实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有效提高物资保障能力。

  1.建立健全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按照“实物储备供随行、合同储备供扩大应急、生产储备供大灾”的要求,专业应急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负责储备本部门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的专业应急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按照“平时分类管理、战时统一调度”的要求,重点加强三防物资、森林消防灭火物资、环境事件应急物资、安全生产应急物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道路桥梁应急物资、房屋建筑应急物资等的储备,并按携行、运行进行管理使用,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2.加强基本生活物资储备。民政救灾部门做好衣、食、住、饮的储备供应,卫生部门做好治病防疫药品的储备供应,确保突发事件发生24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卫生、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救助。

  3.建立完善应急物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经贸部门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探索多样化应急物资储备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和更新。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和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等信息数据库,进入城市运行指挥平台,实现动态管理、资源共享。建立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

  4.健全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红十字会、慈善会、工商联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应急救灾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五)加强宣教培训体系建设。

  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8〕24号)为依据,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形式多样、资源共享、分类施教、全面覆盖的原则,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防护知识,增强公众应急意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各级组织、各基层单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强化公务员培训。将我区各类干部的应急管理培训纳入区干部教育培训总体安排。区分不同层次、类别公务员,突出重点内容,提高培训实效。加强新闻发言人的应急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2.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1)建立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应急救援队伍的驻地、国防教育基地,建立教学功能齐全、师资队伍过硬的区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加强管理建设,实现培训标准化、规范化。

  (2)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组织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街镇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参加培训,充分发挥白云公安消防大队的主力军作用,建立联训联演机制,积极开展协同演练活动,提高通用能力,达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要求。加强对村(居)基层应急队伍的培训,提高基层应急队伍的素质。

  (3)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在搞好通用能力培训的基础上,突出对应急处置装备使用的培训,积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应急救援队员的实战能力。

  3.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结合消防、安全生产的培训教育等工作开展企事业单位宣传教育培训,提高企事业员工的应急管理意识,增强员工自救逃生能力。

  4.其他应急培训。加强应急志愿者的实战培训。开展社会公众的应急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扩大培训受众。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推进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推进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工程建设。

  (六)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应急体系建设,打牢基础。

  1.加强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

  (l)完善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应急预案覆盖有死角、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强化预案动态管理,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战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数字化预案管理系统,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

  (2)完善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机制。建立季度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会商制度,把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评估经常化、制度化,建立数据库,进入区信息与指挥系统。

  2.加强监测与预警机制建设。

  (l)完善和整合各专业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建立健全严格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完善应急值守网络,区直单位、街镇要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完善信息报送考核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及时、准确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3.加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l)完善分级响应机制。进一步把分级响应的实施程序、级别确定、处置动作程序化和标准化。

  (2)完善分类管理机制。总结疏理整理我区突发事件类别,与区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全面对应,提高应对效率。

  (3)完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各专业指挥机构、区应急办统筹协调的作用,达到有效组织、高效运转的要求。

  (4)完善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加强区职能部门之间、街镇之间以及职能部门与街镇的协同配合,共同应对。

  4.加强奖励与责任追究机制建设。

  做好我区突发事件应对方面规章及相关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修订有关重大事故调查程序规定、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健全奖励与责任追究机制,落实责任,促进部门依法处理突发事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加强对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区直单位、街镇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纳入区政绩考核,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因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七)整合应急避难场所资源。

  “十二五”时期,以《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中震发救〔2004〕188号)、《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为依据,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均衡布局、就近安排,安全可靠、因地制宜,平灾结合、综合利用,长远规划、分级建设”的原则,结合我区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结合人防工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承担的不同功能,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中心避难场所三种等级,主要功能:确定服务半径,战时疏散逃生,平时发生地震、洪涝、高温、低温冷冻以及其它事故灾难时提供疏散、避难、救助。达到布局合理、平灾结合、物尽其用、安全可靠的要求。

  1.紧急避难场所。供市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场所,也是受灾人员集合并转移到固定避难场所的过渡性场所,主要为空地、绿地、公园、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等室外场地。由属地进行规划建设,把现状为大片绿地、停车场、体育场等室外场地在不影响日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适当改建为紧急避难场所。合理规定疏散路线,沿线设置明显的标志牌;在疏散预案中进行明确,并制作明白卡标明场地、路线。

  2、固定避难场所。室内避难场所和室外避难场所相结合,供市民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性救助的场所,同时,也可兼作紧急避难场所。由区相关部门会同街镇,根据区域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分布、地理环境等基础数据,合理利用规划的大片绿化、停车场、体育馆、条件较好的人防工程进行改造或新建,设计合适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数,如白海面北面、望岗中部、槎龙村西槎路以北、松北村广清立交桥以北、增槎公路西面、石井河东面等规划为公共绿地的地块,均可改造成固定避难场所;同时,还可改造白云新城西部延伸区范围内的停车场、体育场、学校等的地块;还要注意在火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枢纽周边多设置室内避难场所。因地制宜建设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消防等必备设施,具备灾后收容附近居民,并保证灾民基本生活的功能。

  3.中心避难场所。规模较大、功能较全、安全度高,承担指挥和避难救援中心作用的固定避难场所。由区应急指挥中心会同区有关部门进行规划建设,主要在固定避难场所中选取面积较大的,安全性能较高的场所地方进行建设。

  4.加强特殊建筑物临时避难场所的建设。高度关注高层建筑、地下空间避难场所的建设,新建此类特殊建筑物要将临时避难场所纳入规划设计,已建成的要督促有关方面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5.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使用。

  (八)事后恢复与重建。

  以《***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为依据,按照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建立恢复与重建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1.完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分析机制。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应对处置、应急预案、应急救援等进行评估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2.各项恢复重建工作。

  (1)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群众自助的原则,实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和维修加固相结合,在搞好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满足受灾群众多层次的住房需求。一是统一规划设计,形成安全、协调、集约的空间格局;二是整合利用资源,优化调整城镇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统一规划与区分建设结合,统一组织规划,根据灾民意愿采取统建与分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基础设施先导性、支撑性的特点,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调整布局,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三旧改造”相衔接,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优先考虑城镇道路、桥梁,城镇供水、供气、供热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及配套管网的重建或新建,着眼实现基础设施升级,使重建后的设施能满足今后一段长时间的使用需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3)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的要求,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按照轻重缓急,抓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服务、劳动就业、社区管理等设施的恢复重建。

  (4)产业恢复重建。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科学规划与产业协调、恢复重建与优化提升、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恢复重建工商企业、金融网点,恢复农业、畜牧业生产能力。

  3.建立恢复重建基金。

  支持受灾区域恢复重建,统筹和引导各类资金合理配置、规范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

  (一)抓紧建设白云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

  积极贯彻落实区委十届九次会议关于建设城市综合运行指挥中心的有关要求,切实把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遵循起点高、科技含量高、配置全的原则,采取“纳入规划、体制先行、整合资源、互联互通、分项分步推进”的方法实施,以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为目的,坚持“以最小投入,努力实现最大利用”的建设发展思路,分基础建设,系统软件和数据库、硬件系统建设等项目展开。区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平台系统由应用层、平台层、数据层、基础设施层等集成,数据层要建设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全面整合政法、公安、消防、交警、建设、国土、城管、卫生、水务、农林、供电、成品油、燃气、金融、工商、通信、统计、财政、工业、商业、物价、劳动、社保等部门行业的信息数据,建立“人性化城市”“城市人格化”主题数据库、城市物件数据库、城市事件数据库,把城市运行信息定量化、流程化;平台层要建设城市运行与应急指挥平台体系,高度集成各个系统,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实现数据的挖掘、共享、协同和交换;应用层要建立城市运行与应急指挥应用门户,围绕信息集中展示、服务集成的要求,实现互联互通、协同联动、信息融合,全面提升信息综合应用能力,支持决策建议,为常态管理和非常态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分筹备、制订方案、建设实施、试运行、正式启动等五个阶段实施,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一家具有开发城市运行指挥平台经验和能力且在该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公司,对指挥中心综合平台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合作研发,实现全区指挥与信息网络高度集成;建立各类信息的统一整合、统一流转、统一督办,实现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的一体化。

  1.根据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功能地位,确定岗位需求,结合街镇城市运行与应急指挥分中心建设的实际,纳入区编制范围,解决指挥网络体系的人力资源需求,确保有效运转。

  2.将指挥中心建设纳入区“十二五”规划。按照体系建设、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的内容,初步经费估算为1500万元。

  估算总投资:1500万元;

  完成投资年限:2015年;

  项目承办单位:区应急办、区科信局等。

  (二)白云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建设。

  以白云公安消防大队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成立“一专多能”的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整合全区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加强区森林消防队、区防汛抢险机动队、街镇专职消防队、区房屋安全应急抢险队(地质灾害抢险队)、医疗救护应急分队、供电维修抢险队、通讯应急抢险队、供气应急抢险队、建筑工程抢险队、区物资支前运输队、道路和桥梁抢险抢修队、环境监测应急分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分队、处置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分队、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置分队、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在增强专业应急救援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应急救援通用能力,达到综合性应急救援、遂行多灾种抢险救援任务的能力。

  1.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专业装备建设。一是区森林消防大队添置装备估算经费65万元; 二是区卫生急救系统急救车标准化改造估算经费900万元;三是街镇专职消防队添置14台水罐泡沫消防车估算经费350万元;四是区防汛抢险机动队购置专业装备估算经费554万元。

  2.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通用装备建设。一是运输车辆配备估算经费160万元;二是为22支队伍配备指挥通信设备估算经费 50万元;三是配备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估算经费80万元;

  3.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其它建设经费。配备值班室、训练场地、活动室、食堂、宿舍等管理教育设施,建立专门的应急救援装备库和救援物资储备库等;提高人员保障经费(含工资、社会保险、人身保险和医疗保险)、日常管理保障经费标准,估算经费616万元。

  估算总投资:2675万元。

  完成投资年限:2013年

  项目承办单位:区应急办、区相关职能部门。

  (三)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平灾结合、物尽其用、安全可靠的要求,突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结合全区人口疏密程度、突发事件

  风险隐患分布情况,就近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建设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完善供水、供电、通讯、消防、生活等必备设施,具备灾后收容附近居民,并保证灾民基本生活的功能。

  估算总投资:500万元。

  完成投资年限:2015年

  项目承办单位:区应急办、区国土分局、区规划分局、区民政局、区建设局等。

  (四)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及灾害治理。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监测预警网络,充分发挥村居、社的作用,查明我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状况、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确定纳入监测巡查范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编制监测巡查方案;建立防灾责任制,明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单位、责任人;选拔具有一定能力素质的群众作地质灾害监测员,配备简易监测工具、简易报警器材,根据情况进行监控巡查,及时报告监测情况。加快我区地质灾害易发点(区)调查评价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档案、隐患点监测原始资料档案及隐患区宏观巡查档案,并及时更新。出现灾情险情迅速撤离群众,及时上报上级部门,落实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积极开展工程治理、搬迁、土地整治,消除地质灾害的威胁。

  估算总投资:500万元。

  完成投资年限:2015年

  项目承办单位:区应急办、区国土分局、区科信局等。

  六、“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分管应急工作的副区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应急、安监、水务、农林、公安、国土、卫生、民政、规划、发改、建设等部门的领导任领导小组副组长,主要职责:领导、指导、组织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落实,加强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保障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由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应急办)、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民宗局)、区委政法委(区信访局、综治办、维稳办)、区武装部、区公安分局、市规划局白云分局、区发展改革局、区经贸局、区建设局、区国土房管分局、区城管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科信局、区司法局、区农林局、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环保局、区卫生局、区交通局、区安全生产监管局、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区城管执法分局、区监察局、区外事办、区民防办、区体育中心、区质监局、白云工商分局、区气象局,以及街镇等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由区应急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统筹协调规划落实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加大财政对应急管理投入的力度。处置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各部门所需突发事件预防、应急准备和处置应对资金,按规定程序列入本级年度财政预算。根据实际需要,在相关部门一般性支出预算中增设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逐年增加。二是区财政局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及时拨付应急和救助经费。遇到紧急情况时,遵循“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保障应急和救助资金及时到位。三是完善应急管理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需要,加大对应急体系建设规划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四是区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和绩效评估。

  (三)培养应急人才。当前,人才短缺是制约区应急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突出加强对区有关部门、街镇分管领导和负责人员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训什么”的要求,开展以会代训、考察观摩、互动探讨等活动,引导认清“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实质、政策要求、发展方向,为规划的落实打下基础。要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负责人、村(居)和社应急管理负责人的培训,不断提高应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建立区应急管理专家库,为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咨询、对策。

  (四)强化监督评估。对于规划涉及的各项指标、建设任务,建立实施监督评估机制,区应急办及时***,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提出对策建议,保障规划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每年要会同区有关单位组织一次项目督查;2013年第三季度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若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应及时进行规划修订,以保持本规划的科学性与指导性。

  (五)开展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周边区(县级市)之间的应急管理工作的交流与合作。组织相互交流和学习培训,学习、借鉴国内外各类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主题词:公安 应急△ 规划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委、办,区人大各工委、办,区政协各委、办,区纪委办,区法院,区检察院,区武装部,区各人民团体,白云公安消防大队。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15日印发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22 07:07:41重新编辑
平湖镇山厦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大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鹅公岭世纪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鹅公岭坪垅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上古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上木古宝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白泥坑横东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白泥坑宝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大皇公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禾下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任屋路台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万福路王其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新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凤凰大道凤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新木老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坪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南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华南国际工业城劳务派遣公司      平湖镇天鹅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盐田区北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盐田区沙头角太平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盐田区免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盐田区富源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盐田区鹏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盐田区田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福田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      深圳圆岭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      深圳南园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      深圳华富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      深圳莲花怎么招装卸搬运临时工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鞍山市水利局出台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
  2. 鞍山市食药监局召开2018年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
  3. 鞍山市图书馆组织年轻馆员进大学校园深造
  4. 市质监局联合市旅游局开展五一节前特种设备安全检查
  5. 中职教育涉农专业迎来发展春天
  6. 春节消防官兵坚守岗位
  7. 鞍山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大关
  8. 科学制定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政策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9. 鞍山市编制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工作会议在市工商局召开
  10. 五大措施确保高考安全
  11. 收听收看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
  12. 建筑工地及运输车辆扬尘造脏
  13. 鞍山市防护林工程获中央310万元资金支持
  14. 道德模范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和创城工作
  15. 鞍山市首届钢都阳光娱乐节正式启动
  16. 经开区食药监局开展露天家禽宰杀行为治理行动
  17. 出租车驾驶员常志刚刘鹏飞获市级荣誉
  18. 鞍山市国土资源局高新分局多措并举做好项目征地报批工作
  19. 争分夺秒开辟快速通道救助重病群众
  20. 铁西分局南华派出所开展两节两会消防安全工作部署会
  21. 我市将开展教育收费专项检查
  22. 鞍山市地方税务局推出微信公众平台
  23. 张晓刚当选国际钢铁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24. 严禁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之机操办敛财参加升学宴请
  25. 市工商局市场分局加强廉政建设和防腐败教育拧紧理想信念总开关
  26. 市体育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7. 海城市防雷减灾中心联合多部门开展燃气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28. 除雪防滑信息
  29. 海城市残联举办2017首期残疾人初级计算机知识培训班
  30. 鞍山市食药监局召开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
  31. 郭志强副市长到千山风景区调研
  32. 鞍山经济开发区党工委领导班子召开2017年度民主生活会
  33. 角逐计算机技能大赛
  34. 鞍山市食药监局立足三个重点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质量
  35. 鞍山市委党校双化班学员走进鞍山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36. 检查节日市场食品安全
  37. 迎五一世界最大玉佛换新颜
  38. 立山区残联组织区内残疾人游泳运动员选拔工作
  39. 市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40. 我市激光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方案通过专家评审
  41. 岫岩强化猪肉市场监管
  42. 鞍山市食药监局以办理建议提案为契机深入推进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
  43. 鞍山市计量监督检定所举办第三届职工毽球比赛
  44. 鞍山市施行五个全力工作法全面落实基本单位名录库规范化建设工作
  45. 综合执法局铁东分局开展市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46. 市工商局实施品牌战略成绩斐然
  47. 市国资委积极开展议事协调机构清理工作
  48. 岫岩发现一株千年古树
  49. 鞍山队守土尽责确保国家统计政令畅通
  50. 浓浓爱心温暖贫困户
  51. 变四大板块为多项出击
  52. 市教育局召开2016年特殊教育提升工作推进会
  53. 开展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
  54. 今年环保审批否决18个项目
  55. 海城市公证处开展公证法十周年宣传活动
  56. 旅游部门兵分三路境外市场寻找客源
  57. 岫岩举行中日友好植树活动
  58. 海城市林业局开展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工作
  59. 鞍钢制造出国产首条不锈钢板带炉卷轧机机组
  60. 鞍山市法制办召开创城工作动员部署会议
  61. 海城市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年检工作结束
  62. 台安交通局召开加强春节期间廉洁自律会议
  63. 检查秋粮收购情况
  64. 鞍山产权交易项目正式登陆上海专业化市场平台
  65. 鞍山市林业局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66. 岫岩县交通局加强养护管理工作
  67. 今年设计和竣工民用建筑全部节能达标
  68.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积极部署决算工作
  69. 市政府法制办落实鞍山市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实施办法成效显著
  70. 真情感动民心
  71. 市统计局开展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主题党日活动
  72. 齐矿的英模灯箱
  73. 永不陨落的那颗星
  74. 七千名执法人员有了电子档案
  75. 海城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76. 交通委胡恒月副主任与出租汽车代表对话
  77. 鞍山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启动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工作
  78. 鞍山人民心系四川地震灾区
  79. 海城义务护线员保护电力设施
  80. 开发区开展春节前校园安全大检查
  81. 市交通委财务审计处对全委开展资产清查工作
  82. 市科技局组织2016年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基地)专家评审工作
  83. 新发现111处不可移动文物
  84. 检查餐饮娱乐场所卫生安全
  85. 鞍山市残疾人就业管理中心召开盲人***从业者代表座谈会
  86. 三星生态花园中心花团锦簇吸引游客络绎不绝
  87. 鞍山市文广局举办戏曲曲艺专场演出
  88. 市房改办协调市消防局推进保障房消防验收工作
  89. 目标五年再造一个鞍山
  90. 全市检察长会议召开
  91. 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92. 我市今年居民医保免费体检7月至12月进行
  93. 鞍山市食药监局三举措创新食品摊贩监管模式
  94. 省国土资源厅补充耕地专项核查组对岫岩县补充耕地项目管护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95. 我市公交车体广告经营权转让实现市场化运作
  96. 郎英摄影作品展开幕
  97. 鞍山市气象局开展百名书记讲党课活动
  98. 鞍山市地震局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
  99. 市国税局教育培训工作按下启动键
  100. 鞍山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队召开2017年春运暨两节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