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特别报道箐口之变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1月17日发表  


箐口村寨门修建落成

 

这是一个发生在乌蒙山深处的故事。

几年前,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还是一个省级深度贫困村,喂猪为过年,喂牛为犁田,喂鸡为有盐巴钱。

近年来,箐口以大党建为统领,以“塘约经验”为发展标杆,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用不到半年时间,成功扭转了“后进”的地位。

昔日“脏乱差”的现象不见了,村民从原来的“坐等救助”变为“主动突围”。曾经荒芜的山头,如今已瓜果飘香。今年“七·一”期间,箐口村党支部还被中共大方县委授予“全县先进党组织”称号。

短短一年时间,箐口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焕然一新,活力、清新、和谐变成了它的代名词。

箐口,到底发生了什么?

1、组织之“变”


箐口猕猴桃长势良好

老大难,老大难,配强领头人就不难。”行走箐口,群众口中经常冒出这样的话。

由此可见,一个村委会主任对村“两委”班子乃至全村发展影响之深。今年32岁的张华,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张华看来,箐口村的“变”是“干”出来的。

以前读书时,去村委会打证明、盖章之类的,总是遇不到人。”张华说。

从群众的反映来看,箐口几代人的“病灶”,没有一样不是指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2016年冬天,猫场镇党委政府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派出工作队进村入户,摸情况、做工作,全方位对箐口进行把脉问诊,顺利完成箐口村“两委”班子调整。

贵州西团动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箐口村第一位大学毕业生张凌,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邀请及箐口群众的推荐下,回乡报名参加村委会主任竞选。2017年3月2日,张凌高票当选村主任。

从此,这个大方县“位置最偏远、环境最恶劣、贫困程度最深”的“三最”之村,拉开了绝地突围的帷幕,迎来了渴望已久的浴火重生。

村委会主任这个官,张凌从一开始就当得“不太平”。“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群众思想守旧、产业发展慢、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尤为棘手。面对一个个具体问题,张凌都迎难而上、敢于碰硬,以实际行动向群众发出强烈的务实信号。

没过多久,箐口群众便发现,这个新任的村委会主任与众不同,虽然是公司董事长,但干起农活来,比农村人还要农村。许多人感叹,虽然这个主任才有32岁,但干起事情来真的不简单。

我担任支书6年多,晚上从来没有开会过,自从张主任来了以后,晚上开会就成了家常便饭。”箐口村党支部书记李兴国说,记得他上任的第一次会议就是晚上开的,散会时,我看了一下时间,“凌晨1点36分”。

在张凌看来,基层党组织,就是箐口摆脱贫困的主心骨和加速器。只要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就能够创造出属于箐口人民脱贫攻坚的“箐口实践”。

作为身价上百万的张主任,他一不愁吃、二不愁穿,就为了箐口百姓都那样搏命干活,咱们还有啥理由不好好干?”李兴国的心声,亦是箐口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的共识。箐口村“两委”班子作风里长期欠缺的“钙质”,在潜移默化中渐渐生长。

村‘两委’特别是支书和主任,在脱贫攻坚中他们是标杆、是引擎。箐口村今天能够有如此大的变化,全靠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猫场镇党委书记王炳发说。

2、作风之“变”


村民在观察自己养的蜂

连去找他们办个事情,都是你推我、我推你的,还能指望他们带领我们摆脱贫困?”这是箐口群众对往届村“两委”班子评价,也是当时干群关系的真实写照。

作风漂浮,曾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箐口往届村“两委”班子的代名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事能推就推、能躲就躲”的心态不同程度存在,导致村“两委”一度陷入“说话无人听、办事没人跟”的困境。工作长期落后、矛盾比较突出。

作风不实,谈什么都是扯谈、空谈。”箐口村新一届“两委”班子就位后,在认真总结往届村“两委”班子教训的基础上,痛定思痛,认为“干部作风非抓不可”。但是,作风如何改呢?这个问题让张凌连续好几天晚上没有合上眼。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干部作风漂浮,往往是贫困村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箐口把抓作风建设作为解决难题、推动工作的“金钥匙”。“当时大家对他们并不是太相信,甚至有点怀疑和担忧。其他村的干部还预言,箐口村‘两委’班子是在作秀。”部分群众坦言,“如今看来,这些预言落空了。”

箐口的干部作风之“变”,过程远不止这么简单,而是充满了曲折和辛酸。在第一次村“两委”会议上,当张凌把关于作风整顿的方案向大家宣布时,原本热闹的会议室,瞬间一片安静。有人小声抱怨,“全县哪个村的作风不是和我们一样的,为什么我们就要这样严格,难道工资要比其他地方的高吗?真是自己找事情给自己做。”

小张呀,可不可以把要求降低一点。你呢不仅有别墅、奔驰、宝马,而且还有那么大的一个公司。其他人呢,摩托车都是二手的。”李兴国用开玩笑的语气说。

这话虽说是笑着说,却把张凌引入了深深的沉思。“之前,我们就是抱这样的思想才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难道还要重走老路吗?如果真是那样,又何必在这里混日子呢?一个月那么点工资能够做什么?现在背箩的工资都是村干部的好几倍。”

如果大家认为这个要求苛刻了,就去镇里面反映,不要我干这个村委会主任。”张凌说,“我回来当这个村委会主任,每月要损失好几万元,用这样的代价回来混日子,值得吗?”

想想也是这样,如果连最基本的作风都抓不好,还谈什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人家张凌为了整个箐口人民的幸福,不仅放弃了陪伴孩子、爱人和父母的宝贵时间,还把公司60%的股份让出来,难道我们就不能为箐口人民做点力所能及的奉献吗?何况我们还是党员。”

李兴国把身子往椅子上一靠,闭上眼睛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刹那间,群众在贫困线上奔波的身影在心头重现;村里那些因贫穷而娶不上媳妇的光棍,个个都把目光指向自己,还有身边的每一个“两委”班子成员。

就按照这个要求执行,有执行不下来的干部没有?有就请举手。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就得严格按照要求各司其职,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散会!”

是责任、是担当!”每当谈起李兴国那天做的决定,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对他来说,公家的事怎么硬都行,自家的事怎么软都成。”所以,只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多苦多累多难,都心甘情愿。

通过观察,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换届后,以前经常“关门闭户”的村委会热闹起来了,前来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往常站在一旁当“指挥官”的村干部,如今和群众打成一片。

贫穷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宿命,幸福也不会从天而降,美好生活是埋头苦干干出来的。”大方县委组织部长黄海鸣说,箐口狠抓作风建设,不仅抓出了“两委”班子的精气神,更多的,是抓出了执行力和落实力。

黄海鸣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只要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发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3、环境之“变”


群众在“讲习所”听讲

曾经,箐口的脏乱差,是有名的。

刚来猫场镇工作时,第一次去箐口村,同行的同事给我说,只要看见脏乱差比较严重的地方,说明就到箐口村了。”曾几何时,箐口人无可奈何地自嘲。

当选伊始,张凌便提出“人民选我当干部、我当干部为人民,箐口一天不发展、干部一刻不休息”的口号。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张凌认为:“如果连最基本的环境卫生都搞不好,还谈什么脱贫致富。”张凌决定从环境卫生开始抓起。

然而环境卫生虽一整再整,却收效甚微。这样的事实,给年轻气盛的张凌泼了一盆冷水。“之前,自认为公司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治理一个小村肯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真正身在其位才发现,治村跟管企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正当张凌纳闷时,村民张习禄串***来,两人便就环境卫生的事情聊了起来。交谈间,张习禄脱口念起一首打油诗:“人穷不能怪屋基,是怪自身没出息。想要走上小康路,首先改掉坏陋习。”

听到这,张凌起身拍手说,“有了,终于找到我们环境卫生搞不好的核心根源了。治病要先从根治起,环境卫生也一样,首先要把群众的坏习惯改掉。”

为改掉陋习,让环境卫生达到预期设定的整治目标,村“两委”班子通过召开群众会议等形式,在学习借鉴塘约‘红九条’的基础上,建立了箐口村‘三建七改十不准’制度。”

三建七改十不准”的出台,迎来的不是热烈的掌声,而是村民的怀疑。“他们说的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原来就是扫扫地、搞搞卫生。”

随后,箐口群众又收到一份红头文件,其中“卫生搞不好的罚款20元,搞得好的奖励50元”最引人注目。打扫自己家的卫生居然还有钱,箐口人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好事。

更让群众想不到的是,箐口这场“环卫风暴”,不仅刮起来就没有停的意思,而且还越刮越猛。“刚开始时,我不管他们扫不扫地,反正我就是不扫。要罚款可以,钱没有。结果,他们不仅没有罚我的款,反而把我家的房前屋后也扫了。”村民张强说。

规定‘奖、惩’结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考虑到群众的钱来之不易,只奖励干得好的,从来没罚一分钱。”用黄海鸣的话说,“村‘两委’班子是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自觉指数”。

将心比心。干部都带头把事情做到这个份上了,谁还好意思袖手旁观呢?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大家都纷纷加入环境卫生整治的“大部队”中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箐口村也因此变了一个模样,村民们则慢慢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今,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村民每天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打扫干净。

4、风俗之“变”

曾经的箐口,大办滥办酒席现象比较严重,群众之间相互碍于面子,被迫忙于应酬。“孩子满月要办、从一楼搬到二楼要办、给老人竖碑要办、感冒去医院回来要办、甚至连坐牢出来都要办。”

关于滥办酒席,村民箐口村副支书周顺祥深有感触,“吃一年酒下来,很多人都从‘万元户’变成‘万元负’,部分群众还借成了‘老账人’,有的为了攒钱吃酒,连喂来过年的猪都卖了。”

提起这种陈规陋习,村民张青祥更是哑巴吃黄连。“妻子过世了,我一个人既要维持整个家的开支,又要供三个孩子上大学,生活压力还是非常大的。”

现在五十块钱还不好意思拿出手,好歹也要送一百块。去年我大概算了一下,专门从信用社贷款来吃酒的钱就有两万多,真是吃不消呀。”张青祥说。

贷款吃酒”。无意间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

像张青祥家的这种情况,每个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大家就是被歪风陋习给连累了。不仅群众被裹挟着下不来,甚至连很多有工作的人也撑不住。”张凌说。

农村大办滥办酒席的现象愈演愈烈,群众越发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我最讨厌的就是办酒,可也没办法。自己不办不代表别人不办,既然别人办了,再怎么也还得去吃。如果不去,他就会对你有想法。”

村民张华说:“吃别人的多了,自己就得想方设法办酒,把送出去的钱收回来。不然,经常只出不进哪个着得住?一年下来好几万哩。”

针对这种顽疾,箐口村“两委”下定决心移风易俗,打出组合拳,捅破这层窗户纸,斩断恶性循环的链条。

张凌认为,“打蛇打七寸,首先要找到这‘七寸’在哪儿”。

箐口抓住了两处七寸。”张凌介绍,一是关于红白喜事,统一由村“两委”承头操办,村委开菜单、请厨师,提供桌椅板凳,并规定礼金不得超过一百元。二是关于违规操办的问题,由村民小组发动群众不准去帮忙,不准借家私,迫使其无法操办。

刚开始,当地群众以为又是一阵风,只打雷不下雨,雨过地皮湿。怎么办?张凌介绍,“为防止死灰复燃,我们还把上级的优惠政策与此挂钩,为了自身利益,谁再操办酒席前都得思量一下。”

除此之外,箐口还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和劝解。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箐口民间大操大办的风气正在逐步被扭转。

最担心以后村干部换了,其他新上来的干部不抓了怎么办?”走访中,在为箐口的成效而欣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箐口整治大办滥办酒席给当地人留下的担忧。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无规矩不成方圆,治理陈规陋习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怎么办?建章立制管长效。箐口村“两委”制定将“大办滥办酒席”加入村规民约“三建七改十不准”。其中的“不准滥办酒席”像个警报器,紧盯着大办滥办酒席;又像把剪刀,直接剪断陈规陋习的“根系”。

对整顿陈规陋习,要与落实群众惠民政策相契合,出台具体规定,帮群众在婚丧嫁娶方面划明确红线。”张凌认为,不仅如此,还要把整治陈规陋习作为治村富村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5、民心之“变”

以前,箐口的“乱”,主要是治安“乱”和人心“乱”。

地处大方和纳雍两县交界处的箐口,原来基本上可以说是“两不管”地带。时常有人在此闹事,三言两语不合就开骂开打。

当地群众 “等靠要”思想也很严重。

民心聚、事业成、不成也成。民心散、事业败、不败才怪。”俗话说得好,“脱贫先治愚”,张凌认为,要想改变箐口的旧貌,让群众改变思想观念才是最要紧的事,而做好这一步的前提是想方设法把群众发动起来。

心动,更要付出行动。“在人心严重涣散的形势下,要让全村老百姓到2018年实现‘减贫摘帽’目标,信心不是没有,但是压力也不小。”张凌介绍,当初他提出开办“脱贫攻坚讲习所”和“农民夜校”时,不仅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议论的人还不少。

结果,箐口村“两委”班子仅用3天的时间,就把全村80%以上的老百姓的思想做通了。

第一期讲习所开班时,我们在原来准备的基础上,又多加了10多条板凳,结果还是不够坐。”李兴国说,好多人都是站着听的,连过道都被站得水泄不通。短短3天72小时,看似轻巧,背后却是全村党员干部辛勤付出,“鞋子磨破了,嘴巴讲得口干舌苦”,最终让群众理解其中的良苦用心。

这样热闹的场景,在箐口一再发生。在一次“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中,开讲不到10分钟,一个年轻人跑来找到张凌说:“主任,我发现今天来学习的人中,有部分不是我们村的。这个场地连我们村的人都容纳不下了,你看要不要我把他们请走。”

话音刚落,张凌起身握住年轻人的手说,“他们来听是好事情,不仅不能把他们请走,反而还要好好为他们服务,把他们当作我们的贵宾来招待。”

在张凌看来, “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事业来干,把利益给群众。只有这样,干部说话才有人听,群众才会向组织靠拢。”

现在的箐口,和从前比民心发生了质的改变,只要村“两委”通知开会,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村民们都不会迟到、也不会缺席。

村民张习禄感慨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才对得起党对我们的关心。”

今年以来,箐口村已有18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李兴国说,“党支部的工作,不是做‘一阵子’,而是要干‘一辈子’,并且还要着眼长远,时刻为组织注入新鲜血液,确保后继有人。”

6、行动之“变”

箐口生得毒,喝水当吃肉。男人不在家,女人坐起哭。”这样的顺口溜,身为80后的张凌也能够倒背如流。这,也是箐口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

箐口的这个“穷”字,饱含着太多的眼泪和痛苦。一盆水,家里人轮着用来洗漱;饮用水,要到几里之外的长沙村去挑;种庄稼,纯粹是看天收获,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

上任之初,张凌想得最多、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带领群众把 “贫困帽子”摘掉。当时,正值全省上下轰轰烈烈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大方县新一轮大走访活动也如火如荼进行。

借此机会,他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决定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全村开展一次实在的大走访活动。每到一家,张凌都围绕这几个问题和群众交谈:家里有多少人,收入靠什么;对摆脱贫困有没有什么好的打算或想法;如果村“两委”牵头,统一带领大家发展新型产业,大家有没有兴趣……

只要我们勤快,穷日子就会过去,好日子就会到来。”每到一处,张凌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老乡。

一次,张凌来到一户贫困户家,屋内除了一口半边锅外,再无其它像样的家具。

男主人满脸无奈:“看着你们我都不好意思,其实我也不想穷,但在这个石旮旯里有劳力都找不到用处。”

不要对自己这样没有信心,你家不是有很多土地吗?怎么不从这些土地上打打主意呢?”张凌鼓励道。

哎!咋可能没有想过,但光想不做有什么用?想来想去还不是没有钱来干。”

张凌故意问道:“那你的意思是,以后的日子就一直这样过下去了?”

不然又能怎样呢?哎,要是我们这里的干部能像其他地方的干部那样能干就好了!”男主人若有所思地说,“以前有领导来我们这里,听他们说‘只要组织有决心,老百姓就有信心’,我看我们这里是无法的。”

走访期间,张凌反复地念着 “组织有决心,老百姓就有信心” 这句话。

回来的路上,张凌给李兴国打了一个电话。“喂,李支书呀,我的这一组刚刚走访完,情况并非像我们之前在办公室想象的那样。其实,很多贫困户是很想努力脱离贫困的,就是没有人扶他们一把。”

我们走访下来的情况,和你的也差不多。”电话的两端,李兴国和张凌交换了走访情况。

群众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是好事情,但对于村干部来说,我们更要考虑在前面。”张凌急切地征求村支书李兴国的意见,“要不我们晚上开个会?”

我也正有此意,马上通知大家。现在是6点25分,晚上7点30分准时开始。”李兴国的话语很果断。

7、资源之“变”

大晚上的把大家召集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听听大家这次走访的感受,二是讨论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之前也提前通过气了,大家有什么想法,都说说看。”李兴国开场就发问。

问题一出,副支书周顺祥第一个发言:“从前期摸底排查的情况来看,我们的脱贫任务还很重。个人建议,通过成立‘合作社’来带动贫困户脱贫、发展集体经济,不然,到年底箐口村还不能消除‘空壳村’,恐怕不好给上级和群众交代。”

合作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为什么箐口今天才提呢?究其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全村没有大户,没有人能够承包;二是条件差,没有老板愿意投资。

但大伙对周顺祥的意见还是很感兴趣。

办法也不是没有,以村‘两委’的名义去注册一个合作社,然后发动群众一起来搞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村委会副主任李龙贤这样认为。

从之前走访的情况来看,把群众发动起来也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资金从哪里来呢?谈到“钱”这个字,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顿时鸦雀无声。

我们这样做!”突然,张凌打破了这片安静:“首先,以村‘两委’的名义成立一个公司,再以公司的名义去银行贷款,这样就把钱的问题解决了。同时,每个组成立一个合作社,将辖区内的资源整合起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大家看看这个办法行不行。”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沸腾起来。“可以,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定了。”“项目一定要立足本村,这样才能保证扶贫资金的安全。”“这几年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被荒废的土地太多,可以发展种植业。”“咱们的老张是养蜂‘土专家’,养蜂产业也可以重点考虑。”

讨论间,李兴国看了看时间,凌晨1点26分。大家却仍然你一言、我一语,为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不仅没有半点想回家睡觉的意思,反而越讨论越来劲。

一定要将贫困户作为重点对象纳进来。”李龙贤说,“我们箐口村480户2013人,贫困户有206户685人,村里缺少资源。根据要求,箐口村2017年要摘掉贫困帽,压力很大,我们必须要把分散到群众手里的资源整合起来,抱团发展。”

夜越来越深,还不时下着雨,会议室里的讨论却“谈兴正浓”。“实施‘五动五起来’工程,可以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特别是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张凌说,“这个道理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问题是,你所享受的扶贫资源,你愿意拿出来吗。”

单打独斗是成不了气候的。这几年箐口得的扶贫项目和资金还少吗?为什么还是这个样子?”

要干出点名堂来,就得把全村的资源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实施,统一销售,共同分红。”

……

之前,村里面开会只要说到发展项目,群众就没什么积极性。没想到这次群众会大家能如此拥护和支持。”李兴国感慨地说。

据了解,箐口村还成立了劳务输出中心,由劳务输出中心对全村劳动力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情况成立相应的工作队,并由村“两委”负责承接劳务。按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在家带孙子;30到60岁之间的,男壮力主攻建筑工程,妇女参与种植;20到30岁的年轻人参与工业建设。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箐口村的民心凝聚了、资源整合了,脱贫有希望了。”村民张习禄说,“在外面打工不仅赚不了钱,还经常被老板骂,连吃饭都要看他的脸色。在自己家门口发展产业,放在往常,做梦都不敢想。如今,这个梦想真的实现了,尽管工作起来有些辛苦,心里却很踏实。”

8、产业之“变”

茅草房屋巴掌大,一日三餐无变化。若要吃上大米饭,除非媳妇生娃娃。”这样的顺口溜说的是以往的箐口。

祖祖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要有办法早就有了,咱们村的土地就是光生茅草不长庄稼。”

的确,箐口的穷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因受猫场硫磺厂的影响,厂周边山头上的土地被逐渐污染,树木也接连枯萎。箐口就是受害最严重的地方。

几番劫难,箐口周围山头上的树木日渐稀少,一个接着一个的“和尚坡”如瘟疫般蔓延。只要一刮老干风,瞬间风沙四起,烟尘弥漫……

要摆脱贫困,现在的路只有一条,调整产业结构。”在第三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张凌说:“单打独斗是搏击不了市场的,要动员群众把你三分、我五分的土地,采取作价入股的方式集中起来。”

抱团发展的意见,得到了村委和参会代表的一致认同与支持。

2014年春天,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凌萌发了种植猕猴桃的念头,并回家与本家伯伯张青松商量,准备让张青松一起发展。结果不仅没有得到伯伯的支持,反而还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张青松说:“幺,你的这个想法好是好,但我们这里连种包谷都是那样子,你现在还想种猕猴桃,咋个搞得成哦?你还是好好去打理你的公司,不要把钱拿来这里打水漂。”

伯伯,我不敢向你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我们可以先试种嘛,如果种成功了,明年我们就大面积的铺开搞。如果你有所担心,干脆就把土地流转给我,我来干,怎么样?” 张凌带着试探的语气问道。

不行不行!我就靠那点土地来生活,把它给你了,我的生活咋办?”张青松反问道。

伯伯,保证让你一辈子生活无忧!”

可任凭张凌怎么解释,张青松依然不愿意入股。时隔几年,张青松看到张凌之前种下的猕猴桃日见成效,开始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要是当时听他的话,现在怕都开始挂果了哦!”

不远处,村民张强用“大普话”,南腔北调地唱起歌来,歌词的意思是:封建思想要撤出,不能老是种包谷。大家来把果树种,发家致富又幸福。

的确,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箐口村“两委”探索出“酿蜜模式”,由村级党组织按照“党支部管公司、公司管合作社、合作社管群众”的“三级”管理模式,将农户确权出来的资产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实施,统一销售,共同分红。

村支书带头养蜂,村主任带头种猕猴桃,副支书带头养鸡,副主任带头种樱桃。”张凌说,“村‘两委’班子的头上,个个有分工、人人有责任,大家干得好与坏,年底拿‘干货’来说话。”

致富,产业是核心。”这是张凌发在微信朋友圈里的一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张凌带领箐口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张凌与村“两委”班子一起,以实际成效吸引更多农户参与进来,延展扩大富民效应,推动“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势”发展。

2016年以来,箐口已带动215户农户种植李子、猕猴桃等经果林4600余亩,初产期可实现总收入300.5万元,户均增收5800元。

这组数字的背后,洒满了箐口村“两委”班子的血汗,凝结着箐口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正如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所说:“千难万难,用真心真情真利益赢得民心就不难”。

9、自治之“变”

今天,周书记跟我说,‘要搞自联体,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并把这样的服务往下延伸’。”6月22日晚上8点,箐口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会议,张凌直截了当点明了会议主题。

何为自联体?自联体是指在村民小组下设立村民自强联合体(简称自联体),把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农户组合在一起。原则上15户为一个联合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户数。每个自联体推选1名党员担任户长,在村民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张凌说:“老话说得好,牙齿和舌头都难免磕着碰着,何况大家还是性格各异的人,产生矛盾在所难免。但村‘两委’毕竟精力有限,如果有了自联体来解决这些矛盾纠纷,村‘两委’就可以集中精力来抓发展了。”

可这个自联体到底如何搞?搞起来后又由谁管理?”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将任务分解到个人,责任也明确到人。

短短7天时间,箐口就对全村8个组完成自联体创建工作。这在全镇引发“强震”,再也没有人怀疑村“两委”的决心。

走访期间,班子成员听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再去麻烦村干部些了,有需要组织帮忙解决的事,找自联体便可以。”

之后,不管是哪个村民组遇到问题,都直接找自联体解决,不再一趟趟地往村委会跑。”村民张青鹏说,“自联体不仅解决生产的大事,也管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连夫妻间的矛盾,他们也帮忙调解。”

张户长,我来找你们,不代表我是那种小心眼的人,只是我感觉他做得有点过分了。他家牛把我家的包谷吃了,事后他连招呼都不来跟我打一个,这样也太瞧不起人了!”

老哥子你不要急,有什么事情慢慢说。”箐口村火石坡组自联体户长张勇向前来“告状”的黄义说道。

路头路尾遇见我好几次,你好歹给我打一声招呼说说牛的不是,不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吗?我又不是说要他赔。”黄义的话语间充满了情绪。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情。来,你先坐下喝杯水,我马上喊他过来。”说完,张勇拨通了张习禄的电话:“喂,老张,你在忙什么?喔,那你赶紧来我家一趟嘛,有点小事情找你一下。”

好,我马上就过来。”张习禄回答。

老张,你和黄义的事情我已经了解了,所以打电话把你叫过来。目的是让你们两个当面把问题说清楚,不要两个人一个气朝一头。为了这样的小事伤了两家人的和气就太不值得了。”张勇耐心地调解。

黄义呀,本来早两天我就想来你家说这事的,但是这几天加班加点整猕猴桃的柱子就没有得过来。你看这样行不行,到收包谷的时候,你连我家挨着你家地边的那小块一起收了,如何?”张习禄满脸微笑。

习禄,大家坎上坎下、早不见晚见的,你这样说就不好了。我来找张户长不是要你赔,是想有什么怨气我们当面说破,以免以后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黄义说,“今天说清楚了,出了这道门,你我都不要再提这个事情了哦。”

要不我们就走了,不耽误张户长整柱子了。”黄义说。

好的,我的也还要两天才搞得完。”张习禄回答。

看着两人和好如初,张勇心里的石头也落了下来。

10、返巢之“变”

在箐口,时常会听见这样的顺口溜:“产业就在家门口,青壮劳力不外走,老弱病残有人候,少年儿童不留守。”“三留守”这个社会问题,在箐口正悄然得到解决。

如今,充满活力的箐口吸引了许多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归来,他们带回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实现了从“打工”到“创业”的转变。

截至7月底,箐口在外务工人数从2016年底的300余人减少为90多人;留守儿童从2016年底的121人降至60人,且无未入学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也从2016年底的31人减少为1人。

从数据来看,箐口在处理“留守问题”方面,确实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解题模式”,效果明显。“群众外出务工实为被逼无奈,如果在家门口就能够赚钱,那么谁还想出去?”张凌说。

32岁的张青鹏是箐口村大坡组人,系两个未成年孩子的父亲。10年前,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他和妻子胡彩霞只得离开还在哺乳期的孩子,踏上开往他乡的列车。

在外面奔波的这几年,我们辗转了许多地方。不管是到哪里,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下班后,累得连给孩子打电话的力气都没有。”张青鹏说,“作为一个农村人,体力上的辛苦算不得什么。老火的是在外面打工,照顾不了家中的孩子和老人啊。”

艰辛的打工生涯,张青鹏夫妻持续了长达10余个春秋。今年4月,张青鹏在张凌的劝导下毅然辞去了工作,投入50多万元资金,回乡成立了“富元鹏经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领13户精准扶贫户发展经果林300多亩。

其实钱多钱少不重要,一家人能经常在一起最重要。”张青鹏说,“下一步,我将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更多的外出人员返乡创业,让孩子不再留守、老人不再空巢。”

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在箐口并不是个案。

火石坡组的王国华,现年43岁,在外打工20多年。

自从妻子过世后,4个孩子的抚养和整个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我一个人的肩膀上。不出去吧,在家里又没有什么可赚钱的门路,出去吧,孩子又没有人照顾。”王国华说,“无奈之下,只有走到哪里就把孩子带到哪里。”

在外面倒是能赚得到钱,但开支也大,钱也存不下来。”王国华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考虑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早就不想在外面奔波了,可在老家找不到门路。

没有办法,只好选择继续在外面干。”王国华回忆,直到今年3月的某天晚上,他接到一个从内蒙古打来的陌生电话。

喂,你是王国华王哥吗?”电话的那头传来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王国华回答道:“是,我是王国华,你是哪个?是不是打错电话了!”

我是青鹏呀王哥,今天老家打电话来说,村里面新换了一批干部,张凌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了。”王国华问,“张凌?是不是之前在我们那里种猕猴桃的那个?”

是的,就是他。我还听说,他回来的动作非常大,准备把全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都整合起来,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要不我们回家和他们一起干算了!”

这个主意好,我早就不想在外面干了,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路子。”王国华有些兴奋。这天晚上,王国华躺在床上想过去,想将来,想得一晚上没有睡着,“多年前播种在心里的那颗‘在家门口就业的种子’终于开始发芽了。”

是的,不仅是王国华的种子发芽了,就连整个箐口,也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让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返巢”。箐口的脱贫攻坚,因此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春天。

后记

给《箐口之“变”》画上最后一个句号,脑海里响起在箐口走访时听见的歌曲:“不怕致贫因素多,勤干就能把贫脱。抱团发展同创业,穷村变成金银窝。”

置身歌词意境,今天的箐口虽然还没有实现脱贫目标,但基层组织强了、党员干部作风实了、民心凝聚了、资源整合了、产业调整了,全村上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强村先强带头人”。箐口村的蝶变跨越,核心在党组织、关键在“领头羊”。箐口之“变”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选好一个“领头羊”,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干出一番事业、惠及一方百姓。

箐口之“变”,不仅仅让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还“变”出了一个深化农村改革的“大方样本”。其中的每一个情节,都是决战贫困的壮美史诗。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17 04:04:45重新编辑
南山区沙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南油中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麻雀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山区创业路南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三联村松元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京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秀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华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京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金鹏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华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草蒲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恒通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关口罗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泰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三联浙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南岭龙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创盈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勺妈领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振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木棉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木棉湾鸭秋湖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百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雪象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坂雪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粮食集团布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上水径申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布吉镇又一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观山湖区生态环境分局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织密疫情阻击战防控网
  2. 黔南州工商局及时传达贯彻落实全省工商工作会议精神
  3. 平塘一悬崖上发现百年前环保主题摩崖石刻
  4. 魏明禄到贵定县云雾镇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5. 州人大常委会开展交通基础设施情况调研
  6. 南明区人民政府召开常务会传达学习贯彻相关会议精神调度全区社会经济工作
  7. 南明区狮峰路片区四个一改造思路助力老旧小区华丽转身
  8. 熊家场镇开展低保专项整治工作
  9. 大方县七到工作法助力脱贫攻坚
  10. 七星关区水箐镇切实做好防汛减灾工作
  11. 荔波县扎实做好防汛备汛确保安全度汛
  12. 龙里县审计局六个确保强化对县管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审计监督
  13. 安顺市探索念好四个经强力推进林业建设
  14. 毕节市交建国储林有限公司2021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公告
  15. 中共黔南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党组深入扶贫村开展十九大宣讲活动
  16. 荔波县统计局积极组织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
  17. 第四届绿博会黔南执委会召开第十二次会议
  18. 州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
  19. 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直属业务部进企业开展制度建立宣传工作
  20. 黄平县服务企业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1. 美国角声基金会、香港华恩基金会陈佩恩女士一行赴贵定考察儿童村项目建设
  22. 天柱县油茶生态鸡走进重庆
  23. 黔南州政府召开十四届八次常务会议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听取环保工作汇报和审议有关事项
  24. 贵定县举行2019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培训基层文艺团队成果展演暨2020元旦迎新公益演出
  25. 黔南州近14万工会会员职工参与医疗互助活动
  26. 贵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贵州脱贫攻坚成就展
  27. 打造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28. 熊家场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百日行动专项整治工作
  29. 织金县第一届体育运动会圆满闭幕
  30. 织金县龙场镇四举措抓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31. 黔南州司法局到平塘督查法律援助专项经费管理使用情况
  32. 全国红色旅游摄影作品巡展暨首届中国长顺高钙苹果节在长顺隆重举行
  33. 紫云县开展托幼机构卫生评价及托幼机构综合督导
  34.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5 02:47:32
  35. 七星关区德溪街道开展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
  36. 毕节市农业农村局推进创文网格化服务提升为民服务解难题综合能力
  37. 人才扶贫的黔西实践
  38. 贵阳公安打造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模式
  39. 六盘水市加强汛期渔业安全生产工作
  40. 安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三及时助推企业发展
  41. 毕节市油菜万亩高产创建项目已全面完成计划面积
  42. 贵定县四个精准抓实农村危房改造
  43. 罗甸交警会同安监客管集中约谈客运企业及驾校
  44. 州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委书记孙志刚在我州调研时的精神
  45. 黔南州人民政府与浪潮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46. 黔南州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执法人员公示
  47. 丹寨县三个四机制抓实社区疫情防控
  48. 我州民政残联部门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49. 修文县商务局三举措推进商贸领域垃圾分类工作
  50.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3 23:43:31
  51. 黔南州十四届人大代表第二期培训班开班
  52. 贵阳银行都匀支行开业
  53. 为民办实事巡河常态化
  54. 南明区商贸业加速提档升级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55. 全国工商联定点帮扶工作联络组到我县调研
  56. 中寨镇三个加强助力五城同创
  57. 州侨联党员干部开展抗击疫情爱心捐款活动
  58. 平塘安排部署县委第十轮巡察工作
  59. 州政协督办组到州商务局开展2019重点提案***督办工作
  60. 毕节32家企业获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奖补
  61. 州人社局党员志愿者走进桃花村宣讲十九大精神
  62. 罗毅到惠水县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63. 黄平县三措施强化疫情期间市场监管确保市场稳定
  64. 市领导开展六一国际儿童节慰问活动
  65. 2018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国际茶文化高端论坛举办
  66. 省质监局特种设备督查组到我州督查指导
  67. 南明区文体广电旅游局五项措施抓好行业管理抗击疫情
  68. 黔南州交通运输局组织参加2014年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
  69. 黔南州委召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贯彻省有关会议精神研究部署近期环境保护有关工作
  70. 贵阳市第二届文化旅游年货节今日启幕
  71. 黔南州住房公积金各项业务指标实现双过半
  72. 花溪区政府主要领导调研园区建设及生态环保工作
  73. 珠藏镇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活动
  74. 毕节市司法局集中学习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75. 纳雍农民夫妻脱贫攻坚中递交入党申请书
  76. 徐延豪一行到我市考察
  77. 毕节市反恐工作培训班开班
  78. 罗甸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会
  79. 织金县三甲街道实施绿化工程增颜质
  80. 赤水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81. 黔南州全力***收支难题确保基层财政运转
  82. 罗甸县人大常委会召开主任会议传达学习十三届人大三次和州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研究相关事项
  83. 毕节市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法律法规暨监管实务培训
  84.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到我州调研检查并召开座谈会
  85. 黔南州政府副州长黎燕萍到公积金中心开展工作调研
  86. 剑河县多措并举强化疫情期间药械市场价格监管
  87. 黔西县强化扶持保障移民后续发展
  88. 黔南州司法局关于2021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考试应试相关要求的通告
  89. 好花红惠水文化周末聚获多彩贵州非遗展示篇周末聚组织奖
  90. 息烽县接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慈善捐赠
  91. 修文县六大举措推进政务数据市区一体化工程
  92.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3 23:43:31
  93. 黔南州教育局关于对十三五期间第二批省级名师骨干教师州级选拔推荐人选的公示
  94. 省考核组到我州开展行政执法工作调研
  95. 白云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唐樾调研白云区道路交通、教育项目建设情况工作
  96. 一路逐绿一路歌——乌当区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97. 省农科院专家到织金县纳雍乡传经送宝
  98. 织金县三甲街道村民养山鸡增收致富
  99. 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践行五步工作法助推产业结构调整
  100. 修文县职工医疗互助成为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