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4月28日发表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区六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

  2021年7月5日       

目  录

  前  言 

第一篇 肩负新时代新使命

  第一章 立足新征程,直面新变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承担新使命,勇立新潮头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第五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第六节 发展战略

第二篇 建设更高能级的湾区之核

  第三章 坚持重点突破,打造大湾区融合发展核心引擎 

    第一节 构建面向未来的湾区核心城区

    第二节 强化大湾区国际门户枢纽地位

    第三节 打造湾区新经济发展承载高地

  第四章 深化改革开放,融入大湾区深度协同发展格局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

    第二节 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

    第三节 加强与市内区域协调联动

    第四节 实现珠江口两岸深度协同

    第五节 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第三篇 建设更有质量的智创高地

  第五章 聚焦数字赋能,构筑高端高质新经济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世界级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基地

    第二节 厚植智能制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第三节 增强高端服务业发展动力和能级

    第四节 前瞻谋划六大特色经济发展格局

    第五节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第六章 主攻产业创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区

    第一节 打造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第二节 建设湾区高技术产业研发重镇

    第三节 进一步优化区域综合创新生态

    第四节 建设有活力的高端人才集聚区

第四篇 建设更具活力的品质之城

  第七章 提升城市功能,增强现代城区综合发展承载力

    第一节 完善面向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构建便捷高效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第三节 推动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和提质增效

    第四节 促进各街道协调共进实现差异发展

  第八章 崇尚兼容并蓄,彰显滨海现代城市文明新特质

    第一节 涵养宝安“深港文化之源”

    第二节 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四节 打造湾区知名体育强区

第五篇 建设更有温度的共享家园

  第九章 聚焦人民关切,筑造新时代民生幸福共享家园

    第一节 教育提速提质实现善育优教

    第二节 健康加快扩容实现病有良医

    第三节 住房量质齐升实现住有宜居

    第四节 养老多元优化实现老有颐养

    第五节 弘扬社会关爱实现弱有众扶

  第十章 夯实法治基石,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城区

    第一节 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样板

    第二节 优化基层治理宝安模式

    第三节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节 推动“韧性城区”建设

    第五节 树立湾区智慧治理标杆

  第十一章 践行绿色低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区

    第一节 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宝安

    第二节 加强环境全面精准治理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节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五节 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第六篇 强化规划保障实施

  第十二章 完善规划组织实施机制

      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组织协调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重大支撑

  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督查考核机制

      第一节 强化督查监测机制

      第二节 加强规划评估考核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深圳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五年,也是宝安承担时代新使命,跨越式提升城市区域价值的战略机遇期。站在历史新起点,宝安必须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发挥地处珠江口核心区位优势,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始终保持经济特区建设正确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全球坐标系,探索新路子、实现新突破、构筑新优势,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先锋样板城区。

  《深圳市宝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编制,将“十四五”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十四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也是编制和实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宝安更高质量推动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篇 肩负新时代新使命

  “十三五”时期,宝安积极应对风险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十四五”时期,宝安要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紧抓“双区驱动”历史机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新担当新作为赢得时代、开创未来。

第一章 立足新征程,直面新变局

  “十三五”时期,宝安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区上下齐心合力,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节 发展成就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经济活力持续提高,质量效益大幅提升。202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847亿元,区域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区第八。工业层级从中低端加工制造向中高端智能制造转变,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1.2%,获评全国首个区县级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以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激光、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从工业一枝独秀向工业做优做强、服务业蓄势迸发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5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3%,腾讯、顺丰等龙头企业加快宝安产业布局。农商行、亚太卫星等总部企业加速集聚,会展经济、临空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二、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历史性跃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位。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牢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842家,是“十二五”末的4倍,占全市比重31.2%,10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平台不断增加,拥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9个院士工作站、39个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突破,中科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落户宝安。创新空间不断拓展,尖岗山-石岩南、铁仔山、新桥东3个片区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2个。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建成了全市首个海外人才服务平台“海归岛”,累计认定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145人,是“十二五”末的2.7倍。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持续升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2020年全区专利授权数总量达58345件,占全市26.3%,连续两年全市排名第一。

  三、城市功能形象呈现新面貌

  “十三五”期间,全区高标准规划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和地标式建筑,城市功能和面貌“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城市形态快速向现代化城区迈进。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穗深城际(一期)、轨道6、11号线建成通车,全区轨道运营总里程达93公里(包含城市轨道、城际铁路、国家铁路),是“十二五”末的4.3倍,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机场东高铁枢纽获批建设,国际航线达到62条,沿江高速国展立交、外环高速建成通车。全球全国第一、唯一性的项目不断呈现,单体全球最大的国际会展中心建成使用,全球最大室内冰雪文旅综合体、全国首座三位一体的滨海廊桥、“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开工建设,欢乐港湾建成全面开放,128米高“湾区之光”摩天轮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城市空间利用更加集约高效,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和市政综合规划,航空限高历史性突破,建设空间向上提升50米以上,完成海洋新城填海2.72平方公里,新增城市更新面积9.5平方公里,规模全市第一,新桥东、燕川片区等8个平方公里级更新整备加快推进,龙王庙智创小镇首期建成。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展“一河四走廊”“1+5+16”道路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完成全区361个城中村综合治理,综合管廊建设加速,燃气管网覆盖率达80%。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提升,建成5G基站9630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建成全区统一的大数据资源平台和全市首个区级块数据中心,开通全国首条“车路协同”智慧公交线路。

  四、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八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民生支出连续保持全市第一,民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供给持续优化,新增中小学学位6.4万个,公办幼儿园数量增加近20倍,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外国语·宝安学校、南方科技大学附中落户宝安,高等院校、市直名校实现零突破。医疗体系逐步完善,累计组建3个医疗集团,新评定4家三级医院,建成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新改扩建医院8家,新增床位2972张,社康中心总量全市第一,实现15分钟就医圈。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城市规划展览馆投入使用,“湾区之声”演艺中心落成,“老三馆”升级改造即将完成,“新三馆”开工建设,清平古墟、红色小镇改造建设启动,宝安国际马拉松赛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田协金牌赛事,举办“四季之声”系列高水平音乐会。住房保障稳步提升,建设筹集公共住房6.7万套,“十三五”期间增加4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全市低位。养老服务逐步完善,建设全市规模最大的养老院春晖苑,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妇女儿童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福海街道荣获全市首个国家级“儿童友好型街道”。脱贫攻坚工作落地见效,帮助都安、大化两县24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单位。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市民生命健康得到有效防护,企业复工复产和重大项目建设得到全方位保障。

  五、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形成了“茅洲河治水”“EPC治水”“正本清源”“环保主任”等一批全国瞩目的环境治理“宝安模式”。完成了全市最重的治水任务,全区雨污分流管网总数达18477公里,61条黑臭水体、374个小微水体全面消黑除臭,茅洲河国考断面历史性恢复地表水V类标准,高标准的电镀、线路板产业基地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动工建设。攻克了全市最难的治气工作,严格监管全市25%以上的建筑工地和排污企业,率先建成“一街一站”监测站点, PM2.5平均浓度由“十二五”末的35.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2.3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全市最大。构建了全市覆盖面最广的公园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约48%,公园总数达192座,建成36.9公里碧道、436公里绿道,实现山海城相连。开展了全市最早、参与度最广的垃圾分类行动,全市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80%以上,回收利用率达40.7%,建成全市首个厨余垃圾干湿分离示范处理站,老虎坑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投产。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创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全区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快速向“趟深水区、啃硬骨头”迈进。经济供给侧改革纵深推进,出台“1号文件”、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全市首个区级国企物业招租招商管理办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1+5+7+N”政策体系,深入实施“5+3”工程。“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快,探索柔性执法、联合执法联动机制,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在全国率先推出审批监管服务一体化平台,形成全链条审批监管服务模式;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化国际化行政服务大厅,“互联网+政务服务”获4项国家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创新集体股权分置、流转和退出机制,全市率先全面铺开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改革。社会治理成效突出,街道分设推进社会精准治理,“十万义警”“屯警点”做法得到全国推广,成为“三调联动”全国试点、全国首个区县级“社会信用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及社会治理现代化省级试点。城市更新效果显著,倡导连片改造,滚动推进实施“10+18”连片旧工业区改造升级,探索实施更新整备组合拳,形成“一水”模式及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黄田”经验。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经济实现高质量的平稳增长压力较大。“十四五”时期,全球环境更加复杂,“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全区产业空间存量错配、增量空置现象并存,经济结构单一、质量不高问题尚未得到全面改善,临空经济、会展经济等仍处于培育期,新动能尚未形成强大支撑。

  二、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增强。全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重大创新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部分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元器件等仍受制于人,财政科技资金杠杆撬动力不强,全区产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民生福祉与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全区民生服务总量供给不足、供给质量不高的现象依然突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紧张,千人床位数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紧缺。社会安全领域仍存在痛点,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易发多发。

  四、城市功能和承载力有待提高。全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107国道、广深高速割裂城市发展空间,路网密度等城市设施建设与先进城区仍有差距,城区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历史遗留用地、违法建筑等问题制约土地效率提高,现状建成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存量开发难度和成本加大。

  五、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全区城市建设发展与生态空间体系处于博弈平衡状态,部分生态用地收缩、城市滨海生态功能受损,河流水质仍有反复、跨界河流治理难度大,空气质量优良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危废物等固废处置困境加大,减污、治污、控污的任务仍然艰巨。

  第三节 发展环境

  一、全球政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冲击各国经济,形成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危机,对要素国际间流动形成阻力,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中美间政经博弈更加激烈,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与新冠疫情影响形成叠加之势,不断推高全球投资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出现断崖式下跌,呈现经济全球化布局逆向收缩加剧的趋势,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跟随创新之路难以为继,中国现代化强国发展之路受到严峻挑战,已深度嵌入国际供应链的宝安产业深受冲击。

  二、数字技术成为创新发展引擎

  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数字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我国加快“新基建”布局,既有助于加速中国市场的形成,也为进一步领跑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打下坚实基础。宝安具有智能制造先发优势,数字技术领域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同步发力将为宝安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国内国际双循环正逐步形成

  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制度优势、物质基础、人力资源等发展支撑条件稳固,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同时,我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仍在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欧投资协定已签署,“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逐步形成。宝安经济外向度高,必须顺应全球化规律和新趋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辩证看待新机遇和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四、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协同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带动的发展格局,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深圳都市圈正在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将大幅提升,宝安作为未来城市新中心,将顺应这一趋势,推进城区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提升,并强化自身优势,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级。

  五、深圳开启“双区驱动”时代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重塑发展新优势、加快开放步伐的重大战略机遇。深圳需要结合******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的新要求,扎实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携手大湾区城市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共建共享共赢迈向新台阶,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好先行示范引领作用。宝安处于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版图的核心,位居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中产业拓展走廊的交汇之处,又是深圳的制造之核,在大湾区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凸显。宝安作为珠江口两岸融合发展引擎,应积极担当、主动作为、锐意创新,把握大机遇,拥抱大发展。

  “十四五”期间,宝安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重大部署,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宝安在新时代走在前列、在新征程勇当尖兵。

第二章 承担新使命,勇立新潮头

  “十四五”时期,宝安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城市,在“双区”发展中找准定位,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为全市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赋能助力。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对广东、深圳系列***、***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0+10”工作安排,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对照全球坐标系,探索新路子、实现新突破、促进新发展,高质量推进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建设。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抢抓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主动对接,精心谋划,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谋划一批开创性、突破性、引领性项目,为改革探索新路径,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系统观念。把宝安的发展放到中央、省、市的全局来谋划,确保宝安在“双区”建设、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等战略中有方案有作为,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围绕建设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的中长期发展定位,“十四五”时期,宝安在“双区”建设中肩负“三项重大使命”: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高质量发展智创高地、大湾区融合发展核心引擎。“三大定位”到“三项重大使命”一脉相承,是宝安在新时代的定位与作为,是宝安必须扛起的使命和责任。

  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对标世界顶级城市,携手前海共推区域统筹、功能统筹、陆海统筹、岸线统筹,共建大湾区城市群标志性核心区。布局一批国际水准地标性建筑,以“中央活力区+科技创新服务区”的宝安中心区建设为引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完善与国际化城区相适应的一流城市服务功能,实现惠民生、强治理、重人文、优生态齐头并进,打造深圳先行示范区魅力彰显的滨海城区。

  高质量发展智创高地。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契机,不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聚焦数字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临空经济、总部经济和文旅经济,推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加速聚集。以产业需求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宝安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大湾区融合发展核心引擎。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当好“西协”战略桥头堡。推动深港澳规则相互衔接,创新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机制,依托深中通道等重大跨区域基础设施,着力增强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联动性、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性,共同构建“湾区1小时交通圈”,引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

  第四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宝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现代化的治理能力、高度的城市文明、美丽的生态环境、美好的生活家园,全面建成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典范。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先进城区。智创高地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能力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晰,形成技术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若干全球性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成为繁荣富裕的全球先进城区。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典范城区。建成一流法治政府、模范法治社会,具有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城市治理体系完备,实现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全国安全、公平、公正的典范城区。

  文化软实力显著的现代文明城区。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特征更加鲜明,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体旅游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文化强区、体育强区,成为独具魅力的现代文明城区。

  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幸福城区。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均衡布局,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城区。

  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城区。形成天蓝、海碧、水清、山青,绿带环绕的美好生态空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区。

  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的基础上,打造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区。

  第五节 “十四五”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坚持“近中远”相结合,科学谋划推进,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先锋样板城区。“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湾区城区魅力尽显,民生福祉更加丰厚,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城区治理效能和安全保障全面提升;国际领先的复合型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基本形成,会展海洋城、“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深中通道门户区等建设取得新进展,“一主、两优、六特色”产业体系纵深推进,创新动能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珠江口两岸的辐射引领作用得以发挥,有力支撑深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为全市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作出重要贡献。

  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创新驱动型的质量发展,产业基础能力提高、产业链韧性增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引领作用凸显,智能制造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更高,数字、会展、海洋、临空、总部、文旅等经济更具特色,地区生产总值6000亿元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

  科技创新更具竞争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基础设施和重大平台显著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势增强,创新孵化育成体系进一步优化,以国高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全区创新活力迸发,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5.0%,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7000家以上。

  民生福祉满足新期盼。建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新进展,学校均衡布局,医疗机构合理分布,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充足,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8.7万个,人均预期寿命达84.53岁。

  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扎实推进,资源能源消耗显著下降,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水清天蓝的生态空间,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超18%,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超92%。

  城市治理更加安全高效。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引,探索人口大区管理新路径,构建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不断提升城区功能形象,改善市容环境品质,维护城市安全秩序,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达10批次/千人。

宝安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属性            2025年目标值            
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性{6.5}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预期性12
创新驱动            3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预期性{10}
4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期性7000
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预期性28.0
民生福祉            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预期性{6.0}
7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性≤3.5
8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束性{12.5}
9新增供应公共住房万套预期性[4]
10人均预期寿命预期性84.53
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预期性2.12
12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预期性4.5
绿色生态            13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约束性92
14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约束性[≥18]
15森林覆盖率%约束性≥23
16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茅洲河共和村)-约束性达到Ⅳ类水
1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束性完成市下达任务
18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约束性完成市下达任务
安全保障            19粮食储备保障能力约束性完成市下达任务
2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约束性≤0.01255

  第六节 发展战略

  西协融合、开放引领。践行开放发展理念,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依托深中通道、国际会展中心、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等重大设施,充分发挥“西协”战略桥头堡和国际门户作用,着眼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宝安所能,主动服务“双区”建设,加强与珠江口西岸区域深度融合,推动在产业功能布局、内需市场体系构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环境联防联治等领域协作,实现珠江口两岸城市发展能级的共同提升,在开放合作过程中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发展新空间,为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智造为本、数字赋能。践行创新发展理念,瞄准数字经济发展前沿,植入创新研发机构、创新要素市场、创新高端人才,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在数字赋能产业创新上率先发力,促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先进制造业优势,厚植高端服务业新动能,坚守“产业第一”、坚持“企业至上”,全面激发实体经济发展潜能,积极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五核带动、组团发展。践行协调发展理念,以宝安中心区、空铁门户区、会展海洋城、石岩科创城、燕罗智造生态城建设为关键抓手,强力提升核心片区的服务能级和辐射强度,有效统筹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强化尖岗山、铁仔山、新桥智创城等高新区承载功能,以高标准基础设施为依托,完善生产生活、科技研发、文化娱乐、生态休闲等多元功能,带动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形成极核带动、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

  民生为本、共建共治。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全力补齐医疗教育等民生短板,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发展成果更多转化成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低碳韧性、绿色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坚持底线思维,把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城市韧性安全放在优先位置,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生命线安全运行水平,着力打造50公里“蓝色海洋”景观带和碧道网络体系,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率先走出一条高密度产业大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二篇 建设更高能级的湾区之核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聚焦优化西部向湾格局,全力以赴推动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任务、重大项目落地,不断强化湾区国际门户地位和功能,携手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区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第三章 坚持重点突破,打造大湾区融合发展核心引擎

  充分发挥珠江口两岸联动发展的主阵地优势,高水准推进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优化空间格局,探索产业型城区高品质发展路径,强化城市门户枢纽功能,增强经济、科技集聚力和辐射力,构建“一轴、四廊、五核、多节点”发展格局,打造成湾区空间之核、枢纽之核、产业之核、创新之核。

  第一节 构建面向未来的湾区核心城区

  一、高标准打造“107发展主轴”

  发挥107国道南接深圳中心城区、北连广州、东莞的区位优势,以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价值链重要流通渠道和重要发展脊梁的战略地位优势,串联起创业路“宝安中央商务带”、铁仔山片区、临空经济区、环立新湖片区、新桥东片区、燕罗智造生态城等,以科技研发、先进制造为核心,汇聚创新型和生产服务型企业,分类推进沿线城市更新项目,加大棚改、利益统筹推进力度,加速土地二次开发,优化产业空间供给,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将107发展主轴打造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支撑区。

  1.启动107国道市政化改造试点段建设。

  2.推进107沿线铁仔山、航港生态产业城、环立新湖、上寮、新桥、潭头、燕川等重要城市节点建设。

  二、高水平构建“四大发展廊带”

  依托滨海岸线、深中通道、松白路、茅洲河,加强沿线重大平台、产业空间、区位交通、自然生态等资源整合,高标准推进沿线地区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功能完善,强化廊带的链接带动作用,打造“滨海科技文化走廊”“深中产业拓展走廊 ”“松白路科技创新走廊”“茅洲河生态科技走廊”四大发展廊带。滨海科技文化走廊,整合西部滨海沿线总部企业群、湾区书城、滨海文化公园、“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宝安国际机场、海洋新城、国际会展城、海上田园城等重点资源和重大优势平台,对接前海和东莞滨海湾新区,着力提升滨海生态环境和文化品质,提供独特滨海生产生活空间,推动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塑造国际一流湾区岸线。深中产业拓展走廊,联动中山翠亨新区、深中通道门户区、铁仔山、石岩南等重要片区,加强区域间交通和科技创新要素联系,强化珠江口东西两岸互联互通,打造产业要素流通与集聚的“大动脉”。松白路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南山高新区、西丽科教城、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联系与对接,完善集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于一体的区域创新生态链,打造集聚先进技术的科技创新走廊。茅洲河生态科技走廊,以茅洲河为纽带,推进茅洲河“一河两岸”统筹规划建设,整体提升沿线片区科技产业发展价值,加强宝安与东莞、光明的产业和技术合作,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一条宜居宜业的生态科技长廊。

  三、高品质建设“五大发展极核”

  打造“宝安中心区”“空铁门户区”“会展海洋城”“石岩科创城”“燕罗智造生态城”五大发展极核,对接国际建设标准,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公共配套、优质的生产生活空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引领带动全区高品质发展。宝安中心区,包括滨海片区、碧海片区和大铲湾片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科技服务、特色金融、高端商务,加速总部项目建设,强化头部企业和创新要素集聚,推进“中央活力区+科技创新服务区”建设,携手前海共同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中心。空铁门户区,包括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片区和深中通道门户区,重点发展临空经济、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高端消费,推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六位一体”机场东空铁枢纽、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总部基地、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平台和项目建设,提升空港综合性服务能级,建设国际一流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全区对外发展的新门户、新标杆。会展海洋城,包括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海上田园城和宝安综合港区,重点发展会展经济、海洋经济、文旅经济,强化“三城一港”联动融合,整合国际会展中心、海上田园、冰雪文旅综合体等特色资源,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会展新都会,争当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引擎,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性功能城区。石岩科创城,包括石岩中心城区、石岩南、石岩东片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生产性服务业,主动对接南山高新区、西丽科教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科研创新重点区域,推进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IDM项目、欣旺达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改善区域环境,打造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燕罗智造生态城,包括燕罗中心区、罗田片区、山门片区、107沿线燕罗片区,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低碳产业,加强与光明科学城、会展海洋城、东莞滨海湾新区的联系,以燕罗中心片区为核心,加快红色小镇规划建设,推动燕川、罗田、山门三个利益统筹片区建设,整合罗田森林公园、燕罗中央公园等山水生态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打造“三生融合”典范新城。

  1.推动维沃、鹏鼎等已入驻总部项目高标准建设;推进“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建设;推进中央绿轴、滨海廊桥等中心区大型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妈湾跨海通道、海澜路及1号地下车库联络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轨道9号线延长线、15号线、28号线规划建设。

  2.推进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全球跨境快邮集散中心、“湾区之心”、空港综合保税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深中通道建设;争取国家工业博览馆落地。

  3.推进“三城一港”建设;推动轨道12号线、20号线、云巴示范线L1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完善会展海洋城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国际会展中心周边酒店、商业等配套工程。

  4.推动银宝山新城市更新、石岩总部经济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5.建设燕罗10平方公里连片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配套区,推动礼鼎高端集成电路载板及先进封装基地建设。

  四、因地制宜打造“城市协调发展节点”

  挖掘产业、生态、人文等特色资源突出的片区,因地制宜,打造多个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城市发展节点,推动全区协调均衡发展。打造尖岗山、铁仔山、环立新湖、石岩南、新桥东、松岗东等一批新兴产业集聚节点。打造铁岗水库、石岩湖、罗田森林公园、凤凰山、阳台山、平峦山、五指耙森林公园等一批绿色生态节点。打造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燕川古村、沙井·金蚝小镇、凤凰古村、清平古墟等一批知名人文节点。

  1.推进新桥东、环立新湖等重点产业集聚片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加快营造优质产业空间。

  2.加强五指耙森林公园、罗田林场等重要生态节点环境保护,促进山海城融合。

  3.探索“文旅+、文创+、文博+、非遗+”等模式,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


图3-1宝安区“十四五”空间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 强化大湾区国际门户枢纽地位

  一、建设联通世界的立体交通枢纽

  充分发挥海陆空铁复合资源优势,以重大交通枢纽节点为依托,形成“六位一体”的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全面提升宝安联通世界的交通服务能力。打造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改扩建机场航空客货运服务设施,推进机场数字化转型和四型机场建设,提升国际航空集疏运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国际航线、航班时刻和国际航权配置,拓展洲际直达航线,打造面向亚太、连接欧美澳、衔接“一带一路”的航线网络;推动空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大湾区机场群层面信息共享和协同管控。到2025年,国际客运通航城市或地区达到100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70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量达180万吨。加快构建对外高铁战略通道,增强国家级铁路建设和服务功能。完善港口综合服务功能,促进港城协调发展。

  1.推进机场第三跑道、卫星厅及T4航站楼等建设;推动机场捷运系统规划建设;推进机场东、T4-机场北、石岩枢纽建设。 

  2.建设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基地航空公司,培育本土全球网络型航空公司;开展旅客全流程数字化应用。

  3.推进深茂铁路(深圳段)、赣深铁路等国家高铁线路建设,启动广深第二高铁的前期研究。

  4.推进大铲湾(二期)建设;落实宝安港区建设工程。


图3-2 宝安区高铁及城际铁路网

  二、建设与湾区互联的重要通道

  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互联的高快速路、跨江通道、城际轨道、水上客运等通道建设,打造湾区“1小时城际交通圈”。加快高快速路建设,构筑联动湾区的“八横六纵”对外通道体系。推动深珠跨江通道开工建设,加强107国道、宝安大道等区内骨干路网与深中、深珠等跨江通道的有效衔接。推进城际铁路规划建设,构建湾区都市圈轨道骨干网络。增强湾区城市水、陆公共客运的便捷性,探索与珠海、中山推进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服务,促进大湾区公交一体化建设。

  1.推进沿江高速二期等联通湾区城市的高快速路网建设。

  2.推进穗深城际线(二期)建设,推动深大城际线(33号线)建成通车,开展深莞增城际、深大城际西延以及深港西部快轨等通道的研究工作,争取深莞增城际设站燕罗。

  3.加密深圳-中山、珠海、香港、澳门游轮班次。

专栏3-1 高快速路网规划建设重点项目

  推进4条通道建设:完成深中通道、沿江高速二期(鹤洲立交、机场立交及深中侧接线)、妈湾跨海通道、沿江高速前海段与南坪西延衔接工程等4条通道的工程建设。

  启动11条道路开工建设:推动广深高速改造、机荷高速改扩建、南光市政化改造、龙大市政化改造、滨江大道、沙坪大道、宝鹏通道(宝安段)、福洲大道快速化(滨江大道-宝安大道段)、福洲大道二期(立新路-福凤路)、福洲机荷联络线、深珠通道等11条道路开工建设。

  开展2条关键通道的前期研究:启动南光北延-环莞快速通道、燕北快速等2条新建通道的前期研究。


图3-3宝安区“八横六纵”高快速路网

  第三节 打造湾区新经济发展承载高地

  一、促进产业空间精明发展

  结合全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落实全市“两个百平方公里级”政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做到精心规划、精准配置、精细管理,打造创新浓度高、经济密度高、服务水平高、人文活力高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吸引优质企业深耕宝安,形成带动能力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高质量产业集群。提高产业载体供给质量,重点优化产业功能区硬设施与软环境,建设新一代智慧型、创新型、生态型产业功能区。提升产业载体运营服务能力,引入专业化园区建设运营机构,强化产业链协同,完善支撑服务,构建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空间供应机制,建立全区产业空间信息平台,对应“分类出让、以房招商、长租计划、先租后供”等模式,分类明确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强化产业空间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产业空间高效精准配置,确保优质产业平台、项目的发展空间。积极发挥国资国企在稳定租金、建设新型产业用房、整治产业空间等方面的作用。

  1. 稳定制造业空间,合理控制新型产业用地规模增长,“工改M0”类更新单元计划用地规模控制在80公顷以内。

  二、建设十一大高品质产业集聚区

  全区一盘棋,统筹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资源,高水平推进国家高新区宝安园区以及平方公里级老旧片区建设,促进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尖岗山—石岩南、铁仔山、新桥东等国家高新区宝安园区建设成全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按“重点突出、错位协同”的思路,推动平方公里级旧工业区连片改造,加快环立新湖片区、沙井∙金蚝小镇、沙井西新兴产业城、航港生态城、福永东连片工业区、会展东福海片区、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潭头整村统筹等片区的建设,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成为智造和现代服务功能重要承载地。加大片区统筹力度,明确发展目标与策略,引导市场主体有序参与,打造功能完善、要素集聚、成本稳定的产业空间。

专栏3-2 十一大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

  尖岗山片区:规划占地面积4.51平方公里,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检验检测、智慧物流、新材料等领域,引进香港高端产业要素,以雪花啤酒片区城市更新、72区甲岸工业园城市更新等项目为支撑,打造“尖岗山深港智能产业创新合作发展区”。

  铁仔山片区:规划占地面积12.98 平方公里,聚焦5G、智能装备、环保、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影视文化等产业,重点依托平方公里级桃花源智创小镇,重点推动上市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园区、南太科技中心、107发展带固戍片区、中德欧湾谷、宝安科技网谷(铁仔山城市更新项目)等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科技、生态、现代的后工业化科技园区,打造成智造产业聚集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枢。

  新桥东片区(新桥智创城):规划占地面积1.52平方公里,是深圳首个“平方公里”级重点城市更新项目,着力构建“3+N”产业体系(其中,“3”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物联网三大主导产业;“N”指N个生产性服务业),以世界级龙头企业,以及宝安智慧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为支撑,强化招商功能,以信息技术产业等软件设施为重点,打造世界级智能产业创新基地。

  环立新湖片区:核心区规划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综合运用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已出让产业用地利益统筹、拆除重建、综合整治等多种途径,开展大利益统筹实施方案,打造为上市公司总部基地(暂定名)。

  沙井·金蚝小镇:规划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含23公顷历史风貌保护区),是深圳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通过沙井古墟的保护与运营,活化沙井蚝文化,并对接国际会展城区域商业、文化、餐饮、酒店等高端服务需求,继承传统街巷生活记忆,演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成集文旅、研发、居住为一体的具有示范意义的地标性特色文化街区。

  沙井西新兴产业城:规划占地面积约2.7平方公里,重点建设沙一万安工业区、平安(沙头)高科技城、长兴科技园更新单元等项目,推动上市公司集聚,着力发展物联网、网络及通讯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领域,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航港生态产业城(先行启动区):规划占地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新基建”发展为基础,以研发服务与商务服务为配套,以建设湾区科技创新、临空经济、智能制造转型高地为目标,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区、总部商务区、高品质人才公寓、产业服务中心与商业综合体,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

  福永东连片工业区:规划占地面积1.22平方公里,沿107国道沿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5G、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并集聚相关研发和总部功能,以龙王庙智造小镇(原龙王庙工业区)为重要支撑,将区属国企专业优势与社区股份公司物业资源有机结合,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会展东福海片区:规划占地面积约2.97平方公里,通过拆除重建及综合整治等方式,引导条件成熟的工业园区向高标准、定制化的生产空间升级改造,建设数字工厂;发展会展强关联产业,承载会展配套酒店、商业、餐饮、娱乐等服务需求,打造服务与技术融合发展的会展科技城、智能制造生产服务中枢、先进智造城。

  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39平方公里,引导线路板、电镀制造等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开展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应用示范,推动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电子材料、环保科技等产业集聚,以环保产业生产示范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等项目为重要支撑,打造成国家级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潭头整村统筹片区:统筹范围4.3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成集产业、居住、文化、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功能片区,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配套发展供应链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京东总部、107发展带潭头片区(一)城市更新单元等项目为重要支撑,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演进,打造老旧工业区产业更新迭代的典范标杆。

第四章 深化改革开放,融入大湾区深度协同发展格局

  放眼“双区”建设大局,积极承担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经济社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筑制度型开放新优势,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联手港澳共建共赢、合作互利,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一节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

  一、主动承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立足全区改革创新实践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建立健全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完善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解决高质量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对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加强与市级部门沟通衔接,争取市委市政府给予框架性授权,涉及国家权限的事项争取纳入全市综合授权改革试点项目清单,策划若干批综合授权改革事项,积极争取全市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宝安试点。

  1.制定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重点事项清单,围绕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对外开放、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六大领域,推动系列重点改革措施。

  二、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调整和规范各类行政许可管理事项,大力推动工程项目建设等重点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商事登记确认制和商事主体除名制度等。加快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智慧监管为统领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精简规范监管事项,推动标准化建设,严格限定自由裁量权行使。大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房屋租赁市场监管等改革任务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和事项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在教育、卫生健康、养老、社保以及社会管理等领域为市民提供更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

  1.创新“指尖办”“无感申办”“秒批”“政务+金融”等新政务服务模式。

  三、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加快落实深圳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试点任务,积极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成立营商环境咨询监督委员会,健全政企沟通机制,畅通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根据授权放宽能源、电信、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教育等领域市场准入,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积极争取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全面落实以公平为核心的产权保护制度,争取知识产权法院、破产法院、金融法院、国际海事法院落户宝安。推行企业服务和执法联动工作机制,施行联合执法、柔性执法。创建产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基地,整合公证、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资源,向企业提供公益性政策指引和法律保障。坚持以监督促服务,畅通监督渠道,深化完善政企信息收集、反馈、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

  四、深化经济关键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布局,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制度,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政府引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和低效用地,推进实施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推广联合申请用地供给模式,鼓励辖区优质企业联合拿地、联合建设、联合管理。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探索建立数据资产交易所,争取数据生产要素统计核算试点。推动股权流转,完善公司股权制度,落实“决策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立,理顺股份合作公司治理机制。

  1.探索国有已出让用地利益统筹模式,争取将宝安纳入深圳市国有已出让土地整备利益统筹试点改革区域,通过规划、土地、资金的政策统筹,加快低效工业用地盘活。

  2.完成区国有二级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

  3.推动多家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混改。

  4.全面完成股份合作公司改革。落实“同股同权”,做实集体股,完善投票制度;调整集体股比例,确定集体股比例下限为15%,建立股权流转和退出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理顺议事规则,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和表决机制,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推进社会关键领域改革

  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全国试点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社区和网格优化调整,厘清街道、社区权责边界,实现社区扩权减负增能。健全非营利民办学校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发展非营利民办教育。创新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集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品牌化高端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积极培育多元化供给主体,完善文化体育运营管理体制。健全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评价贡献机制,率先探索构建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分配机制。

  第二节 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

  一、与前海共建湾区城市新客厅

  全方位对接前海规划,在宝安中心区布局一批国际水准地标性建筑,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基础设施,与前海无缝对接、融合发展,共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央绿轴、湾区之光、湾区之声、滨海廊桥、湾区国际音乐戏剧中心等湾区新地标。打通与前海的交通联系,加快儿童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等建设,加强与前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衔接互补,积极为前海提供重要配套和支撑。开展前海湾水环境联防联治,营造优质湾区人居环境。

  二、积极打造临空新片区

  把握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机遇,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等方面形成制度型开放政策优势,打造临空新片区。推动空港综合保税区建设,培育空港“保税+”产业集群,打造亚太空港保税产业创新示范区、国际航空货物集散基地,成为深圳西部开放经济高地。依托国际会展中心,争取保税展示交易和离岸展示交易等政策支持,发展先进技术、文化产品、进口商品等展示交易,培育跨境电商、云博会直播等新业态,打造立足湾区、面向全球的超级展示平台。

  1.协助推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政策落地。

  2.争取在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打造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别馆)。

  第三节 加强与市内区域协调联动

  一、与市内重大创新平台深度合作

  对接市内重大创新平台,建立互利共享合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对接与产业创新合作。主动对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港澳和国际高端科技资源,在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离岸孵化、开放式外包等领域加强对接合作和协同创新。加强与光明科学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为宝安重点产业领域科研攻关提供支持。积极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探索政校企合作建设实验室的模式,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1.依托石岩科创城,打造成果转化承载地和集聚地,争取鹏城实验室二期落户。

  二、与深港口岸经济带联动发展

  推动宝安国际机场、大铲湾码头、福永码头纳入市深港口岸经济带规划,集聚发展商贸旅游、航运金融、邮轮游艇等产业。优化大铲湾港口集疏运结构,推动海港空港“双港联动”,建设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订单中心。推动机场口岸纳入粤港澳自由行口岸,争取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覆盖机场码头,与港澳共同开发高端旅游项目。依托“湾区之心”项目,打造面向大湾区的国际时尚消费中心。

  1.建设“湾区之心”。开展项目一期工程,远期规划建设航空综合体、创意研发庭院和总部超级街区。

  第四节 实现珠江口两岸深度协同

  一、携手港澳合作互利

  把握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机遇,服务港澳、对接港澳,高站位、高水平推动宝安融入新时代深圳、香港、澳门协作发展新模式。积极落实省、市支持港澳青年到内地创业的政策,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完善交流机制与双创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平台。联合港澳科研团队组建院士工作站联盟,共建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宝港澳在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支持粤港澳私募基金参与科技企业融资。依托尖岗山片区,引进港澳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专业服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联手港澳组建中医药联盟,共建“中医药走向世界”实践基地,与港澳中医药研究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合作制定中药检测标准、建设中医药科研中心。依托宝安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加强与香港影视创意产业的资源对接。开展赴港上市企业培育计划,为企业开通赴港上市对接平台,争取在港交所形成“宝安板块”。

  1.每年遴选30家以上科技企业支持赴港上市,在产业用房、融资服务、上市培育和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2.推动建设尖岗山深港澳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并依托其建设宝港青年创新创业园。

  二、联手珠江口两岸城市共建发展

  整合集聚优势资源,积极推进落实“西协”战略,携手广州南沙新区、东莞滨海湾新区、珠海横琴新区、中山翠亨新区等湾区新城,推动珠江口两岸联动发展,构建全面对外开放的国际门户功能区。推动建设区域创新网络,与珠江口两岸城市探索“主体+分中心”省级以上实验室建设模式,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以茅洲河为纽带,加强与东莞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会展海洋城与东莞滨海湾新区融合互补,共建“交椅湾区域创新圈”,推动燕罗、松岗产业空间资源与松山湖科学城对接,共建“环巍峨山综合科学圈”。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加快深中产业拓展走廊建设,发挥空间和成本比较优势,增强珠江口西岸城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加强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探索按利益共享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建设“异地产业园”“共建产业园”,实现“供应链管理+制造”“母工厂+生产车间”产业协同模式;依托赣深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惠州、河源、汕尾等地合作,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合作模式,有力支撑深圳都市圈建设。探索多领域的合作,推动开展“政务跨城通办”试点工作,探索各市政务服务平台重点功能对接,全面实现同城化“一网通办”;支持在珠江口西岸城市建设“异地大型数据中心”;探索建立跨区域用水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各类生态产权交易平台;支持与珠江口西岸深中通道周边城区在住房保障、职业教育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支持深圳宝安(龙川)产业转移园发展。

  1.推动滨江大道、交椅湾大道、燕北快速路-莞长路、朝阳路接东莞大兴路及平安大道北延接东莞一龙路等通道规划建设,促进深莞区域协调发展。

  三、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机制

  重点探索建立珠江口两岸区域间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强化宝安发展的腹地支撑。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分担、产值税收共享和征管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区域空间开发利益平衡机制,试点建立区域空间发展权交易平台,实现跨市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重大合作项目优先落地。推动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衔接和配套,建立健全民生档案异地查询联动机制,促进人才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合作、创业。

  第五节 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加强中德(欧)合作

  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在经济、产业、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瞄准德国工业4.0,推进中德(深圳·宝安)中小企业合作区全面建设,加强与德国在技术、项目、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宝安和德国产业、企业的应用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育人为载体,加快构建国际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建集人才培养、先进技术转移、产业转型升级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合作基地。推动中德(欧)产业示范园发展,积极引进德国工商会宝安创新中心、华南区德国中心,规划建设中德环保研发中心、宝安-包豪斯协同创新研发中心。设立宝安中德(欧)产业合作基金,为企业赴德(欧)进行股权投资或收购、购买技术专利等业务提供金融支持。积极参加阿维尼翁等国际友好城区的节庆文化活动,打造极具本土特色的文艺精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与德(欧)城市广泛开展多形式的合作交流。

  1.打造湾区中德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重点建设“两院一园”,包括湾区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中德工匠学院)、中德协同创新研究院和中德(欧)产业示范园。

  二、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

  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构建新型国际经贸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空中、海上航线互联互通,建设科技产业对接平台,以品牌、技术和资本为主导拓展经贸合作空间。高质量发展对外贸易,巩固提升欧美、日韩等传统出口市场的份额,拓展新兴国家和地区市场;培育发展服务贸易,拓展租赁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推动贸易结构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发展。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围绕“新基建”引进和发展优质外资项目,积极争取设立国际产业合作园区。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参与和推动境外园区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优势产业和企业利用全球资源、加快全球布局。

  三、推动构建国际创新合作网络

  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标准办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赛事,争取举办国际科技峰会,搭建海外人才项目交流平台。依托国际会展中心,积极推动世界科技博览会等国际知名会议展览项目落户宝安。争取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国际科技组织、标准化组织、知识产权组织、科技联盟组织在宝安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全球创新城市联盟共建。依托综合保税区建设,集聚跨国公司离岸研发中心,发展保税研发。积极在全球创新资源密集地区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1.建成5家以上海外创新平台。

第三篇 建设更有质量的智创高地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筑牢经济发展基础。

第五章 聚焦数字赋能,构筑高端高质新经济产业体系

  顺应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消费升级趋势,着力优化供给质量,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数据驱动发展新方式,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为主导,智能制造和高端服务为优势,数字经济、会展经济、海洋经济、临空经济、总部经济和文旅经济为特色的“1+2+6”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世界级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基地

  一、创新发展移动智能终端

  巩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优势,加快产品高端化发展和升级迭代,优化提升智能手机、智能头盔、手表手环、耳机、眼镜、穿戴式外骨骼等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积极开发医疗、智能驾驶、安防等领域的智能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补齐***头和手机芯片等零部件薄弱、缺失环节,重点引进***头传感器、镜头、手机基带芯片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完善手机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配套环节。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软件,发展数据深度搜索、知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算法,重点强化计算机视觉优势,发展新一代语音识别、跨媒体感知、自主无人智能等技术,鼓励人工智能软硬件新成果与本地电子电器产品相融合,开发智慧城市产品,在智能制造、文旅会展、海洋经济等领域建设一批应用示范项目。

  1.推动实施智能移动终端、无人机等产业链企业“集聚工程”,打造智能手机零部件产业基地。

  二、加快布局5G产业链

  大力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围绕5G天线及射频元器件、关键设备模块和平台等重点方向,培育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支持IPv6规范的网络设备与终端产品制造能力。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产业发展,开展空地一体化网络研究与应用,提供面向车联网等移动网络设施的软硬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支持立讯精密、信维通信、创维-RGB电子等龙头企业组建5G产业联盟,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围绕5G产业链上下游开展精准招商,谋划建设5G产业集聚区。推进5G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深度融合,搭建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大连接、信息融合的5G网络试验环境。支持运营企业、龙头企业联合下游应用企业,在民生服务、先进制造、城市管理、文体赛事等方面率先开展5G应用示范。

  1.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平台等重点示范项目。

  2.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5G场景应用,形成典型示范效应。

  三、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发展

  以产业链协同创新为动力,以整机应用和信息消费需求为牵引,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补齐短板,提升产业能级和技术水平。加快建设深圳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IDM项目,弥补芯片制造业缺失环节,配套引进射频器件、电力电子器件、衬底和外延片材料等制造领域。大力发展晶圆级封装和系统级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支持企业延伸发展封装测试领域。提升集成电路产业配套能力,引进、培育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关键材料等环节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重点开发量大面广的高端通用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物联网芯片、高端电源管理芯片、信息安全芯片。逐步突破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鼓励终端产品制造企业以并购、投资、合作等方式介入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集成电路与整机价值链共建。

  四、推动新型显示产业迈上新台阶

  进一步夯实宝安在智能手机显示屏、LED小间距显示屏等领域优势,积极拓展车载、医用、工控、穿戴、拼接、透明、镜面等重点显示产业新市场。围绕激光显示、3D显示等领域提前展开布局,加快量子点、超高清显示、印刷显示、柔性显示等新技术研究,推动电子纸等新产品开发。培育发展新型光电器件,配套有机发光材料、靶材、偏光片、驱动芯片与检测设备等材料和器件。支持企业开展超高清、柔性面板等关键核心技术和量产技术的研发,研究布局OLED微显示、印刷OLED显示等前瞻性显示技术,抢占下一代显示技术高地。争取市新型显示研发及中试平台、8K超高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Micro LED 显示技术研发平台、新型显示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宝安落地。

  1. 建成1-2个市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专栏5-1 信息技术产业建设重点

  创新发展移动智能终端:重点建设维沃深圳总部、三诺智慧声谷、云天励飞项目、恒悦VR/AR双创示范基地、欣旺达锂离子电池智能制造产业园、信濠光电3D玻璃智能制造产业园、燕罗长盈精密等项目。

  加快5G产业布局: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平台等重点示范项目,规划建设5G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创维5G+8K国际化示范园区、银宝山新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和一社区土地整备利益统筹、新一代智能数据传输科技产业园、金环宇正台阳、西乡通信产业园等项目,支持立讯精密、信维通信、创维-RGB电子等企业组建5G产业联盟。

  促进集成电路突破发展:重点建设深圳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群IDM项目、立讯精密沙井SIP产业基地、礼鼎高端集成电路载板及先进封装基地(一期)、存储芯片产业园、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鹏鼎第二园区、碧桂园宝安罗田等项目,推进爱普特集成电路产业园落地。

  推动新型显示迈上新台阶:支持洲明科技、伟志光电、创维RGB等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建设洲明科技工业园城市更新等项目,支持易尚三维产业园发展,积极规划车载电子特色产业园。

  建设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重点支持高性能显示材料、先进照明材料、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等研制,推动高端电子信息材料的国产化和规模化。


  第二节 厚植智能制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一、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高地

  以智能装备作为全区产业发展新引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增强高精度、高性能核心部件制造能力,提高系统集成水平,推出高端智能装备产品。依托大族激光全球激光智能产业基地和新桥·深圳激光谷等,继续做强智能激光装备领域。发展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研制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发展消费、巡检、测绘、植保及军用无人机等。依托深圳亚太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项目,支持微小卫星、机载电子设备、导航、测绘、气象等航空航天装备和仪器设备开发研制。优先发展精密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设备和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等高端装备。研制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机场地面装备等交通运载工具智能设备。重点攻克和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及可靠性领域技术,发展高精度、高性能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支持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等关键部件研制,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等增材制造装备配套核心器件。到2025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以上产业集群。

  1.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0个。

  2.建设深圳市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测试基地,搭建电梯国家型式实验、起重机械国家型式实验、国家功能材料质量检测等全检验测试平台、设备检测服务中心和监测科研中心。

  二、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

  紧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主题,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完善产业链结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发挥新冠疫情防控中体外诊断试剂、仪器产业优势,加快研制针对感染性疾病的快速检测试剂、基因诊断试剂及检验分析系统等临床检验产品。依托宝安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业基础,大力发展医疗影像设备、生命信息监测设备、先进治疗设备、远程医疗和康复设备、医用可穿戴设备等诊疗装备的研发制造,推进3D打印生物器件研制和临床应用产业化,构建完整的诊疗装备产业体系。积极研发人机协同的临床诊疗系统和生命监测系统,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开发研制中医诊疗、非药物治疗仪器设备,开展基于中医名方制剂新药研制,建设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基地。

  三、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拓展“智能+制造”,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实现传统制造业生产注智、产品注智。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以关键制造环节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的数据流为基础,形成个性化智能生产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机器人换人”,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车间和无人工厂。加大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鼓励企业依托云制造平台,构建协同创新、协同设计、协同制造模式,推出一批智能制造典型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家用电器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向智能产品转型,提升产品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功能。推动模具制造向精密模具、3D打印发展,向模具设计领域延伸。推动金属表面处理、化工等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行业绿色化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推动印刷、包装等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服务注智。

专栏5-2 智能制造产业建设重点

  智能装备产业:大力推动亚太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等省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大族激光全球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龙王庙智造小镇、新桥·深圳激光谷二期激光芯片基地、柠檬光子新一代半导体激光芯片、中国中车深圳轨道交通车辆研发及综合服务基地、创世纪机械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航空航天产业园和试飞试验基地、伟成稻兴智能智造产业项目、中电建生态环境智慧科创产业园、安科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产业园等市、区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国家智能传感器项目落地。

  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福宁高新产业园等专业园区,支持建设三诺智慧健康、深圳市润杰中医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宝安生物检测与诊断产业园、中嘉国际科技健康产业园等项目。

  传统制造业:重点建设沙井智能家电先进制造基地、艾美特工业区更新、喜高罗田等项目。


  第三节 增强高端服务业发展动力和能级

  一、跨越式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

  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研究机构,聚焦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基础软件等领域,推动全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突破性发展。围绕企业研发设计和生产经营的全生命周期,重点发展设计仿真类、工业控制类以及服务于工业场景的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性产品。积极支持企业突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加快推动控制管理软件模式创新,运用CPS(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综合运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进行多学科联合研发工具、集成化运营管理软件等技术领域探索。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承担国家级重点软件项目和软件产业创新平台。加强政策引导和示范应用,鼓励和引导区内企业使用国产软件。以合作共建“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为契机,加大软件研发平台搭建、顶级专家和科研团队引进、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力度。积极引导软件企业和机构向107发展主轴沿线集聚,打造全市软件产业发展带。

  二、做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

  承接前海金融功能外溢,促进金融与产业深度结合,围绕产业需求发展特色金融和专业金融,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业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着力增强宝安中心区的金融业集聚度,争取更多的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发展科技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符合科技企业需求和技术贸易特点的金融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在宝安设立科技保险专营分支机构。推动海洋金融发展,拓展海上保险、航运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业务,积极争取海洋金融机构落户。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势,拓展数字银行业务,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产业能力。充分发挥“金融超市”功能,服务实体经济,集聚更多优质金融资源,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吸引证券公司落户宝安,鼓励发展创投基金、PE基金、产业基金等金融业务,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发展壮大。壮大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拓展提升基金服务功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为重点产业和企业培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1.在宝安中心区谋划建设滨海产业金融中心。

  三、完善供应链枢纽服务功能

  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面向全球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体系,推动供应链与实体经济结合,搭建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桥梁,促进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金融链融合发展。构建物流枢纽(空港)-城市转运中心(货运场站或仓储用地)-末端配送站(社区级)三级物流枢纽体系。围绕产业需求大力拓展供应链物流,以及相关的融资、担保、租赁、保险等高端物流服务。依托宝安智慧物流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科技产业,促进传统物流服务业向全流程或多环节供应链服务转型升级。开展稳妥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等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开发兼具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提高供应链资金周转效率。鼓励供应链骨干企业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为制造企业构建新生态,支持制造企业建立全过程供应链管理能力。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与供应链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在线采购、云仓储等新应用场景,以科技赋能供应链管理。

  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和专业服务

  聚力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大力集聚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转移经理人、工程师,完善科技成果转移、熟化和产业化服务功能,全方位促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助力宝安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地。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服务,推动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为平台带动,搭建工业设计成果交易平台,吸引一批国际顶尖设计机构。做强检验检测服务,争取粤港澳认证及相关检测业务互认制度试点,鼓励港资检测机构在宝安设立检测认证机构和实验室。鼓励发展专业服务,支持法律、会计、管理咨询、评估、认证、培训等机构在宝安设立法人机构和开拓专业服务市场,加强与香港执业会计师(CPA)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对接合作,争取在宝安设立办事处,推动宝安成为大湾区专业服务业重要集聚区。

  1.以尖岗山高新区为核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检验检测服务高地。

  五、打造国际消费城市主力区

  顺应扩大内需、消费升级大趋势,以需求带动高质量供给,满足更高层次、更多元的消费需求。以会展海洋城为核心,结合国际会展中心和冰雪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打造集会展、商务、文旅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商圈。以宝安中心区为核心,依托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和滨海文化公园等重要文化设施,引进国内外知名中高端品牌和商号,培育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与前海共同打造湾区商业中心。沿创业一路、二路,串起欢乐港湾、壹方中心、大悦城、中洲购物中心、勤诚达、中粮创芯公园、雪花啤酒总部等重大城市综合体及商务中心,提升沿线城市品质,打造创业路“宝安中央商务带”。依托“湾区之心”项目建设,发展国际时尚消费。依托大铲湾港区,建设集保税展示、维修、仓储、交易、金融服务为一体的交易中心,促进平行进口汽车业务发展。以深圳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持续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供给,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激发市民体育消费需求。依托松岗琥珀(国际)交易市场、深圳市满京华国际艺展中心,发展有特色、有品质、国际化的专业市场。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健康、教育、养老、家政等领域消费品质。结合各街道特色,形成“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间经济消费氛围,到2025年底,打造2个“夜宝安”地标。

  1.推动宝安中心区、石岩繁花食井夜间经济商圈、沙井金蚝文化夜间活力圈、松岗琥珀艺展文化创意圈等十大夜商圈建设。

专栏5-3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

  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重点建设维沃移动通信总部等项目。

  金融业:重点建设深圳市金信金融科技产业园、嘉联支付研发总部基地等项目,支持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总部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管理与服务:重点推进深圳机场顺丰华南转运中心二期、宝安智慧物流科技产业基地、怡亚通总部、俊峰汽车产业链总部、京东产业项目、宝安电子商务企业总部项目(齐心项目)、鑫荣懋滨海大厦等项目建设。

  专业和科技服务业:推进中粮大悦城、世纪网络中心、航城创新产业研发联合基地、宝安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示范基地、中信酒店梓盛发文化创意园、汇威智慧创新中心、TCL云科技园、中航三鑫玻璃加工厂城市更新单元、招商·宝安科技网谷、汇智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消费性服务业:全力推进“湾区之心”、海上田园升级改造、沙井·金蚝小镇等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福永怀德社区旧村城市更新、松岗商业中心更新、福永第二工业区城市更新、瑞湾大厦、宝湾大厦、万丰海岸城、新桥太隆城商业综合体等商业项目建设,推动西乡生态特色酒店、电影主题酒店等酒店项目建设,推动佛罗伦萨小镇落地。


  第四节 前瞻谋划六大特色经济发展格局

  一、建设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

  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智慧基建的机遇,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培育形成新动能。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建设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基础网络;围绕重点行业打造一批核心能力强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场景,打造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引领地;推动工业互联网集聚发展,培育和引入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行业、工业信安等产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建立数据资源合作共享机制,以应用为导向,支持大数据产品研发,提供面向行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培育数据即服务模式,鼓励企业开展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交换等数据服务的新业态。推进区块链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研究共识算法、非对称加密、容错机制、分布式存储等区块链关键技术,支持发展高并发、高吞吐、低延迟、高可靠性的区块链解决方案;大力发展区块链即服务,推动区块链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鼓励企业联盟链、私有链的发展。到2025年,力争形成千亿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1.推进“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建设,打造世界先进的数字经济生态集群、智慧生活应用场景。

  2.推动建设深圳工业互联网集聚区(深中通道门户区)。

  3.布局“1+N”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

专栏5-4 数字经济建设重点

  工业互联网平台工程:形成5家左右具备较强实力、国内领先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0家以上技术和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

  工业互联网应用工程:二级节点初步接入1000家企业,推动2000家工业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和生产设备上云上平台,引导1-2个重点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打造10个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

  重点建设项目:推进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产业新建项目(长城计算机厂区)、大湾区工业云产业基地及吉宝集团与华腾智慧科技合资公司全国运营总部建设。

  二、打造世界级会展经济中心

  以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带动,加快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构建多元、高效、互补的展会体系,增强会展业配置全球资源能力。着力提升国际会展中心引擎效应,引进国际知名会展企业、会展组织和会展人才,推动一批国际大展、优展、专业展永久落户,积极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博览会,争取承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分会场、世界博览会、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和国际峰会。推动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与国际会展中心联动,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功能,打造大湾区乃至全球新技术、新产品的高端展示发布平台,打响“宝安发布”品牌。联合海关共同创新“保税+会展”监管,提高展览品通关效率,提升国际会展跨境通关监管服务水平。培育“现代会展+”生态圈,持续完善国际会展中心周边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综合性文体中心、国际赛艇文化交流中心等文旅设施,创办一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文化旅游活动,集聚发展“会展+科技”“会展+文化”“会展+体育”“会展+商贸”“会展+智造”等领域,打造“24 小时活力”会展经济圈,培育百亿级会展经济产业集群。

  1.建设国际会展城,打造成开放引领的国际会展门户区、创新共享的湾区科技新引擎、产城融合的绿色生态城区。

  2.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落户。

  3.争取引进英伟达GPU技术大会、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等国际知名会展。

专栏5-5 会展经济建设重点

  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冰雪文旅综合体、海上田园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展海洋城会展配套商业项目建设。

  重点展会:办好国际橡塑展、深圳国际工业制造技术展览会、国际大屏幕显示技术及LED展览会等大型展会。

  三、建设大湾区海洋经济高地

  坚持陆海统筹,依托一批关键性、战略性、引领性项目和平台,提升海洋产业和科技创新水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主力区。积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构建以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现代服务为重点的海洋产业体系,推动中国海工等海洋龙头企业落地,带动优势产业向海洋延伸。争取海洋开发银行、海洋国际组织、国际海事论坛落户。充分利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平台,推进海洋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易和成果产业转化。推动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研发与测试功能性平台建设,布局一批大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海洋科技交流与合作。围绕国家南海开发战略的重大需求,系统解决南海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为我国南海资源开发、海洋权益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和装备支撑,成为南海开发服务战略保障基地,助力广东海洋强省、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海洋蓝色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1.建设海洋新城,重点建设海洋新城门户区、中欧蓝色产业园、海洋展示中心等标志性项目,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特色产业发展引领区。

  2.争取在海洋新城举办一届世界博览会。

  3.建设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研发与测试功能平台。

专栏5-6 海洋经济建设重点

  海洋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现代服务业三大领域,重点培育海洋生态环保和海洋新材料产业。

  重点建设项目:加快土地整备,全力建设海洋新城;推进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大数据中心、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和国际金***鱼交易中心、福海国际海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建设。

  四、打造国际性临空经济枢纽

  以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强与全球创新型城市、热点城市和新兴市场国家节点城市的连接,带动大湾区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推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机场周边智慧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和全球网络型航空公司,以航空物流为核心,实现与大湾区城市和国家物流大通道快速高效的衔接,重点发展干支联运、分拔配送、国际中转等服务,着力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航空物流生态圈。依托空港综合保税区,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国际采购分销、科技研发等功能,并以集成电路产业为试点,探索实施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实现保税货物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高效、自由流通。积极发展国际时尚消费,建设“湾区之心”,拓展高端消费、文化体验、航旅服务、高端商务、国际交往等功能。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依托全球跨境快邮集散中心建设,促进全球快递业龙头及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完善“卡车航班”、空铁(高铁)联运、电商快船等业务,丰富跨境电商业务类型,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网络、安全管控中心,争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1.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建设国际物流功能区、综合物流功能区、国内物流功能区、城市物流功能区和综合保税区五大核心功能区。

  2.梳理机场片区周边物流和产业空间,结合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车辆段上盖空间等区域,规划建设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

  3.探索并推广全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

专栏5-7 临空经济建设重点

  临空产业重点领域:高端消费、跨境电子商务、航空金融、快递物流、供应链管理、保税物流、保税检测维修、保税展示等。

  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推进空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全球跨境快邮集散中心、机场北货运区、怀德临空经济产业园、机场综合商务片区、航空航天研究院等项目建设。

  五、打造西部中心总部经济集群

  聚力打造总部集群,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宝安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全球总部,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和发展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引入产业链引擎总部项目,打造多维度总部型经济。落实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探索高水平制度性开放,以宝安中心区、会展海洋城和空铁门户区等区域规划为引领,吸引全球资金管理总部、全球销售总部、全球采购总部、全球供应链总部集聚,进一步增强区域总部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放枢纽功能。积极引进高成长型新兴产业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重点引进创新能力强的研发型总部企业或大型企业研发总部。聚焦未来产业主攻方向,构建产业生态系统,着力提升总部经济承载能力。

  1.依托宝安中心区、会展海洋城等区域,打造总部集群。

  2.推进鹏鼎时代大厦、怡亚通大厦、亚太卫星总部大厦、俊峰汽车、维沃移动、齐心电子商务、华润雪花啤酒、融创冰雪文旅综合体等一批总部项目建设。

  3.争取每年引入1-2个总部企业落地。

  六、塑造大湾区文旅经济新名片

  依托50公里滨海岸线资源、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以及影视、创意等文化产业基础,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塑造宝安文化与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落实“宝安影视十条”,引进优质影视企业,培养影视专业人才,推进新桥影视产业小镇、定军山电影科技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探索打造宝安国际数字影城,完善影视产业链条。加快推动融创冰雪文旅综合体建设,打造城市综合文旅融合发展景区。筹建湾区国际音乐戏剧中心,加快音乐戏剧市场培育和人才培养,努力打造中国音乐剧第一城。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重点突破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应用,发展高端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生产、游戏动漫、高端印刷等新型文化产业,支持创意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文化交流与产品展示交易平台,探索文化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服务。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实施“山海连城”计划,整合盘活宝安海岸线、山湖绿道、文物古迹、工业遗产等特色资源,大力发展滨海旅游、山水旅游、人文旅游、工业旅游、会展商务旅游、研学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1.打造深圳创意设计总部大楼、深圳市满京华国际艺展中心、易尚3D影像生产制造基地、中国琥珀创意设计之城等一批文化产业示范项目。

  2.深挖“凤凰古村”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宝安美术馆规划建设。

  3.推进瑞吉、艾美等国际连锁酒店建设,加快高端酒店布局,提升旅游接待设施品质。

  第五节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可控性

  聚焦全区重点产业,精准推进“强链、补链、连链、延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保障产业链安全。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筛选产业规模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龙头企业支撑突出的重点产业链,集中资源进行链条突破。推动产业链协同攻关,充分发挥头部企业对重点产业链的引领带动作用,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产业链头部企业配套产品需求调查,鼓励头部企业扩大本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支持产业链头部企业以控股、参股等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资源,培育发展本地供应链。围绕产业链精准施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全区产业地图,加强对产业链重点企业的监测和服务,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环节的精准招商。

  1.各产业链遴选3-5家区内头部企业、骨干企业进行精心培育,“一企一策”支持产业链头部企业做大做强。

  2.制定产业链精准招商工作方案,重点引进关键环节重大项目落户。

  3.定期发布产业地图,实施片区主导产业准入指引和配套产业指引,围绕产业链主导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二、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高效、有机、精准融合,提升宝安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培育推广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智能工厂、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供应链管理等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重点行业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支持智能手机、家电、新型显示器等企业,发展“产品+内容+生态”全链式智能生态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支持龙头工业企业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鼓励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引导研发设计服务与制造业开展需求对接、创新试验、原型开发等嵌入式合作,鼓励能源管理服务企业为制造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三、支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构建梯次型企业培育体系,以头部企业引领行业,在战略性产业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支持骨干企业成长,稳步提升竞争优势;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专注行业细分领域成长为“单项冠军”。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运作和发展壮大,进一步完善拟上市企业培育库;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协同、融通发展;支持大中小企业沿产业链形成联合体,开展技术合作攻关;支持产业链企业抱团发展,提升供应链保障能力和产业集群抗冲击能力。加大外资外企引入力度,鼓励外资更多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支持外资企业在宝安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企业研发成果在宝安产业化。

  1.培育30家以上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

  2.每年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创建国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2家。

专栏5-8 梯次型企业培育计划

  龙头企业领航计划。对规模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商业模式领先的宝安高科技龙头企业,给予“一企一策”支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支撑作用的百亿级企业。

  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实施多层次、多渠道上市企业倍增计划,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公司债等方式募集资金,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5家以上。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培育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形成一批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业,引导成长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企业。

  小微高科技企业孵化计划。培育高科技中小微企业梯队,创建一批国家和省、市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双创”示范基地,引进天使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四、探索实施“母工厂”计划

  探索在宝安实施“母工厂”计划,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造具有行业尖端制造技术、高附加值产能的,承担开发试制、技术支援等功能的“母工厂”,留住制造业关键核心环节,持续保持技术先进性和创新能力,形成产业稳链、强链机制。鼓励宝安优势企业,就地升级一批“母工厂”;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引进一批“母工厂”,保持技术先进性,形成宝安“母工厂”、周边“生产协同基地”的生产体系。

第六章 主攻产业创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撑区

  聚焦科技创新应用环节,以超常规力度补齐重大创新平台短板,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做强“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深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重镇,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节 打造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

  一、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率先应用推广

  加强国际会展中心与湾区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中心的联动,积极组织开展专题展会和对接活动,有效提高宝安新技术新产品的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打造成面向大湾区的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争取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市场准入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对处于暂不完全适应现有监管体系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宝安科技成果信息库,发挥好科技型智库、海外研发机构等平台的作用,加强对重大前沿技术的***研究,畅通与全球先进科技资源的对接渠道。

  1.定期编制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目录,组织实施年度应用推广计划。

  二、形成全域创新发展空间格局

  积极对接全区产业布局,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匹配导入相应的科技创新资源,引导各区域错位发展、相互协调,带动形成各具主导功能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和发展廊带。围绕107发展主轴以及滨海科技文化走廊、松白路科技创新走廊、茅洲河生态科技走廊等,加强沿线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空间、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强化尖岗山-石岩南、铁仔山、新桥东等深圳国家高新区宝安园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承载功能,着力将宝安园区打造成为广深港澳创新走廊的主要创新节点和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环石岩湖创新圈。强化科技桃花源品牌效应,打造“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创新载体体系,探索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积极为科技创新、产业培育提供优质空间。到2025年,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80 家。

  1.建设一批优质“双创”空间载体,依托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打造凤凰岭创新、创意、创业、创客“四创基地”。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鼓励龙头企业或产业联盟设立中试机构,承担样品生产、技术鉴定、小批量试制、产品鉴定等工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中试服务平台。支持国内外知名孵化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在宝安发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创新需求,精准布局一批通用型产业级高层次重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形成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支持科技类行业协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

  1.引进和培育各类市级以上科技服务机构30家以上。

  2.新增5G等产业技术联盟5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

  第二节 建设湾区高技术产业研发重镇

  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建立科技型企业动态培育库,完善创新示范企业培育体系,积极为科技创新引领型企业、科技高成长性企业、小巨人企业等各类企业提供差异化精准支持,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梯队。继续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队伍,深入推进“国高企业向规上企业迈进、规上企业向国高企业转型”的“双迈进”战略。支持企业申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各类专项资金项目,激发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保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学家岗位,鼓励科学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1.实现国高企业达7000家、“四上”国高企业达3000家。

  2.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

  二、强化重大研发功能平台布局

  依托深中通道门户区,建设深圳工业互联网集聚区,打造成市级区域性平台,构建以工业互联网为引领的“智造湾区”协同创新枢纽。积极争取重点实验室布局,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支持港澳伙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宝安建设分室。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多种方式高水平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实施技术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工程,争取创建国家海洋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达400家。

  1.在电子元器件、智能装备、海洋电子、智能终端等优势领域创建1家以上国家级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引进培育新型科研机构

  围绕战略性、基础性、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积极引进高校、研究院所,建设一批应用基础研究机构,集中力量攻关一批卡脖子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分类改革计划,吸引更多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和特色研究所落户宝安。大力引进和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智能装备、航天航空、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等重点领域应用研究机构。积极推动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研究院、中医药研究院等平台落地。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支持国内外一流高校在宝安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合作办学。

  1.支持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建设以应用为导向、跨学科融合的世界一流创新设计学院,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搭建聚集世界级设计大师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2.支持中科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创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其组建广东省先进电子封装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3.加快南方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项目培育,推动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探索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政策机制,有效整合利用科技、产业、人才等专项资金,引导鼓励创新主体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区十大重点产业链,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遴选机制。前瞻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预见研究,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各类创新资源,牵头设立创新联合体,对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市区联动,支持企业申请国家和省、市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

  1.组织实施100项以上科技攻关。

专栏6-1 重大创新平台布局

  市级区域性平台:加快建设深圳工业互联网集聚区(深中通道门户区)。

  国家和省级实验室:支持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支持航盛电子、欣旺达、银宝山新等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支持大族激光、信立泰等2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节 进一步优化区域综合创新生态

  一、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发挥好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研究设立种子基金、中试产业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基金体系,培育更多早投、长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耐心资本。大力支持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发展,鼓励境内外投资机构合作组建创新投资基金,积极引进海外天使投资人等国际创投资本和机构。探索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证券化、政银合作信用贷款和存托凭证等试点。支持保险机构开放科技类新险种,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提升金融超市入驻机构的规模和能级,加强企业和金融超市入驻机构的供需对接,增强金融超市服务能力。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

  积极对接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主体,整合多方资源,推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无缝对接。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工作。加快新产业新业态知识产权联盟建设,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落户宝安。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探索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平台。大力推动知识产权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发展,建设覆盖知识产权交易、评估、咨询、投融资、保险、证券、维权等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1.将宝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打造为“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综合服务中心。

  2.建设3-5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三、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强化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建立企业研发全周期资助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建立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公共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设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完善政府采购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政策,实施创新产品政府首购、订购和“三首”(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的应用示范政策。深化科技政策绩效评估,推行“亩产论英雄”与“创新论英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落实《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开展科学普及宣传,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科普氛围。

  第四节 建设有活力的高端人才集聚区

  一、培育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队伍

  加强对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海洋经济、会展经济等重点产业人才资源储备和需求分析,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职业清单,精准引进一批“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创造更好条件,提供更优服务,进一步吸引和激励企业家在宝安干事创业。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首席科学家,建立战略科学家引才荐才直通车制度。充分利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创新市场化引才机制,不断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大力引进博士后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依托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高等院校平台,加大创新创意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搭建聚集世界级设计大师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1.新增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400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15家以上。

  二、积极实施“宝安工匠”培育行动

  支持企业与职业(技工)院校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培训项目。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工作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工匠基地建设,集聚一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宝安工匠”的遴选评定机制,组织开展公益培训、企业自主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等活动。引进急需紧缺的“大国工匠”和海外高层次工匠人才,探索建立工匠人才海外培训基地。

  三、健全国际化人才服务体系

  完善宝安人才地图和人才综合服务系统,探索构建人才全链条服务模式。建设德国(欧洲)企业创新中心,为创赛获奖海归团队、港澳创业人才、外籍创新人才提供办公空间、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建设国际人才服务联络站,为在宝安工作、生活的外籍人才提供来华工作许可办理、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税补贴申报、商务、信息对接、交流活动等服务,打造湾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和国际人才服务“第一站”。引进国际顶级人力资源企业,打造“宝安人才园+湾区国际人才港”互补的人力资源服务“双引擎”。建设国际人才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展示人才创业成果,举办国际人才咨询会、创业论坛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湾区对标国际化服务的宣传专窗。持续深化国际化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化街区,不断完善国际人才的工作生活配套。

  1.高标准建设“海归岛”系列分岛。

  2.建设湾区国际人才港,搭建创新创业、高端人力资源、在线服务系列人才服务体系,打造国际化街区。 

第四篇 建设更具活力的品质之城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高标准规划,前瞻性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海陆统筹、地上地下多元空间开发利用模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凸显宝安滨海人文优势,展示现代城市文明,打造高品质魅力宝安。

第七章 提升城市功能,增强现代城区综合发展承载力

  布局未来城市基础设施,搭建高效互联的综合交通网络,着力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城区综合发展承载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城区协调均衡发展,打造高品质门户型城区功能。

  第一节 完善面向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一、布局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

  发力“新基建”,高标准编制智慧宝安建设新一轮规划,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5G建设先锋样板城区。全力协助三大电信运营商和铁塔公司建站挂机,加强数据中心、通信机楼、通信机房、通信基站、多功能智能杆及通信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区光纤电缆铺设,率先打造“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光纤网络体系。到2025年,实现全区5G网络高质量全覆盖,5G基站建设密度全市领先,累计建成多功能智能杆6565根,光纤资源达8000皮长公里。

  1.试点建设5G智慧镇街,打造全场景5G应用环境。

  2.推动新建、改扩建道路统一规划和建设多功能智能杆。

  二、构建更高标准的供水保障体系

  实施供水设施提标建设,构建“水量可靠、水质优良”的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推进水库双联通、输水支线、水厂双水源完善与新改扩建工程等,实现三大境外原水相互联通。落实铁岗-石岩水库等水源保护区水质保障工程,提升水源供应安全。推进水厂工程增容提效,推动水厂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提升出厂水质及稳定性。完善市政管网,加强二次供水设施提标改造,加强智能化管控,保障居民二次供水水质卫生安全稳定。

  1.推进罗田水库至铁岗水库输水隧洞工程、铁长支线供水工程(二期)、石松支线改建工程、罗田水厂一期工程建设。

  2.扩建长流陂、五指耙水厂,推进朱坳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等。

  3.推进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社区给水管网改造等建设。

  三、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排涝体系

  坚持“上蓄、中疏、下排、有效蓄滞利用雨洪”的原则,打造更安全可靠的防洪(潮)排涝体系。加强河道防洪整治,增强河流滞蓄功能,提升河道防洪能力。推进重点沿海地区海堤建设,提高西部海堤防洪防潮能力。完善水库监测设施,通过溢洪道改造、新建输水隧洞等措施,保障水库安全。到2025年,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200年一遇,西部沿海岸线达到200年一遇,内涝防治能力50年一遇,防洪排涝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实施西乡河、咸水涌河道防洪整治,完成大空港截流河建设,实施宝安中心区排涝工程、排涝河河口泵站建设等项目,新改扩建泵站8座。

  2.结合新兴海洋基地、宝安综合港围填海工程,加快会展海洋城海堤建设,推进大铲湾、前海湾海堤加固建设。

  3.完成五指耙、九龙坑、屋山、七沥、立新、石陂头、老虎坑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四、构建现代能源供给保障体系

  加强新一代信息和智能技术与城市能源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建设安全高效智能的城市能源基础设施。完善电力供应系统,优化电网结构;改造提升尖岗山、石岩东等重点片区供电设施,为高新企业提供稳定的电力保障;完善居住区供电设施改造;支持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探索供电领域新技术应用。完善燃气系统,构建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燃气格局;推进天然气高压、次高压和中压等各等级管网的互联互通;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到2025年,全区燃气管网覆盖率达90%。

  1.推动大空港500KV、福海220KV等变电站建设。

  2.继续推进老旧居民小区、城中村老旧电表配电设施改造。

  3.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

  第二节 构建便捷高效互联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优化内部城市路网体系

  完善城市内部干支路网建设,畅通微循环,提高城区通达性,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快干线性主干路规划建设与改造,完善“九横十纵”干线骨架路网。优化宝安国际机场及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路网格局,探索片区捷运系统,确保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周边交通畅达有序,增强机场与重点发展片区、产业园区、景区景点等的联系。强化跨区道路体系建设,促进宝安与南山前海、光明、龙华、东莞等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发展。结合城市更新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升级次支路网建设,充分发挥小尺度、高密度的支路网络功能,强化网络末节的集散能力。

  1.开工建设海澜路、湖滨西路等11条干线性主干道路,启动九瑞隧道、根玉大道北延接朝阳路等7条干线性主干道路前期研究。

  2.推进新安环路、前进路、创业二路、裕安一路跨海大桥等43条一般性主干道的建设或改造。

  3.升级次支系统,续建、新建次干路95条,启动次干路前期研究13条;续建、新建支路143条,启动支路前期研究16条。

  4.推进海秀路接听海大道(10号桥)、翻身路-玉泉路、前进路-朗山路等14条跨区道路建设。

  二、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以公交引导城市发展为理念,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公交都市示范区”。结合城市空间发展需要,加快轨道网络骨架建设,支撑城市空间与交通设施的协调发展。到2025年,轨道运营里程达到107.16公里,轨道500米站点覆盖率达到15%。加快公交场站规划建设,持续优化公交线路及站点布局,完善匹配需求的多层次公交线网,提升常规公交服务水平。挖掘停车资源、增加停车供给,缓解停车供需矛盾。加强机非分流设施建设,加快慢行系统规划建设,完善轨道、公交站点和居住及办公用地周边慢行设施,打通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

  1.推进轨道四期及调整线路建设,推进轨道五期前期研究,推进小运量公交接驳轨道网络建设。

  2.推进凤凰山、大田洋、西乡3处综合车场建设,推动17条公交专用道建设,推进公交停靠站新建及更新工程。

  3.围绕轨道站点,推进6.63公里风雨连廊建设;完善轨道站点一公里范围内的56.6公里非机动车道。

  4.推动洪浪公园停车场、石岩河北侧地块立体公共停车场、燕川广场地下停车场等38个停车场建设。

专栏7-1城市轨道建设重点

  推进轨道12号线、13号线、20号线(一期)建成通车;推动轨道12号线二期、13号线北延等已批轨道线路的开工建设,争取建成通车;争取轨道9号线西延、15号线、18号线、20号线(二期)纳入五期,开展25号线、26号线、28号线、29号线、20号线衔接东莞R2线、11号线衔接东莞 R3线等6条线路的前期研究;推动会展海洋城云巴示范线L1线建设工程,开展L2线研究工作。


  三、建设智慧交通体系

  加强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提供创新型共享式交通服务。加强交通枢纽信息整合,打造5G技术应用示范区。加速推动智慧交通应用,构建新型智慧道路体系,全面提升道路设施管养、道路运行管控、交通安全应急协同、沿路市政设施管养等一体化建设和运维的智慧化水平。探索打造自动驾驶应用示范,推动智慧公交技术应用,构建宝安智慧公交平台。推进停车智慧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停车示范街区。

  1.推进宝安国际机场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试点建设;推动大铲湾港区智慧港区建设。

  2.建设“智慧路段+智慧路面+智慧路口”三位一体的新型道路体系。

  第三节 推动国土空间集约利用和提质增效

  一、加强国土空间管控

  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在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中落实“三区三线”刚性约束,严守全市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科学、高效、集约利用城镇开发建设空间。配合全市推进“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构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对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区划定紫线,全面保护重点保护建筑、空间、肌理、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优化空间用地结构

  按照宝安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要求,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确保城市基本功能设施建设用地。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对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整合,鼓励产业用地提质增效、集约利用。优化居住用地布局,推进“住有所居”走向“住有宜居”。增加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将宝安打造为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区。

  三、推进陆海统筹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用海、亲海近海、城海互动,打造海城交融的西部创新活力湾区。加强高品质滨海公共空间营造,结合红树林、基岩、人工岸线等不同岸线特质,因地制宜创造湿地小径、海滨广场、滨水绿道、沙滩漫步等多种方式的环海绿道。规划建设公共海洋文化设施,打造海洋文化新地标,推广海上体育运动。强化滨海公共岸线可达性,加强公共码头建设,推动大小铲岛码头改扩建为公共码头,与全市其他公共客运码头共同构建海上巴士系统,探索开通“海上看宝安”线路可行性。

  四、强化空间集约利用

  探索基础设施复合集中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市政设施共建共享。落实全市综合管廊建设规划,结合宝安实际情况稳步科学推进管廊项目,力争达到建设指标要求。鼓励纵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开发,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空间发展潜力。加强与轨道交通联动,推行TOD开发模式,围绕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统筹协调开发地上地下空间。强化土地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规范使用,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防范新增低效用地。加强原农村集体用地监管使用,推动非农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推进空间改造提升

  落实全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十四五”规划,衔接全区国土空间发展规划,加强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联动,科学合理高效推进空间二次开发,拓展提升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结合。鼓励开展城中村和旧工业区有机更新,鼓励集中连片更新改造,深入开展土地整备利益统筹,加速盘活规模成片土地,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逐步实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住宅供应增加、公共配套水平与基础支撑能力提升。重点推进“一走廊、一流域、十区域”城市更新。推动重大项目实施,保障重大产业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应。到2025年,全区力争直接供应用地达235公顷,空间储备用地970公顷,完成综合整治用地不少于12.1平方公里,新增更新单元计划规模不少于750公顷。

  1.引导107发展主轴及宝安大道沿线等重点发展片区开展城市更新。

  2.严格落实公共住房配套建设政策,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引导住房空间布局“职住平衡”。

  3.加强城中村更新分区管控,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有机更新。

  4.创新更新整备政策,运用“案例+政策工具箱”的工作机制,争取更新整备融合试点,开展旧工业区综合整治试点。

专栏7-2 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重点

  重点城市更新区域:107发展主轴沿线、茅洲河“一河两岸”地区,以及尖岗山-石岩南、环铁仔山、新桥东、航港生态产业城、沙井大街等片区。

  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片区:三围海洋城整备片区、松岗产业整备片区、松岗潭头整备片区、新桥产业整备片区、燕罗产业整备片区、石岩产业整备片区、福海和平社区产业整备片区、大铲湾整备片区。

  落实市“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推进新桥东片区重点城市更新单元、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碧头社区)、燕川社区产业空间、步涌社区产业空间等整备试点项目,规划期内保留提升28平方公里工业区,重点完成产业空间土地整备8.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大力推进连片改造7.9平方公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


  第四节 促进各街道协调共进实现差异发展

  依托街道核心价值、区位条件、人文优势及产业优势,围绕全区发展总体目标与要求,明确各街道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格局。在打造辐射宝安南北两大板块城市中心的基础上,强化产业、商业、商务等功能,完善文化娱乐、旅游休闲、创新创意等多元功能,促进各街道提升形象、完善功能、增强效益,推动全区高品质规划建设。

专栏7-3 各街道发展定位与建设重点

  新安街道:打造“首善新安、创新高地、孝德家园”,城市功能、产业空间、产业规划无缝对接前海、西丽科教城、市高新园区,高品质完善城区和产业配套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宝安中心区、创业路“宝安中央商务带”、建安路现代服务业核心、尖岗山智能制造核心(尖岗山高新园区)等重点片区。

  西乡街道:打造“深圳西部产业重镇、珠江口两岸交通枢纽、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区、湾区优质生活示范区”,挖掘海岸线资源,突显城市功能品质,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影视文化等产业,着力建设铁仔山高新区、“互联网+”未来科技城、桃花源智创小镇等重点片区。

  航城街道:打造“湾区门户、临空都会、山海新城”,利用空港优势,塑造时尚高端门户形象,打造低密度国际化社区,突出科教特色,积极打造国际教育城,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航空航天、创意设计等,依托深中通道推进总部集聚,着力建设深中通道门户区、航港生态产业城、深圳市创新创意设计学院、佛罗伦萨小镇等重点片区和项目。

  福永街道:打造“港航都会、科技之城、凤凰福地”,依托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山湖海资源,打造国际枢纽活力之城,重点发展临空经济、总部经济、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着力建设福永意库、龙王庙智造小镇、怀德临空经济产业园等重点片区。

  福海街道:建设“智创高地、展城都会、海洋新城”,打造“多彩福海”,依托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等重大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加速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培育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等高附加值经济,发展会展+文化旅游、会展+商务服务、海洋经济、现代服务等产业,着力建设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环立新湖等重点片区。

  沙井街道:打造“西部中心、智造重镇、魅力蚝乡”,依托会展海洋城建设,突出沙井地理优势、蚝乡文化特色,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经济、会展经济、文旅产业等,着力建设沙井西新兴产业城、沙井·金蚝小镇、冰雪文旅综合体、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海上田园城等重点片区,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海洋、会展、文旅、休闲、购物一体化的深圳西部中心核心区。

  新桥街道:打造“古镇新韵、智造新城、绿美新桥”,对接西部城市中心定位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再造,依托城市更新和古墟改造,焕发活力,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物联网、影视文化等产业,着力建设新桥智创城、新桥·深圳激光谷、中心路企业总部圈、环万丰湖高新科技园、上寮恒大产业城等重点片区。

  松岗街道:打造“西部重镇、智创沃土、水岸新城”,立足毗邻海洋新城、光明科学城、海上田园城、东莞滨海湾新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以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智能装备为主导,以文创产品展示交易和健康产业为特色的产业,着力建设松岗南、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6号线溪头片区等重点片区。

  燕罗街道:打造“山水燕罗、智造重镇、门户新城”,连通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技园、长安新城等大湾区热点组团,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IC产业、新能源、精密制造、人工智能、医疗研发等产业,建设燕罗智造生态城,推进产城融合,营造优质人文生态环境。

  石岩街道:打造“山湖石岩、科技绿谷、休闲慢城”,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连接西丽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建设宝安基础科学研究基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打造宝安中部科技创新轴;重点塑造东门户形象,着力建设石岩南高新区、石岩东新兴产业集聚区、松白路—宝石路都市活力带、山河湖城市景观带“双区两带”,打造石岩新地标。


第八章 崇尚兼容并蓄,彰显滨海现代城市文明新特质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突出宝安滨海文化特质,涵养深港历史文化渊源,构建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盼。

  第一节 涵养宝安“深港文化之源”

  一、全面推进文物保护利用

  挖掘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全面实施跨界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古村落保护及提升工程建设,强化对文物、历史遗迹和古村落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及活化利用。以宝安现有海洋历史资源为基础,做好传统海洋文化保护和弘扬工作。出台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鼓励民间建馆收藏,吸引有藏品实力和业界影响力的博物馆入驻,打造博物馆群。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方案,制定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办法,建立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利用体系。

  1.推动沙井·金蚝小镇、燕川古村(红色小镇)、凤凰古村等保护提升工程建设。

  2.筹建宝安博物馆,争取国家级博物馆在宝安区设立分馆。

  3.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推动宝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等载体建设,整合盘活中共宝安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东宝行政督导处等历史文物资源。

  4.开展文物修缮工程,打造龙津石塔、绮云书室、曾氏大宗祠、铁仔山古墓群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单位。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系统梳理宝安历史文化脉络,挖掘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海洋文化等内涵渊源,编印宝安历史文脉研究丛书。发掘、保护与传承黄连胜醒狮、黄氏中医诊疗法、松岗赛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持续举办宝安民俗文化节。利用“互联网+科技+非遗”数字化手段,推动非遗资源数据库建设,推进非遗传承保护活化利用行动。完善名家师承、青年传承、娃娃继承的非遗代际传承发展机制。

  1.组织开展宝安民俗文化节、沙井金蚝节、阳台山登山节、凤凰山祈福节、西乡“三月三”北帝庙会、福海基围文化美食节等民俗节庆活动。

  第二节 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一、扎实开展市民文明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过程,以入脑入心的主题宣传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工程,重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思政课品牌建设,推动思政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完善文明城市创建长效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1.办好“宝安第一课”电视频道,加强师资及辅导员队伍建设,升级丰富课程内容。

  2.继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突出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二、构建文明有序网络生态环境

  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上宣传,提高市民网络道德修养,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广泛传递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杜绝网络有害信息传播,坚决打击网络谣言、不实信息,构建风清气正网络空间。鼓励市民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掌握网络安全防护技能,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主动设置网络议题,生产市民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新媒体宣传产品,打造具有湾区核心影响力的区级融媒体中心,做大做强区级新媒体平台。

  1.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专题宣传活动,以及“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2.开展网络综合治理,加强网上巡查、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妥善开展舆论引导及处置工作。

  三、打造志愿服务先行示范城区

  广泛宣传公益慈善文化,打造制度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志愿服务先行示范城区。加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实现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加强社会治理领域专业化义工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向社区延伸。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加强志愿服务合作交流,增强与国际志愿者组织联动,举办志愿服务合作论坛。到2025年,实现每万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400人,建成不少于100座志愿服务U站。

  1.实施“百万义工”计划;持续开展“邻里三相”社区志愿服务计划。

  2.建设义工文化展览馆和“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

  第三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加快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

  统筹推进市、区、街道、社区各级文化设施建设,着眼国际一流滨海城区发展需要,加快打造一批新时代文化设施,打造宝安城市文化地标。推动街道文化场所的规划建设,促进街道公共文化设施合理均衡布局。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加强场馆设施的智慧化管理。建设一批中医、礼乐、电影、雕塑等特色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一街道一特色文化品牌”。创新文化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方式,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推动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公共文化场馆的统筹利用,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

  1.争取建设深圳工业博览馆新馆、深圳方志馆、深圳党史馆等市级重大文体设施。

  2.提升改造新安街道孝德园、西乡街道流塘印巷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

专栏8-1 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项目

  市区级文化设施:宝安公共文化艺术中心(在建)、宝安1990升级改造工程(在建)、碧海文化艺术中心(在建)、湾区国际音乐戏剧中心、湾区书城(含民俗馆)、宝安工人文化宫。

  街道级文化设施:沙井街道文体中心、福海街道文化艺术体育中心、航城文化中心、燕罗文体中心等。

  社区级文化设施:增设社区阅读中心50家,实现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纳入总分馆体系的图书馆达到社区全覆盖,建设和服务标准全部达标。


  二、打造公共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围绕“城市美学·印象宝安”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以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市粤剧团入驻宝安为契机,高标准举办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打造宝安知名文化艺术活动品牌。重点打造“春之声·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恋”四季之声系列音乐会、深圳·宝安国际手风琴艺术周、湾区吉他艺术节、“明日之星”才艺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品牌。支持各街道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培育十大街道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专栏8-2 重点打造的十大街道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新安街道街头艺术秀、西乡街道庙会文化节、航城街道簕杜鹃文化节、福永街道祈福文艺节、福海街道湖岸艺术季、沙井街道金蚝文化节、新桥街道影视文化节、松岗街道琥珀文化节、燕罗街红色文化节、石岩街道草坪音乐节。


  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

  完善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探索街道、社区、园区、景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综合设置、垂直管理、统一标识、重心下移,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强扶持和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培育多元化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有序发展。依托品牌活动、民俗节庆活动推出“城市文化菜单”,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

  1.深入实施文化“百千万”工程,升级“文化春雨行动”。

  2.积极申报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3.推动“宝安云”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节 打造湾区知名体育强区

  一、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继续推进篮球、足球场地建设“双百工程”,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建立面向全民的体育运动等级标准和评定体系,切实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在4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2%。

  1.推进体育设施进公园、小场地建设和健身器材配送计划,创建城市社区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区。

  2.打造“十大街道健身步道”“十佳社区文体广场”,大力开展街道、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赛事。

专栏8-3 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建设项目

  市区级体育设施:宝安网球场改扩建工程、宝安足球体育公园。

  街道级体育设施:沙井梦清体育公园、福永体育中心、新桥足球体育公园、新安尖岗山足球公园、沙井文体中心等。

  社区级体育设施:新建篮球场、足球场、全民健身广场等全民健身体育场地100个。


  二、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聚焦“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和“三小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深入实施体育“二三五”工程,推动二人制排球、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比赛经常性、制度化、高水平发展。依托林丹羽毛球、陈静乒乓球、李群篮球、明金海排球等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引进竞技体育优质资源,推动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发展。改革区青少年业余体校,深入推进“体教融合”“联合办学”,创新优秀运动员选拔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队训练模式。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宝安竞技体育竞争力。

  1.推动林丹羽毛球俱乐部建成运营,支持成立“宝安女子足球俱乐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引入优秀资源。

  2.探索建设足球特色小镇,引入社会资源合作共建足球“青训中心”。

  3.推动中国足协足球训练中心入驻宝安。

  三、全面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改革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体育场馆和市场主体活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体育产业园区或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引进和打造1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积极引进国家专业机构,与区内医疗机构合作,为体育运动提供专业医疗救助服务。引进优质新兴科技体育产业及社会团体,推动传统线下体育与新兴线上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出台促进体育消费相关政策,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

  1.争取国际运动医疗康复中心落户宝安,建设运动损伤研究中心及宝安运动康复中心。

  2.积极引进帆船、帆板、赛艇等海上项目落户宝安,高标准落实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总决赛、世界田联钻石联赛深圳站等国际、国家大型体育品牌赛事举办工作,到2025年,举办国际赛事次数达10次。

专栏8-4 重点引进和承办的高端体育赛事

  国际体育赛事:世界帆船对抗巡回赛总决赛、世界田联钻石联赛深圳站、国际三人篮球挑战赛、国际五人足球邀请赛、深圳宝安国际马拉松。

  全国体育赛事: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中国羽毛球俱乐部超级联赛、“宝安杯”全国毽球锦标赛。


第五篇 建设更有温度的共享家园

  坚持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构建福祉昌延、智慧便利、安全有序、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城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让人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九章 聚焦人民关切,筑造新时代民生幸福共享家园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补足短板、增量提质,让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更广泛、更公平、更实在。

  第一节 教育提速提质实现善育优教

  一、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

  构建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办园品质,基本实现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多途径增加公办园学位。全面推动公办幼儿园实行“以事定费”模式,保障教师薪酬待遇,落实幼教学历提升激励政策,推广园本研修,提升教研能力和保教能力。多举措引导民办幼儿园普惠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高品质幼儿园,提升普惠性民办园办学品质、保教专业水平和教职工待遇水平,探索创建一批学前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共建单位。健全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大专职督查、挂牌督导和社会监管力度。

  1.全区学前教育新配备专任教师全部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公办园新配备教师原则上100%达到本科学历。

  2.全区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达85%,其中公办园在园儿童占比50%以上。

  二、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对标先行示范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落实“好理念、好空间、好队伍、好课程、好生态”五大举措,努力打造与宝安地位和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保障学校建设用地,通过建、配、收、转等方式扩充学位供给。积极补齐短板,均衡布局,新建学校优先布局到北部和西部片区。推进以师生为本的美丽校园、平安校园,实施学校设备设施标准化建设,提升原村办学校和城中村学校办学品质。探索成立覆盖所有街道的教育集团或教育联盟,到2025年,全区集团化办学校区覆盖率达50%。积极***民办学校高质量发展难题,支持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分批转型改革,推动优质特色发展。积极引入知名教育品牌培育高水平民办学校,丰富宝安办学业态。提升教职队伍质量,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积分入学办法,优化“共享、分享”学区政策。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学校下一代互联网、视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实现100%三网覆盖。

  1.新、改、扩建区属中小学校,重点推进万丰城市更新规划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心区N10区小学、西乡实验学校、航城学校等建设项目,新增18.7万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

  2.打造1-2个省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

  3.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验收。

  三、高水平办好高中阶段教育

  落实全市高中建设任务,推动普通高中以人文、理工、科技、艺术等学科为重点实现特色发展。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从硬件完善、师资选配、招生政策等方面积极支持区内现有高中分类发展,打造一批国内领先的卓越高中、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积极争取国内外高端学校落户,打造国际化、特色化、品牌化民办高中,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入学需求。把握高考综合改革方向,稳妥推进高中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

  1.打造1-2所国内领先的卓越高中,2-3所优质特色高中,3-4所民办品牌高中,新增普通高中学位1.14万个。

  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现新突破

  推动全区职业教育校企“双元”协同育人,大力推行“3+2”工学一体模式。打造新时代“宝安工匠”品牌,规划建设湾区中德职业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基地,争创产教融合示范区;以“国际水准、国内领先”为目标,支持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省级以上高水平职业学校,推动政校行企共建国家级示范引领的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建高水平示范性企业校区;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完善“中职+高校+企业”产教联合体建设,整合街道、社区、企业、园区、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推动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建设,打造开放式创新型一流高等教育高地。推动高等教育用地整备,利用屋山水库等土地资源,力争引进1-2所国内外理工类大学。

  1.构建以城市学院为龙头的“1+10+124+N”职业训练体系。

  2.推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宝安校区、职业教育集团第二校区建设。

  3.推进宝安职校“1+X证书”试点。

  五、构建中小幼一体化育人体系

  建立党组织主导、校(园)长负责、群团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打造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品课程、示范课堂和示范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支持和鼓励中小幼学校开展主题式、序列化的德育活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按标准开好思想政治课。构建“1+N”学生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推进中小幼生涯教育专业指引和课程设置,探索构建中小学幼一体化课程方案。强化学生家庭教育指导,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1.开发中小幼一体、校内外融合的德育电影课程。

  2.新建全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

  六、完善市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建立具有宝安特色的结构合理、内涵丰富、开放共享、服务完善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实现学习型街道全覆盖,大力开展各类市民素质提升和专业技能培训活动,探索老年教育与养老服务融合模式,开展“阅读社区”建设,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教育培训资助制度,探索市民“学分银行”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与深圳先行示范区相匹配的终身教育体系。

  1.建设智慧社区教育和职业培训公共学习平台,加快终身学习网建设。

  第二节 健康加快扩容实现病有良医

  一、打造健康中国先行示范区

  紧扣“全民健康、共建共享”主题,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政府健康责任清单,搭建健康共建共享平台,完善配套政策,发展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新业态。打造政府主导、卫健主管、部门协同、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1+1+N”的宝安健康共同体。实施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发展健康产业、建设健康环境和完善健康保障等五大工程。推动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转型发展,重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提高家庭幸福指数和家庭发展能力。

  1.培育健康家庭10万户以上,实现健康学校全区覆盖。

  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

  扩大医疗基础设施增量,全力推进“9+3+1+N”医院项目建设。推动深圳宝安空海救援医院、宝安区儿童医院等9家公立医院新改扩建工作,协调市有关部门加快沙井片区新建综合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和深圳大学口腔医院等3个市投市建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在宝安创办高水平医疗机构,推动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医院建设。补齐街道医疗资源薄弱短板,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深化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大社康中心建设力度,调整优化布局,落实标准配置,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

  1.全区社康机构总数达180家。

  2.新增病床4500多张,总病床数达到14500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1人,每万人配备5名全科医生(含1名中医师)。

  三、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坚持“五统一”促进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提升。分层次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群众需求大、特色突出、具有市级以上高水平的重点专科。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与辖区优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合作新模式,推进医疗卫生设备配置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各医疗卫生单位设备配置不均衡问题。实施“凤凰涅槃”计划,推进存量人才培养激励。引进一批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高层次医学团队,建立人才引进目标合约制度。全面建立全科医学首席专家机制和中青年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社康中心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中医医师、公卫医师导师制。鼓励医疗单位在“医、教、研”方面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借助高校优势资源助力宝安医疗卫生高地建设。推进“智慧健康”一体化建设,围绕“智慧管控、智慧公卫、智慧医疗”三大应用,建设“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打造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1.打造15个市级以上重点学科。

  2.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创建甲等医院,三甲医院5家以上。

  3.培养50名深圳市高级家庭医生。

  四、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推进公共卫生机构改革,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机构融合发展模式与卫生监督综合执法体系。促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打造区、街道、社区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卫生应急队伍,加大应急资源储备。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所有二级及以上医院按标准化建设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重症医学专科。提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健康社区建设工作。健全代谢病基层防治网络,加快“以预防为主,医防融合”新型慢病管理服务模式建设。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加大重点场所环境卫生整治及病媒生物防治。全力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市民健康,提升婴幼儿、学生、妇女、老年人和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健康水平。

  1.设立宝安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2.力争健康社区覆盖率达80%以上。

  3.规划建设全区应急隔离场所及应急卫生物资储备仓库。

  4.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大楼、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5.综合医院心理科、一类社康中心心理咨询室覆盖率达100%。

  五、凸显中医中药发展特色

  构建以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为“龙头”,宝安区中医院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双引擎”,综合医院中医科为“支撑”,各社康中心、中医门诊部和诊所等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网底”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出台纯中医治疗医院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和医院绩效考核标准等配套制度,建设全国纯中医治疗医院典范。支持宝安区中医院下设针灸医院、燕罗医养融合医院两个特色医院建设。促进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融合发展,争创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挖掘并固化抗疫临床实践中医药方面的有效做法,重特色、强优势,提升中医药重大疫情防治能力。探索中医医保支付体系改革,做好中医医疗服务打包收费试点工作。强化中医药文化交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中医药联盟,力争把宝安打造成为粤港澳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播高地。

  1.建设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

  2.推动中医药学科建设,打造10个以上品牌学科。

  3.推动宝安区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医疗服务打包收费全市试点工作。

  六、构建陆海空立体化急救体系

  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急救转运体系和转诊绿色通道建设,优化公立医院转诊、会诊和应急值班制度,提升医疗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全国首家空海救援医院,重点发展急救医学、创伤医学、航空医学及航海医学。加强120急救资源配置,加大AED在全区重点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的布局,实现联网管理。构建急救“宝安模式”,加强急救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强化空海救援培训和公众急救培训。探索与香港、澳门联合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的新机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急医疗救治中心。

  1.在国际会展中心、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点开设绿色紧急救援通道。

  2.全区公共场所AED等急救设备配置实现每10万人配置100台,全区院外心脏骤停旁观者CPR实施率提高到20%以上。

专栏9-1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9个区投区建医院项目:建设宝安区人民医院整体改造工程(二期)、宝安区中心医院整体改造(二期)、沙井人民医院扩建(二期)、松岗人民医院扩建(二期)、宝安区儿童医院、深圳宝安空海救援医院、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二期),推进宝安区中医院扩建工程(二期),完成福永人民医院扩建(二期)土地整备。

  3个市投市建项目:协调配合市有关部门加快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扩建(二期)、沙井片区新建综合医院、深圳大学直属口腔医院建设。

  1个国际医院项目:协调引入社会资本建设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医院项目。

  N个社会办专科医院项目:推进N个特色专科医院建设项目的土地整备工作。


  第三节 住房量质齐升实现住有宜居

  一、加快住房建设筹集力度

  落实市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发展格局,通过新供应用地、城市更新配建、棚户区改造、规模化租赁等途径,完善“租、售、补”三种机制,加大公共住房的建设、筹集和供应。大力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住房建设。构建“智慧住房”管理体系和住房联动管理机制。扩大租赁住房供应,规范专业化、规模化租赁住房供应主体。建立住房租赁指导价格,稳定租金价格。

  1.推动“互联网+”未来科技城配建人才住房、机场地块DU09-69人才住房、12号线机场东车辆段上盖保障房等公共住房建设项目。

  二、推动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提升居住环境和住房品质,提高居民幸福感。以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友好型社区等良好人居环境目标为指引,以“职住平衡”为原则,重点沿轨道交通站点布局新增公共住房,落实新建住房项目周边配套设施,打造人性化公共空间。推广低碳节能绿色建筑。多措并举推动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稳步提升人均居住面积。完善公共市政设施,以微改造、微更新方式,加强历史建筑的活化、保护和利用,打造特色商业休闲街区。引导各类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城中村治理,打造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居住空间。

  1.每年推进一批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提升。

  2.加快推进城中村管道燃气、优质供水配套工程。

  三、推动物业管理高品质全覆盖

  深化物业管理品质提升行动,建立树标杆、促品牌提升机制,引导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与配套服务向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加快老旧小区引进专业化物业管理,构建区、街道、社区工作站三级物业管理监管机制,推动物业管理智慧化、专业化建设。支持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自建物业企业,并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建立质价相符、良性循环的“村改居”物业管理市场机制。

  1.打造一批物业管理百强小区、品牌小区、示范小区、特色小区。

  2.全面实施村改居小区物业服务星级评定。

  第四节 养老多元优化实现老有颐养

  一、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编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发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建设面向不同收入家庭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多元化、便利化、个性化服务需求。加快区级公办养老院春晖苑建设,开展街道敬老院转型升级改革试点,提高床位利用率和养老服务水平。强化老年人优待服务,逐步提高优待水平,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优待工作。到2025年,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基本保障充分、中端供给优质、高端发展领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1.每个街道建一所“枢纽型”集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为一体的街道长者服务中心。

  2.全区养老床位总数达到4500张,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80张。

  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完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生活照护、紧急救援等方面功能,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价格合理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养老服务产品。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智能化、精细化分析老年人需求,实现“一体化资源统筹”。制定规范化运营与服务标准,明确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价格和服务流程,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在技术、管理和服务质量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1.推进社区长者食堂和助餐点建设。

  2.为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和年满80周岁高龄老年人开展家庭适老化改造。

  三、建设养老服务队伍

  扩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来源渠道,加强养老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推动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设立社区养老专员。引进港澳品牌家政企业,探索试点引入外籍人员提供家政服务。建设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的国际化养老服务培育基地,推动养老服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养老服务领域高端人才培养。

专栏9-2 养老项目建设

  宝安区公办养老机构春晖苑建设:拟建养老床位1000张,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养老院建设项目:西乡敬老院重建工程。

  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建成50家社区长者服务站。


  第五节 弘扬社会关爱实现弱有众扶

  一、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通过挖掘内需、加大投资、稳定外贸等方式不断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增长的能力。支持平台经济和新形态就业发展,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用工制度,充分释放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就业潜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促进就业计划,强化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做好异地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多举措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对贫困家庭学生按规定落实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等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区级基地建设培育力度,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健全职业训练体系,释放创新创业动能。

  二、推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

  推进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试点,强化党管青年原则,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优化青年成长环境,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出台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实施灯塔引航、阳光成长、智创先锋、青春社区、悦享家园、同心交融、破难强基等计划。到2025年,全区青少年事务专业社工达到200人,“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达到150个,“青年驿站”每年服务不少于1000人,各类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达到50家,建成宝安青年“10分钟文化服务圈”“15分钟学习圈”和“30分钟德育圈”。

  三、打造湾区妇儿友好型城区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实施儿童优先发展战略,以宝安入列全省县级妇联改革“破难行动”先行点为契机,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打造妇女儿童友好型城区。完善“1+10+124”的区—街道—社区三级妇联组织网络,打通联系服务妇女儿童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建设各类托育机构。开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试点建设,提升困境儿童保障能力。强化情感家事纠纷智慧联调平台作用,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反家暴工作。建立区级妇女、儿童、家庭服务项目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妇女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建设200间托育机构,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4.5个。

  2.规范运营全区124个社区家长学校。

  3.建成40个以上妇儿友好型社区。

  四、完善兜底民生保障体系

  完善分类救助制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专项救助及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综合制度体系,建立“支出型贫困”帮扶救助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提升救助覆盖面和精准度。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实施残疾人补贴制度,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照护服务,开展残疾人“安心桥”心理健康服务、无障碍阅读等服务。完善户籍孤儿养育和服务模式,兜底保障户籍重度残疾儿童,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支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发展特殊学生职业教育,依托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宝安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大力打造慈善之区,加快建设和提升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和硬件配置,广泛宣传公益慈善文化,培育宝安社区特色志愿服务队,完善冠名慈善基金运作机制。抓好双拥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

  1.建设“1+N”特殊教育机构。

  2.推进宝安区社会福利中心新址迁建工程、宝安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


第十章 夯实法治基石,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城区

  坚持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智慧治理,切实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强化城市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营造规范有序、公开公正、和谐高效的法治环境,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进城区。

  第一节 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样板

  一、争创民主法治建设示范样板

  强化党领导一切的工作机制,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加强政协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推进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区级单项示范创建,严格落实“三个清单”,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职责,争创法治政府先行示范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探索执法主体资质改革,加强一线执法力量。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强化民主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等各项监督。

  二、加大全面普法力度

  整合普法资源,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全面压实普法责任。深入实施“法律五进”,强化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等重点对象学法,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各类群体法律需求为导向的定向精准普法。完善法制副校长制度,深化学生法治教育。夯实法律服务阵地,深化和完善“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宝安样本。优化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功能,推动“5G+公共法律服务”特色应用建设,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打造“综合法律服务超市”,建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法律服务站。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做好对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和合规管理业务指导,完善便民利民惠民的举措,提供综合性、一站式、高品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1.推行“以案释法”“法治第一课”“市民向宪法宣誓”等特色普法品牌。

  2.依托临海市政公园,打造海洋法治宣传主题公园。

  3.加快建设会展中心法律服务中心,推动综合法务大厦建设项目。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标准化全国试点建设,开展社会信用标准研究,出台全国首个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格式规范,打造全国区县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宝安标准”。建立健全法人和自然人信用档案,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应用场景,开展分级分类差异化监管,依法依规建立失信被执行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的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功能,积极对接“深圳信用网”数据库,获取更为全面实时的信用信息,建成国内领先的区县级社会信用平台。

  第二节 优化基层治理宝安模式

  一、构建基层“智治”新格局

  以社会治理现代化省级试点为契机,按照深圳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要求,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治”体系,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单元,以视频监控网为基础支撑,以块数据为基础底板,强化社会治理现代化“智治”基础平台;围绕“重点人”智慧管控、“重点事”智慧化解、“重点区域”智慧防控,开发嵌入业务应用场景,创新“智治”应用体系;推进街道管理智慧化改革,推广街道信息化内控系统,整合大数据管理资源,提升内部管理效能,实现智能化风险防范。推进街道综治中心联勤指挥、监控研判、管控指挥一体化运行,促进社区综治中心与社区智慧管控微中心一体化运作,强化综治力量统筹联动,努力推动宝安社区治理“智治”走在全国前列。

  1.构建现代化高智能指挥调度网络,建立区-街-社区联动网络,以“一中心两化”为抓手,提升区级一体化联合指挥效能。

  二、增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力组织力

  扩大党组织在基层组织中的有效覆盖,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机联结的城市基层党组织体系。加强党建互联互动,不断增强基层党建的整体效应。完善区街社三级责任链条,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大力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党建标准化建设,推动公司党组织100%覆盖、股民党员100%纳管。促进住宅物业小区党建“提质提效”,实现党组织在符合条件的物业小区、城中村全覆盖。强化多元共治,抓实各类主体责任,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深化居民自治实践,充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坚持选优配强社区带头人,继续拓宽人才选拔渠道,注重从社区一线、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等新兴领域培养选拔人才。强化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

  1.健全“1+10+124+N”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拓展服务功能,推进党务、政务、服务三务融合。

  三、大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增强基层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持续优化宝安基层治理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提升人口高度密集、流动性大城区的治理效能。加快街道行政服务大厅试点升级改造,推动更多区级法人事项进驻街道。加快社区治理法治化进程和智慧化水平,深化全科网格建设,构建综合巡查、综合执法、社会治安、消防安全、城市管理等“多网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基层政务公开与基层治理相结合,推动治理方式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社会“双向互动”的转变,准确掌握基层治理工作中的“痛点”“堵点”,推动基层治理问题解决。完善城中村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基层治理服务和管理对象准确化。

  第三节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一、夯实安全生产基石

  坚守安全生产红线,构建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现代化安全生产治理体系。进一步压实区、街道、社区三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全行业、全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实现风险动态管理和有效治理。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股东及高管安全管理责任。大力推进消防站及社区小型消防站建设计划,推进社会单位落实“三自主两公开一承诺”制度。加强消防主题宣传,推动消防智慧化、信息化发展。推进流程改造、技术改造全面降低危险工序安全风险。打造智慧园区安全管理系统,实现“分级管控、逐步升级、闭环管理”。开展企业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化创建工作,督促规上企业加快实现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化达标。

  1.推进老旧商住房小区、老旧工业园区、三小场所消防设施、电气线路改造;全面推广“居家安全检查日”工作机制。

  二、加强食药安全保障

  坚持党政同责,压实食品药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协同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四有两责”,推动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深入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优化准入机制,强化源头治理。构建专业技术保障体系,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检测覆盖面和风险筛查效能。建立激励惩罚并重的监管机制,强化监管部门与公检法的联动,强化基层综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多方参与社会监督格局,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监督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深入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推进餐饮质量安全提升、“一品一链”食品追溯、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升级等工程。建成“制度+科技+责任”的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体系,打造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信息化食品追溯体系。

  1.食用农产品和食品抽检量达到10批次/千人,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药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平安宝安建设,贯彻落实《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持续开展突出治安问题重点整治,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提高市民安全感,对放任、纵容违法犯罪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追责。多措并举开展禁毒工作,落实安全防范措施,防止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强化公安与综治等部门之间,“重点部位”与“屯警点”等点位之间,民警与义警等警力民力之间的联勤联动机制。打造“三警”联动、快速处置、群防群治的“宝安样本”。依托区多元化解智慧调解平台,深化“三调联动”,打造新时代宝安“枫桥经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行法律援助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全方位衔接,加强劳资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强化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确保社区矫正人员管控稳定有序。深化“智慧政法”建设,构建政法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社会治安数据库。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加强政策宣传和舆情引导。加大“平安创建”宣传,提升辖区群众自我防范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力推进公检法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推动区人民法院庭审大楼建设和老旧挤危派出所硬件设施改造,改善办公条件。

  1.深化“智慧政法”建设,完善社会治安数据库。

  2.设立会展中心信访维稳工作站,解决未来“三城一港”建设过程中的劳资纠纷。

专栏10-1 平安宝安建设项目

  “双宜小村”视频门禁后端建设项目:对原有智慧宝安视频门禁综合管理平台、原有平安宝安人像子系统、平安宝安智慧门禁实战应用子系统进行软件升级和硬件扩容,同时完成配套存储容量的扩容建设。

  “雪亮工程”后端建设项目:VPAAS云管面基础平台、完善可视化运维管理体系、完善公安信息网络安全建设、核心机房租赁等。

  全区屯警点续建工程:新建246个屯警点。

  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大楼建设项目:建成以先进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技术先进、功能完备、全面感知、反应灵敏、指挥高效、处置专业的智慧型现代区级公安指挥中心。

  人民法院办公场所建设项目:推动区人民法庭审大楼、福永法庭和石岩法庭建设。


  第四节 推动“韧性城区”建设

  一、启动韧性城区规划设计

  适应宝安地形地质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持续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安全承载力、灾后功能恢复能力为目标,规划韧性城区建设蓝图,提升城区多样性、稳健性、恢复性、适应性,将韧性城区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体系的各个领域。

  二、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摸清全区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构建空间建设、生命线保障、应急设施建设和组织韧性四个部分的韧性城区指标体系。强化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将灾难灾害防治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空间总体规划,实现各类重大风险和隐患的识别、评估、监控、预警、处置等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1.编制灾害综合防治动态风险“一张图”,建立重大风险隐患数据库。

  三、强化应急体系建设

  推进应急性超常规防控向常态化精准防控机制转变,构建具有应对外部冲击的物资供应能力和物资储备支撑体系,优化配置各类应急资源,确保市民维持生存需求的基本服务体系具有可靠性和及时性。做好国家应急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基层联系点工作,开展大湾区应急交流合作,配合建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1.建设“一键启动”智慧应急系统,强化区、街道、社区、网格、小区五级韧性管理和救援保障能力。

  四、加强灾后恢复建设

  构建多部门联动防灾抗灾救灾机制,加强综合性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社会救援队伍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优化对接渠道和方式。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能力,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修订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实施灾后救助补偿、抚慰抚恤、生活安置等善后工作,提升全社会协同救助、协同恢复的能力。

专栏10-2 韧性城区建设重点

  风险管控能力建设工程: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形成全区安全风险分布电子地图。

  打造“应急智慧大脑”:建设“天地一体、全域覆盖、 全面融合、全程贯通”的应急通信网,按照“1+1+N”的建设模式,依靠应急指挥及运行监测中心、智慧应急系统平台,建设N个业务场景模块,构建宝安“一体化智慧应急大脑”。


  第五节 树立湾区智慧治理标杆

  一、数字赋能城市治理现代化

  加快数字化建设,赋能智慧城市。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完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新一代大数据中心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全要素数据化、地理化,现实运行模型化、信息化,共性能力中台化,资产管理运营化,打造“数字大脑”全要素关联、全周期迭代的核心能力,实现城市功能深度融合,构建便捷普惠的民生服务、精细敏捷的城市治理、创新聚集的产业经济、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四大体系,全面赋能智慧宝安实现全方位服务、全生态治理。促进城区进化为可自我学习和内在生长的数字孪生“有机生命体”,加快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提升城区网络支撑能力、泛在感知能力、智能创新能力和数据承载与处理能力。推进数字孪生宝安应用,加快政务平台、政务流程和政府职能再造,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加强政务数据归集安全风险管控,提升数字政府系统管理水平,防范各类安全风险。

  1.建设宝安新一代数据中心。

  2.建设同城双活数据中心和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满足政务云平台部门系统与相关行业机构系统的联通和资源调度需求。

  3.构建宝安数字孪生城区框架,建设全市首个新型地理信息平台。

  二、聚焦数据治理优化政务服务

  创新贯穿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机制,加快数据资源的收集汇聚,推进数据资产化管理,完善数据有序共享机制,持续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以开展政务数据治理省级试点工作为抓手,构建省、市、区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中心,打通与省、市相关系统的连接。推动政务系统自动审批,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精准化、精细化、精确化。推动“宝i企”与粤商通、“深i企”企业服务平台数据和功能的协同共享,搭建政府沟通和服务企业的高效桥梁。筑牢块数据底层基础,依托政务数据、市场数据信息,建立完善诚信联合奖惩机制。深化商事主体审批、监管、服务一体化,提升政务服务的智慧化、便利化水平。全面提升政府整体运行效能,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政务数据治理宝安经验。

  1.普及应用“宝i企”,完善企业数据库、惠企政策库、企业诉求库。

专栏10-3数字政府建设项目

  打造政务数据治理省级试点:加快省市数据回流,推进用水、用电、用气等重点数据归集;对归集数据进行清洗关联比对,持续建设新型地理信息平台,加快建设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形成数据实时采集和归集的长效机制;在社会治理、经济监测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应用。

  数字孪生城区建设及应用:初步建成宝安数字孪生城区框架,持续丰富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生态宜居四大领域应用,构建重点领域孪生信息模型并运行,形成孪生城区“数字肌肉”。


第十一章 践行绿色低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区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建设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全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能力,促进生产生活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全国工业发展区生态文明建设标杆,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第一节 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宝安

  一、打造全域生态空间格局

  聚焦全区蓝绿空间框架,优化调整生态空间结构,以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打造生态核心,以海滨绿带、河流水系、组团分隔带、山地风景林和道路绿化为生态廊道,加强陆海统筹,促进海城交融,构建“一核两心三带四廊”生态格局,营造高品质生态,展现山海城大美。

  1.推进罗田森林公园、燕罗“一轴四水”建设,加快阳台山森林公园片区综合改造。

  2.推进滨海生态湿地植被建设,构建优美连续的滨海慢行系统,打造50公里“蓝色海洋”景观带。

  3.推动茅洲河、福永河、西乡河、新圳河、会展截留河等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建设。

  4.以新安尖岗山生态公园为起点,用“碧道+绿道+游径”,串连起凤凰山、五指耙、茅洲河、海上田园、西湾红树林、前海湾、铁岗水库、新圳河等景观节点,规划建设“宝安百里步道”,打造一条亲近自然、柔性规划的城市生态环线,形成蓝绿共生、城海交融的生态格局。

专栏11-1 “一核两心三带四廊”生态空间格局

  一核:中部山水生态核(铁岗和石岩两大水库生态保育核心区)。

  两心:北部罗田中心、东部阳台山中心。

  三带:西部生态活力海岸带、中部生态城市景观带、东部生态山水景观带。

  四廊:形成茅洲河、福永河、西乡河、新圳河4大河流生态廊道。


  二、深化自然生态资源保护

  整合优化自然资源保护地,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进受损山体、河流湿地生态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重要生态节点修复,提高节点与周边水源区、山林的互联互通性。加强近海岸带生态建设,强化岸线整治提升,推动人工岸线生态化,加强湿地保护。严格执行围填海管制计划,加强重点区域围填海管理和监督。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区域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体系,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推动跨区域动物廊道建设。

  1.加强西湾红树林、海洋新城红树林湿地修复和管理。

  2.加快推进茅洲河、沙井河、西乡河生态修复。

  三、建设公园城市绿地体系

  持续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和立体绿化,构建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森林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体系。重点针对新桥街道东部、石岩街道南部、宝安中心区、会展海洋城等区域建设主题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大幅度增加城市立体可视绿量。全面推进“一街道一花海”,塑造具有影响力的“花繁四季,彩绘鹏城”花城景象。到2025年,新建和提升改造城市公园、社区公园35座,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

  1.建设宝安儿童公园、固戍污水处理厂上盖公园等城市公园;推进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绿墙、阳台绿化、桥体绿化。

  四、推进西部湾区碧道建设

  以茅洲河碧道试点段为示范,按照郊野型、城镇型和都市型三大类型全面提升碧道建设,到2025年建设完成255公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串接城市生态斑块、滨水空间、山林资源、文化设施,连通茅洲河段、铁排渠段、应人石河段等碧道廊道,形成串绿连水、风貌分区的活力碧道网络体系。推进城水通道轴线设计,增强城市与滨水空间的可达性和连通性。

  1.建设西乡河碧道、沙井河碧道、松岗河碧道等一批碧道建设重点工程。

  五、建设海绵城市先行示范区

  严格全区河湖水域空间管控,保护现有河流、湖泊和坑塘等水体,保护林地、草地等“自然海绵体”。采取“+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融入水污染治理、城市品质提升和城市开发建设中。积极打造地表浅流系统试点体系,将地表浅排系统纳入雨水系统,实现区域雨水有效管控。强化源头雨水综合管理,打造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到2025年,全区海绵城市面积达45%。

  1.推进机场南侧西湾公园片区、石岩浪心片区、宝安中心区和大会展海洋城四个海绵城市重点区域建设。

  第二节 加强环境全面精准治理

  一、全方位防控大气污染

  以治水决心打赢蓝天保卫战,以PM2.5和臭氧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治理减排机动车、船舶、工业生产及城市建设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提升空气质量。精细化污染物排放管控,针对不同企业污染物排放实行差异化管理。开展1-2个臭氧污染治理试点,加强氮氧化物、臭氧、PM2.5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措施。强化城市扬尘污染管控,落实扬尘防控7个100%措施,狠抓工地污染防治,加强道路扬尘、施工扬尘的污染控制。推进交通污染防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机场,推进绿色港口建设。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强化申报登记监管和尾气监测处罚机制。严格工业污染排放管理,加强重点行业工艺过程无组织排放控制和废气治理。加强生活性大气污染源控制,率先建立餐饮油烟污染第三方“在线监测+线下巡查”的闭环管理模式。到2025年,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2%,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以下。

  二、全流域改善水环境质量

  全面构建“源头管控-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系统化治水体系,继续深化EPC治理宝安模式,严格执行河湖长制,逐步推动“治污”迈向“提质”,实现工程治水向生态活水、碧水兴城转型升级。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促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推动水质净化厂污水干管互联互通,因地制宜建设分散式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加强污水管网管理养护。加大污水散排乱排执法力,加强非涉水企业监管,严厉打击偷排、直排、乱排行为。持续推进宝安智慧水务建设,构建“源-供-排-污-灾”水务科技智慧体系。建设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增强地下水污染全方位治理。建设连网成片的水生态廊道,开展河道生态化改造工程,逐步恢复河流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建立和完善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制度,推进跨界河流协同治理。到2025年,饮用水源水库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Ⅴ类地表水,城市雨污分流率达到100%。

  1.推进固戍、沙井、福永等水质净化厂扩建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2.推动茅洲河展览馆建设,打造全国治水教育基地。

  3.建设潭头河、排涝河、红坟湖、定岗湖、航港、塘头、九围河口等人工湿地(公园)。

  三、大力强化海洋环境治理

  推动重点海岸带分区管控,加快建立茅洲河河口片区、会展海洋城片区、西乡片区、大铲湾-宝安中心片区等四大陆海生态环境污染管控重点片区。强化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制定并实施湾长制,构建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治理新模式。推进珠江口近岸海域综合整治,规范入海排污管理,保持福永河、西乡河、新圳河等入海河流水体稳定达标。完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实施重点入海排污口智能化监控,建设监督管理信息化共享平台。打造陆海统筹环境监测系统,建立健全“海上环卫制度”,落实海洋垃圾监管责任主体,推动岸滩、海漂和海岛垃圾清理常态化。

  1.完善机场片区、大铲湾片区等近海沿岸、填海区管网配套。

  2.加强西乡片区红树林湿地保护,促进西湾红树林公园南部潮间带泥滩形成,保障红树林发育。

  四、持续开展噪声污染防治

  加强噪声自动监测及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噪声防控管理水平。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增强道路交通管制,改善区域交通拥堵情况,在107国道、宝安大道等重点交通路段推进噪声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机场噪声污染控制。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全面掌握区域噪声污染企业名录,合理规划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降低厂区噪声污染。加强社区噪声管理宣传,严格限制噪声敏感区域产生高噪声的活动。加强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工地监管,加大夜间施工管控力度。到2025年,声环境功能区总体达标率达到80%及以上。

  五、着力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加快构建土壤分类管控体系,实现土壤精细化管理。完善农用地土壤分类制度,加强农用地重点地块监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环保措施落实、污染物排放与处理处置、环保设施运行等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完善土壤污染快速检测等调查取证和执法装备配备,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培训,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监督执法水平。加快推动“一地一策”土壤污染整治,促进土壤环境污染修复,提高受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

  1.建立建设用地污染地块清单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潜在风险地块清单。

  第三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推进“无废城区”建设

  坚持减量、处置、执法、管控四轮并驱,深化固体废物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争创工业大区“无废城市”建设典范。配合推进省、市两级“智慧固废”监管部署,协助建立“无废城市”的综合管理平台,严格执行固体废物台账和联单制度,打造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的监管链条。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加强垃圾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全面压实生产企业固体废物分类收集与处置责任,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加强化学、医疗等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和无害化处置。推进建筑废弃物源头减量,积极推广使用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推进市政污泥减容减量,加快水质净化厂污泥干化处理设施建设,健全无害化处理体系。到2025年,全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率保持100%。

  1.推进厨余垃圾末端分散化处置,实现餐厨垃圾100%收集处理。

  2.推进老虎坑环境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工业旅游景区和生态环境宣教基地。

  3.推进水质净化厂污泥干化配套设施建设,出厂污泥含水率降至40%;统筹推进建筑废物综合利用厂、水上转运设施建设。

  二、强化能源节约利用

  严格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制度,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持续开展节能目标考核,提升能源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建筑节能,鼓励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区新建民用建筑10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工业节能,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动交通节能,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推广节能照明。推动生活节能,推广家用节能器具、节能设备应用。

  三、打造节水标杆城区

  强化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落实城市节水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创成广东省节水型社会。加强供水漏损控制,减少供水管网的漏损。推广节水器具使用,利用宣传推广和经济措施,鼓励社会各界使用节水器具。强化居民家庭节水,引导居民形成节约用水习惯,创建节水型居民小区、节水好家庭。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强化机关、学校、医院等节水型公共机构创建。推进工业节水减排,加强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创建节水型企业。积极探索推广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推动非常规水资源纳入统一配置,提高再生水、雨水等利用比例,实现再生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确保全区万元GDP水耗持续下降,用水总量达到市下达目标。

  第四节 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严格实施“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鼓励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和设备,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推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深度实践“共享理念”,推动工业入园发展,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一站式解决中小规模企业治污困境,助力绿色转型发展。“十四五”期间,推进创建3个生态工业园区。重点在会展海洋城、宝安中心区-大铲湾片区、沙井片区、江碧环境产业园等片区全面推广EOD模式,强制推广采用海绵城市、绿色建筑、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等先进技术。积极携手前海,争取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服务绿色经济。

  1.推动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企业;

  推进江碧生态环境产业园建设,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二、加强绿色生活创建

  加快构建便民的绿色公共出行系统,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应用。强化引导绿色消费,倡导节约粮食,抵制餐饮浪费。提倡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减少包装垃圾,鼓励快递行业使用可降解快递物料,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扩大绿色产品供给,鼓励商贸流通企业销售绿色产品,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和环保意识。

  三、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严格落实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开展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控制协同减排研究,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推动建立常态化碳排放管控部门协同机制,全面推动宝安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探索碳普惠、碳足迹评价等低碳试点工作,推进1-2个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确保碳排放权交易管控单位100%完成履约工作。

  第五节 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

  一、创新考核机制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全面压实政府生态环保责任,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监管责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探索建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信息面向审计机关的开放共享机制。构建“城市GEP”价值核算体系,将GEP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推进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评估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考核,深入落实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

  1.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优化考核指标体系,突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资源保护等刚性指标。

  二、强化环保监管

  建立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政府监管和公众参与为支撑的新型监管体系。完善宝安环境保护委员会运行机制,深化推广“环保主任制度”。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督促排污企业依法如实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执行标准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完善现代化环保智慧监管体系,构建智慧水监测、智慧大气、智慧固废系统,实现生态环境管理的智能化、科学化与精细化。

  三、推动协同治理

  争取在宝安设立大湾区环保治理指挥中心,积极推动建立大湾区生态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标准,共建生态环境联防共治体系,强化与周边区域环境联动治理。推动更多生态环境、绿色合作国际组织和机构落户,加快建设“一带一路”环境技术创新和转移基地。

  四、加强宣传教育

  构建“1+3+N”的生态环保全媒体矩阵,创新生态环保宣传方式,提升环保宣传效果。创建宝安生态文化开放日,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教育示范基地。畅通公众参与环保渠道,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培育绿色生态环保示范,制定绿色系列创建标准和指引,评选先进绿色创建单位。

  1.每年开展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建筑等创建评选。

  2.建设一批污水处理、河流治理、海洋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建筑废弃物处理、自然生态环境、环境管理等领域绿色教育示范基地。

第六篇 强化规划保障实施

  本规划是指导全区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坚持改革创新,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机制,强化规划实施重大支撑,强化资源配置,强化规划督查考核机制,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第十二章 完善规划组织实施机制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坚持党的核心领导作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重点支撑,建立科学系统的规划组织实施机制。

  第一节 强化规划实施组织协调

  一、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区委和各级党委(党组)的核心领导作用,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确保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深化容错纠错机制,贯彻“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作风建设常抓不懈,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发挥区委议事协调机构的联动作用,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为规划各项任务的顺利推进和落实提供组织保障、纪律保障、机制保障。

  二、加强规划衔接和细化

  强化“十四五”规划的主体统领地位,把城市规划、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规划、各专项规划、重点区域或片区规划作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专项规划要切实贯彻“十四五”规划的目标战略和主要任务,加强与“十四五”规划的任务和指标的衔接。“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应纳入年度计划,合理设置年度目标,做好年度间的综合平衡,并落实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重大支撑

  一、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着力推动全区基础设施扩容提质,提高民生服务质量,巩固优化生态环境,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十四五”期间保持投资规模稳步增长,优化重大项目投资行业结构和区域分布结构。重点投向基本民生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十四五”共安排重大项目360个,计划完成投资3934亿元。

  二、强化重大项目管理

  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严格建设程序。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建立“重大培育项目、重大前期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的三级梯度管理,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完善重大项目联动协调机制,强化重大项目前期论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投资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力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建立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三、强化重大政策协同

  强化城市更新和土地供给、资金投入、人才聚集等配套政策措施。用好国家和省、市土地政策,强化土地规划作用,优先保障民生事业用地供给,创新产业用地供给机制。对全区空置未建土地采取征收、收购等多种手段,纳入土地储备。强化财政保障政策,加强财力统筹,综合运用专项债、PPP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保民生、保大局。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制定与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相适应的特色突出、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四、强化重大改革举措

  围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研究推出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重点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努力在推动“放管服”改革、数字政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便利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劳动用工制度、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取得先行先试权限,率先取得新突破。

第十三章 强化规划督查考核机制

  强化对规划监测、评估、考核机制,运用科技手段加强落实督查监测,保障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实施。

  第一节 强化督查监测机制

  一、强化约束性指标的执行实施

  强化规划落实责任制,把约束性指标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各街道。建立健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和街道各负其责、督查机构统筹实施的三级“大督查”体系,定期开展对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分析,强化动态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效果。

  二、强化督查监测

  推进“互联网+督查”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规划总体任务完成情况的监测,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分析,提升管理效能,促进规划落实,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完善政府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机制,及时沟通规划执行情况,

  第二节 加强规划评估考核

  一、加强规划实施评估

  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更改各类规划。健全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确需调整修订时,须按照新形势新要求调整完善规划内容后报原审批主体批准。

  二、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开展第三方评价。建立规划实施定期考核机制,运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估的方法,采取单位自评、公众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考核各街道、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提高规划实施考核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规划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07 06:19:49重新编辑
观兰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桂花村蚌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桂花村田螺湖工业园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松元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竹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大抵抗陇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茜坑新村伯公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牛湖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麒麟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福民村福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镇库坑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竹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松元向西新围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富莱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哈飞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桂花村庙溪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库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福民田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新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富士康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新田社区科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企坪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新田村君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桂花村庙西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松元荔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澜镇樟坑径上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观兰(澜)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D2020(SS)WG0014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金祥一路北侧地块一出让公告
  2. 关于九江镇数字指挥中心办公家具采购的变更通知
  3. 关于征求深圳市坪山区政府投资简单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众意见的公告
  4.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4 00:00:33
  5. 高明区明城镇林业站后大院混凝土工程招标公告
  6. 东便涌河岸改造工程(一期)补遗书(第01号)
  7. 九江开展零点行动加强场所管理
  8. 广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来我区开展国庆节前粮食供应和物资储备工作情况检查
  9. 佛山市卫计局到我区开展以案促管工作专项督导
  10. 荷城街道竹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扶丽居民小组商铺出租招标公告
  11. 市区民宗局到杨梅观音禅寺开展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调研及安全检查
  12. 织竹编赏仙泉谈记账——2018年南海区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交流培训
  13. 关于明城镇263家限养区内养殖场清理补助申请的公示
  14. 杨和镇第六期村级财务引入社会中介组织代管工作项目(第二次)竞争性谈判公告
  15.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
  16.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10 00:12:08
  17. 2022年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荷城中学部门预算
  18. TD2015(SS)WG028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
  19. 关于俊豪雅苑保安室单体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批前公示的通告
  20. 西南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招聘总成绩公布
  21. TD2014(SS)XG025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成交公告
  22. 开展七大行动发力乡村振兴
  23.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坪山管理局关于公开征求坪山区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告
  24.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4 00:00:33
  25. 孩子燃放烟花误烧河边草地
  26. 关于印发马亮照同志在中共佛山市高明区委十届七次全会上的报告的通知
  27. 领导接访通告(2018年4月)
  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9. 致全区出租场地厂房业主的一封信
  30. 荷城街道长安社区居民委员会新亨居民小组商住楼厂房出租(第二次)招标公告
  31. 关于佛规明设函〔2019〕0109号规划设计条件公示的通告
  32. 大沥人社分局召开创业孵化基地推介会
  33. 佛山市高明区2015年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有关体检事项的通知
  34. 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明阳村民委员会白管经济合作社下社塘(土名)鱼塘发包第二次招标公告
  35. 龙华区陈建民副区长率队检查清湖农批市场食品安全工作
  36. TD2017(SS)WG0037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中心城区大岗(土名)成交公告
  37. 公开招标高明区更合镇旺田村村内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施工招标公告
  38. TD2015(SS)WG025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
  39. 武警8733部队召开抗洪抢险胜利庆祝大会
  40. 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2015年招考机关单位雇用人员笔试成绩公布
  41. TD2020(SS)WG0015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福绵西路8号出让公告
  42. 丹灶分局(交管所)到丹灶汽车客运站开展五一节前安全检查
  43. 关于2019年坪山区寻找最美家庭征集活动
  44. 市市场监管局盐田局加强食品安全检查保障辖区食品安全
  45.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小布村小张股份合作经济社耕地租赁竞投公告
  46. 荷城中学荷城二小西安小学教学楼天面补漏工程(第三次)招标公告
  47. 防疫关怀两不误狮山官窑为特殊群体送上春荒救济暖心物品
  48. 关于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的指导意见
  49. 更合镇有序开展居民健康素养与烟草流行监测工作
  50. 荷城街道南洲村委会塘肚村民联组道路硬底化改造工程中标公示
  51. 高明区更合镇更楼居委会陀程经济社静景岭大矮岗桉树发包项目招标公告
  52. 近30万元护目镜狮山这家企业将库存全捐了
  53. 佛山市高明区明城镇新岗村委会芹水第五六股份经济合作社岗尾(土名)鱼塘发包项目—招标公告
  54. 高明区明城镇新岗村民委员会步洲经济合作社二谭鱼塘发包项目中标公示
  55. 我们公司聘请了一名美国人要在我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想申请居留许可要怎么办
  56.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10 00:12:08
  57.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高明分局副局长杜伟斌带队开展元旦节前环境安全检查
  58. TD2015(SS)WG024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
  59. 高明区更合镇巨泉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合水北街商铺发包项目招标公告
  60. 三水区南山镇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成绩公布
  61. TD2014(SS)WG017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成交公告
  62. 转发佛山市商务局佛山市财政局关于做好2016年佛山市促进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
  63.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2017年招聘工作人员公告
  64. 关于坪山区PSLX2017003号重点产业项目遴选方案的公示
  65. 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申请指南
  66. 关于佛山市聚兴新材料有限公司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的公告
  67. 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佛山市南海区现代农业建设项目验收小组成员的通知
  68. 开展大沥镇2020年五一节前道路运输市场整治行动
  69. 杨和镇葫芦岗岩土处置服务资格项目招标公告
  70. 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廖润炳牲畜养殖场年存栏1700头猪项目(补办手续)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前公示
  71. 佛山市全优家居制品有限公司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公告
  72. 桂街〔2017〕31号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关于印发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文化志愿者和文化志愿服务奖励资金实施细则的通知
  73. 以更高标准更严作风更实举措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74. 关于对高明区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分方案公示的通告
  75. 深セン蛇口⇌マカオ航路運航再開
  76. TD2017(SS)WG0036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贤兴路5号之二成交公告
  77. 关于陈健明温雪卿住宅楼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公示的通告
  78. TD2015(SS)XG030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
  79. 高明积极创建文明城区
  80. 佛山市公安局三水分局2015年招考机关单位雇用人员总成绩公布
  81. TD2020(SS)WG0016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合瑞路1号出让公告
  82. 2019年9月南海区社会组织基本情况
  83. 广安观潮以坚实国力从容应对风险挑战
  84. 深圳市职业训练条例
  85. 佛山市农业局联合市财政局到我区西樵镇检查督导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
  86. 高明区荷城街道石洲村路灯安装工程第二次)招标公告
  87. 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到南海区宗教场所调研
  88. 胆敢冒充辅警行骗两名男子被刑拘
  89. 高明区杨和镇(人和)三和路以南和川路以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出让公告
  90. 佛山市高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监督抽检质量通告(第三期)
  91. 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92. 狮山有司机斗气别车双双被罚扣分
  93. 佛山市高明区2013年度第十批次城镇建设用地征地及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94. 佛山市高明区高明大道碧桂园路口立交工程等四个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服务第二次
  95. 光明新区纪检监察局(审计局)召开党支部委员会议
  96. 关于2020年佛山市三水区大南山森林防火公路维修工程需求公告
  97. 2018年高明区更合镇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特别帮扶项目瑶村塘肚村招标评标结果中标候选人的公示
  98. TD2015(SS)XG028XG029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
  99. 荷城街道河江社区居民委员会古孟居民小组(三队)厂房出租项目(第二次)招标公告HCN2015—032
  100. 市市场监管局许可审查中心举办2020年全市食品生产许可审查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