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报告文学三鞋干部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7月22日发表  

               


营上新居(朱显德 摄)

导 言

“云的那一边”“海外天国”“贵州的西藏”“贵州西藏的边缘之边”……这一个个神秘莫测的名字让人无限遐思与神往。

我几次从这里走出再回望时,连自己也不敢相信,自己是从那高高的“云端”里走出的天外来客!真如大家所说:“‘天上’人来了”,身上未散的雾气也像高天深处带出的云朵。

高天深处叫“两天窝”。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两天窝海拔2500多米。可它的特别之处不是海拔,而是地势特殊,东西两边两种天气在此相撞,冷暖气流就像两头发怒的公牛,拼死相搏中出现窝内窝外冰火两重天的特殊气象,整座大山周围,终年弥漫在难以消散的“浓烟”之中。

两天窝因而得名。

两天窝的神秘世界被一道厚厚的石门深锁着,浓浓的密雾中又凭添了深深的诱惑。

这个神秘的世界,因而有了大名“石门坎。”

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石门坎”成了一个神秘的符号。

石门坎位于贵州西北角,一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但在20世纪上半叶,从欧洲寄往这里的邮件包裹,只要写上“中国石门坎”就可以收到。石门坎之所以闻名,是因为1905年,英国传教士柏格理来到石门传教后,创制苗文,并培养了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今天80多岁的老太太,既能说苗语,也能说英语。

但是,由于“贵州西藏的边缘之边”的特殊区位和“两天窝”这样的特殊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尽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华夏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大山深处的石门坎依然是贵州最偏远、海拔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三最”之乡。

一度时期以来,到这里工作的干部都会被习惯性认为是发配边疆“充军”。就连大人教育不听话的孩子都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石门坎去。”小孩子一听肯定会马上止哭为笑。

我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声中长大的。

你们也许无法想象石门人的贫困。

因为贫穷,两兄弟分家为争得唯一的家产——一个破烂的面盆而打得头破血流,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只得把面盆一分为二。

因为贫穷,一个40来户人家的寨子里,打光棍的就有10多个。

其实,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后,举国上下脱贫攻坚的战鼓越擂越响,大步朝小康大道迈进。

在大干快干的战鼓声中,贵州4000多万人民在省委的率领下,攻坚拔寨一路胜利前进。随着同步小康目标的越来越近,战斗也越来越艰险和困难。一个一个难啃的“硬骨头”也摆在了全省人民面前。

石门就是这些“硬骨头”中最硬最难啃的那一块。

要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要决战决胜,一个也不能掉队。

于是省委决定,“领导干部既要当指挥员,也要做战斗员。”全省确定由20位副省级以上领导干部挂帅,挂帮20个极贫乡镇。

决战口号是,“不脱贫,不脱钩。”

省委书记陈敏尔率先垂范,把20个极贫乡镇中排名第一的“三最”之乡——石门确定为自己的帮扶点。

省政协副主席、毕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琨到毕节工作的第三天就到石门深入调研,作出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坚决打赢“113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党建扶贫的帷幕在石门拉开。

于是,省、市、县、乡、村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层层联动,千军万马鏖战石门,戮力攻坚,誓教日月换新天。

这道厚厚的神秘之门、贫困之门,被慢慢开启。

随着石门的开启,两天窝也慢慢变成了仰天窝。曾经抬不起头的石门人理直气壮地把头仰了起来。

开启这道千百年来深锁贫穷的巨门,不仅需要来自各级各部门帮扶的巨大推力,更需要石门人自身的内生动力,只有内外同时发力,才能把这深植千年厚土顽石中的穷根连根拔起。

石门干部认为,“我们在巨大的推力下,还不能把穷根拔起,就没有脸见关心关爱我们的各级党组织及省委陈敏尔书记、市委周建琨书记等省、市、县各级领导,没有脸见石门2万多父老乡亲。”

的确,在这一场与贫困大敌的生死交锋中,石门党员干部以克敌致胜的“秘密武器”,完成了一套完美指挥系统的重构和创建。

这个重构和创建的过程,就是深化基层组织建设改革的又一次探索创新。

“改革”是痛苦的,艰辛的,更是冒险的。

“为了彻底改变人民群众贫困的命运,再冒险也要干。即使被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在前面。”威宁自治县委常委、乡党委书记马仲华常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男儿气概鼓励大家、要求大家。

这是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特质。这是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这是一心为民办实事、攻坚克难敢当先的力量。

他还说,要打好这场硬战,就要让我们每一名党员、每一名干部、每一名群众都成为一个作战单元,每一个单元都高速运转,汇集成钢铁一样坚韧、暴风一样劲绝、瀚海一样宏大的力量。

于是,基层组织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硬战全面打响。

这次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改革成果,被命名为“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三级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构架是12个村党支部(村委会)——116个自管委——486个“十户一体”。这是一条以村党组织为核心领导下的双轨并行运转路线。就是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自我管理和谐发展模式,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

也许你无法想像,这个体系所产生的惊人效果:

仅一年多时间,全乡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已实现1009户3907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低19个百分点;

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空壳村”彻底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人人有事做有钱赚;

群众土地和人心凝聚到了抱团发展的新的集体时代;

集体所有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

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根基更加坚实和牢固。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打死我也不会相信,昔日贫困的“三最”之乡,脱胎换骨破茧成蝶:村村通油路,寨寨有产业,人人有致富路子……正步入欣欣向荣的幸福新时代。

对于这样的改革和改革所产生的效果,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张欣认为,“这是‘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的党建扶贫实践,也是党的基层组织在创新发展中的改革尝试。”

事实证明,改革让党的基层组织迸发出了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和蓬勃向上的战斗活力。

我以为,这的确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场“革命”。

“革命”的过程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这场攻坚战中,新时代的“革命者”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大干快干的作风、勇当先锋的胆识,成功改写了石门发展的历史,创造出了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冲锋陷阵、绝地突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们,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他们是一群人,一群敢于战天斗地的共产党人。他们是省市县各级驻村干部、乡干部、村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入党誓词。

你肯定早就想知道,他们身怀“绝技”是什么?

让你想不到的是,这个“绝技”就是“三双鞋子。”

他们说,“晴天下队穿胶鞋,雨天下队穿水鞋,进城开会穿皮鞋”,这就是他们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秘密武器。

这套秘密武器人人都有,个个会用,而且用得出神入化,精致极致。

就像“飞虎队”“尖刀连”“战狼队”等令敌胆寒的名字一样,他们被群众美誉为“三鞋干部”。

在这个“三鞋干部”的群英谱里,每一个人都有无数个克敌致胜的精彩故事。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决战贫困的壮美史诗。

第一章 “三鞋”出征

马仲华刚把沾满泥浆的雨鞋脱下,换上皮鞋拉***门的瞬间,就发觉有十多双眼睛看着自己,而且露出不易察觉的微笑。

这样的表情已经不止一次出现。

马仲华觉得心里有些不踏实,心想,莫非是他们对我隐瞒了什么好事。但晚上8点的县长办公会议有重要议题,从石门到县城足足140公里,道路坑凹不平,再怎么赶也要5个多小时。

他不再多想,说,“赵师,出发。”

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好好睡觉了。可马仲华在车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回想起8月31日省委陈敏尔书记来石门调研的情景。

2015年8月31日上午,陈敏尔书记来到石门乡,在进村寨、访农户、问民生后,强调要加大对石门扶贫开发的支持力度,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求石门乡“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

让马仲华做梦也想不到的是,陈敏尔书记调研后,把这个全省最偏远、海拔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扶贫联系点。

马仲华知道,这是有史以来石门乡的发展第一次上升到省级层面来谋划,他和当地干部群众一样,感到无比的欢欣和鼓舞。

然而,让马仲华更想不到的是,从此,他会与石门结下不解之缘。

就在陈敏尔书记调研结束的当晚,毕节市召开了市县乡专题会议。为加快推进石门乡扶贫开发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挂帅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市委常委、统战部长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威宁自治县也紧接着召开了帮扶石门乡加快脱贫动员会。

马仲华还清楚地记得,动员会前夕,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找到自己说:

“仲华,敏尔书记亲自将石门作为自己的联系点,这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大事,也是我们啃下‘硬骨头’最有利的时机。”

“是的,书记。作为分管‘三农’和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我深知这对于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一定会承担好自己应有的责任。”

“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担当。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们准备成立一个工作组进驻石门,帮助落实好省委市委对石门的帮扶工作,想请你担任这个工作组组长。”

马仲华陷入了沉思,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乡镇工作,家里的老人、孩子也无瑕照顾。孩子已经读六年级了,学校开展的多次亲子活动,他这个做父亲的一次也没参加过。提拔任副县长后,心想回到城里,可以抽时间陪陪孩子了。如果答应担任这个工作组长,就意味着他再一次返回边远乡镇,这个愿望将更难实现。但他又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同时,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乡亲们更需要帮助,只有大家幸福了,小家才能幸福。于是,经过短暂的思想斗争后,他下定了决心。

他说:“好的,书记。我一定抓好落实。”

肖发君说:“那好,你尽快准备一下,我们马上召开动员大会。”

在帮扶石门的动员会上,以县委文件下发了关于成立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县长马仲华任副组长,亲自带领组织保障、基础设施、产业扶持、特色城镇、教育培训、民生保障六个专题组共20多名干部进驻石门乡,与乡村干部一道深入村组及群众家中,摸情况、理思路、拿规划、定措施。

从此,石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的发展春天。

马仲华想,有这样的机遇再干不好,那就说明我们的执行力和落实力不行,就对不起自己胸前的党徽。

带着道路怎么样、贫困户有多少、村民有什么谋生的渠道等等问题,马仲华一到石门就开始马不停蹄的调研。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带着工作人员跑遍了所有村民组,摸清家底并列出了扶贫清单。并在省委办公厅的调度帮助下,制定全乡扶贫规划。省、市、县均成立了帮扶石门乡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帮扶工作职责。

扶贫工作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半年后,马仲华又以县委常委、乡党委书记的身份镇守石门。

这是组织的信任,这是人民的重托。马仲华越想越觉得自己的担子越来越重。

马仲华说,在石门还有一支省委脱贫攻坚指挥部派出的前线工作队。

在派出这支队伍之前,省委办公厅组成五个专题组,用五天时间对全乡14个村(现为12个村)进行了深入调研。在对基层组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归纳后,向省委呈送了专题调研报告。

这份调研报告里这样写道:“石门乡地处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片区腹地,是全省极贫地区的缩影。省委确定重点帮扶石门加快脱贫步伐,是深入贯彻落实******在我省调研时***精神的具体举措,是我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报告还指出了帮扶石门的重要意义,从全省来看,石门乡是全省位置最偏远、海拔最高、条件最差、发展最滞后、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之一,如果石门乡都能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对其他贫困地区脱贫将是巨大的鼓舞,有利于坚定全省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报告呈送之后,省委办公厅派出了喻松等五名干部作为帮扶先锋迅速进驻石门。

紧接着,毕节市委也组建了工作队,开赴石门帮助开展工作。

于是,这支由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组成的脱贫攻坚大军,在石门这个脱贫攻坚主战场,打响了脱贫之战、致富之战。

石门气候特殊,常年被大雾笼罩,阴雨绵绵。

“刚来的时候我是穿着皮鞋来的,第一天下去的时候,一脚踩下去,鞋子就直接陷在泥巴里面拔不出来了。”

这是干部们共同遭遇的感受。

之后,为了方便工作开展,加快工作进度,“大家都各自就买了雨鞋雨天下队时穿。天晴天干的时候就穿胶鞋,这样走得快些。但如果是要进城开会或是待人接物,就换上皮鞋。因为这是对别人的尊重。”

在石门,只要看你脚上穿上什么鞋子,就知道你在干什么。就像每一个人拿身份证件一对照,就知道是谁,就知道该干什么一样,鞋子成了石门干部的身份证。

而这个身份证无需“亮相”,老远一看就知道了。

三双鞋子就是三种鞋子的名字。而这三个名字适用于石门工作的每一个党员干部。

后来,这三种鞋子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不管是石门的乡村干部,还是省市县下派帮助和驻村工作的干部,都融入了一个整体,共同拥有了一个名字:“三鞋干部”。

这次马仲华换上皮鞋,干部们就知道他要进城开会了。

马仲华想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想偷懒了。

但转念一想,弟兄们有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成天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干,有好几个人都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也没有洗澡了。

马仲华又觉得有些对不起弟兄们。

第二章 打开石门

“这边的狗特别凶恶。我们乡里面的干部跟我说,你到村里面开展工作,最有成效的标志就是村里面的狗见着你不叫了。我觉得我们现在都已经变成‘狗不理’了。”

已经是“三鞋干部”的喻松跟我说这话时,眼里充满着欣慰。

喻松是复旦大学高材生,是省委办公厅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在这次攻坚战中,他挂任威宁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担任石门乡石门坎社区第一书记,他用三双鞋子,踏遍了石门的村村寨寨,三种鞋子都换了好几次。

据了解,喻松到石门工作并不“顺利”。他所在的处室工作任务繁重,他又是处室里的“顶梁柱”,他的处室领导“舍不得”让他下去驻村。其他处室抽派的干部也有和喻松一样的情况。这时,办公厅分管驻村工作的领导——时任省委办公厅机关党委书记(现任毕节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张欣同志召集相关处室负责人座谈。张欣说,“石门是全省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敏尔书记亲自挂帅联系,我们必须以敏尔书记为榜样,示范带头,选派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去,真***实弹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同时,也要通过这个平台,让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去历练磨练,多了解基层情况,多关心群众疾苦,更好地成长成材。因此,大家要讲政治、顾大局,带头完成任务。”

就这样,喻松才得以顺利成行。

喻松刚到石门,就听乡里的干部讲,他担任第一书记的石门坎社区锅厂村下面有一个很特别的村民组,叫麻风村,曾经是来自贵州、四川、云南等地麻风病人的聚居地。

这种麻风病人,当地老百姓习惯叫作“癞子”,这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疾病,会造成病人全身毛发脱落、关节变形,甚至肢端残废,外貌非常恐怖。加之其曾经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石门麻风病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外界的歧视和排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现在石门已不再有具传染性的麻风病例,但当地群众还是不愿意与麻风村的村民接触,这里就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于是麻风村及其周边的村民都处于贫困状态,麻风村所在的锅厂村的贫困发生率在石门乡是最高的。

喻松想,全面小康就是全民小康,这是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石门要脱贫,一个也不能落下,不能因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偏见就对麻风村的群众不管不顾。

于是,喻松决定第一站就到这个极贫乡的极贫村去,看看群众的生活状态怎么样,听听乡亲们的想法是什么,自己是否能帮他们做点什么。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乡里的干部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劝喻松不要去,一是因为全是烂泥巴路,非常难走,他这个城里人走不下去。二是虽然麻风病已经在医学上不再具有传染性,但是大家还心存余虑。

这么多人劝自己,喻松心里也不禁有些打鼓,毕竟刚到石门,对周边环境还在适应之中,莽撞行动将造成不良后果。但是,作为曾经的军人,许三多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声音又时时刻刻出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如果作为驻村干部、作为第一书记都不了解村里老百姓,特别是最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以后怎么开展工作,怎么帮助大家脱贫奔小康?于是,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咨询了在医院的朋友之后,喻松请乡里的干部带路,走进了麻风村。

从石门乡政府到麻风村的中心老麻风病院直线距离只有1.3公里,但除了喇叭不响其它地方都在响的老吉普车在稀泥毛路上走了快半个小时。

在麻风村的老麻疯病院,如今还生活着19户57个村民。患病的老人和他们健康的后代生活在一起。在村子里走访时,喻松看见年老的麻风病患者因为自卑,总会躲着外人,和那些健康的蹦蹦跳跳的孩子极不协调。

第一次走访,喻松走完了老麻疯病院所有的住户,全面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需求。

麻风村人看着这个从省城来的“外人”,像看西洋镜一样的稀奇,可让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年轻人会真心地帮扶他们。

以后的日子,喻松虽然有各种事务缠身,但麻风村那些病人脸上慌乱的表情和孩子们活蹦乱跳的样子始终在眼前放电影。他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不论***还是走路,一个人或者带着其他人,一次又一次走进麻风村,挨家挨户走,一家一户聊。渐渐的,麻风村和周边的村民开始熟悉他,信任他,跟他聊家常,谈心事。来到石门的头半年,喻松也记不得自己去了多少次麻风村,他只记得帮助谁家辍学的孩子重新上了学,记得谁家的老人需要治疗风湿关节痛的药,记得谁家的兄弟俩喜欢打乒乓球,记得谁家端上来自家种的梨子甘甜的味道……

麻风村在喻松的帮助下,告别了不堪回首的苦难岁月,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如今,每家每户住进了新修的二层楼四合院、用上了政府免费配发的家具家电、省城来的医生为老人们检查身体、麻风村这个让人恐惧的“符号”也在渐渐从人们的心里淡去……

喻松除了经常去麻风村,还经常去石门的学校里,去和老师们讨论教学的问题,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去和孩子们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渴望和理想。

喻松说,2016年6月,省委陈敏尔书记在石门乡蹲点调研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石门乡拔穷根的治本之策是交通和教育”,他一刻也不敢忘记、也不能忘记敏尔书记的教导和嘱托,他要尽其所能为石门的教育做点什么。

在学校里,孩子经常问喻松,水里的鱼到底有多少种?北京的大鸟巢里真的有很多鸟吗?我可以去读大学吗……喻松把这些问题一一写上笔记本上,深深记在心坎里,他要好好回答孩子们的问题。

2016年7月,在省委办公厅领导的牵线搭桥下,喻松终于和北京一家热心公益的企业取得了联系。

喻松把孩子们的问题和渴望告诉了负责人,负责人爽快地说,“那我们就请孩子们来北京亲眼看看这个多彩的世界,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于是,一个“乡村中国梦·石门青少年北京行”的活动计划迅速形成。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正常上课,赶在暑假结束前把活动做完,喻松带领其他驻村队员立刻着手准备,进村入户挑选爱学习、有理想、而又家庭贫困的孩子。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跑遍了全乡12个村有读书孩子的家庭,选出22名孩子代表和4名老师。

2016年8月19日,孩子们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喻松的带领下,他们从乡间的小路走出来,走出重重大山,坐汽车、乘飞机,做梦一样来到了首都北京。

在7天的行程里,喻松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街和“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游览了***广场、八达岭长城、奥林匹克公园、老北京胡同和北京动物园,参加了石门乡与北京延庆区大庄科乡精准帮扶结对子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赠书交流仪式、北京西城区“北京-石门青少年非物质文化体验”交流活动,还与在首都的贵州籍、威宁籍名人座谈交流……

7天的旅程中,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领略了首都的繁华,感受了祖国的壮美和强盛,也体会到了社会关心关爱的无限温暖。孩子们一路走,一路欢声笑语,就连最初懵懂羞涩的孩子,也开始与别人进行沟通交流,甚至主动提问,勇敢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看着孩子的问题一个个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喻松心里甜甜的。这些天来,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又让活动圆满成功,他们每天晚上都要开会总结当天安排的不足,为第二天的活动作周全的计划,生怕有哪一个细节做得不到位,每晚都只能睡3、4个小时,但看到孩子们每天都在收获和成长,喻松和他的队员们,满身的疲惫变成了满心的快乐。

后来的日子,喻松依然常常到学校去,除帮助学校解决困难外,他还记挂着孩子们,去和他们聊聊从北京回来后的成长和经历,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带动其他孩子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喻松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写到:“感谢石门坎,你已成为我人生的羁绊!” 

喻松,这个从省城来的年轻干部,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完全蜕变成了标标准准的石门人。

“猴子岩,白刀岭,光棍出来一大捆,有女不嫁仰天窝,石头还比洋芋多。”这是石门贫困的真实写照。

喻松介绍,新民村两天窝组只有46户人家,却有10多个光棍。团结村77户人,也有20多个光棍。而这些光棍都是30岁以上的,有几个已经50多岁了。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许多人娶不到媳妇,这一直是石门人难以启齿的痛楚。

喻松还说,石门的贫困与交通有关,“天是一条缝,地是一条沟。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说的就是石门交通闭塞。整个石门乡只有乡政府连接到中水镇的一条烂泥巴路,也是石门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到县城要5个多小时。这还是途经的中水到威宁段节省了时间。倒退几年前中水到威宁县城没修油路时,石门到威宁就是一天的时间,而且是早晚两头黑。如果是下雨天,道路可能随时会被冲断,当“山大王”是家常便饭。

从石门乡政府到各村的路,也基本等于没有。虽然有7个村在晴天时勉强可以让吉普车通过,但也和人行道差不多。下村开展工作,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走路上。喻松和乡里的干部到团结村调研,早上8点半出发,到团结村已经是下午14点,20多公里的路,走了差不多6个小时。

由于交通困难,孩子们无法到乡里读书,各种生产材料也无法运送进来,农产品也只能自产自销,群众就一直生活在贫穷的深水之中。马仲华、喻松等“三鞋干部”在新营村调研时,走进一户姓韩的人家,破烂矮小房间的四只角里,一处放着床,一处拴着一头小猪,一处拴着两只鸡,最后一处就是人生活用的火塘。他们和这户人交谈时,鸡在叫,猪在哼,娃儿也在哭,根本听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

面对这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他们的鼻子一阵阵酸楚。

他们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个特殊现象,村里要召开群众会,只会稀稀拉拉来那么三五个人。但如果是去教堂礼拜,他们一个都不会迟到。

面对这样的情况,喻松感慨地说,贫穷、闭塞、脏乱、封建、迷信、涣散……极度的贫困就像厚厚的石门,压得群众几乎喘不过气来,他们就是要用“三双鞋子”,作为打开这个贫穷之门的“金钥匙”,让百姓摆脱贫困的枷锁。

然而,如何打开这一道道贫穷之门,实现敏尔书记提出的“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的希望,成为“三鞋干部”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就像喻松勇敢走进麻风村并帮助村民摆脱贫困一样,在所有的困难面前,“三鞋干部”都只会说“不”,都会勇往直前。

不被困难所吓倒,这是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也是我党革命者的优良传统。也许,这就是“三鞋干部”精神的命题所在。

第三章 队伍整编

2016年11月19日,是市委书记周建琨到毕节工作的第三天,他选择综合贫困程度排在全省20个贫困乡镇首位的石门乡作为调研了解毕节的第一站。

他说,“脱贫攻坚是‘硬骨头’,啃硬骨头,牙齿要硬,力气要大。”

石门就是全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和重要的“决战点”。周建琨书记在对石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后,提出以“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的思路。

他说,“做好石门乡的脱贫攻坚工作,要切实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只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这个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一定能打赢。”

“要充分发挥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作用,通过改革来推动各项工作,切实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周建琨书记调研的当晚,马仲华就组织召开了乡党委会议。

马仲华说,“省委敏尔书记和市委建琨书记都对我们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我们通过改革推动工作,我们石门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真刀真***的改革。”

马仲华说完,用目光扫了一下大家。

几位委员同时应声:“我们必须改革。否则,我们无法翻过贫困这座高山。”

马仲华想不到大家都很支持。

有人问:“改革倒是好,但要如何改?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马仲华说:“这话问得好。我们就是要按照省委、市委、县委要求,突出党建的统领作用,具体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打开改革的突破口。”

马仲华接着说,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只传到村一级就被他们“贪污”了,群众根本无法听到党的好声音,导致连开群众会都开不起来,还谈什么发展生产。我们基层组织发挥不了作用,凝聚不了广大群众的力量,脱贫攻坚就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我的想法有四点,大家议一哈:

第一,将14个村合并成12个村。做法是将乡政府所在地的荣和、锅厂、草原合并成石门社区,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高潮村改名为观音山社区,这样便于管理,其余的村不变。

第二,把14个村支书和村主任全部撤换,选派年轻优秀的正式党员干部兼任村支书,村主任实行全体村民自行海选。

第三,把所有的村民组彻底解散,以自然村寨为基本单元,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自管委主任也由村民民主选举。

第四,在自管委下建立“十户一体”,实行双轨并行模式。就是“自管委+‘十户一体’”自管自治模式和“自管委+‘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

这个讨论会一直开到凌晨两点。

有人认为这个改革是否有些冒险,到底符不符合有关规定?

有人认为,这个改革非常有必要,旧的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无法适应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要改就改彻底。

马仲华说,这个想法我和王方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部长认真研究过,他说,要改革才能改出动力改出活力,要改革才能让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进程。这也是省委和市委要求我们的。我们给县委的肖发君书记也作了汇报,他很支持,只要是对群众脱贫攻坚有用的,叫我们只管放心干。

经过激烈讨论后大家把意见凝聚到了一起:“要改革才有希望。”

在又一次召开的党委会上,研究各村党支部书记人选问题时,两名委员对一个人选提出了反对意见。

马仲华提议两个月前来报道上班的选调生胡钧溥担任最边远最贫穷的团结村党支部书记。

反对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小胡只有23岁,还是个娃儿,主管一个村不是儿戏,可能没人会听他的;二是小胡才刚毕业参加工作,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要打好脱贫攻坚战不允许有半点闪失。

马仲华说,你们说这些我也考虑过,但通过我对小胡的了解,他是个不错的苗子,就是要让年轻干部去最远最难的一线去磨炼,对于好干部、年轻干部,我们要大胆使用。要树立一种好的用人导向。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就这样,12个村党支部书记一夜之间,彻底换血。有8个村是乡里下派的年轻干部兼任。

年轻的胡钧溥是选调生,就任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后,访农家、兴产业、找富路,一天也闲不住。

以前的团结村,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村“两委”干部工作长期不在状态,工作相互推诿扯皮,不愿作为、不敢作为,党组织常年不开展活动,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都不强。胡钧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建强班子,摘掉后进党组织的“帽子”。

他从基础工作入手,不断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支委会,每季度上一次党课。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党员的学习积极性,党员归属感、幸福感、成就感逐渐增强。

团结村水不通、路不通,胡钧溥带着村支“两委”班子奔走于上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行路难”和“饮水难”问题。

一直以来,团结村的合作医疗参保率都是石门乡倒数第一,很多家庭因未参保而承受着巨大的“因病返贫”风险。胡钧溥就带着村支“两委”从团结村最边远的村寨开始,一家一户去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导,全村参保家庭增加了161户,把群众“因病返贫”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团结村大多数村民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胡钧溥为提升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团结村开办了夜校班,夜校班八点半到十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课教大家学3至5个字。平时,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互联网等资源宣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通过“群众点菜、支部下单”的方式,有规划地培训群众新知识、新技能,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脱贫攻坚的激情。

团结村土地贫瘠、广种薄收,胡钧溥通过全面走访调查后,发现村里有40余户群众养土蜂,且经济效益不错,他经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并请教当地“土专家”“田秀才”,征求群众意见后,以“村委会+合作社+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将村里的养蜂农户组织起来,走抱团发展经济之路。

为提升养蜂技能,胡钧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请当地资深专家、合作社社长,经验丰富的蜂农到田间传授养蜂技术,还组织养蜂农户走出去培训。

他还带领村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党参、半夏等中药材500亩……

团结村,在这个年轻“三鞋干部”的带领下,正团结携手共奔小康路。

大胆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并将年轻干部放到农村基层一线磨炼,培养他们为民务实的情怀,既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的新陈代谢,也有利于干部的成长进步。我想,这应是永葆共产党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 比武选将

天空下着筛糠一样的大雪。

女姑村选举现场,全村18岁以上的人都齐刷刷站在这里,他们一动不动,眼睛紧紧盯着主席台,耳朵在静静地听着,生怕少听了一个字。

主席台上上演的,是一个神圣的选举仪式,再大的冰雪也阻挡不了群众的热血,他们要选出自己心中的带头人——自管委主任。

台上,村党支部书记马旭正在宣读石门乡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选举的文件及要求。

他说,这次“公推直选”,是按照“方便群众、利于管理”的原则,打破村民小组界限,依托自然村寨,合理划分村民自治区域,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

自管委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和村委会指导下工作,原则上由3至5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1至3人。

自管委的主要工作是,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将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院落整治等事项交由自管委管理,做到村事村管、民事民办。

这次自管委选举,采取群众大会直接选举方式,选举产生自管委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马旭说,大家一定要本着公心,投好自己神圣的一票。

说完要求后,首先由群众民主确定自管委名称。

这里原来叫女姑村五组,现在撤销了村民组这个名称,改成自管委,叫什么自管委,由村民提议投票决定。

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后一致认为,以“色基树”为自管委名称。理由是这个名字是老辈人代代传下来的,这是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同时,大家这么多年来都叫习惯了,一说色基树,村里村外的人都知道是什么地方。

确定自管委名称后,接着就是选举。

选举对象为主任1名,副主任1名,委员3名。

选举对象没有预选人名字,由村民现场报名海选。这是以往没有现象。

原村民组长陆真雨,村民卯时德、王传兵、张仁德等近十人现场报名后,一一登台演讲竞选。

每个竞选对象演讲结束后,每个村民都在称量着村里的每一个人,看看谁当这个村自管委主任最合适。经过反复思量后才投出自己最神圣的一票。

投票结果出人意料。

原本信心满满的村民组长陆真雨得票最低。

陆真雨心想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的队长、组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都不选我呢?

越想越气的陆真雨气哼哼地回家了。

得票最高的反而是一般村民王传兵。

大家都说,虽然王传兵只有32岁,还不识字,但他经常去上海、浙江这些大城市打工,有胆识、有见识,而且在村里大公无私,只要不出去打工,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当总管,每次都办得很圆满,都觉得选他最合适。

王传兵被选为自管委主任后,村民们请他上台讲几句。

王传兵走上台,清了清嗓子说:“想不到大家这么信任我,就冲着这个信任,我砸锅卖铁都要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说多了都是废话,趁乡里的马书记和村支书在,我就当着大家的面提一个要求,要请乡里和村里支持。”

马仲华说:“什么要求,请说。”

王传兵说:“白坟和二月花树这两个地方不通路,要请乡里帮忙修通。”

马仲华问:“多少公里?”

王传兵说:“总共就4公里。”

马仲华说:“我也当着群众的面,答应你。但有一条,修路涉及到的土地,就由你们自管委协调。”

王传兵想不到马书记答应得这么爽快,激动的眼眶湿湿的。

这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现在路已经修通。

王传兵又向村里乡里争取到一个修休闲小广场的项目,土地涉及到的4户人家,已经做通了3家人无偿提供土地的思想动员工作,还有一家人是因为外出打工几年,无法联系上。他正到处打听,联系到这家人做通思想工作后,让小广场工程尽快破土动工。

这样的民主选举不是个案,年丰村还出现了父子竞争村官。可以说,每个村的选举都有一个特色,每一场选举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色基树自管委的王传兵刚一上任就充分发挥了作用,解决了以往村委会甚至乡政府都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短期内让群众心甘情愿无偿让出土地修通了村里的道路。这充分印证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这种由村民自己作主选出来的带头人,必定是群众的“代言人”,他们同样也是“三鞋干部”。这些人在没当选之前也同样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不只是紧凭台上几句漂亮话就能当选的。只有站在民心民意上开展的改革才能得到群众认可、赢得群众支持。我想,这就是我们基层组织建设努力的方向。

第五章 自我管理

有事就找自管委。这是群众对自管委的信任。

自管委不仅解决生产的大事,也管生活的小事。就连家庭夫妻之间的矛盾,他们也帮忙解决。

“朝翠呀,你还是再给庆荣一个机会吧。”

“都三十好几了,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离了对大家都不好。特别是两个娃娃丢起可怜得很,你们离了就成留守儿童了,你看你家大姑娘那个听话得。”

在年丰村跛基寨自管委群众说事室,自管委主任秦正鹏正耐心的做村民熊朝翠的思想工作。

年丰村跛基寨自管委村民黄庆荣六年前与妻子熊朝翠自由恋爱结婚,年初妻子外出务工,丈夫黄庆荣留在家里照看老人和孩子。因长时间两地分居,夫妻俩的矛盾越来越深,吵闹要离婚已经有大半年时间了,在熊朝翠决定到法院起诉离婚的前夕,黄庆荣无计可施,便找到当地的自管委帮忙。

秦正鹏了解得知,黄庆荣不愿意和妻子离婚,还想守住自己的家,便苦口婆心做熊朝翠的思想工作。

熊朝翠说:“他一点都不理解我,天天和我吵。”

秦正鹏说:“夫妻之间哪有不发生矛盾的,过日子都难免会磕磕碰碰。你看黄庆荣没得赌没得嫖,对家里照顾得也好,对你家爸爸妈妈也孝顺,他是真心待你的。”

秦正鹏接着说:“你们两个都生儿育女的了,当时也是自由恋爱。多些忍耐,日子会过好的。”

“家和万事兴,生活都不容易,你就原谅他这回,给他个机会吧。”看着熊朝翠的态度渐渐软下来,秦正鹏继续耐心说着。

“话是那么说,但是我还要再想想。”熊朝翠说完就离开了。

第二天一早,熊朝翠再次来到群众说事室,同意原谅丈夫这一次,但要求丈夫黄庆荣必须在自管委的见证下向她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改掉坏脾气好好生活。

秦正鹏高兴地说:“好”。并立即打电话叫黄庆荣到自治委来,在大家的见证下,夫妻俩握手言和牵手回家。

看着两人和好如初,秦正鹏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

据威宁自治县委组织部派驻石门工作的费江介绍,三级自治体系建立后,村民自我管理发挥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据统计, 1800余件小事在“十户一体”内得到解决、500余件急事在“自管委”内顺利解决、120余件难事在村委会全部解决。

“三鞋干部”们在石门改革实施的三级自我管理体系,是一条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自管委+‘十户一体’”自我管理模式和“自管委+‘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双轨并行发展路子,有效的激发了群众发展致富热情。

这两条轨道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自管委+‘十户一体’”自管自治模式,将计划生育、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院落整治、文明新风、村民权益等事务下放到自管委,做到村事村管、民事民办,使每个群众自我管理服务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安定团结和谐发展。这种“团结和谐、心无旁骛”的氛围,让村级党组织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心思和力量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发展、聚焦在产业、聚集于脱贫致富奔小康上来,进而赢得村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像物质决定意识一样,只有村级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才能促进村民意识的不断提高和村级自治管理的更新升级,实现村民更好更优的自管自治,村级组织的不断夯实。

第六章 抱团脱贫

在女姑村,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顺口溜:“打工不用往外走,产业就在家门口。老人不空巢,儿童不留守,婆娘不会跟着别人走。”

而村支书马旭说,以前的顺口溜可不是这样的。以前是“有女不嫁女姑村,苞谷洋芋度光阴。十里山坡挑水吃,衣服半年无水洗。”

两个顺口溜的改变,说的正是女姑村的蝶变。

60岁的邓正中是女姑村张家屋基自管委的副主任,也是三个“十户一体”中心户户长之一,2016年他和10户性格相投、有共同发展愿望的农户组建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抱团发展起了种养殖业。

他在“三鞋干部”的帮助下,带领10户村民分别申请了特惠贷款5万元,修圈舍,种草籽、买饲料,轮流放牧,10户人家共同管理喂养牛,小病自己防疫,大病就请乡防疫站的工作人员来治疗。

如今,10户村民养殖的西门达尔牛已发展到74头。

邓正中向我们算了一笔帐,每头牛每月饲料、草籽成本200元,一般小牛半年就可以出栏,除去开支成本1200元,每头牛可净赚5000余元,两年以后不但可以还清贷款,还能有不少进账。

邓正中除了搞养殖,闲余时间还到女姑村三膜早熟马铃薯基地打工,每天收入80到100元。

女姑村蔬菜园区三膜早熟马铃薯,就是采取“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今年修建800个大棚,种植三膜早熟马铃薯1500亩,胡萝卜种植1000亩,可以覆盖贫困群众151户650人。

邓正中说,他以500元每亩的股金流转给公司,三膜马铃薯收获后还可以种植两季蔬菜,每天80元工资照给,年底还可以参加公司、贫困户、村集体5:4:1比例分红,等于自己在大棚里种地公司还倒给钱。

正在地里干活的村民周燕子也高兴地说:“现在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土地入股的分红,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2017年2月10日,省委陈敏尔书记来调研时,了解到“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抱团发展模式,让村里的贫困户在里面既打工又学技术,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减少了,高兴地说,“要与时俱进把这项改革推广好。”

在基地里,马仲华和我们算了一笔账:“石门乡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蔬菜1500亩,一年按三季计算,一季一亩以6000元计算,每亩年产值达18000元以上,除去成本,每亩一年利润可达10000元以上,预计三年内就可带动全乡6194名贫困户成功脱贫。”

这种“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的例子不是个案。

观音山社区异地扶贫搬迁自管委华曦养殖场内,工人们正在现代化的流水线上捡蛋装蛋,一箱箱鸡蛋装进运往周边城市的卡车。

工人介绍说,养殖场已建好三个车间,两个正式投入使用,一天10万只鸡至少可产9万只以上鸡蛋,一天收入就接近3万元。

在里面务工的几个村民说,他们以每亩土地500元的价格作为入股股金,除了在养殖场劳动每月可挣2000余元外,年终还可得到分红钱,他们干得特别起劲。

马仲华说,这个公司是按照农民、公司、村集体6:3:1的比例分红的。

在新民村仰天窝自管委“十户一体”51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里,我们见到以土地入股又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娄经娅,她高兴地说:“有了这个工作,现在我不愁了!”

驻村第一支书李永华介绍,娄经娅是一位单亲妈妈,丈夫去世多年,独自拉扯两个孩子,生活压力很大。当初动员她流转土地种马铃薯,她死活不同意,她说种了半辈子苞谷洋芋,土地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心里不踏实。

在李永华的多次***走访动员下,娄经娅同意将土地入股,并在基地上打工,每天有100元收入。

李永华说:“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在筲箕湾种植油茶1500亩,在摸哈克山梁种植华山松4000亩,在荒山野岭种植核桃3000亩,“十户一体”抱团发展,已经产生规模化的效应。”

2017年2月10日,省委陈敏书记来到这里,这样问农户:“以前你们种马铃薯吗,都怎么种?”

一位农户说:“以前都是用人挖,一担一担丢下去,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了现代化设备就快多了。”

“新的种法有新的收获”。看到农户们掌握了新技术、有了致富新门路,陈敏尔书记点点头:“这个地方荒地变宝地了。”

的确,在这块“宝地上”,“三鞋干部”们借力招商引资,盘活本土特色资源,以集体经济产业园、生态畜牧示范园、现代蔬菜示范园、马铃薯种植示范园、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六大产业园区托起了产业发展的宏大格局。

目前,已建成百万蛋鸡集体经济产业园1个,创建产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园区1个,三膜马铃薯种植1500亩,烟套蒜种植5000亩,建成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5100亩,种植烤烟10050亩,种植中药材3000亩,真正实现了村村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

中央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于土地改革的创新,******于2016年4月在安徽小岗村主持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说:

“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跨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是的,这样的改革,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没有变,变的是让土地利益实现了最大化。我相信,农民的选择是对的。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更好的发展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理念。为使“抱团发展”实现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致富,马仲华和喻松来到了威宁县“太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的老总叫曹臻一,是个很特别的诗人。她思维跳跃,语言前卫,她说,要让群众更好地脱贫,就要对农民生产方式和生产行为话语权进行建构和重塑。

她给两个“三鞋干部”讲了一个曾经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一个农户第一年种了一片白菜,卖1元钱1斤赚了钱。尝到甜头后,第二年借款5600元大面积种植白菜,对新年的收成充满期待。结果这一年每家每户都扩大面积种白菜。白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喂猪也只会选择菜心。结果这人因为承受不起打击疯掉了。

当时她就这样想,发生这样的悲剧就是因为处于底层的农民没有自己生产方式和生产行为的话语权,无法给自己的产品定价,也就是说,农民还没有真正的当家作主人。

为了给农民重塑话语权,她在威宁创办了“太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便捷高效的网络营销把火腿卖到了一千多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

她公司的员工全是当地农民,她教会了农民自己定价自己销售。

两个“三鞋干部”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认真听她讲、仔细听她说,对她的观点和看法表示认同,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他们就像老友重逢一样,投得很融洽。

最后,曹臻一感慨地说:“说实话,在我的印象中,像你们这种级别的干部,只能在电视上才能见到,想不到你们这样平易近人,愿意倾听我们小老百姓的故事,并认同我的观点,我会尽快到石门,想法为贫困群众脱贫做点事情。”

曹臻一决定把诗歌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上。她在石门乡民主村的山旮旯里建立了农产品微型加工厂,将原来农民只会在小摊上散卖的农产品注册,通过质量认证,精心设计打造成石门坎情糖、石门坎蜂蜜、石门坎荞麦面、石门坎黑蒜泥等特色品牌,再通过网络卖到大城市去,卖到国外去。

公司采用“政府+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股权构成模式,从根本上保证了贫困户的利益,和她入股的农户有20户,农户负责产品的采集和加工,公司负责知识产权、产品策划、包装运营和线下销售,20户贫困户和政府持有60%的股权。

村民罗正芬就是入股贫困户之一,2016年被查出肺结核和乳腺***等多种疾病,儿子尚未成年,丈夫去世多年,一年的医药费高达5万余元,正是微型工厂的股份分红,才让这一家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就这样,石门乡在“三鞋干部”的努力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个特色产业、一户一个致富门路的产业发展格局。

石门“自管委+‘十户一体’”的抱团发展模式,是以村党组织为核心领导下的另一条运行轨道。这条轨道的运行,科学地将土地、人力、财力、自然资源等各种资源优势集中起来,以集体化的形式合理优化配置,让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有效盘活闲置资产、释放资金活力、转变增收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民各自管理土地这种单兵作战势单力薄的问题,实现了利益最大化。

第七章 搬离贫困

新营苗寨王国芬家里,马仲华带着“三鞋干部”们正在做思想工作。虽然几天前已经召开了在苗寨统一规划建设民族特色旅游景点的动员会,但还是有些群众一时间难以接受。王国芬就是其中之一。

王国芬当时说:“帮我们建房子倒是好,担心的就是牲口没房子关。”

马仲华说:“这个你不要担心,房子一修完,绝对要给你们修好,牛圈、猪圈修在旁边,还要分开。”

王国芬家有4个孩子,家里收入主要就是靠喂猪牛鸡。她认为,即便是村干部承诺修圈舍,但搬进新房,家里挣钱的门路就断了。

马仲华说:“我们帮你们把房子盖好后,再帮你们办好房产证,你们就用房子抵押贷款,一起买牛买猪来,集中放在一起养。贷款我们也帮你贷。猪种我给你找最好的猪种,猪要最好的猪,饲料找最好的饲料,不用你去累。”

王国芬听了有些半信半疑,但还是答应了。

王国芬家工作做通后,趁着晚上村民们都在家,马仲华又带着大家来到了韩普全家。老韩和乡邻关系处得很好,马仲华为他们几家想的办法是:几家合伙开个农家乐。

马仲华对他们说:“牛羊也要喂,农家乐要整。我们把苗族风情街整好了,外面来游玩的人就多。坐你这里喝你一杯酒,你收他10块钱,不就挣钱了。”

毕节市委副书记、市长桑维亮到石门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还分别到贫困户杨光松、潘芬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人口、住房、收入及生产生活情况,要求各级各部门把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拓宽增收渠道。

对于苗族风情寨的建设,桑维亮要求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特别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

如今,房子建好了,83户贫困户每户1幢,每幢120平米,均为二层小楼,水、电、路、讯等全部配套到位,均已全部搬迁入住。

村民正积极配合开展房屋确权登记,利用“特惠贷”等政策,用新房进行抵押贷款,以“十户一体”形式加入合作社,参加宏华公司发展养猪,不愁找不到门路挣不到钱了。

此时,我们听到广场边上有人用苗语唱起了山歌。

我们听不懂,幸好马仲华认得他,就说:“老韩,请你过来,用汉语唱。”

老韩小跑过来,清清嗓子:“小青瓦,雕花窗,打开窗子亮堂堂;门对门,户对户,相互窜门话家常;有酒拿来喝,有肉拿来尝,互助互帮暖洋洋。”

马仲华介绍,自从风情街建起后,这里每个星期一都会和全乡12个村(社区)一道,在八点半举行升旗仪式。

每到升国旗时,老韩是最积极的,每次都是第一个到场。

老韩说,他以前爱去教堂,现在不去了,现在他升国旗,唱国歌了。他是打心底里感谢共产党的,如果没有共产党的干部,他就永远过不上这么舒心的日子。

老韩还念起了顺口溜:“忆往昔,泥土墙,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墙,真皮沙发弹簧床。”

我们离开时,老韩用苗语唱起了“zhid  muax  gongl  chanb   dangb deb   zhid  muax   cait   ab   lous(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石门坎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旅游文化资源的地方。

在一个多世纪以前,这里创造了很多个“国字号”的第一:中国第一个倡导和实践双语教学的双语学校;中国近代开男女同校先河的学校;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创办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

这里还创制了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发育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西南最大的基础教育网络,管辖川滇黔地区100余所学校和机构;100年前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第一所新式教育学校……这里成为“西南苗族文化最高区”“苗族文化的复兴圣地”。在这片土地上,走出了两位博士,20名厅级干部,称得上贵州的一代精英,这无疑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

据了解,创造这些奇迹,跟一个叫柏格理的英国人有关,他1905年来到了石门坎后,在这里盖起了学校,修起了足球场,还建起了男女分泳的游泳池。他用英文字母仿拼当地的老苗文,自编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样的教材,免费招收贫困的学生。后来,一场瘟疫爆发,为了呵护照顾他可爱的中国学生,他选择留下。最后,他把仅有的药物给了学生,让瘟疫夺走了他的生命。

柏格理用实践告诉人们:进步的科学文化和艰苦创业,可以在贫困的落后地区,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马仲华说,柏格理修建的房子,乡政府用作办公楼,一直到2011年才建了新的办公楼。

现在乡里正在对原来的建筑进行恢复和重建,将这些文物古迹与石门坎景点、苗族风情寨、老集镇风貌连成一线,打造“西南苗疆文化圣地,东西方文化汇聚传奇”的旅游名片。

搬离贫困,这是“三鞋干部”的誓言。

2017年春节,62岁的黄俊祥喜迁新居,搬进了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黄俊祥家老屋处于地震带,山体容易滑坡,建新房一直是心头的梦想,可是一直苦于没有钱修建。

回忆起搬迁前的生活,黄俊祥惭愧地说:“为了让我们搬出来,乡里的副书记梁连成、第一书记陶通乐和社区支书舒应波没少跑,舒应波支书还把腿都崴伤了。”

住在新居里的黄俊祥编了一个顺口溜:“云南地震抖三抖,我家房屋裂开口。晚上睡觉似鬼叫,一家老小听风吼。深更半夜入梦来,何时才能搬迁走。如今搬到新居后,真是糠箩跳到米箩头。”

在“三鞋干部”一年多的努力下,石门乡女姑、观音山、新合3个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点已搬迁入住农户354户1562人;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寨及六条道路沿线新农村建设3000户,实施土坯房改造1075户。

第八章 铺路搭桥

从小到大,36岁的乡党委副书记梁连成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艳遇”,刚带挖机师傅到女姑村拱猪儿洞坡坡修路现场,一下车七八个妇女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揪的揪衣服、扯的扯袖子,哭的哭、闹的闹。

“你修这个路,就是故意的,就是和我家过不去,故意要占我家的地。”

“你把我们的地占用了,我们就要带起娃儿去你家吃你家住。”

“我家就2亩地,儿子快30了还没找到媳妇,这回只有找你了。”

她们边扯边闹,梁连成根本无法“突围”,被推推嚷嚷持续了十多分钟后,他忍无可忍突然大喊一声:“你们都给我住手,再不停下来,我就打电话报警了。”

妇女们被梁连成的吼声惊住了。

梁连成把声音分贝降下来说:“有事请一家一家的说。”

梁连成接着说:“这个通村油路从你们这里过,是考虑让你们这几个村多受点益的,就是进进出出的也方便。要不是这样,我们可以修到其它地方去。但其他老百姓会不会答应嘛?”

有两个妇女好像听懂了他的话,说:“这倒也是。”

不但不带头闹了,还劝说起别外的妇女来。

“不要耽误时间,先让挖土机把地弄平整。”

梁连成说,当时他们对着我,眼睛里面都恨出了油。

半年后的一天,梁连成从威宁开完会再次经过拱猪儿洞坡坡回乡里,特意让司机放慢速度,摇***窗看看当时被堵的地方变得如何了。

梁连成想不到的是,车窗一摇下,他又被堵住了。

“书记,不准走,快下来。”路边上,一个妇女急冲冲从两层小楼里跑出来,边跑边大声的喊叫着。

梁连成以为又出什么事了,便赶紧下车。

“书记,这次,我们不拦你,是喊你到我家吃饭。”

“以前,对不起你,你是为了我们好。”妇女边说边拉着梁连成往家里走。

妇女说:“去年政府又给我们盖了一层房子,我家儿子也找到媳妇,还去跑运输了。如果不是在路边,家里面条件不会这么好。我现在去蔬菜基地打工,还每天都可以挣钱。”

妇女一连说了一大堆修路带来的好处。

看着妇女的笑脸,梁连成觉得眼睛湿湿的。

在梁连成等“三鞋干部”苦干实干的努力下,全乡目前完成修建和改造道路231公里,全乡不但村村通油路,就是通组连户路,也做到了全覆盖……

用马仲华的话说,“‘三鞋干部’可不是好当的”。

我不得不说一说水利站站长马召团的故事。

女姑村三膜马铃薯基地,马召团看着管道疏通了,但自来水却不见流出来,心里正冒火,电话就响了。

马召团刚一接听,妻子就在电话里吼起来:“这日子没法过了,明天就去把离婚手续办了。”

马召团也忍不住吼起来:“离就离,老子都跟你说了水管还没修好,起码还得等10天。”

马召团说完,“啪”一下就把电话丢进工具袋,拿起扳手和两个弟兄又去抢修水管道了。

“你还是先和嫂子讲清楚,这回马书记下达的是死命令,她应该会理解的。”身边的弟兄提醒说。

“没事,由她去吧,先把这10天的水保障好,再给她讲。要不,这一大片洋芋就完蛋了。”

凌晨一点,马召团带着弟兄回到乡政府宿舍。

“白天的事,你还是和嫂子好好说说,小心假话说多了就成真的了。”

“太晚了,都累了,先睡吧,再说明天还要把村民组里的水搞通。”马召团说话,一下子就进入了梦乡。

马召团说,那段时间他经历着“后院失火,前线告急”的考验。一边是要保障三膜马铃薯的保障用水,一边是自己的妻儿。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马召团只有选保障生产用水。

他知道,在季节性缺水的石门乡,水是保障群众产业发展的源泉。

在群众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选择的是把群众的利益摆在前面。这是“三鞋干部”们对“有大家才有小家”“有国家才有自家”的最好诠释。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

第九章 礼赞之声

正月初三这天,年丰村比以往的任何春节都要热闹喜庆。

除石门本乡人外,云贵乡、中水镇,还有云南省龙街乡来的共1600多个年轻人,都聚集在这里,组成11支球队开展篮球比赛。

加油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看着热闹的人群,村党支部书记陈太明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他从没想到自己临时画在纸上的篮球场,在短短两个月内就梦想成真。

2016年11月,马仲华到年丰村检查工作时,问村里需要什么帮助?

陈太明“麻着胆子”说想在村委会旁边的空地上建一个灯光球场。之所以说是“麻着胆子”汇报,是因为陈太明觉得在村里建篮球场是天方夜谭,他知道在其他乡镇和县区,不说是村里,就是很多乡镇都没有灯光球场。但是,村委会旁边的空地地形确实适合建个好球场。同时,年丰村人也爱打球,便忍不住汇报了自己的想法。

让陈太明没想到的是,马仲华看完地形后,当场就同意了他的想法,并让他画个草图第二天到乡里商量。

看完设计图马仲华就拍板同意修建。

和年丰村相隔15公里的云南省龙街乡,听到年丰村新修了球场还要组织举行篮球赛,也组织10多个篮球爱好者组队参加了球赛。

看着年丰村新修的村公所、卫生室、道路、寨子,新装的路灯,新建的产业,领队激动地拍着陈太明的肩膀说:“我才半年时间没来年丰,感觉就认不出来,你们的发展太快了!就像画图一样,比我们快15年都不止。真了不起呀!”

是的,“石门在变化,可想不到的是,竟然变得这么快。”新合村云炉小学的女教师李琳就非常感慨。

李琳回忆说,一年多以前的云炉小学,由于石门区位的特殊,成天阴雨绵绵的,她从宿舍到教室去上课,出门就是深深的泥浆,不得不穿上雨鞋,可这一穿就穿了32天才见到晴天;宿舍是用破烂教室隔成的,且几个女教师挤在一起,简直透不过气来;因为没有水源,做饭洗衣等生活用水只能用房顶上蓄积的雨水;电压也不稳,做火锅吃,饭都吃完了汤还没涨起来;一个学校十多个老师共同用一个无线网卡,而且网络时有时无的……

她曾多少次想着离开这里,但想着自己特岗还没有转正,出去也不好找工作,就咬紧牙关坚持。打算只要一转正就跑。

我问:“现在还想走不?”

李琳笑着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真不想走了。”

时间倒回2016年6月25日下午,省委陈敏尔书记来到云炉小学,查看了校舍改建情况,并与青年教师亲切交谈,特岗教师待遇如何、工作生活有什么困难,陈敏尔书记都问得很细。

交流中,陈敏尔书记对老师们说,改善交通能更好地开发物力资源,发展教育能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教育是拔穷根的事业,教师是最崇高的职业。穷省要办大教育,也要办好教育。希望大家热爱岗位、关爱学生,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用得法的教学让学生得益,托起贵州希望的明天。

正值周六,小学生放假回家。陈敏尔书记来到教室察看了班班通设施使用情况,在教学白板上写下对孩子们的寄语:“同学们好,你们的理想从这里开始。祝大家心想事成!”

李琳感慨地说:“陈敏尔书记是来过我们学校的最大的官。有这么大的领导这么关心我们,我相信一定能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只是想不到,这种好事像变魔术一样这么快,才一年多时间,这里就改天换地了!”

李琳介绍,现在修了高大整洁的教学楼,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不用写教案,直接用现代化的手段搞教学;在网络上就可逛商场买东西;宿舍一个教师就有一套,家用设备也一有尽有;在宽大的学校里,到处都是整洁漂亮的地板,原来预备的几双雨鞋也派不上用场了;远处的学生也不用两头摸黑回家了,吃住都在学校里,还不花钱,周末才回家报平安。

李琳还说,不仅自己不想走,来自云南曲靖、贵州黔西、赫章等地的五六个外地老师,也都准备安家在这里。他们都说,就是在城里工作,也没有这样好的条件,更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是的,石门的贫困已走进历史。

在团结村、泉发村等几个地方都建起了“博物馆”。村民们把以前用过的马鞍、背篓、石磨等作为文物放进陈列室,让富起来的村民和外来游客参观,教育后人忆苦思甜。

2017年2月6日至8日,省委陈敏尔书记第三次来到石门,看到交通、住房、产业、教育、医疗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翻天覆地变化,高兴地说:“好日子才开始、好日子在后头。”

读到这里,相信你也许看到,“三鞋干部”不仅仅是为适应工作需要而穿三种鞋子的干部。就像建党初期的先辈先烈们爬雪山过草地一样,没有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革命的必胜之心,就不会创造出万里长征的神话,就不会有共产党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我想,“三鞋干部”就是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就是不忘初心,继续走好这一代人的“新长征路”,就是共产党人的新生力量。就像当年推翻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开天辟地的革命先辈们,用小米加步***也能让洋***洋炮闻风丧胆一样,“三鞋干部”们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大干快干的作风、勇当先锋的胆识,一样能让“贫困”这个“纸老虎”望风而逃。

2月8日上午,陈敏尔书记在乡政府会议室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发动脱贫攻坚的春季攻势,在石门打响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第一***”。

当前,贵州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已全面发动!毕节“113攻坚战”鏖战正酣。

“三鞋干部”,已成为决战贫困的秘密武器。

只要全市、全省上下都充分发挥“三鞋干部”精神,每一个人都成为“三鞋干部”,我们毕节,我们贵州,肯定会早日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简介

肖良国,男,汉族,1978年11月生。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山花》《文学界》《雨花》《短篇小说》《贵州作家》等刊发表文学作品130余万字,获奖10余次。有小说、散文入选《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征文大赛获奖作品选》《黔西北文学》散文卷、小说卷等选本。

大型报告文学《我家海雀这片林》《好书记彭练基》《迤那,石头开花的地方》等社会反响较好。其中,《迤那,石头开花的地方》由省委政研室专报***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同志。《母爱无疆》《火红的青春》《我是一个兵》等入选省委宣传部《追赶太阳的人——贵州省第四届“明礼知耻·祟德向善”道德模范故事汇》。

在《中国组织人事报》《全国干部教育通讯》《企业党建论坛》《贵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理论、新闻作品若干。现供职于贵州省毕节市委组织部。

李 雪,女,汉族,1989年6月生。在《中国组织人事报》《贵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发表理论、新闻作品多篇。现供职于贵州省毕节市委组织部。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何录春会见广西华控集团董事长丁文博
  2. 何录春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3. 市扫黑除恶斗争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全市打击整治村霸问题工作推进会召开
  4. 审计穿针引线主动服务企业
  5. 市卫健委开展志愿服务卫健先行学雷锋志愿服务义务植树活动暨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
  6. 市政协召开2022年度提案工作表彰会
  7. 杨大东到东华走访调研
  8. 桂平市垌心乡督的村2022年6月份低保发放明细表
  9. 我市4家企业上榜广西绿色制造名单
  10. 平南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揭牌
  11. 我市部署安排2020年森林防灭火工作
  12. 防城港市2018年11月政府网站月监测情况表
  13. 凌光振强调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措施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4. 区领导带队赴北京开展招商活动
  15. 黄江到市边海防民兵训练基地调研
  16. 县红十字会举行情暖三月学雷锋公益市集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17. 2021年1月17日贵港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18. 天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红棉有爱情系军休——天河区开展关心关爱军休干部志愿服务活动
  19. 文明迎新春贵港市城市管理监察支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20. 中国荷城创文有我活动走进石卡镇
  21. 土地分割伤感情人民调解化干戈
  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法治精神明理守法讲美德—汕头市教育局举办学生守则教育实践活动
  23. 关于尽快完成龙门工业区企业厂区排污管道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整改的通知
  24. 去年我市商务工作取得新突破
  25. 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建设管理部开展桂语朝阳交付指导服务工作
  2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18年第二季度***抽查我区政府网站情况的通报
  27. 何录春会见天能控股集团副总裁朱建彬
  28.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部门预算公开
  29. 第17届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
  30. 桥圩供销社党支部开展春节慰问困难党员活动
  31. 平南县红色头雁同台争锋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32. 市领导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活动
  33. 桂平市政府与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开展交流座谈
  34. 谭丕创会见中铝集团党组副书记董事刘建平一行
  35. 平南县直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组织干部职工收看视频会议
  36. 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六次主任会议
  37. 防城港市举办职工健步走活动
  38. 黄学军调研城市管理工作
  39. ******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40. nbsp条例解读枣庄广播电视台电话连线解读枣庄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条例
  41.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期间严禁环保一刀切行为的通知(厅函〔2018〕50号)
  42. 垦利区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工作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
  43. 防城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班忠柏代理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的决定
  44. 大鹏新区规划土地监察局积极做好企业项目落地空间保障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45. 区委统战部民族一家亲共植团结林——天河区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开展主题植树活动
  46. 桂平市来自一等功臣的役前教育课
  47. 关于公布高新区临港公租房(人才公寓)2023年2月份常态化配租选房结
  48. 廖立勇六一前夕看望慰问特困儿童
  49.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贵港市第56期荷美女性大讲堂线上讲座成功举办
  50. 刘永富来马边开展学前学普项目调研
  51. 贵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召开2022年岁末年初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会
  52. 贵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墨香暖人心新春送祝福
  53. 同心协力齐预防幸福之花满荷城——贵港市工伤预防工作步入新阶段
  54. 百家旅行社万团游山东启动
  55.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免去靖士宽职务的通知
  56. 防城港市2022年4月政府网站月监测情况表
  57. 平南县举行感党恩跟党走2021年庆祝七一文艺晚会
  58. 港口区森林消防队参加2022年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演练
  59. 防城港市组织收听收看全国安全防范工作视频会议
  60. 防城港市销毁55万件侵权假冒伪劣商品
  61. 朱靓检查指导防汛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62.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代表工作座谈会
  63. 区统计局党支部召开2022年度组织生活会暨民主评议党员会
  64.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
  65. 九大最新疫情谣言千万别被骗
  66. 广州市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天河区人社局落实监管责任推动安全宣传五进行动见实效
  67. 小户变大户抱团闯市场——覃塘区实施农业产业联营体改革释放土地发展活力
  68. 朱会东调研项目推进和园区建设情况
  69. 覃塘区耕地红线必牢守乱占耕地必严查
  70. 防城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颜训宣辞去防城港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请求的决定
  71. 区财源建设指挥部召开第三次专题会议
  72. 贵港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市民来信给市政府领导和城市建设者关于取消洒水车的建议的答复
  73. 马边第一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面启动
  74. 优待再升级这些福利政策查收从速
  75. 贵港市农机中心举办2023年贵港市十万农机闹春耕启动仪式
  76. 贵港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2023年春耕春种期间便民活动送检下乡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检验
  77. 乾务赤坎大联围平沙段海堤百年一遇达标加固工程(平沙西堤)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信息公
  78. 平南县举办庆三八国际妇女节礼仪培训暨树清廉家风创最美家庭清廉家风故事分享会
  79. 桂平市麻垌镇思培村2022年春季学期第一批雨露计划职业学历教育学生拟补助公示名单
  80. 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灾害的预报常采用哪些方法
  81. 白龙核电12号机组选址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座谈会纪要公告
  82. ******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
  83. 中国东兴市代表团与越南芒街市代表团共同为北仑河一桥分管线浮桥分管线填色
  84. nbsp李强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机构设置有关工作讨论***工作规则(修订稿)新一届***开始全面履职
  85. 关于报送第三批山东省碳金融重点项目库项目的通知
  86. 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喜看我市稻虾综合种养产业新发展
  87. 防城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蹇兴超辞去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职务请求的决定
  88. 二十大时光防城区立足特色打造城市后花园
  89. 2020年度防城港市市直及防城区东兴市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笔试合格分数线公告
  90. 防城港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接受李泰霖辞去防城港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职务请求的决定
  91. 我区商贸物流和新电商经济座谈会召开
  92. 关于公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纪律规定(试行)及举报方式的公告
  93. 七里山街道办事处从城市管理进社区看人民城市管理进社区的序—职
  94. 我市社会民生领域项目获上级资金1271亿元
  95. 我市体育健儿厉兵秣马备战区运会
  96.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第一期学法讲座开讲
  97. 何录春主持召开红格善治工程工作调度会
  98. 我市部署森林防灭火工作
  99. 县行政审批局清退沉淀保证金有序有方有效
  100. 广东将打造世界级森林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