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7月03日发表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101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物流枢纽等资源要素集聚载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培育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规模的一种经济形态。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枢纽经济与现代物流业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物流枢纽通过吸引物流要素规模集聚,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物流要素流量,培育区域供应链服务功能,引导制造、商贸、信息等产业要素资源聚集,形成要素集聚型枢纽经济与产业集聚型枢纽经济。另一方面,枢纽经济的发展能够形成反向物流需求,促进供应链体系完善,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制定此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南京市加快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围绕将枢纽资源转化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抓手、跨越发展的新动能,把枢纽经济打造成新时期南京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品牌的目标,站在更高层次高质量谋划发展枢纽经济,推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全市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南京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核心载体,枢纽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新增长点。

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逐年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加快。2020年,枢纽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3亿元,是2015年的1.57倍,年均增长9.5%,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2个百分点,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16.4%提升到2020年的17.0%。

枢纽设施高能级打造。枢纽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达能力显著增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区域核心枢纽初显成效,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完成并正式投运,拥有202条国内航线和44条国际航线,通达国内外143个城市,与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直航,与国内、东北亚、东南亚城市实现“4小时航空交通圈”,2020年,禄口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1990.6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8.9万吨。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启动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南京港集装箱航线月航班数达720班,形成了直达日韩及国内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国际国内干线网络,实现与欧美地中海三大国际远洋干线无缝衔接,2020年,南京港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6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02.12万标箱。国际铁路班列发展提质增速,通达全国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加快构建,高铁动车通达省内所有设区市、全国24个省会城市,2020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达4533.65万人次,南京中欧(亚)班列开行149列。

物流服务高品质保障。现代物流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98万亿元,是2015年的1.59倍,年均增长9.7%,占全省比重12.1%,全省排名第一。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9***.17亿元,是2015年的1.54倍,年均增长9.09%;社会物流总费用1999.53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下降到13.49%,比2015年下降1.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1个百分点。优质的物流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复工复产提供了运输支撑,防疫应急物资、生产生活物资、农业生产资料等运输需求得到了充分保障。

创新动能高水平培育。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目标,创新动能不断增强。2020年,枢纽经济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10亿元,是2015年的3.3倍,年均增长34.7%;累计新增539家高技术企业、54家研发机构,分别是2015的5.6倍、5.8倍,年均增长44%、45.6%;集聚独角兽企业15个、瞪羚企业***个。智慧物流加快推进,全市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企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优势。

营商环境高标准建设。枢纽经济区先后获批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立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家标准版,完成边防出入境自助通道建设。现代物流业获批江苏省智慧物流试点城市,南京港智慧型港口、多式联运示范项目获批国家示范工程,南京龙潭综合物流园获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苏宁云仓被评为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发布《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在取得阶段性成绩的同时,枢纽经济与现代物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枢纽组织创新策源能力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有待提升,引流、驻流能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各种流特征的经济要素集聚、转化和价值创造;枢纽产业指向性不强,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尚未形成合力,统筹考虑和融合联动发展较弱,围绕枢纽的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尚未形成;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仍需***,物流配送末端服务有待改善;枢纽协同组织能力有待提高,三大枢纽经济区之间联动不足,缺乏龙头引领的多式联运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尚未有效衔接,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二、机遇挑战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加速发展,RCEP协议签署促进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发展,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提供重要驱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时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凸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国家多重战略叠加交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南京都市圈获批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南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增长不确定性较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受到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竞合已成为城市和城市群的未来,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释放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的重大责任。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子,打造更具“韧性”安全发展城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南京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肩负着改革创新再出发,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韧性,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重大历史使命。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对江苏工作***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国家枢纽经济创新先导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为目标,围绕强枢纽、畅循环、聚产业、促融合,优化枢纽经济布局,建设智慧融合数字枢纽,构建现代枢纽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带动提升南京都市圈对外开放枢纽作用,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和“四高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系统谋划,服务大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重要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联动,促进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挥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平台效应,积极衔接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的一体化发展,提升枢纽地区对外开放水平,强化南京的辐射带动能力。

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抓住产业链重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机遇,推进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联动发展。

创新驱动,智慧引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定位,勇于创新,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优势互补,整合共享。深入开展国家物流枢纽合作共建,实现优势互补,通过战略联盟、资本合作、设施联通、功能联合、平台对接、资源共享等市场化方式打造合作共同体,建立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机制。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智能防控、末端再生”的绿色开发建设模式,强化红线控制和底线思维,提升绿色安全韧性能力,推动清洁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发展。

以人为本,普惠民生。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加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发展定位

1.国家枢纽经济创新先导区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以枢纽要素集聚区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南京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大力发展高端枢纽偏好型产业,推动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港产城融合发展,形成全国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的典范。

2.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

依托南京空港、海港、高铁港枢纽地位,发挥南京“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长三角区域与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优势,聚焦国家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枢纽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重要地位,强化江海联运、集散分拨、供应链管理、应急物流等功能,推进国际货邮枢纽、航运物流枢纽建设,实现要素资源高效循环流动,更好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空港、海港、高铁枢纽经济区实现高效联动,物流、商流、信息流融通汇聚,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能力显著提升,长三角国际化门户综合枢纽影响力和枢纽经济效益显著增强。

枢纽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枢纽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0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1.3%、10.7%。枢纽经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22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7.5亿元,进出口总额15.8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9.9%、11.8%、12.5%、27.2%。

枢纽设施能级实现新提升。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4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68万吨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6%、14%,飞机起降超过32万架次,通航国家和地区数达45个,实现南京本土基地航空公司零突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箱。高铁客运量达到9000万人次,中欧班列开行班次达到220列,建设内陆无水港5个。

市场主体建设实现新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枢纽经济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50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1%、6%。引进与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独角兽企业15家。

枢纽城市建设呈现新风貌。枢纽经济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680亿元,产业载体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5.1%、20%。

现代流通体系实现新优化。全市社会物流总额6.3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10.6%、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降低到13%以下。全市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分别达到2个、3个,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分别新增2个,分别新增4A、5A级以上物流企业24家、5家。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表

一级指标

序号

二级指标

2020年

绝对数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属性

枢纽经济实力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513

4300

预期性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255.3

420

预期性

3

工业总产值(亿元)

6006

10000

预期性

4

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1290

2250

预期性

5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元)

16.33

27.5

预期性

6

进出口总额(亿元)

4.25

15.8

预期性

枢纽设施能级

7

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

1990.6

4200

预期性

8

机场货邮吞吐量(万吨)

38.9

68

预期性

9

飞机起降架次(万架次)

18.2

32

预期性

10

飞机通航国家和地区数(个)

40

45

预期性

11

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

2.6

3.2

预期性

12

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万标箱)

302.21

400

预期性

13

万吨以上泊位数(个)

61

62

预期性

14

高铁客运量(万人次)

4533.***

9000

预期性

15

中欧班列开行班次(列)

149

220

预期性

16

滚装码头装卸量(万辆)

13.3

50

预期性

17

铁水联运量(万吨)

422

750

预期性

18

内陆无水港(个)

0

5

预期性

市场主体建设

19

高新技术企业(家)

539

1000

预期性

20

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570

1450

预期性

21

新型研发机构数(家)

54

110

预期性

22

独角兽企业数(家)

15

30

预期性

枢纽城市建设

23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754

1680

预期性

24

产业载体面积(万平方米

58.4

130

预期性

现代流通体系

25

社会物流总额(万亿)

3.98

6.3

预期性

26

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9***.17

1200

预期性

27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13.49

13

预期性

28

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个)

1、1

2、3

预期性

29

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省级物流基地(个)

5、9

7、11

预期性

30

4A、5A级物流企业数(家)

16、5

40、10

预期性

31

跨境电商货量(万单)

1032

1800

预期性

32

跨境电商货值(万美元)

17845

***000

预期性

33

新能源配送车辆占所有配送车辆比例(%)

13.5%

20%

约束性

34

金陵海关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小时)

43.22

35以下

约束性

到2035年,枢纽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的位置大幅跃升,资源配置中心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物流服务全面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力支撑南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典范城市。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枢纽经济区布局,打造一体化枢纽网络

围绕国家枢纽经济创新先导区建设,提升空港、海港、高铁等现代化枢纽设施能级,推动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形成联动发展、错位互补的枢纽经济区空间格局。

1.提升枢纽设施能级

推进高水平枢纽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机场、港口和高铁站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提升现代化枢纽设施能级,强化南京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地位。

建设国际一流枢纽机场。加快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核心区域枢纽机场建设。推动禄口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改扩建工程,启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推进六合马鞍机场实现军民合用,为南京都市圈及长三角城市群航空货运市场提供有力支撑。实现主基地航空公司“零突破”。科学谋划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收购、引进建立江苏本土航空公司,加大对主基地航空公司航线航班资源配置,为主基地航空公司运力引进、航线开辟创造条件。加强国际(地区)客货运航线开辟。以“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和RCEP国家为重点,大力争取国际航权资源分配,优化禄口机场国际航线航班,全面构建“东联北美,西至欧洲中东,南畅澳洲、东南亚,北达东北亚”的全球航线网络。

建设江海转运主枢纽港。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加快四大公用港区(龙潭、西坝、铜井、七坝)港区泊位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龙潭过江通道工程,新生圩港区码头升等改造,龙潭港区六期、七期工程,西坝港区通用泊位一期、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推进。优化港口航线网络。继续巩固加密日韩航线、内贸干线、洋山快线,开通至东南亚沿线国家航线,推进与长江沿线港口货船班轮化,拓展长江内贸支线,开通苏北至南京港内河集装箱示范航线,积极对接上海港、宁波港等集装箱干线港的外贸内支线体系,为南京水运口岸外贸集装箱运输提供重要支撑。打造集并分拨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南京龙潭公铁水多式联运中心,整合南京港集团、南京地方铁路公司、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方资源,坚持市场化原则,优化运营管理机制,强化多式联运功能,提升口岸功能,平衡进出口,打造服务长江经济带、联结“一带一路”重要倡议的货物集并分拨转运中心。开发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集公铁水为一体的多式联运中心,依托多货类、多品种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货种和集装箱水水及水铁多式联运,推动西坝港区铁路专用线资产国铁化、运价国铁化,加快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由单一的能源化工为主向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型,打造成为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辐射苏北安徽和中西部地区的多式联运中心和集并分拨中心。

建设国家级铁路枢纽。推进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有序推进南京北站涉军迁建、北站枢纽经济区环境整治、北站枢纽经济区拆迁安置房等项目,同步配套铁路南京北站枢纽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南京北站集疏运道路系统、轨道交通引入及站厅设施、市政配套车场及地下空间建设、北站枢纽经济区河道及景观提升工程等项目。探索推进南京北站空间复合开发利用,促进站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优化高铁南京南站通道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滨河路西延、绿都大道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南站地区对外连接通道,加快推进四象限过街通道项目,尽快缓解南站核心区人车交织交通组织压力。超前开展超高速铁路通道及站场布局研究,适时启动高铁物流基地建设。推动铁路货运发展,重点完善尧化门站货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铁路物流中心,加快推进江宁南站货场等铁路货运场站建设,提前谋划布局高铁物流,探索冷链快递等高铁、快递联动发展新模式,推动以铁路运输为主干的多式联运发展。

2.优化枢纽经济区布局

按照“一带两翼、四扇放射、功能复合”的规划理念,强化枢纽带动产业支撑,加强各枢纽经济区统筹协调,促进各枢纽经济区错位一体发展,形成“三核七星”的枢纽经济区功能布局。

“三核”即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南京南站高铁枢纽经济区。“七星”即六合马鞍机场、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七坝海港枢纽经济区、滨江海港枢纽经济区、高淳桠溪通航产业园。

强化“三核”引领。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东至镇江边界,西至绕城高速,南至栖霞大道,北至长江,占地面积15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新能源汽车、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东至243省道,西至将军大道,南至机场范围线,北至信诚大道,占地面积81.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国际国内航空客货运、航空运输服务、航空现代物流、航空先进制造、临空前沿产业、临空现代服务业等。南京南站高铁枢纽经济区:东至宁杭高速,西至机场高速,南至秦淮新河,北至外秦淮河,占地面积19.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务商贸、健康休闲以及文化创意产业。

谋划“七星”突破。六合马鞍机场:东至宁连公路,西至新程线,南至机场西路,北至机场范围线,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重点加强六合马鞍机场前期研究,推进机场军民合用转型。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东至S247,西至滁河,南至长江,北至江北沿江线,占地面积4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国际(服务)贸易、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东至创新路、浦六路,西至宁连高速,南至京沪铁路,北至永丰路、解放路,占地面积7.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端商务、科技研发、会展办公、文化创新等现代服务业,探索研究商贸型国家物流枢纽。下关长江国际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东至内环西线,西至长江,南至秦淮河,北至南京长江大桥,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航运管理机构、航运企业总部、航运商务配套、航运研发创意等高端航运物流服务。七坝海港枢纽经济区:东至长江,西至龙桥路,南至长江,北至绕城路,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港口航运和现代物流两大产业。滨江海港枢纽经济区:东至长江,西至浦滨路,南至204县道,北至浦珠北路,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高淳桠溪通航产业园:东至高淳区界,西至晶定线,南至胥河,北至东坝镇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推进通用机场建设与通航产业发展。

3.完善交通集疏运体系

进一步发挥南京“海陆空枢纽齐全”先天优势,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构建空铁水公一体化发展大格局。

完善空港集疏运体系。建设“轨道上的机场”。以禄口机场为核心节点,加快规划建设扬镇宁马铁路、宁宣铁路等城际铁路,优先发展市域快线18号线,推进S1、S7、S9线改线,在T3航站楼预留城际铁路站点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打造“无缝对接、中转高效”的空地联运服务产品,构建“航空+高铁”的大容量、高效率、现代化的快速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构建空港内外交通网络。在禄口机场第二、三跑道之间规划建设直达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货运专用通道,推动宁黄高速、仪禄高速前期工作,加快启动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禄口至全椒段建设,形成机场对外的第二高速公路通道。加快安澜大道建设和将军大道、S204、S002改扩建工程,适时启动宁宣高速江宁和溧水2个高速收费站搬迁研究,构建以“一环七射”高速公路为骨架、快速路为支撑、城市干道为补充的“三环十八射”对外交通系统,与长三角城市群、南京都市圈共建互联互通、高效快捷的公路网络。建设空港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方式为补充的机场公交接驳体系,着力提升常规公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公交及大站快线公交,探索发展新型公交,全面增强机场与公交系统衔接便捷性,实现机场与各类公交要素资源深度融合。

构建海港集疏运网络。打造市域互联海港交通体系。完善内河网络,推进南京内河港高淳港区固城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等项目建设,依托长江主航道、芜申运河、秦淮河等干线航道,形成水水联运集散通道;大力发展公水联运,续建仪禄高速,加快建设江南、江北沿江高等级公路,完善港口后方城市道路建设,完善港口公路集疏运网络,提升疏港道路集散效率。完善海港内外联系通道。推进龙潭疏港大道全线贯通,推动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接入龙潭货场;扩能改造新生圩港、西坝港区及南京化工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南京东编组站;新建宁芜铁路进港支线,接入铜井站。建设海港公共交通系统。加快建设地铁9号线一期工程等轨道交通工程,有关港区同步预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在企业密集区和集中居住区设置便捷公交站点,建设定制公交线路,大力发展特色公交及大站快线公交,增强港区与公交系统衔接便捷性,实现港区与各类公交要素资源深度融合。

优化高铁集疏运布局。构筑“米”字型高铁网络。尽快启动南京北站建设,加快南沿江城际铁路、宁淮城际铁路、北沿江高速铁路建设,强化南京高速铁路网络体系建设,加快扬镇宁马城际铁路、宁宣黄高速铁路开工建设,结合北沿江高铁建设,同步实施南京枢纽(江北)普速系统改建工程,京沪、宁启客线引入南京北站,进一步优化整合南京枢纽客站资源。探索推进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城郊列车。有序推动南京枢纽货线外绕,布局建设高铁物流基地。建设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地铁5号线、6号线、10号线二期等轨道交通建设,支撑南京南站枢纽经济区发展;加快地铁4号线三期、3号线延伸段、宁滁城际南京段、18号线规划建设,开展地铁4号线三期、3号线西延前期工作,有效衔接南京北站,力争与南京北站建设进程同步匹配。完善高铁对外公路体系。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依托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国省干线公路,形成完善的高铁枢纽经济区对外公路交通集疏运体系;加快苜蓿园大街南下、国际路、定向河路、南京南站南、北广场地下行人过街通道等道路的建设,推进浦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纬三路北沿、浦六路、北站落客高架系统工程等联通道路建设,促进高铁枢纽经济区快速发展。

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大力发展联程联运服务。依托机场大通关基地,拓展卡车航班开行范围和密度,加强机场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江北新区、海港枢纽经济区、高铁枢纽经济区的联动发展;推动国际班列到发站顺利搬迁至龙潭港,提升中欧(亚)班列枢纽能级,申报中欧(亚)国际班列南京集结中心、铁路过境资质,提高通关效率和市场化运作水平。全面推动公铁水联运建设。推进南京“连长江、通欧亚、对接沿海、辐射中西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强化南京港铁水联运功能;加快南京龙潭公铁水联运中心建设,建立一次托运、一张单证、一次计费、一次保险、全程负责的一体化多式联运服务中心,争取建设集货物换装、仓储、中转、集拼、配送等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海关监管场所,打造长江流域集装箱铁水联运主枢纽;优化龙潭港区铁水联运营运模式、生产组织与市场开发,探索推动港口、地方铁路在车辆计划、站点设置、作业调度、平台建设、铁路定价等方面与国(地)铁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铁公机联运发展。在南京禄口机场T3航站楼城际铁路车站规划预留高铁货运功能,充分发挥航空、城际铁路、公路的集成发展优势,推进铁公机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技术标准、信息平台等一体化发展,探索开展航空与城际铁路、城市地铁等联程联运模式,实现旅客“一票直达、行李直挂”,探索研究“安检互信”,提高旅客一体化联程联运水平。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智慧融合数字枢纽

贯彻落实国家“新基建”建设部署,应用新技术推动枢纽产业创新发展,营造新场景加快枢纽组织模式变革,搭建新平台深化“枢纽+”的发展融合,打造要素高度聚集、信息全面互联、组织高度协同的智慧信息组织中枢。

1.实施枢纽创新引领战略

提升枢纽科技创新动能。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响应枢纽经济对科技创新发展重大需求,实施基础研究领航支撑计划,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牵住“牛鼻子”,突破“卡脖子”,在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领域打造枢纽发展核心竞争力。坚持推动科技与枢纽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速度,注重促进交通运输设施、信息基础设施、金融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枢纽网络体系,打破要素市场及产品市场流动壁垒。适应物联网时代电子信息远距离、大流量、低延时通信需要,加强5G基站、新一代光纤等信息传输网络设施技术攻关和应用铺设,持续推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攻关,不断推出物联网新设备新产品,使枢纽经济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策源地。

打造枢纽科技创新高地。持续实施“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业集群,培育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深入实施“新研机构提质增效行动”和“科创森林成长计划”,加快形成既有“参天大树”也有“蚂蚁雄兵”的科创企业矩阵。围绕“小升高”“高升规”“专精特新”梯次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尖“小巨人”企业,支持发展一批高成长性“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专精特尖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的雁阵梯队。

推进军地科技协同创新。探索军民协同创新机制,依托军工集团在枢纽经济区的布局和基础,加强与军工集团、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等合作,联合共建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承接国家军工重大科技专项项目,探索军地科研载体相互开放,推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加快探索“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鼓励共建协同创新服务中心和众创空间。积极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促进军民两用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成为军地高端产业集聚地及创新发展核心先导区。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更加突出用市场化机制汇聚创新资源,完善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创新投入体系,切实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全面打通产业创新链上各类制度关卡,从严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和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枢纽面向全国、链接世界的优势,加快产业链条化和集聚化发展,建设和营造不同类型、各种层次的国际化人才平台,着力落实“紫金山人才计划”,以“紫金山人才卡”增强人才归属感,布局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强化对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优秀企业家等高端人才集聚能力。

2.打造要素枢纽组织中心

创新枢纽组织功能。依托空港、海港、高铁港等重大交通枢纽,加快补足枢纽组织功能短板,充分发挥枢纽对经济要素的“搅拌器”和“放大器”功能,促进经济要素由“流量”向“留量”转变,推进枢纽由运输中心向组织中心转变。优化枢纽站场布局,建设多式联运枢纽,优化运营模式,推进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设施衔接、信息对接和组织匹配。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的一体高效组织。发挥市场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的作用,鼓励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积极参与,将枢纽运营纳入多式联运组织链条,在保障高质量中转等交通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枢纽对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推动“交通圈”向“经济圈”演进。

建设要素流动廊道。加快推进要素资源向空港、海港、高铁港枢纽集聚,提高周边区域优质经济要素向南京流动的效率,密切通道沿线经济产业联系,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进一步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和中心城市功能,推动廊道经济发展。加快南京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南京都市圈城市的交通一体、产业链接、生态共建、服务共享、功能互补,加快提升国际化廊道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建设区域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

打造融合高效数字枢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促进交通运输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实施智慧发展战略,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加快机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项设施全面物联,鼓励应用智能化作业装备,强化内外联通的机场智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南京北站数字孪生平台建设,运用数字治理理念,推进枢纽经济区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寿命、全周期智慧覆盖。引导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堆场库场改造,推动港口建设养护运行全过程、全周期数字化。建设铁路智能检测监测设施,实现动车组、机车、车辆等载运装备和轨道、桥隧、大型客运站等关键设施服役状态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智能维护。

强化虚拟组织枢纽。加快推动虚拟组织枢纽与实体交通枢纽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与有机融合。瞄准物联网时代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融合互通的新需求,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育发展“枢纽+平台”,推动网络应用从虚拟到实体、从生活到生产的跨越。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打造区域供应链组织中心,深化产业上下游、区域经济活动分工合作,支持和引导物流线上线下融合、共同配送、云仓储、众包物流等共享业务发展,进一步拓展基于供应链价值链增值服务,提高枢纽协同制造、精益物流、产品追溯等服务水平,有序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开展市场预测、价格分析、风险预警等大数据信息服务。

3.构建“枢纽+”公共服务平台

完善网络货运平台生态链。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发挥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企业优势,以干线运输为核心,构建网络货运平台生态链,建成全国网络货运高地。依托第三方数字化供应链公共平台,聚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物流、商品交易、支付结算、企业融资等各类数据元,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依托全国干线运输智能调度系统和城际整车运输互联网交易平台,通过信息发布与查询、在线支付、运单***管理、回单审核、诚信管理等功能,实现货物运输交易透明化、增值一体化、全流程可视化、运费支付便捷化、税务合规化。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借助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设契机,加快南京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设,主动对接国家丰富物流信息数据资源、扩大数据交换范围,促进多式联运业务应用,制定和推广多式联运信息互联共享标准、推进南京港EDI中心和数据中心建设,深化与口岸监管数据交互,与港口、铁路等铁水联运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完善南京航运交易综合信息平台。

强化跨境电商平台资源整合。依托空港、龙潭、机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聚焦数字经济产业赋能,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互通,打造全球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深化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南京市口岸管理、口岸查验、口岸运营等多部门掌握的综合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汇入建设口岸业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项口岸监管和企业服务应用系统,与南京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海关单一窗口、“我的南京”交通平台等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比对,推进一站式通关、区块链金融、进出口溯源等功能开发,提升口岸监管效率,提高口岸运营信息化能力。

建设自贸联动创新平台。依托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国际创新策源地竞争优势,加强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京综合保税区(龙潭)片区等保税物流平台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的联动创新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保税物流等高端产业,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探索、产业地标培育、创新高峰共享、金融服务一体化等合作,充分释放自贸政策红利。

(三)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建立现代枢纽产业体系

实施产业链强链行动计划,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加强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进行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再造,助力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枢纽产业体系。

1.推动产业链转型发展

(1)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

壮大航空核心产业规模。围绕航空基地、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金融等航空运输服务业精准发力,推进南京飞机维修机库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航空维修战略合作商,深化与国内外民航院校合作开展专业培训,探索发展飞机及大型航空设备融资租赁等航空融资业务。抢抓国家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战略机遇,加快航空货运、冷链物流、航空快递、保税物流等航空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南京空港江宁快递物流园等功能载体建设,谋划布局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全力发展以机载系统研发制造、航空发动机维修及研发制造、飞机客改货、飞机改装设计、航空适航审定等为主的航空制造业,打造国内领先的航空先进制造中心。

培育临空先导产业集群。聚焦航空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临空前沿产业,加快高性能碳纤维、钛合金等各类航空新材料研发制造,实现航空新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规模化、市场化应用,以智能芯片技术研发为核心,拓展语音识别、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数据挖掘等产业领域,建立从核心部件到智能终端设备制造的产业链。加快推进具有临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跨境电商、旅游会展、商务商贸等临空现代服务业,构建功能齐全、业态多元、服务规范的综合服务体系。

谋划临空未来产业发展。牢牢把握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突出前瞻性、引领性,谋划布局生物制品、空天科技等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未来产业,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重点突破新型疫苗、抗体药物和蛋白及多肽类生物药等关键领域,布局航天运输系统、空天动力装备制造、卫星通信等产业,推动空天科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打造临空未来产业策源地。

扶持低空经济发展。推进老山通用航空机场完善与高淳通用航空机场建设,促进周边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功能集聚,建设高标准的通用航空产业园。引进与通用机场相关的通用航空器制造维修、通用航空公司等配套企业,重点以航空飞行器制造、飞机维修、航空培训等通用航空主导产业为核心,以低空旅游、航空体育等新兴业态为补充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2)打造临港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临港绿色智造业。结合海港枢纽经济区各片区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推动南京临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装备、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等三大高端智造业转型。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拉长做强产业链,形成特色新能源产业集群。浦口经济开发区打造集成电路和高端交通装备地标产业。滨江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智能装备、绿色智能汽车等产业。

加快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充分发挥下关航运物流服务集聚区功能,重点引进长江引航中心、海事法院、海关、船级社等航运管理机构,打造现代航运服务新高地。加快引进国际船代、货代公司,重点培育船舶管理、代理服务、货运服务、船员劳务、修造服务、船舶供应、航运经纪等产业,提升基础航运服务质量。推进七坝港区多用途码头二期工程、七坝港区外贸监管点建设、龙潭四期关检查验设施建设、南京港总部基地信息化提升工程,积极培育航运金融保险、航运法律与仲裁、航运信息、航运教育、航运监管、航运交易、船舶技术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形成高端航运服务产业集群。聚焦完善航运交易、研究功能,设立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研究院,发布省级航运指数,承办港航论坛等。

(3)打造临站高端商务产业体系

发展商务商贸产业。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在高铁车站周边建设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组合发展集群,实现高铁枢纽经济区高品质发展。有序发展商贸物流、商务会展等产业功能。以高铁南京南站枢纽中心为主体推动特色枢纽城建设,发挥南站高铁、地铁等交通枢纽优势,加大科技型、商贸型等总部企业引入力度,打造集商务服务、高端商旅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铁总部经济先导中心。

建设高铁总部中心。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性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投资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总部落户,打造成为南京及周边的区域级总部中心。集聚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审计、投资融资、人力资源、会展等业务服务半径大、高铁出行需求强的高端商务服务业态,提升商务服务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打造成为南京及周边的区域级商务中心。围绕高铁客流及辐射地区商贸需求,增加休闲、娱乐、文化等体验功能,重点发展购物综合体、精品店、连锁经营等高端商贸业态,打造成为南京及周边的区域级高端消费中心。

打造高铁智慧中心。加快南京南站高铁网谷建设,重点培育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数字创意、人机交互设计、信息架构设计、时尚设计等领域,打造设计引领创新标杆区。引入培育以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技术特征的智慧城市场景应用提供商,推动南部新城智慧化建设,打造区域智慧城市场景应用供应和展示中心。开发建设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智慧城市”功能项目,建设南京北站数据中心,搭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以及电子政务服务、通关支持服务、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应用子平台,加快南京北站孪生智慧城市建设。

2.推动供应链优化升级

提升供应链服务管理水平。聚焦采购、物流、分销、金融等供应链环节,支持有资源优势和市场能力的企业打造专业化供应链服务平台,促进相关产业链要素和资源集聚,打造跨界融合、平台共享、共融共生的供应链商业生态圈,构建全球商品采购服务等平台。聚合品牌企业、物流商、金融机构、增值服务商等群体,融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研发设计、集中采购、组织生产、终端管理、金融服务、品牌营销等供应链综合服务,实现商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再到需求终端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加快供应链数据化发展。加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模式,加快数字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智慧物流园区、智能仓储、智能货柜和供应链技术创新平台的科学规划与布局,补齐供应链硬件设施短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搭建技术水平高、集成能力强、行业应用广的数字化平台,开放共享供应链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积极推广云制造、云服务平台,赋能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充分把握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物联网、北斗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应用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信息感知、采集等物联网技术和装置应用,全面推进智能化物联网基础,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化专业物流装备,鼓励推动供应链智慧发展,创新全程智慧物流服务产品,减少中间环节,构建一体化物流智慧运作系统。深入开展智慧物流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工程、关键物流技术突破试点工程、智慧物流主体培育试点、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多式联运智慧高效试点、智慧物流人工智能集成试点、智慧供应链协同创新试点和智慧物流赋能农副产品畅通试点等八大工程,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

3.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推动“物流+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高品质、专业化定制物流,引导物流、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增强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密切合作,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结合生产制造流程合理、共同建设物流设施设备。发挥制造、物流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良性产业生态。

推进“物流+现代商贸”联动发展。面向区域分销、居民消费等商贸物流需求,打造集公共仓储、集中采购、区域分销、分拨配送、展示交易、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商贸供应链服务。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仓配一体化服务优势,整合供应商、实体零售门店、网络零售网点的配送需求,建设前置仓、前店后仓等新零售终端。结合城市交通状况和配送需求,加强商贸载体、快递与物流企业的协同协作,因地制宜发展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共同配送等新型高效运输模式。

促进“物流+现代农业”高效发展。以南京邮区中心局、南京空港江宁快递物流园、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依托,加快市区街道三级农村物流枢纽节点体系建设,打造多个集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地与销地一级批发、农产品加工与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综合体。围绕高淳、六合等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统筹推进产地预冷、分等分级、初深加工、包装仓储、智能配货、加工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共享共用,提升产地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和设施设备使用效率。加快构建农村电商物流平台,推动农村物流、电商等企业主动对接“满帮”“快货运”等货运信息平台。以923全球农产品直播电商节落户南京为契机,大力发展农产品直播电商、直采直供、社区拼购等新业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促进生产端与快递物流端、电商销售端紧密连接。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为牵引,加快要素资源向物流通道集聚,密切通道沿线经济产业联系,打造经济和产业发展走廊,推进通道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效释放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新的发展潜能,按照需求导向和市场化原则推进国内国际枢纽网络建设,搭建区域间产业转移促进服务平台,构建安全可靠的枢纽通道网络。推动与京津冀都市圈、珠三角、成渝、长江中上游等城市群联动发展,融入全国统一市场建设,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环节,主动在长江经济带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建设中发挥南京区位优势、承担南京战略定位功能,完善跨区域经济要素配置协调机制,优化市场一体化合作机制,打造集中体现物流全流程组织、物流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物流枢纽平台。

2.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建设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倡议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强化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国际产业合作区建设,精准吸引和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在宁转化落地。加强与“一带一路”友好城市与RCEP成员国在贸易、投资和经济等领域的合作,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外贸新动能,优化国际产能合作空间布局。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新开和增开南京至“一带一路”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拓展南京港国际班轮航线,鼓励港口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重点港口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和对外合作,稳定开行南京至中亚及欧洲方向班列,提升“宁新亚”“宁满欧”等品牌线路综合运行效率,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服务贸易市场。

3.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进沿江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产业合作,联合打造高端智能装备、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打造长江流域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示范标杆。大力发展海运直达、江海河联运,长江中上游中转联运和铁水联运,持续巩固强化建设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4.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加快构建分工明确、功能齐全、联通顺畅的机场体系,协同配置空域资源、航权资源与航班时刻资源,共享空地代码服务,建设长三角互联互通的地面快速运输系统。主动融入上海发展,强化南京港作为上海港最大长江中转口岸的地位,与长江下游港口联动合作,打造集装箱近洋航线始发港和内贸干线核心港,进一步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中转网络体系。推动实现南京与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武汉大都市圈的高铁直连,巩固南京在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铁路枢纽地位。积极对接国家多式联运公共信息系统和国家物流综合信息平台,推动长三角地区物流信息共享,全面提升一体化运输效率和服务品质。

5.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以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以促进南京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发展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创新体系协同共建、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城乡融合发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6.促进国家物流枢纽融合发展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联盟成员和五种类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优势,加强与其他承载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在枢纽建设、产业发展、物流网络、开放合作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分工协作和协同发展,共同成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践行者、国家物流网络的大平台、产业深度融合的加油站、物流业转型升级的试验区、知名物流品牌的孵化地、枢纽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的排头兵、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以及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五)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现代物流转型升级

把国内国际两端、供给需求两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7园、12中心”物流节点体系,依托新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夯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1.完善物流节点布局

按照“枢纽引领、环带集聚、分区覆盖”的布局思路,构建“7园、12中心”物流节点体系。7园即南京龙潭综合物流园、南京溧水航空物流园、南京空港江宁快递产业园、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综合物流园、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南京苏宁雨花物流园、尧化门铁路物流园,总占地面积1***6.36公顷。12中心即六合沪江综合配送中心、浦口永宁综合配送中心、江宁综合配送中心、溧水综合配送中心、高淳综合配送中心、南粮集团粮食应急保供中心、南京溧水粮食应急保供中心、南京灵山粮食应急保供中心、江宁天环冷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江北南京医药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江宁泰融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智慧物流组织中心,总占地面积278.69公顷。

7园:主要布局在龙潭、空港、江北等重点枢纽地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食品运输、应急医疗等产业。

序号

园区名称

所属区域

四至范围

占地面积

功能定位

1

南京龙潭综合物流园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至龙潭过江通道,南至疏港大道,西至三江河大道,北至龙北大道

265公顷

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国际航运物流运作平台、长江经济带区域跨境电商物流高地、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物流中心

2

南京溧水航空物流园

溧水区

东至临近340省道,南至243省道及滨淮大道,西至禄口国际机场,北至宁高高速公路

544.42公顷

立足南京,服务南京都市圈,面向国内国际的长三角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

3

南京空港江宁快递产业园

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至钟萃路,南至信诚大道,西至翔宇路,北至苍穹路

218公顷

全球高端产业供应链连接点、国家空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地和国家示范物流园区、长三角航空货物和快递集散中心

4

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综合物流园

江北新区

东至金江公路,南至疏港大道,西至东一路,北至北五路

302.4公顷

服务“一带一路”重要倡议、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多式联运枢纽节点、长三角区域领先的供应链服务中心、江北新区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双区”承载的现代物流基地

5

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江宁区

东至东麒路,南至纬七路,西至绕越公路(南京二环),北至万泰路

200公顷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智慧农贸物流总部平台、城市生鲜共同配送中心和国际食材交易博览分拨基地

6

南京苏宁雨花物流园

雨花台区

东至凤集大道,南至龙飞路,西至金地货运—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北至龙藏大道

53.79公顷

集物流总部、营销总部、配送中心等于一体的高端物流中心

7

尧化门铁路物流园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至仙新路,南至恒广路,西至尧新大道,北至恒通大道

62.75公顷

依托尧化门站货场,集出版物、铁路货场、物资调配于一体的综合型仓储物流中心

12中心:主要构建覆盖主城及周边副城、新城的物流中心配送体系,重点发展粮食应急、医药应急、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产业。

序号

中心名称

所属区域

四至范围

占地面积

功能定位

1

六合沪江综合配送中心

六合区

东至江北大道,西至时代大道,南至姜宋路,北至龙杨路

29.17公顷

依托江北商贸中心(沪江商贸城)打造服务六合区的综合配送中心

2

浦口永宁综合配送中心

浦口区

东至货场四路、南至滨河路、西至玉兰路、北至汤盘公路

68.48公顷

依托永宁站货场打造服务浦口区及江北新区的综合配送中心

3

江宁综合配送中心

江宁区

东至宁芜高速公路、南至共和路、西至国道205(宁芜大道)、北至盛安大道

105.4公顷

依托江宁镇货场站打造服务南京中心城区的综合配送中心

4

溧水综合配送中心

溧水区

东至锦绣家园东侧居民区、南至锦绣家园新华路沿街商铺、西临林海酒店、北靠锦绣家园北侧居民区

1公顷

依托现状打造服务溧水区的综合配送中心,为句容、溧水、高淳以及江宁部分地区城乡居民配送生活必需品

5

高淳综合配送中心

高淳区

西至规划太安圩路、南至规划市场路、北至芜太公路

12.2公顷

依托中国固城湖螃蟹城打造服务高淳区的综合配送中心

6

南粮集团粮食应急保供中心

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至南京新港粮油食品市场、南至恒广路、西至南京同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至铁路专用线

4.73公顷

建设服务全市的成品粮应急保供中心

7

南京溧水粮食应急保供中心

溧水区

东至沙塘庵村、南至县道307、西至省道204、北至沙塘庵社区服务中心

13.73公顷

打造集原粮生产、原粮储备、成品粮储备、原粮烘干、原粮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粮食产业园,形成服务南京南部地区,集粮食储备、加工于一体的粮食应急保供中心

8

南京灵山粮食应急保供中心

六合区

东至文峰北路、南至雄州东路、西至南特机电、北至新篁河

9.53公顷

依托南京灵山粮食储备库,建设服务江北片区市民需求的粮食应急保供中心

9

江宁天环冷链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江宁区

东至028县道、南至白粉墙村西北、西至板霞路、北至大甘里村西南

20.7公顷

打造服务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中心

10

江北南京医药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

江北新区

东至华盛路、南至星驰路、西至华康路、北至星座路

5.95公顷

依托南京康捷医药物流中心,建立服务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重要医药储备及物流中心

11

江宁泰融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

江宁区

东至南京冠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南至立维腾电子公司、西至地秀路、北至飞鹰路

7.8公顷

依托南京泰融生物试剂产业集聚区,建立服务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和物流中心

12

智慧物流组织中心

主城区

依托中储货运、满帮集团、福佑卡车等网络货运头部企业集聚优势,打造为全国物流运行的组织中枢

2.推进新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深度参与国际物流大循环。加快建设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不断扩大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平台、机场大通关基地等功能平台优势,积极发展国际航空货运服务关口前移、空陆联运等服务模式,提升国际货源和运力资源组织水平,有效承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资源溢出。推进中国邮政国际货邮综合核心口岸建设,增强进出口邮件、快件及货物的国际集散能力。有序推动中欧班列始发站从尧化门调整至龙潭港区,加强与徐州、苏州、连云港等省内城市分工协作,特色化、品牌化和专向化拓展国际城市和内陆地区双向腹地市场。

积极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增强南京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聚合辐射作用,突出周边城市比较优势,构建枢纽引领、分工协作、层次分明的都市圈物流体系,合力推进都市圈物流一体化先行示范,发挥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南京五大类型国家物流枢纽汇集优势,创新国家物流枢纽供应链业务模式,建立面向长江中上游、长三角、都市圈等区域的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破除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流通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着力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广机器人、AI感知等技术应用,加快物流园区智慧化改造,建设一批5G智慧物流园区。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建设智能化仓储设施,建成药品医疗器械仓储物流项目,推广应用智能运载装卸设备。推进流通领域标准化建设,加快物流信息、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等的标准对接,大力推广标准化单元配送载具和货运车辆,促进仓储设施设备标准化改造升级。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推动邮政快递企业、物流企业与智能快件箱运营企业合作开展智能快件箱共建共享。

推动新型物流业态有序发展。大力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积极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升级改造冷链存量设施,整合集聚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及农产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上下游产业资源,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网络化水平。推动同城配送物流规范发展,以“互联网+物流”为技术牵引,鼓励线上资源合理配置和线下物流高效运行,研究制定针对同城货运发展的引导政策,明确平台企业的市场监管职责,保障货主与司机的基本权益,实现城市货运平台精细化管理。促进快递业转型提质发展,推进快递末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与功能服务配套,推动快递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无人配送常态化运营加速落地。

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大力培育总部型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大型机场、亿吨级海港、高铁枢纽等海陆空枢纽叠加优势,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南京设立运营总部、分拨配送中心、结算中心、电商中心等运营机构。引进高品质主基地航空公司,培育航空货运超级承运人,提升国际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探索以资本融合推动业务分流、以业务分流推动港区联动方式,持续提升南京港集团辐射范围能级。有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物流领域,支持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知名物流品牌。

做大做强专精型物流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创新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建立高品质、高效率、不断链的全程冷链体系。重点推动“互联网+物流”平台型物流企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释放转化平台数据的应用价值,鼓励企业发布行业发展景气指数,探索构建“用物流指导产业”发展的“信号灯”机制。依托全市良好的区位条件、优质的设施平台、一流的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公共海外仓,全面提升国际化业务水平。

加快物流企业“走出去”步伐。结合南京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培育一批面向高端商务、商贸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骨干海运企业和国际航空物流服务企业,推进南京集散中心国际处理中心工程等项目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领域,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与重点物流企业强化境外资源共享,合作布局海外物流网络。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具备全球采购、配送和物流解决方案的国际货代、国际供应链服务商,鼓励省内重点物流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战略联盟、业务合作等方式整合境内外国际运输、通关、境外预分拣、海外仓等资源,提升到岸物流与境外落地配送服务能力。

(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枢纽新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港产城发展之路。

1.推进产业空间有机融合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服务生产力布局和城乡居民消费,推进枢纽经济指向性不强的产业腾挪搬迁和亩均产出不高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劣势产业力度,严格控制项目准入门槛。优化现代物流业空间结构,整合集聚物流设施资源、企业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实现集约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多占用资源。

加强土地混合利用。加强土地开发利用,促进土地资源要素高质量高效率配置,提高建成率、配套率、达标率。鼓励细密混合土地利用和地块用途兼容,鼓励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根据业态需求进行土地混合开发和建筑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

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的用地导向,对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通过收购储备、实施流转、协议置换、“退二进三”、增容技改等方式实施再开发,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

2.提升城市配套服务水平

建设国际化空港新城。加快南外仙林分校空港新城学校、中铁十一局华东区域总部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推进如意湖、三山湖等景观工程施工,优化完善空港会展小镇功能配套,推进南京空港会展会议中心建设,积极承办第五届AOPA航空产业博览会等高等级会展活动。依托航空文化资源,探索建设国际主题公园、奥特莱斯街区,谋划发展航空旅游小镇和科技时尚小镇,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导区。

建设生态化海港新城。加快完善龙潭新城、桥林新城、滨江新城等海港枢纽经济区城市功能,补齐城市发展短板。依托海港枢纽经济区丰富的滨江水系,挖掘华侨城、国际邮轮母港等特色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滨江公园、游艇码头等城市名片,构筑健康生态的生活环境和舒适优美的城乡景观,实现港口、产业、生活、生态均衡发展。

建设现代化高铁新城。坚持“站产城”融合发展,实施南京南站南北广场景观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博物院故宫馆、雨铁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芬合作交流中心等项目建设,丰富文化品牌内涵,打造城市新客厅。加快高铁南站片区产业载体建设,形成南京南站高品质商务楼宇集聚区。有序推进南京北站地下空间建设、朱家山河环境整治、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拆迁安置房工程等项目,逐步拉开南京北站城市框架,全面提升高铁枢纽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

3.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建设“智慧”交通。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管理平台,推进BIM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布局建设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建设南京禄口智慧机场,推进南京智慧港口示范项目深化应用,提升既有设施通行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运营管理,引导智能出行,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运行效率。基于5G+AI技术和“按需出行、自动驾驶”的发展愿景,建设“新型公交都市”综合性应用场景,促进全市软件、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地标产业融合发展。

建设“智慧”空间。加快5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普及,实现枢纽经济区全域WIFI覆盖和免费开放。加快开放街区和共享空间建设,通过大数据发掘等方式,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为大众创造安全舒适的智慧空间。大力发展地下空间,利用空间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与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地下空间的透视分析,推动城市向地下纵深发展。

建设“智慧”社区。开展智慧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对通信质量和服务的需求。以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提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类信息和服务。推广“广覆盖、易使用”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提高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七)践行生态优先理念,营造绿色安全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倡导清洁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发展,推动环境协调治理,强化安全生产底线,建设应急保障体系,促进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1.大力推进清洁产业链

推进能效提升。加快高效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在枢纽经济区重点推进系统节能改造、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能源信息化管控等节能改造技术,进一步挖掘企业节能潜力,推广应用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再造等能量系统优化工艺技术和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推动企业节能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清洁生产。结合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在枢纽经济区大力推进以清洁生产为重点的提标改造工程,引导企业采取绿色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大幅度降低各类污染物排放水平。加强工业节水改造,推进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节水能力。

加强资源利用。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工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耦合,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加快工业固废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循环体系。

2.创新构建绿色供应链

大力推动绿色制造。聚焦八大产业链,选择一批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加快空港、海港枢纽经济区绿色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和建设绿色工厂,实现枢纽经济区整体绿色发展。

积极推行绿色流通。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鼓励流通企业采购和销售绿色产品,落实流通领域节能环保技术产品推广目录,开发绿色包装材料,建立绿色物流体系。推广使用清洁能源(LNG)、新能源(纯电动)车辆和船舶,推动风电、光伏等绿色照明应用,加快车用LNG加气站、内河船舶LNG加注站、充电桩布局,持续推进海港岸电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推广运用标准化新能源同城货运配送车辆,实现流通环节绿色化和标准化。

建立逆向物流体系。加快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依托线上线下开展再生资源回收,鼓励物流企业与包装生产企业、回收企业探索开展联合回收,提高循环包装产品周转率,建立覆盖包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在内的多方协同回收和逆向物流回收体系。

3.强化安全保护底线

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坚持源头治理,筑牢安全发展“四梁八柱”,坚持“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统筹城市生命线安全空间平衡,严格河道保护蓝线、轨道交通橙线等“六线”控制,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加快推进企业“安全信用脸谱”系统,引导企业依法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以个体安全的“小循环”促进城市安全发展“大循环”。建设“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无人车间”,促进企业技术升级、本质安全水平提升。

贯通安全发展“筋骨脉络”。加强空港、港口、铁路等场站堆场监管,严格关键桥梁、隧道等运输车通行的管控。强化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港口存储、使用环节风险防控,构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全链条监管模式。借助无人机、城市“鹰眼”等实现现场图像、数据、位置等信息实时可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啄木鸟”“吹哨人”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共同守护城市安全。

推动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围绕应急预案数字化系统,积极应用资源共享终端“金陵应急宝”,全面提升应急指挥调度效能。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探索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动城市风险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实现安全风险早识别、早防范、早控制。

强化油气管道安全保护。加强空港、海港、高铁枢纽经济区内油气管道安全运行,加强电力设施保护,严格控制新增高后果区,及时完善管道设施标识。从严打击先清后占、盲目施工、打孔盗油等违法行为,确保“三年大灶”专项整治行动圆满完成。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将治理实践提炼固化为长效机制,形成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4.建设应急保障体系

增强枢纽设施应急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和完善覆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推进航空、铁路、港口等综合交通枢纽应急管理常态化,维护枢纽设施正常运转和城市安全。加快通用航空业发展,提升航空应急抢险救灾能力。构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疫防灾应急能力。

提高枢纽网络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发挥物流枢纽在国家物流运行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围绕粮食、医疗等物资应急保障要求,提高存量仓储配资源利用效率和增量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支持以政企协作等方式,在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或基地内新建一批应急物资储备、分拨和转运中心,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发展。加快完善医药冷链运输网络,建立以物流企业、医疗机构仓库、零售药店配送点为主的药品配送“6小时”覆盖网,满足快速、精准的应急响应需求。

提升应急物流发展水平。发挥南京空港、海港、铁路、公路等资源集聚、串联互动的基础优势,研究建立分级响应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建设南京粮食应急保供中心项目,动态构建粮食应急保障与交易中心、尧化门综合配送中心等在内的重点保障单位和权责清单,明确主要功能、覆盖范围和响应机制等。遴选一批规模大、服务质量好的物流配送公司签订战略联盟,作为应急配送的“后备轮胎”,保证特殊时期物资配送渠道畅通。探索面向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的跨区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国家物流枢纽与干支线建设,优先与“南京1小时通勤圈”城市展开合作,共同出资建立覆盖应急物资采购、储备到运输、调拨、配送等多功能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推动形成整体协调、调度有序的应急物流组织体系。

5.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加强机场噪音控制。加大推进机场降噪力度,限制高噪声飞机起降,优化飞行程序和减噪程序,从源头管控机场噪音,合理安排导航设施布局和飞机起降运行方向,控制噪声影响范围。加强周边噪音防治,按照机场建设时序进度,分步拆迁跑道两侧和两端噪声超标区域内居民住宅、医院和学校等建筑物。

推进水体环境整治。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加快雨污水管网建设进度,开展雨污管网排查整改,解决雨污管网错接、漏接、混接问题。严格管理废水排放,严禁企业废水未经接管直接排入周边水域,鼓励用水大户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中水回用技术以提升污水收集率。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秦淮河、溧水河等骨干河道的治理,进一步完善枢纽经济区内防洪排涝基础设施。

加强空气环境治理。严控废气排放,落实省、市打赢蓝天保卫战要求,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有序关停VOCs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鼓励引导企业实施清洁涂料、溶剂、原料替代。加强扬尘治理,全面落实建设单位扬尘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加大扬尘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对裸露空置地块进行绿化、铺装或者遮盖。运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工期在6个月以上并经工程项目主管部门确认的工地全面安装扬尘智能监控系统。

强化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压实企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督导,提高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严格控制危险废物贮存量,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填埋危险废物等违法行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南京市枢纽型经济建设领导小组基础上,适时研究统一建立“指挥部+办公室”管理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经济边界,统筹协调各枢纽经济区建设发展,解决枢纽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数据“晴雨表”和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长效健全的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将相关指标纳入市对区高质量考核,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保障规划实施

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专项规划要求,与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专项规划以及各枢纽经济区规划紧密衔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合的完整统一规划体系。按照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抓好任务分解、推动责任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开展。按照时间节点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对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重大任务推进情况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总结规划推进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三)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专项债券对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主动对接东部机场集团、江苏港口集团、江苏铁路集团三大省属集团,引导航线、运力等资源优先向南京倾斜。加大全市枢纽经济相关产业资金整合力度,探索建立枢纽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融资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不断强化全货机航线、集装箱枢纽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发展政策。强化用地保障,对枢纽经济区内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实行国土空间指标计划单列。

(四)注重人才育引

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型人才再培育、再教育。加大海外柔性引才用才力度,鼓励枢纽企业在全球建设“人才飞地”,加大对产业紧缺的高端人才奖补力度,探索以薪资待遇、股权分红、任职经历等社会化评价体系作为人才认定的重要标准。对符合主导产业方向的重点企业,根据经济贡献赋予人才举荐权,重点人才团队成员可破格享受相关人才服务政策。

(五)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国家减税减费政策基础上,继续压缩铁路、机场、港口等收费服务项目,放大政策红利。推行进出口货物“提前申报”,进一步推进“两步申报”和“两段准入”通关监管改革,强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实现“7×24”小时通关服务,提高进出口通关效率,提升通关服务水平。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落实兑现惠企政策,努力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要素积极性,提升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活力。


相关解读:《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解读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30 19:03:58重新编辑
深圳松岗镇燕川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东方第2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碧头村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街道大田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燕川北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塘下涌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塘下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蚝涌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宏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浪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街道红星港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红星大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红星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街道江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松白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恒兆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楼岗村百宝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楼岗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潭头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东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沙浦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东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山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下山门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燕川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溪头第八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松岗镇洪桥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合水口宏茂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公明马山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遂宁各界有话说→
  2. 龙岗区财政局开展2022年度部门决算工作线上直播培训活动
  3. 我市建成全省首个水电气暖讯联办综合窗口
  4. 南宁市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市县(区)会商会议
  5. 前三季度南宁市进出口值超700亿元
  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九江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
  7. 马伟检查节前安全生产工作
  8. 我市春节亮化工作全面展开
  9. 我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暗访检查
  10. 上班受伤索赔难法律援助来帮忙
  11. 推动肇庆在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12. 县司法局智慧矫正数字赋能三化监管
  13.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建筑技术馆项目荣获江苏省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
  14. 我州96万份防疫健康包全部发放
  15.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4-07 03:16:12
  16.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17. 珠海市斗门区征地和城市房屋征收服务中心公开招聘普通雇员公告
  18. 王伟中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深圳代表团审议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体现深圳新担当新作为
  19. 快讯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开幕
  20. 深圳市商务局关于2022年利用外资奖励计划(深圳市跨国公司设立总部企业办法)项目公示的通
  21. 周鹏深入县教科局调研
  22.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朱慧杰一行在我县调研特种设备安全
  23. 新春走基层年货春运迎来寄递高峰
  24. 市住建局召开办理建筑许可和获得用水用气指标迎省评工作部署会
  25. 倡导垃圾分类共建绿色文明市直机关工委举行强首府爱南宁垃圾分类宣传日活动
  26. 徐海荣调研首府强工业时强调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推动首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27. 广东药科大学—汕头市龙湖区举行2023年基础教育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
  28. 春节前后多场招聘会2630个就业岗位职等你来
  29. 螺山镇喜迎春节写春联翰墨书香迎新年
  30. 孝南区质安中心召开2022年度工作总结暨考核大会
  31. 安陆市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2. 关于2022年度企业职工特殊工种退休拟上报人员的公示
  33. 济南市领导杨峰来我区调研医疗机构工作
  34. 龙凤街龙凤街道开展节前消防安全隐患排查行动
  35. 恩施市做好受灾房屋重建修缮工作
  36.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名单
  37. 平昌中学实验学校正式挂牌成立
  38.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王晓晖讲话黄强等到会祝贺田向利作工作报告
  39. 2023年1月3日苍溪新闻
  40. 绵竹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绵竹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41. 春运第二天27名酒司机被威宁公安交警查获
  4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深圳市龙岗区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议通过
  43. 徐浩就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进行接访时强调扎实做好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44. 钟阳到福泉走访慰问企业优秀人才
  45. 区残联一行至磨滩镇开展春节前慰问
  46.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
  47. 年货大集在网球馆开市
  48. 市商务局及早谋划2023年促消费工作
  49. 罗强调研高校教学管理情况时强调优化工作安排切实守护师生健康
  50. 中共深圳市龙岗区第七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张礼卫代表七届区委作工作报告
  51. 政府全力优服务企业全力赶进度我市力促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52. 李晓峰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会议
  53. 草场镇召开2023年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工作部署会
  54. 我市将举办首届(江西九江)长江经济带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暨第五届江西旅游消费节
  55. 市政协举办诵读红色经典汲取奋斗力量书香政协诗歌朗诵会
  56. 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召开2022年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
  57. 温县岳村街道三向发力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58. 石首市档案馆积极推进档案资源建设
  59.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3 23:50:40
  60. 漳河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组织参加2023年荆门跨年迎新马拉松线上赛
  61. 李店镇开展送春联下乡志愿服务活动
  62. 邻水县拉紧物资保供战线兜牢防疫民生底线
  63.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4-07 03:35:42
  64. 罗江镇冲刺十二天坚决打好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65. 利川市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66. 石文镇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拉练活动
  67.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山东奋力开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68. 市桥街举办2023年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暨儿童福利工作者培训活动
  69. 重庆市党政代表团来川考察
  70. 贵州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2022年12月30)
  71. 文冲街道招聘专职网格员拟补聘人员公示(第三批)
  72. 新罗招商引资蹄疾步稳招大引强激发动能
  73. 全覆盖检查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74. 南宁出台高层次人才首次购房补贴发放新政A类人才可予以200万元购房补贴
  75. 市政府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76. 电商直播赋能未来——九江市第三届电商直播节暨第二届电商直播大赛精彩落幕
  77. 新春走基层市领导率队到木材加工厂检查安全生产工作
  78. 淄博市气象台2023年01月11日16时58分发布寒潮黄色预
  79. 市强国复兴有我百姓宣讲报告团走进消防救援大队
  80.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2年度全市旅行社等级评定工作项目中标结果公告
  81. 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坨坊村南环路北侧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案
  82. 关于第十版诊疗方案权威解答
  83. 定海区资规部门助力打造云廊绿丝带绘好五山美丽
  84. 市医疗保障局召开2022年第二十七次党组会议
  85. 我市召开新兴及优势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部署会
  86. 刘文华会见广州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金富
  87. 全省统计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视频部署会召开
  88. 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丹东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
  89. 团县委到贾庄镇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活动
  90. 文艺汇演进社区齐心共创文明城
  91. 公告(2023年1号)
  92. 刁镇街道召开企业家经济运行座谈会暨儒商联合会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
  93. 人社局nbsp2022年北斗星社创活动能力提升课程今日开课
  94. 区司法局海珠区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会议
  95. 312个爱心健康包温暖困难群众
  96. 区市场监管局有序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提高监管效能
  97. 朝阳市龙城区出台18条政策建人才强区
  98. 阳泉冰雪休闲运动升温
  99. 优抚事业广元军供站提质改造工程项目采购代理机构比选项目中选公示
  100. 绵竹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绵竹市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的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