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6月13日发表  

(2006年1月18日顺德区第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

  2006~2010年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实现我区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关于制定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尤其是“十五”时期发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一五”时期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经济发展跃上历史性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年居于全国县域经济十强前列。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849.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0.2%,年均增长17.1%。工业实现总产值2019亿元,比2000年增长187.1%,年均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14亿元,比2000年增长119.1%,年均增长17%。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3516元(约合9076美元),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48.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4.5%,年均增长17.6%;各项税收(含海关代征税)收入125.3亿元,比2000年增长110.1%,年均增长16%。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为2.8:61.1:36.1。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花卉种植和优质水产养殖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农业实现总产值56.49亿元,年均增长4.0%。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继续保持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实现增加值497.1亿元,年均增长20.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1.7%。家电、纺织服装、家具等传统产业优势得到巩固,电子通讯、机械装备、精细化工、医药保健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规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超过200家。共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40个广东省著名商标、51个广东省名牌产品。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6.99亿元,年均增长14.6%。商贸、物流业发展加快,一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投入使用,专业市场进入品牌扩张和功能增强的发展阶段;会展经济蓬勃发展,行业展览体系逐步健全;旅游、文化、房地产、交通、邮电、金融、保险等行业发展迅速。
  3.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发展加快。投资融资、文化、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有力推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增长迅猛。2005年进出口总额136.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87.9%,年均增长23.5%。出口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出口总额92.5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56.6%,年均增长29%。利用外资领域和质量不断提升,“十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11.75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6个,累计28个。
  4.城乡面貌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面貌改观明显。把握新一轮大珠三角城市带和广佛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完善和提高规划水平、推行资源整合与集约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德胜新区建设和加强对道路沿线整治,城市发展形态得到整合,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具有岭南滨水花园特色的城市新区逐步成型,已初步形成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的雏形。交通、水利、通信、城乡电网、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先后投产和投入使用。“青山、碧水、蓝天”环保工程取得显著成效,环境综合指标达82分。
  5.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末,共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1家;各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7家;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8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30亿元,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0.2%,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8.5。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中小学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园建成并投入使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达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10个镇(街道)均成为广东省教育强镇。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被授予“中国龙舟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等荣誉称号,区文化馆、图书馆被确认为全国一级馆。引进一批国家级文化展览和体育赛事,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卫生镇(村)成效显著,两个镇(街道)创建成国家卫生镇,10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省卫生镇,初级卫生保健全面提前达标,医疗保障体系全面覆盖,医疗救护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建立,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巩固发展。
  6.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200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813元,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80元,年均增长6.8%。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55.59亿元,年均增长13.1%。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每百户城镇居民汽车拥有量27辆。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0%和35.5%,分别比2000年下降4.3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37.6平方米和63.6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加4.1平方米和6.3平方米。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上新水平。全面推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5%以下,再就业率达到***.5%。建立健全了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和失业四个保障险种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制度。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二)发展环境。
  未来五年是我区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全面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趋于稳定的国际环境和持续增长的国际经济形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我国全面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加快,有利于我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国内政治和社会大局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为我区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充分的发展空间;国家在发展战略和政策取向将更加注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加注重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政策、市场、动力支撑;泛珠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合作加快发展,为我区在推进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市场互补提供了便利。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巩固中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积聚了先发优势,使我区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扎实基础和良好条件。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整体竞争优势将逐步通过反倾销和各种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实行对发展中国家的牵制,将加大我区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由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政策领域开放向与国际接轨的深层次领域开放的转变,区域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源需求增大和流向增多,将加大我区聚集资源加快发展的难度。特别是我区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水平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产业结构还不够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市政设施配套和人文社会环境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二元结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区内不同地区发展水平还不平衡,不同阶层生活水平差距还比较大等等,成为制约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建设富裕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二、“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产业强区、文化名区、现代化区域城市和文明富裕和谐顺德为总目标,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城市建设现代化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全面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步伐,提升顺德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战略。
  1.经济国际化战略。
  以全球的视野谋划发展,着眼于提高对外开放和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类资源和两种需求,加快培育适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软环境;推进企业改制上市,促进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推进品牌战略,加大顺德区域品牌宣传力度,提高“顺德制造”国际知名度;实施标准化战略,推进条码应用工程,提高企业国际信息化水平,提升“顺德创造”国际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外贸易,打造联合国采购基地,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
  2.“三三三”产业发展战略。
  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促进第一产业精细发展、第二产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在三大产业中的每个产业重点扶持三个以上的支柱行业;在三大产业的每个支柱行业中重点扶持三家以上的规模龙头企业,形成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业并举”,超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梯度发展,工业重镇、产业强镇、行业名镇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降低经济发展风险,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3.现代城市化战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健全综合交通体系、能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综合应急减灾处理能力。争取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与我区连接,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承载能力。加快现代城市建筑标志建设,保护传统岭南水乡生态和历史文物,实施“护貌、美颜、扬韵、铸魂”工程,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城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城镇体系,建设有顺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自主创新战略。
  以发展科技、教育和人才事业为基础,推动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建设各类技术创新中心,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区经济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基本建成为珠江西岸区域性重要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之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域城乡协调发展,文化全面繁荣,社会更加文明,人民实现富裕安康。
  ——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到2010年,生产总值超过1500亿元,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8718元(约合14657美元);三大产业协调同步发展,农业实现精细发展,工业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3%;生产型企业产品标准普及率达100%,服务型行业推广ISO9001体系达70%,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5.9%。中心城区成为珠三角区域性重要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率达9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空气质量控制在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十个镇(街道)全部建成国家卫生镇,初步建成环保型城市。建成基本覆盖全区城镇建成区、重要园区的管道燃气系统,居  民管道气平均气化率达到42%。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92.1,基本形成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到2010年,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教育种类齐全、体系完善、优质均衡,高水平、高质量普及12年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左右,形成一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与经济加快融合。
  ——社会和谐程度提高。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形成安全生产、社会救助、劳动保障、防灾减灾、社会治安、社会危机应对机制。到2010年,综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下,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综合指标达到90分以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民生活富裕安康。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1500元和10000元,年均增长均为8%;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以内;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3.5人,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7.29张;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人均期望寿命77岁。
  三、主要任务
  (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保持县域经济领先地位。
  以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1.优化提升工业发展水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分工和布局,加快东海发展协调区开发建设,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扩大产业规模,推进工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和集群化转型,实现工业发展的高级化。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创建中国名牌和世界名牌,打造区域品牌,巩固和提升顺德品牌群体优势。实施标准化战略和条码推进工程,推动企业主导或参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打造顺德产品国际市场制高点。
  提高传统和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完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加快家电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重点发展智能信息家电、环保家电、高效节能家电、健康家电、新材料家电等五大家电,逐步提高高科技产品比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特色、有优势的新型家电产业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家电企业走向国际化,做强做大知名企业集团,提高家电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家具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增强家具业的综合竞争力。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广东省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发展信息家电、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顺德软件园。优化机械装备及模具业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形成技术先进的产业体系。以现有汽配产业为基础,主动承接国际汽车产业及配套产业转移落户,不断引进新的汽配项目,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骨干企业为网络,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先进金属材料加工产业,形成先进金属材料装备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精细化工重点发展环保涂料,突出我区涂料产业的特色,加快技术研发,发展高性能、低污染产品,加快产业集群,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全球生物技术大规模化的机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环保产业。
  2.加快发展服务业。
  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三大物流片区:面向国际产业转移的东南部物流片区、面向优势产业的中部物流片区、面向特色产业的西北部物流片区。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基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物流配送,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推动物流行业标准化,提高物流业的标准化运作水平。
  不断完善商贸业。发展连锁、配送、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大型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便利店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着力推进专业市场功能创新和交易方式现代化,巩固和提升专业市场在区域乃至全国商品市场中的地位。
  加快发展会展业。打造一批会展品牌,加快实现会展经济产业化、会展运作市场化、体系健全化、设施现代化和集约化,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会展区域。
  大力发展旅游业。开拓以休闲度假游为主的旅游市场,完善配套旅游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绿色生态、民俗旅游、凤城美食三大特色旅游。加快建设东部综合旅游区、西北部商贸旅游区、西南部生态旅游区三大旅游功能区。宣传推介“顺德新十景”,不断丰富“顺德游”内涵,发展规模大、品牌影响大的旅游项目,力争把顺德建设成为珠三角重要的娱乐、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提升房地产发展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对房地产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中,合理确定各类房地产用地的布局和比例,抓好商业房地产规划建设,严格限制开发建设单家独户型和高档别墅型商品住宅,形成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的住宅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数字顺德”。建设机构代码、人口信息、企业信息和全国家电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加快政府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交通、气象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公益型数据库体系和商用型数据库体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紧密结合的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网络为基础,形成覆盖政府、企业、市民的全方位城市信息化综合服务和安全监管体系。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和数控机床三大产业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生产技术。建立完善各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应用信息技术为农业服务。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二)推进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区位优势。
  抓住港珠澳大桥规划建设以及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与我区连接的机遇,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建设枢纽型、区域性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和城乡改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巩固和提升区位优势。
  1.推进中心城区建设。
  创新中心城区建设的开发体制和模式,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加强土地统筹力度,防止分散投资、重复建设和浪费土地。以“一山、二路、三河”为建设轴线,完善顺峰山公园设施,加快大汕岛、顺风岛、马岗片的开发,推进德胜河南岸示范段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各功能区之间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内环路、新城区至容桂的第三座跨河大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沟通各镇的全区快速交通网络。按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定位,探索中心城区建设的新机制。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稳步有序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大对城市环境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力度,逐步搬迁城区内的污染企业。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珠三角重要城市之一,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和信息中心以及具有岭南水乡特色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的居住生活区。
  2.加快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路网结构,改造路面路况。加快公路运输站场、港口和内河航道建设步伐。配合做好广珠城际铁路顺德站场、珠三角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建设,实现中心城区与各镇以及周边城市的快捷连通。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交通体系,提升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3.加强水利、能源、环境等工程建设。
  建立全方位的防洪防涝减灾体系,综合整治干支流河道的重要险段,基本完成城区主干内河涌的整治,完善保障供给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支持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改造和完善电力设施,构筑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加快推进LNG管线、油气管道等工程建设。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污水、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推动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逐步减少废气排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要求。
  (三)促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
  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加强区域合作。
  加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国内外两类资源、两个市场和两种需求,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遇,加强与港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合作,吸引港澳先进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借助香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功能,推动企业走向世界。抓住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横琴岛开发机遇,协助做好顺德中心沟经济发展区的规划开发。
  2.深化招商引资工作。
  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结构,推动以商引商、以内引外、内外结合以及中介招商。拓宽招商领域,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农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挥外资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并购重组、产权置换引导现有企业嫁接外来资本;发掘和推出城市可经营项目,以项目招商的形式吸引内外投资者;突出招商重点,吸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的投资,鼓励其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及产业链条延伸,做优做强。扩大对内开放,吸引国内著名企业、上市公司、中国500强企业来顺德投资兴业,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高标准建设产业聚集区,为招商引资提高载体。加快建设集约型生态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招商和管理,提高开发建设水平,促进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集约和高效利用。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进科技工业园东海发展协调区的建设。规划建设碧桂路沿线产业发展带。以集约利用土地和延伸产业链为目标,改造村级旧工业用地,建设多层厂房,形成中小企业成长基地。促进现有园区与原村级工业小区的科学整合和联合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3.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出口贸易方式,促进一般贸易出口,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开拓出口市场,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鼓励民营企业自营出口,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协调配合,规范企业进出口行为。培养引进国际贸易等专业人才,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和应诉反应机制,以及技术壁垒损害预报和预警机制,提高出口企业应对能力。
  4.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原则,优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宽资本准入和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激活我区丰厚的民间资本,通过资本市场的功能,使之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上市。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家。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建设中小企业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规划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参与国家采购与联合国采购。
  (四)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源和节约并重的方针,以尽可能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产出,促进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
  鼓励节能降耗产业的发展,减少对能源的依存度。构建企业、园区、城市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框架。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引导相关配套产业向园区合理集中,形成共生企业群组,密切上下游产品的衔接,实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和减量化,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鼓励企业节约使用能源,设计、制造和使用可循环回用的产品。优化能源结构,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教育市民自觉建立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社会资源再生利用。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指导调控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和违法用 地查处机制,减少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合理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强土地整理,杜绝违法占用和滥用农用地资源。控制建设用地供应总量,高效利用新增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盘活闲置用地,对土地进行二次开发。规范土地市场,制定鼓励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产业用地政策,开发利用城市空中和地下空间。提高集约园区的建筑密度、层数、容积率、投资密度等控制指标,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证。
  3.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
  加强环保规划,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措施。按照“谁开发谁维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危险废物处理设施等。设定产业发展准入门槛和清洁生产目标,加快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工业污水集中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污染防治,发展绿色交通,推动公交、出租车使用LPG或LNG燃料。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完善供水网络,加强对饮用水质检测,规划建设第二水源。加大河涌整治力度,推进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资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建立完善的社会化回收系统,支持回收利用产业在微利保本的条件下经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优化产业布局。深化“青山、碧水、蓝天”工程,推进环境区域建设,发展绿色社区和生态示范村。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扩大城市绿色公共活动空间,创建宜商宜居的良好环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力争我区自主创新走在全国县域地区的前列。
  1.集中资源建设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创新资源,高标准建设华南家电研究院、广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顺德分中心、机械装备及模具研究院、家具行业创新中心、纺织服装行业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批公共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提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平台。建立一批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2.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依托龙头企业,创建各类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基础技术研发基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创办分校和研究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鼓励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鼓励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加大对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外源技术内源化。
  3.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制。建立科技创业资本的筹集制度,探索和推行科研产业化道路。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风险基金制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形成政府与民间共担创业风险的格局。制定和完善科技人才引进使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优秀人才队伍建设,吸引留学和高层次人才创业。
  4.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研制工作。
  引导企业创建技术战略联盟,加强智能家电、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和中医药等重大科技攻关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完善自主产权保护,组建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设重点行业专利数据库,为技术研发提高专利信息支持和服务,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标准的研制,促进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支持企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抢占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加强区内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在条件成熟的行业中建立标准联盟,研制产业联盟标准,促进行业自律,提升产业集群效应。
  5.完善服务体系。
  依托中国工程院(顺德)院士咨询活动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区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各专业镇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专业镇产业服务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构建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珠三角制造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易市场。扶持一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
  (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镇村发展步伐,树立“三农”工作新形象,建设具有顺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深化农村改革。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探索农村社会事务管理新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
  2.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水产养殖业、花卉业和农副产品流通加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好兰花和优质水产种苗基地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完善农产品流通和深加工体系,建设水产、花卉大型批发市场,打造全省乃至华南地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物流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的生产组织化水平。创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加大对外招商和技术引进力度,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农业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和质量安全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预防和畜禽防疫工作。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以第一产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3.构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就业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合伙创业、联合创业,扩大农民非农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投资性、资产性和工资性收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和使用制度,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的征地预留用政策,保障农村集体组织有持续的土地收益。
  4.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文化等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卫生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改善农村疾病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条件。完善镇、村规划修编,加强农村宅基地、自用地建设管理,稳妥推进农民公寓建设,优化农村公共设施的集约配套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讯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推进“清洁河涌、清洁村庄、清洁家园”工程和“绿色田地、绿色通道、绿色家园”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七)发展文化教育和人才事业,建设文化名区。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教育和人才事业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从“办文化”为主到“管文化”为主转变,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对公益性文体事业单位实行政府扶持下的规范运作,对经营性文体单位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大对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运作,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发展文化事业。弘扬岭南文化,挖掘顺德独特的水乡文化和向上的人文精神,不断注入新时代元素,丰富顺德精神内涵,增强归属感、凝聚力和创造力,使顺德“敢为人先,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重要文化遗产、传统艺术、工艺、民俗文化、侨乡文化和饮食文化的保护和综合开发。规划建设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保护开发好北滘镇碧江、杏坛逢简水乡等历史文化名村。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媒体事业,创建顺德文化品牌、造就顺德文化名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繁荣群众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顺德文化内涵。
  壮大文化产业。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美术等文化行业,培育和发展若干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中介业。
  2.推进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健全政府依法管理、学校法人治理、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现代教育新体制。科学制定、优化教育资源,推进薄弱学校的撤并整合,确保优质均衡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办教育,形成政府投入、民间投资、中外合作和社会捐赠办学等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系。加快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推进就近上学。加大贫困助学力度,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解决流动就业人员子女读书问题,确保接受教育的公平。
  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发展。重视幼儿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12年基础教育,推进普及高等教育。办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与我区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档次和教学水平。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各级各类学校都能够聘请一定数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3.构建人才高地。
  完善人事体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人才服务体系、人才环境优化等六大工程建设。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科学的用人制度。建立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工作评奖制度,继续办好“金梧桐”奖和“金凤凰”奖活动,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引进与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加大投入,引进紧缺人才,加强人才储备。采取内部培训与送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促使人才队伍在不同领域均衡发展,使各类人才能够适应顺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战略需要。拓展人才工作视野,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完善政府顾问团运作机制。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设高效的人才信息网络系统,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八)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深化改革,消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环境。
  1.建设创新型、服务型、公共治理型政府。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清理、取消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综合执法能力。加快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党政各部门、各镇(街道)、村(社区)政务专网的全覆盖,基本建成新一代电子政务架构,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水平。树立政府办公成本意识,逐步建设节约型政府。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加行政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实施《公务员法》,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经济管理方式,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来。加强和完善经济运行监测调节、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等政府调控手段。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逐步推行ISO9001及ISO14001等管理体系认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引导和规范,加快向行业组织简政放权。开放社会服务、慈善事业、扶贫和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
  2.深化投资融资体制改革。
  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引导企业投资。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经营城市步伐,编制各类“特许经营权”项目目录,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事业建设。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深化公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公有企业的监管,探索政府新增投入形成的公有资产的管理模式和行政事业单位不动产的管理模式,规范公有资产交易行为,实现公有资产保值增值。
  3.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城市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明确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职能,建立区、镇(街道)、社区(村)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逐步探索将镇、村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管理模式转变,促进镇、村居民生活方式向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转变。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加快城市社会化和市场化步伐,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城市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城市管理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实现精确、高效管理。建立城市统一高效的预警和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增强城市减灾、防灾、救灾能力。
  4.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规范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发展资本市场,建设规范的金融、证券、保险、法律、会计、咨询、基金和产权交易市场等。加强担保市场建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加快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信用监管和信用奖惩制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九)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坚持富民优先,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以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使科学理论成为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顺德人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将“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科普活动,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民族宗教事业建设。加强现代国防教育。
  2.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做好就业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容纳就业的第二、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完善城乡一体的平等就业政策。健全就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逐步增加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形成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合理布局劳动服务机构和劳动力市场,健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落实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巩固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开发适应我区产业特色职业(工种)的培训、鉴定标准。建立岗位需求预测制度和失业预警制度。推动创业工作,使创业人员连带创造就业岗位,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城乡困难群体能够及时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低保线并轨。逐步实行老人福利社会化,鼓励有条件的敬老院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以老年人购买服务为突破口,推动建立“居家养老”式老年人服务体系,提升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整合福利机构,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3.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和促进社会公平。
  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提供合理的、公平的竞争条件,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让社会成员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高度重视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维护包括流动就业人员在内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强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促进司法公正。
  4.加强医疗卫生和人口工作。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初级卫生保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会医疗保障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医疗卫生公平。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控工作。落实预防保健措施,确保防保指标达标。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强妇女儿童工作,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推进“直饮水”工程,稳步提高饮用水质量,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5.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强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指挥管理体系。强化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加强对危险品储存和运输的监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防控体系;做好粮食、饮用水、成品油、医药用品、救灾物资等重要物资的储备;制定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的各项准备;完善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健全人民防空体系,做好人防工程的规划和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依法规范各类生产行为,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生产的行政执法;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构建安全生产监督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和宣传教育力度;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隐患治理,推广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促进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推动建立政府与社会互动的管理体系。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引导群众按法律程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基层治安管理网络,创建“平安和谐社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6.建设法治社会。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统战和侨务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民情、民意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推进依法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决策、执法和监督机制创新,建设法治政府。加强政法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服务体系,规范法律服务队伍和法律服务市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营造文明法治环境。
  四、重点建设工程
  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六大工程。规划建设233个重点项目,估算总投资额约708亿元。项目筹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一)交通运输工程。
  新建轨道交通、新建扩建高速公路、改扩建和整合国省道等干线,初步形成高速公路系统和快速干线公路系统;加快区镇(街道)公路建设,提高全区路网技术等级,改善公路网的道路和交通条件。
  公路交通建设。一级公路454公里、二级公路57公里,建设一、二级公路总长度511公里;改扩建一级公路111公里、二级公路27公里,三级公路17公里,改(扩)建公路总长度155公里。
  高速公路建设。广珠西线高速公路二期工程(顺德段)、珠二环高速公路南环段(顺德段)、广州东沙-新联高速公路(顺德段),总长59公里。
  轨道交通建设。广珠城际快速轨道(顺德段),全长35.66公里,建设期为2006~2008年。
  公路运输站场建设。初步完成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规划新(迁)建客运站场3个,货运站场9个。
  港口建设。重点建设顺德区水运港口布局中的重要港区、集装箱码头,补充一般港区码头建设,初步形成合理的港区布局。规划建设容奇港新作业区,扩建勒流港区、北滘港区,新建乐从港区、杏坛港区了哥山作业区、大良五沙码头等。
  内河航道建设。重点完成区内航道布局规划的容桂水道、均安水道、顺德水道等骨干航道的整治,整治提升甘竹溪水道等主要航道,提升潭洲水道等七条一般航道技术等级,疏通东西向千吨级及以上的骨干航道网。
  (二)能源供应工程。
  发展大机组煤电等能源供应设施,推广节约和综合利用能源,逐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电源项目。重点建设投资28亿元,拥有2×300MW机组的德胜电厂二期工程,新增供电能力600MW。
  电网项目。重点新建110kV、220kV、500kV输变电工程,110kV、220kV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
  液化天然气项目。重点推进承接佛山LNG主干管线及城市燃气管网建设,到2010年管道天然气供气量达到12248万Nm3/年,居民管道气平均气化率达到42%。
  应急成品油储备项目。建立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政府成品油储备库,一期储备达到日均1000吨,二期储备达到日均3000吨,提高成品油安全保障能力。
  (三)产业基地工程。
  结合建设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五大产业基地,形成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业并举”的产业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基地。以容桂高新区、顺德科技工业园和东海发展协调区为载体,建设国家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顺德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国家级和省级质检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支持平台等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建设容桂模具城,组建机械装备及模具创新研究院,以大良、容桂、伦教、陈村、北滘的机械装备和模具产业为基础,建设广东省机械装备及模具产业基地。建设汽车配件基地,加快汽车配件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华南家用电器研究院、全国家电行业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家具行业创新中心、牛仔服装创新中心等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传统和特色产业技术水平。重点建设国家火炬计划顺德家用电器产业基地、325国道家具产业生产销售集群区、牛仔服装基地、广东省火炬计划顺德金属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环保涂料特色产业基地。
  物流业基地。利用碧桂路、广珠西线、广珠城际快速轨道沿线交通发达,邻近大城市以及物流聚集度较高等优势,重点建设“三大物流基地”。建设钢铁物流中心、农业保税物流区、家具材料交易中心、汽车专业市场等专业市场。
  现代生态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兰花种苗基地)、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农业现代化园区建设。
  顺德中心沟经济发展区。配合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横琴岛开发,协助做好顺德中心沟经济发展区的开发建设。
  (四)生态环保工程。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和主干河涌整治,完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重点建设龙潭、北水水闸,眉蕉尾电排站,五沙三村水利枢纽,新涌水利枢纽,眉蕉河整治工程,菊花湾险段整治工程等。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建设顺德废旧电子电器综合处理示范中心,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顺德水道黄连北岸规划基塘农业及水源生态保护区,建设顺峰山风景保护区、均安生态园、龙峰山风景保护区等7个区级生态风景区;规划建设杏坛传统水乡和基塘农业保护区、龙江西庆和麦朗基塘特色保护区。
  (五)和谐社会工程。
  完善科普文体设施。重点建设顺德科技馆、顺德博物馆、新城区体育公园、顺德时尚球类运动体育公园(中国时尚球类运动南方基地)、水上运动中心、顺德会展中心、区档案馆馆库建设和数字档案中心等。
  构建现代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撤并整合全区47所薄弱学校。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名校长和名教师。完善教育信息化系统,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推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进入全国100所示范职业技术院校行列,到2010年建成有国际影响、国内高水平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特点鲜明的多学科技术应用型高校。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道路、电网、供水设施建设改造,支持和鼓励农村内河涌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改貌工程。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
  (六)平安保障工程。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重点建设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一批上等级医院,构建覆盖全区的、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平价医院和平价病房建设,满足低收入群众用医用药需求。
  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建立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公平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设立工伤医疗康复中心,建立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失业人员再就业信息库及失业保险金申领全区联动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居民住房救助制度,逐步改善城乡贫困居民的居住条件。从2007年起实现城乡低保线并轨,逐步提高标准。建设区福利中心,建设5家100个床位以上的民办福利机构、400家“星光老人之家”以及一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基层治安管理网络,建立健全社会治安视频监控体系。逐步在各镇(街道)和各村(社区)建立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综合管理中心和服务站,加强对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服务。创建“平安社区”。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整合应急指挥机构,成立区城市应急委员会,统一指挥、协调全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在区城市应急委员会下建立完善四大应急指挥机构:成立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健全突发群体事件快速反应体系;成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强化对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对饮用水在线检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疾病防控体系;成立事故灾难应急领导小组,健全安全生产监督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等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成立自然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建设应对气象、洪水、台风、干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数字化测试系统、灾情预测系统和灾情评估系统。


关联稿件:              

    相关***: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10-01 02:07:41重新编辑
      龙岗区南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南联刘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南联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中心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龙东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南约村宝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龙腾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镇南约联合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土洋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雷公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文体发展公司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奔康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同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庙甬岭庄安路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葵涌镇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大鹏镇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岗区大鹏镇同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布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大鹏镇布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坑梓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县公安局杨天勇主持召开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会议
      2. 关于河池市星火职业培训学校申领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补贴学员生活费补贴的公示
      3. 南丹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学党史缅英烈护忠魂
      4. 三弄瑶族乡2018年布努瑶祝著节活动公告
      5. 凤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百色市睿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代申领4期项目制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和学员生活补贴的公示
      6. 凤山县农村股份经济联合社股权证印制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
      7. 桥南街大力整治出租屋燃气安全
      8. 关于开展定点零售药店规范医保管理和定点医院医疗保障基
      9. 都安县隆福乡上梅小学六山教学点学生宿舍楼工程竞争性磋商中标结果公告
      10. 覃源文到甲篆镇调研疫情防控工作强调
      11. 都安合理利用世行项目贷款资金109亿元推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12. 巴马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汛期渔业安全生产宣传
      13. 谢贵善给司法局干部职工上党课
      14. 凤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扶贫日捐款救济困难献爱心活动
      15. 全区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
      16. 广西众鑫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都安县板岭乡永顺村等2个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永仁村村庄风貌综合整治工程项目(九磨)(HCZC2022C2280004GXZX)成交结果公告
      17. 张文达率队赴百色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
      18. 财政部广西监管局帮扶东兰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在南宁召开
      19. 韦家甫看望慰问支援百色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家属
      20. 更新乡大学生志愿者助力疫情防控
      21. 深化政银企合作开创金融改革新局面
      22. 广西消防救援队伍2020年消防员招录公告
      23. 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一起排除妨害纠纷案
      24. 凌云到切学乡开展领导干部集中接访约访活动
      25. 2019年扶贫项目实施计划公告
      26. 母牛银行助农增收
      27. 五看五问做好防返贫守底线专项排查工作
      28. 双佛镇邀请离退休老党员参加七一座谈会
      29. 杨龙文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通报有关事项研究部署绩效考评等工作
      30. 中兴桂(北京)国际招标有限公司都安瑶族自治县国家综合档案馆附属工程HCZC2022C2280102ZXGB)成交结果公告
      31. 都安县下坳镇下坳中学教学综合楼工程施工招标公告
      32. 李建君主持召开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2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会
      33. 东兰县脱贫人口增收工作专题暨第六次书记调度会召开
      34. 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朱永辉到我县调研打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工作
      35. 巴马法院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会
      36. 都安县委政法委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37.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
      38. 秦春成到我县调研时要求找准发展定位统筹推进东巴凤一体化发展
      39. 巴马瑶族自治县残疾人联合会办证公示
      40. 推进工业振兴促进产业崛起东兰县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业振兴工作
      41. 我县又有280户贫困户春节前喜领安置房
      42. 陆东海王涵到下老乡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动员工作
      43. 南丹县召开书记领谈2022年第2期暨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
      44. 南丹县交通运输局加强公路安全隐患排查
      45. 云之龙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河池经济技术开发区都安分园标准厂房及综合配套基础设施项目设计(E451200201001)中标公告
      46. 自治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关于2022年元旦和春节期间新冠疫情防控健康管理的通告
      47. 大化古江搬迁移民五一大狂欢
      48. 凤山县每日疫情动态(2020年6月23日)
      49. 巴马开展全县幼儿园规范管理核查整治工作
      50. 都安2000余名农民工坐上免费赴粤返岗班车
      51. 全县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议召开
      52. 杨龙文到贡川乡督导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53. 冉光富到我县开展百日行动即时表彰送奖到岗活动
      54. 上海日精物流有限公司到都安调研旅游产业发展
      55. 国鼎和诚项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都安瑶族自治县仙埌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工程项目成交公告
      56. 都安擦亮党建品牌为谱写新篇章提供组织保证创新双联八好引领乡村振兴
      57. 中建鼎正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都安县上峰水泥有限公司矿山运输斜井项目123号施工便道(HCZC2021C2280283DZXM)成交结果公告
      58. 南丹县公安局千警进万家交通安全声入人心
      59. 巴马发挥中医药潜力推进健康巴马建设
      60. 东兰县卫生健康局关于调整核酸采样点的公告
      61. 罗国照深入棚改项目一线现场办公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62. 我县对两艘渔船展开初次检验
      63. 我县五强化联防网络筑牢国家政治安全人民防线
      64. 丹政办发〔2022〕11号南丹县早抓快干一季度稳中求进开好局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65. 大化举办退役军人和搬迁贫困户专场招聘会
      66. 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月监测情况表(2019年5月份)
      67. 凤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申请就业扶贫车间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发放的公示
      68. 大冶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公示表()
      69. 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政局关于2018年至2019年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发现问题整改结果公告
      70. 凤山县2020年3月4日重要民生商品应急价格监测情况
      71. 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17年11月规范性文件目录
      72. 王丹华到羌圩乡调研党旗引领联建联养扶贫车间建设情况
      73. 巴马县第一幼儿园开展缅怀袁爷爷主题教育活动
      74. 凤山县卫生健康局2019年妇幼健康服务项目省级质量控制小组莅临凤山县妇幼保健院
      75. 凤山大队积极参加县人民政府举行升旗仪式献礼祖国70周年华诞
      76. 我县6个重大项目建设同日开(竣)工项目总投资约576亿元
      77. 薛海源在检查指导中考筹备工作时强调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确保中考顺利举行
      78. 政协凤山县九届六次会议胜利闭幕
      79. 关于凤山县明珠华府工程项目总平面图和建筑设计方案的审批后公示
      80. 河环丹审20229号关于南丹县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及城区雨污分流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
      81. 我县将再掀环境整治新高潮
      82. 南丹县统计局开展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据质量实地核查暨准四上企业培育工作
      83. 东兰县每日疫情通报(2020年2月26日)
      84. 整治线路除隐患为群众送上放心电
      85. 市政协调研组到巴马开展专题调研
      86. 大化上半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87. 县教育系统代表队积极参加全县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党史知识竞赛
      88. 全市秋冬农业生产稳步推进
      89. 县委召开常委会议抓好康养小镇运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90. 胡革到都安开展专题调研
      91. 六也乡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充实六也乡防汛抗旱抢险应急分队的通知
      92.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3 23:51:53
      93. 杨胜涛主持召开县十七届人民政府第97次常务会议
      94. 自治县党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次专题学习暨自治县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1年第三次集体学习会召开
      95. 6方面33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来了
      96. 那桃乡召开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97. 都安瑶族自治县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测试活动
      98. 凤山县乡镇和建制村名录及通硬化路通客车情况表
      99. 薛海源主持召开2021年度县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100. 南丹县水利局召开2021年南丹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问题整改集体约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