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关于征求建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9月17日发表  

    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起草了《建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在2020年12月1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至:99833068@qq.com,并在邮件标题注明“建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字样。

     联系人:张颖       电话:186****8880

 

  建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 

  (征求意见稿) 

   “十四五”时期(2021年-2025年),是党的十九大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建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对于促进建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根据县委《关于制定建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制定重大政策措施的依据,是引领全县人民持续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系列***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较好地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摘掉了“贫困”帽子,站在了新起点,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建昌县脱贫攻坚决胜期,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县经济总量持续攀升、质量效益逐步向好、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关键一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五年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努力拼搏,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预计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5%、12%、3%、7%。

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建设绿色杂粮生产基地13万亩,建成20个蔬菜标准园,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新建及改造省级果树示范园3个、市级精品示范园47个。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0个,发展合作社1160个。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36.2亿元。10户企业“小升规”,民营企业发展到1.6万户,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高新企业初具规模,12个工业项目获市科学技术奖。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期,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15%以上。龙潭大峡谷、梨花源、六股河漂流等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昌古城开工建设,金融、电商、快递、邮政、健康服务等行业迅速成长,“互联网+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建成草原火情监测站和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实施造林绿化83.9万亩、森林抚育3.1万亩。完成了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城区管网改造、大凌河王家窝棚断面提标改造、青山水库县辖区环保等工程。9家露天矿山企业进行了环境恢复治理,完成金马供暖公司提标改造,拆除10吨以下燃煤小锅炉88台,车辆超标检测率在95%以上。到2019年底,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66.1吨、氨氮排放量84.8吨;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2135.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515.7吨。2019年,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253天(有效天数32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7.8%。整改平山水源宫山咀水库环境问题13个;县级水源地青山水源八家子地区环境问题8个。完成了水龙河水源涵养调蓄、大青山国家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333.34公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6立方米,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3.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优良比例达到9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87.8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7.75%。建设6个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在26个乡镇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60余万亩。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总体完成县、乡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园区去行政化管理,“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高质量完成个转企88户,全县累计拥有各类市场主体25404户,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全覆盖。全面完成276个村的产权改革及清产核资,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及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股权量化及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土地确权面积达到95.8万亩。飞地招商取得突破。建昌脱贫攻坚飞地产业园和食品园区14.1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成;与浙江金磐中谷文化公司签订飞地产业园招商运营管理合作协议,引进装备制造等项目27个,其中总部经济企业15家。建昌脱贫攻坚飞地产业园、八家子飞地产业园被确定为第一批省“飞地经济”园区。

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实施县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完成县新区中学西侧、新客运站北侧、公共行政服务中心道路建设和大凌河水上公园西侧人行步道改造等工程;城区亮化、美化、绿化取得显著成效,桥梁、路灯、街巷胡同改造步伐加快。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治理及“百村美丽、千村整洁”等专项行动。申报创建9个省级美丽示范村,142个省级整洁村。改造农村厕所158个。投资1.1亿元新建堤防工程4.1千米、护岸45.7千米、河道清淤疏浚39.1千米。开工建设红草沟河防洪治理、引调水和水源工程,新建自动雨量站14处、高效节水灌溉8.6万亩、水源井261眼。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6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49处,解决了30.8万人的供水问题、27.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926户。修建贫困村道路454.71公里。投入2.6亿元,累计完成农网改造工程21项、81750小项,通电率达到100%。

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发放助学金及贷款5890.3万元,资助困难学生4.2万人次。投入2.7亿元,改造学校149所。中小学校全部开通100M以上光纤,1514个教学班及功能教室全部配备教学一体机,校校通、班班通比例达到100%,中小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与辽宁机电学院、渤海船舶学院等开展合作办学,与北京商鲲教育集团、沈阳金杯汽车技师等7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不断增强。完成县人民医院和康复医院整合,县妇幼保健院综合业务楼建成投入使用,完成31所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和27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医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有新提升。医保工作进展明显。健全完善“三保合一”“四权归一”的管理体系,综合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落实健康扶贫行动,实现贫困人口定额或全额资助,100%动态参合。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新提升。实施了行政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28个乡镇全部配备了综合文化站,276个行政村全部配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体育健身室“四室”总面积均达到90平米以上,文化广场均实现800平方米以上硬覆盖。扎实开展“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健全基层协管员制度,加强疫苗流通环节专项检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假冒伪劣食品、药品专项整治,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决胜脱贫攻坚。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制定多种产业脱贫模式,组建189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02名驻村第一书记,打通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7户、71831人。实施“百企带千户”、金融、中药材、“两小项目”扶贫工程,建设入户式光伏扶贫电站6030户,村级光伏扶贫电站65座,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再贷款7.6亿元、“两小项目”资金1180万元,建设130个高标准扶贫果业示范园,确保了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五年间,全县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贫困程度不断降低,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贫困乡村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改观,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2.8%降到2019年末的0.03%,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 元,比2015年增长 %。

平安建昌建设取得新进展。强化法治,依法行政,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非煤矿山和校园安全环境整治,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调解能力,疏堵点、解难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取得新成效。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指标

2015年

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2020年

年均增长(%)

2020年

年均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3.5

74

6

80

5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4

 

 

18

1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6.2

41

9

37

7

三次产业结构

24.8:25.5:49.7

23:24:5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3

4.1

5

3.8

3

城镇化率(%)

35

4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065

15160

8.5

14000

7

贫困人口五年减少数量(人)

 

 

 

 

 

森林覆盖率(%)

42

 

 

 

 

 

注:2015年数据来自建昌县统计公报,2020年规划数据来自建昌县“十三五”规划,2020年实现情况数据为预测。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建昌县发展中短板和弱项仍十分突出,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十四五”或更长一个时期给予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更低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6亿元,人均1.52万元左右,仅及全市人均水平一半,居全市后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仅占全市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5.4亿元,仅占全市6.3%;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实现257万人次、22亿元,仅占全市9%和8.9%。全县经济发展、人均水平和主要指标占比处于全市较低层次。

“两园一区”产业体量小,引擎作用不够2019年,扶贫攻坚产业园区正处于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阶段,八家子经济开发区两园共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亿元,仅占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8.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4.14%。从建昌大体的产业结构比较,以2018年为例,三次产业比为26.1:22.0:51.9,第二产业低于第一产业占比。园区体量小,发展不快,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和稳脱贫面临较大压力。尾矿和建材等综合治理、荒山裸地等绿化、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控等环境保护和修复要求高、压力大。稳脱贫依然面临较大风险。多种扶贫方式和脱贫长效机制尚需完善,部分脱贫户因病因灾返贫风险较大,实现稳脱贫面对的仍是一场硬仗。

民生领域短板弱项突出。县城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陈旧落后;乡(镇)村环境治理和设施改造等任务艰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文化和社区(村)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能力总体不足。

第三节 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重启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五年规划期,也是建昌县站在新起点、奔向现代化的起步期,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疫情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停滞正在显现。新冠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端造成一系列的供应链中断和消费停顿,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持续积累。各国都在重新审视本国产业链的安全性、可靠性,一些重点产业、企业可能被要求迁回国内,带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和重构,全球化市场面临碎片化风险。

中美战略博弈成为常态。“十四五”时期可能是中美战略博弈最为激烈的时期。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持续加大对中国打压遏制围堵和极限施压力度,将从贸易、投资、科技、人才、金融、军事、意识形态等多领域对中国进行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中美合作风险加大。中美战略博弈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是“十四五”时期最大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产业格局。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能源变革、产业革命大幕开启,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并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带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塑。绿色、健康、智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将主导全球产业竞争和分工模式,全球进入智能互联时代。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争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抢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机。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我国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继续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巩固,民生发展质量普遍持续提高,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已形成强大国内消费市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提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外资市场准入逐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带一路”建设步入深化期,以自贸区为主体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快速形成,制度性开放步入新阶段。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风险挑战不容忽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我国整体进入人口结构变化的加速期,人口红利减弱,老龄化社会进一步加深,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中美在贸易等方面的摩擦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精准研判。要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从省内看:辽宁开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阶段。

中央高度重视辽宁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辽宁振兴做出重要批示、指示,特别是***在东北振兴座谈会的讲话及中央37号文件的出台,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东北振兴专项转移支付、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等支持政策为辽宁加快推进振兴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新旧动能转换进入关键时期。辽宁经济已经走出了“十三五”初期的最困难时期,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持续提升。营商环境最优省建设成效显著,辽宁正在成为投资的热土。

从市内看: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

“十三五”以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决胜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步履扎实。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沿海经济带三年攻坚计划,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对口江苏合作、融入京沈合作、对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等区域性发展战略,这为“十四五”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自身看:建昌未来五年发展面临新机遇。

生态立县战略迎来新机遇。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要求高质量、绿色发展,建昌县作为辽宁主体功能区限制开发的区域,也是突破辽西北重点支持区域,具有优越的政策支持环境,尤其是中央新近出台了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给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绿色经济,以及发展生态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建昌县有望在“十四五”期间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承接京津冀产业站在最前沿。葫芦岛纳入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区,使建昌区位优势被提升,新产业、新优势将逐步兴起。尤其是在特色农产品供应方面,有望成为京津冀地区的供应基地,对于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食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机遇。

飞地经济将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十三五”期间,葫芦岛市为建昌设立了飞地园区,目前项目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贡献作用开始显现。飞地为建昌摆脱用地限制、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空间,在辽宁全方位振兴、葫芦岛转型发展的辐射带动下,为建昌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建昌轻装上阵的崭新五年。“十三五”摆脱了贫困面貌,实现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起色。同时,对外开放不断加深,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持续增强。“十三五”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十四五”时期即将达产达标,并发挥经济效益,在经济总量不大、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建昌未来五年能够实现较快发展。

第四节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

2035年,建昌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台阶,人均GDP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达到新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全部建成美丽乡村;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平安建昌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期间,建昌县将进入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风险多发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和新的任务要求,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锁定现代化建设目标不放松,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确保在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构建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率先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推进“六项重点工作”,着力推动建昌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畅通发展,不断补短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奋力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确保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全力建设富庶建昌、平安建昌、美丽建昌。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立县。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优先位置,落实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助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共进。

——坚持富民强县。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打造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生态品牌,加大特色粮油、蔬菜、苗木等原料基地和深加工基地建设,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变生态为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力富民强县。

——坚持改革开放。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以资源管控、环境监控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制度体系,科学适度有序布局,健全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实施内引外联,努力扩大开放,全面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民生共享。突出问题导向,从解决人民群众闹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加速构筑符合县情的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民生保障机制,让百姓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绿色建昌。建立农业绿色开发机制,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建昌地理标志优质特色农产品,支持创建建昌品牌,构建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加工流通体系。

——融合建昌。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生态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促进工业转型发展,提质升级。不断拓展对外开放范围,积极融入京津冀、京沈合作、对口江苏和“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扩大对外贸易,有效利用外资,实现多方共赢融合发展。

——畅通建昌。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畅通建昌建设。完善路网发展,打通盲点,拓宽堵点;推进物流基础建设,力促消费提升;布局5G建设及应用,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畅通和“智”化进程。

——富庶建昌。坚持以富民强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壮大经济总量,促进就业创业,完善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和均等化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平安建昌。聚焦关键处,找准着力点,创新社会治理体系,防范化解重大矛盾风险,守住“稳”的底线,打好“进”的主动仗,持续推动平安建昌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美丽建昌。逐步推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改造和美化靓化工程,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拓展城市功能。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精神文明和法治建设,全面塑造美丽建昌。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

——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三五”期末的x调整为x。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x%以上。

——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7万吨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

——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完成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化学需氧量削减和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指标。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X%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居民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有效防止返贫,实现稳脱贫。

——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城镇养老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城乡医疗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长(%)

属  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0

112

7

预期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8

5

6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8

26

8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7

52

7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8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

 

 

 

预期性

城镇化率(%)

 

 

 

预期性

互联网覆盖率(%)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000

20000

7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预期性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约束性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专栏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上述数据为预测。

第三章 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生态环境名县

 

进一步加强生态管控,污染防治,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体系,补齐生态短板,推进节能减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着力打造自然和谐、环境美好、适宜人居的生态建昌,为百姓守住蓝天、碧水、净土,为绿色发展、融合发展、畅通发展提供生态积淀。

 

第一节 补齐生态短板

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治气、净水、护蓝工程,进一步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升污染排放监测能力,加大对排污企业行业、高排放车辆、供暖锅炉等的整治,扩大清洁取暖覆盖范围,加强对扬尘和煤烟的综合治理,提升全域空气质量;进一步落实河湖长工作职责,加大对青山水库、大凌河、六股河等饮用水水源地和集中饮用水源水质的安全保护,提高河湖水质量;扎实推进八家子开发区及其食品产业园以及建成区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分类管控,防治“三废”污染,保障土壤安全。

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坚守底线和红线,开展生态红线评估调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修复、综合整治,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沙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开展好沉陷区、尾矿库等矿区综合治理,推进冰沟煤矿塌陷区、八家子塌陷区、温杖子金矿和贺杖子铁矿治理,加快修复矿山开发破坏的山体,恢复山体生态功能。“十四五”期间,完成4300亩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21%以上。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厕所革命”,在污染防治、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上加大力度,进一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和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村容村貌提升示范工程建设,打造既有品质又有品味的和谐家园。

健全污染防控机制。加强源头控制,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利用信息技术,定期开展企业环保设施运行情况抽查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状况监测,做到可控、达标。综合运用“末端治理”与“前端预防”等手段,激发企业防污减排积极性、提升治污技术水平、推动清洁技术进步。着力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节 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加快构建生态防护体系。持续加大对生态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在严守基本农田红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主次干道、村庄房前屋后、河流水库周边等闲置地块,因地制宜见缝补绿、见缝植树。加强对防护林的后续管护,改造退化防护林,切实提高林木成活率,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加快实施绿化造林。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探索造林市场化运营机制,提高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继续推进大凌河、六股河流域国家储备林工程,加快建设轿顶山森林公园,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森林绿化率。“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绿化15万亩、森林抚育5万亩。实施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治理草原3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9%。

加快建设经济林带。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苗则苗的多元化发展方式,注重运用乡土树种、珍贵用材树种,着力建设一批核桃、板栗、扁杏、山杏等特色经济林种植基地,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经济林带,打造特色生态。

加快建设绿色廊道。围绕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等两侧和主要河流、湖库沿岸,继续大力开展植树绿化,打造优美的通道森林景观。到2025年,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宜林地绿化率达到90%,国道、省道沿线和大凌河、六股河等主要河流、湖库沿岸宜林地绿化率达到85%以上,农村公路沿线宜林地绿化率达到80%以上。

第三节 加强重点领域生态管控

加强湿地生态建设。切实发挥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特殊功能作用,坚持尊重原生态、不搞大开发,实行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持续推进六股河湿地生态修复、水龙河水源涵养调蓄等工程。大规模开展流域植树造林,严厉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等违法违规行为,不断优化湿地结构和功能。确保重点水源保护区水质安全,有效缓解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趋势。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开展旅游和经营活动。严格自然保护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在自然保护区内,加大对濒危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加强野生动物救护与疫源疫病防控。注重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在生态资源保护基础上适度开展生态旅游,协调处理好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区、森林公园的关系。“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好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与龙潭大峡谷景区相依托,建设白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加强耕地保护。加快推进县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本级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加快形成权籍“一张图”管理格局。全面完成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和第三次土地调查耕地等级评定外业工作。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方针政策,运用“天上看、网上管、地面查”等有效手段,切实加强耕地管理、强化耕地补充,确保“十四五”期间68.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数量不减、质量提高、布局稳定。

合理控制土地开发。以大屯镇土地综合整治为试点,整体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开展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据土地适宜性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用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十四五”期间,建设用地复垦136公顷、结余建设用地面积97公顷、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30公顷、新增永久基本农田面积36.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万亩。

合理开发利用矿山。围绕石材加工企业,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扎实开展找矿探矿工作,“十四五”期间拟设四宗探矿权,即:和尚房子饰面用花岗岩普查;药王庙康家沟和上下屯灰岩普查;杨树湾子陶土普查;雷家店骆杖子饰面用灰岩普查。严控普通建筑用砂、石、粘土等矿山数量。实施县域总量控制,按照平均每500平方公里设置1个采矿权的标准,保留7个乙类采矿权,增设3家建筑石料矿山。

第四节 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积极实施节能减排。加大对节能设备的推广应用,激发大众节能意识。积极争取专项资金,设立节能减排奖励资金,扶持节能产品开发和企业生产,鼓励企业加快节能产品的应用研究,提高节能产品的质量。对企业节能改造项目初始产生的成本或支出的增加给予适度经济补偿,提高企业节能改造的意识和主动性。加大节能减排奖励力度。

大力推广节能建筑。认真落实建筑节能标准,按照建筑新型墙体材料占比65%的要求,加快推进旧楼节能改造,新建楼房强制采用节能建筑结构设计,全方位推广节能建筑结构的应用。厂矿企业新建的厂房要采用节能建筑结构设计。对不具备节能措施的办公和商务楼根据情况实施节能改造。继续实施“暖房子”工程,对居民楼节能改造按政策标准实行补贴,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完成工程任务。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持续推进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开发低碳、高效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使用太阳能和户用沼气。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防止农业环境污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淘汰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对改建和扩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和余热等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循环使用。提高尾矿砂等大宗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专栏3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县中水回用及污泥处置再利用工程,县城市水体综合治理项目——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第四章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农副产品输出地

 

将绿色农业作为产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扩大杂粮、无公害蔬菜、坚果等特色农产品规模,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面向京津冀、东北及蒙东地区,建设区域性健康农副产品输出地。

第一节 构建绿色农业体系

优化农产品布局。进一步明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产品、区域布局、保障措施,引导更多资源、技术向优势区域集中,着力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建设田园综合体。加快建设优质杂粮、优质蔬菜、优质果品、优质畜产品等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的乡村特色产业基地。

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合理确定种养规模,建设完善生物缓冲带、防护林网、灌溉渠系等农田基础设施,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实现农田生态循环和稳定。优化乡村种植、养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十四五”期间,力争建设1-2个田园生态示范村。

促进绿色生产标准化。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推动构建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对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加施质量认证、品名产地、商标品牌等标识,建立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重点培育要路沟小米、雷家店核桃等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抢注“建昌山杏”国家级东北区地理商标。到“十四五”期末,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面积达到5.2万亩,地理标志商标与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量达到5个以上,地理标志工作保持全省先进行列。

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依托大宇、汇源等产业化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设一批“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巩固提升“优质核桃东北第一县”的品牌优势,打造有机山楂品牌,不断研发新产品和与新产品相配套的新技术,树立绿色农业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知晓度、认可度和竞争力,推动建昌绿色农业品牌和绿色食品品牌形成互补效应,进一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第二节 发展乡土特色产业

发展高端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动产业经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创建“中国好粮油”品牌,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到“十四五”期末,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品种达到60个,绿色食品品种达到10个,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提升至70%以上。

大力发展绿色蔬菜。继续围绕设施蔬菜优势区域,建成一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区、家庭农场和专业示范户。发展棚菜种植、节水灌溉、智慧农业,大力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全力打造绿色健康精品蔬菜生产基地。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建设施农业1.75万亩,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15个,培育家庭农场250个,初步满足供应京津冀地区及省内市场需求,建成绿色蔬菜供应基地。

发展特色林果业。开发山杏、核桃、山楂等特色水果,建设高效精品果园,发展草莓、蓝莓等小浆果产业,发展以板栗、榛子、核桃、大枣等为主的特色干坚果经济林和以山参、木耳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打响“建昌白梨”等自主品牌,建设省级优质水果区。“十四五”期间,建设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3个、食用菌生产基地3个,发展水果高效集约栽培示范园50个,改造密植果园1万亩、老残果园0.5万亩。建设2个省级高效精品示范园,创建1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畜牧业。开展畜牧养殖场(户)绿色生态化治理,高水平推进规模化畜牧养殖场。支持创建畜牧业美丽生态牧场,打造集生产、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牧旅融合综合体。加快引进培育绿色畜禽新品种,稳定生猪、蛋鸡、肉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牛、羊、驴等草食畜牧业,因地制宜发展兔、狐、貉、鸭、蜜蜂等特色品种。到“十四五”期末,计划新建标准化规模畜牧小区100个,健康畜牧养殖基地10个,畜禽饲养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优质畜产品比重提高到80%,规模化畜禽场粪便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起资源优化、环境友好、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打造京津冀地区有机健康畜禽产品供应地。实现肉蛋奶总量15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

专栏4 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市级蔬菜标准园15个,创建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种苗基地1个;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3个;建设水果高效集约栽培示范园50个,建设2个省级高效精品示范园,创建1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

 

第三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

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水平。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要素保障。“十四五”期间,完成土地流转面积60万亩。

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建设。对已确权的农户家庭承包地、其他方式的承包地、林地、草原等资源性资产,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承包、入股、租赁和流转等形式,合理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林下经济、休闲旅游等产业。创办领办农业经济协会、专业服务公司等各类服务实体,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延长农业价值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合作经营模式。支持农业合作社与雨润、汇源等知名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十四五”期间,新增规模化合作社40个左右。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种植养殖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引导推动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形成产业联合体和完整的产业链条。围绕龙头企业培育,积极打造建昌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以质量为本,树立品牌意识,规范化生产经营,积极参与品牌创建。实行“一企一策”,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及小巨人领军企业通过扩能改造、项目开发、兼并重组等方式,延伸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2-3家。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发展玉米、蔬菜、水果、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为切入点,以现代种养业生产优势区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

第四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引进优质作物品种。加快培育优质作物良种。充分把握建昌作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和农业部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区的有利条件,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集成玉米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综合栽培技术模式,继续开展国家级和省级优质玉米示范区建设。积极引进和研发优质农畜产品品种,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十四五”期间,引进优质作物良种250个、引进畜禽品种50个。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5项。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构建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运行机制。结合各种农机购置补贴、奖扶、作业项目补贴等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培育和扶持成功一批“大、壮、强”的农机合作组织,带动周边区域农机化的发展。到“十四五”期末,建成全域网格式农机社会化服务机械体系,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机械化率达到84%,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达到60%。

发展数字农业。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加快建设耕地基本信息数据库、农产品种质资源库,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种植类型、种植面积、土壤墒情、作物长势、灾情虫情,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发展智能“车间农业”,培育数字养殖牧场。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推进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重组、主体跨界联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产业融合人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民俗风情、观光旅游有机结合。丰富融合业态,引导经营主体聚焦农业两头、生产两端,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培育中央厨房、乡村休闲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园区8个,培育农业采摘园20个、休闲农庄20个、农家乐50家。

鼓励发展众筹农业、定制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创新发展共享农业、云农场等网络经营模式。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农村实体店,全面打通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通道。鼓励发展智慧休闲农业平台,完善休闲农业数字地图,引导乡村旅游、美丽休闲乡村等开展在线经营。

 

第五章 促进工业提质升级,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区

 

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京津冀产业转移双重机遇,着力建设八家子开发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和以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园,立足飞地经济发展,着力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扶贫攻坚飞地园区,发展资源接续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全地区转型发展,打造效益突出、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品深加工,加快发展培育一批轻工业企业。围绕飞地园区建设,加快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围绕矿山产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发展资源接续产业,发展新兴建材业。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食品产业园、飞地园区为依托,着力构建“两园一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打造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努力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出路。

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依托优势产业不断延链、扩链,促进相关企业围绕产业链条逐步集聚。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供应链,大力发展杂粮、果蔬、坚果精深加工企业,努力培育“基地+农户+企业”的产业链条,积极与汇源果汁等大型企业合作,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矿产品及尾矿为供应链,加快培育新兴建材、冶金、轻工企业,培育可持续发展产业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中的核心主导作用,促进各行业加快形成“产供销”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多产业合作链条。

加快建设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继续推进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区面积7.7平方公里力争全部达到“七通一平”。产业园建设以矿山采掘、加工、尾矿综合回收与利用循环经济为主导,依托非金属矿山资源,发展活性石灰及铁合金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现有的6家已投产企业,加快推进正源二期、嘉碳二期、龙汇深加工等在建项目进度,采取“腾笼换鸟、嫁接盘活”等有效措施促进福波斯酒业、瑞国岩棉、建昌纺织等停产企业复工运营。按照产业聚集的发展思路,继续引进产业趋同的企业入驻园区,通过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全面提升运行质量和经济活力。

加快建设食品产业园。进一步调整食品园区总体规划,完善园区产业定位,将部分非农产品深加工的轻工类企业引进园区,每年至少引进2家企业,扩大产业园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调整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在提取蛋白、脂肪、纤维、新营养以及活性物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点实施核桃、牡丹、香菇、水果(梨、桃)、山楂、杏仁等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设食品园冷链物流项目。

着力打造“飞地经济”园区。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吸引和培育总部企业落户,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新动能。切实加强宏观管控,防止和限制产能过剩行业以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入“飞地经济”园区。加快推进“飞地”标准化厂房建设,筑巢引凤,力争到“十四五”期末,飞地经济园区入驻高新技术企业x家,产值达到x亿元。

第二节 引进培育新型工业

依托两园一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引进新兴产业项目,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到“十四五”期末,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信息产业。围绕5G、物联网和数据中心建设,引进、培育和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通信、数字视听、物联网技术及设备、动漫和创意文化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及三网的加速融合。

生物医药产业。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种苗生产基地1个,探索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现代中药、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生物医药产业服务外包。

新能源产业。以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积极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重点发展光伏发电、风电场配套产品,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引进和发展节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推进垃圾处理余热发电、秸秆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余热供热、区域热电联产、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农业资源,培育、壮大粮油加工、畜禽加工、饮料、调味品等领域,推进传统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向食品产业、生物产业等高端方向转化,实现由传统的以粮食原料为主的一代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向高科技的以非粮原料为主的二代生物产业延伸。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促进石灰石、膨润土、锰矿石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矿产品资源化利用集散地。

第三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持续竞争力提升,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步伐,最大限度发挥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建设创新型建昌。以发展方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为重点,以社会文化创新为依托,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引领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创新型建昌。

加快培育自主创新主体。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并完善企业主导、企-校-研-园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到企业设立中试基地,鼓励企业到科研院所设立专业研究院所,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联动的机制。

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政策措施,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增强研发能力。

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在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合作。依托各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引导“产学研用”各方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创新联盟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研发总部(分支机构),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孵化器和孵化企业。

第四节 促进工业循环发展

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推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建立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推进有色、建筑、酿造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行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到“十四五”末期,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x%和x%。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协作,积极引导不同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充分利用。鼓励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企业循环生产模式。积极推广余热预压回收、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建立循环经济支撑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促进循环经济标准化。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手段,引导企业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

 

专栏5工业重点项目

 

年产120万吨高钙灰建设项目。由建昌县新盈钙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4亿元。主要建设6座回转窑及其他配套设施。

年产80万吨活性灰项目。由建昌县博鑫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6000万元。主要建设环保竖窑6座及其他配套设施。

风力发电设备配件生产项目。由建昌县顺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5000万元。主要生产风力发电机组配件。

矿山钻具的研发和生产项目。由辽宁奥泰钻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4000万元。主要生产用于矿山、采石、隧道以及土木工程相关领域的矿山设备及配件,隧道施工专业设备及配件,凿岩钻具及采矿工具。

固体废弃物环保处理设备项目。由江苏茗雨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3000万元。主要建厂房、科研楼、办公用房8000平方米,年组装处理垃圾设备6台(套)。

尾矿库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由建昌马道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18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一次性建坝标高由220米至250米,采用上游法尾砂堆筑子坝,最终堆积标高265米。建设3#、4#水井及3#联通隧道。

金属压铸表面处理项目。由永高精密压铸(辽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投资1000万元。主要生产:银件及粉末冶金制品、模具制造金属加工机械、日用塑料制品、金属工艺品、木质容器、纸和纸板容器。

透平加工及实验设备制造项目。由辽宁鸿晟透平技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2000平方米,投资500万元。主要生产:透平压缩机研发,设计、制造及销售;透平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及服务;石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透平机械零部件、环保设备制造、设计、加工、销售及相关技术服务、咨询;电力机组设备安装施工。

“飞地园”泛家居陶瓷产业项目,总投资14亿元。

 

 

第六章 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打造休闲养生休憩地

 

坚持集聚发展方向,围绕绿色农产品、旅游产品、轻工产品,加大城乡各类市场建设,努力引进大型商业企业。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兴业态,推动商贸、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打造旅游支柱产业。

第一节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做大做强现有物流企业,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综合服务功能和运营质量。重点培育以矿产品、新型建材等为重点的工业品物流,以农机、农资、粮食、农产品、土特产品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物流,以旅游产品、轻工产品为重点的商贸物流三大物流市场和三大物流品牌。引导企业主辅分离,鼓励社会资金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邮政、顺丰、圆通、菜鸟物流、韵达等快递企业在乡村设立配送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品牌、专业水平高、影响力大的物流企业和机构。到2025年,形成3-5个物流品牌,1-2个物流基地,建设立足东北、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以提高资本配置能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为重点,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体系建设新突破。推进金融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域外各种金融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作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完善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商业银行,支持兴办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促进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健康发展。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进金融项目2个,村镇银行实现全覆盖,保险机构达到2家。

积极拓展商务会展业。规划建设会议中心和展览中心等大型现代化会展场馆,培育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大力拓展集商品展示、交易、投融资、信息咨询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会展经营模式,提高展前、展中和展后的配套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加强与行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建立相应行业会展中心,积极承办各类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常设性展会,打造文化、旅游、土特产品等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会展品牌“十四五”期间,建成1-2个会展中心。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充分整合流通资源和电商资源,推动流通企业、进出口企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网上交易。支持电商企业参与物流、客运、快递等流通领域。不断改造提升县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村级服务站。“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28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和276个村级电商服务点,打通商品上行下行“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第二节 繁荣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房地产、旅游、社区及家庭养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按照与消费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功能相匹配的要求,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管理现代、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鼓励企业扩大改造,鼓励连锁企业内延外拓,向多业态、多业种方向发展;鼓励蔬菜水果市场提升档次,加快向超市化方向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型购物中心、专业超市、大型综合百货等商贸项目和国内外著名品牌。支持域外资本或本地民间资本投资新建商贸服务企业,扶持特色明、档次高、集聚力强的商品批发市场,发展专业特色街。“十四五”期间,发展大型商贸购物中心1-2家,新建商业街1-2条。

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大力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适度开发高档住宅和商务住宅,推进新城区生态宜居城镇建设,加快重点中心镇房地产开发加强住宅小区环境建设和物业管理,推进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开发房地产业面积500万㎡,引进和培育2-3个房地产品牌企业,扶持5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诚信度高的物业公司,建设5个示范住宅小区。

提升社区和家庭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创办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鼓励发展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生活照料、康复服务、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养老服务业。“十四五”期间,重点扶持3-5个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诚信度高的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和社区文体设施覆盖率均达到100%

 

专栏6服务业重点项目

规划建设1-2个物流基地;建设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八家子经济开发区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节 加快发展全域旅游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以行政村镇为核心,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镇);以集聚区为核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以经营主体为核心,建设一批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现代休闲农庄。培育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农事节庆、星级农(林、牧、渔)家乐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品牌。利用互联网媒体宣传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提升建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社会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一条旅游精品线路:龙潭大峡谷景区—辽西第一党小组旧址—天香源景区—白狼山景区—六股河漂流景区。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围绕地质文化,充分利用生物化石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形成研学旅游的基地;依托红山文化遗址在柏山景区,建设人类早期居住、祭祀、占卜、舞蹈设施及场址;依托战国文化,在碱厂东大杖子建战国文化博物馆,形成南有西安兵马俑,北有辽宁古墓群的美誉度;依托红色文化,在辽西第一党小组旧址建立红色旅游基地;依托自然条件和年俗文化,开发冰雪旅游项目,开展到建昌“戏冰雪,过大年”主题活动,打破旅游半年闲的瓶颈;利用“赫氏近鸟龙”、“中华侏罗兽”和东北亚最大的战国古墓群三张世界级的名片,拓展国际客源市场。促进乡村旅游与体育赛事相结合,举办轿顶山、辽西湖、白狼山景区自行车赛;白狼山、大青山登山赛;五连环景区马拉松赛;枣木杠沟攀冰赛。

促进旅游与产业融合。推广辽西湖景区经验,大力开发龙潭大峡谷、白狼山、画廊谷和梨花源景区,带动周边及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旅游”和“旅游+”双重产业融合。出台鼓励政策,进一步促进旅游与健康、食品制造、农业、文化创意、林业等产业相融合,构建产旅融合的生态链,将旅游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

开发旅游商品。进一步做好乡村旅游、节庆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等专项产品开发。建立旅游纪念品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建昌旅游纪念品商店。设计和制作出反映建昌地方特色、自然风光、人文古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旅游纪念品,开发好建昌核桃、小米、白梨、水煮干豆腐、生物化石、白狼奇石、根雕等土特产,打造“原生态”的旅游商品。

“十四五”期末,基本形成全域旅游总体框架,新建柏山风景区、枣木杠沟景区,创建龙潭大峡谷、辽西湖2个4A级景区,创建古城、柏山风景区、枣木杠沟风景区3个3A级景区,旅行社10家,民俗村寨5处,民俗户300家。初步建成杨树湾子乡、老大杖子乡、和尚房子乡、养马甸子乡4个旅游风情小镇和石佛乡灰窑子旅游示范村。开发旅游商品30种以上,旅游综合产出达到10亿元,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

 

专栏7   全域旅游重点工程

柏山风景区、枣木杠沟景区;

杨树湾子乡、老大杖子乡、和尚房子乡、养马甸子乡4个旅游小镇建设,石佛乡灰窑子旅游示范村建设。

第四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出版业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印刷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演艺业要逐步形成大型演艺集团。

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引进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扩大文化消费。不断适应当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审美的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建昌文化特色的实体经济。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支持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加快广播电视传播和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发挥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等网络基础设施的作用,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积极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发行业态。

打造文化产业基地。适应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形成文化消费热点。整合文化资源,实施品牌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统筹建设辽西特色文化产业区。重点开发《唱响龙潭大峡谷》等系列文化剧目,建设“白狼山影视文化基地”,“十四五”期末,文化产业经营额力争突破10亿元。

 

第七章 持续深化各项改革,打造投资建昌新洼地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减少办事环节、优化服务流程、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投资建昌新洼地。

第一节 深化“放管服”改革

加快实体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推动电力、自来水、燃气、热力等单位进驻不动产登记大厅,便民利民。建立完善实体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实现所有审批部门(单位、机构)、审批人员和行政审批事项的整体全面进驻。

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承接好中央、省、市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形成清单并依法公布。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坚持“六个一律”,即向企业和社会充分放权,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企业投资项目,除特殊情况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其他同类地区已取消的审批项目,一律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除***明确规定外,原则上一律取消;已改为备案的事项,一律不得搞变相审批。

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启动“多规合一”改革,编制“一个战略”和“一张蓝图”,搭建“多规合一”平台。优化基本建设项目流程,减少审批前置条件、缩短审批时限,推行“整合流程、一门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明确责任,强化监督,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效率。推进“一个窗口”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整合审批流程,实行“施工图联合审查”“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打造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模式,进一步精简审批时限。

落实审批服务制度。政府有关部门主动服务,提前介入项目,提供涵盖项目全周期、全部门的审批流程目录,利用政府网站、传统媒体、业务办理场所显示屏、取阅架等,多渠道、全方位公开。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绘制审批运行流程图,最大限度简化环节,将办理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40%以内。

第二节 优化投融资环境

加强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市场、有竞争力、暂时出现流动性紧张的企业,推动银行机构有针对性地运用收回再贷、续贷展期、债务重组等手段,保持企业融资规模。统筹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宏观审慎评估等货币工具,引导辖区广义信贷合理、适度增长。开展“群对群”的精准服务。以省“金融精准服务企业库”为基础,对不同企业群分类施策,组织贴近、精准的金融服务,努力纾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对重点企业按照个案解决的方式,组织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对高成长性科技或新兴企业,利用融资服务平台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市场化对接。对流通、农业、科创等领域小微企业,组织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提供小额、分散、信用优先的对口服务。对停产、半停产企业,组织金融、行业管理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逐户服务,及时化解融资难问题。

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县乡政府、产业园区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尝试设立支持投资、信贷、保险、担保、保理联动的投贷保联动引导基金。推动建立由银行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共同参与的商业化银担合作新模式,重点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提供担保。

加强县域资本市场建设。加快发展金融租赁、消费金融、法人保险、法人信托等创新业务,积极引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各类投资机构,支持龙头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切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第三节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打造法治诚信政府。强化规则意识、契约精神,依法依规兑现政府承诺,以诚信服务取信于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将诚信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加大信用考核权重,对失信行为严厉查处。

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信用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实行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推进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广泛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通过行政性惩戒、司法性惩戒、市场性惩戒以及社会舆论性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政策支持。

加强全民诚信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开展诚信兴商、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守合同重信用等宣传,开展信用村、信用单位、信用企业创建活动,树立诚信意识,培育和弘扬诚信文化,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社会风尚。

第四节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深化网上审批服务便利化改革。构建统一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政务服务事项一律纳入平台办理,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贯通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居民诉求办理、公共资源交易、事中事后监管、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等政务服务标准化、网络化水平,基本实现政府信息“一门户公开”、行政审批“一站式办结”、居民诉求“一号码连通”、公共资源“一平台交易”、事中事后“一平台监管”、公共信用信息“一目录征信”、三级政务服务体系“一网络通办”。

推广移动应用和自助服务。打造掌上政务服务,开发建设手机办事APP,实现在线申报和材料上传,审批业务流程实施全流程电子监察。加大服务大厅设备投入,增加税服、公安、公积金、企业登记、金融自助等自助终端机、政务智能一体终端机等设备。探索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开通便捷的社区对企业、居民的“帮办代办”服务。

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梳理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具体办事服务事项,编制县、乡镇、村(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优化网上政务服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限,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推进办事材料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开展在线填报、在线提交和在线审查。建立网上预审机制,及时推送预审结果,进行一次性告知。

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行企业注册登记、年度报告、变更注销、项目投资、生产经营、商标专利、资质认定、税费办理、安全生产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以及与居民教育医疗、户籍户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住房保障等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

制定特定行业政务服务规范。电力、供水、排水、热力、燃气、通信、消防、公安、城管、卫生防疫、人防、地震等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和政府部门,建立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的工作规则,对服务标准、资费标准和行政机关依法规定的条件向社会公开,向企业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普遍服务。 

第五节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放宽市场主体准入条件。积极推进“先照后证”改革,进一步放宽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发展。着力破除民间投资进入市政公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规范实施PPP项目,按时在PPP综合信息平台发布项目信息。

推广“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对各类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投资经营行为,涉及市场准入的领域和环节,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一律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开进入和竞争的各种障碍,一律予以清除。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新型城镇化以及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外网申报,实施电子营业执照登记制度改革,促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改革的基础上,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继续实施特定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便利企业退出市场。

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和机构。对现有行政审批有偿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明确收费标准并予以公布。取消政府部门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或部门间中介服务机构执业限制、限额管理,打破行业垄断,严禁变相提高收费标准和操纵中介服务市场价格。

实施减税降费。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确保纳税人及时享受到国家税收优惠,规范税收管理,依法依规征缴税费,严禁对企业征收“过头税”。严格按照收费项目和标准清单实行收费公示。凡国家和省有上下限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照下限执行。严禁越权收费、超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和对同一收费项目在法定期限内重复收费等“乱收费”行为。

 

第八章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

 

抓住葫芦岛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对接,吸引项目转移落户。进一步跟进对口江苏合作、京沈经济圈、“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寻求合作,大力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将引资与引技、引才相结合,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推进建昌经济向高质量迈进。

第一节 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加快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活内循环、拓展外循环。积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推动加工贸易向上下游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推进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矿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外贸出口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出口品牌,建设一批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出口基地。加大服务贸易发展力度,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努力开拓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物流等服务贸易领域。加快外贸加工载体建设,以特色农产品、绿色蔬菜、新型建材为主导,面向京津冀地区及东北、蒙东地区打通内循环,面向“一带一路”地区拓展外循环,建设辽西区域节点型县区。

第二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建昌矿产资源、非金属矿产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招商与选商相结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引进资金规模,重点推进具有牵动作用、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工业大项目、服务业大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落地。突出主题概念、产业集群招商,重点面向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资本密集区和行业龙头企业、中央大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招商。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注重将利用外资由引进资金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兼并重组科技型企业转变,由引进一般企业向引进研发型和高科技企业转变。以直接利用外资为主,促进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吸引韩国、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积极争取欧盟、北美等发达经济体的投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资投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利用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增加新的利用外资渠道。

第三节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境外投资重大突破。鼓励企业以境外工程承包、装备和劳务输出等形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支持企业到国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积极落实国家对俄合作规划项目,创造条件争取承担国家援外项目。利用矿产品开发和加工的技术优势,支持和引导企业到国外开展矿产品加工和贸易。利用国家政策、地缘优势和特点,鼓励企业到周边地区建设矿产开发和城建等项目。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建立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避险、金融、法律、咨询、代理等服务。

第四节 加快区域合作步伐

充分利用与辽西沿海城市产业关联度高的相对优势,分享政策优惠,开展产业对接,实现融合发展。主动参与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及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互动。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融入京沈合作框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建设。深化对口江苏合作,扩大辽西、秦皇岛等地区经贸往来,加强贸易合作。接受东北、华北中心城市的辐射,主动承接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转移。依托葫芦岛作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以内蒙东部地区作为纵深腹地,以锦葫两港为代表的辽西沿海港口群为出海口,实现港口与腹地的良性互动,发展枢纽经济。 

第九章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打造宜居宜业新建昌

 

优化空间布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加快构建完善的交通路网、水利防洪抗旱设施,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工程,增强县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设施支撑力、公共服务力和人口吸纳力,建设人口集聚、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建昌。

第一节 加快构建现代化路网

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依托,以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为配套,打通通道、完善路网、发展现代物流,着力把建昌县建设成为辽宁西部山区的重要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分流节点,基本形成功能健全、路网完善、内畅外通、纵横交错的现代综合交通格局。构筑“一个体系”,突出“两个主轴 ”,完善“三大网络”,提升“四个功能”。“十四五”期间,规划维修改造干线连接线18条、176.8公里,维修改造射线公路10条、167.1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屯道新改建工程1180.3公里,新建桥梁工程732座,26281延米。完善旅游路17条、156.5公里。着力推进京沈高铁喀左至葫芦岛连接线、建绥铁路建设。

 

专栏8 路网建设目标

“一个体系”:全面融入全省及区域的公路交通体系,提升建昌县与葫芦岛市及相邻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对外强化建昌县与周边区域公路网的交通衔接和交通辐射,对内优化融合建昌县域内公路网络系统,努力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两个主轴 ”:利用建昌县区位中心节点的优势,抓住建设沿海经济带与融入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契机,构筑以通武线、大养线组成连接京津冀与朝阳经济圈的横向公路发展主轴;通过绥中港区港口优势及蒙东等内陆地区的海运需求,打造以绥凌高速、兴建高速和绥珠线连接内陆与沿海发展的纵向公路主轴。

“三大网络”:即主干线公路网络、次干线公路网络和农村公路网络。

“四个功能”:即国省干线整体连接功能、西部地区交通带动经济功能、农村公路改善百姓出行条件功能、扶持旅游产业功能。

 

第二节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城区内老旧小区改造84个,布局建设5处公共停车场,完善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三行”系统;更新改造城区老旧和漏损管线,实施备用水源及管网建设;建设统一分拨中转公共配送中心,推动县城智慧化改造,完善文体设施,不断提升城区路、河、公园系统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实施大凌河城区段绿化和城区排水工程,建设多功能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逐步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拆除和改建老旧公共厕所。

促进中心镇基础设施提标扩面。统筹中心镇规划建设,把中心镇建成县域内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中心镇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推进镇容镇貌改善,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

第三节 加强水利电力和网络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按照主城区河道50年一遇、乡镇河道10年一遇的标准,继续加大防洪设施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维修巩固好大凌河流域、六股河流域河岸堤防设施。完成防洪排涝治理面积3000平方公里,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20万亩。重点推进一批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5.3万亩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230亩的国家侵蚀沟综合治理工程、2.3万亩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7万亩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继续实施一批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新建工程,规划建设葫芦岛宽邦--马道岭和建昌220千伏线路工程、葫芦岛玲珑塔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22项重点项目。提高电网整体装备水平,提高供电能力和质量,建设智能电网和智能用电小区。加快实施5G、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场景应用,提升全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节 完善园区和旅游基础设施

完善园区设施,提升支撑能力。“十四五”期间,在青石岭起步区建设供电项目;实施食品园区热源厂、冷链产业综合体及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施建昌县飞地产业园区新建工业地产及基础设施管网、绿化、电缆铺设等项目。

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夯实旅游发展基础。投资1.5亿元,实施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即龙潭大峡谷深度开发项目。完善景区周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景区通往县内路段,协调河北改造通往景区路段,对景区内部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投资0.13 亿元,实施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即辽西湖景区文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附属配套设施。

第五节 建设美丽乡村

科学编制规划。启动美丽乡村试点工作,选择基础条件好的1-2个乡村进行先行先试,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详细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村庄整治、农民素质、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充分考虑人口变动、产业发展等因素,预留建设发展空间。

改造提升基础设施。优化村庄路网布局,按照主街硬化率100%,小巷硬化率不低于70%的标准,合理设计主要街道、小巷胡同,打通村内断头路。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农村危房、旧房改造,力争美观舒适,改善农户住房条件,推广应用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完成改厨工程,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建新房。

整治村容村貌。积极倡导庭院绿化,鼓励农民栽植经济林木、观赏树木。推进路旁、水旁、 村旁、宅旁等“四旁”绿化,确保村庄绿化覆盖率不低于40%。实施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并做好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污水治理;推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按每5—10户不低于1个的标准配备垃圾桶,全面清理村庄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统筹保障村庄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整洁有序,合理布局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质朴明快、特色鲜明、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

完善服务设施。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基本达到“七室两超市一广场”标准,即具备综合办公室、综合活动室、综合服务室、卫生室、文化室、警务室、调解室、生活日用品超市、农资超市和村民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配置,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推进有线电视、宽带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探索建立村级信息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开设党务村务公开、政策信息发布、农业技能培训、市场供需动态、社会治安管理、灾害预警防治等信息服务栏目,设置村民意见建议箱,设立阅报栏、科普栏、宣传栏、社情民意反馈栏。

 

专栏9    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路网

规划实施凌绥高速(建昌段44km)工程,投资35亿;班青高速(建昌段100km)工程,投资80亿;绥三线(建昌段二级路39km)工程,投资8.5亿;石梨线(建昌段一级路7.1km)工程,投资2.1亿等14项工程;县、乡、村其他道路工程等。

县城基础设施

规划实施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84个,投资1.67亿元;黑山河城区段河道治理及道路改造工程,投资0.82亿元;城区排水工程,投资0.13亿元;布局建设5处公共停车场及市政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

水利基础设施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推进一批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近5.3万亩国家小流域、1230亩的国家侵蚀沟、近2.3万亩省小流域、近2.7万亩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防洪设施建设,搞好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巩固好大凌河流域、六股河流域河岸堤防设施;其他水利设施建设等。

电力基础设施

规划建设葫芦岛宽邦--马道岭和建昌220千伏线路新建、葫芦岛玲珑塔220千伏输变电工程、葫芦岛建昌220千伏变电站扩建、葫芦岛碱厂66KV变电站扩建等22项重点工程。

  网络设施

      5G基站、传送网和宽带及数据工程等。

园区和旅游基础设施

规划投资1.23亿元,重点实施八家子开发区起步区供热供电项目;投资4.74亿元,实施食品园热源厂、冷链、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3.66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飞地园等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1.5亿元,实施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龙潭大峡谷深度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0.13亿元,实施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辽西湖景区文旅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 不断强化民生保障,切实补齐民生短板

 

着力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鼓励就业创业,持续提高最低保障标准,强化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残疾人事业,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努力提高人民收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一节 积极促进就业

全力提供就业机会。坚持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两手抓”,重点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与就业的有效对接,挖掘更多就业潜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服务外包等领域吸纳就业的重要作用,扩大灵活就业空间。建立健全失业预警监测体系,严格控制企业规模性裁员,稳定就业岗位。“十四五”期间,确保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以上。

鼓励创业拉动就业。继续实施全民创业战略,改进就业服务,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支持和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创业者创办企业;积极组建和引导建立创业服务机构。

加大就业援助力度。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各类就业市场的资源共享;拓宽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吸引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做好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工作。

深入开展普惠制培训。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加大农民就业培训力度,扩大普惠制培训范围。为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残疾人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积极落实援助困难家庭子女就业政策,加大订单培训力度,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

第二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政府、企业、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

扩大农民增收幅度。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直接受益,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坚持增加收入和“减少农民”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

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机制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动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完善工资指导制度,逐步完善最低工资增长制度,切实增加劳动者收入。明显提高低收入居民及部分特殊群体的收入水平。

推动可持续脱贫。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对已退出的贫困乡、村和人口,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密切关注脱贫人口生活、收入水平,强化可持续脱贫政策落实,巩固提高脱贫成果。深入推广 “党支部+”“科技+”等模式,通过基地加、公司扶、龙头企业带、大户帮等多种方式,密切与返贫户利益联结,增设更多就业岗位,稳定脱贫人口收入。探索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发展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就近打工实现可持续发展。组织开展“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回头看活动,推进可持续脱贫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构建可持续脱贫体制机制。

第三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参保率。实现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跨地区可接续。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国家新医改的工作任务,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切实减轻参保人员负担。继续开展失业预警工作,严格执行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相关规定,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机制,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并落实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基本生活。建立实施农民工医疗工伤综合保险,继续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高风险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探索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工伤预防和康复制度。建立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节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及相关救助配套政策,健全分类救助制度,不断提高低保及优抚对象救助标准。建立并完善低保标准调整联动机制,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救助制度。深入实施医疗、供暖、就学等专项救助,加大应急救助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力度。

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依法维护老年人、残疾人及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继续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和养老服务体系相融合的“3+1”养老事业发展模式。重点实施县老年人中心养护院、县福利敬老院服务设施工程和县托管中心三期工程,建设好汤神庙、喇嘛洞、药王庙等8个乡镇中心敬老院以及雷家店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一、二期工程、县儿童福利院二期工程。到“十四五”期末,养老机构床位数量达到老龄人口的3%以上,社区日间照料站和老年日托服务中心达到20个。建立完善残疾人及孤残儿童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理念,广泛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扩大政策性保障住房覆盖面,建立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及普通商品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供应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十一章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发展各项事业

 

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重点,增加社会事业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提高学前教育普惠水平。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推进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幼儿园,积极扶持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管理积极开展科学保教,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建立学前教育困难资助体系。规范学前教育管理。“十四五”期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5%以上。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新一轮标准化建设,统一掌握、统一调配区域内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内学校校舍、设备、校长和教师配置均等化。适时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推进优质学校以兼并、办分校或委托管理等方式与区域内薄弱学校或新建居住区配套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实现区域内优质学校合理布局。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评估。加强民族教育,完善特殊教育学校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

加强普通高中标准化、特色化建设。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探索普通高中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到“十四五”末期,力争全部公办普通高中实现标准化。实施新课程改革,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推进特色学校和特色学科建设

做强职业教育。积极创建2-3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围绕全县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一流专业,建成1个或多个公共实训基地和创新实训室。加强国际合作,建设与国际接轨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打造“辽宁工匠”品牌。

提高安全教育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建立科学管理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和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提高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做好学校健康教育与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等防控工作,加强学校餐饮管理。

第二节 加快卫生事业发展

推进健康建昌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成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优化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建设建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扩大基本药物使用率,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费用统筹范围,形成稳定的投入补偿机制。严格界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合理确定诊疗路径,科学选择适用技术,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统筹规划建设,提高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康复及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互联网+医疗卫生”发展,满足城乡群众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心理保健等综合健康需求。加快急救医疗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传染病预警监测防控和应急体系建设。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科学规划区域卫生资源,积极培育省市级医疗学科和医疗中心,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健全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质量和层次。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升村标准化卫生室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满足群众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以电子病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重点,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实施居民“一卡通”工程。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共享;改造服务流程,方便群众看病,合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效率;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完善县医院与乡镇对口支援医院的双向转诊制度,基本形成智能、惠民、便民、快捷的医药卫生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

夯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超前谋划、积极推进,多渠道加大引入人才力度。立足长远,加强医卫人才培养,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计划选派县、乡医卫人员到省、市对口单位进修深造。强化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各类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绩效奖励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繁荣群众文化。积极推进群众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每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场次以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筹划建设艺术大厦、艺术中心、文化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规范建设标准化国家二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坚持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实施艺术精品战略。适时举办艺术节,每年重点打造1-2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优秀剧目。大力实施艺术共享工程,积极组织公益性演出。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按照“绿色、环保、低碳”的理念,积极创办体育赛事。重点建设一批体育场馆、健身中心、体育广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加强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发展。推动建设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妇女健身站(点)等体育机构,力争80%以上的乡镇建立体育组织,城镇社区普遍建立体育健身站(点),70%以上的农村建立健身站(点)。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加强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积极发展体育产业。重点完成轿顶山森林公园体育基础设施、枣木杠户外探险公园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稳定适度的生育水平,大力推进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强优生优育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实现免费技术服务全覆盖。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扶贫减贫、劳动保护和法律援助等,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专栏10 民生及社会事业重点项目

实施县老年人中心养护院、县福利敬老院服务设施工程和县托管中心三期工程,建设汤神庙、喇嘛洞等8个乡镇养老院和其他民生工程建设等。

实施建昌县第五小学建设、投资10325万元,建昌县娘娘庙乡初级中学建设、投资1780万元,建昌县喇嘛洞镇小学中心校建设、投资1200万元等35项学校及幼儿园建设项目。

实施建昌县人民医院内科病房楼建设、投资7035万元,建昌县传染病医院建设、投资4800万元,建昌县卫生健康县域信息平台建设、投资3000万元,建昌县中医医院建设、投资2000万元等15项重大建设。

实施县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综合性训练基地和4座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

 

第十二章 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构建平安建昌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县域治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水平,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切实做好稳定、应急、防灾减灾、信访、司法等各项工作,全力营造安定祥和有序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坚持依法治县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管理,探索城乡社区自治,完善居委会和村委会自治机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坚持依法治县,建设平安建昌。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决策机制和制度建设,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全县统一规范的招投标有形市场,实现服务对象、交易规则、文件范本、收费标准、监督、监察的统一。强化执法监督,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完善法律援助保障体系,加强政法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规范执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公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节 加强城乡文明建设

  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以创建文明县、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建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大力弘扬“勇于牺牲、敢为人先”的建昌精神,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教育体系和机制,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以改善县城环境面貌为突破口,深化文明县创建活动;以整治村镇环境面貌、推进城乡共建为重点,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诚信建设和规范服务为重点,深化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突出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活动设施和场所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科普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军民共建和“双拥”活动,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和安置优抚,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转变政府观念、职能、作风,有效推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同级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促进民意畅通,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党建工作,落实和强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第三节保障公共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节、处理机制,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切实加强乡镇政权和社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化解矛盾和纠纷的能力。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有效遏制暴力恐怖犯罪、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等案件,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强安全生产。完善监管机制,严格安全执法,严格执行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治理排除重大事故隐患。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提高处置能力。加强质量监督工作,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健全日常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搞好气象、地震事业,加强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震、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建立监测预报、灾害防治和紧急救援工作体系,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加强城乡抢险救援队伍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消防安全保障水平。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以人防工程、组织指挥、信息化系统和人口疏散地域建设等为重点,完善全地区指挥通信和警报通信网建设,提高综合防护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交通战备潜力建设,提高应急保障和快速动员能力。

第四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居委会和村委会自治机制。稳步推进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全面实行村委会直接选举,探索建立居民监督机构;着力健全村(社区)服务体系,把化解社会热点作为工作重点。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联动机制,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确保民族宗教领域稳定和谐,不断提高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做好新时期的对台工作,密切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严格外事管理,加强对外交流,切实推动多领域对外合作。规范组织建设,加强特色志愿服务,切实提高红十字会的应急反应和人道救助能力。继续加强档案工作,加快公共档案馆建设。

第十三章 健全《纲要》推进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监督、适时修订的实施和保障机制,在人才队伍、重大项目、全民创业等方面发力,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第一节 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和造就适应富民强县目标的领导型人才队伍,持续培养面向发展新兴产业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强化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实施智力引进工程。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吸纳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来建昌创业。建立适应人才流动的人事与户籍管理、福利保障、住房与子女就读等政策。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创新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激励优秀人才的分配奖励机制激发人才潜能。强化继续教育体系,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继续再教育。推进党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保障能力,完善功能配套。积极培育发展人才市场,建设一个面向辽西地区的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现代化的辽西人才市场,发挥人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营造人才宽松环境,确保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第二节 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按照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税源和就业、牵动带动作用强的原则,谋划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3000万元及以上的重大项目,重点包括工业与高新技术、服务业、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科学推进收尾项目、续建项目、开工项目、筹建项目、洽谈项目、储备项目。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包装储备和动态管理重大项目库。继续实施重点项目月通报、季报告制度,全过程***重大项目实施与推进工作情况。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要分解落实,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加强审计监督,确保顺利实施。继续实行重大项目考核机制,将重大项目完成情况作为绩效目标责任单位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大建设资金筹措力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和对外合作,加大对外对内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把握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投资;鼓励支持民间资金投向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重大项目;加强银政、银企和基金机构对接,争取更多贷款和基金支持项目建设。政府财力主要用于农业、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社保、城市安全等公共服务事业项目支出。

第三节 大力倡导全民创业

  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创业活跃程度,建设以创业为本、以创业为荣、以创业为乐的创业创新型建昌。大力培育各类创业主体。鼓励、引导各类人员开拓创业、致富创业、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积极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关停企业场地、设施,依托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区,大力推进创业基地建设。在全县建立覆盖全地区、***全过程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创业培训与辅导、公共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服务。推广网上创业,组建创业联盟,建立公共创业指导中心。努力拓宽初创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初创企业的信贷支持和创业融资担保力度,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初创企业,对重点创业项目、重点创业人的扶持。着眼于鼓励创业、激励创业、扶持创业,进一步扩大创业优惠政策的覆盖面,重点加大在土地供应、税收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扶持力度。切实优化全民创业环境。加强全民创业的组织领导,形成推动全民创业的工作合力,加大创业舆论宣传,掀起全民创业高潮。

第四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本规划经过建昌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具有法律效力。要举全县之力,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建立完备的规划体系,做好衔接协调,完善相关专业规划,将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强化组织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园区、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适时检查、强化落实。县发改和有关部门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县人大报告。各部门要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纲要》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促进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健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制度,由县发改部门组织对《纲要》实施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估报告要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如需要对《纲要》进行修订,由县政府提出修订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市公安局结合实际多线出击狠抓两会期间社会面管控工作
    2. 通江县1—6月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3. 黄埔区20182019年度水质底泥检测服务项目询价公告
    4. 我市国家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5. 1至4月全市交通投资快速增长
    6. 市教育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7. 平昌县切实开展问题乳粉清查工作
    8. 巴州区五个突破全力推进招商引资
    9. 区残联召开第一届主席团第二次全体会议
    10. 我市开展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11. 南江县为60名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34万
    12. 区双拥办慰问省武警二支队春运执勤官兵
    13. 关于全省退役军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模范退役军人拟推荐对象的公示
    14. 平昌县成功实施车载火箭人工增雨作业
    15. 全省政府采购会在巴召开
    16. 平昌县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建设推进有力
    17.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3-05-15 02:56:38
    18. 巴中市投资300万元建饮用水源预警监测站
    19. 市林业局我市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十一项制度
    20. 巴州区补助村级植保专业合作社机动喷雾器300余台
    21. 市环保局我市生态市建设实现五大突破
    22. 通江县我市首家循环经济示范厂落户通江
    23. 鱼珠街集中整治珠江北路六乱
    24. 通江县伊斯兰国际救援组织援助68万元帮助村民脱贫解困
    25. 区直机关党工委召开两学一做工作会议
    26. 市公安局深化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提高群众满意度
    27. 平昌县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28. 市环保局再次为联系村献爱心
    29. 市安监局我市建立基层安全监管三级网格有效防范安全事故
    30. 广州市花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转发广州市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创业补贴办事程序的通知
    31. 炭步镇西部农田不再口渴
    32. 市交通局四条措施加强抗洪抢险及灾后重建
    33.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围绕四条主线抓调研
    34. 市委组织部开展向王瑛同志学习活动
    35. 市畜牧局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切实做到三个结合
    36. 市公安局四强化全力确保校园安全
    37. 市政法委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助推反***警示教育活动
    38. 新龙镇开展学党史办实事红联共建活动办实事帮助困难家庭
    39. 市公安局召开2011全市公安刑侦工作暨社会治安春季攻势推进会
    40. 经开区建筑工地挖出宋代古墓
    41. 市规划和建设局扎实开展村镇建设工作
    42. 万名干部职工下沉防疫一线用党旗红守护健康绿
    43. 我市严把五关加强财政投资建设项目监管
    44. 通江县安全生产形势连续4年实现持续稳定好转
    45. 暴雨出发红棉老兵清洁涵洞助交通通行(图)
    46. 南江县关爱高温一线劳动者
    47. 市安监局巴中市隆重举行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日活动
    48. 平昌县拓展社区就业新途径
    49. 南江县两化互动加快推进城镇建设
    50. 我市举办翰墨丹青颂祖国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
    51. 巴中市18月重点能源项目完成投资445亿元
    52. 姚义贤在巴中火车站现场协调会上提出要求
    53. 重磅项目动起来出版川军再出发
    54. 平昌县积极开展绿盾飓风2号行动
    55. 平昌县省科技厅帮扶平昌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56. 李仲彬看望慰问新闻单位值班人员
    57. 市工商局全面落实市场管理费停收工作
    58. 巴中市111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01亿元
    59. 巴州区上八庙镇全体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助春耕
    60. 平昌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成效显著
    61. 市林业局2010年我市林业工作五重点已明确
    62. 我市再次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
    63. 市公安局三举措强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64. 巴中军分区五百官兵在青川奋力抢险
    65. 巴州区冬马铃薯高产示范片建设有序开展
    66. 巴中交警五大举措迎战奥运交通安全攻坚战
    67. 人民日报海外版黄埔区构建院地全作高地集聚中科院13个项目
    68. 金坑水库防汛砂石料堆砌项目中标公告
    69. 截止11月底南江县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01亿元
    70. 秀全街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基层组织活力
    71. 巴州区五条措施抓好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72. 巴州区卫生民生工程成效明显
    73. 市安监局坚持四严强化安全监管人员廉政监督
    74. 南江县土专家助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75.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4月我市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76. 黄埔街下沙社区组织开展灭蚊工作
    77. 鱼珠街及时处理小区垃圾扰民问题
    78. 市工商局开展12315公众开放日活动
    79. 经伟宪在市场服务体系灾后重建与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求
    80. 九佛街关于购买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供应商中选公告
    81. 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段怡春专员带队督导我区土地例行督察问题图斑整改工作
    82. 2019年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自主招生预录取名单公示
    83. 市文化局五大文化项目将一起上马
    84. 通江县完成小农水建设投资1122万元
    85. 巴州区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5万亩
    86. 市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先锋旗帜映窗口主题实践活动
    87. 市科技局出实招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88. 巴州区提速陇桥建设加快跨越发展
    89. 平昌县赴青川民兵奋力救灾显真情
    90. 巴州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猛
    91. 广州市花都区2019年度第十二批次城镇建设用地一书三方案
    92. 巴州区玉米万亩示范片单产突破600公斤
    93. 夏港街春节前夕慰问贫困党员
    94. 黄埔区荔香路行道树修剪工程中标公示
    95. 我市5所学校被评定为省级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96. 通江县农资打假为民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
    97. 南江县灾后重建被列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98. 巴中市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近76万人次
    99. 市规划和建设局我市着力打造川北民居特色
    100. 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各代表团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