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Admin - admin 于2019年06月27日发表  


  目录
  
  一、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一)发达国家在人类迈向知识社会进程中占据先机
  
  (二)科技革命孕育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创新型国家被确立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
  
  (四)上海已基本具备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良好基础
  
  (五)科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转型的主要瓶颈
  
  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发挥知识人力资本主导作用。
  
  2、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3、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战略目标
  
  1、战略目标(2020年):
  
  2、阶段目标(2010年):
  
  (三)基本思路
  
  三、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
  
  (一)健康上海――营造身心健康、安全和谐的生活
  
  1、公共卫生与防疫
  
  (1)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预防及疫苗
  
  (2)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保障
  
  2、疾病诊断与治疗
  
  (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三大疾病诊疗
  
  (4)智能医疗装备
  
  (5)先进生物医用材料
  
  3、重大新药创制
  
  (6)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
  
  (7)转染色体动物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技术1分子诊断技术
  
  关键技术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关键技术3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
  
  关键技术4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技术
  
  关键技术5生育与生殖健康相关技术
  
  关键技术6营养与健康相关技术
  
  关键技术7老年性疾病治疗与干预技术
  
  关键技术8人源(化)单抗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9转染色体及其应用技术
  
  关键技术10疫苗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11蛋白/多肽药物制备及其输送技术
  
  关键技术12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技术
  
  关键技术13中药现代化技术
  
  关键技术14非专利药及制剂新技术
  
  关键技术15数字化医疗影像技术与集成技术
  
  关键技术16干细胞技术
  
  关键技术17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
  
  (二)生态上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
  
  4、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
  
  (8)零排放煤气化多联产装置
  
  (9)面向能源和资源再利用的钢铁制造流程
  
  (10)水资源处理和再利用成套装置
  
  (1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
  
  5、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
  
  (12)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
  
  (1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装备
  
  6、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和示范
  
  (14)崇明生态岛科技示范工程
  
  (15)都市现代农业
  
  关键技术18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煤炭技术
  
  关键技术19天然气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20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
  
  关键技术21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22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与系统
  
  关键技术23钢铁制造新工艺技术
  
  关键技术24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25水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26大型地下综合体建设技术
  
  关键技术27土地、湿地、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
  
  关键技术28生态建筑与社区建设技术
  
  关键技术29生态农业技术
  
  关键技术30城市重大突发性人为灾害防范和快速处置技术
  
  关键技术31城市生命线工程与高危行业生产安全监控技术
  
  关键技术32城市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三)精品上海――铸造自主产权、升级换代的产品
  
  7、新兴产业战略产品
  
  (16)半导体照明
  
  (17)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
  
  (18)服务机器人
  
  (19)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光、仪、电关键功能产品
  
  8、交通运输与机电战略产品
  
  (20)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与控制系统
  
  (21)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
  
  (22)大吨位海洋油气储运装备
  
  (23)新能源汽车
  
  (24)核电机组关键装置
  
  9、空天战略产品
  
  (25)空间探测器
  
  (26)支线与干线飞机
  
  关键技术33数字化设计技术
  
  关键技术34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关键技术35数字化控制技术
  
  关键技术36结构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37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38纳米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39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的工艺装备及封装技术
  
  关键技术40发光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关键技术41先进压水堆核电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42大型复杂构件的复合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
  
  关键技术43汽车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
  
  关键技术44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汽车设计制造技术
  
  关键技术45轨道交通系统和装备制造技术
  
  关键技术46船舶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
  
  关键技术47空间自主导航、驱动及供能技术
  
  关键技术48功能单元件及传感器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49飞机制造技术
  
  (四)数字上海――提供无所不在、高效可信的服务
  
  10、智能港建设的战略产品和服务功能
  
  (27)智能代理服务
  
  (28)家用设备智能化
  
  (29)智能社区
  
  (30)智能交通与物流
  
  (31)智能城市安全
  
  11、信息产业基础战略产品
  
  (32)微型芯片设计、制造及装备
  
  (3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
  
  关键技术50智能代理技术
  
  关键技术51传感网器件及系统技术
  
  关键技术52新型人机环境及智能监控技术
  
  关键技术53家用设备网络融合技术
  
  关键技术54嵌入式相关技术和标准
  
  关键技术55知识的智能处理技术
  
  关键技术56可信计算及系统可生存性
  
  关键技术57微型芯片设计及测试技术
  
  关键技术58先进器件和互连技术
  
  关键技术59先进光刻机技术
  
  关键技术60前沿网络技术
  
  四、上海中长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生命科学领域
  
  1、生物复杂系统的结构及其活动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4、生殖与发育
  
  5、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模式生物
  
  6、化学基因组与新药发现
  
  7、农业生物的遗传控制和分子改良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
  
  8、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
  
  9、新型特种材料制备科学及其原型器件与部件研制
  
  10、纳米材料结构与表征
  
  11、面向过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科学问题
  
  (三)物质科学与信息领域
  
  12、量子调控
  
  13、极端条件下的强场物理
  
  14、空天与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四)空天与地学领域
  
  15、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
  
  16、天文和地球动力学
  
  17、河口、海岸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
  
  18、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五)交叉科学领域
  
  19、纳米电子学
  
  20、纳米生物与医学
  
  21、脑发育和可塑性及脑高级认知功能
  
  22、“深部生物圈”及其微生物的基因组学
  
  23、应用数学模型与方法
  
  五、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巩固创新人才根基
  
  1、扩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
  
  2、激励和培育新一代创新者。
  
  (二)建立引逼创新机制,加速企业主体到位
  
  3、强化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动。
  
  4、建立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
  
  5、探索开放的企业创新机制。
  
  (三)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
  
  6、加速成果转化与企业创业。
  
  7、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
  
  8、加速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
  
  (四)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改进研发公共服务
  
  9、面向重点产业建设知识库。
  
  10、改善优势学科的科研设施。
  
  11、强化标准与计量技术基础。
  
  (五)优化学科机构布局,培育科技创新源泉
  
  12、调整与优化重点学科布局。
  
  13、优化研发机构的地域布局。
  
  14、优化研发机构的功能布局。
  
  (六)完善创新相关市场,激活价值实现机制
  
  15、发展创新相关的各类市场。
  
  16、鼓励科技企业海内外上市。
  
  17、培育创新相关的中介服务。
  
  (七)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提高创新产出绩效
  
  18、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功能。
  
  19、推动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
  
  20、强化政府项目产学研导向。
  
  (八)提高公众科技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21、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融合。
  
  22、强化市民的科学技术普及。
  
  23、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九)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
  
  24、推动地方的科技创新立法。
  
  25、制定相关科技及产业政策。
  
  (十)加强规划落实评估,形成推动创新合力
  
  26、建立统筹的科技管理体系。
  
  27、开展规划落实的动态***。
  
  28、加强规划落实的评估监督。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上海经济、社会、科技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编制《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一、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一)发达国家在人类迈向知识社会进程中占据先机
  
  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以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全球财富增长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开始出现,人类致富的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发达国家凭借其坚实的知识基础、高效的创新体系,使知识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迅速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处在全球知识社会发展的“领跑者”行列。新兴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通过强化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将外来知识转化为自身财富,并不断缩小与知识生产先进国家的差距。发达国家在加速进入知识社会的同时,凭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工具,制约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知识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应对挑战,紧紧抓住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力争在世界科技、经济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科技革命孕育知识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未来的科技将沿着更加深入微观和宇观,更加走向复杂和综合,更加揭示生命和智慧本质,更加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方向发展,在不断突破人类传统认识极限的基础上,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完成面向知识社会过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信息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技术。重大的科技突破将主要在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多个领域的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技术群落中产生。生物、纳米等技术的影响力将显著提升。同时,全球分工中的研发与创意环节趋于向创新活跃的地区集中,区域层次的科技创新与竞争进一步成为国家间综合实力比较的关键因素,科技特色和创新优势也因此成为区域及其中心城市发展和制胜的重要砝码。
  
  (三)创新型国家被确立为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目标
  
  面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在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国情,明确了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显著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并为我国在本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对上海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上海更加充分地整合与利用科技创新资源,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中贡献更多的力量。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全社会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将会明显增长,上海科技发展的内涵将进一步得到丰富。
  
  (四)上海已基本具备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良好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上海已初步具备了实现知识社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创新的社会环境逐步形成。创新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进一步巩固,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外资研发机构大量涌入,科技型企业的创业热情高涨,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二是科技投入产出同步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公共平台不断完善,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国际科技论文收录和引用数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同步增长,并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成果。三是经济结构加快转型。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步高速增长,产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正在向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型转变。
  
  (五)科技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转型的主要瓶颈
  
  虽然上海科技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科技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从上海进一步发展的更高要求以及面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需求来看,上海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产业竞争对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成本的上升,上海产业的比较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而长三角及其他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上海都市圈的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高上海产业的知识含量与附加价值因此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对科技提出了新的需求。在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度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这些需求中,有的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保障(如能源、环境、安全、卫生、交通等),有的则以知识消费、知识服务为核心内容(如精神、文化、健康、娱乐等),科技创新的空间因此获得进一步拓展。
  
  然而,上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地区,上海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供给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有限,对产业能级的提升支撑力度不足。因此,从长远来看,如果上海内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动能还没有培育起来,上海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面临衰竭的危险,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受到影响。所以,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的有效供给,提升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的知识竞争力,是上海科技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发挥知识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主导作用,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上海面向全球的知识竞争力,为提高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1、发挥知识人力资本主导作用。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充分发挥和释放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潜在能量,使之成为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核心生产要素,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上海知识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先决条件。
  
  2、持续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完善和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供适宜的制度安排和创新环境,在若干优势领域内,聚焦有限目标,进一步夯实上海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基础,持续增强上海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上海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转移的层次和效率。
  
  3、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科技发展和知识竞争力提升的目标与归宿。科技创新既要为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作出贡献,又要为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要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出的现实需求基础上,更加着眼未来知识社会发展的潜在需求,不断拓展新的空间,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更高的层次。
  
  (二)战略目标
  
  根据世界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结合上海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以知识竞争力为测度的上海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发展的目标。
  
  1、战略目标(2020年):知识竞争力充分提升,知识社会形态初现。区域创新体系高效运转,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全社会研究开发(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70%左右),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60人年/万人,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超过15%,国际科技论文年收录数量达40000篇,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30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450件),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为上海基本建成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为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并发挥引领作用。
  
  2、阶段目标(2010年):知识竞争力加速提升,知识社会基础夯实。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知识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以上(其中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以上),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达45人年/万人,公众科技素养达标率超过10%,国际科技论文年收录数量达25000篇,百万人年专利授权数量达1500件(其中百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200件),知识密集产业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创新成果为上海世博会提供技术支撑,上海成为国家重要的知识生产中心、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基础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基本思路
  
  根据上海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竞争策略,并以此为基点,明确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定位上,在确保一定的科学发现作为必要的战略储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路径上,在若干优势领域内聚焦有限目标,通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抓手上,将战略产品研发、示范工程建设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两个重要突破口,前者以商业价值实现为重心,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并带动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后者以社会价值实现为重心,建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具有推广价值的工程示范。载体上,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执行单位,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三、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
  
  贯彻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竞争策略,按照科技发展的趋势,围绕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提升,面向上海在健康社会、生态环境、高端制造和智能城市方面的战略需求,将构筑“健康(Healthy)、生态(Ecological)、精品(Advanced manufacturing)和数字(Digital)上海”的“引领工程”(HEAD)作为上海中长期技术创新的主要任务,围绕11个应用方向,研发33个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相关的60项关键技术。
  
  (一)健康上海――营造身心健康、安全和谐的生活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满足人口老龄化、居住高密度、交往多流动、工作快节奏、体力低消耗等带来的健康需求,整合生命科学、医学和药学的综合科技优势,以“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快”(快检测、快诊断、快康复)、“低”(低创伤、低毒副、低价格)以及“个性化”等特点和功能为方向,围绕公共卫生与防疫、疾病诊断与治疗、重大新药创制等3个应用方向,重点支持开发7项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17项关键技术,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使上海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新药开发的技术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并具备技术扩散、产业扩散和服务扩散的能力,成为亚洲生命健康科技和产业的重镇。
  
  1、公共卫生与防疫
  
  以防治结合、重在预防为指导方针,构建覆盖面广的公共卫生与防疫科技支撑体系,开展重大传染病传染源及食源性疾病病因、流行趋势、波及范围分析,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食品安全与检测、生物安全和防恐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重点产品。
  
  (1)重大呼吸系统传染病预防及疫苗
  
  研制可快速诊断、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及耐药等生物学特性的技术和产品;开发流感、流脑、禽流感及结核病等预防用疫苗;建立针对呼吸道传染病特点的早期发现、隔离和接种疫苗的社会化技术预警体系。
  
  (2)食品安全与生物安全保障
  
  建立跨部门的食品中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建成上海主要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检测基本数据库;建立生物污染快速检测及预警系统技术与标准体系;食品安全和生物污染的监测预警、检验鉴定、防治疫苗与药物、污染消除、应急处置等技术和装备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2、疾病诊断与治疗
  
  通过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的防治研究,在预防和治疗两方面集中攻关,形成一批具有明显应用价值、适合心脑血管病和恶性***防治迫切需求的防治手段和规范,为重大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新技术、新装备和新途径。
  
  (3)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三大疾病诊疗
  
  开展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高危人群早诊技术及规范化治疗研究,完善高危人群综合干预和优化筛检方案,使三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4)智能医疗装备
  
  研制用于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数字医学影像产品和信息系统;开展全自动酶免生化分析系统、核磁共振超声消融系统、医用回旋加速器中的质子束治疗系统、全身正电子发射体层像扫描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样机试验和临床验证,实现诊断治疗智能复合设备的商品化生产。
  
  (5)先进生物医用材料
  
  研发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材料,促进组织修复、人工器官替换、药物传递取得应用。人工皮肤、人工软骨、人工神经、人工肝等进入临床应用;纳米技术应用于药物控释材料及基因治疗载体材料取得重大进展;复合生物材料得到大规模临床应用。
  
  3、重大新药创制
  
  探索药物研发新途径,开辟疾病治疗新领域,促进上海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主导型的根本性转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化学技术创新药物,并争取进入国际医药市场;构筑上海中药研发体系,突破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拳头产品。
  
  (6)基于中药的创新药物
  
  开展中药及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群)分离纯化与制备等研究,发现新先导化合物和候选药物;开展基于新策略和新靶标的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与优化研究;推进基于中药先导化合物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通过新药临床研究,实现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
  
  (7)转染色体动物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重组染色体技术,对动物基因进行群体设计和工程改造,研制多品种的体内诊断、预防和治疗用完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品,进入临床应用。
  
  关键技术1分子诊断技术
  
  分子与基因水平上的传染病流行规律和传播机制研究;基于核酸扩增技术与质谱技术组合联用的新现、再现传染病的快速诊断,基于荧光素酶报告噬菌体的诊断技术,基于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位点的生物芯片;病原菌分子分型监测系统所涉及的新技术。
  
  关键技术2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致病微生物、农药、兽药、食品包装等食品关键污染物点的现场快捷化、便携化和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检测试剂(盒)和相关标准建立。
  
  关键技术3生物安全监测与评价技术
  
  生物安全应急体系所需的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和防御技术;转基因动、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技术。
  
  关键技术4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恶性***早期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技术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优选,以冠状动脉搭桥技术、介入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冠心病临床规范,非瓣膜性房颤消融技术,心力衰竭综合防治;脑卒中综合规范化临床诊治,脑卒中外科治疗技术,急性脑血管病三级康复;糖尿病早期筛查、人群综合干预;肝***、肺***、胃***、乳腺***复发转移标志物的确证。
  
  关键技术5 生育与生殖健康相关技术
  
  重要出生缺陷的遗传和环境研究,重要出生缺陷疾病致病基因的确定;无创、高效及多种生物标记物联合分析的出生缺陷筛查诊断技术;常见生殖道感染与艾滋病、宫颈***等生殖系统疾病病因学关系;前列腺***、乳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生殖相关疾病的预警技术。
  
  关键技术6 营养与健康相关技术
  
  基因组框架内影响代谢调控与代谢平衡的代谢分子和营养因素研究,分子、细胞、动物和临床水平上的破坏代谢平衡靶标基因和蛋白的识别与判定,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分析测试技术。
  
  关键技术7 老年性疾病治疗与干预技术
  
  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综合症、骨质疏松症、前列腺增生症等重要老年病以及重要代谢性疾病发病机理及综合干预技术。
  
  关键技术8 人源(化)单抗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9 转染色体及其应用技术
  
  关键技术10 疫苗制备技术
  
  细胞来源流感病毒疫苗、新型脑膜炎球菌疫苗、结核病预防用改良卡介苗疫苗和核酸疫苗、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和***等的新型预防或治疗性疫苗;利用生物反应器研制预防重要疾病疫苗。
  
  关键技术11 蛋白/多肽药物制备及其输送技术
  
  重组蛋白药物的药用多肽基因工程高效表达、纯化与修饰等技术;延长在人体的半衰期、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生物药物输送技术;***等重大疾病的核糖核酸干扰技术、核苷类药物的临床药理、毒理研究。
  
  关键技术12 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技术
  
  基于疾病相关基因、蛋白等新靶标的识别和确证;基于新靶标和新策略药物的设计;药物高效合成与分离制备,大规模高通量药物筛选,成药性快速分析和预测、结构修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与优化,小分子创新药物的设计筛选优化。
  
  关键技术13 中药现代化技术
  
  基于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具有特色古方、验方的新药开发,现代中药小复方、复方中药有效部位群研究;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药传统制剂改进及增加适应症;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中药化学成分和脱氧核糖核酸指纹图谱的分析技术,中药标准物质库。
  
  关键技术14 非专利药及制剂新技术
  
  手性(生物)合成技术及自主创新的工艺专利,规模化生产的新工艺及质量控制体系;新型药物载体系统的构建和功能,药物的靶向传导系统、靶向给药系统及靶向前体药物、透皮给药系统及应答式给药系统,粘膜、口服生物粘附、控释等新型给药系统。
  
  关键技术15 数字化医疗影像技术与集成技术
  
  数字医学影像功能与结构信息的高质量快速重建;感兴趣区病灶或解剖结构的自动分割与识别;图像的三维重构与可视化;高效的图像压缩与远程传输;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图像后处理软件与装置;高灵敏、微创或无创、易操作、易联网的诊断仪器中生理信息和数据采集、处理和控制的智能化。
  
  关键技术16 干细胞技术
  
  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和治疗应用,胚胎干细胞及各种组织(成体)干细胞的分离纯化、表型与生物学性能鉴定;干细胞体外长期培养、扩增或非分化增殖、分化与定向诱导分化和调控技术;细胞核移植、体细胞克隆与治疗性克隆等技术。
  
  关键技术17 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关键技术
  
  修复和改善损伤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生物替代物,骨、软骨、皮肤等结构性组织的组织工程再造,肝脏、肾脏、胰腺等代谢性组织器官工程临床应用。
  
  (二)生态上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都市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对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力限制等严峻挑战,以替代、节约、修复、再利用和循环等特点和功能为方向,以上海具有优势的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为基础,围绕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生态科技工程等3个应用方向,重点支持开发8项战略产品或功能,攻克15项关键技术,建立有利于生命健康和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资源能源利用模式、环境保护体系及生态科技示范基地,促进自然生态的逐步恢复和改善,产业生态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人居生态的绿色化、宜人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都市型生态环境。
  
  4、资源再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
  
  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提高环境污染控制水平和能力,研发清洁生产共性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开展绿色制造与再制造,实现资源低消耗、生产高效率和污染低排放,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取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8)零排放煤气化多联产装置
  
  构建基于羰基合成、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规模化制氢的清洁工艺与仿真平台,突破以二氧化碳资源化回收为特色的煤气化多联产清洁工艺与集成技术,建成适用于燃料电池的煤制氢气示范生产线。建设零排放煤气化多联产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国际先进的煤气化多联产研发基地。
  
  (9)面向能源和资源再利用的钢铁制造流程
  
  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现有钢厂流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重视流程中的资源和能源利用,使钢厂具有冶金材料制造、能源转换(包括发电和大容量氢气制备等)和废弃物处理三种功能,成为循环经济的标志型企业。
  
  (10)水资源处理和再利用成套装置
  
  解决水资源高效、优质利用并与水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新型城市水环境发展模式。针对水质型缺水城市特点,重点围绕长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研发水资源优化配置、淡水优质深度处理、水污染高效低耗治理及循环利用、水环境生态化代谢及保护技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可靠,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1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
  
  针对上海特殊地质条件、环境效应和地面空间布局,开展受污染土层与地下水的处理和修复,承压水防治、软土地基深层加固、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保护等特殊地质与环境条件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使城市中心密集区的地下空间开发与周围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城市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5、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的开发
  
  大力发展化石燃料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及时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后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研发天然气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煤制油装置及先进能源动力系统,促进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保证供应、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上海能源提供经济、高效、清洁的先进能源技术和保障。
  
  (12)高效节能技术与产品
  
  研发原创性、系列化的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新理论与技术,首选能耗大且节能潜力大的工业、建筑和交通等主要耗能领域,在新型能源使用及转换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及产品上取得突破,大幅度挖掘节煤、节油和节电潜力,为上海建成能源节约型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1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装备
  
  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大型风力发电技术,具备批量生产的技术能力,开展海上风电场示范;突破太阳能规模化低成本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形成可再生能源装备和产品制造基地。
  
  6、生态科技工程的应用和示范
  
  以崇明生态岛建设为生态科技攻关与示范的载体,通过土地修复、湿地保护和绿地建设、建筑和社区生态化、工业与农业生态化、重大灾害与风险监测和预警等生态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推进自然生态、产业生态与人居生态和谐、持续发展。
  
  (14)崇明生态岛科技示范工程
  
  建立崇明岛生态保护、安全保障体系,为自然生态系统达到国际健康标准提供科技保障;初步形成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格局,构建完备的生态产业链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尤其是生态农业发展;长江口特色水生生态系统资源平衡得到修复和保持;发展崇明地方特色动植物品种;创建崇明岛生态社区综合示范,推进崇明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生态化发展,为科技引领和支撑我国都市郊区发展及城镇化建设提供典范。
  
  (15)都市现代农业
  
  按照农产品高品质、个性化发展方向要求,围绕种源农业、装备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利用生物技术和特殊种质资源,实现农产品由依赖表型的传统育种逐渐转变到针对基因型的分子育种,由品种间杂交优势扩展到利用物种间的基因转移;发展高效种养殖技术;提升以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开发新型农机具及农产品贮藏、加工和冷链中的装备;开发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研发非传统农业的生物技术产品。
  
  关键技术18 高效、清洁、综合利用煤炭技术
  
  羰基合成模试技术装置及催化剂;二氧化碳回收工艺与装置设计及埋存技术;适用于燃料电池的煤基制氢气分离与纯化技术;煤直接液化工艺路线和催化剂合成技术;煤化工联产电力、醇、二甲醚与氢气的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不同配置条件下的技术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特性的全生命周期分析体系。
  
  关键技术19 天然气利用技术
  
  天然气发电及燃气轮机技术;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天然气发动机高效低排放技术;燃气热泵建筑物供热制冷一体化技术;天然气合成油技术;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20 节能与提高能效技术
  
  高耗能工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及设备;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工业窑炉高效燃烧节能技术;柴油机高效燃烧与节能技术、汽油机缸内直接喷射技术、石油替代途径与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高效节能建筑造型与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建筑新材料。
  
  关键技术21 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兆瓦级变桨距变转速风电机组技术,海上风电场技术装备,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及耐腐蚀性能,海上输电系统;高性价比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发电与光热利用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制备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转化及发电技术和装备。
  
  关键技术22 先进能源动力技术与系统
  
  氢能制取与储存技术;车用及电站燃料电池;动力型二次电池;高效零排放汽车动力;二甲醚燃料动力系统;复合工质动力系统。
  
  关键技术23 钢铁制造新工艺技术
  
  冶金炉气制氢的催化剂;杂质元素的有效脱除技术、混合炉气的高效分离和纯净化技术;氢还原铁矿技术;高炉喷吹有机固体废弃物技术;无机固体废弃物的高温处理技术;冶金炉渣的综合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24 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生活垃圾收运物流系统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易腐有机废物厌氧消化的能源利用和转化利用技术;工业危险废弃物及垃圾焚烧飞灰安全处置及生态修复技术;工业与农业废弃物、电子废弃物回收、降解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设施的环境预测预警及长期安全性评价技术。
  
  关键技术25 水净化及循环利用技术
  
  水源地开发与保护;水深度处理新技术;水质安全预警与应急控制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及装备;高效低耗城市污水处理新工艺及模块化、标准化成套生产技术;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高耗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水环境生态化代谢系统构建技术及成套装置;面源污染控制与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关键技术26 大型地下综合体建设技术
  
  不同深度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地质环境效应与特殊施工技术;地下综合体高精度安全监控、风险评价与智能化管理技术;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系统的协调技术;废弃土生态化处理及地下水综合利用技术;世博园区地下空间后续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27 土地、湿地、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物筛选与检测技术;受污染场址生态修复和利用技术;湿地生物多样性关键类群的监测与保护技术;城市森林和绿地生态化营建与养护技术;森林绿地树木、植物病虫害监控和综合治理技术;绿化植物品种综合评价体系与优质种质培育技术。
  
  关键技术28 生态建筑与社区建设技术
  
  生态建筑的构造体系、建筑物(群)总体复合能量系统优化;社区节水、水回用及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绿色建材开发与应用技术;旧建筑结构改造、加固与功能完善技术。
  
  关键技术29 生态农业技术
  
  农业清洁生产及生态化畜禽养殖技术,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有害生物灾变监测、预警与生态化防治技术;生态型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技术;生态农业装备制造工艺与技术;全球环境变化对都市农林生态系统安全性影响及应对技术;特色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及开发利用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关键技术30 城市重大突发性人为灾害防范和快速处置技术
  
  大型建筑物安全和保障技术;新型高效的灭火与抢险救援技术;大型复杂建筑火灾防范与控制技术;工业火灾和爆炸综合防范与处置技术;重大化学污染快速检测、动态预测与控制技术;城市人为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域安全规划技术。
  
  关键技术31 城市生命线工程与高危行业生产安全监控技术
  
  大型复杂生命线工程网络的抗灾可靠性设计与控制技术;超大规模电网电力合理配置、安全保障和抗灾技术;重大生命线系统和工业承压设备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置技术;高危行业危险点、危险源的辨识、评估和监控技术,故障快速诊断及无损探伤技术。
  
  关键技术32 城市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
  
  台风、暴雨、雷电、潮汛等各种灾害信息资源库和高效信息处理技术;中长尺度区域性灾害危险性分析技术;自然灾害数值预报与预警系统;强震监测与预警、抗震设计和应急救援技术。
  
  (三)精品上海――铸造自主产权、升级换代的产品
  
  坚持集约化发展模式,为满足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兴产业集群的需求,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高效、高附加值和低消耗的精品。以数字制造、绿色制造、极端制造等为技术方向,提高上海集成制造能力,重点围绕4项新兴产业战略产品、5项交通运输与机电战略产品和2项空天战略产品,攻克17项关键技术,构建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提高上海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7、新兴产业战略产品
  
  针对上海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突破新能源产品制造和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半导体照明光源及新技术设备,打造节能型战略产品。发展现代服务业硬件装备,开发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和服务机器人。提高制造业整体科技水平和能力,研制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光、仪、电关键功能产品,实现先进制造业标志性和基础性高技术产品产业化。
  
  (16)半导体照明
  
  依托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建设,整合国内外各种优势资源,掌握半导体照明系统、材料、芯片、器件、装备及终端光源产品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照明终端应用产品,形成上海绿色照明技术产业链。
  
  (17)高清晰、高灵敏显示器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建立自主的工艺、材料与装备研发体系。重点发展大屏幕全彩色长寿命显示技术,以有源驱动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柔性显示屏为主要研发攻关方向,并建立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有机发光显示产业及其产业链,带动相关材料、部件和关键设备行业发展。
  
  (18)服务机器人
  
  建立开放式智能服务机器人平台,攻克相关的核心基础技术、单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各类服务机器人,制造满足家用、教育、助老助残、医疗、反恐、救灾等需要的产品,形成系列化型号,并在世博会上展示重点产品。
  
  (19)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光、仪、电关键功能产品
  
  通过先进关键功能单元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我国关键功能单元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解决我国关键功能单元可靠性低、产品档次不高的问题。通过对超高速主轴单元、新型直线电机和驱动系统、精密传动件和支撑件等关键功能单元产品、中高档数控系统和高性能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技术攻关,实现产业化,为全面提升上海装备制造业提供支撑。
  
  8、交通运输与机电战略产品
  
  围绕国家和上海未来交通发展需求,针对交通环境以及海洋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构建适应未来发展的稳定、高效的交通结构,研发安全、高效、环保的先进车辆与船舶。适应上海能源结构调整战略需求,重点围绕先进核能技术研发、核电设备及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生产,提高能源装备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
  
  (20)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与控制系统
  
  围绕整车、分系统、零部件三个层面,开展车辆的优化设计和制造,形成整车车辆变型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车辆关键零部件设计和生产能力;掌握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形成轨道交通控制系统的生产能力;最终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总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
  
  (21)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
  
  根据国家和上海轨道交通需求和发展规划,设计建造低速、高速磁浮工程试验线,结合城际轨道交通线建设,研究并掌握车辆制造、运行控制、牵引供电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系统技术和专用设备达到工程化应用水平,完成型式认证,投入商业应用。
  
  (22)大吨位海洋油气储运装备
  
  为保障能源供给,实现国家和上海船舶工业战略目标,提高建造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以海洋油气储运重大装备为载体,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关键制造技术的突破,掌握液化天然气船和超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等油气储运设备自主设计能力及先进建造工艺。
  
  (23)新能源汽车
  
  建立氢能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汽车自主研发体系,重点围绕动力系统优化匹配、能源管理与动力控制等方面开展攻关,掌握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具备高性价比的商业化示范运行与技术研发同步;建立汽车电子、电机、新材料等配套高新技术产业。
  
  (24)核电机组关键装置
  
  掌握核电机组的总体设计技术及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的自主设计、成套、制造关键技术;***新一代核电前瞻性关键技术;提升上海核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能级,使上海成为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供应核电机组设备的基地之一。
  
  9、空天战略产品
  
  针对前沿性高技术战略产品开发,对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依托航空航天研发和产业基地,开展空天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集成创新,并带动上海在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兴产业。
  
  (25)空间探测器
  
  (26)支线与干线飞机
  
  关键技术33 数字化设计技术
  
  建立产品设计知识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和分布式设计系统;根据产品特点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工艺、制造技术,实现虚拟设计、优化设计、集成设计、可靠性设计和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大型核电站模块化三维设计技术。
  
  关键技术34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高速与高精度加工工艺技术;精密复杂型面的数控加工技术;电子束、离子束、先进激光加工工艺技术与表面处理技术;纳机械/纳电子机械关键加工工艺技术;微机电系统关键加工工艺技术。
  
  关键技术35 数字化控制技术
  
  基于知识的智能化控制技术、面向信息集成的产品模型数据交换规范-数字控制技术、智能过程控制和现场总线技术;系统故障自诊断和智能维护技术;基于网络的设备远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关键技术36 结构金属材料制备技术
  
  超细晶金属材料制备和生产技术、薄板坯生产技术与高氮不锈钢生产技术;宽厚高强度钢板批量生产技术、耐低温钢板制备和生产技术、耐海水腐蚀材料和先进表面保护处理技术;高塑性高强度新型钢板以及轻合金金属材料的制备和生产技术;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和核电机组关键件的专用材料制备和生产技术;关键耐磨、耐蚀、耐温材料的制备技术;宽幅厚板镍基合金材料及蒸汽发生器管材的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37 薄膜材料制备技术
  
  宽禁带薄膜、有机光电功能薄膜、铁电薄膜、反渗透膜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38 纳米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纳米材料在复合材料基质中的高效分散技术;原位复合、溶胶-凝胶、层间插入和微乳液聚合等有化学反应和物理作用参与的复合技术;具有特种光、电、磁及高强度的纳米复合材料,橡胶基、塑料基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苛刻环境下使用的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复合材料;特殊防腐涂层材料的制备技术。
  
  关键技术39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工艺装备及封装技术
  
  高质量氮化镓基外延片的制备工艺技术;高效功率型芯片的制造及封装技术;高性能外延片制造装备和光源性能测试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高效能白光专用荧光粉研制。
  
  关键技术40 发光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材料、薄膜晶体管基板工艺技术,器件制造工艺,驱动电路技术,专用基板和柔性衬底技术。
  
  关键技术41 先进压水堆核电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42 大型复杂构件的复合加工工艺与制造技术
  
  特大型复杂构件和关键零部件的铸、锻、焊、热处理等成形及加工技术、可靠性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大型铸、锻件无损探伤与质量控制技术。
  
  关键技术43 汽车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
  
  整车生产制造技术和车辆维修保养技术;汽车电子系统匹配及应用技术;提高整车、关键总成及部件可靠性和耐久性技术;轻量化材料应用技术。
  
  关键技术44 燃料电池等新型动力汽车设计制造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总成设计、集成与匹配技术,主动变速系统控制技术;发动机/电动机一体化和轮毂电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汽车排放后处理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设计、集成与匹配技术;燃料电池发动机、高性能动力蓄电池、氢气车载储备技术、燃料加注及安全监测与处理技术。
  
  关键技术45 轨道交通系统和装备制造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分析与集成技术、磁浮控制技术、机车控制技术、通信信号技术;转向架设计制造技术;电空联合制动系统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变压变频供电技术;安全保障与灾害应急调度技术。
  
  关键技术46 船舶结构设计和制造技术
  
  液化天然气船型结构优化、液货舱制造及装配技术、低温钢高效焊接技术与装备、液舱绝热和围护技术、液化天然气装卸技术、冷能回收与挥发天然气再液化技术;大吨位海洋油气储运装备系泊系统和外输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原油处理设备的防浪设计技术、上部设施模块化建造技术;耐波性、结构疲劳与防腐蚀分析和优化;紧急关闭系统、火灾和气体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动力管理系统和方位控制系统的集散控制技术;快速造船技术。
  
  关键技术47 空间自主导航、驱动及供能技术
  
  关键技术48 功能单元件及传感器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49 飞机制造技术
  
  (四)数字上海――提供无所不在、高效可信的服务
  
  坚持以信息化促进国际现代化大都市发展,围绕移动化、微型化、多媒体及融合型的发展趋势,开发信息技术和产品,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居住、交通、教育、工作、医疗、娱乐等方面需求,重点围绕智能港建设、信息产业基础战略产品2个应用方向,开发7项战略产品和功能,攻克11项关键技术,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的数字化,构建相关产业链,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基地,使上海从信息港走向智能港。
  
  10、智能港建设的战略产品和服务功能
  
  研究并综合运用泛在传感网络、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下一代网络、高性能数据处理、信息共享、多媒体技术等共性、基础性技术,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先进的物流园区,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城市物流智能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生活智能化等。
  
  (27)智能代理服务
  
  发展具有适应性、拟人性和学习性等特征的智能代理技术,形成智能搜索代理、分布式多重智能代理、移动代理理论和技术体系,实现网络信息收集、处理、检索、监控的智能化,用智能代理等实现虚拟现实,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方便的服务。
  
  (28)家用设备智能化
  
  通过新一代技术,赋予家居智能设备位置、姿态、动作等感知能力、识别能力和分析处理能力,并以此提供个性化的智能服务,提供更具亲和力的家居环境。
  
  (29)智能社区
  
  依托传感芯片、传感网络等多种数字技术,建立面向普通疾病治疗的社区化智能医疗服务系统和面向防火防盗及监护服务的家庭安全系统,实现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住户三方在社区环境中的实时信息交互,营造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
  
  (30)智能交通与物流
  
  通过通信、控制、物联网等高技术的应用,建立交通网络平台和决策系统,全面实现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提高道路交通网络有效通行能力;建立城市现代物流信息平台,使上海成为世界信息枢纽和物流产业中心,为上海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奠定基础。
  
  (31)智能城市安全
  
  针对反恐防爆需求,研制带有敏感元件的无线传感器,实现立体综合检测。建立一系列完备的网络空间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网上信任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11、信息产业基础战略产品
  
  掌握集成电路、通信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信息的传输速度、存储容量及可靠性和安全性,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使上海信息产业整体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微型芯片设计、制造及装备
  
  建设微型芯片设计、集成、制造平台,重点开展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等方面的研发,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片上系统设计方法和技术,设计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处于同一技术周期,形成规模产业。实现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的开发和制造,形成生产能力。
  
  (33)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
  
  研制新一代公众蜂窝通信系统及其核心电子器件、芯片及基础软件,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参与国际主流技术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制定,并主导制定若干个相关国内标准、企业标准,使上海在整体上成为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领先地区之一。
  
  关键技术50 智能代理技术
  
  基于学习和推理、相关度分析、虚拟现实等技术集成的智能搜索代理软件;分布式多重智能代理软件;移动代理软件。
  
  关键技术51 传感网器件及系统技术
  
  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栈;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模拟、混合信号及射频芯片,信号电路的可测性设计和内建自测试技术、信号隔离技术及自动优化与综合。
  
  关键技术52 新型人机环境及智能监控技术
  
  生物特征、肢体语言、人脸表情等识别技术;多模式用户模型的交互技术。
  
  关键技术53 家用设备网络融合技术
  
  信息、通信、娱乐、家用电器等设备互联和管理以及数据和多媒体信息共享的技术;智能内容显示与展示;消费电子类产品及网络、通信、软件、硬件相互兼容技术。
  
  关键技术54 嵌入式相关技术和标准
  
  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编译调试技术;行业性编程应用程序接口规范;自动化测试技术;底层、高层中间件技术;射频电子标签芯片、封装、读写终端、跨平台综合应用技术和标准。
  
  关键技术55 知识的智能处理技术
  
  大规模知识处理机制和方法;语义环球网的基础软件;智能服务研究;普适计算技术;数字内容智能处理技术。
  
  关键技术56 可信计算及系统可生存性
  
  可信终端、可信数据库、可信中间件、基于可信可控的信息安全服务协作系统;无界网络下的软件和系统的可生存性。
  
  关键技术57 微型芯片设计及测试技术
  
  关键技术58 先进器件和互连技术
  
  新型硅基半导体材料和结构、新型栅堆垛技术、超浅结及其接触技术、非硅基与硅基相结合的新型器件;栅硅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新器件、硅基量子器件、单电子器件、非硅新材料的纳米器件、基于新原理的电子器件、光磁新器件;先进互连技术,低介电常数介质、化学机械抛光工艺等技术。
  
  关键技术59 先进光刻机技术
  
  浸液式光刻机技术、用于先进封装的分步投影光刻机技术、极紫外光刻机技术;刻蚀多种材料一体化技术、终点检测技术、在线诊断技术。
  
  关键技术60 前沿网络技术
  
  无线自组织网络技术、动态拓扑网络技术、超宽带技术;支持因特网协议6版本以及话音与数据、传输与交换、电路与分组、有线与无线多网融合的支撑技术和专用芯片。
  
  四、上海中长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产业发展的基石,是上海知识竞争力提升的基础。按照原创性、先导性、标志性的原则,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健康、生态、精品、数字上海”建设的技术创新任务要求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布局,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信息、空天与地学、交叉科学等5个重点领域,开展23个优先主题的研究,力争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推进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优势。
  
  (一)生命科学领域
  
  充分发挥本市生命科学的综合优势,体现对健康上海、生态上海的引领作用,力争在生物复杂系统、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坚实后盾。
  
  1、生物复杂系统的结构及其活动过程
  
  生物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系统生物学研究技术的药物设计和筛选新方法;细胞信号传导及重要通路间对话和网络构成;细胞凋亡、增殖、分化和衰老之间的调节机理;重要疾病或复杂慢性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分子的折叠过程以及错误折叠引起病变的机制;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蛋白质表达的调控机制;重要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蛋白质组表达变化及其调控规律;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蛋白质结构测定的理论和方法;蛋白质单分子研究理论和方法、结构分析的新方法。
  
  3、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维持胚胎干细胞全能性及定向分化的机制;发现***干细胞的分子标记物、建立***干细胞的分离扩增方法;基于干细胞的组织工程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应用、材料特性对组织形成的影响等组织构建和临床应用的基础性问题。
  
  4、生殖与发育
  
  生殖活动的细胞与分子机制;节育新方法;精子发生过程机理;受精卵早期发育的分子基础和表观遗传变化;体细胞核重编程基因网络和调控机制;核移植新方法;中枢神经系统早期发育过程中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
  
  5、重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模式生物
  
  ***、病毒性感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发病机制;相关的中医证候理论、组方理论、针灸经络理论研究;建立重要疾病的动物模型,利用模型探寻新的疾病诊断和防治的有效途径;模式生物及其系统生物学研究。
  
  6、化学基因组与新药发现
  
  运用小分子化合物作为探针研究基因的功能;发现调控基因功能的活性化合物;针对重大疾病,应用化学基因组方法发现药物作用新靶标和疾病相关基因调控途径,在此基础上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并进行新药研发;利用化学基因组学进行中药作用途径和中药物质的基础研究。
  
  7、农业生物的遗传控制和分子改良
  
  整合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手段,研究水稻、蔬菜和油料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控制及分子改良;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调控、抗逆、光合作用、生殖等过程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重大病虫害基础生物学、灾变机理、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理论与方法。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
  
  重点研究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型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原型器件和部件、过程工业工程科学及其装备,引领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上海城市发展和产业提升奠定基础。
  
  8、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制备与表征
  
  力学性能/生物功能、力学/热学性能、力学/光学性能等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尺度可控的高分子复杂结构和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金属基、陶瓷基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轻质高强金属材料;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材料结构和性能的表征方法和理论。
  
  9、新型特种材料制备科学及其原型器件与部件研制
  
  左手材料的设计、制备和表征以及基于左手材料的原型器件研制;分子电子材料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新型可控分子电子超微型器件研制;生物器官材料的个性化设计与制备及其原型部件研制;材料的可靠性和材料寿命周期预测以及对环境影响的评估。
  
  10、纳米材料结构与表征
  
  纳米体系的介观物理基础及特性机制与相关理论;纳米材料与结构的构效关系;纳米尺度下物质的输运方法;纳米材料的复合组装体系与集成;纳米结构和性能测量的新技术、新原理和新方法;纳米结构的动态与静态表征;材料的表面、界面结构的表征和测量;纳米结构修饰、组装和定位技术;纳米器件加工技术及实验设备。
  
  11、面向过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科学问题
  
  大分子、生物活性、多相物系和极端条件下的工程热力学和传递;催化剂工程设计与工程反应动力学;过程工程设计、强化和优化中的多尺度方法;具有多尺度结构的功能化学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目标导向的产品微介观结构调控和钢铁材料组织精细控制理论与方法;复杂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建模与控制理论和方法;复杂生产过程与装备的可重构设计方法、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理论及时域与空域的综合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物质科学与信息领域
  
  加强物质科学和信息领域的科学前沿研究,推动涉及未来信息、通信发展的物理、力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上海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并在强场物理和带隙物理等优势的方面冲击国际前沿。
  
  12、量子调控
  
  从电子与光子的带隙材料角度,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量子过程的能量状态、波函数、自旋态、量子态微观相互作用与纠缠以及量子跃迁和输运过程;新量子材料及器件特性;量子极限下的器件物理学;新一代微纳电子器件的基本物理现象及器件应用;互联网络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光子学材料和结构。
  
  13、极端条件下的强场物理
  
  强场与超强场物理、强场高能量密度物理;阿秒科学技术;非线性激光先进制造与遥测的理论和方法。
  
  14、空天与海洋工程中的力学问题
  
  (四)空天与地学领域
  
  加强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带动上海一批相关学科发展,为上海空天产业发展做好知识储备和技术积累。加强河口、海岸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基础研究,探索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为生态上海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奠定科技基础。
  
  15、对地观测和深空探测
  
  16、天文和地球动力学
  
  建立高精度天文和地球参考系;利用空间技术监测地球整体及各圈层的物质运动,研究这些物质运动的相互关系与机理;行星流体与磁流体动力学理论与大规模计算机模拟;宇宙结构形成数值模拟和暗物质探索及活动星系核研究。
  
  17、河口、海岸及城市的生态与环境
  
  河口、海岸演变机理及环境变化;生态安全预警机制的理论和方法;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相互作用理论和方法;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应与空间格局、城市热岛和浊岛效应;典型化学物质的安全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入侵物种生态后果及防治方法。
  
  18、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深海水层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地震震源带到碳循环、海底以下的流体通量、海底金属和烃类成矿及其破坏过程、海底地壳内微细地震信号的监测。
  
  (五)交叉科学领域
  
  推动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科学的交叉融合,发展计算生物学、计算材料学,探索强场物理在生命科学与医学等科学领域中应用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推动数学和物理科学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
  
  19、纳米电子学
  
  纳米尺度下的量子相干效应和电子波的相位特性;与新器件相关的信息功能材料;纳米微处理器、海量存储器等原型器件及关键技术;全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途径。
  
  20、纳米生物与医学
  
  基于纳米技术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新型纳米靶向控释药物技术及传递系统;基于纳米材料的组织工程;纳米生物诊断技术;基于生物分子的器件如生物传感器、仿生器件、人工视网膜等;基因排序技术与纳米技术组装的生物芯片。
  
  21、脑发育和可塑性及脑高级认知功能
  
  感觉神经信息处理和调控机理及分子、细胞和组织学基础;脑疾病和脑功能障碍防治;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和智力本质及脑式人工智能计算理论;神经细胞的发育、结构和功能的调控机理;学习与记忆过程中信号采集、分析、储存和再提取的机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调控分子及信号转导系统。
  
  22、“深部生物圈”及其微生物的基因组学
  
  深海微生物的生态学;构建种质资源和基因组文库;深海微生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深海地质过程的关系,及其在元素循环和有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机理。
  
  23、应用数学模型与方法
  
  研究客观世界中线性与非线性,连续与离散,确定性与随机性,宏观与微观等诸多现象的数学理论及其数学模型和算法,如生物系统和生命过程的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集成电路技术中的大规模微分方程组和代数方程组及其反问题;材料科学、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中所涉及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准经典极限理论、随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密码学和编码学的理论和方法;多相反应过程和极端条件下的流体力学模拟与计算理论和方法;金融数学和金融物理中的价格形成,金融风险、经纪人相互作用模型、期权定价等理论和方法。
  
  五、上海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上海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与效益并确保价值最终实现的重要支撑。中长期上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成要素齐全、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合作开放、互动充分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以及行政手段,深化体制改革,强化机制创新,重点围绕核心资源形成机制、企业动力激活机制、市场价值实现机制以及科技统筹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采取10个方面的28项政策措施,形成创新人才集聚、研发设施完备、创新源泉涌流、技术转移通畅、创业孵化便捷、主体实力强劲、特色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创业新局面。
  
  (一)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巩固创新人才根基
  
  创新者是驱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要加大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增加创新人才的数量,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形成布局完备、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梯队,进一步巩固知识竞争力提升所需的人才基础。
  
  1、扩大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要以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为目标,致力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以战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为载体,引进和培养对上海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科技领军人才;围绕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学科带头人和工程化人才,在此基础上重点资助和扶持创新团队,夯实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基础,并根据产业发展和转型的需求,培养和引进杰出的企业高级技术管理者。加强专职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投资评估等科技管理人才以及集成电路设计、多媒体、软件、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资助在校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机制,提高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的津贴,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入研究工作;系统选派优秀人才赴国外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建立“特约研究人员”的资助机制。改进海外创新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工作,重点引进跨领域、具有前瞻能力的研发人才,营造良好的服务系统,提高上海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2、激励和培育新一代创新者。创意及实践创意的能力是创新者的基本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启发思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通过在企业设立工作室、建立风险实验室及辅导机构、模拟商业环境等措施,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创造实习创新的机会,提高对商业技巧的理解能力,弥补研究开发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间隙。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新评聘的工科教授要求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管理学教授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经历;鼓励学术休假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人员流动。增设创新管理课程,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技能;加大终身教育力度,鼓励在职培训,提供在职人员职业培训津贴或奖励,通过终生学习提高劳动力的适应性;完善信息及网络教育,丰富终生学习资源。
  
  (二)建立引逼创新机制,加速企业主体到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要通过建立引导和约束机制,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在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中的主导作用,继而提高全社会创新活动的整体强度,为价值实现和知识竞争力提升提供重要载体。
  
  3、强化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动。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国有制造类企业,必须制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与研发创新的规划,并建设相应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国有制造类企业,每年必须按不低于销售收入3.0%的比例提取研究开发经费用于开展研发活动,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对于重大引进项目,承担企业在项目引进前必须完成和提交消化吸收及再创新的计划与方案,并在经费上予以保障,计划与方案的实施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国资部门完善对国有企业及其负责人的评价及考核,对国有企业考核的重心逐步从资产的保值增值向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和资产的长期收益能力转移。
  
  4、建立产学研有效结合机制。切实落实国家对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优惠政策,对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或新技术给予奖励,对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建的研发机构予以支持。对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项目,建立对参与项目研发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给予直接资助的机制,并对成功开展合作的产学研机构予以表彰和奖励,促进大学和研究机构紧密围绕企业的需求开展创新活动,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组合,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创新网络机制。
  
  5、探索开放的企业创新机制。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化程度,继续吸引外资研发、设计和工程服务等机构入驻上海,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促进其融入上海创新系统,通过技术链的垂直传递和水平扩散激发整个创新系统的活力。鼓励企业赴海外设立研发部门,采取措施协助企业建立全球性营销网络并支持其参与全球性营销活动,增强企业利用全球资源能力,利用“专利地图”等工具,提升企业产品价值与品牌影响,增强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构建集群创新网络
  
  良好的区域集聚环境有利于促进研究开发、风险基金、商业运作和专业人才等各类资源的汇集,加速创意转变为产品、流程或服务,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创新集群网络,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
  
  6、加速成果转化与企业创业。落实国家和上海有关中小企业和成果转化的法规和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加强资源共享服务的供给和专业技术服务的支撑,鼓励以技术作价投资方式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及加速成果转化。发挥创业“天使基金”引导效用,释放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以资金、项目、平台、人才和政策等为抓手,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良性互动。
  
  7、促进技术转移与扩散。鼓励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发挥上海技术交易所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区域性技术转移网络。政府对非营利的技术转移机构给予补助。重点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创新的能力。提高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观念及法律意识,教授和研究员职称评定时考察知识产权的绩效。
  
  8、加速区域创新集群的形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继续实施“聚焦张江”战略,提升金桥、漕河泾等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紫竹科学园区和杨浦知识创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市、区县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建立校区、园区与社区的联动机制,以加速集群创新为目标,构建行业协会,鼓励知识流动与创新协作,促进前沿领域的多学科研究交流,并为新一代创新者提供培训场所。促进研发人员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联系,扩大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服务,为创新者获得早期投资和有经验的创新顾问等提供良好的条件,培育有助于实现创意转让和商业化的网络,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区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注重引进知识密集、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协助企业参与区域创新网络,并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和良性互动,形成若干有产业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促进长三角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四)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改进研发公共服务
  
  创新基础设施是承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要通过强化知识库、科研设施、技术基础等公共研发支撑体系的建设,改进与知识生产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条件,降低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与风险,提高创新的整体效率和水准。
  
  9、面向重点产业建设知识库。围绕生物医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信息通信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建设若干个以生命健康和化学化工等为主要特色的国际一流的上海大型综合性知识库。建设数据库群和科技数字图书馆;发展数据库内容产业,形成覆盖主要行业、反应迅速且使用便捷的科技情报信息管理系统,提高知识供给、利用与服务能力。完善专利数据库,提高专利检索的效率与专利分析的效果,方便公众对专利资源的利用,使专利数据库成为创新的重要工具。
  
  10、改善优势学科的科研设施。着眼提高学科交叉合作能力的需要,建设若干个国家级科学研究设施,促进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为国家和上海的科技发展提供基础条件,重点建设同步辐射光源,支撑生命和材料科学等研究;建设新一代超大激光器,支撑医学、精密加工、空天科学等研究;建设强磁场装置,支撑医药、新材料等研究;建设完善实验动物和模式动物基地,支撑生命健康研究。
  
  11、强化标准与计量技术基础。重点确立适应中国人群的健康及其相关产品和实验的技术标准、环境技术标准。在保护专利权人利益的前提下,增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知识产权整合的有效性,为全球协作标准的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围绕本市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建成国际一流的商检、药检、质检等检测系统,使上海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重要的计量检测服务基地。
  
  (五)优化学科机构布局,培育科技创新源泉
  
  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及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促进中央与地方、本地与国内外、军工和民用力量的结合,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12、调整与优化重点学科布局。根据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学科设置,继续加强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中医药、生物医学工程、体育学、心理学等以生命科学为标志的优势学科群建设,并与材料、光学、化学化工、仪器、机械、电子、环境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构建一批汇聚纳米、生命、信息、认知等领域、特色鲜明的学科群,通过重点学科强势化与新兴学科优势化,支撑上海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13、优化研发机构的地域布局。新建和迁建的研究机构向有实力的大学和产业区域集聚。在中心城区,重点建设和完善与知识密集产业及知识服务相关的创意、软件、咨询、评估、学术交流、高技术产品展示、高端人才培养机构。在中心城外,重点围绕科技或产业园区,建设和完善与芯片设计与制造、半导体照明、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等相关的研发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结合上海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为船舶、汽车、航天、钢铁、电站、化工、物流装备等制造业发展以及崇明生态岛、临港新城、现代农业综合示范提供技术支撑的研发服务机构。
  
  14、优化研发机构的功能布局。重点培育若干所世界高水平大学、3~5个国际一流的国家级实验室与研究机构,在系统生物学、材料、有机化学等优势领域内抢占科技制高点。依托各类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完善应用型研发机构,重点建设生命健康研究院、城市生态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计量标准研究院、航天研究院以及核工业研究院。积极探索“任务导向研究机构”的运行机制,强化机构运行和服务的绩效评估,促进战略性前沿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上海应用技术的创新支持体系。
  
  (六)完善创新相关市场,激活价值实现机制
  
  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培育中介,鼓励科技型企业在海内外上市,逐步形成知识价值有效实现的完整机制。
  
  15、发展创新相关的各类市场。依托现有的证券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进一步强化其对知识产权的评估、定价、交易功能,开发无形资产评估工具并发布知识资本投资指南,提高创新管理的水平。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知识价值的发现与实现机制,引导企业重视核心科技资源的创造、积累、转移和利用。在技术及产权交易机构建立规范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发展柜台交易、委托交易等各种交易方式,简化转让环节,提供退出通道,保证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的畅通。重点以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在浦东张江进行各种技术产权交易和市场化服务的试点。
  
  16、鼓励科技企业海内外上市。加快创业投资发展,鼓励相关基金参与创业投资和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融资业务,并对风险给予适度分摊。利用各类资本市场,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型科技企业,争取更多的归国留学生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鼓励和引导中小科技企业与上市公司间的并购行为,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空间,加速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17、培育创新相关的中介服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通过体现知识服务应有的劳动价值,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与激励政策设计,支持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的快速成长。具有一定研发性质和直接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服务机构可享受高技术企业的同等政策。承认中介机构的经营范围,利用相关资源推介科技项目,放宽科技经纪人资质条件,鼓励其参与科技成果的经纪活动,切实保障中介机构的合法权益与收益。
  
  (七)优化财政投入模式,提高创新产出绩效
  
  持续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聚焦有限目标,合理配置用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源,改进投入的模式和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创新资源的导向作用。
  
  18、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功能。确保市财政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经费的年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其中研究开发经费的年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支出的年增长幅度,并通过贷款、贴息、担保、产业化服务等各种措施,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银行加强间接融资与金融服务,扩大和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政府科技支出用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的比例大致为2∶6∶2,以此带动全社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投入结构趋于1∶3∶6。
  
  19、推动公共服务的政府购买。改革科技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效率。逐步推进科技服务事业单位由行政管理向契约关系的转变,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托管经营方式,由行政主管部门以采购服务的方式提供给公众,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与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20、强化政府项目产学研导向。政府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以重大专项的实施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政府科技创新资源在引导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除基础研究以外的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必须提交明确的产学研任务分工与协作目标,通过产学研互动,提高自主创新产出效益。
  
  (八)提高公众科技素养,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协调发展,培养市民的科技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让市民增加获得科学知识的机会,为创新文化的建设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21、促进社会与自然科学融合。加强科技发展中规律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问题的研究,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认识世界、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互动发展的格局。
  
  22、强化市民的科学技术普及。强化上海市科普联席会议职能。完善市、区县、街道(乡镇)科普网络。增加科普投入,完善科普设施,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加强科普创作,搞活科普活动,促进公众理解科技、支持科技、参与科技,形成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崇尚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氛围。
  
  23、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加强创新教育,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大力开展各类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强化科技道德、诚信体系建设。增设创新奖以表彰创新成效显著的地区、机构和个人。发挥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和倡导科技自主创新的典型,增强自主创新的自信心,使自主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
  
  (九)制订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引导创新活动
  
  按法定程序,制订和修订与科技规划纲要实施密切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以及产业政策,通过法律、规章、政策规范科技行为,为知识竞争力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与法制环境。
  
  24、推动地方的科技创新立法。在***、修订、评估现有法规的基础上,报请市人大常委会把科技方面地方性法规的制订列入工作计划,逐步形成科技创新法规体系。推动优先制订、修订有关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中介服务、政府资助科技创新、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信用担保、科学普及等法规。同时,着手准备科技经费投入与管理、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投资、科技和产业开发园区管理、著作权保护、著名商标认定与保护等法规。
  
  25、制定相关科技及产业政策。研究科技创新相关政策,重点包括促进产学研结合、重大产业攻关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测评、公共财政资助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等。同时,制订相关产业政策,鼓励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的应用,促进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产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
  
  (十)加强规划落实评估,形成推动创新合力
  
  26、建立统筹的科技管理体系。推动创新是政府各组成部门的共同职责。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就规划的落实进行事前协调、整合、分工,加强科技创新活动调查,减少重复与漏失,使科技经费实现合理配置。交通、能源、环保、卫生、气象以及公共安全等部门要围绕本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根据部门的工作实际与特点,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计划,提出各自的科技发展导向目标和任务,为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与保障。
  
  27、开展规划落实的动态***。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与评估规划、计划和预算实施的情况。要通过加强技术预见,掌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机遇,对本规划纲要进行必要的动态调整与适时修订。
  
  28、加强规划落实的评估监督。自觉接受市人大对本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建立与知识经济发展相吻合的创新评价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绩效评估,按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基准,持续对知识竞争力的评价进行***。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11 09:23:11重新编辑
深圳浪口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大浪水库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上塘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横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第八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富士康工业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大浪水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白石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英泰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第十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鹊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石观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镇下横朗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狮头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龙华宝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下油松第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大浪墩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松仔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民治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上塘西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民治东边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宝华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大浪街道华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上早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第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民康路口民兴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清湖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龙华镇大浪龙股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区政协副主席王琳到绣惠街道开展联系政协委员活动
  2. 王舍人镇——四位一体抓好党建工作
  3. 平凡中的伟大用行动诠释爱——埠村街道最美家庭宋文爱家庭
  4. 明水街道一周工作回顾第19期(5月10日—5月16日)
  5. 平安街道依法强制拆除违规厂房收回2500余平米集体土地
  6. 双山街道创新载体激活农村群众文化
  7. 庆七一学条例守初心践使命——区城乡水务局开展庆祝建党98周年灯塔大课堂视频党课学习
  8. 龙山街道强基固本驱动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
  9. 枣园街道规范村级管理加强组织建设
  10. 文祖镇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1. 双山街道2016年春节文艺汇演精彩纷呈
  12. 大桥街道及时制止辖区内一处违法占地行为——大桥街道加强双违治理工
  13. 区考核组到平安街道召开201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民主测评会议图
  14. 重奖前十拉差距倒逼头雁提干劲——圣井街道开展2019年度村级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侧记
  15. 国庆节期间天桥区农贸市场主要农副产品价格整体稳定
  16. 官扎营街道爱天桥作贡献转作风争一流系列活动十二开展爱天
  17. 区交运局领导专门督导客运总站客运管理工作
  18. 双山街道安全工作无尽头禁放仍需持久战——迎接区安委会安全稳定及禁放工作检查纪实
  19. 片区改造区委常委副区长潘建军到文昌片区城中村改造拆迁指挥部召开
  20. 双山街道严把四关扎实推进低保工作有序进行
  21. 刁镇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增强党建执行力
  22. 济南市食安办一行来章丘进行省食品安全区年度检查
  23. 区教体局到第五社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活动
  24. 文祖镇计生文化大院扮靓新农村
  25. 弘扬正气崇尚实干万德街道凝聚力量实干为先奋力开创高质量发
  26. 绷紧安全弦构筑长效防范机制黄河镇开展安全风险点查找活动
  27. 埠村街道八旬婆婆照顾儿媳十余载
  28. 普集街道三个到位全力推进铁路沿线综合整治
  29. 双山街道和美乡风润人心
  30. 刁镇总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集中要约行动
  31. 明水街道四项工程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2. 聚力担使命奋进抓落实曹范街道一周工作回顾(2月22日—2月28日)
  33. 文祖镇强化法治建设提升群众素养
  34. 为了群众生活更好——绣惠街道实施农村三大工程纪实
  35. 济南明水眼科医院全飞秒手术量刷新高位居山东省首位
  36. 重拳整治小散乱污企业绝不手软
  37. 龙山街道进行烟花爆竹安全大检查
  38. 区户表办——225户低保工程款全部返还
  39. 刁镇十A联创工作初显成效
  40. 区财政局到桑梓店镇调研一事一议乡村连片治理项目
  41. 刁镇三举措狠抓落实三夏各项工作
  42.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平安街道召开主题党日活动并观看廉政教育片
  43. 洪家楼第三小学开展迎和谐全运建绿色校园活动
  44. 区委宣讲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走进绣惠街道
  45. 高质建设提形象规划引领惠民生
  46. 曹范食药所扎实开展非洲猪瘟隐患排查工作
  47. 捧起绿色聚宝盆——圣井街道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48. 北园街道举办庆六一活动
  49. 我为群众办实事风雨砺初心防汛践使命——宁家埠街道全力做好汛期群众安全工作
  50. 双山街道扎实开展机关规范化建设
  51. 宁家埠街道召开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专题培训座谈会
  52. 枣园街道开拓信访工作新思路
  53. 文祖镇东风吹来满眼春
  54. 兴泉供水公司杜张泵站更换电机闸阀确保供水顺利进行
  55. 崮云湖街道召开城管委工作会议
  56. 双山街道旧村变新城村民很期待
  57. 堤口路街道召开2016年度社区工作会议
  58. 双山街道春节放假不放松锐意进取谱新篇
  59. 我区收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第二十四批13件转办件
  60. 开发区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贯彻落实全区工作务虚会精神
  61. 高家庄村沼气建设忙
  62. 宁家埠镇依托远程教育拓宽增收致富思路
  63. 全域督导整改提升马山镇深入开展环境提升攻坚战大检查大整治活动
  64. 济南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系列活动重点企业现场会走进章丘
  65. 堤口路街道召开第一期党建骨干培训班总结会议暨第二期党建骨干培训班开班
  66. 区农机服务中心——抓好培训备战三秋
  67. 我区收到中央环保督察组第二十三批8件转办件
  68. 天气渐冷冬意寒对接现场正忙时
  69. 区地税分局为女性纳税人赠送鲜花庆祝三八妇女节
  7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玉皇山社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71. 护林防火长清区万德街道护林防火保安全担当作为在一线
  72. 文祖镇水来喽不怕旱了
  73. 真抓实干促建设提档升级谋转型
  74. 我为群众办实事宁家埠街道走访慰问脱贫户帮扶关怀暖人心
  75. 区交通局培管办开展春运安全督导检查
  76. 舜玉路街道建立长效机制助力扫黑除恶
  77. 以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78. 双山街道扎实推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
  79. 明水街道后营村10岁孝心少年刘剑让残疾父母燃起生活的希望
  80. 双山街道强惠民之举谱和谐新局面
  81. 宁家埠食药所开展服务对象调研走访活动
  82. 相公庄街道让基层调研不再跑偏
  83. 雷锋精神在三月熠熠闪光
  84. 我区召开森林防火工作座谈会
  85. 官庄镇四措并举全面做好民生工作
  86. 学党史守初心凝聚奋进力量公园管理中心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87. 高官寨食药所开展麻辣烫店专项检查
  88. 区政协到张夏街道开展问计委员活动
  89. 纪律作风整顿万德街道加强纪律作风整顿学习教育
  90. 双山文化套餐带动文明乡风
  91. 文昌街道多向打造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振兴
  92. 文祖镇水来喽不怕旱了
  93. 明水街道举办群众广场舞培训
  94. 埠村街道解放思想大讨论助推四个建设升级
  95. 打造富民强办新引擎——埠村街道发展民营经济纪实
  96. 双山街道安监所对开发区辖区企业开展安全大检查
  97. 宁家埠街道迅速传达学习区委一届十二次全会精神
  98. 上交满意答卷圣井街道无违建街道创建工作迎来区验收组验收
  99. 副区长滕培汤到宁家埠街道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100. 工业收入增幅全区第一章丘枣园街道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