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菏泽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8月28日发表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菏泽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规划 (2021-2030年) 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 直属机构,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菏泽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2021-2030年)》 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 彻落实。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菏泽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

建设规划(2021-2030年)

 

为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级别的突发事件,不含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山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山东省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0-2030年)》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及规划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以推进地方安全发展为目标,以推动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为着力点,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规划目标。

1.2030年总体目标。到2030年,建成平战结合、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特色鲜明、全面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现代化应急保障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度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8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08%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重大公共安全风险在线监测率达100%,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24‰以内,城乡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重要河道重点河段达到国家规定防洪标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各类安全风险精准识别、整体监测、实时感知、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控。

——应急指挥体系权威高效。应急通信公专网融合率达100%,安全韧性和抗毁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级建成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系统,7×24小时应急指挥高效畅通;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的统一指挥、科学决策、精准处置。

——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各类应急防御和应急救援力量发展壮大,航空救援能力大幅提升;应急防御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紧急救援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用物资按日均消耗上限不少于1个月储备;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8%以上,重大灾害事故实现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阻断道路抢险抢通能力明显增强;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支撑更加稳固。应急管理规章制度和预案体系健全完善,应急演练常态化、实战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一批综合减灾社区,基层网格化管理更加规范,城乡公共安全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

——公众安全文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系统完善的公众安全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的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大幅提高,社会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2.2025年中期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菏泽实际的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实现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全面有效防控和应对,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专栏1风险防控目标(到2025年)

自然灾害

1.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

2.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0.5以内。

3.森林火灾年均受害率控制在0.43‰以内。

事故灾难

领域

4.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以内。

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控制在1.35以内。

6.年度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低于0.25。

7.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9以下。

公共卫生

领域

8.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95%以上。

10.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

社会安全

领域

11.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12.网络安全事件得到有效管控。

13.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应对。

专栏2 能力保障目标(到2025年)

应急指挥

能力

1.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初步建成,提供7×24小时的应急指挥保障。

2.实现移动指挥平台标准化建设。

3.应急管理专家咨询决策作用充分发挥。

监测预警

能力

4.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调查评估制度和标准体系。

5.建成全市公共安全风险一张图。

6.实现监测预警信息精准发布。

7.城区、县城常驻人口人均有效避难场所面积不低于2.5平方米。

物资保障

能力

8.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和防御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和储备体系。

9.救灾物资储备满足启动二级以上响应人员紧急转移安置需要。

10.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11.优化市、县粮食储备体系,完成省级下达储备粮任务。

12.市政府驻地建立不低于15天市场供应量的成品粮油(含小包装)储备。

应急力量

保障能力

13.实现市内航空救援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森林火灾24小时扑灭率达到95%以上。

14.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一专多能”进一步增强。

15.重点行业领域专业防御和救援力量实现全覆盖。

16.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

医疗救援

保障能力

17.传染病救治机构布局进一步优化,把菏泽建成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分中心并积极发挥作用。

18.7县4区达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标准,全部具备核酸检测能力。

19.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建设达标率100%。

20.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传染病防控队伍进一步加强。

运输保障

能力

21.形成应急运输保障网络一张图。

22.阻断道路应急抢通能力明显增强。

23.应急调运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

通信保障

能力

24.建成安全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公专网融合率达100%。

25.实现行政村以上公网覆盖率100%。

26.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临时应急重点保障率达100%。

科技装备

保障能力

27.市内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优势更加突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卓有成效。

28.建设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培养一批拔尖人才。

29.应急装备制造和配备水平明显提高;辖区煤矿完成智能化改造。

30.科技服务队伍发展壮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基层基础

能力

31.修订完善一批应急管理制度标准,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32.加强安全发展城市、综合减灾示范县及社区建设;建成一批应急实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场馆。

33.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

34.会公众公共安全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达到100%。

 

3.2023年行动目标。全市突发事件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11以内,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GDP比例控制在1%以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患收治率和治愈率明显提高,感染率和病亡率大幅降低,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有效处置率达100%。

——建成市县综合和有关部门(单位)应急指挥平台和现场移动指挥平台,应急指挥一体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形成科学高效的7×24小时应急指挥保障体系。

——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和监测预警预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灾后恢复与重建能力显著提升。

——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重大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全市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综合及专业应急救援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健全,协同作战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市内航空救援实现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

——形成较为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救灾物资储备满足启动二级以上响应人员紧急转移安置需要,实现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有效救助。应急运输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阻断道路24小时内应急抢通能力明显增强,应急调运机制健全完善,应急绿色通道畅通。

——大疾控体系构建基本完成,传染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菏泽分中心并积极发挥作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建设达标率100%,传染病救治机构和集中隔离场所布局进一步优化,紧急救治能力明显提升,各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传染病防控队伍进一步加强。

——建成安全高效畅通的应急通信网络,公专网融合率100%,实现行政村以上公网覆盖率100%,公网通信中断24小时内应急抢通率100%。

——煤矿智能化开采量大幅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危险工艺装置全面实现自动化控制,应急通讯基本实现终端便携化、车辆轻型化、传输无线化、指挥平台机动化。

——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社会公众公共安全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达到100%。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各级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科学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

1.建立统一高效指挥机构。构建由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领,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军事机关有效参与,统一指挥、分类处置和专家支撑协调一致、有机衔接的应急指挥系统。

1)统一指挥。按照“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纵横联动、平战结合”的要求,市、县区建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负责研究决策应急管理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各项工作落实,统一组织协调指挥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指挥机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乡镇(街道)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分类处置。加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分领域统筹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3)专家支撑。建立应急专家委员会制度,分领域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和技术咨询,组织开展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与情景推演等工作,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完善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建设以市级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以县区和有关部门(单位)应急指挥中心为节点,覆盖全领域、贯通各层级的现代化应急指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指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1)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市、县区分别建立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为本辖区内常态下的应急管理和非常态下的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信息集成、综合研判、指挥调度等技术支撑。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管理一张图”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为各级处置突发事件提供基础信息和指挥调度技术支撑。

2)分领域应急处置平台。发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领域应急信息系统作用,扩充完善监测预警、风险分析、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评估、模拟演练等功能,实现与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对接联通。

3.设立现场应急指挥平台。根据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需要,设立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完善指挥部功能,实现前后方的协同应对与信息互通。

1)现场指挥。建立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扁平化管理,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现场应急力量,统筹开展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2)指挥部配置。组建现场技术支撑团队,配备应急指挥车或移动指挥方舱、应急通信设备、现场侦测设备、必备应急物资、单兵装备等,实现现场指挥部单元化、模块化。

(二)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源头治理,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构建覆盖各领域的公共安全监测网络,增强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测预警能力,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措施,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1.加强风险调查监测。

1)完善标准。分行业分领域制定和完善风险评定标准,确定风险区域、位置,结合事件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性,合理判定风险等级。

2)风险调查。分行业分领域开展综合风险普查,先试点后推广,摸清风险底数,查明抗灾能力,建设风险数据库,绘制风险一张图,加强风险动态管理。

专栏3风险隐患调查

1. 自然灾害领域: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综合减灾能力调查,编制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区划图。

2.事故灾难领域:推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加强城乡公共安全风险调查,强化人员密集场所、城市综合体、重要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风险调查,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职业健康风险识别。

3.公共卫生领域:拓展疾病监测种类,强化传染性疾病信息收集,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调查。

4.社会安全领域:扎实开展排查社会安全隐患防范4类风险专项行动,开展专项和区域风险调查。

3)风险监测。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加强重点区域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测技术手段,构建卫星感知、航空感知、物联感知、视频感知、全民感知的感知网络,建立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风险监测模式。

专栏4 重点建设方向

1.气象:强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建设,健全市县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

2.地震:优化地震监测台网布局,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效能。

3.农林:建立全覆盖的有害生物、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完善动植物检验检疫和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网络。

4.洪涝:建设完善大中型水库及骨干河道洪水预报系统,完善重点区域防洪工程监测预警平台,完善水文气象及水库调度信息共享平台。

5.生态环境:完善环境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强化重污染天气、重点流域水污染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与防控。

6.工矿商贸:加强企业远程监测、自动报警设施的配备使用,建设完善重大安全生产风险综合监测系统,强化风险预警与应急处置。

7.交通:加强主干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内河航道网、航空运输等交通安全信息监控能力建设,加强对公共交通和人员密集场所的大客流监控。

8.森林火灾:推进森林火灾望台和远程监测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遥感、航空巡查等新技术。(4)信息集成。推进公共安全风险监测和数据规范化建设,集成各行业领域风险监测信息,建设涵盖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社会公众的公共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信息汇集、储存、分析和共享。

2.加强风险趋势研判。

1)完善制度。建立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定期开展公共安全风险研判,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动态掌握公共安全形势。针对重大风险、重大活动和重点时段,建立跨部门联合值班会商制度,提升综合分析研判能力。

2)加强研究。加强巨灾演化机理研究,分类别构建灾害预测分析模型,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关联分析,科学研判突发事件的强度、灾害等级、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可能导致的次生、衍生灾害,提升巨灾预测分析研判精准度。

专栏5重点预测分析模型举例

1.森林火灾蔓延趋势分析模型

2.洪涝蔓延预测分析模型

3.危化品泄漏扩散模型

4.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模型

5.燃气管道泄露反演与爆炸分析模型

6.台风路径预测分析模型

7.危化品爆炸分析模型等

3)风险防控。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综合治理,提升重要设施防灾能力,完善防范措施,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水平。

专栏6重点防控内容

1.城市内涝: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内涝灾害防御水平。

2.水利工程:开展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提高水利工程防洪能力。

3.地震:严格执行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全面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

4.地质灾害:强化地质灾害工程防范措施,实施避险搬迁工程。

5.生态修复: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努力恢复河湖、湿地系统功能。

6.公共设施:严格执行重要建(构)筑物、超高建(构)筑物及人员密集公共设施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危房除险改造,提升房屋灾害防御能力。

7.煤矿:加强煤矿防治冲击地压科技攻关,推进煤矿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开采。

8.化工:强力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危险工艺装置全面实施自动化控制,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

9.工商贸:持续加强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着力化解油气增产扩能安全风险,深化煤气、粉尘防爆、涉氨制冷、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10.消防: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商业综合体、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车通道等消防安全治理。

11.道路交通:加强“两客一危”、校车、公交车、桥梁等安全隐患治理,加大道路路面安全管控力度,加强公路交通附属设施运营维护。

12.森林防火:加快建设森林防火工程,推进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设,有条件的林场逐步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13.统筹做好学校、幼儿园、医院、敬老院、超市、居民区及食品药品等方面安全管理工作。

3.加强风险评估应对。

1)风险评估。综合考虑单一灾种或多灾种耦合情景,分析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的脆弱性、应急能力等多重因素,确定动态风险的影响程度,绘制灾害影响图。

2)风险预警。健全预警发布制度,明确预警级别标准,规范预警信息发布内容和流程,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3)风险应对。建立风险分级应对机制,针对预警级别,分级启动应急响应和应急机制,落实风险应对责任,科学采取应对措施,全力开展抢险救灾,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4)宣传引导。加强权威信息发布,第一时间通过各级各类媒体播发应急救援信息。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准确回应社会关切。加大舆情研判、处置力度,做好辟谣工作。

5)灾后重建。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做好灾情报告、核查、评估工作。及时开展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全力做好饮用水、粮油、蔬菜、电力、运输等保障,尽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制定完善灾区扶持政策,加快损毁工程修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学规划生产力布局,推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建美好家园。

(三)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理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政府实物储备为基础,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化储备为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快速调运机制,构建应急物资智慧化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

1.健全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

1)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统分结合的应急物资管理体制。

2)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协调职能,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制定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目录,明确各级各部门应急物资管理、储备范围和权限,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工作运行机制。

3)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评估和应急物资生产调度、采购、储备、管理、调配、运输、回收、报废等各项制度,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补偿等制度。规范捐赠物资管理和使用。

2.完善应急物资采储调配体系。

1)储备计划。分级分类评估应急物资需求,制定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标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科学确定各类应急物资政府实物储备、企业(商业)储备、产能储备和社会化储备的比例及数量,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

2)政府实物储备。按照统分结合和仓配一体化模式,优化提升仓储设施建设布局,加快市县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专业性应急物资仓库、部门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依托专业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储备。拓宽应急物资采储渠道,加强政府储备物资管理,强化物资储备和管理情况督导检查。

3)企业(商业)储备和产能储备。全面系统开展重要应急物资区域产能布局调查,大力支持产能备份建设,优化重要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健全应急物资生产、供销企业名录和重点企业储备数据库,编制应急物资供应链分布图。建立完善平战转换机制,增强应急转产能力,畅通应急物资生产供应渠道,实现产品储备与产能储备相衔接,确保极端情况下应急物资峰值需求的生产供应。

4)社会化储备。建立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制度,统筹利用企业、个人仓储设施,采取协议储备、协议供货、委托代储等多种方式,实施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推广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鼓励、引导、指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5)物资调配。建立应急物资数据库和快速调配、采购机制,加强应急物资生产、采购、储备、供应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完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确保应急需要时,应急物资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上。

6)日常管理。建立应急物资日常调拨机制和循环更新机制,充分利用储备资源,发挥储备物资循环利用和服务效能,避免资源浪费,适时倒库更新,确保物资质量。

3.提升应急物资智慧管理能力。

1)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相关企业互联共享的全市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全面采集和监测各级各类应急物资信息,全面实现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配、使用、回收及募捐等全过程智慧化管理。

2)储备库智能化。在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库全面推广应用智能仓储技术,通过应急物资储备库信息系统与全市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储备物资的远程监管及数字化调配。

3)“云储备”机制。通过“云仓储”“云库存”等新模式,实现基于智能决策基础上的储备物资高适应性安全库存动态平衡,形成实物储备与“云储备”相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新机制,提高收储调配和资源统筹能力。

4.强化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严格落实总量计划,适当增加成品粮油(含小包装)储备库存,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推行科学储粮、绿色储粮,强化信息化管理和地方储备粮动态监管,完善粮食监测预警机制

(四)完善应急力量保障体系。发展壮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培训,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服务管理,协调发挥武警、民兵等力量应急救援作用,推进民兵应急力量与地方专业应急力量统筹建设运用,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1.壮大应急救援队伍。

1)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制定消防救援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对标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定位,健全指挥机制,优化力量布局,增设消防站点,提升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城市综合体、石油化工等专业灭火救援和地震、水域、洪涝、煤矿、危化品等多灾种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推进消防救援队伍从处置“单一灾种”向应对“全灾种”转变。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构建“地方队”与“国家队”优势互补、力量互通、紧密衔接、集约高效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参照省森林防火重点市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标准,组建一支不少于30人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指挥,同时兼顾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专业队职能。到2025年,实现全市有森林的县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全覆盖,森林灭火处置迅速、支援有序。

2)县区级救援队伍。立足“一专多能、辐射周边”,围绕提高洪涝灾害、危化品事故、森林火灾、煤矿和地质灾害抢险救援能力,依托消防救援队伍和县区基础设施和力量,统一规划建设11个县区应急救援中心,边建设、边应急,逐步扩大人员规模,逐步提升战力。

3)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现有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增配专业救援装备,提高专业救援能力。依托山东龙郓煤业有限公司、鲁西南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中心、各化工园区救援中心和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专业力量,在事故救援、道路抢险、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方面新建一批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到2030年,实现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全面覆盖重点行业领域。

4)航空救援队伍。依托牡丹机场和各县区停机坪,采取多种方式,扩大航空救援服务领域和能力。到2025年,H-135直升机部署总数达到1架,实现全市80公里飞行半径全覆盖。

2.发展社会应急救援力量。

1)志愿者队伍。鼓励、支持、引导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重点扶持各企业党员、民兵等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绳索、破拆等特殊技能人员比重。到2025年,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1万人。到2030年,全市注册志愿者达到2万人,其中特殊技能志愿者人数达到3000人,具备专业化水平的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不少于3支。

2)企业、村(社区)力量。推动企业、村(社区)建设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微型消防站和应急救援站,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及装备。组织动员村(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基层应急队伍,发挥其在公共安全信息报告、先期处置、自救互救、人员转移安置等方面的作用。

3.提高救援队伍应急救援技能。

1)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加强危化品和煤矿事故救援、地震灾害救援、防汛抗旱、工程抢险等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搭建各类救援力量同训共练平台。加强与菏泽军分区、社会训练场所合作,满足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培训需要。

2)培训演练。结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特点,加强日常训练、应急演练、技能比武、技术交流等。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武警、军队非战争行动力量与区域性救援队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的联调联战联训,全面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4.强化救援队伍管理服务。

1)制度保障。加快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队伍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出台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完善应急救援队伍资格认证、日常管理、纪律作风、教育培训、检查考核、评比表扬等各项制度。

2)政策保障。认真研究解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医疗、工伤、抚恤以及应急车辆执行应急救援任务时免费通行等政策。

3)信息化支撑。把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信息纳入各级各相关部门(单位)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考核和应急救援行动管理、指挥和调度的信息化、可视化。

(五)完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和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到2030年,建成功能齐全、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科学高效的应急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1.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1)预警防控。强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各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日常和应急监测网络,按照省要求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健全多渠道疫情监测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对接省传染病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大数据系统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实现数据共享共用,增强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决策、防控能力。

2)医疗救治。加快推进疫情快速反应救治能力建设,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优化传染病救治机构布局。加快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菏泽分中心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健全完善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和实验室,三级综合医院增加负压病床床位。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等队伍建设,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能够满足公共卫生工作需求的专业人才。

3)场所保障。不断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场所保障和供应能力,加强体育馆、展览馆等封闭式大空间建筑资源调查,有效应对发生呼吸类传染病等突发重大疫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时大量轻症患者的集中收治问题。合理规划布局集中隔离场所,制定完善设置标准,按照省计划数量储备符合标准的房间。

4)应急联动。加强对疾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健全完善多部门卫生应急联动机制,统筹做好疫情期间疾病治疗、物资保障、交通运输、生产运行、治安维护等各项工作。强化鼠疫、霍乱等甲类传染病以及乙肝、结核病等发病率较高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下的各项应急准备。实施差异化精准防控和精细化管理,把防控措施细化至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庄。加强村(社区)等基层联防联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2.提升事故灾害紧急医学处置能力。

1)紧急医疗救治网络。优化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布局,依托现有医疗急救资源,构建紧急医学救援网络,提高综合类、烧伤类、中毒类、骨科类等伤病救治能力。

2)院前急救与转运救治。统筹全市医疗急救资源,构建科学高效的全市院前急救体系。实施院前急救机构装备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实现各类重大灾害事故2小时紧急医学救援目标。优化巨灾和极端条件下的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力量装备配置方案,强化远程投送能力和保障能力,打造立体化紧急救援网络。

3)现场紧急处置。分类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医务人员、急救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资源配置方案,实现功能的模块化、单元化。培育市、县区医院担负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功能,提升救治能力。

3.提升灾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灾后疾病防控。健全灾后疫情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机制,科学制定公共卫生策略,提升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水平。加强灾后卫生健康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

2)灾后心理卫生服务。将灾后心理健康治疗纳入救灾工作体系,加强心理支持和精神卫生干预,开展受灾人群心理应激救援工作,确保灾难后有需求的受灾人群获得心理救助服务。

3)灾后医疗康复。建立医学康复、社会康复和家庭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体系,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加快灾后康复中心建设,培养康复专门人才,增强患者自我康复能力。

(六)完善应急运输保障体系。构建立体化应急运输网络,强化设施维护和抢通抢险能力,提升应急运输保障韧性,建立交通运输紧急调用补偿机制,构建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平战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实现人员、物资运输快速通达。

1.构建立体化应急运输网络。

1)应急运输网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型物流基地和交通枢纽能力,加强交通运输与生产储备的有效衔接,分区分级分类引导生产、仓储、运力向物流枢纽集中。

2)“最先和最后一公里”保障。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大数据服务优势,实现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重要物资流转和配送不断链,确保应急物资运输“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畅通高效。

3)应急运输服务保障。大力发展大车队运营、挂车租赁共享、长途接驳甩挂、无车承运、多式联运等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应急物资运输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4)人员应急疏散。整合现有客运资源,利用城市公共汽车、车辆技术等级为一级的营运客车,建立应急疏散车队,完善指挥调度联络和协调机制,确保受困、遇阻人员快速撤离。

2.提升应急运输保障韧性。

1)公路运输应急保障。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投入,加强路网等重点设施监测预警,及时消除公路安全隐患,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公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建设,依托国有运输企业或实力雄厚的民营运输企业,组建2-3支道路运输应急保障队伍。提升阻断路桥快速恢复畅通能力,组建1-2支市级交通工程抢险救援队伍。

2)铁路运输应急保障。强化铁路安全运行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列车应急运输装备能力,加强铁路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增强自然灾害对铁路运行安全影响评估分析能力,提高铁路线路、桥梁阻断抢通能力。

3)航空运输应急保障。完善机场、跑道、塔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应急保障机位,拓宽航班编组机位容量,增强航空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力量,加强巨灾情景下机场起降能力评估,建立应急空域紧急避让机制,强化应急空域航空管制,为航空应急运输提供保障。

3.完善应急运输协调机制。

1)应急运输调度平台。全面归集路网、仓储、运力、需求等基础数据,编制应急运输联络图,提高应急运输调度信息化水平,确保应急运输调度便捷高效。

2)应急运输储备调运。按照“一份资源、多方使用”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积极参与、救援给予补偿的交通运输储备调用机制,确保交通运输保障资源在战时能够快速高效遂行应急保障任务。

3)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断完善公路、铁路、航空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实行各类应急物资、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医护及救援人员战时优先编组、紧急投送,免费通行、优先放行,保障应急运输的高效畅通。

4)应急运输保障预案。根据水、陆、空等运输部门工作职责,制定运输保障工作预案,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畅通沟通联系渠道,为应急物资快速调运提供科学、合理、有效保障。

(七)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空天地一体、各行业应急通信网络相融合,全域覆盖、全程贯通、公专互备、韧性抗毁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统一高效的通信保障。 

1.构建综合应急通信保障网络。

1)综合应急通信保障。强化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电子政务网和互联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功能,保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灾情下至少一种通信方式的畅通。

2)指挥信息网。建设面向指挥决策部门、应急救援队伍等特定用户的信息网络,为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现场救援、音视频传输、大数据分析等提供信息通道。

3)卫星通信网。整合北斗导航卫星、天通通信卫星、高通量卫星等通信资源,拓展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自主可控的应急卫星通信网。

4)无线通信网。建设以4G/5G为主的公用移动通信网络和以数字集群、无线宽带网、无线自组网及短波通信等为主的专用网络,采用“公专互补、宽窄融合、固移结合”的多维组网形态,科学合理统筹配置通信资源,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语音、图像、视频、数据的高速传输、时间校对和位置服务等各类需求。

5)电子政务网。提高电子政务外网的接入带宽,满足政府各部门业务专网转移到电子政务外网的需求。加快电子政务内网向县乡级延伸,提高电子政务内网承载和处理***信息能力。

6)互联网。加强互联网应急保障承载能力建设,完善互联网在企业风险管控、公众信息服务和政府监管等领域的支持和服务功能。

2.提升应急通信应用能力。

1)应急通信装备。全面改造升级公网应急通信装备,实现终端便携化、车辆轻型化、传输无线化、指挥平台机动化。利用5G或下一代通信网络,扩展全市天空地全时全域的公网覆盖。提高公共安全热点场所4G/5G应急基站车的配比,推广无人机基站和小型化基站的应用。加强公网与各大专网及数字集群的语音通话互联互通建设。

2)公网保障能力。加快市应急通信基地建设,配备必要的场地、装备、专业人员,储备必要的保障器材,进一步提升区域通信网络保障能力和水平。

3)特殊场景应急通信保障。推动通信终端向智能化、模块化、便携化发展,补齐单兵通信设备短板,提高日常通信盲区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新技术、新业务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保证在地下空间、化工事故现场、地质灾害现场等信号屏蔽严重区域快速建立前方通信枢纽,满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通信保障要求。

3.健全应急通信网络保障机制。  

1)应急通信协作机制。建立灾害事故现场通信协作机制,通信运营商与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应急通信协作机制,遇有灾害事故,遂行出动、协同作战,保障现场通信畅通和指挥调度网专线快速接入。

2)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加强联动协调和备勤备战业务协同,开展跨行业队伍的联合训练演练,检验实战中各通信要素实时运行情况,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巨灾情况下通信网络故障快速预测预判、快速修复。

3)应急通信保障设施。加强应急通信供电设备、配套设施、备品备件、装备物资等建设和管理,提高现场持续通信保障能力。推动先进通信手段与传统通信手段有机结合,发挥简易通信手段应急处置中的重要辅助作用。

4)应急通信网络安全。提高通信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障通信网络安全畅通,防范网络攻击,堵塞安全漏洞,避免发生大面积网络瘫痪事件。通过双设备、双链路备份冗余等手段,强化事关民生民安关键网络的安全保障。

(八)完善应急科技装备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科研创新基地、应急装备产业基地和工程平台建设,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应急救援装备研发、生产及应用,加强社会化技术服务,提高我市应急保障科技装备水平。

1.提升应急科技保障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技术转移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提升应急装备保障能力。

1)装备产能保障。立足我市应急救援需求,增强关键应急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协同,促进应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

2)专用救援装备。重点提升大型灭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径钻孔、快速搜救、航空救援等专用救援装备配备,提高建(构)筑物废墟救援、矿难救援、危险化学品应急、工程抢险等突发事件救援装备水平。

3)通用应急装备。发展突发事件现场保障和生命救护等方面的通用应急装备,加大无人机、救援机器人、现场指挥调度应急终端、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全方位、多样化的智慧装备配置,推动一批自主研发的应急技术装备投入使用,实现通用应急装备“一专多能”,提升通用应急装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4)个体防护装备。推动应急产品消费观念转变,科学引领生产经营单位、家庭、个人对应急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研发和生产逃生、避险、防护、自救互救等方面的应急防护产品,大力普及个人应急防护装备。

3.提升应急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

1)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中小微企业委托购买技术服务,有序扩大服务市场需求。建立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服务需求和供给资源的共享对接。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发展壮大服务力量,提升综合服务支撑能力。

2)社会化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培训教育、安全评价、检验检测、隐患排查等技术服务,推进风险监测、应急救援、灾情评估、生活救助等社会化服务。构建保险机构参与公共安全新模式,发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灾害民生保险等保险服务。

3)社会化服务管理。加快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技术服务标准,建立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公示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自治自律,严格执法监管。

(九)提高基层基础应急保障能力。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安全文化素质,进一步整合基层应急资源,增强基层基础应急保障能力。

1.完善应急管理规范体系。

1)规章制度。加大应急管理普法、执法力度,推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相互衔接、运行高效的应急管理规范制度体系。

2)预案体系。完善覆盖全灾种、各行业、多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桌面推演和实战化、常态化应急演练。各级政府制定社会应急演练计划,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应“每周一小练,每月一大练,每季度一检验”。人员密集场所经营单位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其他企业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应急演练。强化应急预案评估修订,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

1)统一规划设计。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坚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坚持需求引领、集约共享,强化保障措施和指导督促,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2)信息技术应用。加快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北斗导航等信息技术在应急领域广泛应用,增强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提升应急管理核心能力。

3)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围绕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五大业务域,开展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完善立体化信息网络体系,纵向贯通市县乡三级节点、并延伸至村(社区)和个人,横向融合各相关部门(单位)、行业领域,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3.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

1)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开展全方位、常态化的公共安全教育,将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各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机构建设,开展应急宣传教育、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提升应急宣传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重点推进公众现场应急处置和技能培训,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应急科普场馆建设。依托培训基地、科技场馆等场地设施,建设功能完善的应急科普基地。支持企业、社会组织等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安全体验教育基地。鼓励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网上科普宣教平台和应急虚拟体验馆。

4.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1)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及时在应急救援中建立临时党组织。建立以乡镇(街道)为重点,以村(社区)为基础,以综治中心为平台,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依托,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强重大安全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2)基层公共安全治理。深化乡镇(街道)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和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平安社区等创建工作,提高村(社区)应急规范化水平。开展安全发展城市建设工作,打造城市安全管理品牌,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3)基层应急防控力量。建立健全各级干部“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网格”工作机制,推动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向村居延伸。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员队伍建设,做好险情快报、信息核查、政策宣传、协助管控、服务群众等工作,实现重大风险信息直报,提升基层第一时间应急响应能力。

三、重大工程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工程。针对应急管理业务需求,建设天地一体、全域覆盖、全程贯通的应急通信网络,构建应急管理数据支撑体系,开发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应急决策支持和政务服务五大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体系,全面构建系统化、立体化、智慧化的全市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推进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

(二)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为各级党委、政府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主要指挥场所,具备值班调度、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综合会商、推演演练、情报分析、新闻发布、运行保障等功能。建设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包括应急指挥车、移动应急方舱、单兵系统等,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提供指挥场所,具备远程会商、指挥调度、应急通信、现场全景概览、现场保障等功能。

(三)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中心,设置风险监测厅、视频会议厅、预警发布厅、决策会商室、综合保障室等,应用全市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公共安全风险全要素、全过程监测、研判与预警工作。具备公共安全风险快速识别、信息沟通与实时共享、综合风险评估、风险防控、预警信息发布、物资配置与调度等功能,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四)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工程。采取新建、改扩建和代储等方式,建设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具备协同保障功能的区域综合保障中心和综合配送中心。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应急物资储备库智能化管理水平,加强应急物资集装单元化建设。统筹各类应急储备物资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或认证一批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单位。

(五)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工程。针对区域风险特征,以应对突发事件快速响应、跨区域协调调度、执行专业性急难险重救援任务等需求为牵引,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依托消防救援力量和骨干企业现有力量,建设危险化学品灾害应急救援中心、自然灾害应急救援中心、煤矿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心。完善区域救援指挥体系,配齐配强人员装备,强化培训演练,完善功能,尽快形成战力。

 (六)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工程。加快应急装备创新基地建设,开展应急装备现代化研究,重点加强直升机救援设备设施、无人监测飞机、快速搜救、大型油气储罐灭火、大功率快速排水、大直径钻孔、救援机器人、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生产和应用,加强应急装备更新、改造、维护,大力提高应急装备配备水平。

(七)航空救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建设服务范围广、应急响应快、处置措施强的航空救援力量。加快救援专业人才队伍、航空救援基础设施、救援装备一体化建设,为火灾扑救、人员救助、紧急情况下人员及装备物资的快速送达提供航空运输保障。

(八)应急医疗卫生建设工程。优化传染病救治机构规划布局,建设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菏泽分中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端装备配置和关键技术储备,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依托现有紧急医疗救治资源,突出优势学科建设,构建突发事件处置救援基地网络,提升烧伤、中毒、骨科等伤病医疗救治能力。

(九)应急科普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统筹全市科普和体验教育场馆资源,在市、县、乡建成一批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科普场馆。完善场馆教育培训和演练功能,为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救援队伍、重点岗位员工、社会公众等,提供实训演练、应急避险、逃生自救、安全培训等服务。

(十)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全市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各灾种风险、多灾合一风险、跨灾种演进风险和隐患底数。建立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掌握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加强聊考断裂带地震活动探测。开展煤矿采空区综合地质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治。

(十一)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深入开展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工程、蓄滞洪区和抗旱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城乡防洪排涝整治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加强堤防、水库等防汛设施建设,完善防汛排涝设施,加强水旱灾害防御培训演练和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库建设,全面提高城乡防汛排涝能力。

(十二)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继续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居民小区、校舍、医院、重要交通线、电力和电信网络、危化品厂房、水库大坝等进行抗震加固。规范城乡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安全设计,提高抗震防灾能力。进一步强化高层建筑抗震防灾措施。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三)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加大对采矿区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砂土液化、土地盐渍化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除险排危。统筹开展地质灾害避险集中安置、工程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特别是县城、集镇人员密集区地质灾害隐患,开展工程治理;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与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衔接,主动避让、易地搬迁,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任务。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切实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明确工作重点,列出任务清单,细化实施方案,拿出解决问题的硬招实招,确保各项任务举措落地见效。建立规划落实工作协调督导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开展督查抽查,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制定行动计划。滚动制定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与规划充分衔接,以三年为周期持续推进,确保规划有序实施、落到实处。建立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库,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把最急迫、最紧要的工作纳入到三年行动计划中加快实施,尽快完善应急医疗、物资、力量、通信、航空救援等保障体系,实现保障能力提升。

(三)强化政策扶持。把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制度成果,推广应用到防灾减灾、防汛抗旱、安全生产、能源安全、信息网络等领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应急征用、医疗服务、生活保障、慈善捐赠、受灾群体救助、关联产业扶持、科技创新等政策。在一般公共预算中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足额安排预备费,保障当年预算执行中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理增加的支出等。用足用好中央专项债券,适当核增地方政府债券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应急管理保障项目实施。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对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四)加快人才培养储备。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围绕事故灾难、自然灾害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编制人才需求计划。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储备和创新团队建设,绘制应急管理“人才地图”,建立人才库,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精准引进储备一批顶尖人才。加强工程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安全教育,促进职称评价和人才培养使用相结合。

(五)注重绩效评估。加强规划宣传培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规划战略性、导向性、重要性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规划发展方向,增强规划执行力。开展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评估,强化督促指导和协调推进,确保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加大表扬奖励力度,按规定对在传染病防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奖励。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监委,市法院,市检察院,菏泽军分区,各民主党派市委。

菏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月4日印发

关于印发菏泽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pdf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安全生产严把关活动场所零事故
  2. 禅城区门诊医保7月1日起实行一卡通
  3. 佛山市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撤销商事登记听证告知书佛禅市监撤听字〔2021〕2号
  4. 石湾镇街道影荫路栏杆修复项目的中标结果公告
  5. 全区陶企十月前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6. 禅城区委统战部工会委员会召开庆祝八一建军节复转军人座谈会
  7. 公交站亭换装
  8. 禅城区卫计局举办安全用药月宣传活动启动仪式
  9. 妇女巡演进村居奏响广场新文化
  10. 拆除违章建筑保护饮用水源
  11. 张槎社保部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
  12. 张槎白坭村妇联践行三个注重推进家庭文明建设
  13. 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转发关于组织2015年技术改造相关专项结余资金(第二批)项目补充计划的通知
  14. 海五西路禅城段拟8月开建
  15.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2016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大会
  16. 市区卫计局开展网上办理和现场办理生育登记再生育审批工作调研
  17. 祖庙街扶西村总支部关于巡察整改阶段性进展情况的通报
  18. 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全新换代有关事宜的通知
  19.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10-05 10:36:48
  20. 禅城自觉加码强化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今年将对400家企业进行分类分级评定
  21. 2017年佛山市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选调公务员拟选调人员公示
  22. 广佛水电气或同网同价
  23. 运用大数据快速揪违法车辆
  24. 塔坡居委会和谭书君获全国妇联表彰
  25. 扫墓选择鲜花祭奠绿色殡葬深入民心
  26. 佛山市禅城区东升鲤鱼沙海三渔邨南边之一一楼之二及二楼竞价公告
  27. 专柜货出问题超市要负责任
  28. 环保线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情况
  29. 摩托年票可跨区缴费
  30. 罗格村三丫涌外坦地块公开协商方案结果公示
  31. 书香飘往伽师爱心一路相伴
  32. 区工商局升平分局继续牵头组织街道清无专项行动形成工作持续性
  33. 关于递补祖庙街道公开招聘信息化工作管理办公室行政雇员体检考核人选的通知
  34. 示范企业最高可获20万扶持资金
  35. 市一医院周边新建公园路
  36. 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第一期佛山市禅城区连锁经营行业发展促进办法(试行)扶持奖励的通知
  37. 禅城区开展预防高考无线电舞弊行为工作
  38.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8-30 00:08:14
  39. 397个加油站亚运前完成油气回收
  40. 张槎结合四大片区开展区域化党建
  41. 佛山市禅城区财政局佛山市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佛山市禅城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42. 我区召开职业病防治工作座谈会
  43.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09 04:59:39
  44. 关于公示佛山市禅城区镇安污水处理厂地块技术修正的通告
  45. 荣山中学招聘B牌司机
  46. 公示履行行政决定催告书2017第6号(佛山市中宇汇盈投资有限公司)
  47. 内环西线为何选定东鄱雾岗
  48. 祖庙街道食品安全简讯(12月)
  49. 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50. 禅城食品行业再增11家食卫A级单位
  51. 佛山市禅城区推动企业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补助办法
  52. 强化党性素养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53. 夏日送清凉关怀暖人心
  54. 穗丰工业区金舵厂路段3号仓库中标结果公示
  55. 缤纷夏日我要快乐――祖庙4社区联合举办暑期活动畅游梁园
  56. 整治集贸市场推动文明村居建设
  57. 2018年佛山市禅城区公办学校临聘教师任职资格认定公告
  58.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07 01:01:10
  59. 关于绿岛湖片区临时污水管工程立项审批前公示
  60. 佛山市纪委副书记徐东涛到禅城调研廉洁试验区工作
  61. 佛山市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申报2021年制定技术标准和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扶持奖励项目的通知
  62. 明天下午6时起可查高考成绩
  63. 加大宣传推广微信便民利民——禅城区社保局开展微信公众号推广活动
  64.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65. 落实绝育措施可获3000元奖励
  66. 侨联党支部搭建双联系桥梁服务进沙塘社区
  67. 上下课拥挤时段级组长须在场
  68. 张槎街道做好家禽集中屠宰统一配送生鲜上市工作
  69. 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做好初次职称考核认定和跨区域跨单位流动专业技术人才职称重新评审确认有关工作的通知
  70. 禅城区农产品流动检测车驻点计划(2022年4月)
  71. 惠景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完工
  72. 记录村韵乡愁nbsp禅城区档案局组织拍摄村落微视频
  73. 点单式服务丰富居民文体生活
  74. 关于开通临时公交线路的通告
  75. 全国科技大赛禅城学子再夺金
  76. 永光工业区2号综合楼竞租公告
  77. 打造网络课堂迎接六月挑战
  78. 新型环卫机械试水助推城市管理升级
  79. 春运要强化对驾驶员的安全培训
  80. 绿岛湖行政服务中心地税窗口启动网上预约预审服务
  81. 整治黑烟车专项行动超标车辆公告(2015年第1期)
  82. 家电下乡惠及5万家庭
  83.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9-07 07:03:57
  84. 佛山市禅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组织开展2017年度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选拔认定活动的通知
  85.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8-30 00:08:17
  86. 龙津朝阳工业区67号厂房公开协商结果公示
  87. 区粮食储备库荣获市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优秀企业称号
  88. 石湾对未整改农贸市场下军令状
  89. 禅城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向莺岗社区居委会捐赠计生帮扶工作办公用品
  90. 上元开发区A区地块(资产)公开协商方案
  91. 组织干部旁听庭审增强村官廉洁意识
  92. 小海星计划项目前路由我创毕业生活动圆满结束
  93. 沟通理解和孩子一起幸福成长——与孩子的心灵对话论坛第172期
  94. 禅城区妇女儿童之家2019年7月份活动预告表
  95. 机关档案管理规定解读
  96. 标题和内容已经清空2022-08-30 00:08:12
  97. 岭南明珠体育馆明年起商业运营
  98. 佛山市新晟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21年第1期)物业招租项目竞价公告
  99. 佛山车城酒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批前公示
  100. 法援律师帮工人追回十多万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