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755-8882 8155

佛山市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Admin - admin 于2022年05月22日发表  

(2011年1月19日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


目  录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智慧产业体系

(一)着力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中心

(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精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四、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构筑智慧城市发展格局

(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二)统筹街镇协调发展

(三)大力推动“三旧”改造

五、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打造岭南文化名城

(一)全面发展文化事业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三)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四)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六、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强化发展内生动力

(一)强化创新主体的能力和动力

(二)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三)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七、加强培育和引进人才,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一)大力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

(二)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三)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八、加快推进智慧化,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一)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促进基础设施智慧化

(三)促进公共服务及社区智慧化

(四)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

九、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三)建设生态文明城区

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优先发展教育

(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三)大力促进就业

(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十一、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形成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深化改革创新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四)深化区域合作

十二、重点工程

十三、规划实施措施

***1:禅城区“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2:禅城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佛山市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禅城区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创建“近悦远来,幸福禅城”的关键时期。《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禅城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进行编制,是2011年—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禅城区围绕加快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目标,以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为抓手,以“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环境再造”为切入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全面实施“精品发展、优二进三”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1)。

1.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17%以上。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及内需规模实现规模增长,预计2010年GDP达1042.73亿元,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0.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311.81亿元和390.74亿元。人均GDP接近1.45万美元,达到中上等国家收入水平和地区平均水平。每平方公里GDP产出为6.7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万元GDP能耗超额完成下降20%的目标。

图1 “十一五”时期禅城地区生产总值

2.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高端发展形势较好。

坚持“优二进三”和“优化布局、做大规模、提高质量”的思路,现代产业体系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0.1:57.5:42.4调整为2010年的0.1:53.9:46.0。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步显现,金融保险、商务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479.97亿元。中心城区产业“优二进三”成效显著,祖庙商贸旅游区、季华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LED、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陶瓷、不锈钢、针织、童装等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2451.16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超过43%。

3.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初显。

“十一五”时期,全区自主创新迈出坚实步伐,被成功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和先进区、现代产业体系科技示范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区。华南精密制造技术研究院、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等14个各类公共创新平台加速建设。自主创新投入持续加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2010年,全区科技研发(R&D)活动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0%。全区累计建立各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30家,其中省级23家、市级70家,初步形成省级、市级、区级三个层次的研发创新平台。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在全省率先召开“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推进大会”。商标和品牌战略深入推进。“十一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总量达10392件,授权量为824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628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区县”。

4.城区环境日趋优美,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围绕“两转型一再造”发展目标,坚持“东提、西进、中贯通”的发展原则,在全国率先推行“三旧”(旧城镇、旧村居、旧厂房)改造,打造宜商宜居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广佛地铁开通,张槎西路、同济东路、文华北路等城区道路和桥梁陆续贯通。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建设加快推进,2010年,全区累计建成城市绿道44.9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1.1%。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市政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汾江河综合整治、佛山涌、丰收涌等整治工程加快推进,市容环境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奇古镇、创意禅城”城市形象日益凸显。

5.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改革向纵深推进,完成机构大部制改革,文化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民主法治等重点领域改革加速推进。围绕“抓民生、保稳定”工作目标,逐步加大民生保障财政投入。2010年,财政支出重点继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各项民生支出达24.9亿元,占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分别达8.7%和8.6%,均比“十五”时期提高近一倍。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水平呈现双提升,免费义务教育普惠水平不断提高,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文化体育惠民体系逐步完善,区图书馆、联合图书馆工程、社区书屋等文化设施建成,镇(街)文化站升级、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工作基本完成,“十分钟文化圈”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以构建都市体育网为契机,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实现区内400米范围健身圈目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5.9%。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禅城站在经济总量超千亿、人均GDP达到中等以上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产业结构走向服务经济为主导、城市功能提升的新起点,跨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时期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全面提速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风险和挑战。

1.发展机遇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贸易和投资将继续增长,全球产业分工及贸易格局深入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多国家、多层级、多领域的新趋势,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转移,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优化组合继续加快,这有利于禅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和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增强竞争优势。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启动,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重要领域正酝酿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催生新一轮世界产业布局调整,客观上有利于禅城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局性调整、国际性调整中,找到发展新空间,找准产业发展新突破口,实现跨越发展。

——我国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深入发展,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市场不断扩大吸引力,人才、资本、技术和项目等国际经济要素流入趋势不改,有利于禅城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及粤港澳台经济合作加速推进,“高铁经济”、“地铁经济”到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有利于禅城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综合优势,与珠三角其它城市、港澳台等经济体的合作将更加紧密,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增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佛山市委、市政府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用世界眼光、现代思维,统筹谋划提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部署,并赋予禅城建设“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的重大使命,有利于禅城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创新,率先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体现佛山特色,具有禅城特点的创新、转型发展之路。

——禅城进入新的发展起点,2010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按照国际发展历史经验,禅城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发展新阶段。面对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要素瓶颈制约,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

2.问题与挑战

——全球经济体仍处于艰难调整期,未来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纠纷增多,国际贸易进一步恢复存在诸多障碍。新一轮科技竞争更趋激烈,全球资源、市场争夺呈现不断加剧的态势,国际能源、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对禅城拓展国际市场、推动外需有效增长带来严峻挑战,也加大了防范外部风险的压力。

——世界各国和重要区域主要城市之间围绕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竞争日趋激烈。在珠三角区域范围内,地区产业同质性强、互补性弱,尤其是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吸引高端要素及重大项目布局竞争非常激烈。在佛山市域范围内,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等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给我区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压力和挑战,面临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

——我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不多,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都市型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升,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等要素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迫切。

——城市发展与建设面临诸多难题,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不足,管理手段科技信息化、目标精细化、理念人性化、思想法制化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二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仍有待加强,在延续岭南古镇历史文脉、体现佛山本色和主流的岭南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仍显不足;三是社会公共产品发展和供给水平有待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及更长一段时期内,禅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建设“民富市强、幸福佛山”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创建“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文化为魂,以民生为本,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着力推动“两轴五片区三网络”联动协调发展,构筑现代产业高地、人文荟萃之都、生态宜居之区、民生幸福之城,打造广佛都市圈西部核心;促进经济发展高端化、社会管理智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生态化、社会关系和谐化,建设“博大精深、近悦远来”的幸福禅城。

(二)发展原则

1.文化引领。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传统岭南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岭南文化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全面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提升城区先进文化品质,带动产业更新改造和城市功能、城市精神的提升,增强中心城区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

2.智慧发展[1]。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新IT、物联网和文化创意等智慧产业,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化、智慧化建设,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综合素质。

3.内涵提升。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着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水平国际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智慧中心、文化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巩固提升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服务,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和竞争力。

4.可持续发展。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实现产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和综合利用,采取有利于物质减量、循环利用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突出生态宜居的发展取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5.富民优先。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形成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民生福利再上新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宜居城乡建设取得进步,社会发展全面加强。到2015年,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国际影响力实现新突破,民生福利水平得到新提升,幸福智慧禅城基本建成(“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见***2)。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12%,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760亿元左右(按2009年现价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3万美元左右,年均增长超11%(按常住人口计算)。

——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逐步提高,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左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

——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基本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线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到2015年,智慧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

——幸福禅城建设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100%;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99%以上;城镇户籍从业人员养老保险率超过98%,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8%,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5%以下。

——资源环境保护取得新效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节能减排深入推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明显降低,COD、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6平方米。

展望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化中心城区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与佛山经济实力相适应,服务佛山、服务珠三角、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智慧化中心城区。

三、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智慧产业体系

以智慧化、高端化和集群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优二进三”发展战略,构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为支撑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智慧产业体系。

(一)着力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中心

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以聚焦高端、优化结构、增强功能为导向,打造现代服务业功能区,构筑“禅城服务”品牌,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总部经济。加快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季华商务区、季华路金融总部、华夏陶瓷博览城等总部经济载体建设,推动陶瓷、纺织服装、不锈钢等行业企业在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决策管理、资本运作等总部功能的发展,形成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总部企业,打造以陶瓷总部为主的总部经济基地。积极吸纳和鼓励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营销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后援数据中心等项目,形成具有国际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总部聚集地。

——金融服务业。以季华路沿线旧村改造、旧物业改造项目为主要载体,将季华路打造成为佛山最具影响力的“金融街”,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境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进驻,形成富有特色、运行高效的金融服务集聚区,建设成为佛山市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区,成为佛山市乃至广东省的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择栖地、金融创新引领地和金融中介服务特色地。加强与广州、香港金融业的合作,重点发展以金融总部、后台服务、金融外包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地方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和担保体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利用多种融资工具服务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有2-3家公司上市,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4家以上。

——现代商贸业。以增强区域性商业中心集聚辐射功能为目标,重点打造祖庙东华里、东方广场商圈,引进和支持百货商业等行业龙头企业的进驻和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商业辐射和影响力。以城市综合体为支撑,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构筑与佛山其它城区便捷畅通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和带动城市商业网络的完善和提升,构筑区域商贸服务中心。

——文化旅游业。完善中心城区观光旅游功能和旅游服务体系,创建“中国最佳餐饮旅游城市”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城区。深度挖掘和整合岭南建筑、历史文化、宗教、武术、陶瓷、美食、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岭南文化游、岭南水乡游、工业游、商务游、休闲游、美食游等特色旅游产品。收集各种佛山古文化遗存,兴建和修葺禅城历史文化景观。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发展酒店业,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融入广佛同城化旅游大市场,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推荐旅游景区,构建岭南重要文化旅游中心。

——创意产业。依托1506创意城和佛山民间艺术创意基地以及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创意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培育创意企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咨询、时尚、网游动漫等创意产业,提升发展新闻、广告、影视、演艺等优势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创意研发中心和广佛都市圈的时尚文化中心。推动创意设计广泛应用于陶瓷、家居、服装等传统制造业,提高优势制造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以创意设计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科技服务业。以省级公共创新平台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为支撑,构建服务于制造业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岭南云天都市型产业基地等为载体,发展外包型的科技服务业和知识产权服务业,鼓励科技信息、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生产力促进等科技服务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物流业。全面整合区域物流资源,积极推进城北现代物流产业园智慧化、功能化改造提升,加快佛山大道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轴、禅西大道国际物流园区建设,形成接轨广州、香港国际物流中心的物流产业园区,打造珠江西岸现代物流中心。推动城区货运市场和传统物流市场的布局调整及升级改造,逐步完善物流交通枢纽服务网络,优化采购与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拓展商贸配送功能,发展城市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和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支持现代物流企业拓展网络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基于区域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务,形成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及供应链服务为主体的物流产业群。

——服务外包业。依托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汇丰数据中心、科技创新孵化中心等载体,加快引进和培植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形成具有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和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信息管理、数据处理、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物流、金融保险、社会信用等领域的服务外包,提升服务外包能级。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本土服务外包龙头企业。以发展离岸外包为重点,主动承接跨国公司内部的离岸外包。

——商务会展业。全面推动商业优化升级和展贸融合发展,重点推动陶瓷、陶瓷装备、针纺、童装、不锈钢制品、文化创意、精密仪器等特色专业会展,不断提升“陶博会”等大型会展品牌效应。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展览公司的合作,积极培育国际会展企业,争取获得更多的国际展览联盟的资质认可。大力发展法律、会计、策划、咨询、猎头等中介服务行业,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协调和自律的功能。

(二)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依托佛山(禅城)高新区、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广东省无线射频识别产业(佛山)基地、智慧新城、南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核心载体,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佛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坚持“争上游、提中间、扩下端”产业发展路线,构建从材料外延、芯片研发制造、封装到照明、显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扶持建设LED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检测、标准体系平台,成立LED产业联盟。大力推动外延衬底材料研发、LED芯片制作材料研发等关键基础材料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发展。实施LED照明产品示范工程,推动LED在传统照明领域的应用,创建绿色照明示范城市。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节能电光源国家级研发中心,构筑国家一流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力争在2012年建成全国知名的LED技术研发和应用产品制造基地。

——新IT产业。以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总部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云计算数据软件、处理软件及应用软件、云计算超级计算机、云计算存储设备的研发设计产业、计算机芯片及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及智慧化应用软件设计、GPS软件及GPS终端研发、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多功能系统芯片等新IT产业,打造物流、教育、纺织、工商、旅游、政务和智能卡等多领域的云服务公共平台,引进、孵化、培育一批优质新型IT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新IT产业基地。

——物联网产业。以物联网核心芯片、智能设备、智能信息集成服务为发展重点,以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总部基地等载体为依托,发展无线射频(RFID)、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新一代无线通讯、嵌入式软件、精密制造技术、数控制造系统等产业,着力突破RFID、传感器、无线传输网络、GPS等为重点的物联网关键技术,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工业制造、公共安全、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管理、重大工程与活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基本建立覆盖物联网全产业链的产业体系,打造中国南方物联网产业集聚重要基地和国家RFID产业示范区。

——新能源产业。以发展智能芯片和软件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发展方向,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物质能源和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推广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鼓励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加速推进国家氢能分中心的建设。

——新材料产业。依托新材料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积极吸引新材料企业设立总部或研发机构,重点突破高纯金属等电极材料、反转膜、晶片膜、LED胶带等芯片制作材料的核心技术,推进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及改性产品、新型工程材料、太阳能薄膜材料、精密合金材料、单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发展,构筑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生命健康产业。把握生命科学前沿,引进高端医药分析技术,以中成药开发和中成药制造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中药生物技术、现代中药、新型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行业发展,支持骨干中药企业进行技术装备改造,引导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药名厂,擦亮“岭南成药之乡”品牌,加快中国医疗器械及健康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具有佛山传统医药产业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三)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

——专业机械装备。以禅经区吉利园为载体,高标准建设陶瓷机械装备产业园,支持陶瓷装备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成型、施釉印花、烧成、抛光、切割、节能减排、陶艺生产等各种陶瓷机械设备和数控精密陶瓷成套设备,巩固国内陶瓷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龙头地位。创新发展纺织机械、金属加工成套设备、模具、机械配件、工业机器人装备、液压密封器件、通用机械装备等专业机械装备制造。以中国医疗器械(佛山)产业基地落户我市为契机,重点引导和支持发展质子治疗***装置和数控医疗器械,发展家庭用自我诊断、医疗和保健器械。着力发展其它精密机械、精密仪器等精密制造业,提高行业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专业化水平。

——高端汽车零部件。加强汽车零部件研发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空调涡旋压缩机、转向器、气门、缸套、曲轴、电池等汽车关键零部件,重点开发生产高端汽车零部件、特种汽车零部件和混合动力、电池动力、太阳能动力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构筑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

——特种陶瓷。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研发中心)为技术支持,促进高技术陶瓷研究成果产业化,改造提升现有特种陶瓷产品线,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重点发展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结构性陶瓷、电子陶瓷、磁性材料和光伏陶瓷等特种陶瓷产品,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的特种高端陶瓷。

——环保制造。积极引进国内外环保制造和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环保装备、技术和服务产业,重点发展废气处理、污水处理、污染治理、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等环保设备制造及环保消耗品制造。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加强清洁生产、生态环保、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监测监控、环境修复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服务。

(四)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促进传统产业向研发和销售两端发展,增强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卫生及艺术陶瓷。加快陶瓷生产设备技术更新换代,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重点开发生产节能环保型高附加值建筑陶瓷、卫生陶瓷和工艺美术陶瓷产品,做好“佛山陶瓷”、“石湾公仔”等区域品牌保护和宣传推广工作,争创陶瓷行业世界名牌。优化提升陶瓷化工产业,扶持一批陶瓷化工色釉料骨干企业提升发展,重点开发生产环保型高端陶瓷及卫浴用色釉料,巩固全国重要的陶瓷化工色釉料生产基地地位。

——调味食品及饮料。充分发挥海天味业品牌效应,以建设海天味业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以保护佛山老字号为传承,以提高技术工艺水平,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为抓手,开发生产世界一流品质的调味品,开发极富地方特色的糕点和饼干,重点发展调味品、米酒、饮料、粮油加工等行业,培育全球性品牌,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调味食品总部基地。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粮食流通产业,培育大型粮食流通企业,强化粮食产业体系建设,构筑完善的粮食流通应急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金属材料加工及制品。强化产品研发实力,引导低端制造加工环节向外地转移,加紧建设不锈钢高端产业园,引进国内外不锈钢龙头企业,扶持本土不锈钢行业龙头加快提升发展,重点开发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不锈钢产品、特种不锈钢产品,尤其重视开发生产飞机、汽车、船舶等行业的不锈钢尖端配件。支持铝型材重点企业发展,成为佛山铝型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针织服装及童装。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核心,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强纺织服装行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数字式喷射印花、计算机测色配色等先进技术,大力提升面料设计、服装设计及深加工水平,支持优势企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重点开发生产中高档针织面料、针织服装和童装,培育一批品牌产品,提升“张槎针织”、“佛山童装”区域品牌影响力。

(五)精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建立与区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密切联系的区域农产品交易市场和流通网络,发展农产品流通和加工业。适度发展优质鱼养殖和蔬菜、花卉园艺种植,打造生态型、观光型、休闲型的都市生态农业基地。着力打造罗南农业生态园区、罗格生态宜居水乡新村园区以及上元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大产业园区。

四、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构筑智慧城市发展格局

积极实施“支点战略”,以“三旧改造”为重要抓手,依托重大交通干道建设,高效配置资源、有序整合空间,构建“两轴五片区”发展空间格局,集中体现“千载禅城,岭南古郡”的内涵和风貌,打造彰显“源地、核心、传统、本土、开放、时尚”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认同性的现代化智慧城市。

(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统筹区域一体化发展,建成历史文化、文化创意、生活居住、商贸流通、生态绿化互相呼应、和谐发展的“两轴五片区”总体格局。

——季华路总部时尚大道核心轴:以季华路为载体,以“三旧改造”为抓手,进一步改造提升季华路沿线产业发展环境,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段突出重点,全力推进高档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和都市产业园等节点建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新IT、金融服务、商务咨询、总部办公、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产业,将季华路打造成集时尚流行、娱乐消费与研发总部集聚的黄金大道。

——佛山大道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轴:以佛山大道为依托,发挥集聚、规模与品位为一体的城市化效应,加强整体规划与环境整饬,建设开敞空间、绿化空间和景观系统,重点推进千年陶都、中国(国际)家居博览城、佛山车城、快捷汽配市场、佛山创意产业园等功能节点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南“文脉”、北“商脉”城市辐射线,构筑贯通城市南北的城市发展中轴线。

——佛山名镇岭南民俗文化商贸旅游产业功能区:以复兴佛山“千年古镇”和岭南历史文化为目标,以在祖庙街道建设“佛山名镇”为契机,以中山公园、梁园、塔坡、任围等为重要节点,启动“佛山初地”及其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借助粤剧、粤菜、武术、陶瓷、龙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岭南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现代商贸等产业,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高端文化休闲功能区,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和浓郁岭南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区,打造中国古镇的代表、岭南文化的脊梁,建设成为世界高端旅游目的地。

——石湾千年陶都产业功能区:以弘扬石湾五千年薪火相承的陶文化为目标,充分发挥石湾镇街道陶瓷文化历史资源沉淀优势,以石湾公仔、石湾陶瓷、南风古灶、河宕贝丘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为辐射,加快建设一个基地(广东省陶瓷文化研究基地)、两条大道(陶瓷产业大道与陶艺星光大道)、三个园(大师研究院、1506创意城与南风古灶广场)、四个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石湾当代陶瓷美术馆、中国陶瓷博物馆及河宕贝丘遗址博物馆),打造“中国陶瓷节”、“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与“国际柴烧节”等五大品牌。

——张槎智慧新城产业功能区:以培育融合创新、高效、低碳理念的现代科技文化为目标,以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季华二路以南、禅西大道以西、东平路以北范围内规划建设起点高、文化内涵丰富的智慧新城产业功能区。构建以新IT、物联网、LED、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高技术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引导创新资源向区域集中,逐步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南庄战略性新兴产业功能区:以培育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战略产业为目标,以南庄为依托,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LED和新材料及生物质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城、低碳之城。

——南庄岭南生态园产业功能区:以保护和发展岭南水乡特色的生态文化为目标,充分利用南庄河滩地和水系资源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生态运动、生态娱乐、旅游度假、美食等休闲体验项目,建设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体育养生集聚区。

图1 禅城两轴五片区功能布局图

(二)统筹街镇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集聚发展、完善功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区功能布局,以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发展带动区域转型升级发展。着力提升东部板块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实现东部腾飞;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西部延伸,加速社会财富、新兴产业和创新人才向西部集聚,努力打造引领禅城新一轮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西部智城”,促进西部跨越式发展,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祖庙街道以“佛山名镇”项目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成为岭南历史文化高地、现代化核心街区。石湾要充分发挥“千年陶都”的文化品牌优势,强化创新、引领和服务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江新城。张槎要把握智慧新城建设机遇,加快建设智慧张槎。南庄积极探索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城。

(三)大力推动“三旧”改造

——“三旧”改造要充分体现智慧城市示范区发展要求。探索开发模式与路径,强化规划引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拓展建设发展空间,推动“三旧”项目改造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务贸易、金融信息、旅游观光、休闲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现代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智慧社区、智慧家居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旧”改造要实行多元化资源整合。积极探索资金筹措新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多元化筹措资金,在政府引导下吸引市场资本的参与,提高旧城更新改造的效率,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树立“全区平衡、区域平衡”的理念,通过街区整体改造、新区地块与旧城地块的联动开发和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运营来实现改造资金的平衡。

——“三旧”改造要着眼于多赢的效果。以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产业发展环境,改善城市建设形象,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思路,探索建立“三旧”改造的政府、市民、集体、投资商等多方多赢的利益平衡机制,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五、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打造岭南文化名城

全面推进现代文化和岭南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打造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凸显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建设“近悦远来”的智慧岭南文化高地。

(一)全面发展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推进文化创新,打响“文化禅城”城市品牌。建设一批先进适用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重点建设文化服务综合体和陶艺、粤剧、武术等主题文化公园及联合图书馆,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区、镇街、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构筑“十分钟文化圈”,保障城乡群众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实施精品文化工程,繁荣文艺创作,推动史志档案发展,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平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和古典园林、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积极抢救和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粤剧文化、武术文化、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民族民间文化。切实加强版权保护工作,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出版业。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加强产业主体发展,形成市场空间大、核心产品强劲、综合竞争力强的四大产业集群:一是推动陶瓷产业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以自主创业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产业链为载体的陶瓷产业和包括工艺品、印刷、包装等在内的文化产品制造业集群。二是以传承文脉、延续遗产、嫁接时尚为基础,发展时尚消费、文化旅游、会展节庆、创意房地产等为内涵的文化时尚服务业集群。三是以科技研发和金融服务为两翼,依托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以企业总部和研发交易机构集聚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为活力的文化科技服务业集群。四是开发养生休闲市场,大力发展集休闲娱乐、体育赛事、健身养生,旅游房地产、场馆经营等于一体的文化休闲产业集群。

——增大文化产业总量规模。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扶持、奖励政策,发挥引导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鼓励精品生产和重大项目的开发,打造“佛山名镇”城市文化品牌。发展壮大新闻出版、创意设计、工艺美术、文化娱乐等产业,大力发展传媒业、演艺业、美术业和动漫业等新兴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位档次;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经营单位的竞争力。预计到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

(三)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围绕建成及深入持久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爱国主义、现代公民教育,培育新时期人文精神。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公民国防意识。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开展“崇文佛山·书香禅城”全民读书活动,实施科学知识普及,开展粤剧、武术和陶艺等传统文化专业协会和非遗传承人才“进校园”工作,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积极倡导市民文明行为,扶持社会公益事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四)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加快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加强住宅小区、社区体育娱乐设施配套。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市民体质。培养引进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保持体育强项优势,建设区体育运动训练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发展体育产业。

六、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强化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自主创新核心战略地位,通过完善创新环境,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加快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推进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强化创新主体的能力和动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过渡,使企业成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成为产品与工艺等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大财政投入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支持企业组建创新型企业研究院、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争取每年培育20家左右示范企业。鼓励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加大对科技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创新型企业示范工程,发挥创新型企业专项资金的作用,在土地、融资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培育一批企业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建设“国家商标战略示范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佛山陶瓷”等区域品牌的创建,支持知名品牌依托市场优势和产品优势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加强关键领域攻关。以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重点加大对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环保、软件等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工程等建设计划,大力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充分调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积极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并列入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纳入“绿色通道”管理,并在“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建设投资基金中重点支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高标准推进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做好土地储备,拓展完善产业空间基地空间布局。

(二)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推进自主创新的有关政策,加大区内出台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完善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强化党政领导干部推动科技进步的责任,建立创新型城区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考核工作机制。

——大力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切实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构建高效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专利行政执法体系。培养一批熟悉知识产权管理、法律和政策及战略研究、专利审查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创造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金融机制,鼓励、引导金融加大对知识产权实施和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完善企业、保险、专利代理服务机构组成的新型专利保护合作社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战略示范企业。努力跻身全国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县区行列,进入国家知识产权优势县(市)区行列。

(三)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和产业化应用核心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佛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重点载体建设,培植扩大科技创新技术源。实施重点培育计划,推进行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能力。重点建设华南精密制造研究院、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珠江数字和创新服务中心、三大国家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佛山研发中心)等核心研发平台建设。实施科技资源共享试点、示范项目,建立集科技文献、信息、数据于一体的共享服务平台。

——建设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制定实施高端科技服务计划,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国家级科技服务项目。制定具体政策措施,鼓励珠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公共服务平台、专业性科技服务机构立足佛山及珠三角、面向国内外,跨区域开展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高端科技服务。加快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七、加强培育和引进人才,提升城市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面推进重点人才发展工程,以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打造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初步建成辐射佛山、服务珠三角的人才高地。

(一)大力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

设立人才紧缺目录,大力引进金融、国际商务、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物联网产业等领域的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实施开放灵活的柔性引才战略,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重点吸引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优秀中青年人才来禅创业发展。2011—2015年,平均每年引进人才 1500人,年递增率8%;平均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年递增率10 %。到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年均增长8%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5万人。

(二)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稳步提高全区人才开发投入,实施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公务员队伍培养工程。以建成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型农业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抓手,推动区内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端研究人才,共建各类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室,加快产学研合作进程。支持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公共管理人才、医疗文化等专业技术人才赴国内外著名院校和培训机构培训,重视本地实用性人才培育,培养造就一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端继续教育培训,大力发展广播、电视、计算机联网等远程教育,提供适合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各类教育服务。

(三)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营造集聚人才的优良人居环境。按照市场配置和绩效管理原则,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创新高层次人才分配机制,探索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人才资本产权激励办法,加大激励和吸引人才力度。推动人才服务专业化,健全人才公共信息、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和人才中介服务三大平台,在医疗、保险、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国际化高端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加快培育发展高层次人才市场,充分利用珠三角城市群人才开发一体化联盟的作用,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服务机构,加强与国际高端人才服务机构交流与合作,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市场。

八、加快推进智慧化,提升城区综合服务功能

抓住“四化融合、智慧佛山”建设的机遇,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管理等领域广泛推广利用智慧技术,实现城区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和更深入智能化,构筑“智慧佛山”的先进示范区。

(一)推进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抓住“U—佛山”建设机遇,高标准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高清互动数字家庭网络和无线宽带网络,形成互联互通的无线接入网络体系,推进第三代宽带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区域和无线局域网(WLAN)覆盖政府部门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将其作为新建、扩建、改造的住宅社区、村居、道路的配套设施,实现宽带网络随时随地随需接入。加强无线电管理设施建设,促进物联网无线应用有序开展。探索制定宽带网络接入标准与规范,率先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促进网络互通和资源共享。依托通信企业为物联网发展提供机器与机器无线通信及网络技术系统架构等技术支持,推动物联网与第三代无线通信(3G)技术网络融合,将射频识别、二维码以及传感器技术应用到无线网络中,构筑“智慧佛山”的物联网枢纽中心,服务周边各城市及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建设高性能计算和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以满足物联网发展处理大量数据、高效获取有用系统信息的需求出发,联合粤港澳及国内外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处理等机构,发展面向物联网的新型数据处理和存贮技术,加快推进物联网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与物联网信息交换平台、超级计算中心、云计算中心、数据服务中心等建设,加强对云计算共享基础架构的研发力度。

——建设控管指挥中心和安全保障体系。依托云计算中心和区域信息网络管控基础,运用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集成区域智能组织系统、智能业务/政务系统、智能交通、智能通讯、智能能源等融合互通、协同运作的中心城区管理控制中心,实现区域更透彻的感知、全面物联和智能化,支持和保障智慧城区高效有序运行。以具有自主创新的智能网络安全企业为主体,率先加快网络信任体系建设,推广电子身份认证,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实施智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加强智能安全测评,开展重要智能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高防范和应对智能网络安全事件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统筹建立重要行业智能数据备份和容灾备份体系,推广自主可控的智能网络安全技术应用,保障城区及服务周边区域重要智能网络系统安全运行。

(二)促进基础设施智慧化

——建设智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推进各种道路交通网络布置智能传感器及应用射频识别技术等,建设以实时交通信息为轴心,连接公共汽车、出租车、地铁、长途客运等系统和道路监控信息、车速信息、电子收费、紧急救援等系统于一体的智能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实现车流量、车速等交通信息实时监控、交通灯智能控制和路况信息动态发布。深入推进广佛客运同城化改造,加快推进地铁、城际轨道与公交衔接工程建设,建设与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相连接的城际道路交通网;完善城区交通畅通工程,重点推进轻工路、张槎西路、季华北路、樵乐路、一环西线、魁奇路西延线、禅西大道一期、禅西大道二期、海五西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实施严重影响交通的丁字路、断头路改造以及主要道路交叉口的渠化工程;积极推进佛开高速扩建、广明高速二期、禅城客运枢纽站、城北物流站场、佛山港(禅城港区)等项目建设,完善连接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的公交网络。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加快推进公交站场、公交专用车道、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站点建设,建设城乡一体的具有“高效、便捷、准点、舒适、智能化”特点的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提高公共交通能力,到2015年,公交站点300米半径服务覆盖率不低于60%。公交车辆每万人拥有量达到10辆,全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35%以上,轨道交通承担城市公共交通客流15%以上。

——建设智慧电网和电力。推动物联网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境的应用,建设智能电网系统。加快推进17座变电站项目建设,利用物联网对原有电网进行改造和升级,建设智能用电量信息采集系统、终端通信保障平台、智能变电、配网自动化、智能调度等智能电网工程,实现变电站、电厂、公变、专变及低压用户计量点电量自动采集,用电优化配置与节约使用,异常事项自动报警和及时响应、处理,促进区域用户普及使用智能电表,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实现可靠、清洁、高效的电力及能源保障与使用。

——建设智慧给排水系统。运用智能技术对给排水网及设施进行改造,在给排水系统中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及智能传感器,推进用户使用智能水表,形成集成自来水厂、给排水管网、用户、污染处理厂、水务管理、水质监测等系统互联互通、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和紧急响应的智慧水系统;加强河流、河涌水质监测,加快建设镇安三期、南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污水处理网络,实现区域生产和生活污染全部处理及达标排放,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建设智能防洪排涝系统。加快推进以防洪排涝、内河涌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运用智能技术对水闸和泵站等水利系统进行防洪排涝设施改造,在泵站和水闸中安装智能传感器及智能监控设备,实现防洪排涝工程运行智能化及实时监测、预测、响应及防御,保障区域防洪和排涝安全。加强内河涌综合整治力度,全力推进汾江河综合整治。加快水利系统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南庄镇吉利水闸重建工程、龙津水闸重建工程、罗格围、二联围灌浆工程。

——建设智能环保系统。推动物联网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化排污监控等智能环保设施,实现环境信息的实时感知、有效监管、科学决策和节能减排。围绕区域污染预防和治理,通过空气检测、水质及排污口智能监测、环保系统信息发布与交换平台、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等多个环保应用项目的实施,率先实现水、空气和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测监控,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

(三)促进公共服务及社区智慧化

——建设“市民卡”工程。以提供“便民、利民、惠民”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为民服务功能为目标,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构筑以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商业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要功能的高效多用的市民卡服务平台,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和“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理念。

——建设智慧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服务业设施的智慧化改造,促进商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商品电子标签和商业智能系统的发展。推进旅游、酒店餐饮等服务智能化,构建区域高效便捷的网上旅游服务平台。推动智能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各项食品安全环节的全程监管。推动房地产经营、中介和物业管理智能化。建设区域社会信用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实名制信用信息系统。

——建设电子商务中心。立足发达的商贸商业服务,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基础技术支撑平台,推广完善安全认证、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关键标准等电子商务公用技术;支持企业共建电子商务系统,鼓励业界建设数据共享、业务协调的电子贸易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及区域的清关、支付、税务等服务;支持第三方电子认证业务平台建设和率先推进电子签名证书互认试点,打造区域电子商务中心,发展面向区域及国际的电子商务,服务佛山及珠三角经济社会智慧化发展。

——建设智能社区。推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在社区广泛应用,设立社区统一的智能监控与管理信息中心,统筹社区文化、医疗、计划生育、教育、就业、物业、治安等管理工作,发展“一站式”智能社区服务和“十分钟志愿者服务圈”联网服务,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视频监控系统、防入侵系统、楼宇安全系统和应急处理系统,实现小区事故智能监控、预防和及时处理,建设平安小区。

——发展智能家居。率先推动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在家居领域的应用,搭建兼备建筑、信息采集、网络通信、智能家电、家居设备自动监控的智能家居环境。通过“三网融合”、数字家庭建设等重大专项的实施,大力推广融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家具产品应用,为家庭提供集成通信、娱乐、家电控制、安全防范、水电气抄表、家居管理、门禁系统等智慧功能,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实现远程家居自动监控、位置查询、节能减排和高效利用,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全、智能和舒心的家庭环境,提高公众生活质量。

(四)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

——建设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智慧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及促进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公共信息的共享,构建以城市运行管理监控中心为枢纽,以网格管理为单元,协同多部门信息平台集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形成快速精确、协同高效、网络管理的城市调度指挥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粮食安全、城市事件、人群行为等运行状态的及时掌控、快速响应和实时管理,以智慧化促进城市管理精细化,实现“大城管”、“大综管”的城市服务理念。运用智慧技术整合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系统,实现城区各个系统整合及统一管理,实现城市各种设施高效运作、事前预防和快速响应。

——建设智慧平安和应急体系。加快区、镇街两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和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系统,实现视频、应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智能化应用和及时应急联动,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落实安全责任,健全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地震应急管理,完善好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紧急救援等防震救灾三大工作体系。推进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在居民小区、学校、商场等区域的广泛应用,布置视频监控、RFID监控等设备,建立全区联动的图像信息处理平台,实时监测城市各个角落的运行状况;建设信息完备的罪犯数据库系统,从而通过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从海量数据中甄选有价值的信息,为公安机关等部门提供智能分析支持,提高案件侦破效率,有力的打击和预防犯罪。推进政法领域智能化统筹建设与协同应用,促进政法领域信息综合利用和智能化协同管理。

——促进人口管理智慧化。大力推广物联网等智慧技术在人口管理领域的应用,整合公安、城管、城建、人口计生、民政、外事、人力资源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建设跨部门协同的智慧化人口管理系统,实现人口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及时掌控,继续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运用智慧技术对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及其居住、就业、社保、出租屋等信息系统进行智慧化改造和完善,加快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与居住信息互联互通、协同管理和智能监控,提升对外来人口、流动人口的居住和就业服务水平,做好人口与卫生事业的工作衔接。

九、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降低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营造一流的生态宜居之城,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加强规划引导。编制及实施低碳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出台支持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发展新路,以低碳经济发展工程为带动,以节能减排及资源节约利用为抓手,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低碳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大力发展LED 、电动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及产品,积极推进现有制造业和服务业低碳化发展,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和效率。

——推广低碳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应用。推广绿色建筑及促进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交通,积极创建“绿色照明示范城市试点单位”,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社区、低碳企业和低碳家庭,率先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建设低碳社会。高度认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成立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领导机构,积极开展“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低碳经济宣传和教育,普及低碳经济知识,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低碳经济发展环境,努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

(二)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要加快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为新增投资计划项目预留用地,严禁向落后产业供应土地,保证重点项目和新增投资项目的用地需要。制定支持重点项目用地政策意见,为企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土地保障。要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推进 “三旧”改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低效和闲置土地占有成本,通过土地收益调节机制的经济手段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区域统一管理,建立一体化的资源利用和调控系统。加强饮用水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禁止一切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活动。推进节水型城区建设。发展节水产业,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器具,提倡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污水处理回用。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和调整机制,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拉大各级水量间的差价,促进节约用水。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切实提高节能减排绩效。加快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工业节能,重点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点工程、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等。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并逐步替代燃煤锅炉。以全过程管理促进建筑节能,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降低建筑施工能耗;开展节能建筑示范工程、空调和其他家用商用电器节电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等。以开展商贸酒店重点用能企业专项节能监察为切入点,力争降低商贸酒店领域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水平。以交通模式优化促进交通节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出行比重;提高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促进城市轨道运输等低耗能运输方式的发展;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三)建设生态文明城区

——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特征,以组团式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布局,维育生态资源,优化建设城市生态林带、河流廊道水质净化林、大气污染防护廊道林带、交通绿化廊道等生态廊道建设。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大力推动绿道建设,以汾江河沿岸绿化、美化建设为重点,推动“一岸一路一园”绿化建设,推动绿道与珠三角各市互联互通。推进城市景观林和城区公共绿地建设,促进城乡绿化一体,维护农田保护区、农田林网等绿色开敞空间,全面建设城乡绿色生态安全网络。

——加强水污染防治。继续加快汾江河整治,重点抓好汾江河沿岸、内河截污工程及河涌整治引水扩容工程,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工程以及河道保洁、水环境治理技术等相关工程。抓好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的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完善区域污水管网,实施污水截流工程,实现雨污分流。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淘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和纺织企业,加大力度推动广东省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陶瓷清洁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在陶瓷行业中的应用。推动陶瓷企业开展燃料的“油改气”工程。加强城市集中供冷设施建设,有效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广净化技术,严格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大力发展燃气公共交通,减少公共交通工具的能耗和污染排放。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系统,加大噪声污染控制力度,全区建成区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实施富民强区战略,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事业发展投入机制,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打造和谐幸福之城。

(一)优先发展教育

——加快推进教育智慧化。以现代信息科技发展与素质教育推进为结合点,实施“智慧校园”示范工程,促进教育进入“3e时代”,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和学习数字化,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普及网上教育、计算机多媒体教育、虚拟仿真教育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库,培养信息化创新人才。整合全区各级教育管理资源,建立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为实现协同教学、教学决策、教学评测、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保障。建设“数码学习港”,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公民自主网络学习平台,开展网上科普和远程教育,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建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保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优化配置基础教育办学资源。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分布趋势,加快推进配套学校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加大对相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扩大优质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活动场所建设。提高义务教育普惠水平,逐步将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范围,并将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范围。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以获评广东省教育先进区为契机,以教育智慧化发展为切入点,构建开放、公平、优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推行特殊教育,建成一批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重视和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积极推动地方高等学校发展,重视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老年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以《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颁布实施为契机,加强与台港澳及珠三角其它城市的教育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与国外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材,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水平。

(二)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智慧化。推动智慧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构建覆盖区域的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医疗网络,推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卡通”,实现远程医疗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和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平台、医疗资源及信息的共享,在医疗卫生服务全环节中实现资源协同和信息整合,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完善和及时的医疗服务,全面建设数字化医院。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采供血、卫生监督、应急救治、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网络建设。加强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大力推广具有智能功能的医疗器械在医院和家庭的应用,鼓励医疗机构与移动通信运营商合作开展远程医疗、紧急呼叫救助、专家咨询等增值服务。

——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优先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张槎医院、禅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澜石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出台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长效补助规定。建立高效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按照国家、省的规定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加强合理用药管理,规范使用基本药物。严格药物采购配送管理。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群众使用基本药物。

——强化医疗服务区域中心功能。整合重点医疗科研资源,加强医疗卫生专家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知名专科医疗水平。发挥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独特优势,着力建设影响力大、医疗水平高的中医名院、名医。以高端医疗保健、养生等领域为重点,大力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采用多种方式提供高端医疗卫生服务,提升医疗卫生区域服务能力。

(三)大力促进就业

——促进充分就业。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机制,通过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投资创造就业等途径,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帮助有劳动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建设,建立自助式服务平台,推进基层服务平台联网建设,构建服务全区的公共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增强就业专项基金规模,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深入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进一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特别是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增加群众收入。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广大民众自主创业、自办企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高居民经营性、资产性收入比重。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规范初次分配,调节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始终把提高人民福祉摆上优先位置,完善富民机制,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与经济增长更趋一致。

——促进社会保障智慧化发展。将信息技术与社会保险业务相结合,建设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方便市民办理各项有关社会保障事务。加快养老保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统一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建设农村五保对象、残疾人、孤儿和城市“三无人员”计算机信息档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与劳动就业及物价指数联动机制,实现动态信息管理下应保尽保。建立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农村低收入和特殊人群房屋信息管理系统,完成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农村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危房改造,实现全区住有所居。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完善居民住院和门诊医保、药品供应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异地就医结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巩固发展城镇社会保险,统一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依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探索发展社会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社会共济、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险体系。巩固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理顺保险体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率达98%,完善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衔接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基本医疗制度,实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向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过渡。落实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用地划拨、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逐步形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协调发展的住房供应体系。“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3000套左右。

——健全救助体系。进一步巩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特殊受害妇女儿童等专项救助,加强社会帮扶、社会优抚、临时救助、慈善互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现役军人家属的合法权益,加强妇女儿童、老年福利设施和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以农村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政府公共职能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提升现有农村集体留用地和宅基地,促进农村城市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十一、加快推进先行先试,形成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发展难题,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

——加快政府服务智慧化。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充分整合各政府部门信息网络资源,深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通过智能信息化手段实现各部门协同办公和高效运作,以“智慧政府”建设推动“智慧禅城”建设。建设集工商、民政、社保、公安、税务、规划、环保、安监等于一体及各部门流程整合的智慧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高效服务。推进网上审批、网上咨询、注册登记等高效便民服务,简化办事手续,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打造智慧化的社区综治维稳中心,开展网上投诉和网上信访,运用智慧网络把民生矛盾化解在基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范围,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组织协调和公民有序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府对企业服务水平,健全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整合公共行政服务的相关事务,建设区级统一对外“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加快提升“服务型”政府形象。有效运用土地、价格、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等调控手段,探索建立经济运行综合调节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深化改革创新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一致原则,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缩短管理链条,探索“建管分离、管理执法联动”模式。完善“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下移管理工作重心,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构建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加强社区(村)自治组织建设,培育民间组织。抓好社区环境和治安管理工作,创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理顺部门工作进社区的体制机制,推进街道(镇)、社区(村)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把法治政府、效能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许可和其它行政性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强化审批监督。继续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前的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权工作。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合理调整和界定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加快形成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监督制度和风险约束机制,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探索实行“代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放宽投资领域,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

(三)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抓住粤港澳台密切合作的机遇,实行“招商选资”,积极吸纳发达国家新兴产业等外商投资项目;围绕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来引进外资,实现利用外资从以资金为主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和资金并举转变,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巩固开拓发达国家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发展外向型新兴产业及服务外包,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扩大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政策、通关程序和管理机制,降低区域企业出口及物流成本,形成内外融通的开放新格局,提高我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及国际化水平。

——提高引资水平和质量。按照“保持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完善配套”的发展方针,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优化外资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引导,以资源节约利用、投资强度和产出效应为评价标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符合环保要求、对地方经济贡献大的项目,着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维修中心和营销中心,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推动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转变。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加大金融、文化、物流、教育等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外资在促进产业升级、技术外溢、管理现代化和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作用。鼓励现有在禅内、外资优质企业增资扩股,做优做强。

——调整优化外贸结构。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构筑市场分布合理、产品结构优化、各类主体共同发展的对外贸易新格局。着力提高一般贸易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名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层次,延长增值链,提高附加值。

——加快“走出去”步伐。拓展境外投资领域和方式,引导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加快资源开发和技术开发,建设海外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技术型、管理型和智能型的对外劳务合作,提高总承包项目在工程承包中的比重。营造企业“走出去”的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建立专项扶持基金。建立健全中介咨询、信息发布、人才培养等方面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深化区域合作

——统筹区域内部分工协作。增强佛山名镇、千年陶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LED、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及生物质能源)、南庄岭南生态园等产业功能区的协调与错位发展,并且充分发挥智慧型产业对其他区域产业发展的服务带动功能,促进整体产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积极融入组团城市发展新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佛山1+2+X组团发展空间战略,以东平新城加快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东平河北岸高标准、高规划建设,巩固和提升禅城作为佛山传统中心城区和中心组团的核心地位。

——主动融入广佛同城化和珠三角一体化。充分利用中心城区资源配置优势,率先加强与南海在基础设施网络、环保联防联治、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协调和有效对接,促进广佛同城化加快发展。主动融入广佛肇经济圈及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与珠三角产业领域的协作互补。以交通网络衔接为突破口,以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加强与清远等地区重点领域的协作,逐步加大对口扶贫地区的帮扶力度,推进要素和资源流动。

——深化对港澳台地区紧密合作。在CEPA和 ECFA框架下,加快推进与港澳台等地区紧密合作,积极承接港澳台金融、贸易、物流、旅游、会展、创意产业等先进服务业转移;深化与港澳台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应急管理、口岸通关等方面合作;借鉴香港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提升城市规划质量和管理水平,完善社会中介、社会义工服务、应急管理体制等社会管理体系。学习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做事规则及营造国际营商环境的经验,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构建规范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立互利双赢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

十二、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五大工程,着力抓好92个重点项目建设,估算总投资2467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约1534亿元,为禅城建设“四化融合 智慧佛山”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

(一)产业升级工程

“十二五”期间,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坚持高端发展战略取向,以建设产业功能载体为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规划建设项目21项,估算总投资1341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860亿元。

1.产业功能区建设工程

规划建设项目7项,估算总投资114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718亿元。加快“两轴五片区”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文化产业、低碳产业发展。

——季华路总部时尚大道核心轴:逐步建成时尚流行、娱乐消费与研发总部集聚的文化时尚产业带,体现文化品牌和时尚流行的核心轴,打造佛山市文化产业的CBD和RBD地区。

——佛山大道现代商贸物流发展轴:重点推进千年陶都、中国国际家居博览城、佛山车城、快捷汽配市场、佛山创意产业园等功能节点建设,分段建设物流、生活综合功能服务、研发总部、商业商务、会展等功能带,构筑贯通城市南北的城市发展核心轴。

——佛山名镇岭南民俗文化商贸旅游产业功能区:充分挖掘汾江河两岸5个历史文化街区、43个历史文保单位的文化内涵,推动汇集时尚与传统元素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中国古镇的代表、岭南文化的脊梁、佛山文化的中心。

——石湾千年陶都产业功能区:包括从季华路以南,佛山大道往西到东平河,大致是季华路、佛山大道、雾岗路、魁奇路及西侧规划路围合的区域,规划面积约5500亩。规划建设陶瓷历史博物馆、陶艺大师工作室、意大利城、泛家居交易平台、创意产业园和生态公园,在东平河沿岸建设配套居住区,打造集陶瓷博览、精品鉴赏、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国际级陶都。

——张槎智慧新城产业功能区:以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位于季华二路以南、禅西大道以西、东平路以北。建立健全数字化设计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市场推介平台、动漫和多媒体服务平台等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一个既有生活形态,又有生产形态的超大规模城市综合体、高度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城,实现“北有中关村,南有华南智慧新城”的目标。

——南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LED产业园、新材料及生物能源产业园三大新兴产业园区和一个国际化生活和产业社区。

——南庄岭南生态园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南庄河滩地和水系资源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运动、生态娱乐、旅游度假、美食茶艺等度假休闲体验项目,推动龙狮、太极、书法等文化艺术项目融入南庄景观和园林,形成动态文化艺术与静态园林水乡农庄的有机结合,建设“观、玩、训、研、展、食”等六大功能具备的休闲旅游功能区,打造国际化生活和产业社区,建成珠三角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2.产业发展工程

规划建设项目14项,估算总投资20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42亿元。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发展一批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

——先进制造业工程:重点推动锂离子电池膜项目、广顺科技研发项目、盈天药业生物医药基地、沃德森生物质能能源项目、LED、精密制造、特种陶瓷等项目建设,形成若干联系紧密、相互配套、智能化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工程:着力推动广东(佛山)软件产业园、城北商贸物流产业园项目、工业旅游项目开发、张槎国际针织博览城、佛山国际家居博览城二期、世博商业中心、盈天医药总部基地、南庄物流中心等,引领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工程:重点推动海天味业文化产业园、1506禅城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二)“四化融合、智慧佛山”示范区建设工程

实施智慧产业工程和物联网应用工程,规划建设项目 17项,估算总投资37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37亿元。

1.智慧产业工程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规划,为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和知名科研组织的引进提供地理指引,促进形成若干高端产业集群。重点推进以云计算研发应用及计算机芯片设计为依托的新IT产业、物联网产业、RFID等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智慧产业集群。

2.物联网应用工程

——数字环保项目:通过环保物联网示范工程项目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理念,运用先进的虚拟实境、视频监控、远程反控、通讯组网等信息化技术,以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将环保物联网建成高标准、最先进的信息共享平台。

——国家863智能电网项目:以先进的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电网设备间的信息交互为手段,以实现电网安全、可靠、经济、节能为目的的先进的现代化电力系统。

——数字城管: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数字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平台。

——数字医疗:运用高端IT技术,基于云计算应用,解决大众健康服务遇到问题为目标的信息化项目。本项目覆盖禅城区9 家医院和 50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城市管网地理信息系统项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以空间信息数据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借助GIS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建立各项应用、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

——教育信息化建设: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促使禅城教育进入“3e时代”,即全面实现禅城教育管理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和学习数字化。

3.科技创新工程

坚持“大科技、大开放、大发展”的创新理念,通过推进新IT、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创新禅城和智慧禅城的建设。重点推进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总部基地、绿色节能半导体集成节能项目、神州数码数字城市华南区总部基地、都市型科技企业总部基地等项目的建设。

(三)基础设施及城市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对调整结构、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具有显著作用的基础设施重要项目,构建适应新时期禅城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和城市建设工程,规划建设项目32项,估算总投资100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57亿元。

1.交通基础设施工程

规划建设项目28项,估算总投资10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02亿元。完善道路节点,建成较完善的主骨架网络,形成以城、镇(街道)为中心,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能力匹配的综合交通网络。

——干道交通建设:加大对镇(街)交通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快两纵两横道路网建设,重点加快禅西大道、南庄大道、禅港路、一环西线辅道南庄段工程、魁奇路西延线工程、禅港路、广明高速禅城段、佛开高速扩建工程禅城段、佛清从高速公路禅城段等交通干道建设。

——交通枢纽建设:推进道路交通枢纽中心、公路枢纽站、货运港口的建设。重点建设禅城港、魁奇路长途客运枢纽站、季华路-佛山大道交叉口等项目建设。

——公交场站建设:重点建设普君北路、朝安路公交枢纽站,张槎医院、东方广场、华夏陶瓷城、南庄紫洞、澜石公园等13个公交首末站。

2.城市建设工程

高标准建设现代中心城区,规范有序地推进“三旧”改造,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区的都市形象。规划建设项目4项,估算总投资904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454亿元。重点推动禅城区澜石片区、佛山岭南天地、广佛商都建设项目、扶西村改造项目等,优化城区环境,推进城市转型。

(四)生态文明工程

“十二五”期间,以水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综合治理为突破口,重点建设污水处理、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建设项目5项,估算总投资4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40亿元。

——污水处理:科学规划和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使污水管道网络互成体系,减少整体水污染量,提升污水处理率。重点建设南庄污水处理厂首期污水收集系统管网建设。

——水资源配置:加快供水、灌溉与节水、城市节水等工程的建设。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推进水质监测与水资源保护工程、污染治理(不含工业废水处理)、水土保持生态与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的有效保护。

——防洪工程:加强堤防整治工程、除涝工程、河道(河涌)整治工程的建设,提高防洪排涝能力。重点推进石湾水厂取水口迁移、佛山大堤险段加固整治及南庄镇水闸重建工程等项目的建设。

(五)和谐社会工程

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安全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规划建设项目17项,估算总投资40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40亿元。

——文化发展: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重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文化主题公园、禅城区档案馆新馆、数字图书馆项目、市第四中学扩建、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项目。

——卫生医疗: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和建设公共卫生机构,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澜石医院迁建、禅城区中心医院医疗大楼、张槎疾控门诊、张槎疾控中心附属楼等项目建设。

——社会安全:建立高效的社会安全体系,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重点推进“一站式”公共行政服务平台、粮食储备库、国防训练基地、区110指挥中心大楼、区看守所等项目建设。

十三、规划实施措施

确保“十二五”规划有效实施,必须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规划协调与衔接

强化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规划衔接,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注重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确保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衔接,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层次分明、定位清晰、各有侧重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指导作用。

(二)加强监督检查

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确保规划科学合理和有效实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研究制定和全面实行低碳GDP考核评价体系。落实问责制和一把手负责制,把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科室和干部,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主要依据,强化执行力度,严格考核,落实奖惩。

(三)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思路和目标,规划安排好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功能区域,精心组织、集中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对规划的支撑作用。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围绕城市转型、产业转型、调整结构、提升功能、改善民生等方面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健全重大项目推进体系,建立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各类相关规划在重大项目建设上的衔接配套机制,提高项目建设服务水平。加强监督检查,完善重大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和后评估机制,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智慧发展的事权集中、管理统一的领导机制,整合和优化行政资源,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更加扁平化、智慧化的高效行政管理机制。二是探索建立“特区式”功能区运作机制。依托简政强镇、事权下放的改革契机,将规划、国土、工程建设、招商引资等权限下放,让功能区享有区级行政管理权限,赋予强大的发展自主权,努力实现“功能区的事在功能区办”,提高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效率。三是进一步完善工作倒逼机制、限时办结机制、上下捆绑问责机制、督办机制等“四大机制”,形成有利于工作推进落实的机制,在机关效能建设方面实现有效突破。

(五)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工作。建立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开展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二是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法治环境。三是要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政府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公平诚信环境。四是加快完善平安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减灾、防灾、救灾综合协调机制和灾害应急管理机制,把治安防范、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1:禅城区“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doc

***2:禅城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doc

                 

媒体报道

    音频视频

      文件

        部门解读

          图解类

            新闻发布会

              访谈

                其他


                  本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参考!不对文章内容时效、真实性负责

















                  2023-09-25 16:15:59重新编辑
                  坪山镇牛角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碧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竹坑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竹坑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六联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石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石井村欧姆龙汪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建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沙湖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坪环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龙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飞西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宝山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宝山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宝山第三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宝山第四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新龙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江岭竹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江岭竹园第二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沙博村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江岭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埔桥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江岭路赤坳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同富裕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汤坑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镇江边工业劳务派遣公司      坪山福安东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横岗镇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横岗镇第一工业区劳务派遣公司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人力资讯TOP500 网站地图 临时工招聘信息兼职招聘信息

                  劳务派遣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公司 深圳临时工派遣中介 2
                  1. 五王大赛李沧区海选凸显文化特色
                  2. 莱西市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工作
                  3. 日本著名版画大师鹿取武司来到湖塘二实小参观交流
                  4. 越剧进东岱
                  5. 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举行第二次会议
                  6. 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铁矿石吞吐量稳步上升
                  7. 市场监管局 三井分局开展春节前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8. 常州市副市长武进区委书记李林到湟里镇调研
                  9. 2月3日新华街封闭施工
                  10. 遥观镇召开2019年度征兵工作暨退伍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会议
                  11. 妇联 新北区罗溪镇罗墅湾社区慰问贫困妇女
                  12. 岱岳区首个示范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启用
                  13. 检察院 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开展助力新征程银发再出发志愿服务活动
                  14. 皮影千秋中国艺术
                  15. 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现场签约3项目引资20亿元
                  16. 构建县乡村大调解格局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17. 人社局 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一件事
                  18. 二程镇抓紧抓实森林防火工作
                  19. 农业农村局 新北区加快股份证书发放保障农民权益
                  20. 全市中医药工作会议
                  21. 以鱼控藻减轻滇池污染昆明投放300万尾鱼苗
                  22. 昆明上半年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生产总值超1500亿
                  23. 北交所正式开市常州两家企业首批登陆
                  24. 应急管理局 新桥街道开展烟花爆竹零售点专项安全检查
                  25. 浙江中澳现代产业园有限公司召开第一次董事会会议
                  26. 我市争取中央资金5014亿元
                  27. 东头村社区开展2019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
                  28. 应急管理局金坛运管加强对物流园区运输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29. 警讯平度公安密织防护网警教共建平安校园
                  30. 农业农村局派驻直溪镇驻厂指导组开展春训集中学习
                  31. 工二社区欢乐送元宵
                  32. 爱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走进老年公寓
                  33. 重拳整治群租房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34. 卫健局 奔牛人民医院开展512护士节应急预案视频大赛
                  35. 泰安高新区国税局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
                  36. 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强化技术支撑筑牢生命防线
                  37. 凌家村扎实做好五保户核查工作
                  38. 县水利和湖泊局发动爱心捐款情暖患病职工
                  39. 规范党员发展构筑坚强组织堡垒
                  40. 节后我市企业用工呈现三大趋势
                  41. 中车四方所的核心制造首次走进墨尔本
                  42. 急群众所急着力推动项目建设
                  43. 退役军人事务局召开领导班子成员围绕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
                  44. 健康快乐之小剧场表演
                  45. 第二次污普入河排污口定位工作有序进行
                  46. 定海区积极开展新一轮特色小镇创建工作
                  47. 雕庄街道开展计划生育公益金走访慰问活动
                  48. 横山桥高中接受教育局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期调研
                  49. 宜昌市纪检监察工作座谈会要求围绕重点工作聚神聚力抓落实
                  50. 区建管中心约谈我区长效管理不到位建设各方责任主体
                  51. 机二社区开展禁毒宣传工作
                  52. 即墨市公路局加强路域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公路
                  53. 彩虹城社区开展大走访活动
                  54. 觅儿寺镇城乡环卫全域市场化工作启动
                  55. 嵊泗县渔村人均年收入首破两万元
                  56. 红安县林业局加快推进2020年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更新工
                  57. 身残志坚点亮生命
                  58. 二程镇稳扎稳打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59. 文明交通从小做起
                  60. 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61. 市北区第九届武术锦标赛正式拉开帷幕
                  62. 市南区集中开展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63. 横山桥镇芳茂村召开2018年度党员干部冬训班
                  64. 烹美味佳肴倡廉洁家风
                  65. 西湖街道综合执法办开展冬令游摊整治维护良好市容秩序
                  66. 民建泰安市委举办参政议政培训班
                  67. 住建局 开展环卫系统节前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专项检查
                  68. 常州市新添一座纺织博物馆
                  69. 友好区通过四抓促科学发展
                  70. 交通局常州普通公路收费站2015年绿色通道免征通行费536万元
                  71. 妇联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镇妇联开展把爱带回家冬日送暖活动
                  72. 铁力市财政局以保增收、促发展为重点确保全市经济又
                  73. 住建局 新北区质安站赴常州市福利院开展结对党建活动
                  74. 红安县今年首批红薯开挖平均亩产6000斤
                  75. 审计局 新北审计追踪专项资金使用最后一公里
                  76. 编办 区委编办召开五月份工作例会
                  77. 2015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居全省第4
                  78. 市环保局举办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会
                  79. 上半年昆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0元
                  80. 银监局常州银行业四个到位防范堵截电信诈骗成效显著
                  81. 应急管理局 西夏墅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安全目标责任书签订工作
                  82. 尧塘街道严禁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
                  83. 我市重点船舶制造企业用工情况稳定
                  84. 雕庄街道班子领导走访慰问采菱社区困难党员群众
                  85. 湖塘镇举办2019年新党员及发展对象培训班
                  86. 市商务中心区建设有序推进
                  87. 金色新城社区组织居民观看脱贫攻坚网络展
                  88. 湖北将建沪蓉高速红安联络线建成后从红安到武汉只需1小时
                  89. 洛阳镇开展老复员军人走访慰问活动
                  90. 永佳河镇水库移民项目开工建设
                  91. 看望社区两委委员吴瑞云
                  92. 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指挥部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助推项目落地
                  93. 626国际禁毒日来临昆明中院禁毒宣传进社区
                  94. 加强重点桥梁养护为桥梁美容健身
                  95. 洛阳镇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顺利召开
                  96. 文明礼仪冬令营
                  97. 药监局农村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第一阶段工作效果明显
                  98. 我市对小麦种子生产基地展开拉网式摸底排查
                  99. 区人社局组织开展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教育讲座活动
                  100. 武进区动检站开展众恒肉联猪肉采样检测工作